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Wed, 02 Apr 2025 08:25:5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小红书投放流量增长太慢,怎样优化? //www.f-o-p.com/365906.html Wed, 02 Apr 2025 08:25:52 +0000 //www.f-o-p.com/?p=365906

 

精细化经营是小红书未来几年一定不会变的平台趋势

首先就是流量的分布,小红书不像抖音,流量比较集中,可以只依靠首页分发获得大量的曝光,小红书的流量分布在发现页和搜索页,都需要针对性的做好相对应的内容

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针对于自然流量的两大场景,如果利用不同的内容拿到不同场景的流量

一、流量的区分

流量大体上分为自然流量和商业流量。首先,大家先明确一点,什么是自然流量?自然流量指的是用户通过搜索、发现、推荐等自然途径访问内容所产生的流量。说的简单一点,自然流量就是用户先通过平台的推荐页、发现页,或是在平台主动搜索发现阅读的我们笔记,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流量

那商业流量很明显,指的是通过投放广告、推广等方式购买来的流量,因为通常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推广,这也导致如果商家过于依赖付费流量来创造伪爆笔记,虽然短期内确实能够为产品品牌增加曝光。但不是用户主动带来的流量,是很难真正实现有效种草和口碑沉淀的

虽然我们之前也有和大家强调过,商品笔记流量是我们能拿到的最精准的非付费流量,但是只重视商业流量而不重视自然流量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今天就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关于怎样提高自然流的小技巧

二、发现页拿量姿势

发现页的流量其实相对好做,如果所有数据里面只选一个最能影响笔记在发现页拿流量的,那就是点击率

高点击的笔记,是非常容易在发现页拿到流量的,尤其是场景化的内容,因为场景化的内容是容易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封面和标题,选题也容易结合消费者痛点

就比如,产品“控油祛痘洗面奶”,想要通过笔记去种草有着“敏感肌、油皮、痘痘肌”特质的目标用户,那么封面就需要直击这类精准用户群体的痛点,用够直接、冲击力够强的封面+“油痘皮、痘肌素颜见crush”的场景化关键词+相似的用户体验角度”,去吸引用户点击并引发共鸣。这样子去做笔记封面和标题,不仅仅会提高我们的笔记点击率,还会帮助系统更加精准的推送给我们的目标人群,吸引进来的都是有着痘肌困扰的用户,人群画像也会更加清晰

三、搜索页拿量姿势

1)在细分需求中找蓝海词

其实从搜索到转化,消费者就做一件事:对比

在经过对比之后,消费者在你的产品上看到了无可替代的产品属性,最终选无可选,只有选择你

要么是基于产品属性,你的产品确实跟竞品相比有别人做不到的优势,但在中国供应链这么成熟的今天,这种情况还是少数

要么是基于细分需求,越是新品牌越不要去大的需求和场景里面去竞争,可以被比较的竞品太多,没有明显的产品优势,很难胜出

反而要扎进细分需求词里面,开拓自己的战场,用说服力足够强的内容凸显产品相对优势,至少在这个细分需求词,做到比无可比

细分的蓝海需求词有这么几个特点

1.月均搜索指数大于5k小于5w(处在一个有搜索,但又没有那么大搜索量的情况)

2.没有那么多竞品在竞争,出价单价还出在零点几的水平

3.词内还没有出现大爆文

2)借助横测截流竞品流量

测评笔记是所有商家都会接触到的软广笔记类型,想要快速收获搜索页的精准流量,横测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仅可以蹭到其他竞品的搜索流量,还可以拿到精准的搜索用户提高产品曝光

在这里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做测评笔记一定不要做低成本的拼接式内容!啥是拼接式内容?就是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用恶意拉踩、生硬的创作手法、低成本拼接推荐产品的横测笔记!这样的笔记不仅种草点不够有说服力,并且还很容易被官方平台监测到

还拿洗面奶来说,就比如下面的这类笔记,只是通过多个祛痘产品放在一起展示,就给产品标记上了功效关键词,并没有“真实感”的体验角度去说服用户。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会伤肤的祛痘精华”的封面关键词去吸引用户,可能你的用户还没有被吸引来,反而吸引了你提及的竞品方来投诉笔记。不仅笔记会被下架,可能还会影响到账号状态,得不偿失

那我们要怎样正确利用测评笔记呢?直接针对产品对应的高消费需求用户,去确定搜索关键词,看这类用户平时最经常搜索的关键词是什么,产出横测内容吸引用户。在小红书上,为什么大家都特别爱看测评类笔记,就是因为测评笔记的信息量非常巨大,能在有限的内容里快速的让用户拿到产品不同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对比

但是现在的测评类内容都太相似了,对用户的种草力度也没有原来的大,那商家怎样去提高内容的种草力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就是切入点另辟蹊径,用恰到好处的夸张手法突出痛点,并通过排雷来主动帮助用户总结筛选出合适产品

3)极致场景化的内容

前段时间,我们观察大盘的时候,在婴儿辅食类目发现了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只做了一件事,在小红书拿到了月均百万级的动销

我实在是好奇,就找到了这个品牌的内容渠道负责人,去请教他们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方法在小红书做内容的

最后发现,他们也是无心摘柳柳成荫,他们在做小红书之前,在抖音已经跑通了一种成交效率极高的内容模板,他们也只是把这个模板拿到了小红书,没想到效果依然很好

总结一下,就是极致的场景化

其他竞品还在做宝宝食谱、辅食攻略、辅食测评内容的时候,他们找到了一批宝宝很漂亮,吃东西很香的母婴账号,就做宝宝吃很香的主画面加上宝妈口播的内容形式,让这个品牌在小红书拿到了月均百万级的动销

我相信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画面上很治愈,很解压又或者可看性比较强的场景,不妨在这些场景里面做些内容,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

作者:赵子辰Vic

来源公众号:Vic的营销思考

]]>
80%订单来自达人?揭秘国内抖音商家转战TikTok的方法论 //www.f-o-p.com/365896.html Wed, 02 Apr 2025 06:30:42 +0000 //www.f-o-p.com/?p=365896

 

近两年,抖音的用户增长进入稳定期,有部分抖音商家开始寻求增量空间,他们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开始布局TikTok

要知道,TikTok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海外用户对短视频购物的接受度也在提升。不过抖音商家转战海外,仍面临挑战,比如市场差异化、平台竞争激烈等。这时,了解TikTok运营模式、海外市场用户以及营销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01:TikTok Shop用户分析

在跨境电商时代里,要实现持续的高增长,抓住新兴用户是必要的。以美国市场为例,可通过一组数据了解TikTok 上的三大用户群体——Z世代、千禧一代、X世代+。

Z世代正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超过65%的Z世代更有可能用社交软件寻找商品和内容,有25%的美国Z世代称TikTok是他们最爱的社交软件。Z世代喜欢的内容类别包括游戏、音乐、运动、电影、网络流行梗。

千禧一代则是重视多元化的一代,超过38%的千禧一代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发现新产品和新品牌,28%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更想看多元化的内容。千禧一代喜欢的内容类别包括文学、健身、游戏、美妆和旅行等。

X世代里,在2020—2021年期间,45岁以上TikTok用户的增长率超过120%,49%的X时代表示大多的新品牌是在社交媒体上发现的,他们找到靠谱的品牌后会继续从品牌处购买产品。X世代喜欢的内容类别包括运动、日常生活、家庭、烹饪和宠物等。

