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1 Mar 2024 03:15:5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科技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2024全年苹果新品前瞻 //www.f-o-p.com/339350.html Mon, 11 Mar 2024 03:15:54 +0000 //www.f-o-p.com/?p=339350

 

科技数码圈有一个共识,凡是苹果召开的发布会,都会被誉为「科技春晚」。因为苹果的发布会,总会有很多炫酷的运镜,以及华丽的产品宣传片。

不知不觉,又到了苹果召开春季发布会的时候了。然而,与去年一样,苹果取消了春季发布会,新品直接悄悄上架官网。

目前,苹果官网已经上新,包括M3版本的MacBook Air(13英寸/15英寸)、新的iPhone 15系列硅胶保护壳、全新的Apple Watch表带,以及Type-C版本的Apple Pencil。

根据官网产品介绍页面,M3版本的MacBook Air依旧是两种屏幕尺寸:13英寸和15英寸。单从纸面参数来看,与上代相比,M3版本MacBook Air只是增加了对WiFi6E和允许Mac在闭合状态下外接两台显示器的支持,其他硬件保持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M3版本的MacBook Air售价要比M2版本MacBook Air贵1000元。

而Type-C版本的Apple Pencil,这款配件定位比较奇特,介于一代和二代Apple Pencil之间。它没有二代Apple Pencil的无线充电和配对,没有轻点两下切换工具,没有压力感应和免费镌刻服务,但是却拥有二代Apple Pencil的磁吸吸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新款Type-C接口的Apple Pencil价格为649元,是三款Apple Pencil中最便宜的一款。

新增的iPhone 15系列硅胶保护壳和Apple Watch表带,配色和样式倒是挺多的。纵观苹果今年春季新品,取消了iPhone 15系列新配色和iPad产品线的更新,单靠常规升级的MacBook Air和Type-C接口的Apple Pencil,很难撑起一场发布会。所以,苹果选择直接将新品上架官网,实属明智之举。

聊完苹果春季新品,我们不妨一起再来看下苹果之后还会发布哪些硬件新品吧。

iPhone SE 4

2022年3月,苹果更新了iPhone SE产品线,推出了第三代iPhone SE。由于复古的机身设计,64GB版本3499元的发售价,使得iPhone SE 3成为了网友口中的「电子垃圾」。

从2022年下旬开始,网上就传出了苹果会在2023年春季发布iPhone SE 4的消息,爆料称,iPhone SE 4会采用iPhone XR同款模具,支持Face ID功能。然而,苹果并未发布iPhone SE 4。

考虑到iPhone SE 2是2020年春季发布,与iPhone SE 3相隔两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苹果很有可能会在今年推出iPhone SE 4。

博主@MajinBuofficaial曝光了iPhone SE 4最新渲染图,并表示该机尺寸与iPhone XR相似,背面可能只有一颗摄像头,而正面可能采用与iPhone 15同款灵动岛设计。

不过,外媒macrumors、The Elec却表示,苹果会在2025年推出iPhone SE 4。根据The Elec报道,苹果已向三星显示、京东方和天马询问了iPhone SE 4 OLED屏幕供应报价,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这款机型。

一直以来,iPhone SE系列的屏幕都是LCD材质。如果该消息属实,那么iPhone SE 3将成为苹果最后一款搭载LCD屏的智能手机。

至于iPhone SE 4是否会在今年发布,目前网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苹果会在2025年发布iPhone SE 4,另一种是苹果会在今年发布iPhone SE 4。

iPad Pro(第五代)

按照惯例,苹果每年都会在春季发布会上推出新款iPad Pro。但是,今年iPad Pro可能要推迟发布。根据外媒DigTimes报道,苹果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布OLED版iPad Pro(11英寸/12.9英寸),并且价格会上涨160美元。iPad Pro涨价的原因,除了改用OLED屏幕外,还有采用台积电3nm制程工艺的M3芯片。

报道称,OLED版iPad Pro将在今年3月进入量产阶段,发布时间可能会在4~6月之间。根据这条消息,我们可以得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苹果会在今年WWDC上发布新款iPad Pro;另一种则是在今年秋季发布会上线。

iPad Air 6

苹果在2022春季发布会上发布了iPad Air 5,搭载了苹果入门级桌面处理器M1,但是64GB版本4799元的起售价,让它成为了一款褒贬不一的产品。

为了进一步细化iPad Air系列和iPad Pro系列硬件上的差异,苹果可能会在今年春季发布会上推出M2版本的iPad Air 6,以及M3芯片版本的iPad Pro。

不过,iPad Air 6也可能会延期发布,据彭博社Mark Gurman透露,iPad Air 6会在今年10月发布。

iPad mini 7

距离iPad mini 6发布已过去3年,苹果也是时候更新iPad mini产品线了。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ad mini 7将搭载iPhone 15同款A16仿生芯片。比较遗憾的是,即便是iPad mini 7,它的屏幕也依旧不支持120Hz自适应刷新率。这也就意味着,iPad mini 6的果冻屏问题,iPad mini 7也依然存在。

此外, 郭明錤还表示,这款iPad mini 7不会在3月份发布,而是会在今年下半年发布。结合目前的爆料信息来看,iPad mini 7可能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

iPad 11

2022年,苹果推出了iPad 10,抛弃了祖传的大黑边和Home按键,正式改用与iPad Pro/Air相同的全面屏设计。据外媒报道,苹果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iPad 11。此外,苹果可能会与比亚迪合作,将iPad 11安排在越南生产。

核心参数方面,iPad 11可能会搭载满血版A15仿生芯片,其他硬件应该会和上代保持一致。由于iPad 10的外观才刚进行了重新设计,所以iPad 11大概率会继续沿用上代的设计。

iPhone 16系列

据外媒MacRumors报道,iPhone 16/16 Plus相较于上代,机身侧边增加了一个物理按键,主要是用于拍摄照片和视频。同时后置镜头模组将改用竖向拍了的双摄方案、除此之外,它还将搭载A17 Pro芯片。

MacRumors报道称,iPhone 16 Pro的屏幕尺寸将增大至6.3英寸(6.1英寸),而iPhone 16 Pro Max的屏幕也将增大至6.9英寸(6.7英寸)。屏幕方面,iPhone 16系列OLED屏幕将使用微透镜技术,提升屏幕亮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光线的反射和功耗。

