如何做粉丝营销?粉丝营销的五大方法论!
罗永浩是国内第一代「网红」,十几年来,他做过博客网站、做过英语培训机构,现今在做锤子手机,干的都是一个时期最热门的领域。罗永浩超高的相声水平和个人影响力,积累了大量粉丝,罗永浩微博粉丝超过 1500 万,直逼雷军(1700 万)。
可是,雷军已将小米手机做到销量全球前五,而锤子手机至今也只是一款小众产品。今年,在残酷的市场面前,罗永浩也难以抵挡销量的低迷,被迫宣布锤子手机大幅降价。人文情怀和网红光环所带动起来的粉丝营销仍在继续,但似乎正在遭遇瓶颈。
我想以此为出发点,系统性的探讨一下「粉丝营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讲究哪些技巧。
我将从以下 5 点,阐述我的「粉丝营销」方法论:
- 如何深度发掘粉丝的商业价值?
- 如何让你的粉丝「活」起来?
- 如何针对粉丝群体去进行内容产出?
- 如何做好「粉丝社群」?
- 如何做好数据监测?
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很大改变,近两年的「双 11」用户表现出来的消费特征,就是「粉丝经济」的一个投影。
以服装为例,头部的网络达人所占的淘宝女装销量,已经占到 30% 到 40%,像 zara 这样的公司已经低于微博上的网络达人。网红的店,在开场的时候也非常好,不论卖衣服、卖日用品还是做知识付费服务,粉丝流量所带来的销售量增长都十分惊人。
这个时代,做不好「粉丝营销」几乎就是做不好营销。
一、如何深度发掘粉丝的商业价值?——用「卡位」取代「定位」
在我看来,「粉丝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企业过去是运用定位、对位、卡位这套组合拳来做营销,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而现今的「粉丝营销」不需要定位,第一步就是卡位。
卡位和定位有什么区别呢?
定位是传统思维,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对市场进行细分,然后瞄准目标用户,寻求精准的广告投放。不过,市场定位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清楚知道市场在哪里,你要知道谁是目标用户。这是很困难的。
智能手环刚刚出来的时候,苹果、三星也不确定市场在哪里,只是跟着手机一起卖,结果销量惨淡。难道苹果、三星不懂定位吗?不是。现在的用户需求已很难猜透,很难做出准确定位。
但小米手环一出来,销量迅速增长,很快做到世界第一。小米一开始就没有做「定位」,而是粉丝助其做好「卡位」。很多铁杆粉丝告诉雷军,智能手环只有做成什么样子、达成怎样的性价比,粉丝才会愿意购买。以前的智能手环功能很多,但都卖不动,后来小米把手环的很多功能都去掉了,功耗大幅下降,手环可以 30 天不充电,小米手环开始大卖。这完全归功于「粉丝的教育」,雷军事先不需要做产品定位,而是由那些铁杆粉丝来协助「产品定位」,这就叫「卡位」。
卡位是围绕着粉丝的需求进行设计,直接让粉丝帮你定位。所以,小米卖电饭锅我们能接受,但是华为要是也卖电饭锅,你肯定接受不了,因为华为没有这类粉丝帮其做市场铺垫。在社交媒体、社交营销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卡位」显然要比「定位」更符合营销实战需要。
做好营销「卡位」的最大前提,是你要有铁杆粉丝,如果你自己就是网红、或者有网红给你帮忙,最好不过了。如果你跟网红不沾边,那么,哪怕生拉硬拽也要建立你的铁杆粉丝群。比如,做湖南米粉的互联网企业霸蛮,就是创始人请 50 个朋友,每人找 40 个对湖南米粉感兴趣的人,请他们试吃。就这样找到了 2000 个种子用户。如果不能将熟人(粉丝)服务得舒舒服服,又怎么去征服陌生人呢?
另外,这个卡位最好是蓝海市场。比如,小米火了之后,其他手机厂商要用小米的方法玩,肯定是玩不过小米的。因为社交媒体对某个话题的活跃用户就那么多,小米已经让这部分人变成了自己的粉丝,你用同样的方法去争取同一部分人,难度肯定特别大。如此看来,很多人做「粉丝营销」很可能第一步就会输掉,因为卡位太考验眼光、洞察和行动速度。
当然,赢在后发制人的「粉丝」卡位战也是有的,不过,这需要一种离经叛道的操作手法——建立一条「鄙视链」。
甚至有人直言「有鄙视链才叫粉丝营销」。这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呢?