TikTok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之一,吸引了数亿用户,目前TikTok邀约达人、红人带货分销,相比于商家自营直播和短视频带货,达人分销模式已经成为了TikTok 最有效的、性价比、投入产出最高的销售方式,能够为品牌或者某一产品快速获取市场曝光度。

在美国市场,达人带货成为主流,去重后美国带货达人数量达到100万。事实上,大部分TikTok美区品牌都在和大量红人合作,TikTok美区甚至有80%的订单体量来源于当地达人,80%的头部品牌也都是通过达人带爆。不过在这种现状下,跨境平台的商家还要注意TikTok视频流量的溢出和达人流量的溢出。

02:案例分析:“内容+货架”的魅力

作为一个“内容+货架”双驱动电商平台,商家入驻TikTok Shop后,在内容上,短视频带货可以提供大量曝光,直播带货则带来粉丝积累,大量种草也可以带来全渠道增长。货架则承接了用户成交,在达成转化率的同时,品牌还能满足复购,增加品牌粘性,并适当提高客单价。

2024年,某品牌在TikTok Shop和亚马逊上架了一款产品,在TikTok Shop上的客单价是26.99美金,亚马逊售价为49.99美金,但是在亚马逊的销量达到了1万单。

具体来看,该产品在亚马逊的起量时间是在6月份,当时做红人营销,只不过最初的渠道并不是TikTok,而是YouTube,在YouTube完成种草之后,在亚马逊实现了迅速起量。

紧接着,该品牌在10月将产品链接上架到TikTok Shop,并在10月—12月期间实现销量高速增长,而且大量成交来自于品牌搜索词,这样的搜索词逻辑在原先亚马逊的搜索逻辑里不可能出现,因为成交量得益于红人种草,而不仅是货架电商。这就是“内容+货架”联动带来的全渠道增长效果。

从上述爆品案例里,可以总结几个点,第一,如果一个产品在货架电商里已经做得很好了,要想让产品实现高溢价,红人营销少不了。

第二,一旦懂得红人营销、广告、种草和内容电商的出单逻辑,卖家的思维就不必停留在货架电商里和别人卷价格,当然,选择的产品要符合“内容+电商”双驱动的策略。

03:品牌TikTok策略分析

·Goli Nutrition:4个月合作2.01万个达人,发布9.1万个达人带货视频,实现15.1亿的曝光;中腰尾部合作红人占98.96%;达人带货交易额占比高达90.33%;合作红人“类目无差别”全量上。

·MyDepot:累计合作8476个达人,发布2.03万个达人带货视频,实现3.91亿的曝光;中腰尾部合作红人占81.61%;合作红人“类目无差别”全量上。

结合用户分析、美区市场达人带货现状和品牌案例来说,TikTok Shop的营销逻辑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开发一个椅子,不单单要符合货架电商的卖货逻辑,还要思考怎么在短视频或是直播里显得更好玩。

在TikTok Shop上链接后,可以通过红人做第一遍的种草,之后通过广告做增量或是持续性给用户做营销,之后就为一轮又一轮的人群做收割,也就是卖货。

04:如何做TikTok Shop红人营销?

红人营销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工具和软件实现矩阵式的达人建联。单看费用的话,在美国和一个一两百万粉丝的红人合作,大概只需要几百块或是几千块,最多到几万块就能带货,与国内相比成本要低很多。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因为美国红人营销带货的稳定性并没有国内那么强。

在TikTok Shop中,红人营销目前可以建立三种联盟计划,分别是:

①公开计划:是指商家创建的计划所有符合联盟资格的达人均可看到。达人可以对感兴趣的商品自发进行带货

②定向计划:是指商家设定特定佣金定向邀约某一个达人为自己推广产品。达人接受后,即可开始推广产品。

③店铺计划:商家可在店铺给所有商品设置通用佣金率,上的新品也会自动设置成该佣金,不需要手动设置。

不同计划中佣金率的展示优先级为:定向计划>公开计划>店铺计划。

商家也可以利用商业化流量放大优质原生内容,也就是在红人营销之后,通过广告做更大的增量和放量,能实现1+1>2的效果。

来源:雨果跨境编辑部

]]>
深圳游戏大厂试水短剧:300万成立公司,APP已揽17万下载 //www.f-o-p.com/365887.html Wed, 02 Apr 2025 05:49:58 +0000 //www.f-o-p.com/?p=365887

 

3月25日,吉比特旗下雷霆游戏投资设立了一家叫深圳可引科技的新公司,占股45%,其余55%股份由法人李欣逾持有。据公开信息,李欣逾是雷霆游戏出海短剧总负责人。

一、计划组建海外团队?

在此之前,吉比特在深圳全资持股的一家影视科技公司为深圳云梦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注资为 300 万,在 2023 年 10 月 30 日成立,该公司办公地址与新成立的 深圳可引科技 为同一办公地址,经营范围相同。

根据公开信息,深圳云梦影视的法人生辉为短剧业务负责人,分管买量和短剧业务以及平台运维数据等技术中台。

可见,两家公司均为吉比特试水短剧业务的公司。

既然如此,为何吉比特会再次注册新公司呢?

DataEye短剧观察推测,可能是业务范围扩展,增员需要。

去年4月,DataEye短剧观察发现,吉比特在Boss直聘发布了海外短剧编剧、海外短剧制片人、海外短剧优化师等多个海外短剧岗位,岗位主要base广深地区,目前岗位已经下架。

由此,可见,雷霆游戏在国内的短剧团队已经基本组建完成。

而近期,在Boss直聘平台上,李欣逾正在招聘驻美的海外短剧制片人,base洛杉矶,要求有一定的当地制作资源储备和拓展,了解海外文化。

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吉比特雷霆出海短剧总负责人李欣逾指出,“短剧要用小步快跑的逻辑,阶段性验证内容经验,减少试错成本。不断迭代升级情绪打法。”

DataEye短剧观察推测,雷霆游戏今年会加快短剧出海步伐,下一步是计划是筹备美国的本土制作团队或运营团队,可能会继续扩招其他岗位。

二、雷霆游戏的短剧出海到哪一步了?

去年11月份,在吉比特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梁丽莉表示,DramaLet是公司在境外尝试开展短剧业务的一个平台,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吉比特雷霆游戏是较早涉足短剧出海赛道的游戏厂商之一,旗下出海短剧平台——DramaLet,分别于2023年12月、2024年6月上架iOS、Google Play。

据点点数据预估,上线以来,DramaLet全球双端预估收入约为46.6万美元(折合约337.8万元),全球双端预估下载量为16.96万次

从DataEye-ADX海外版来看,DramaLet已经持续投放超过380天,共投放广告素材近43万,去重后广告素材投放数为42.9万。

据DataEye-ADX海外短剧版数据,DramaLet近180天以来,在素材投放趋势方面,2024年10月到12月底,有大量的买量投流,日均素材投放量在500-700组。但今年1月,买量投流急剧下滑,日均素材投放量不超过50组。今年1月底至3月初,日均投放素材数在100组左右,25年3月份的素材投放量再次减少。

DataEye短剧观察分析,可能是受公司投放策略调整所影响。结合地区分布来看,近180天(24年10月至今)DramaLet主投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投放素材数占比均超50%,葡萄牙和意大利占比不超过13%。