核心参数方面,iPhone 16 Pro/Pro Max将搭载A18 Pro芯片和高通骁龙X75基带,内存也将升级到8GB(6GB),并且将会加入对WiFi7的支持。

相机部分,5倍长焦不再是Pro Max独占,Pro机型也将迎来5倍长焦镜头。此外,iPhone 16 Pro Max的长焦镜头将会迎来重大升级,它可能会配备超潜望长焦镜头,目前iPhone 15 Pro Max的长焦镜头是77mm,如果消息属实,iPhone 16 Pro Max的长焦镜头的范围,可能会来到300mm。

续航部分,iPhone 16 Pro系列会采用堆叠电池技术,支持40W有线快充和20W MagSafe无线充电。系统层面,今年iOS 18,苹果将引入AI大模型,Siri也将获得有史以来最大的更新。

目前,网上关于M4 MacBook Pro爆料相关的信息并不多。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苹果M4芯片将配备升级版的Neural Engine神经引擎,CPU和GPU的核心数也将增加。而搭载M4芯片的MacBook Pro,最快会在今年下半年发布,最晚则是明年春季。

AirPods Max(Type-C)

AirPods Max这款产品已经有三年没更新了,按照苹果更新产品的思路,今年也该推出新款AirPods Max。据彭博社的Mark Gurman爆料,苹果将在今年年末推出新款AirPods Max,充电接口将升级为Type-C,外观设计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会推出新配色。

此外,新款AirPods Max的蓝牙协议也将升级为5.3(5.0),同时可能搭载iPhone 15同款U2芯片,以便为用户提供精确查找功能。

AirPods 4

据彭博社Mark Gurman报道,苹果计划在今年年末推出两款AirPods。入门款AirPods 4将采用更加贴合人耳的全新外观设计,音质对比上代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并且还将配备USB-C接口的充电盒。

而定位更高端的AirPods Pro,其主动降噪能力和音质都将得到改善。

HomePod mini 2

除了AirPods Max外,HomePod mini也已经三年没更新了。据彭博社报道,HomePod mini 2至少会搭载S7芯片,也可能是S8、S9或S10芯片。随着其性能的提升,Siri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也会得显著提升,同时,苹果还会优化HomePod 2的声音和麦克风。而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批量出货HomePod 2。

 

作者:PC

来源公众号:PConline太平洋科技(ID:pconline_cn)

]]>
罗永浩炮轰荣耀“抄袭”背后 //www.f-o-p.com/335492.html Tue, 16 Jan 2024 06:34:29 +0000 //www.f-o-p.com/?p=335492

 

荣耀小米等众多主流科技大厂都多次被指抄袭模仿,其中包括科技巨头苹果——翻开其发家史,就写满了各种“抄袭模仿”。这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

如果不是周鸿祎程前两代人互怼引起的热度太大,被罗永浩公开“抄袭炮轰”,荣耀或许难以避免更大争议。

1月10日,荣耀在上海举办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推出MagicOS 8.0,把荣耀带入“魔法世界”。

其中,重点宣传的功能——也就是基于荣耀AI端侧大模型的“任意门”,用户可以拖动文字信息、图片至其他APP交互,将传统多步操作变成一步操作后,坐不住的罗永浩,用小号公开怒斥,称荣耀“任意门”抄袭锤子手机的One Step(一步)功能。

“这就是赤裸裸照抄锤子手机的One Step啊,赵老师是不是被做产品的孩子给骗了?相信贵公司不至于这样,你们又不是苹果。”罗永浩如此直接喊话荣耀CEO赵明,“嘲讽”味道浓浓。

面对如此“指责甚至嘲讽”,荣耀很快发表声明,强调“任意门”是公司自主研发成果。而在Magic6系列发布会的媒体采访中,赵明更是回应:我没看到微博(罗),送他一部手机用一下。

这种回应相当强硬。截至目前,罗永浩并未就此进一步表态。但有不怕把事闹大的网友,希望两者继续开怼或硬杠——表示虽然荣耀公关能力很强,但罗永浩单兵作战能力也有目共睹,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其实不止荣耀,小米等众多主流科技大厂都多次被指抄袭模仿,其中包括科技巨头苹果——翻开其发家史,就写满了各种“抄袭模仿”。这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又应如何去重新审视科技创新真正含义?

01 荣耀“抄袭罗生门”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一直是智能手机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行业市场竞争焦点。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vivo、OPPO、小米、荣耀,所有主流厂商新品发布重头戏,都是产品功能、设计理念的创新宣传。

这意味着,一旦背上抄袭名声,手机厂商不仅会被广泛争议,还会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度,甚至失去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样,也会对市场健康生态、行业技术创新造成严重伤害。

此前最近一次手机主流厂商被指责“抄袭”,是去年12月的2023年花粉年会上,余承东指责称,友商抄袭时称不太尊重华为知识产权,双旋水滴铰链直接变成龙骨铰链,龙骨是不存在的。尽管余承东并未直接点名,但谁都知道是小米,小米亦不得不紧急发表声明。

作为市场直接竞争对手,从营销策略角度指责友商抄袭可以理解。

但罗永浩与荣耀,以及罗永浩和赵明之间并无公开恩怨,且退出手机江湖已久——从罗永浩人气来看,也不存在“碰瓷赚流量”想法,更多可能是对手机创业失败后,创意被他人抄袭的“意难平”。

因此,外界也格外关注,荣耀“任意门”到底有没有抄袭锤子一步(One Step)?

根据公开资料,One Step是锤子科技软件团队开发的经典功能之一,只需简单拖拽操作,就可以完成跨应用之间的信息互通,首发机型是2016年10月发布的Smartisan M1系列。当年12月,锤子科技表示One Step功能在GitHub平台开源,手机厂商、应用开发者都能修改并使用此功能源代码。

2017年4月,谷歌申请并获得了一项专利“Drag-and-drop(拖放操作)”中,其功能很像One Step的升级版。其拖放操作可应用于文本、图像、文件等任意格式及介质的数据中,并支持第三方APP接入。

诸多业内人士并不否认的是,荣耀“任意门”从设计理念、操作逻辑上来看,和锤子One Step的确有相似之处。有手机资深行业人士就表示:“看海报时就发现,‘任意门’侧边栏几乎和‘一步’一模一样。”

