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这次是真要“栽”了?
最近,在美国低调上市的滴滴出行,受到国安法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并被网友冠上“叛国贼”的帽子,滴滴出行APP更是遭下架,这次还能翻身吗?
01、将数据打包给美国?滴滴出行APP惨遭下架
6月30日,滴滴在美国纽约低调挂牌上市。
7月2日,国家网络安全办公室宣布依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暂停其新用户注册。
这是国安法实施以来,第一个以这个名目宣布进行调查的公司。
短短两天时间,滴滴出行就由天堂掉落到地狱,从众人捧到万人唾,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该官方信息发布后,坊间更有传闻散播开来:“滴滴为了在美国上市,未经国内监管部门允许,在七一前一天把中国道路数据打包给美国了。”
不少网友纷纷指责滴滴出行,称其为“叛国贼”,舆论快速发酵。
滴滴出行,刚开始还很嘴硬。
7月3日,滴滴出行副总裁发朋友圈称,“滴滴出行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另外,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帖,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滴滴出行官方微博也转发了李敏的回应。
不过,次日即7月4日,就惨遭打脸。
7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因为“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对“滴滴出行”APP实施下架处理。滴滴也因此而成为第一个依据该法被处理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
官方权威主流媒体纷纷转发,影响力不断扩大。
从官方发布信息看出,将数据打包给美国这事,还在调查之中,但却坐实了滴滴出行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而且,“严重”两个字,似乎透露不寻常的重要信号。
毕竟,个人信息,从点到面,将逐步过渡到家族信息、财务信息、工作信息,进而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用户安全和国家安全密不可分!
更何况,滴滴出行的数据是复合大数据,包括了用户和司机信息,以及交通饱和度、车流量大小和时域分布等,甚至可能包括车内摄像头或传感的信息,必然涉及国家数据安全问题。
而且官方下水制裁,其中的利害,你懂得!
截止发文前,#滴滴出行APP下架#已达13.9亿,讨论量达15万+,更多网友是指责滴滴出行,表示对收集信息行为是零容忍。
02、频频出事的滴滴,在自作死的边缘越走越远!
话说,滴滴出行,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出事了!
2016年5月“24岁女教师被抢劫杀害“事件,到2018年4月的“滴滴打人”事件,再到5月的“空姐遇难”事件,滴滴安全事故就没断过。
滴滴“美好出行”的初心早就变成了一种讽刺。
曾经,滴滴出行一次次信誓旦旦的整改,似乎只不过是愚弄大众,一直在自作死的边缘试探,恶性事件仍是隔三岔五发生。
为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业模式基因”太散碎,存在很多漏洞。C2C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只要通过平台注册成为滴滴司机就可以接单,非现场审核,证件很容易造假的。
再者,大概还有与一种论点有关,即所谓的“技术无罪论”,就是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提供了一个平台,我是没有责任的。
此外,滴滴是一个网约车品牌,网约车市场还非常旺盛,不可抑制,这大概也是滴滴出行一再作死的底气。虽然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但滴滴似乎发展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这次上市就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安全恶性事故外,滴滴关于涉及用户隐私的问题,也时常被人诟病。滳滴出行在APP中升级了不少保障乘客安全的功能。比如,全程录音功能、一键报警功能等,而滴滴想要进一步提升用户安全,就要不断接触和收集用户一些隐私。
但此次用户数据隐私事件,似乎性质不同,而是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整个事件的内在逻辑,特别值得业界认真思索。
最近两年,中美冲突日趋白热化,大张旗鼓地相互制裁企业,搞核心技术垄断,现在又恰逢建党百年庆,滴滴却偏偏选择这个敏感节点赴美上市,不得不说缺乏一个巨无霸科技公司应有政治敏感性。
由此看来,滴滴出行自作死,成为舆论中心以及被制裁,再正常不过。
毕竟,在中美对抗已经白热化的情况下,就算是“割韭菜”或“被割韭菜”,你也要留在国内市场“割”或“被割”,跑到美国去让美国“割”,就不可忍了!
03、用户隐私上升到国家安全,滴滴出行还能翻身吗?
当前年轻人的民族自信心,格外高涨。4月份,中国人的爱国热潮使耐克、HM们处于负面舆论中,14亿人口用唾沫,誓死要捍卫新疆棉花。
一批国货品牌C位出道,被寄予厚望的李宁、安踏们在618电商促销商成绩表现卓越。
可见,当代年轻人在消费决策上,除了考虑产品性价比以及用户体验之外,也越来越注重品牌背后的情感属性。
不管此次滴滴是否真的坐实了“将数据打包给美国”的传闻,滴滴“叛国贼”帽子似乎是摘不来了!
正是鉴于上述的原因,很多网民认为这次“滴滴出行”可能要凉凉了,虽然这个软件还是可以正常用的,APP不能下载对滴滴的实质影响并不能说很大,但目前来看,其实很难再翻身。
撇开上述国家安全的因素不谈。
被官方点名“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很显然这是属于肆意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对于靠用户规模的“滴滴出行”而言,伤害了用户的隐私权益,这意味着失去民心,失去了用户,那肯定会凉!
大数据时代,各大商场、企业和平台,早已不再满足于用户画像这种上古时代的营销方式,它们迫不及待“榨取”用户隐私。这种可以用于精准营销的完美数据,完成自己“看人下菜”又或者说是大数据杀熟的闭环。
但仅仅把客户当韭菜而不是为民服务,那么无论公司规模有多大,失去了客户可能立即变成烂菜。
国家此次对滴滴出行重拳出手,强制#滴滴出行App下架# ,加上舆论压力,滴滴出行很显然被盯在耻辱的十字架上。这也意味着数据归属越来越重要,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隐私安全开始凸显出来。
数据归属应该在用户手里;数据隐私安全应该被更加重视;数据效应应该让利给用户;高科技要被重视,但更应该让更多人受益;大数据应该被监管,但应该更加透明。
作为互联网平台,需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广大网友也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一些互联网企业才不敢任性和胡来。
作者:互联网品牌官
来源:互联网品牌官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