而到了近90天(25年1月-3月),德国和法国的素材投放占比依旧稳居TOP2,但葡萄牙的投放素材数占比超越美国,上升到53.26%,意大利的投放素材数占比上升到45.38%,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投放素材占比均有下降。

从DramaLet的网页来看,短剧数量较少,约200部左右,本土剧和译制剧均有涵盖,译制剧偏多。本土剧集中在狼人、虐恋、穿越重生、复仇等题材,而译制剧的题材主要为豪门、龙王、萌宝等。

从YouTobe上的官号主页来看,也是女频情感类的本土剧较为火热。

三、总结

整体来看,雷霆游戏在短剧出海方面,市场选择还是以欧美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为主,内容方面会主攻本土化内容创作。

但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出海的短剧产品已经初步形成第一梯队格局,且第一梯队的平台多有海外本土团队,雷霆游戏此时入场已经相对较晚,但也并非毫无机会。

24年下半年,昆仑万维的DramaWave发展迅猛,上线仅100多天就多次闯入DataEye海外短剧APP素材投放榜TOP3。此外,近期麦芽旗下的NetShort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已经连续2周捷身DataEye海外短剧APP素材投放榜榜首,再次打破了dramaBox、DramaWave、ShortMax等APP的头部格局。

其次,经过近1年的出海发展,DramaLet的表现不算亮眼,尚未突出重围。这可能是吉比特对于海外短剧业务持较为谨慎态度,还处于“节能省流”的试水观望阶段。

而近期突然组建新公司和布局海外本土团队,也许是经过一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短剧经验,也透露出了吉比特将扩展海外短剧业务的决心!

2025年的各家短剧厂商都将“出海”作为重点关注的方向,映宇宙更是将“出海”写进2024年年度财报中。

2025年,短剧出海格局将更加激烈!

作者:DataEye研究院

来源:DataEye短剧观察

]]>
中手游2024业绩报告:净亏损20.8亿元,小游戏为2025增长点 //www.f-o-p.com/365879.html Wed, 02 Apr 2025 03:47:10 +0000 //www.f-o-p.com/?p=365879

 

2025 年 3 月 27 日,港股上市公司中手游公布 2024 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收入为 19.3 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亏损为 20.8 亿元。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为 14.1%。亏损主要由于多款项目延期上线,包括自研游戏《仙剑世界》,其上线后的表现亦未达预期。此外,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投资减值及其他非经营性开支。

海外收入占比上升,小游戏业务扩大用户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上线 3 款 IP 游戏和 3 款小游戏。《斗罗大陆:史莱克学院》《斗破苍穹:巅峰对决》《斗罗大陆:逆转时空》上线初期进入苹果商店免费榜前列。

的.png

小游戏方面,《消个锤子》进入微信游戏畅销榜第 32 位,《主公别跑》多个月流水超千万。过往上线的《凌雪战纪》《全民枪神:边境王者》等产品继续运行,提升了新增用户及活跃用户规模。

截至 2024 年末,中手游新注册用户总数超 7453.6 万名,新增约 7450 万用户;月平均活跃用户数约 1471.3 万名;月平均付费用户数约 101.5 万名;ARPPU 达人民币 158.5 元。月活、付费用户数与 ARPPU 较前期有所下降。

2024 年,公司继续推进海外业务。全年海外营收为2.72亿元,占总收入的 14.1%。《新仙剑奇侠传之挥剑问情》在中国港澳台上线后进入 iOS 免费榜和畅销榜前列。《斗罗大陆:史莱克学院》上线首周在中国港澳台三地 iOS 免费榜排名靠前。

同时,公司多款已上线产品持续贡献收入,包括《新仙剑奇侠传之挥剑问情》《新射雕群侠传之铁血丹心》《航海王热血航线》《真・三国无双 霸》以及小游戏《凌霄战记》《全民枪神:边境王者》等。

战略调整与业务规划

中手游提出“业务聚焦+成本控制”的策略,计划将重点资源投入至确定性项目。

调整方向包括:聚焦 IP 游戏开发;持续运营中国港澳台市场,并拓展日韩、东南亚区域;扩大小游戏产品线;优化自主研发团队,集中在传奇类与创新小游戏项目。

在 IP 游戏方面,公司提出三项开发策略:优先选择粉丝基础明确、尚未充分开发的 IP;将 IP 属性与玩法进行匹配,同时考虑小游戏与海外市场需求;控制开发周期与成本,提升立项效率。

2025 年,公司计划在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及其他海外市场上线 18 款新游戏,其中 11 款为 IP 改编项目,包括《三千幻世》《聊天群的日常生活》《奥特曼:光之战士》《火影忍者:木叶高手》《新三国志曹操传》《新镇魂街》《代号:暗夜传奇》《斗破苍穹:巅峰对决》《斗罗大陆:逆转时空》《斗罗大陆:史莱克学院》《真·三国无双 霸》。大部分产品已获版号。

的2.png

《奥特曼:光之战士》是一款全系列奥特曼正版授权的 3D 战斗卡牌游戏,于 2025 年 1 月获得版号,计划于暑期上线。《火影忍者:木叶高手》是由中手游独家发行的正版放置卡牌手游,已于 2024 年 8 月开启预约,12 月进行测试,计划于 2025 年上半年上线。《新镇魂街》是一款以哔哩哔哩国漫 IP《镇魂街》动画为创作蓝本的游戏,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上线。

的3.png

公司将继续发行已在国内市场验证商业化数据的产品,目标区域包括中国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等。《斗破苍穹:巅峰对决》《牛头人 GO》《斗罗大陆:逆转时空》《新三国志曹操传》《真·三国无双 霸》为主要发行项目。

小游戏业务方面,根据腾讯官方数据统计,小游戏与传统手游的付费用户重合度为 35%,预计小游戏将成为中手游 2025 年业务增长点。2025 年 1 月推出的《春秋玄奇》上线两个月累计流水超过 1 亿元,在微信畅销榜排名上升。另一款已获得版号、由腾讯动漫授权的小游戏《三千幻世》已获得版号,由腾讯动漫授权,结合多个 IP 资源开发,预计上线后将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

的4.png

自研方面,公司调整研发结构,重点投入传奇类游戏与创新小游戏方向。旗下研发子公司新作《代号:暗夜传奇》已完成开发,预计 2025 年上半年上线。《仙剑世界》项目团队进行调整,正在优化移动端体验并尝试 AI 关卡设计,未来将保持既定的调优及后续版本发布计划,以最大化回收前期研发投入。

2024 年,公司通过精简组织架构、降低薪酬与场地成本等方式控制支出。同时,公司在研发环节引入 AIGC 技术,进一步压缩成本。2024 年研发支出同比下降 34%。

发挥仙剑 IP 价值

中手游 2024 年授权收入为 1.16 亿元,并于 9 月完成《仙剑奇侠传》海外版权收购,推进 IP 在全球市场的统一规划。2024 年,《仙剑四》《祈今朝》两部改编影视剧于 1 月开播,《又见逍遥》于 4 月上线。

影视以外,公司与泡泡玛特合作推出《仙剑奇侠传》节日系列与乐器系列盲盒,还与超威上海起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开天工作室等多个合作方合作,在 2024 年继续推出仙剑系列萌粒、Gift+系列手办、阿奴手办、赵灵儿雕像、林月如雕像等模玩。与阿里鱼合作的武器模型项目完成众筹,金额超千万元。