站在荣耀角度,以罗永浩的行业地位、影响力——在社交平台公开指责自己“抄袭”,显然无法接受,且后果难以估量。

荣耀研发管理部总裁邓斌很快站出来回应:“任意门”是荣耀独立研发的、基于意图识别的交互逻辑,核心是背后的平台级 AI 能力,在那个时代是完全没有的。

此后荣耀官方、荣耀CEO赵明都下场否认“抄袭”。赵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荣耀的任意门功能可以追溯至第一代Magic live上,那时就已经实现了一步直达的功能。

不过,荣耀也并未否认,“任意门”在功能上与“OneStep”有一定相似性,但同时强调,技术实现、细节处理和用户体验方面,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截至目前,荣耀“任意门”到底是否抄袭,仍是“罗生门”——认为抄袭者认为,两者过于相似,且宣传“新一代”“首发”有吹牛之嫌,即便开源也需注明出处或致敬;反对者认为,手机行业功能相似是常事,“任意门” 功能核心不是快捷方式,核心是背后的平台级AI能力。

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荣耀至少在营销宣传方式上存在问题。魅族前高管、怒喵科技(AngryMiao)创始人李楠就疑问,荣耀营销是否完全不懂 AI 。

“如果他们(荣耀)真的匹配了一个大模型,学习用户拖拽操作提供目标应用的‘任意门’,和那种 GUI 时代的古董是完全两码事。”李楠称,不懂技术的普通消费者,可能被表面现象忽悠。AI时代的新功能,用所谓“意图识别”含混不清的表述反驳,“(荣耀)到底是真不懂,还是不自信。”

02 大厂”COPY”潜规则

其实,从硬件到软件,从命名到营销的抄袭、模仿、借鉴,在手机行业长期存在。

无论是国产智能手机“模仿借鉴”苹果iPhone,国产智能手机相互“借鉴”,还是苹果iPhone“抄袭”国产智能手机,都已屡见不鲜,口水战从未停歇。

比如,iPhone 4的外观设计、iPhone 5S指纹解锁、iPhone 7的双摄、iPhone X的齐刘海,从外观设计到各种功能,就迅速出现在国产主流手机身上。

比如,小米产品多次被曝“抄袭”竞对产品,小米MIX2的摄像头,小米8的刘海屏,就被外界认为是“抄袭苹果”。而荣耀60 SE,被外界认为在背面摄像头设计方面,设计与iPhone 13 Pro Max几乎完全相同;荣耀Play6T Pro,外观设计风格酷似iPhone12……主流大厂不少产品,在外观、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等方面与苹果iPhone都有一定相似性。

更让网友吐槽的是,少部分国产安卓手机,和iPhone比不仅是“神似”,甚至是1比1“复制”。比如去年的乐视S1 Pro,其设计全面借鉴了iPhone14 ProMax,从各个角度来看,差不多是1:1复制。

国产智能手机不仅“模仿”苹果,大厂之间也互相指责友商“抄袭”。2019年,金立集团前总裁卢伟冰加盟小米,掌舵红米Redmi——直接对标荣耀后,多次讽刺荣耀“疯狂抄袭小米”。荣耀手机高管“荣耀老熊”不甘示弱,回怼小米,两者隔空互怼延续两年之久。

对荣耀而言,如今被网友和业界说得最多的,还是“不能摆脱华为影子或标签”。

自2020年从华为体系中剥离以来,尽管荣耀在各种场合刻意宣传独立,让自己跟华为“彻底割裂”,两者之间是市场竞争对手——最近赵明与主持人窦文涛的连线中,赵明回答与华为的关系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在荣耀保留了下来,但荣耀不可能再成为华为了。”

但从媒体报道来看,过去三年来无论是硬件、软件、设计,还是Magic系列手机、MagicOS系统,线下渠道,其实处处都是华为影子。

比如,被网友讨论的荣耀Magic4系列跟华为Mate 40系列很像,比如荣耀70系列跟华为P50系列很像,荣耀Magic5外观、配色依然“致敬”华为Mate系列等,多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最新Magic6发布会上,虽然赵明用数十分钟去回顾三年来艰辛独立发展,但多位网友就评论认为,从“圆中带方”摄像头布局、海湖青麦浪绿颜色命名,到直连卫星服务的“鸿雁通信”、“巨犀玻璃”,再到与保时捷的联名,甚至发布会的节奏风格、营销思路,依然不免让人与华为联想到一起,“真的不明白和华为有什么区别”“看上去有一股浓浓的华为味道”。

“创新名声”在外的苹果iPhone,也多次被曝“抄袭”国产厂商。

iPhone6/6 Plus两款机型被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判定为抄袭;罗永浩同样多次吐槽苹果抄袭锤子科技——2022年WWDC发布会后,罗永浩就笑称“今年苹果有点放飞自我,抄了四五个”。

甚至,就连苹果iPhone14Pro搭载的“灵动岛”设计,引发国产不少安卓手机后续跟风,但后来被业界证实——苹果在“灵动岛”设计上的构思,华为早在2018年就申请了类似专利。而最近被曝光的“iPhone16”,也被指在外观设计上有“模仿华为万象双环的设计基本理念”嫌疑。

03 做一个讨巧的跟随者?

其实,很多用户如今不知道的是,苹果初代iMac——苹果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电脑之一,引以为豪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最早并不是苹果最先发明的,而是由当时施乐公司实验室(Parc)最早研制,可以说是乔布斯盗取自施乐公司的果实。

另外, iPod抄袭布劳恩T3收音机, iPhone里的计算器抄袭博朗计算器,Mac OS GUI灵感来源于富士施乐,苹果这家科技巨头的发家史,写满了各种“抄袭史”。

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计领域,是抄袭还是模仿、借鉴、跟风,往往很难进行绝对界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细节上一一进行比对。”有手机行业内部人士称,这在带来很大争议同时,成为手机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根源。

当然,也有少部分消费者,抱着类似的心理:如果相互借鉴,能提高产品力,把产品做得更好,“站在消费者角度,商业互抄可以理解。”

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为何主流大厂之间,会频频出现如此怪现象?

如果说荣耀难以“摆脱”华为影子,是因为作为后者“孵化”出来的互联网品牌,技术、设计、供应链等方面多年来与华为共享。那么,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为何难逃抄袭/模仿争议?

