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内容运营全解剖,看这一篇就够了!
就在昨天,抖音刚刚宣布了他日活突破1.5亿的惊人成绩。这意味着抖音已经比肩快手,成为又一款国民短视频APP。而就在今年2月的短视频大战,今日头条旗下的短视频APP还要以组团数据才能与快手相抗衡。
短短的4个月时间,抖音就可以单挑快手,其野心甚至开始让腾讯警惕。可以说,这一年,是抖音带火了短视频,让其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新风口。
让我们感受下抖音一年多来风一般的成长趋势:
抖音在一年多的时间如何做到这一成绩?好奇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作为内容运营的从业者和短视频的深度用户,我想从自己的观察入手,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地为自己也为大家还原抖音APP的成长过程。希望能对大家和我自己都有所帮助。
早在2017年3月底我就注册了抖音,我的抖音号是7位数的,至今为止,我已经在抖音贡献了1.5万赞,上传了200余条作品(后来删掉了大部分),我为抖音贡献的活跃时长甚至大有超过网易云的势头。
可以说,我不但亲自见证了它的逐渐火爆,而且是一个深度的参与者!
早在抖音刚火的时候,我就有心写一篇全方位分析抖音运营方式的总结(因为实在是觉得抖音的运营非常的精妙),但是作为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迟迟没有提笔,直到最近受到了一点小小的刺激,让我突然有了动力:
抖音刚出世时候我就异常想参与到这个团队中去,但由于抖音在北京(一个我异常抵触的城市),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充分的离职必要,就一直只是以一个内容生产和消费者的角色参与着这场演变。而近期抖音微视的大动干戈,让我再次燃起了欲望:
首先腾讯是我非常想要去的一家公司;
其次我正处在离职期;
最重要的是,看腾讯现在的态度,是准备要跟抖音死磕到底的,这就非常正中我下怀了——如果不能加入自己想加入的产品团队,加入到其竞争对手中与其一决高下,也是非常酣畅的一件事情啊。
于是我带着一棵树上吊死的决心,投并只投了腾讯微视的职位!
然而天不遂人愿,我在终面GM那里挂掉了……求之过急,乱了阵脚,对方问我的好几个问题本来自己之前是有深入的思考的,临场却答得一塌糊涂,现在想起来都想给自己一巴掌……
于是,痛定思痛,我决定一鼓作气把自己所有关于短视频和内容运营的思考都总结写出来,免得以后遗憾。
以下思考和总结均为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讨论指正。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
我的分析将分为两大块展开:
一、抖音进化史——一部精彩故事的铺垫:
1.抖音历次版本中的重要演变,及其背后逻辑分析
2.抖音历次内容运营倾向调整,及其背后战略思考
二、抖音内容运营全解剖——一次暗流涌动的崛起:
1.短视频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
2.为什么蹿红的是抖音,而不是快手?
3.步步为营,点到为止的运营教科书
4.对抖音和其竞争对手的一些薄见
一、抖音进化史——一部精彩故事的铺垫
- 抖音历次版本中的重要演变,及其背后逻辑分析
抖音自2016年9月上线以来,经历了大小几十次改版,其中一些功能的改动,从侧面上反映了抖音在运营和战略思路上的一些调整。
这里,我简单做了一个对照表格,将我认为抖音比较重要的几次改动,配合这些改后背后的运营/战略思考做个简单罗列:
从历次版本更新的历程来看,抖音在定位“音乐短视频社区”的基础上,“优化产品拍摄体验——培养优质内容——增强社区互动氛围——沉淀和增强社交关系链”的发展思路清晰可见。这样的发展思路让抖音不仅获得了优质内容,让优质内容的生产、分发、消费在抖音内部形成良性的自循环,更让抖音相较其他APP拥有了更强的用户控制能力,这也是同样已经日活过亿的快手并未引起腾讯警惕,而抖音却能让其重启微视的重要砝码。
有人可能觉得我说的危言耸听,似乎忽视了头条算法和整个短视频行业的火热带来的推波助澜。这两者固然重要,但我这么思考自然有我自己的原因,具体我后续会提到,现在,我们在理清了抖音产品发展历程的思绪后,还需要理一理抖音的内容运营进化历程。
2. 抖音历次内容运营倾向调整,及其背后的略思考
同样,我们还是以时间为轴线,对比阶段性运营动作,附上我自己的思考,对抖音的内容运营策略进行梳理。由于许多运营逻辑的变更无法查找到准确的时间记录,所以可能与实际有些出入,欢迎讨论指正。
时间:2017年6月及以前
侧重:头部(种子/达人)内容运营
手段:各渠道寻找达人进行合作,同时培养自身平台达人,达人视频优先精选,精选视频优先推荐,鼓励达人发起话题,达人话题优先运营