的5.png

中手游 4 月与超竞集团达成战略合作,6 月与合生商业达成战略合作。超竞集团与其关联企业合生商业既拥有 MCN 机构达人资源,又具有商业综合体、酒店和公寓等线下业态资源,全面助力中手游的 IP 游戏发行业务,共同拓展线上+线下的跨界流量创新模式,为中手游的 IP 游戏带来更多低成本的玩家增量,提升玩家规模。

作为沉浸式体验仙剑 IP 的一环,仙剑实景项目于 2023 年已在重庆市开启运营,并于 2024 年 7 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和江苏省常州市启动运营。

的6.png

2025 年是《仙剑奇侠传》IP 推出 30 周年,中手游围绕该 IP 策划了一系列周年活动,涵盖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文娱领域,包含线上与线下的沉浸式内容形式。

在动画方面,《仙剑奇侠传三》番剧计划于年内在腾讯视频上线,《仙剑奇侠传四》番剧已由哔哩哔哩与中手游联合立项,进入制作阶段。

衍生品方面,公司在 2025 年计划推出新一批产品,包括与 TriEagles、田也工作室、光年工作室、STAREXVA(星星社)等合作项目。此前已与泡泡玛特、开天工作室等合作推出盲盒与手办系列。

在游戏开发方面,仙剑系列全新单机项目进入筹备阶段,剧情设计体量约为三部作品。目前相关大纲已完成,计划与合作伙伴同步推进游戏与动画的开发。《仙剑四》重制版正在开发中,《仙剑一》重制版合作项目也在推进。2023 年与恺英合作的《仙剑奇侠传:新的开始》已作为参考案例,公司正在评估后续授权计划。

跨端游戏《仙剑世界》上线后,公司组织了以用户内容创作为核心的共创活动,并于 2025 年 1 月在上海开设《仙剑奇侠传・沉浸剧场》,配合举办三十周年相关线下活动。

在 IP 运营过程中,公司尝试将仙剑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通过线下活动、衍生品开发和与文化机构的合作,拓展内容覆盖范围,并探索文化传播的新形式。通过虚拟现实、线上展览和线下互动演出等方式,公司推动相关内容的多渠道呈现。

作者:游戏葡萄

]]>
小米SU7爆燃事件背后的营销悖论 //www.f-o-p.com/365873.html Wed, 02 Apr 2025 02:55:00 +0000 //www.f-o-p.com/?p=365873

 

在新能源汽车的竞技场上,小米汽车凭借雷军的个人IP和现象级营销,让SU7未上市先爆红。然而,近期爆燃事件引发的舆论海啸,却让这家“流量王者”首次尝到了反噬的滋味。这场危机暴露出一个残酷的商业逻辑: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营销声量严重失衡时,流量搭建的摩天大楼,也可能在顷刻间崩塌。

一、小米营销的“流量神话”:从手机到汽车的路径依赖

1. 雷军个人IP的放大器效应

从“Are you OK”的鬼畜狂欢到“雷军对比特斯拉”的病毒视频,创始人IP始终是小米最犀利的营销武器。SU7发布会变身“雷军脱口秀”,微博话题阅读量超60亿,这种将企业命运与个人品牌深度绑定的策略,极大降低了用户认知成本。

2. 互联网式饱和攻击

小米复制手机时代的“参与感”打法:全网剧透配置参数、发起“最美车色”投票、甚至主动曝光工厂生产线。这种透明化营销在信息混沌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形成降维打击,预售订单破10万台的成绩印证了其有效性。

3. 对标营销的双刃剑

从“比保时捷更宽”的尺寸对比,到“比特斯拉更便宜”的价格锚定,小米熟练运用参照物法则。但这种策略也埋下隐患:当消费者以豪华品牌的标准审视SU7时,容错空间被极限压缩。

二、流量反噬的致命链条:当营销承诺遭遇现实落差

1. 期待值的恶性通胀

雷军宣称“小米汽车要媲美保时捷特斯拉”,社交媒体将SU7渲染为“50万以内最好轿车”,这种话语体系抬高了消费者心理阈值。当爆燃事件发生,舆论场立刻出现“德不配位”的指控,形成“捧杀式”危机。

2. 技术沉淀与营销声量的断层

传统车企通常用5-8年完成车型验证,而SU7从立项到交付仅用3年。尽管小米强调自建工厂、全栈自研,但“快消品式”的营销节奏让公众潜意识将SU7与成熟车企产品等同看待,忽略了新入局者的试错成本。

3. 饭圈化粉丝的副作用

小米培养的“米粉”群体在预售阶段化身自来水,但当负面事件出现,该群体分裂为两极:极端维护者引发路人反感,脱粉回踩者加剧信任崩塌。某维权车主微博下“信仰充值失败”的嘲讽,折射出情感营销的脆弱性。

三、破局之道:重构流量与实力的动态平衡

1. 建立安全技术叙事主权

特斯拉曾通过公开碰撞测试数据扭转“刹车门”危机。小米需将传播重心从“性价比”转向“安全冗余”,例如直播电池包针刺测试、公布BMS系统运作逻辑,用工程师文化对冲娱乐化营销印象。

2. 设置合理的预期管理

理想汽车早期宣传中刻意强调“增程式技术局限”,反而赢得理性用户。小米可借鉴此策略,在传播中主动说明“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低温续航衰减率”等真实数据,建立可信赖的品牌人格。

3. 构建危机响应防火墙

比亚迪应对“自燃事件”时,48小时内派出百人技术团队抵达现场。小米需组建具备汽车专业背景的公关团队,改变手机行业“发声明删帖”的惯性思维,用制造业的严谨态度应对安全问题。

结语:流量不是原罪,失衡才是危机

小米SU7的困境,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的碰撞。在这个“五分钟造神,三秒毁神”的时代,雷军需要证明小米汽车不仅是营销创新的集大成者,更是工业精神的践行者。或许正如某汽车工程师在知乎的留言:“当一辆车的热搜话题从‘雷军同款’变成‘十万公里无故障’时,小米才算真正跨过了造车的龙门。”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任何事实认定)

作者: 露露君

]]>
视频号达人可升级为微信全域带货了 //www.f-o-p.com/365867.html Wed, 02 Apr 2025 01:44:56 +0000 //www.f-o-p.com/?p=365867

 

微信官方于3月31日正式推出“微信小店带货者”升级计划,允许已开通视频号橱窗带货的达人升级为“微信小店带货者”,并将带货渠道扩展至微信全域。此次升级可以看出微信正在进一步强化微信生态内的商业化能力。

根据公告,原视频号橱窗达人升级为“微信小店带货者”后,可绑定视频号、公众号、服务号等多个微信场景,从「选品中心」选品,同步带货。升级者还可直接从服务号菜单栏跳转至统一工作台,并实现手机端与电脑端的全链路管理。

升级后,达人历史数据(包括橱窗商品、订单、保证金及结算信息)将完整迁移,无需重复缴纳保证金。此外,原适用于视频号橱窗达人的规则将自动延续至新身份,降低达人升级后规则认知差异。

官方还表示升级入口将通过视频号创作者中心逐步开放,具体路径为:视频号-创作者中心-带货中心-「升级成微信小店带货者」。达人需签署升级协议并补充信息,随后等待数据迁移完成。