答案其实很简单:企业因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只图眼前利益,而不得不选择抄袭/模仿/借鉴/跟随他人技术、产品,甚至连外观设计都不放过。

每家科技企业,如今都在讲“科技创新”,现实残酷一面是,哪怕有着创新土壤、雄厚资金、研发体系、环境基础,但梦想实现往往依靠运气,甚至很多时候付出各种努力,花费诸多时间和成本,创新依然是“镜花水月”。

比如手机行业,软硬件极度成熟和内卷后,哪怕是苹果,随着国产智能手机的飞速成长,众多新技术、新应用抢先于iPhone落地,在屏幕、摄像等方面领先苹果,以至于苹果“挤牙膏式”推出的挖孔屏、水滴屏、屏下指纹识别、弹出式摄像头等,看上去很多时候都是“伪创新”,再也不太可能像iPhone初代、iPhone4那样,给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都如此,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历史沉淀的国产厂商——比如小米、荣耀等,想要真正创新也就难度更大。

创新瓶颈下,如何迅速获得市场关注?不如做一个讨巧的“抄袭/抄袭/模仿/借鉴/跟随”者。不仅节省研发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减少“试错成本”,只需巧妙“改头换面”或“移花接木”,就能以“创新”面貌出现,迅速引发关注并聚集流量,甚至可能让某款产品或者技术,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事实上,由于抄袭与借鉴、模仿有着界限分明的含义,很多厂商面对“抄袭”指责,要么拒绝承认,要么糊弄甩锅,要么称自己是借鉴——同时强调自己并非单一效仿,而是在最初基础上不断发展,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创新。

某种程度上,这和面对罗永浩的“抄袭炮轰”,荣耀的回应异曲同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的确有一定道理。只是,对荣耀而言,在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鼓励大胆创新的今天,哪怕“被罗永浩指责任意门抄袭”只是抢到机圈风头的小插曲,但依然会面临来自市场和用户的诘问:

定价4399元起的主力旗舰Magic6,其首发价格比友商同档位旗舰高了100至400元——国产智能手机性能、影像、屏幕、系统都卷到极限情况下,缺乏重大创新和信仰支撑的荣耀,这个定价如何与友商竞争?如何去说服那些担心被“背刺”的消费者?

 

作者:极点工作室

来源公众号:极点商业(ID:jdsy2020)

]]>
iPhone 15的9大硬核技术解析 //www.f-o-p.com/325903.html Tue, 19 Sep 2023 01:35:44 +0000 //www.f-o-p.com/?p=325903

 

iPhone 15 Pro抢到了吗?

根据苹果官网信息,现在买iPhone 15 Pro Max的最早发货日期已经延到了11月初。

▲苹果官网销售信息

虽然目前首批预售数据还未公布,但此前仅京东单一电商平台iPhone 15系列的预约量就已经超过了300万。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刚刚发文称,iPhone 15 Pro Max的销量再次超过了去年的14 Pro Max,至于华为对于苹果销量的影响,他认为“还需观察”,今年他对于iPhone 15系列的预估仍然维持在8000万部,对于华为2024年手机销量预测约为6000万部。

此次开售,有不少人对苹果的表现感叹道:网上没赢过,销量没输过。

iPhone 15系列到底强不强、好不好、有没有创新、值不值这个价?

面对华为的“遥遥领先”,苹果真的如一些人说所,只是“序列号”更新了一下吗?

纵观苹果这场秋季春晚,包括CEO库克在内的12位苹果高管,用82分钟,呈现了7款产品和4颗芯片,同时揭开了一系列酝酿已久的新技术的神秘面纱。

但这些新技术究竟对消费者和产业意味着什么,有多少是“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在“跟上安卓不掉队”,又有多少是真正的“硬核创新”?

通过深扒技术细节、专利并与产业人士深入交流,我们尝试通过回答9个关键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iPhone 15系列,并尝试找到更有价值的产业观察。

深入“拆解”之下,我们发现很多细节问题都值得思考:

1、十年一换的接口和专业影像升级如何改变创作产业?

2、钛合金中框为什么是“钛包铝”,中框与屏幕工艺如何结合实现最窄边框?

3、打破此前安卓所有既有方案的“潜望镜”到底藏着怎样的黑科技?

4、苹果对于长焦拍摄的思考和定位与安卓阵营为何截然相反?

5、芯片命名改变的背后暗示着苹果怎样的潜在规划?

6、GPU对光追、MetalFX的支持是否会加速游戏产业两大生态的融合?

7、手机手表与Vision Pro的深层联动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8、3D空间视频拍摄又是否会成为影像创作产业的下一个风口?

9、AI大模型时代,苹果为潜在的“AI大招”都做了哪些铺垫?

每一个问题背后,往往是一些足以撬动一个新兴产业的细节升级,从消费电子、影视创作、游戏开发到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拨开“吐槽大会”的外衣,静下心来,我们或许仍能发现一些苹果的“颠覆性创新”。

这周五新iPhone就要正式开售了,掏钱或者不掏钱,有些事还是看清楚点好。

01 C口打通设备连接,存储瓶颈不再,与头显结合或有更多应用

讨论最多的新特性之一,就是USB-C口的更换,上次苹果更新手机接口,还是在2012年。

2007年苹果发布的第一款iPhone用的是30pin接口,接口还需要区分正反面,同期安卓用的则是MicroUSB接口;五年后,苹果于2012年的iPhone 5上更换了Lightning接口,而这一用就是11年。

不知道这次的USB-C,能坚持多久。

发布会结束后,不少人都挂出了苹果官网“童叟无欺”的243元的USB-C转Lightning接口。

相比关注苹果配件生意多赚钱,更值得关注的,显然是这个C口到底能做什么。

传输速率的提升,真的只是更快了吗?事实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们已经很少用USB线来传输数据了。

当年3G换4G的时候,很多人也没有想到后面催生出的外卖和网约车产业。

实际上,这个USB-C口对于很多有高质量视频拍摄、存储需求的用户来说,是“刚需”。

这个C口不止有10Gb/s的数据传输速度,它可以连接移动硬盘、U盘这类高速外置存储设备,可以连接4K显示器和麦克风。

最直观的一点改变就是,这解决了ProRes视频拍摄时存储空间捉襟见肘的问题。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评论道,“能够将iPhone实时拍摄的ProRes视频直接存到外接硬盘,这绝对算是个骚操作了。”

苹果官方宣传视频中的一个片段可以很好地展示外接存储带来的便利:

PS:友商三星的移动硬盘比苹果的官方存储便宜多了。

此外,苹果也把ProRes 4K视频拍摄的帧率限制从30fps开放至60fps。同时,iPhone可以通过C口与Mac电脑相连,拍摄素材在Mac中进行剪辑,流程打通。

诚然大部分专业视频创作仍然需要专业相机,但移动影像发展至今,以iPhone 14 Pro的视频拍摄能力为例,其已经可以满足很多独立创作者以及拍摄爱好者的需求。

对于用iPhone进行视频创作的用户来说,C口某种程度上为他们解放了一些创作上的限制。

甚至有专业创作人士认为,这可能是这次iPhone 15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升级。

当然,这个C口还可以接的设备也不排除苹果的Vision Pro。

发布会上,苹果也提及用iPhone 15 Pro拍摄空间视频,直接在Vision Pro上播放,空间视频对于存储的需求目前仍不清楚,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苹果Vision Pro中的某项功能需要手机与头显的高效协同,涉及数据的高速、低延时传输,这次的C口升级显然也埋下了伏笔。

所以看似苹果只是换了个接口,但在实际应用层面,苹果确实搞出了一些不一样的玩法。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升级了C口,但这个20W的充电速度没有变,着实没啥可洗的。

02 一个中框能做出“四层”,悄悄用上新工艺,小米OV们都要跟进

看过发布会的人可能都有印象,苹果对于这次的钛合金中框,花了不少篇幅介绍,甚至单独请了一位苹果材料科学工程师Yang来进行解读。

大家都知道钛这种金属很好,但实际上将它做到手机中框里,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事实是,苹果是第一个将钛合金大规模应用于手机中框里的。

苹果是怎么加工的?从演示视频来看,苹果实用了一种叫“固态扩散”的技术,利用热机械加工工艺,以超高压将钛金属和铝金属接合在一起,在接合面上,两种金属在原子层面是相互“扩散”的。

这项工艺技术,在智能手机产业中尚属首次。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苹果这个钛合金中框,是“钛包铝”的结构。用苹果的话来说,这一方面有助于热量传导,同时金属铝均为回收材料,也满足了苹果的环保需求。

为什么会有利于热量传导?这里不妨回顾下物理知识:纯钛的导热系λ=15.24W/(m·K),大约是铝的1/14,而钛合金的导热系数要比纯钛再低15%。

所以又想坚固轻盈,又想散热好,苹果最终想到了这种“套娃”的工艺,脑洞着实不小,工艺难度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实相比于“更结实”了,这个中框还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作用,一个是让手机更轻,一个是与屏幕封装技术配合,实现更窄边框。

iPhone 15 Pro这次的重量是187克,上代iPhone 14 Pro的重量是206克。6.7英寸iPhone 15 Pro Max在相比上代更换了体积更大的5倍长焦镜头后,重量还轻了20克。

苹果全球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Joswiak在发布会上说,苹果让手机在屏幕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机身尺寸更小了。实际上,很少有人注意到,iPhone 15 Pro的纵向长度缩短了0.9毫米,宽度则窄了0.9毫米。

也就是说,当你拿起Pro版的时候,你不仅会明显觉得更轻了,可能还会觉得略小了一些,握持感更好了。

如果我们简单计算,屏幕尺寸不变,那么屏幕边框则至少要窄了0.45毫米。

正如Joswiak说的,这是他们迄今为止“最轻的Pro”,也是迄今为止边框最窄的iPhone。

彭博社此前有报道称,苹果可能是采用了名为“LIPO(低压注塑成型)”的技术来实现边框的收窄,但苹果并没有在发布会上具体透露他们是如何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钛合金中框的新工艺不只在于加工钛合金这件事上,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与去年的不锈钢中框相比,今年的钛合金中框上增加了拉丝纹理。

苹果说,他们用了精密机械加工、打磨、拉丝、喷砂等多道工序来制作这一“刷痕纹理”,此外,在纹理之上,苹果实用了PVD涂层进行最后的保护,这一涂层的精度在纳米级,苹果说这道“涂膜”的工序耗时要14个小时。

增加拉丝工艺看上去是一个很细节的事,但是很好地解决了金属中框容易沾染指纹的问题,苹果确实是在一点点解决用户日常反馈的问题。

简单看上去就是一个钛合金中框,但这样捋下来,这个中框至少有上面提到的这“四层”:PVD、拉丝纹理、钛、铝。

这背后,以苹果的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产业侧工艺提升,似乎很快就要应用到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的产品中了。

根据业内信息,年底国内各家旗舰机大概率都会在“新材料”方面做文章,比如小米在未来的旗舰机产品中也会采用钛合金工艺。

03 到底怎么把七个镜头赛进一部手机里?苹果影像拥抱“专业性”

聊完了最显而易见的两个改变,我们来看看拍照部分。

乍看上去,今年iPhone 15 Pro以及Pro Max的三摄,似乎跟去年的外观并无差别,没有变得更大,位置布局也依然是等边三角形。

但苹果在发布会上总结说,他们这次核心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七个专业镜头塞到了一部手机中。

很多人感叹iPhone近年来外观变化并不大,但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似乎恰恰是苹果擅长做的一件事:在尺寸几乎不变甚至略微缩小的机身内,将更多的新特性放到产品中,同时保证产品体验的完善性和一致性。

有一个发布会上苹果没有提到的细节,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苹果的这“七个镜头”,其中部分焦段是数码裁切出来的,但是所有焦段的拍摄功能都是完善一致的,比如人像模式的自动对焦功能,在各个焦段选项下都可以实现。

有业内人士透露,实现这样的一致性是非常难的,目前在安卓阵营中并没有厂商能够实现同样的体验。

此外,苹果提到这次的4800万像素主摄具备了一个新功能,苹果的光像引擎会从一张超高分辨率图像中选出最佳的像素部分,再与另一张为捕捉光线而优化的图像融合,自动生成2400万像素的照片,分辨率是以往两倍。

目前虽然安卓阵营的旗舰机主摄基本都是5000万像素起步,1亿像素甚至2亿像素也并不罕见,厂商们也都会在发布会上强调传感器尺寸之大、像素之高,但当我们真正拿到手进行拍摄时,默认拍出来的照片通常仍然是1200万像素。

我们常常听到的像素四合一、像素九合一,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

比如常见的5000万像素主摄拍摄的照片,分辨率通常是4096*3072,像素数为1258万,乘以4,约等于5000万。

▲某安卓旗舰手机主摄成片的详细信息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手机拍照到底是什么规格,不妨打开手机相册查看一下照片的详细信息,会有更直观的理解。