抖音作为内容型APP,在产品初始阶段,除了要做好0-1的体验提升,内容的0-1定调也非常重要(自由生长的最终结果参照快手)。所以在这一阶段,抖音非常重视种子用户的培养和维护。不仅依靠他们为平台生产平台需要的内容,也依靠他们为平台的腰部用户(观看并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用户)提供标杆和内容指引。
所以,达人的发掘,以及达人视频的权重,在抖音的运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精选”标签就是这一阶段的必要且标志性产物。
精选不但优先分配给合作的达人,也会分配给符合抖音内容要求的视频,而且有“精选”标签的视频,会在推荐流中获得优先曝光。
达人话题运营,采用用户(主要是达人)发起,官方助推,用户参与,优先曝光的方式进行运营,相当于为腰部用户提供了生产优质内容的命题以及参考范本,降低了优质内容的生产门槛以及“中心化”效应。在抖音内容自生长阶段,这一内容运营方式帮助抖音完成了从内容生产到分发到消费均在用户内部推进的有机自循环,让运营效率事半功倍的同时,还能保证内容与定位的契合度和完成度。更重要的是,这为抖音特有的社区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
时间:2017年7月始
侧重:内容泛化
手段:推荐流中降低精选视频比重,上线定位功能及“附近”页 ,发现页收起至搜索
所有的媒体和分析都在说,抖音对于“内容泛化”从来都是慎之又慎的。在我看来,抖音的“慎”主要体现在对泛化的时机上的把握。
抖音的沉浸式交互,优势非常明显——推荐流完全由官方掌控,所以能最大程度满足优质内容的曝光,对平台的调性建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弊端也同样明显——过度的内容干预,会让推荐流内的内容与市场脱节,即官方认为优质的,用户不一定买账。
这曾经导致7-9月的一段时间内,抖音的数据增长一度陷入瓶颈期。而这时正是内容的泛化将抖音及时地拉出了困境。
这个时机的选择虽然是半被动的,但抖音之前的运营铺垫以及之后的运营承接,都为这次“泛化”的调性保持提供了良好条件。
这个时间段,有两条在抖音上被“玩坏了”的代表视频:
· 张欣尧的“要不要做我女朋友”,引发其他用户隔屏互动热潮;
· 隧道哥的“前女友结婚了,我开车追了7公里”,引发其他用户模仿或恶搞。
这两支视频,均是抖音用户在正在运营的话题之外,将一类内容推至现象级的典型。这两支看似普通的现象级视频,却暗示着抖音内容运营泛化机遇的成熟——之前通过话题运营而鼓励用户生产同一类型内容的社区氛围已经形成,用户已经在抖音内拥有了自发模仿热点内容的习惯。在内容泛化放开后,这一习惯就能将用户的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循环维持在调性内,加上推荐逻辑和官方审核对分发的控制,即使加大素人视频在推荐流中的比例,平台整体调性也不至于迅速变为快手风。
其实这种模仿风刚开始在抖音刮起的时候,抖音的用户还是有争议的,很多模仿视频下面都会有类似“不尊重原创”之类的指责。但抖音却从中看到了这种模仿视频对于抖音优质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维系的价值,以至于后期加大鼓励和曝光,并加入到推荐流的算法中,最终印证了其价值。
时间:2018年3月后
侧重:社交媒体化
手段:大量引入PUGC内容号,放开对手机侧生产内容的强调,而更以内容优质性和吸粉、留粉能力计算推荐权重。鼓励企业号注册并上线企业号服务功能。
其实最早从2017年7月开始,抖音就已经大批引入一些PUGC的内容生产账号了,僵小鱼、办公室小野、博物馆馆长等都是随着第一批引入的PUGC账号入驻抖音的。这一举措其实早于抖音的内容泛化,但当时社区氛围刚刚成熟,突然大批引入高制作门槛的内容,会让腰部用户一定程度上丧失内容生产的动力。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这段时间内对抖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后来随着内容泛化的开始,UGC内容再次占据主流,才将我再次召回抖音中。但不得不说,这类内容的引入为抖音在泛化后仍能保持内容调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抖音数据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和企业看到了其流量价值,加上抖音的开放态度,18年以来,抖音的PUGC和PGC账号开始疯狂上涨,这不仅为提升平台调性、丰富平台内容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抖音日后从短视频社区到社交媒体的演进埋下了伏笔。抖音在本月还上线了专为企业号服务的功能,这让抖音与微信的距离更进一步,也给抖音未来的变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时间:2018年5月以来