升级进度可通过“微信小店带货助手”服务号的“去带货”菜单实时查看,遇到问题可联系客服解决。

另外对于合作商家及机构,若其合作的达人完成升级,管理后台将同步更新“带货渠道”选项,便于查看推广计划及多渠道销售数据。

商品可在达人绑定的全域渠道同时上架,实现流量联动与销量提升。

此次升级是微信对私域电商生态的又一重要布局。通过带货者打通公众号、服务号等流量入口,将分散的带货场景整合为统一经营阵地,减少用户跳转流失。

目前,官方虽未提到全量上线,但强调“入口将逐步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全域带货功能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微信商业化进程,吸引更多中小商家及机构入驻。

作者:见实

来源公众号:见实

]]>
如何让Deepseek给出高质量答案?20个万能提问公式 //www.f-o-p.com/365817.html Wed, 02 Apr 2025 01:10:30 +0000 //www.f-o-p.com/?p=365817

 

用Deepseek,很多人问完问题,发现答案不是想要的。

这往往不是因为它不懂,而是因为我们问得不对。

其实,用好几个公式,就能把答案引导到你想去的地方。

以下就是一些好用的提问公式,建议你收藏。(同样适用于chatgpt、claude等其他大模型)

1. 情境描述+需求明确

详细公式:

“我现在在[具体情境]中,遇到了[具体问题]。我想实现[具体需求],有什么系统的方法可以做到吗?”

解析:

通过明确地描述自己所在的情境、遇到的问题以及具体需求,可以让Deepseek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个公式的关键在于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

详细例子:

“我现在在负责一个有关电商平台用户增长的项目,发现用户注册转化率偏低。我想提升转化率,特别是要优化注册流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系统地分析并优化这个环节?”

2. 为什么+具体问题

详细公式:

“为什么[某个现象]会发生?它在[某个特定情境]下会带来什么样的[具体影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通过询问“为什么”去了解问题的本质。往往这种提问可以挖掘出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次原因。这类问题更适合解决根本性的困惑。

详细例子:

“为什么我们的客户在退货环节有很多抱怨?这些抱怨在用户体验层面的具体影响是什么?背后的操作流程问题有哪些?”

3. 模拟角色+任务设定

详细公式:

“假如你是[某个特定角色],你会如何处理[具体任务或问题]?特别是在[特定背景下]该如何决策?”

解析:

这个公式让Deepseek充当不同角色,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通常适合那些你需要开拓新思路、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的场景。

详细例子:

“假如你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你会如何应对我们最新推出的低价促销策略?特别是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背景下,你会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

4. 限定期限+要求效率

详细公式:

“在[限定时间]内,能否给出[数量]种快速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特别是在[某个背景或约束条件]下。”

解析:

这种提问能在短时间内为你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通常适合那些需要快速见效或应付紧急问题的场景。

详细例子:

“在15分钟内,能否给我三个快速提升团队线上会议效率的方法?特别是在远程办公和时间紧迫的条件下。”

5. 给出选项+评估

详细公式:

“我有[选项A]和[选项B]两个选择,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合的场景]是什么?在[某个特定情况下],哪个更适合?”

解析:

这是典型的对比性问题,特别适合决策时需要深入权衡的场景。用这个公式不仅可以帮助对比不同选项,还能在特定情境下选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详细例子:

“我们正在考虑使用Trello或Asana作为团队的项目管理工具,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在团队规模较小、任务繁杂的情况下,哪个更合适?”

6. 假设情况+可行性评估

详细公式:

“如果我想[某个行为],你觉得这个想法在[某个具体场景]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解析:

通过模拟假设的行为,Deepseek能帮助评估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和实际执行的方法。这种问题特别适合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时使用。

详细例子:

“如果我想为我们的在线课程推出限时优惠活动,来提升用户的参与度,这个策略在我们这种小型教育平台上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应该如何计划和推广?”

7. 步骤分解+实现方法

详细公式:

“我想实现[某个目标],你能一步步告诉我具体的[执行步骤]吗?每一步最好能包含[某个具体的执行细节或注意事项]。”

解析:

这个公式的精髓在于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具体的步骤。这适合那些你还不确定怎么开始,或哪些细节需要考虑的场景。步骤越细,执行时的清晰度就越高。

详细例子:

“我想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内容营销策略,能否一步步告诉我具体的执行步骤?每一步最好能包含所需的工具和实施细节。”

8. 获取简短总结

详细公式:

“用不超过[字数]字,总结一下[某个复杂概念或问题]的[核心要点]。”

解析:

当你想快速提炼某个复杂话题的核心内容时,可以使用这个公式。简短总结往往适合一些复杂的长篇文章或理论。

详细例子:

“用不超过50字,总结一下‘增长黑客’策略的核心要点。”

9. 难题直接问解决方案

详细公式:

“我遇到了[具体问题],它在[某个场景]中非常棘手。有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可以立即实施吗?”

解析:

直接询问解决方案往往针对那些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能够让你迅速获取实操性的建议。

详细例子:

“我们的新产品上线后用户反馈非常有限,拉新效果不理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什么有效的营销方案可以快速提升用户参与度?”

10. 实际问题+溯源

详细公式:

“我们在[某个具体操作或项目]中遇到了[某个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什么?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解析:

通过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追溯原因,能够帮助你不仅理解表象,还能深入问题的本质,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详细例子:

“我们在新上线的电商平台上,发现支付流程让很多用户感到困惑,导致订单流失。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11. 情景任务+精准提示

详细公式:

“假设我要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你能帮我设计一个包含[具体要求或要素]的方案吗?”

解析:

为特定场景设计详细任务时,加入具体要求和要素会让输出更贴近实际需求。这类提问适合像设计、策划、创意类的任务场景。

详细例子:

“假设我要在公司年度会议上做一个产品发布演讲,能帮我设计一个包含互动环节的方案吗?要确保这个方案能够在现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12. 难题追问法

详细公式:

“我的[某个问题]得到了[之前的答案],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存在?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或更优的解决办法?”

解析:

通过不断地追问,你能获取更多细化的分析和优化的方案。特别适合用在初次获取答案之后,依然觉得某些部分未解决。

详细例子:

“团队的项目协作工具已改为新的系统,但仍然有同事反馈操作不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没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效率没有提升?”

13. 质量评价+给出标准

详细公式:

“在[两个或多个选项]之间,哪个更符合[特定标准或要求]?你能从[某几个维度]帮忙分析吗?”

解析:

针对评估任务,加入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维度可以帮助提高决策的质量。特别是在你需要更细致的对比分析时非常适用。

详细例子:

“在选择抖音广告和百度广告作为我们的主要广告投放平台时,哪个更符合我们年轻消费者市场的定位?你能从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和成本角度分析一下吗?”

14. 痛点分析+立刻要求方案

详细公式:

“我们目前的[某个痛点]让[某个方面]很不顺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解决办法或步骤]能够立刻实施?”

解析:

直接定位痛点并立刻要求提供可行方案,这能够迅速提供处理方向。适用场景多为实操性的问题,需要马上给予缓解或者解决方案。

详细例子:

“我们最近网站加载速度很慢,用户的跳出率显著增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解决办法能够立刻实施来缓解这些问题?”

15. 设计式头脑风暴

详细公式:

“有没有什么创新的方法可以[实现某个目标]?尤其是在[某个特定场景]下,有哪些新颖的做法可以尝试?”

解析:

头脑风暴最需要发散性思维。当你不局限于某个固定答案,而是希望获得更创新的方案时可以使用。这可以激发突破性想法。

详细例子:

“有没有什么创新的方法可以提高我们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参与度?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互动上,有什么新颖的做法值得一试?”