所以苹果的2400万像素,虽然听起来并不“吓人”,但实际上已经足够清晰了。清晰到什么程度?一台4K显示器的屏幕像素数大约是823万,苹果的一张照片,可以像素点对点地铺满大约3台4K显示器。

此外如何在拍摄的一瞬间完成一张超高分辨率图像与另一张光线信息图像融合,最终实现2400万像素成像,具体实现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这次支持4800万像素成片以HEIF格式存储,在照片清晰度不变的前提下,存储空间占用更小。根据公开资料,同一张照片以HEIF格式存储,相比传统JPG、JPEG等格式大约要节省50-60%的空间。

▲HEIF与JPEG格式照片存储空间占用对比(HEIF 格式默认文件扩展名为 .HEIF或.HEIC)

这次在拍照方面,“专业性”的提升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点。实际上,苹果在不断把iPhone向“专业摄影”的方向上去推。

比如在专业摄影方面,苹果在ProRes的基础上新增了Log模式编码功能,增加了后期视觉特效和调色制作的空间和灵活度。

苹果设备的色彩管理一直是消费电子领域的“天花板”,这次iPhone 15 Pro是手机领域第一个支持学院色彩编码系统(ACES)的产品,而ACES是电影制作领域的一种专业色彩管理和交互系统,被很多主流电影制作公司所采用。

一位专业影视制作领域工作者告诉智东西,其实目前iPhone 14 Pro的视频拍摄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拍摄需求,可以实现创作者任何天马行空的创意,这一点是很多普通用户都接触不到的。

结合前文接口部分所提到的USB-C带来的高速率及外接设备能力,此次iPhone在专业影像创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个被大部分普通用户忽略的大招。

最后,关于空间视频的拍摄,这一功能也验证了不少人三个月前的猜想。

苹果Vision Pro与iPhone的联动,是必然的,Vision Pro和Mac、Apple Watch、AirPods等苹果生态设备的联动,也已成为既定事实。

拍摄3D空间视频的原理并不难理解,就像我们捂住一只眼睛,世界就会变成二维的一样,3D成像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有两枚摄像头参与。

当我们横向握持手机时,主摄和超广角镜头刚好会形成“双目视野”,从而拍摄3D空间视频。

此前Vision Pro发布时,很多人“吐槽”带着头显拍视频会比较“奇怪”,如今答案揭晓,用手机拍摄这种最自然的方式去拍摄3D空间视频仍然是可以的。

我们不禁可以想象,未来视频创作是否也会从平面转向3D,这对于影视创作产业似乎又在酝酿着一场新的风暴。

苹果这次可以说是先开了一扇小门,让我们看到了Vision Pro与iPhone联动的一个简单侧面,更多的想象空间,都留给了明年初的正式发布。

04 比起120倍,苹果更关心120毫米,长焦内部结构暗藏玄机

说完了主摄,我们来看看Pro Max上新增的这枚长焦镜头,也就是很多报道中提到的“潜望式镜头”。

关于这枚镜头,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苹果对于它的定位。

相比我们常常在安卓阵营中看到的“百倍变焦”大战,100倍、120倍变焦,苹果更看重的是“120毫米”

用苹果的话来说,你相当于多随身带了一个“120毫米焦距镜头”,并且苹果认为,120毫米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焦段。这与我们此前对于潜望式镜头的印象截然相反。

相比拍800米开外高楼上的一扇窗户、数百米外街道上的车辆行人、夜晚天空中的一轮圆月,苹果认为这枚长焦镜头更适合拍摄“特写”,比如大片感十足的人物近照、孩子在比赛中的精彩进球。

甚至苹果在发布会上全程只提及了5倍光学变焦能力。

大家都知道,支持5倍光学变焦的镜头,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数码裁切得到100倍、120倍图像的,但苹果显然也把这件事看的很明白,相比100倍放大后的模糊图像,为这枚长焦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

在苹果做之前,潜望式镜头被用作“望远镜”,在苹果做之后,潜望式镜头或逐渐走向“一枚高倍长焦镜头”的定位,变得更加实用、常用。

如果不是在官网的细节注释中仔细查看,我们很难发现这枚5倍长焦镜头支持的最高变焦倍数为25倍。

除了对于镜头的定位,在硬件技术层面,苹果做的这枚长焦镜头,扒开来看,跟安卓阵营的方案实则有很大不同。

主要不同是两个:一个是这块四重反射棱镜,另一个是3D位移防抖。

从苹果的拆解图来看,长焦内部只有一块棱镜,棱镜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光线从一端进入,经过四次反射后垂直照射在CMOS图像传感器上。

反射越多次,就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长的光路,以实现更长的焦距。华为此前曾经通过三块棱镜的组合实现了五次光线反射,进而实现了10倍光学变焦。

与此前三星、OPPO、小米等多款手机潜望式镜头的拆解图对比来看,苹果这枚长焦镜头的结构比较特殊,光线经过的顺序是镜头、棱镜、传感器,而安卓阵营潜望式镜头光线进入的顺序多为镜头、棱镜、镜组、传感器。

▲三星方案(上)与OPPO方案(下),来源:来源:JerryRigEverything、WekiHome

苹果这枚长焦的结构更为紧凑,棱镜与传感器之间并没有其他镜组。用一块棱镜实现四次反射,这在其他手机中暂时没有见到过。

同时,苹果这枚长焦的传感器是“平躺”在机身底部的,而安卓阵营的传感器通常是竖直放置的。平放的好处包括传感器尺寸受到的限制会更小,这颗传感器的尺寸比iPhone 14 Pro Max的长焦更大。

同时,传感器平躺放置时,传感器及整个防抖对焦模组的运动空间也会更大,防抖效果也会更好。

除了棱镜以及光路结构的特殊,苹果在这枚长焦镜头中使用了“3D传感器位移式光学图像防抖和自动对焦模块”,可以在X、Y、Z轴三个方向上进行位移,从而实现防抖。

苹果将这个方案称之为他们的“巅峰水准”,这个模块的微调频率为每秒10000次,是上一代的2倍。

这种防抖能力,在用户拍摄高倍数码变焦图像时,会通过“悬浮窗”功能体现,这一功能此前我们在三星手机上见过类似的,并不陌生了。

苹果的传感器位移防抖已经应用多年,但此前主要是在X、Y轴水平方向上移动,这次升级为“立体”防抖,并应用在5倍长焦中,在行业内并未看到先例。

在一些专业摄影人士看来,对于长焦拍照来说,尤其是120毫米及以上焦段,防抖是影像画质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苹果在防抖上的这一技术突破,对于保证最终成像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稳定性,镜头进光量也是影响成片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苹果官方说法,他们将这枚5倍长焦做到了行业内同焦段的最大光圈f/2.8,跟上代iPhone 14 Pro Max的3倍长焦相同,也就是说,苹果在增加等效焦距的基础上,并没有牺牲光圈尺寸。

