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信息洪流中突围而出,需给内容加四种料
内容运营都希望生产管理的内容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突围而出,给用户带来刺激,转化出相应的价值。但是在这些内容中,有多少是因为过于平淡而被用户忽略的呢?那是不是可以给内容加点“料”,让他变得吸引人呢?
内容运营们正在用力去对内容做运作,是希望用户接收到信息之后,可以有运营指标方面的转化。但是在这种大量信息充斥的环境中,即使内容足够用力也不一定就能发挥效用,特别是平淡无奇的内容。
虽然每天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信息非常多,但实际上用户却是信息饥荒的。没有个性、没有利益冲击,表现太无趣……都可能会让用户对内容直接忽略。其实,用户需要加了点“料”的内容,而不是寡淡无味的信息推送。
但是大部分内容运营在平衡KPI、执着品牌逼格之类的局面下,只是在做着信息的搬运或者文字堆砌的工作,过度在意内容中对条条框框的平衡,而忽略了内容在用户中表现出的“味道”。
没有用户希望接触重复的内容,也没有用户想浪费时间去接收无关的信息,对于枯燥无趣的内容更加是毫无耐心。信息流转越来越快速,用户对于那些需要他投入时间精力去消费的内容,做出选择的决策会更加难去激活。所以,想要让内容在这个信息的洪流中突围而出,真的给内容加点“料”。
1、加点“感情”
大家都意识到了,有“感情”投入的内容会更受用。只是在追求内容投入情感的时候,会出现一种近乎标准的套路,首先给品牌定性,然后拟人化,继而做有趣的内容。这并没有错,只是最终出来的效果却不如想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已经把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明明已经做得足够煽情了,为什么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都是以品牌的角度去发声,内容并没有跳出广播式的传播,只是从客套生硬的语言变成了接地气活泼的语言而已。很多内容信息并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去着陆,而真正融入情感的内容是,站在恰当的角色位置上与用户“真正”对话起来,还可以是投入到用户的思考过程中,贴切用户的逻辑思维的方向跟过程。所以,给内容加点“情感”料的时候可以想想:是在用什么角色去加“料”?在哪个思考过程点中加“料”?
- 正面的情感优于负面的
- 对话要有代入感
- 强化情感的爆发点
很多段子手的内容能被大量传播,除了好玩之外,传播的价值观也是正面的,特别是那些对现状的自我调侃。感情一旦到位的捕捉跟投入,内容会牵动人心,最典型的就是这两天刷屏的捐款事件,不过小圆就不深入讨论了。那就说说前一段时间朋友圈在刷的薛之谦H5吧,除了觉得每一帧都是表情图之外,其实也是一种自娱自乐情感的代入。
除了这个H5展现内容之外,对于薛之谦在这个H5拍摄过程的用心也做了延伸展现,整合起来成为了情感的发酵跟感染的过程。不得不说,小圆看完H5觉得很有趣,但是看完拍摄过程相关的内容,觉得很感动,对薛之谦瞬间路转粉!!
2、加点“表现”
内容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内容加工后形式的展现。从直播那么火这个事情上,大概可以看得出用户对于内容的消费习惯改变。从前从视觉、听觉、触觉单一维度去接收信息,看书、听音乐,变成了现在多种感官一起并行去接触信息,甚至还会根据用户“变懒”的趋势自我筛选出个感受先后。
幸好,现在技术手段可以达成的内容表现方式更丰富了,所以对于最新的内容展现方式跟技术,内容运营人除了要及时知道之外,还需要灵活的重组应用。不要再局限在文字,也不要把太多寄托加在图片上,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除了达到让用户更快速的理解内容的目的,还延伸出让用户产生沉浸感的需要,沉浸其中,进一步去传达接触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就像很多VR的内容除了在内容端做优化之外,同时也会在硬件设备上不断升级。
例子还是很多,但是印象深刻的是前段时间韩寒的一个H5,内容表现的手法还是蛮有趣的,也做了一些创新。除了内容上跟韩寒知名博主的身份做了关联外,内容的布局已经延伸到微博上的内容,对于内容的体验已经不仅仅是当下H5在屏幕上此时此刻所展现的,而是把内容的套路做得更深了。有多少人是看完H5之后,又狠狠的刷了一遍韩寒的微博,然后又看到了广告内容的?
3、加点“想法”
内容运营需要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才可以(当然,各个工作都需要有一些想法,就是实际运用的多跟少的差别),这些想法包括“是不是在用户的角色上去思考内容的逻辑”,“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优化去提高内容的表现力”……做内容运营,如果一旦落入文字堆砌的角色中,就很失去了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度,也失去了对内容加入更多的想法跟创意的动力。
小圆最怕遇到不投入自己想法的内容运营。当然大家可以说是因为小圆懒,只是小圆真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二次想法投入,当然优化想法的投入很必要。那些没有想法的内容运营,不投入对专业的理解,也不思考内容的价值怎么去提炼跟打造。其实内容有没有投入想法,直接看内容就可以知道。
这里小圆就不截图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很多内容逻辑混乱,标识凌乱,图片粗糙…..更不用说那些动用了很大的费用成本,却做出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内容,这也是想法缺席的一种表现。
4、加点“标识”
互联网的内容有一些特征,或者说对于内容价值有帮助的特点,包括标签聚合,交互展现等等。要在那么多信息中显现出来,除了需要添加特定的标识做流量聚合之外,还需要通过标识重复多次运用,让用户逐渐形成印象。
IP化运营是内容显化标识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标识方法。做内容运营,需要有IP的意识存在,对内容做IP的融入,并且不断做大影响力很重要。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同道大叔的卡通形象,每一个内容都通过这个卡通形象去展现,即使内容被“洗”到其他地方,反而成了加强IP印象的方式。
除了用标签来做流量聚合之外,另外对于标识的添加形式还可以是同类内容做重复展现来强化。同一类内容坚持继续做下去,慢慢就会出现内容需求用户,出现粉丝,做出特色。
同道大叔偶尔会基于12星座做稳定的系列主题,例如“地球人眼中的处女座”“地球人眼中的巨蟹座”等等。只要好的主题坚持做下去,总会沉淀出一批忠实的粉丝用户。特别是带有粉丝属性的归类的系列,更加能够快速的获取到第一批高粘度的粉丝。
给内容加点“料”的方式还有很多很多,而且还有更多有创意的方式。或者是内容逻辑展现方面的改变,或者是硬件的改变推动内容的变化,也可能是用户对话的角色变化导致了内容的情感发生变化。
不管是哪种,需要不断变化,不做废话。在让内容具备价值的前提下,再开始给内容加点“料”,解决用户需要的前提下,再去丰满用户享受内容的过程。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