16. 任务命名法

详细公式:

“我想完成[某个任务],希望能用[某种方式]高效地实现它。你有什么[建议]吗?”

解析:

设定明确的诉求方式,能让Deepseek直接根据需求输出理想的执行方案。这种提问法比较通用,能帮助快速找到适配解决方案。

详细例子:

“我想设计一份能够打动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大纲,希望能用简洁清晰的方式展现潜在市场机会。你有什么建议吗?”

17. 前后对比查看

详细公式:

“在[某个操作或决策]之前和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或变化]?特别是在[某个特定指标或方面]会有怎样的影响?”

解析:

通过对比操作前后,帮助评估决策效果和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事前的评估或者事后的反馈总结。

详细例子:

“在我们的客户支持系统升级之前和之后,客户满意度预计会有怎样的变化?尤其是在处理效率和问题解决速度上会有哪些改进?”

18. 错误咨询+具体解析

详细公式:

“在处理[某个任务或项目]时,人们常犯的[错误或误区]有哪些?在[某个具体步骤]时,怎么避免这些错误?”

解析:

提炼并预测某个流程或任务中的潜在错误,有助于防止后续工作的失误。这类提问可以通过提前的预判来提升整体工作的成功率。

详细例子:

“在计划发布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尤其是在制定预算和设定目标时,该怎么避免这些错误?”

19. 请教应急反应

详细公式:

“在[某个紧急情况]发生时,最快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尤其是在[某个具体背景下],该如何有效处理?”

解析:

出现突发情况时的应对方案提问法。强调“最快最好的应对方式”,适合处理那些须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决策的场景。

详细例子:

“当我们的网站因为服务器宕机而导致无法访问时,最快最好的公关和维护应对方式是什么?特别是在大促销期间,该如何有效处理?”

20. 评估改进方法前后差异

详细公式:

“在我们实施[某个改进方法]之前和之后,[某个具体指标]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变化?特别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会有怎样的改善效果?”

解析:

这个提问公式特别适合在实施改进措施之后,用来评估前后的差异,尤其是以数据或具体效果为导向时非常有用。量化改进的效果,让你对投资回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详细例子:

“在我们优化产品页面设计和用户流程之后,转化率和用户停留时间预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特别是在我们的电商平台上,如何量化这些改进效果?”

作者:抖知书

]]>
聊一聊TikTok的广告模式 //www.f-o-p.com/365815.html Wed, 02 Apr 2025 00:45:51 +0000 //www.f-o-p.com/?p=365815

01

尽管依然笼罩着禁令风波,但我翻阅了几个第三方机构的报告发现:TikTok的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我认为有两个比较权威的数据源:一个是WARC,一个是eMarketer。

前者的全称是World Advertising Research Center(世界广告研究中心),以实战案例分析和营销科学模型著称;后者是数字消费行为研究权威,以多源数据校准和精准预测见长。

从用户数据看,目前TikTok是全球使用率第五高的APP,也是16-24岁女性中第二受欢迎的应用程序。而美国仍然是TikTok最大的用户市场,拥有1.36亿活跃成人账户,相当于每5个美国人就有两个人是TikTok用户。

TikTok的月度总使用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平台,2024年平均一个用户每月在TikTok上花费的时间超过35小时,是Instagram用户平均使用时间的两倍多。美国用户的使用水平甚至更高,用户平均每月在TikTok上花费近44小时,即每天花费近一个半小时。

2024年底的时候,WARC曾经对全球营销人员做过一次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营销人员在2025年增加对TikTok广告投放的可能性高于任何其他数字平台,而且代理商(81%)的投放积极性比甲方品牌(74%)更高。

根据WARC的预测,若不考虑禁令影响,2025年TikTok的广告营收预计将达到3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5%,这个增速预计远远超过Facebook(+9.3%)和Instagram(+19%),将占据11%全球社交媒体市场。

其中,美国仍然是TikTok最大的市场,预计TikTok今年在美国的广告收入将达到118亿美元(增长21%,超过美国社交媒体广告投资整体的10.6%的增长),到2026年将增至134亿美元,这意味着TikTok的美国市场占据全球34%的份额。

我也看到了eMarketer的一份数据,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该机构和WARC的预测有些差别:2025年,TikTok在美国广告市场营收将达147.8亿美元,全球广告营收将达347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市场占比达41%。

不管是34%还是41%,美国市场对TikTok来说至关重要。

02

由此看来,假若禁令实施,必然对美国广告市场的竞争格局会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WARC的报告,Instagram是最大受益者,它将分割TikTok40%的广告营收,其次是YouTube(20%)、Facebook(15%),以及snap(10%)。

不过,这反向也透露出了一个事实,TikTok确实在美国广告市场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动摇了alphabet和meta对广告市场的双寡头垄断。

我个人看来,这和TikTok足够锋利的广告模式有关。

在营销上,TikTok有些像金庸笔下的慕容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更像是一个集成的广告平台:

TikTok广告=

亚马逊+谷歌+Facebook+YouTube。

TikTok能像谷歌一样捕捉用户的即时需求,通过用户行为数据预判潜在购买意向,又超越了关键词搜索的被动性,将视频媒介与搜索强意图结合。比如一个用户搜索”秋冬外套搭配”的时候,TikTok上呈现的不再是文字链接,而是15秒穿搭教程,而且视频直接展示产品上身效果,这能使广告点击率明显提升。

根据WeAreSocial的数据,全球超过一半(57%)的TikTok用户利用其搜索功能来关注或查找有关产品和品牌的信息。

TikTok也具备Facebook的一些社交属性,可以把广告内容融入到用户的关系网络中。不管是KOL测评,还是站内的挑战赛互动等形态,都可以让品牌传播通过社交裂变形成传播的扩散。

在内容载体层面,TikTok既拥有YouTube的影音表现力,又通过15秒短视频的提高了信息密度——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屏广告能在数秒内用视觉冲击引发好奇,随后通过场景化演示完成产品价值传递,最后通过购物车组件直接跳转电商平台,这种短链路转化比YouTube引流至独立站,再导入亚马逊的消费路径更快且精准。

也就是说,TikTok其实把几个大平台的看家本领都学过来了:像谷歌那样捕捉用户的即时搜索需求,像脸书那样通过社交关系扩散广告,像YouTube那样用视频讲故事,最后像亚马逊那样直接在平台内完成购买。

这种「搜得到、看得懂、买得快」的特点,能让TikTok有效地承接亚马逊、脸书、谷歌等平台广告主的预算。

03

TikTok至今还是被低估的,其广告价值核心在于:兼具内在转化和外在溢出。我认为,这是TikTok和其他广告平台最不一样的地方。

英国的一家数据公司Fospha的一项研究发现,在TikTok上的品牌广告活动,可以显著影响亚马逊的销售。平均而言,TikTok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支出回报率(ROAS)为2.4倍;然而,当考虑到亚马逊的收入时,ROAS增加到4.2倍,这表明TikTok对亚马逊销售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多说一句,不同于传统数据分析公司,Fospha更聚焦广告平台的 “隐性转化效率,在行业内有一个 “统一ROAS”模型,这个模型能追踪用户从TikTok广告点击到后续亚马逊/独立站购买的跨平台转化路径。

Fospha的这个结论是很有意义的,它揭示了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逻辑:传统广告效果评估模型往往严重低估了上层漏斗(如品牌曝光、兴趣激发)对最终消费行为的真实影响力。

比如广告主在TikTok上投放了信息流广告之后,基本能看清这条广告所触及的消费者,在TikTok内部的流转路径。但是在外部,这条广告触及的消费者,有没有去谷歌搜索这个品牌?有没有去脸书做了相关的话题讨论?有没有去亚马逊搜索相关产品甚至下单呢?

