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大多数人都只是ID,只有少数人活成了IP!

1
在励志类畅销书中,有几个作者的名字是绕不开的,比如刘同,比如大冰,比如李尚龙。在新华书店里,他们的书叫畅销书;在各个机场和高铁的书亭,他们的书一摞摞堆在显眼的位置;在京东当当亚马逊,他们的书也常常霸榜。
 
他们是图书出版领域的大IP。
 
九月初,在北京三里屯的一间日料店,和李尚龙见了面。
 
我说你的书卖的也太牛逼了,还能不能给其他作家留条生路了,他说你那篇《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写的也太特么走心了,我发给全公司的人都看了。我们彼此寒暄哈哈,相互赠了书,也算是以书会友了。
 
我问他第一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怎么就卖的这么好。
 
他自嘲说其实去年的时候,自己的公司也快倒了,有点时间了,就干脆开始写东西。但当时谁都不知道能卖成什么样,出版社也没花资源去推广,只能靠自己。既然做一件事情,那就要尽力嘛,不管结果如何。
 
“我当时动用了我在新东方所有的资源,线下讲座一场场的讲,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来回跑,线上分享也不间断,不管别人找我还是我找别人,那段时间没有一天是没有活动的,几乎天天讲。有一次在动车上对着手机讲了一堂课,就这样硬生生地卖起了第一波销量”。
 
后来,看着书卖的不错,各种渠道才开始跟风铺货,各个出版社献上殷勤,各种活动争相邀约。
 
 
这事给了我蛮大触动,你会发现市面上的大小IP们,除了极少数出生就注定不凡的(这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大多数都是从一个普通无名的ID,进化而来。
 
这世界上从来不缺有才华的人,李尚龙的文字也不一定是写的最好的,但为什么他能杀出一条血路,从一个普通的ID演变成IP,从乙方逆袭成甲方,而很多本身就有天赋的人,却一直湮没在人群里,然后天天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呢?
 
为什么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只是ID,只有少数人活成了IP?或者说,IP是如何炼成的?
 
接触了一些IP级的人之后,我大概总结了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他们会精进一项核心技能,打造自己特有的IP标签,来撬动整个世界。
 
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写作和沟通的门槛,于是在个人技能素质中,“长板理论”取代了“木桶理论”,别人希望与你连接和价值交换的,在于你的某一项远超出大众平均水准的核心技能,它是你的标签和核心竞争力,当你用这个技能撬开这个世界后,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你聚集,这是从一个普通ID,开始迈向IP的第一步。
 
但这世上有很多犬儒主义者不这么认为,他们说那些成功的人,最主要是圈子牛逼呀,有资源呀,普通人没有圈子,是没有机会出头的。确实,圈子的重要性不用多讲,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未来》,但是不要忘了,人不是混圈子才会牛逼,而是牛逼了才会有圈子。
 
 
有些朋友,经常故作轻描淡写自带优越的说某大佬是他特别好的朋友,他有哪个大咖的个人微信号,然后我说那正好你对接一下呗,可以谈谈合作事宜,他说好的,我回去帮你问问,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认识人和混圈子是两码事,就好像我们芮成钢童鞋出了事,让好朋友克林顿来救他试试。
 
比如我身边也有朋友和冯唐是朋友,我也能要到冯唐的微信号,但是我现在加他有什么意义么,我和他的生活有什么交集么,业务上也没来往啊,我跟他说冯唐老师我看过您写的书,您朋友圈还转过我写您的文章,可否认识下您呀,然后我估计他除了表示谢谢阅读,顺带来一句“今宵欢乐多”,也无法再多说什么了——这有毛意思啊。
 
真的,段位不同,不必强融,先自己牛逼起来。
 
而精进一项核心技能,除了所谓1000小时的专注努力外,首先是要找到自己的定性,或者叫自我定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有限的时间应该投入在哪里。
 
你会发现身边好些人,频繁地换行业或者换公司,好处在于眼界可能宽阔了,但坏处也在于无法深刻理解一个行业和业务,今天跟着牛逼的A学,明天跟牛逼的B学,跟着跟着就跟废了,几年后回头看,貌似学到了不少,但是没有核心技能,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标签。因为只有在某一个领域深度挖掘,才能享受时间的复利,市场才会对你有清晰的定位。
 