侧重:内容多样化
手段:鼓励用户生产创意内容
其实这一阶段的运营策略虽然离不开官方的把控,但我认为更多地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随着抖音社区模仿风的盛行,社会对抖音内容同质化、重复性过高的质疑越来越强烈,抖音自身的用户也对相类似的模仿内容产生了抵触。自然而然地,官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通过话题活动(#这首歌你还能拍出新花样)和推荐算法鼓励创意型内容的生产。但我认为用户的选择在这一时期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以往的模仿视频总是曝光与完成度或颜值高相匹配,用户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为创意点赞,而平台也已经借势开始提升创意好的内容的推荐权重。
所以我们看到“Gucci Gucci,Parada Parada”火了,跟风火的是“不吃不吃,怕了怕了”;“1,2,3,爱就像蓝天白云”火了,香水瓶子失手摔破的视频获得了更多关注;《万物生》火了,所有人开始分屏恶搞小哥哥飞起的头发……市场本身就有自己的判断力,别人对内容的质疑用户自己感受更深,所以运营只要顺势做引导,市场就能做出最适合的选择——所谓“点到为止”。这一思想可谓纵贯抖音的产品和运营全程,也是我非常佩服抖音的一点,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做详细讲述。
二、抖音内容运营全解剖——一次暗流涌动的崛起
这一部分,我将根据我作为一个运营人和短视频深度用户的观察,阐述一些我对行业的见解。
1.短视频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
今年年初,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了一篇《关于抖音,这应该是全网最深度的分析》的文章,一度在圈内获得广泛流传。
其中,作者就对短视频的兴起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能、门槛、场景和退化
“本能”是说拜人类大脑所赐,我们天生更倾向于以视频的方式获取信息;
“门槛”是说短视频相较于其他内容形式,内容生产和消费门槛都很低;
“场景”是说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消耗碎片化时间的场景需求更大;
“退化”是说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触手可及,人类开始放弃记忆和深度思考,越来越追求简单高效的内容刺激。
以上原因固然有其道理,但只能解释“趋势”,而不能解释“时机”。为什么是在2018,而不是在更早之前或是更晚之后呢?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以下几点:
① 不是“退化”而是“进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每天获得的信息量指数级增长,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所以人们自然会选择寻求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短视频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在这之前,即使你每天都在把玩手串,但想要知道车珠床下堆积的木屑到底有多么壮观,恐怕没那么容易;即使你知道东北冬天非常寒冷,但想要见识东北冬天露天的雪糕摊,可能还要靠巧合。
而这15秒一条由天南海北的普通人通过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产出的视频内容,仿佛给所有人都打开了一个信息密集的新世界。一个APP内,世界的所有新鲜事情都离你只有一个屏幕的距离。
这是人类信息处理方式的进化选择,也是人类信息分发的进化结果——信息的分发由原来的中心化的,需要主动搜索才能获得,变成了去中心化的,被动等待就能获得。中心化的内容分发,内容有限、方向有限,消费者的信息处理相对简单被动,但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却让信息量级指数级增长,这不得不要求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
所以,在文字、图片、视频之间,在主动搜索和推荐流自动算法匹配之间,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最高效、最能迎合自己的信息处理方式。这怎能说是退化而不是进化?