▲数据来自各品牌官网

从目前各主流品牌旗舰机型潜望式长焦镜头的参数对比来看,苹果确实做到了。

从现有信息来看,苹果这枚长焦镜头的特殊设计,或许跟规避三星专利有一定关系。根据此前韩媒报道,苹果在潜望式镜头的开发过程中曾因三星专利问题而卡住,为了绕开三星专利,苹果曾“绞尽脑汁”,但最终解法并未公布。

这次靴子落地,苹果的方案从结构上来看显然跟三星、小米、OPPO等方案有很大区别,与此前曝光的相关专利,也不尽相同。

▲2023年8月苹果公布的潜望式镜头相关专利

也就是说,苹果很可能在这枚镜头中掌握了不少具有专利的独家技术。等后续有更多技术细节公布,我们或许可以对其有更深一步了解。

05 性能提升“不够看”的A17 Pro,为何有着颠覆游戏产业的潜力?

说到A17 Pro这枚芯片,首先其命名可能就暗示了苹果后续的一些可能的规划。

例如规格略作“阉割”A17 Pro,是否会以“A17”的身份出现在下一代iPhone中?同一代不同结尾命名的A17芯片是否会用在iPad、iMac等平板、显示器、一体机产品中?

A17 Pro的改名,或许暗示了在当下这个节点,芯片一年一代的节奏或许要改变了。

上代A16的晶体管数量为160亿个,A17 Pro的晶体管数量提升了18.7%,A17 Pro的CPU性能提升和GPU性能提升分别为10%和20%。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晶体管具体有多少分配给了CPU,多少分配给了GPU,但整体来看,A17 Pro性能提升的幅度是小于不少业内人士预期的,毕竟大家对于台积电3nm工艺给予了较高期望。

但从结果来看,到3nm阶段,芯片工艺制程带来的性能提升,确实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例如从28nm迭代至14nm,从14nm迭代至7nm。

苹果A17 Pro中的3nm,其晶体管元件的宽度已经达到了12个硅原子级别。

或许这也是苹果这次对GPU架构进行“大改”的原因之一,但苹果这次并未透露A17 Pro具体CPU、GPU的IPC性能提升。

这次在GPU方面,苹果罕见的强调了其在游戏方面的一系列提升,其中光线追踪技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而主机3A大作的原生落地,更是令不少人感叹,“你的下一台游戏主机,何必是主机?

此前高通和联发科都先于苹果发布了基于硬件的光线追踪技术,但目前能够落地让消费者感知到的游戏和应用还较为有限,这时苹果的生态号召力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在苹果生态开发应用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庞大的用户规模以及开发的便捷性,苹果几大移动设备之间的应用开发是一次开发多段部署的,同时,率先应用新技术并登录苹果的平台,也侧面对游戏厂商和开发者是有积极价值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iPhone开始原生适配各类主机、PC端的3A单机游戏作品,包括我们熟悉的《生化危机》系列、《刺客信条》系列。

苹果对于光追技术以及MetalFX、网格渲染等的引入,似乎在暗示着移动端游戏与主机端游在向着“融合打通”的方向发展,移动端游戏体验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实现画质和体验的质变。

同时MetalFX等类似英伟达DLSS、AMD FSR这样的超采样技术,也一方面降低了移动端硬件处理的压力,让高画质与流畅度可以兼顾。

▲在iPhone上游玩《死亡搁浅》

对于目前的游戏产业来说,苹果的入局带动,很可能掀起移动端与主机PC端游戏的加速融合。

未来更多的知名游戏大作可能会在PC、主机以及手机端同步发售,这种体验对于许多玩家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苹果现在确实“画了很多饼”,最终落地能否有宣传中的效果,这些新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到移动游戏中,我们还要到时候看具体“疗效”。

毕竟此前游戏对于苹果来说一直称不上是“强项”。

此外,苹果在介绍光追技术时提到的一句话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苹果称光追技术也可以带来更身临其境的AR体验,光追与苹果的头显又能如何结合?苹果这场发布会留下的问题,可能比回答的更多。

06 数据跑在本地究竟意味着什么?苹果AI大招呼之欲出

在芯片部分,除了GPU,神经网络引擎部分的提升,也十分值得注意。

翻译过来,就是苹果在AI方面可能还是会有大动作。

A17 Pro中神经网络引擎35TOPS的算力,最直观的一个效果,就是让苹果的一些AI能力,可以本地化运行了,数据完全本地化处理,不用跑一遍云端。

相比之下,前阵子被车企们“众星捧月”般对待的高通第四代座舱芯片骁龙8295,其AI算力仅有30TOPS,苹果颇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意味。

本地化处理、数据的隐私安全保护,这些都是AI大模型落地时业内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论是本地化的照片抠图,还是创建个性化语音,可以说苹果在AI方面做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可能都在为后续更多的产品和体验落地铺路。

《信息报》曾报道称,苹果自研大模型“Ajax GPT”的能力水平可能在GPT-3.5之上,参数量也超过了2000亿。

显然这样规模的大模型是不可能在iPhone端本地运行的,但苹果是否会像谷歌一样,优化出可以运行在移动设备上的版本?