「鄙视链」的源头是传播失控。比如娱乐圈经常会发生「粉丝互撕」,以及不久前的俄罗斯世界杯,中国足球队没能参加,但这丝毫不妨碍中国球迷掀起骂战的热情,有人喜欢德国队,有人喜欢巴西队,有人喜欢阿根廷,而不同的阵营之间相互看不起,甚至互损。粉丝的情绪就像无处不在的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能瞬间燃烧起来,这就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失控。可是,这种「粉丝互撕」蔓延到了商业领域,则可以被聪明的营销者所用。
你看江小白,本来只是一款主打青春文艺的小酒,有人觉得它的文青缥缈特矫情、特讨厌,有人则会认为这个特别戳心、有被读懂的感觉。这两种极端情绪,就会转化成为无休无止的「骂战」。如今的江小白很火,微信指数只排在茅台后面,百度指数排第一,传播力比肩茅台、五粮液,远超洋河、汾酒。很多年轻人把喝江小白当做一种时尚和身份的标签,他们鄙视那些说江小白难喝的人,说他们是中年油腻男,不懂年轻人的江湖,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种「鄙视链」帮助江小白在年轻人群体中成功实现卡位。
二、如何让你的粉丝「活」起来?——找准「粉丝营销」的五个维度
做「粉丝营销」的直接目的,都是希望将粉丝转化成为付费用户,甚至口碑相传,带动更多付费用户。雷军和罗永浩都是一代网红,粉丝规模相差不大,可是在「粉丝营销」的实际效果上,小米手机可以做到年度销量过亿,而锤子手机距离千万销量也还有很大距离。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两个品牌市场定位不同,可是,这个「市场定位」何尝不是「营销能力约束下的无奈选择」呢?
回到具体问题,就是如何让你的粉丝「活」起来?
一些自媒体人已经做到 10 万 + 甚至百万 + 的粉丝关注,但尴尬的是,内容阅读只有几百或者几千。明明很多「高大上」的品牌已经是高知名度,面对「粉丝活跃度」的低迷也一样束手无策。你的粉丝只关注、不活跃,这是怎么回事?有机构分别面向粉丝和自媒体人做出调查,去发掘「粉丝活跃度」低迷的具体原因:
从自媒体人的角度看来,主要有四个原因:
- 推送的内容不够优质、不够体现品牌调性;
- 关注的粉丝数量不足;
- 关注你的粉丝群体本身就不是活跃用户;
- 营销成分太重,广告植入太多。
从粉丝的角度看来,主要原因是:
- 账号没有人格化;
- 没有引导粉丝互动的习惯;
- 粉丝的互动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反馈;
- 植入广告的同时没有给到粉丝想要的利益点;
- 只强调品牌心智传达,不匹配对应人群。
如此看来,「将粉丝激活」就是一个不断使他们找到同类、还能产生很多惊喜的过程。人格化账号(亲切感)、引导粉丝互动(亲密感)、互动行为及时反馈(受尊重)、合理的利益点(有惊喜)、营销更加精准人群(找同类),这是做好「粉丝营销」的五个思考维度。
其实,做好「粉丝营销」集中做好一个一个「小群」,就能赢得很多机会。有人选取新浪微博近 5 万名用户的社交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是新浪微博这类大型社群价值最高的,其实是其中的无数个小社群,用户活跃在小群中,更容易受到小群体的影响。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传播,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叫做「小群效应」。社交平台的「营销红利」往往源于这种「小群效应」。
我一直建议营销公司做「粉丝运营」,最好一个一个小区域、一个一个小群体,扎扎实实做深做透。比如北京望京这个区域,就可以有专门的社群部落,将特别关注这个区域内的事情的粉丝聚集起来。
「望京」本身就是这些人的最大共识,天然就有亲切感。望京每天会发生很多事,很多又跟自己息息相关,群主与粉丝之间,粉丝与粉丝之间有很多互动机会,很容易形成亲密感。对于群主来说,对粉丝进行反馈的过程,也是自己获得信息的过程,粉丝是在帮你关注望京的大事小事,你当然有动力与他们互动,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如果把关注望京的粉丝群体做好,大家找到同类、有归属感,那里有几百家餐厅,也会带来千万收入,这是最实际的精准营销。将望京地区商家最新的优惠、折扣活动通知给粉丝,或者粉丝之间相互转达,会不断有惊喜。这样环环相扣,不用去激活,粉丝本身就会持续活跃。
