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ofo会死?
ofo提供的新方案并不能在解决需求上带来更好地体验。
最近ofo大火,更是获得了滴滴的千万融资,但是细细感受来却始终觉得ofo的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和同为单车产品的摩拜相比,二者看似即为相似,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ofo选择的人群。
用户需求分析
对于ofo来说,主要是解决校园内僵尸自行车的问题,通过公共小黄车来满足同学们对自行车的需求,实质上是满足了出行的需求。
- 出行需求分析
出行的需求按距离来分主要有长中短三种不同的出行,长途出行主要是跨省跨市的出行,通过飞机/火车/轮船/大巴等,主要通过12306、去哪儿等产品解决需求;中途出行主要是城市内的出行,通过出租车/私家车/摩托车/电瓶车等,主要通过滴滴实现需求;而短途则主要是通过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的方式,而这一块领域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产品,ofo和摩拜算是将来可能成为这一块需求的解决方。
通过上图对比可以看出,随着路途的变长,用户的需求频次越来越小,并且由选择私人所有的交通工具而转向公共交通,是因为用户在这一过程中变得环保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随着路途增长,交通工具的成本随之升高,用户不再能个人负载得起一辆公交,一列火车抑或一架飞机,所以选择公共交通以降低成本,而也正是因为交通工具成本的升高,我们可以看到同是解决出行问题,去哪儿和滴滴以及ofo的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去哪儿是做代购票务、滴滴是联结乘客和司机,ofo则是可以提供车辆给乘客。只有ofo做到由产品来提供交通工具的原因是因为到了这里,自行车的成本已经足够低了,所以三种模式的选择和交通工具本身的价值属性是分不开的,当然价值属性又是由其产生的价值决定的,但是这是后话暂且不论。
- 用户使用场景
而考虑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当交通工具本身的价格已经低到可以由一家公司大规模批量提供的时候,用户自身对于这个工具的购买力也是足够且充分的,即是大部分用户自身都是买得起自行车的,那这又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先来分别分析一下用户骑车和打车的场景。
用户日常生活中,需要打车的原因无非是没有车或者有车没开但又想赶时间或者节省体力,而没开车的主要因素通常都是因为停车麻烦,其他的原因比如车借人了等相对来说占少数。而这样的原因在骑车的场景中是否存在呢?存在,很多上班族会因为不方便停车并且离公司不远选择骑公共自行车,很多家庭主妇或者大爷大妈会骑公共自行车去买菜……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自行购买自行车呢?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会买的,而另外没有购买的那部分无非是两个原因——需求频次不高,买了嫌浪费;频次高,但是用户本身不讲究自行车的使用体验。但这样的用户群体恰恰不会包括学生群体,这也是为什么看上去模式相似而我认为摩拜能成而ofo不能的原因。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类——本身有车、不想骑车和想骑没车,而最后一类几乎是个伪命题,如上文所言,和汽车不同自自行车本身是绝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产品,学生群体的特性本身又决定了校内自行车出行对学生而言是极高频次的——公共自行车不论再怎么便利,都不如自己有一辆;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是不愿意将就的——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一辆好看且舒适的自行车是在一定程度上和个人的个性相挂钩的,并且这种彰显个性的成本很低,就好比运营商的合约机,便宜确实便宜,但是它low并且low得毫无特色,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用,你愿意用“小黄车”载你的妹子上下课吗?而至于不想骑车或者不会骑车的人,更加不会使用公共自行车。所以在学生群体中,要么就是自己有车的人,要么就是不想/不会骑车的人。
总结一下,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自行车出行的需求是一个高频次但是已经解决的需求,并且ofo提供的新方案并不能在解决需求上带来更好地体验,甚至不能为用户节省很多的成本。目标用户群体都选错了,ofo还可能继续火下去吗?当然ofo可以转变目标用户群体,但当摩拜以狂轰滥炸的态势已经进入各大城市时,ofo又是否来得及呢?
为什么ofo会火?
虽然在这里说了一大堆,但是ofo确实火起来了,这是一个事实。很多用户体验了产品,很多资本也跟风投资,这是为什么?
个人认为ofo开拓了很多校园市场,进入了很多大学,可以算是成功制造了一次流行,而用户对于产品的体验更多是基于好奇心和跟风,“小黄车”被制造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新潮的产品,而这样的产品定位显然很符合学生群体——年轻人的价值需要,所以小黄车成了流行和时尚。仔细想想ofo并非刚刚起步,它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在摩拜单车大力造势过后,这个名词就频繁地出现在了公众视野。所以说这是一场流行潮,像这个圈子内其他的名字一样,突然地出现又逐渐地沉寂,流行和时尚总是会终止和更替的,让一个产品能够活下来的本质还是产品对于用户需求的充分满足。当这波由摩拜发起ofo跟进的单车热潮散去,ofo会剩下什么?
而至于滴滴对于ofo的千万投资,个人认为滴滴同样能看到问题,但是对于它而言,花数千万的成本去换不论最后是摩拜功成,还是ofo突围,它都能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延续自身的出行基因继续扩大自己的生态,这笔生意还是值得的。何况钱总是要花的,投给“热点和风口”总是要更好一点,至少获得回报的概率更大。
战战兢兢写到这,更多的关于ofo和摩拜实际线下运营上遇到的种种难题已经有很多文章探讨过——人心可能才是这两个产品发展的最大阻碍,“单车”的时代可能还未到来——这里就不再多说,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正思路。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