由于各大平台都建立起数据围墙,导致消费决策的归因极为困难,以至于上述问题没法有效回答。

实际上,当用户在TikTok被短视频激发潜在需求后,可能数天后才在亚马逊完成购买,传统归因模型因无法跨平台追踪,只能将此次的消费转化归功于亚马逊站内流量。

这暴露出数字营销目前在归因上的一个核心矛盾:流量入口与交易终端很多时候是割裂的,如果再叠加人为的数据壁垒,就会进一步让数字营销投放的归因不准,这导致一个转化的假象陷阱:内容平台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与消费行为更近的零售媒体往往被高估。

零售媒体凭借”最后一公里”的成交优势,轻松获取归因功劳。但如同只奖励冲刺选手却忽视接力队友,那些在TikTok完成品牌认知、在谷歌完成需求确认的用户,其转化价值被粗暴归给最终点击的零售平台。

这一价值判断会进一步影响广告主的投放决策,如果广告主持续加大零售媒体投放,会进一步抬高CPC(单次点击成本),正在透支品牌的长期增长潜力,长期陷入”不投广告没流量,投了广告没利润”的死局。

所以说,TikTok等内容平台的种草价值是被低估的。

04

尽管如此,TikTok的广告模式也不是完美的,我将TikTok广告模式的局限性归结为两点:标签模式和漏斗模式。

先说标签模式。

TikTok的广告算法主要基于视频内容分析与标签机制,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会抽取视频帧对其中的内容元素,包括图像、声音、文本进行识别与分析,从中提取视频的标签信息,平台会根据这些识别结果,给视频打上对应的标签。

广告素材中的标签决定了它最终会被推送给哪些人群包。

这就会有一个问题:如果视频的标签不够精准,或者素材内容过于分散,系统无法为视频打上明确的标签,广告就会被推送给不匹配的用户群体,从而导致大量的流量浪费和广告空耗。

比如,广告主制作了一条汽车的广告,其中加入了搞笑元素或者其他无关的场景。平台的算法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条搞笑视频,而将广告推送给喜欢搞笑内容的用户。最终,虽然广告得到了很高的曝光量,但这些用户并不对科技产品感兴趣,导致点击率低、转化差。

另外,TikTok的营销漏斗和Facebook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倒三角漏斗,一个是正三角漏斗。

TikTok的广告匹配机制是通过算法不断试探用户兴趣边界的动态过程,平台首先基于内容协同过滤(如观看相似视频的用户群体)建立初始受众池,再通过实时竞价机制中的engagement signals(如完播率、互动深度)来动态调整推送范围。

也就是说,TikTok是先找一群可能感兴趣的人,再慢慢缩小范围。

这种机制下,TikTok算法会优先推送广告给已经对某类商品表现出高需求的人群,但这些人群如果已经饱和,广告CTR就会低于平台基准值。这个时候,系统为追求流量规模,算法会本能地转向更宽泛的兴趣标签来维持流量消耗。例如,一个户外装备广告可能因某用户偶然点赞露营视频而被推送,但该用户实际购买意向远低于专业户外论坛的深度用户。

这种匹配逻辑与Facebook基于社交图谱和确定性数据的”种子扩散”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先锁定一小撮精准用户,然后通过lookalike建模,通过多维交叉用户特征,从而持续优化目标人群,投放的确定性更强。

总的来看,数字广告的未来正面临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平台间的数据壁垒日益高筑,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对消费者真实决策路径的理解。营销行业需要的是一套能够穿透平台壁垒、还原消费全貌的新评估体系。

作者:刀客

来源公众号:刀客doc

]]>
青瓜早报:王兴兴否认蚂蚁集团投资宇树科技;169名网络主播补税近9亿元… //www.f-o-p.com/365866.html Wed, 02 Apr 2025 00:05:59 +0000 //www.f-o-p.com/?p=365866

一、国内新闻

为何不联系家属?小米集团回应:仍在等待会面通知

据新浪科技,4月1日,小米集团官方公众号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回应近日小米SU7事故相关问题。

对于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小米表示: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对于网上有说法称,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小米表示: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宇树科技发布Unitree Dex5灵巧手

宇树科技4月1日更新视频,发布Unitree Dex5灵巧手。性能上,该灵巧手具备单手20自由度(16主动+4被动),能柔顺丝滑反向驱动(直接本体力控),以及单手94个灵敏触点。

王兴兴否认蚂蚁集团投资宇树科技

4月1日,有媒体报道称宇树科技计划引入新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和中国移动,目前还在沟通具体投资份额。知情人士称,此次融资并非一轮完整的新融资,是定向给具体的投资方开放少部分份额。蚂蚁和宇树已经就投资事宜谈判沟通了很久,一位接近宇树科技的FA(财务顾问)人士透露此次融资估值低于100亿元。对此,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回应称,“新闻不实。”(新京报贝壳财经)

携程正式启动3天“陪娃假”

据携程黑板报公众号消息,4月1日,携程集团正式启动“陪娃假”,面向员工上线开放每年3天带薪假期——子女陪护假的申请,家有18周岁及以下子女的员工可使用。据悉该政策将惠及全球超万名员工。

盒马回应16.9元一片面包被指太贵

近日,盒马16.9元一片的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网友发帖称其为“面包刺客”。4月1日,盒马客服回应称商品都是合理定价,个人口味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口味,如果觉得不好吃下次可以不买。(九派新闻)

麦当劳北京、上海两城上线京东外卖 不到一周日均单量超2万

4月1日,据知情人士,麦当劳北京、上海两地部分门店自3月27日上线京东外卖启动测试后,单量高速增长。目前上线还不到一周时间,麦当劳北京、上海地区在京东外卖上的日均单量就已突破2万单。(证券时报)

喜茶回应被指抄袭:已经展开内部调查与过程复盘

近日,人文茶品牌一念草木中(以下简称“一念”)创始人夏正称喜茶疑似两次抄袭“一念”的作品。她在视频中称,喜茶2025年3月发布的春茶视频与“一念”去年3月发布的春茶视频高度相似。另外,喜茶发布的“燕归来”相关活动,品名和风筝的概念都与“一念”在2023年发布的产品高度类似。

对此,喜茶客服回应称,喜茶“燕归来”视觉为喜茶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曹雪芹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曹雪芹风筝品牌主理人缪伯刚先生共同创作,风筝形象与海报视觉,均为喜茶与缪伯刚先生原创。其他问题,喜茶已经展开内部调查与过程复盘,也在积极与视频发布方取得联系,努力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一念”官方旗舰店客服则称,“一念”比营销声量远远不及喜茶,但必要的澄清也不可少。截止到创始人的视频发出时,喜茶已删除了春茶视频,但尚未删除燕归来部分。(凤凰网财经)

国税总局:169名网络主播补税近9亿元

4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税务部门持续优化稽查执法方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税收安全、维护经济运行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税务部门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税违法问题频发的高风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作为重点对象,先后依法查处了一批加油站和网络主播、明星艺人、股权转让偷逃税等典型案件。2024年,税务部门共对2722户加油站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57.89亿元;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有力规范了行业税收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人民日报)