「粉丝营销」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使粉丝变得很多或者增长很快。比如美国的汉堡王,社群里有三万五千个粉丝,但质量不高。于是它搞了一个活动,如果你退群,我可以送你一个免费汉堡,将近三万人领完汉堡走了,留下八千人,给汉堡也不走,这就是「铁粉」。结果,社群里的粉丝活跃度比以前提高了 5 倍,这些人给汉堡王提意见、出主意,做口碑传播,反而让汉堡王的声势更大了。其中很多粉丝不仅是汉堡王的忠实顾客,很多还成了汉堡王股票的持有者。所以,粉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特别多,而是不断找到高欲望、高质量的用户,主动参与到口碑传播和品牌营销中来,甚至与你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如何针对粉丝群体去进行内容产出?——投射情感、寻求认同和确定归属
在电影《减法人生》里,面包店经营惨淡,店员对老板说:「微博微信要搞创新,不能总发那些干巴巴的东西。」后来他们给每个糕点都配上一个感人的故事进行推广,过了一段时间果然销量大增。
粉丝也不可能永远对你忠诚,他们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他们只会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优质内容买单。那么,什么样的内容产出才能真正打动粉丝呢?
新媒体内容传播的背后有三大效应:
- 投射效应——粉丝会把自己的某种梦想、欲望和快感,投射到「大 V」、「网红」身上,粉丝会认为被关注者的经历等同于自己的经历。
- 认同效应——「大 V」、「网红」的言行和价值观会给人树立榜样,让粉丝产生无穷的幻想,他们会认同他们的人格魅力。
- 归属效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心理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粉丝关注」为的是哪个层面的需求呢?是归属需求。
投射情感、寻求认同和确定归属,是面对「粉丝」进行内容产出的三个阶段。归根到底,人是情绪化生物,理性很容易被情绪打败。所以,最普遍的做法是内容当中反复出现那些普遍的情感,诸如爱情、痛苦、分离、悲伤、困惑等等。无论你是卖化妆品的,还是写心灵鸡汤的,都要有这些内容。你看,咪蒙何以能圈粉无数,而且「粉丝转化率」奇高?咪蒙的文章中有很深刻、很理性、很值得记忆的东西吗?没有。几乎都是过目即忘。但咪蒙的文章就是帮你释放各种情绪,你记不住文章内容,但是,你记得住咪蒙。
当然,情感驱动、引发共鸣,并不是内容产出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粉丝的忠诚度,起始于情绪共鸣、情感共鸣,稳定在价值观共鸣。
什么是价值观共鸣?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交给别人,相当于一次意识催眠,一旦陷入,将很难逃脱。马云的强项就是营造价值观共鸣,每次在阿里巴巴对员工讲话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长篇大论,但他会把讲话内容总结成两句话,然后反复说。他是在喊口号吗?不。马云是在「输出价值观」,用最简单的表述,在人们的心智中扎入钉子。
四、如何做好「粉丝社群」?——攻克「社交蒸发冷却效应」
现今是一个朋友圈说了算的时代,营销已不是烧钱打广告,而是做口碑、做社群。一般人理解做社群,无非就是拉拢一些对产品感兴趣的人,越多越好,方便做广告。可是,这样真的有效果吗?其实,社群的真正价值在于筛选出高欲望、高质量的粉丝,与粉丝协作进行品牌营销。未来品牌竞争的关键,就是构建「粉丝社群」。
构建社群的最大困难,倒不是吸引很多粉丝,而是绕不过去的「社交蒸发冷却效应」。
在「粉丝社群」中,成员的价值跟液体的温度类似,当温度最高的液体蒸发变成气体时 (价值最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剩下的液体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 (社团的平均价值会进一步降低)。随着社群中人数的增加,最有价值的成员会感觉到整个社团的平均水平降低了,于是他们会选择离开。他们的离开又会引发更多高价值成员的离开,所以最终,这个社群就会沦落成为一个平庸之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粉丝社群的蒸发冷却呢?答案是——开放。
「高价值粉丝」更乐意去封闭的圈子,因为那里才都是跟自己水平相近、能够平等社交的人。换句话说,做好「粉丝社群」,关键是「尊重粉丝的身份需求」。
为什么 Facebook 能够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营销公司?因为 Facebook 在消除「粉丝社群的蒸发冷却」方面选择了一种「大杂院模式」。在 Facebook 之前,有一家社交网络公司采取「广场模式」,他们的社交软件可以随机显示陌生人的信息给用户,就像在广场上任何人可以跟任何人有接触,而陌生人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用户就感觉到被打扰了,体验很不好,渐渐就弃用了。