② 千播大战为移动互联网泛娱乐化开路
其实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疑惑:直播内容其实是生产门槛较高的内容,而且获粉效率和短视频相比非常低下,但直播行业却比短视频先飞上了行业风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应该是短视频先火,让移动泛娱乐圈内先沉淀一批网红和粉丝关系,并筛选出真正拥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再引爆直播的热潮更顺畅么?如是如此,说不定16年的千播大战就不会收场得如此惨淡。
但现实是,这两种在我眼里一辅一成的移动泛娱乐形式居然在成为风口的顺序上反过来了!真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靠“直播变现快所以大家都先冲着钱去了后来冷静下来开始沉淀优质内容生产者和其粉丝关系链”这一解释勉强说服自己。
但不论怎样,视频作为一种高效的互动娱乐形式,有了千播大战的全民热度加持,去中心化的、社交化的内容,瞬间拉近了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之间的距离,让“看高颜值小哥哥小姐姐”、“体验从未体验的生活”、“消费他人娱乐自己”,或是“从一个普通人变得可以万人喜爱”都变得触手可及。一旦被这种快感被满足过一次,还有谁能填补大家的欲壑呢?
③ 4G资费成本的大幅下跌
2013年腾讯上线微视的时候,其实就有考虑到4G时代的到来,觉得短视频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但带宽来了,可带宽的资费却并没有下来,甚至直到16年千播大战时,许多主播还要靠淘宝买几百块钱的4G流量包来满足自己户外直播的流量需求,为了节省成本,更多主播选择在室内直播。
但从17年开始,各大运营商都相继推出了“流量上不封顶”的资费套餐,许多人甚至任性到了追剧都用流量了!这么低的带宽成本,给随时随地打发碎片时间的短视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
于是,在以上几个条件的助推下,18年的短视频,火了!
2. 为什么蹿红的是抖音,而不是快手?
快手是早在2014年就上线的元老级短视频APP,而在今年年初,也先于整个头条系产品达到了亿级DAU。但为什么,在这个风口上成长最多甚至让腾讯开始警觉的的短视频APP是抖音而不是快手?
我认为,头条一开始,野心就不止于快手。
金叶宸今年年初的深度火文《抖音的野望,快手的危机》中,将头条的野心称为“围剿快手”,将抖音和快手当做直接竞争者进行比对。但在我看来,头条也许一开始就没把快手当做直接竞争者,而只是前进路上必须吞噬的一个目标。头条的意向应该是“社交媒体”这块至今被微信独霸的肥肉,而抖音的意向和野心,应该是做国内的INS(其实从最近一次抖音关注页的改版来看,这一意图已经不言自明)。
诚然在短视频百花齐放的过程中,一二线城市人群对快手内容的鄙视形成了一定的接受门槛和市场空白,但我认为这点门槛并不足以区分两者的用户,让市场这么快就多出一个比肩强大的竞争对手。说通俗点,以快手之前的实力和体量,想要通过品牌调性提升来吸引更多一二线城市用户并不是一件难事,完全可以在抖音成长起来之前就完成品牌形象的转变和内容调性的提升,但快手并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因为两者各有其志。
(从图表可以看出,抖音和快手的用户结构其实非常相似,两者差异甚至还不如抖音和火山之间的大。所以大众感受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距,其实在两者之间并不大,你只是被抖音想给你看到的东西迷惑了双眼)
在我看来,抖音和快手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匠人。
快手不能说没有野心,但其一直以来的努力,都似乎只想先做好一个短视频上传和分享的平台,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商业模式和变现。佛系到作为一个内容型产品却从来不做内容运营,放任市场自流,所以内容趋于“俗”化是必然结果。任何不加人工干预的内容社区,最终占主流的内容都一定会是最俗的内容,这是用户基础的广泛程度决定的!所以快手并不是“俗”,只是太过“自由”。
而抖音却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商人的精明,可以说,抖音和快手的殊途殊归,是从抖音将背景音选择前置,和运营达人话题时就开始的。
无非就是将背景音选择前置,为什么能够造成这么大的区别?