二、国际新闻

史上首次 SpaceX载人航天器环绕地球两极飞行

美国东部时间3月31日21时46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猎鹰9”运载火箭,将名为“Fram2”的私人载人航天任务送入地球极地轨道。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载人航天器环绕地球两极飞行。(央视新闻)

苹果推出iOS 18.4,搭载全新AI工具

苹果最新的 iOS 18.4 更新带来了新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更新的照片应用程序和一批全新的表情符号。此次更新包括 2024 年首次发布的一些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进入“设置”应用,点击“通用”,然后点击“软件更新”,将他们的 iPhone 更新至 iOS 18.4。

此更新适用于所有支持 iOS 18.4 的iPhone 型号,包括 2018 年的 iPhone XS。新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适用于所有 iPhone 16 型号、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美国人形机器人独角兽计划融资4亿美元,软银参投

美国人形机器人创企Agility Robotics正在以17.5亿美元的投资前估值融资4亿美元。私募股权公司WP Global的风险投资部门将领投这笔融资,软银也参与其中。(新浪财经)

奥特曼官宣开源:自GPT-2之后,我们要发首个带推理能力的开放权重模型

奥特曼发推宣布,OpenAI将在未来几个月发布一款具备推理能力的强大新型开放权重模型。开放权重意味着语言模型的训练参数或权重是公开访问的,开发者可以使用它来分析和微调模型以执行特定任务,而无需原始训练数据。奥特曼进一步称,OpenAI 正计划发布自 GPT-2 以来的第一个开放权重语言模型。OpenAI 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但其他优先事项耽误了进程。现在觉得做这件事很重要。

在发布之前,OpenAI 将根据自己的安全准备框架(Preparedness Framework)评估这个模型,就像对任何其他模型所做的那样。并且考虑到模型在发布之后可能会修改,OpenAI 将做额外的工作。OpenAI 还有一些决策要做,所以将举办开发者活动来收集反馈,然后让开发者试用早期原型。活动将于几周后在旧金山开始,随后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举行。

OpenAI获软银牵头40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000亿美元

当地时间3月31日,OpenAI 宣布将在由软银集团牵头的新一轮融资中筹集400亿美元,估值为3000亿美元,用于推进人工智能研究、扩展计算基础设施并增强工具。据透露,软银将提供75%的资金,其余资金来自微软 、Coatue Management、Altimeter Capital和Thrive Capital。

作者:青瓜早报

来源:青瓜传媒

]]>
拆解麦当劳×肯德基的竞合营销策略 //www.f-o-p.com/365857.html Tue, 01 Apr 2025 09:54:28 +0000 //www.f-o-p.com/?p=365857

 

在流量碎片化的竞争环境中,快餐巨头正将目光投向体育赛道。2023年肯德基签约孙颖莎、2024年麦当劳官宣王楚钦,两个看似独立的代言事件,却因“莎头组合”(孙颖莎与王楚钦的混双搭档昵称)的粉丝效应,演变为一场全网围观的商业实验。

数据显示,肯德基官宣孙颖莎当日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麦当劳预热阶段小红书相关笔记超10万篇。两家品牌不仅未陷入零和博弈,反而借助“CP式营销”实现流量共振。这种竞合关系的底层逻辑,为品牌营销提供了新范式:竞争不是目的,而是协同放大市场势能的工具。

本文将从策略设计、模式创新风险边界三个维度详细拆解“麦肯互撕”案例下“竞合营销”的底层商业逻辑。

01、策略设计:从“流量收割”升级到“情感基建”

快餐行业对体育明星的争夺,本质是对用户心智的差异化占领。麦当劳与肯德基的代言策略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形成互补型生态。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用户分层运营、场景延伸,以及情感连接点三部分。

用户分层运营:孙颖莎以“00后新生代冠军”标签吸引年轻女性群体,王楚钦则以“国乒主力”身份覆盖运动爱好者及男性市场;

场景延伸:肯德基推出“冠军早餐”套餐强化早餐时段渗透率,麦当劳“王之盛宴”瞄准聚会场景,构建差异化消费联想;

情感连接点:品牌将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如孙颖莎世乒赛夺冠、王楚钦亚运会四金)转化为“奋斗精神”符号,建立超越产品的情感共鸣。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双方共同做大体育营销的蛋糕。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体育明星代言的品牌声量同比提升47%,而麦当劳与肯德基的“隔空互动”进一步激活了市场热度,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图片

02、模式创新:流量裂变与商业闭环的完美构建

两大品牌的营销动作观察起来并不复杂,其路径可以理解成是通过玩梗,闭环消费场景搭建,以及IP资产沉淀等方式,对“代言人-粉丝-品牌”价值链的重构。

梗文化驱动传播:麦当劳将王楚钦与孙颖莎早年“九珍果汁”粉丝梗植入宣传(王曾纠正孙“麦当劳没有九珍饮料”),推动UGC内容二次创作,话题抖音播放量达4.8亿次;

闭环消费场景:肯德基上线孙颖莎语音点餐功能,麦当劳推出王楚钦定制运动手环,将粉丝热情转化为可追踪的消费行为;

IP资产沉淀:双方均注册“莎麦CP”和“肯德基冠军日”等商标,将短期热度转化成了长期的品牌资产。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代言的单向传播,构建了“用户参与式营销”系统。监测显示,肯德基孙颖莎主题门店的复购率较普通门店高出23%,印证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效率图片

03、风险边界:体育营销“安全阈值”需精准把控

竞合营销的最大价值是实现1+1>2的效果。但要想实现效果和利益的持续性,则必须对潜在风险进行精准控制。否则带来的伤害也势必加倍。具体到“麦肯互撕”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人设稳定性,饭圈反噬,以及商业价值平衡等几个维度来分析其风险点。

人设稳定性:运动员成绩波动可能影响商业价值。麦当劳在合约中设置“赛事成绩对赌条款”,肯德基则提前储备孙颖莎生活化内容以对冲风险;

饭圈反噬:为避免粉丝群体冲突,双方均避免直接捆绑CP营销,转而通过第三方话题(如网友自制二创视频)间接联动;

商业价值平衡:过度曝光可能稀释运动员代言溢价。因此,麦当劳将王楚钦代言SKU控制在总产品的15%以内,维持稀缺性。

对比德克士因未延续“莎头”合作而流失热度,头部品牌的成功在于将短期流量爆发转化为可控的长期价值投资。

04、案例创新:品牌营销者的启示

麦当劳与肯德基的案例证明,最高明的竞争,是让市场相信“选择你或他,都是行业胜利”。该案例给其他品牌营销者带来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精准卡位“情绪刚需”:体育明星的“拼搏叙事”契合社会情绪,但需找到与品牌调性共振的切面。如孙颖莎的“少年感”与肯德基年轻化战略高度适配。

建立动态运营机制:竞合营销需实时监测舆情与消费数据。肯德基在孙颖莎代言期间调整了7次套餐组合,以匹配粉丝需求变化。

划定风险防火墙:品牌需预设“撤退路线”,如麦当劳提前储备王楚钦的公益类素材,以应对可能的舆论危机。

总之,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高明的品牌需要的往往不是“击败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定义赛道规则,并在竞合中实现品牌价值和商业利益的彼此赋能。

作者: 17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