Facebook 的做法与之相反,在产品一开始的设定上,就让用户感受不到陌生人对自己的影响,因为用户只能看到自己关注的那个小区域,这就是「大杂院模式」,用户只能在自己的院子里活动。Facebook 从开始到最后,用户规模增加了 500 倍,但用户体验并没有下降。避免社群的平庸化,是 Facebook 提高社群「粉丝活跃度」和发掘「粉丝价值」的真正秘方。
「高价值粉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用户,他们能帮你提高阅读数,买你的东西;一类是重要用户,你要靠他们提高影响力,甚至他们能帮你生产优质内容。营销不是烧钱,要准确找到种子用户,让他们帮你传播。Uber(优步)在粉丝运营上的做法更直接到位,干脆就瞄准三类人:一类是有留学背景的华人,一类是媒体人,还有一类是做公关、奢侈品行业的人。这三类人的共同点是社会关系广,很快就把其他人带动进来了。
五、如何做好数据监测?——准确实现「粉丝的类聚和分群」
将「粉丝营销」的技巧加以实施以后,一定要根据「数据反馈」做出方向矫正、策略调整。这个「数据反馈」主要有两类:后台数据和销售数据。
类似京东商城、拼多多这样的大型平台,都是「先数据、后内容」,系统化给粉丝人群做出定位。他们的内容后台都有对应的用户分析 / 粉丝分析,了解了人群特征之后,才更好针对人群产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诸如地域性的消费风格,不同消费阶层不同的关注信息点,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消费需求。这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诸如得到 APP、锤子手机这类网红公司主要通过定期举办活动,用门票收入来验证「粉丝忠诚度」。得到 APP 的创始人罗振宇每年都会搞一次跨年演讲,现场的门票销售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获得真实的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没有票房、没有赞助、没有版权费,商业上不成立,说明「粉丝跟你的关系还不够铁」。
在「粉丝营销」方面,腾讯社交广告强调「选网红、找用户、玩内容、做监测」四步法,分别从「数据分析、精细化营销、定制创意、优化策略」等维度进行深入整合。目标是锁定粉丝及潜在粉丝群,实施精准营销,尤其是创意要「狠」到位,在粉丝关注点与网红特点的结合上进行定制化创意,这样更容易打动、触动粉丝。
在我看来,对粉丝做好数据监测的关键,是进行「粉丝的类聚和分群」,这也是经营粉丝社区、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步骤。可以基于用户社交行为及互动数据,将粉丝人群分为「闲谈者、较真者、点赞之交、圈内人、价值发掘者、一致利益伙伴」六个大类,「闲谈者、较真者和点赞之交」他们更多是贡献了关注时间,这很重要,可以帮助品牌根据广告实时投放数据,评估粉丝转化效果,调整营销策略;「圈内人、价值发掘者、一致利益伙伴」他们有意愿深度参与品牌的传播和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一群高价值粉丝。
小结
传统公司做品牌营销大概就三步:给品牌讲一个好故事,构建销售渠道,然后将设计好的产品与销售对接。有没有发现,这三个步骤是孤立的、割裂的?「粉丝营销」是要借助各类「大 V」和「网红」的影响力,他们自己就是品牌,而且直接面对用户,去掉中间环节,实现营销的最佳成本效率。
铁杆粉丝直接帮你做市场定位,这样你猜错市场需求的风险大大降低,你可以根据粉丝的需要去设计产品,也可以用网红的个性去影响粉丝。这种氛围创造出来了,这种情感互动 + 商业互动,更符合人性,大家更喜欢,很多人的消费欲望就会被刺激出来,市场也就做大了。
粉丝营销,最终还是归结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在属于自己的社群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体验最好,也最有商业价值。小众产品都很有粘性,因为圈子小,大家就会有一种「只有我是,你却不是」的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只要喜欢就行了,也不用费太大的力气。良性的「粉丝营销」,必将是一个符合人性的社群化商业,将同类聚集在一起,是开发商业价值最实际的长效策略。
来源:李檬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