这里我们要从内容生产的门槛和人群说起。抖音和快手都是素人就可以生产和上传视频的平台,但不同的是,快手的音乐选择是后置的。也就是说,在用户拍摄这条视频的时候,没有脚本和提示告诉他们要拍一条怎样的视频,怎么拍。对于大多数素人而言,你让他们随便拍摄一条视频,他们的反应可能都是懵逼的,不知道该拍些什么,所以很可能就只是拍些生活场景或者随便晃晃镜头完事。
这种视频远远达不到“优质”的要求。所以用快手拍视频,对用户的内容生产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够真正在快手上火起来的人,相对而言都是拥有较高内容生产能力的人。这种人可以不靠任何提示和引导就持续性产出优质内容,即使是让他们做直播,他们也一样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快手的直播比抖音的直播运转得更顺畅的重要原因)。所以快手看似是一个去中心化运营的短视频平台,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实际上快手的优质内容生产是中心化的,生产门槛在那里,普通的素人不一定跨得过去。
而抖音不同,在你开始真正生产一条内容之前,抖音已经通过音乐选择和话题运营给了你脚本和范例,他们甚至鼓励你去模仿和抄袭。选题取材这种最难的东西平台已经给你做好了引导,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去演!这就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使得许多内容生产能力一般的素人也能轻易地产出优质内容。所以抖音虽然是个中心化运营的短视频平台,但其优质内容的生产却是去中心化的。如果说快手是将每个人拉到了同一起跑线的公平竞争,而抖音则赋予每个人同样的奔跑能力的竞争。
(快手的竞争给我的感觉如左图,抖音的竞争给我的感觉如右图)
这种全然不同的内容生产方式塑造了两个APP完全不同的社区氛围。人们在快手跟老铁们互动的同时,也可以在抖音看美丽的小哥哥小姐姐,时不时放飞自我说不定也能当一把网红。所以抖音和快手的用户重合度越来越高,但“双开”的用户们时间并没有变多,选择了内容推荐更优质的抖音,快手的用户时长就自然会被挤压。最终,每个人展示自己的动机背后,都是一颗渴望被发现和认可的心。在这样的人性驱使下,用户应该选择摒弃谁似乎显而易见。
说白了,抖音的野心巨大,当它一步步实现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与之匹配的社会反响,而快手一开始并没有撬动这个行业成为风口的动机,只是在别人实现野心的过程中,被动地被拉入了角斗场。
(抖音和快手重合用户增长趋势)
3. 步步为营,点到为止的运营教科书
抖音的运营在我看来一直非常精妙,甚至可以被当做教科书来学习。我认为抖音的运营最大的亮点在于两方面:步步为营,点到为止。
关于步步为营这点,在前面的抖音产品和运营思路梳理中,我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里我们只论述“点到为止”。
抖音的“点到为止”其实可以体现在整个产品的方方面面:
· 拍摄功能上,抖音的拍摄界面长期以来都没与做太大改动,除了倒计时卡节奏功能的加入外,其他多数改动都只是性能上的优化,没有给到用户太过花哨的选择;
但用户却在这基础上开发除了各式各样的拍摄玩法:用嘴咬着拍主观视角、极慢极快的切换拍摄生活的仪式感、过爆现象的利用……
· 特效上,连创意贴纸的开发抖音都是非常克制的,后期特效上更是长期都没有增加太多效果。但硬是借助人肉机械臂和各种道具,你能在抖音上看到各式各样酷炫效果的视频;
· 滤镜上,抖音的滤镜切换有一个隐藏功能——可以将滤镜边缘定到画面中间,显示“双滤镜效果”,我认为这应该之前是个bug,但用户发现后却玩的很嗨,抖音于是并没与加以修改;
· 玩法上,抖音没有开发太多复杂玩法,特殊的玩法上线基本都只是为了满足阶段性的营销需求,但从前段时间异常火爆的《万物生》小哥看,有谁能否认抖音的用户都玩得很嗨呢?