而最难的,确实是自我定位问题。能对自己有清晰定位的人,真的不多。我一哥们儿,之前在领英中国做运营,9个月时间把订阅用户从0增长到140万,风头无二之时,辞职去了阿里做电商,他的思路是以后肯定要创业,需要有媒体运营的经验,再加上电商的经验,会对创业帮助,投资人也会更看好他。
 
你还在无头苍蝇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布局未来了。所以,早点确定自己的定性很重要。
 
 
除了拥有核心技能外,真正的IP,会随着时代不断地进化。
 
拥有核心技能,这只是IP的1.0版本,而高级的IP,会不断自我迭代和进化。
 
自我进化能力,是如今发展的产业诉求,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是--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比如某公司去年还是如日中天,今年市值只有十分之一;比如半年前内容投资市场还一片火热,现在却经历资本寒冬。以前一个风口,一个趋势的起来,可以持续好几年,而现在从兴盛到衰落的周期越来越短。在北京创业的朋友跟我说,感觉北京是全国最焦虑的城市,有些公司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做的很大,但是又不知道未来会不会突然没落,所以永远要提着裤子拼命往前跑。
 
这种焦虑连大公司也不能避免,比如当网红自带的流量越来越多地拦截了阿里淘宝广告的价值后,阿里下一步的平台变现怎么玩?比如现在海量用户但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微信,能不能自我更新迭代,重新掀一场革命,洗一轮牌?是应用号,还是付费阅读?如果微信不行,那下一个取代微信的现象级应用又在哪里?
 
资本在观望,每个互联网人也在观望。我们要不断去思考和洞见未来,避免犯战略性错误,但我们常常又没法判断,因为真的看不清--反正我是没那么好本事。
 
所以这个时代下的所谓IP们,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无法增加自己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那其实就是过早的进入了半衰期——注定昙花一现,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
 

深度好文|大多数人都只是ID,只有少数人活成了IP!

 
而另一方面,不要忘了这个时代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所谓的消费升级。
 
中国GDP突破了人均8000美金,意味着大多数人解决温饱后,开始更关注价值而不是价钱了,于是对食物的口味更敏感,对衣服的品味更严苛,对电影的画质更挑剔。总之一句话,大众的审美和要求,都比以前高了几个level。
 
但问题是,在这场消费升级的盛世里,我们自己升级了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周在北京参加馒头商学院的千人大课,几位大咖轮番授课,以前看到PPT做的好的,心里叹声赞,但现在普遍都做的蛮好了,于是那个做的差的,就会被我们鄙视;以前演讲能力好的,加之欣赏,现在台上几个人讲的都特么各有特色,于是那个讲得不吸引人的,就成了我们的尿点时间。
 
这个时代的用户和客户都更挑了,衣品差是要被吐槽的,文笔差是要被鄙视的,思想low是要被嘲笑的,微胖是会被绰号“小胖子”的。
 
当以前的亮点开始成为如今的标配,在这种消费全面升级的残酷现实下,你不升级,你就还处在原始段位。
 
因为互联网只会加剧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对于风口浪尖的我们,没有灰色地带,没有苟且的空间。
 
所以不要问别人为什么焦虑,因为你不身处其中,就不会懂这样的情绪。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最后用一句温暖的鸡汤收尾吧。
 
还记得微信的slogan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在这个时代能成为真正IP的,一定还是少数,多了就没意义了。而如果我们能不断精进,不断进化,前行途中始终坚守本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最后我们不能从普通的ID变成IP,但至少也可以对自己说,你已经活出了IP的态度,不管你的follower是一百,一千,一万,还是一百万,一千万….
 
这是我所相信的。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Spenser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扫一扫 微信咨询

联系我们 青瓜传媒 服务项目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f-o-p.com/23684.html

《免责声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广告投放 找客户 找服务 蘑菇跨境
企业微信
运营大叔公众号
运营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