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款贴心的产品,一定要用逻辑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有人感到怪异,或者不解。做一款贴心的产品,首要的应该是情感,要懂用户,要与用户共鸣。如果要比喻,它更像是拍电影、写小说或是创作音乐。为什么重要的会是逻辑呢?
事实上,拍电影、写小说、创作音乐,都离不开逻辑。音乐有乐理,美术有构图,文学作品也离不开人物逻辑的支撑,否则便会乱成一团。
做产品更是如此,产品要符合用户预期,那么用户靠什么来做预期呢?一靠习惯,二靠逻辑。舒适贴心从来都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你需要让所有使用的人,在所有可能的时间、地点,做所有事情的时候,起码都不感到“不爽”。
比如:节假日收到工作电话会不爽,所以有了勿扰模式;看视频收到QQ提示音会不爽,所以有了全屏静音;在路上用看视频听音乐,心疼流量也会不爽,所以有了离线缓存,有了wifi自动下载;小孩子乱按手机导致重要内容被删除,所以重要操作都需要二次确认……
而做好这些每个场景,仅仅靠情感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你只是一个人,太多的场景可能没有经历,可能想不起来,“灵光一现”不是一个通用的办法。
逻辑就在这时候派上用场。本篇Cynthia想说说常用的逻辑思路,以及怎么用在产品的要素上,获取贴心的可能性。
一、逻辑:思维库房的管理员
如果把思维比作一个库房,逻辑就是:当需要的时候,能想起库房里有某样东西,并且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用、能怎么用、和其他东西有什么关系。更进一步,如果对每样东西都这样清晰了解,就能作逻辑图、表,和其他人交流时不会遗漏,不会混乱,不会出现矛盾。即是“逻辑清晰”。
所以,Cynthia认为,逻辑的要点,或者说锻炼逻辑的方法,有两个方面:
1、穷举,“想得到”
穷举是逻辑的基石,把一样东西方方面面想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当我们觉得逻辑有纰漏的时候,最直接往往是想漏了什么东西。
做电商的,把首页做的无比精致,却可能忘了购物车;做工具的,功能规划的创新实用,却可能缺了设置项。更小一点,也许做一个实时反馈状态的功能是出于贴心,但忘了及时归零,状态指示错误,反而让用户闹心;也许做一个出国定位的功能是方便用户记录,但忘了这功能耗电耗流量,结果可能反而怨声一片。
作为“基石”,穷举如果出了问题,最坏的情况,完全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且这类东西比较细,细节体验又往往掌握在较初级的PM,所以Cynthia十分建议初入行的产品幼汪,把事情想全很有必要。
所幸,“穷举”这件事,学起来并不难。遇事常常有意去细想,做东西养成想想“有没有遗漏”的习惯,很快就能见进步。
2、定位,“断的准”
逻辑的第二层,是把已经找到的每样东西,串成一个结构。对于做产品来说,这个结构可以是逻辑图、类目表、序列等等。不论哪种结构,要搭建清晰,必须知道每样东西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
这件事情的可以很复杂。比如,拿项目排期来说,首先得考虑功能的重要性序列,先做重要的;其次得考虑功能所需的时间和完成的效果,时间短而效果明显的,也可以优先;再次要考虑人员安排,需要同一个(一批)人做的功能,在时间上要岔开;也要考虑前后承接关系,某个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也要先做;此外,如果能把难、易任务交替安排,让整个项目张弛有度,或把每个人的工作均匀分配,效率会更高……
所以,“断的准”比“想得到”在大局上更为重要,在细节上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对错,它对应的是方向的把控和效率的提升。所以,对于有些经验的、细节基础已经相对扎实的PM,“断的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最终成为职业上升的一个关键。
二、用逻辑,一步步去贴心