· 内容引导上,将发现页收起后,用户对抖音的内容引导感知就更加淡了又淡。但每当一个创意内容出现,抖音都可以迅速地刮起一场模仿恶搞的风潮,持续为抖音创造更多创意内容。
有一句话说“群众的创意是无限的”。有时候我们把用户想得太过小白,总想要上线更多更全面的功能来引导用户。但事实上,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点到为止”,给用户更多的留白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开发。创造力只有在不被限制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迸发出来。
但不论是步步为营,还是点到为止,都要求运营人员对运营节点把控的稳准狠。我认为运营的一块重要工作就是减少工作中的“不可控”因素,将所有不稳定因素都尽量量化成为“可控”因素。但这个度往往很难把控。对用户的过度控制会让用户失去对产品的兴趣造成流失,而过少的控制则会让产品在市场选择的作用下最终流于低端。所以找到能够运营需要控制的关键节点非常重要。清楚哪一块东西主动权必须在官方,在哪一个节点只要做稍加引导,就能将市场引流到我们想要的轨道上。抖音正是成功把控了这些运营节点,才能输出如此精彩的运营成绩单。
抖音对每个运营节点把控背后的逻辑,我认为还是一个可以更深层次挖掘的议题,这里先挖个坑,等我再做多些研究再来填。
4. 对抖音和其竞争对手的一些薄见
最近一段时间,头腾大战打得火热,我们先不讨论孰是孰非,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两者背后都有自己的隐忧。
潘乱在前不久前发出的《头条为什么一定要死磕腾讯》一文中认为,对于缺乏GR的头条,刚刚痛失内涵段子一员大将的惨痛教训,让他在体量增长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公众影响力。
而对于腾讯,在争抢移动用户活跃时长的战场上突然来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也许目前来看,微视的数据量级还远不及抖音,但整体来看,微视先天可以利用的资金、媒体、社交流量资源都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颤抖。所以竞争的序曲才刚刚奏响,大家其实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抖音的短板在于社交,虽然社区氛围非常良好,但作为抖音最大魅力之一的评论区,其产品体验根本不像一个社区型产品应有的样子。所以我认为抖音也许接下来应该在这块继续发力,优化评论区体验的同时,考虑如何让评论区的浏览和点赞量都能够帮助抖音用户扩大社交途径,形成社交的有效转化。
而微视的短板却在于视频,虽然背靠中国最大的社交帝国,但视频体验太渣,现在放开与社交的联动怕是无法做好承接,甚至还有可能损兵折将。
抛开其他的细节性体验不谈,单就内容消费和生产两个板块,微视就是相互矛盾的:微视的内容消费界面,可以说是像素级copy了抖音,甚至师夷长技地增加了“跟拍”按钮;而内容生产界面,则是像极了快手。
(左:微视的内容消费界面 中:微视的内容生产界面 右:快手的内容生产界面)
(抖音的内容消费和生产界面)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别扭的组合,似乎微视一方面想要鼓励用户通过相互模仿来降低内容生产门槛,做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而另一方面,却完全忽视了这种内容生产的必要前置条件——选题和模板,反而想让用户以记录的方式生产内容,加上微视在背景音剪辑和卡点的体验上可谓非常奇特,这让其很容易误导用户生产快手类的内容,但这明显不是微视想要的。(读这段时不时感觉很分裂?这就是我看微视的感受)而微视又没有头条的推荐算法加持,其审核团队前段时间又爆出重大问题,无法想象在内容分发上微视要投入多大人力才能让自己的内容比抖音更精彩。
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说:打败口香糖的不是另一种口香糖,却是微信。这个逻辑我是认同的。同样地,以抖音现在的体量,想打败它肯定不能靠另一个抖音,除非钱多(当然,腾讯爸爸也不缺钱)。相对而言,我认为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战略应该是从社交着手。
腾讯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帝国,想用短视频路线夺回更多曾经属于自己的用户时长,也许要做的并不是复制抖音,而应该是加大社交关系链中视频互动一环的占比。具体怎样?也许,当年的打飞机、微信步数和小程序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对了,还有个小思考,只在交互上做改动的话,你觉得抖音真正有效防沉浸的手段应该是什么呢?
历时一周,终于写完了。码字辛苦,留个小心心再走呗~
作者: Vanessa,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Vanessa的成长日记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