根据上面对逻辑的描述,Cynthia把“按逻辑分析”这件事列为两步:第一步,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尤其注意容易被忽略的边缘情况;第二步,把列出来的东西定位好,整理它们的关系,排成一个逻辑结构(图表、类目、序列等)。一次“逻辑分析”理论上就搞定了。
不过实际上,要想做得好,一般这个步骤需要循环几次。第一次列出逻辑结构,可以帮忙找到结构中缺失的某一环,顺着结构中的缺失再次穷举,能让这个结构更完整,如此循环。
用这个方法来分解做产品的要素,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从前不曾发现的贴心之处。
1、可能受众(who)
严格逻辑上,“受众”是所有接触到产品并有作用的人。
包括:核心目标用户,次要目标用户,客户(购买者,常常是B端商户,初期产品常常忽视B端体验),被服务者(如医疗产品,用户是医生,被服务者是患者),非目标用户、媒体、KOL(关键意见领袖)等等。
对上述受众分别定位:
- 核心目标用户是重点,要让他们“用得爽”;
- 次要目标用户需要“可以用”,但不必牵涉过多精力,重点在引导他们转变为核心用户;
- 客户和被服务者,也算在次要目标里;
- 媒体和KOL,如能获得他们的好感,对口碑营销很有帮助;
- 非目标用户,需要在产品设计语汇上,明确告诉他们,他们不是目标用户,起码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坏口碑。
2、使用场景(where)
严格逻辑上,一切可能和产品发生关联的场景,都在此列。
包括:目标场景/常用场景,与目标/常用场景相关联的场景(如目标场景发生之前/之后的一个场景,或者和目标场景有关联事物等);不要忽略非目标/不常用的场景,因为用户并非只在目标场景使用产品,尤其是非目标的特殊场景,飞机上、会议中、出国时等等。
优先级和定位:
- 目标场景、常用场景,优先考虑优化;
- 关联场景,次重要,可能成为产品线扩展或产品细节体验的关键;
- 一般的非目标/不常用场景,留意即可,避免因疏忽造成不愉快的体验,此外如果使用频率变高,考虑纳入目标;
- 特殊的非目标/不常用场景,特别注意可能给用户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如出国流量、会议响铃等)。
3、使用时间(when)
主要分为:一天:早、午、晚、白天、傍晚等;一周:工作日,休息日;一月:月初(计划时),月中、月底(总结/还款等);一年:年初,年底,黄金时间段(各领域不同,如招聘黄金期3-4月、购物黄金期11-12月),节假日;特殊时间:个人或偶像生日/纪念日,大型比赛赛期、会议、展览、娱乐节目等期间,爆火事件期间,等等。
关于时间的定位,不同的产品差别较大,很难列出统一的标准,只举几个例子:一些音乐app有情境电台等,常考虑一天、一周的不同时间;记账、支付、计划类app,对月初、月底的循环比较注意,电商类也较少选择在月底发力;旅游、招聘类特别在意节假日与工作日,在意淡季旺季等;动漫相关的app更在意偶像纪念日、番剧开播或结局等时间。
4、行为情况(what)
很难将所有的行为情况一一列出,但需要注意常见的情况和体验影响比较明显的情况:初次使用,熟练使用,反复操作,批量操作,异常操作,常用操作组合,查找操作等。
定位和处理:
- 熟练使用,最常见的情况,也是产品主体设计不可偏离的核心;
- 初次使用,每人都会遇到但仅一次,关系用户去留,较为基础和关键,需要精而不多;
- 反复操作、批量操作、常用操作组合等,属于提升重点,如果用户常存在这类操作需求,它们很可能是提升细节体验的机会;
- 异常操作,也是一个提升细节的可能性,留意用户所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情况,尽量不要以简单粗暴的“出错”来回应;
- 查找操作,用户迷茫才需要查找,留意哪里容易让人迷茫,解决它。
以上。写例子的时候,Cynthia想起了做产品常说的“做减法”,而Cynthia则认为,产品的思路必须要有足够的基数,才有“做减法”的资本。“做减法”并不意味着想得要少,相反,想得要比“做加法”更多一步。按照上面的描述,“穷举”相当于“做加法”,“定位”相当于“做减法”,划分优先级,二者缺一不可。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