这次在拍照方面,iPhone对于拍摄画面深度信息的自动捕捉和处理分析、自动开启人像模式、拍摄后对于照片不同被摄对象深度信息的灵活调整,都离不开背后AI算力、算法的支持。

在电影效果模式中,画面焦点的实时自动转换,一些特写镜头的精彩成片背后,AI也不可或缺。

当然,前文提到的iPhone在游戏端应用的超分、补帧等类似技术,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也大概率会涉及到AI算法的应用。比如英伟达的DLSS 3以及DLSS 3.5,就应用了一系列AI技术来提升游戏帧率以及图像质量。

可以说,很多人都期待苹果在AI领域放出一些新大招,但实际上苹果对于AI的应用早已深入其软硬件生态各处。

07 结语:颠覆式创新或许不必来的惊涛骇浪

梳理下来,苹果的这场春晚虽然表面上缺乏一些“噱头性”新功能,但实际在硬件、软件、算法、生态层面的一些细节改变都值得关注。

苹果仍然在做它最擅长的事:在不增加用户学习成本的前提下,将所有新功能体验打磨完善送到你面前,同时在底层悄悄实现N多技术突破,而这些突破中往往酝酿着产业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与其刷屏更多的“遥遥领先”,不如踏踏实实坐下来,看看两天市值跌去近6000亿元人民币仍能够维持全球市值第一的这家科技公司,到底事是怎么去做产品的。

 

作者:云鹏

来源公众号:智东西(ID:zhidxcom)

]]>
谁在利用虚拟人做局? //www.f-o-p.com/325835.html Mon, 18 Sep 2023 07:01:38 +0000 //www.f-o-p.com/?p=325835

 

“混乱,相当混乱,99元-30万的价格都有,不知道该相信谁。”

自今年3月份虚拟数字人(以下统称为数字人)进入直播间以来,“无人直播”迅速成为电商界的新宠。各种关于数字人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幅提升销售转化率的神话在电商圈风靡,甚至席卷了所有以交易为导向的领域。

但科技热潮背后,是泥沙俱下。不只一位商家对「自象限」表达了在鱼龙混杂的数字人市场上无所适从的困惑。

与此同时,近日多家监管部门密集发声,对直播带货提出整改要求,并点名数字人可能导致不实宣传。这无疑为数字人市场泼了一盆冷水。由于缺乏交互和情感,数字人直播是否真能像人类主播那样吸引用户还存疑问。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历史上区块链、元宇宙,甚至是近在咫尺的企业微商城的热潮。它们都以科技化、智能化为卖点,承诺能够让商家事半功倍。但在短期热度后,却普遍无法落地,应用普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多商家最后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如今,数字人是否会重蹈覆辙?它究竟是烧钱的新型“坑”,还是能真正让商家获利的黑科技?要破解数字人背后的谜团,就必须首先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数字人市场的混乱局面,其根源到底在哪里?

一、谁在利用“数字人”做局?

今年3月份,自以为嗅到第一波数字人商机的李林(化名)怒砸30万代理了某自称“数字人源头工厂”的数字人品牌,想要在TikTok上用数字人直播做跨境电商。

在当时的他看来,数字人的市场或许蕴藏着无数的机会,以及让人憧憬的无限“钱景”。套一句互联网圈流行的话语体系“所有直播间,都值得用数字人再做一次。”

但美好的景象仅仅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平台就以“数字人录播”的名义封禁了李林的多个账号。

“第一时间,确实是懵的,我想过这是一个赚快钱的生意,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结束。”李林立即联系了当初向他保证可以直播的厂商,对方却一口咬定这只是个例,既不负责,也不再履行后续服务。

回过神的李林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这家号称“源头工厂”的厂商其实是一家套壳公司,每天靠给他发一些拼接的虚拟数字人火爆视频,给他极强的心理暗示,目的不过是诱其上钩。

“退款是不可能退款的,但我可以把这套东西转卖出去,他们说我拿的是最低价的代理,可以赚差价。”李林说:“他们教我怎么发朋友圈,说只要照着发朋友圈,慢慢有流量就会有人咨询。”

「自象限」了解到,在整个销售产业链中,数字人的交付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纯软件交付和软硬一体交付。不过大部分售卖者更加倾向于软硬一体的交付方式,因为这样不仅能赚到软件的钱,也能带动硬件的销售。

数字人听起来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然而其销售做局手段却是非常朴实无华的商业逻辑:买我,稳赚不赔。撑起这一整套商业模式的,往往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切口,一部智能手机就是开启这个局的支点。

「自象限」以想要购买虚拟数字人为由,想抖音、快手上几家比较成规模的中间商进行询价,对方先是向我们描绘数字虚拟人是怎样的黑科技,以及AI未来将如何取代人类,同时各种吹嘘虚拟人的优点,比真人吃苦耐劳,24小时直播不下线。

不少中间商不约而同的「自象限」表示,“虚拟人直播对设备有要求,所以专门生产手机进行直播”。同时为了让我们信服,一家中间商还专门发来一张“高端设备”的现场实拍图。

▲图源中间商提供

你只需要花5500元购买它,就能开启财富大门。这5500元包括500元(物流运输费+运营商流量费)和5000元的硬件购买费用,拥有了这样的一台高端设备之后,你只需要再缴纳500元的抖音橱窗押金,即刻可以开启虚拟数字人分身,让AI帮助你赚钱。

同时,这些售卖虚拟数字人的中间商会与商家签订所谓“服务合同条款”,其中规定代运营公司需为客户准备直播账号,负责团队组建和软件技术保障工作,将虚拟人软件内置在手机或电脑中,并保证“死号率在5%-10%”以内,每月按月分佣,双方各分走利润的50%。

这里得出一个公式:财富密码=设备费5500元+抖音橱窗押金500元。

听下来,这就是虚拟人直播的一站式托管。商家花钱买号,可以带自己的货,也可以带别人的货,完全不用自己操心。甚至,这些中间商还提出,若一年内终止合同,设备按百分之十折旧回收,也就是退回4500元的设备费本金,抖音橱窗押金500元同样可以向平台申请退回。按照此约定,6000元的本金投入,如果一年后不做,还可以退5000元。这意味着,一年仅有1000元的成本,且能保证分佣,妥妥的“只赚不赔”。

但可惜,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

「自象限」通过对电商平台对图中百事乐手机品牌进行检索发现,百事乐实际上是一家以“山寨”为主的低端手机品牌。外形模仿苹果,系统模仿华为,还引入了小米Ultra的背屏设计,堪称当下主流手机的Mix版本。该品牌手机售价大多是在459元——699元之间,最新款也仅卖899元一台。

▲图源京东平台搜索截图

让这部手机摇身一变,能以近十倍的价格卖出去的,是虚拟数字人。

在虚拟数字人火爆之后,许多商家都希望将虚拟人尽快应用到自己的直播间。但同时,他们又对如何购买虚拟数字人,以及购买回来后又该如何配置等问题一窍不通。

正是这巨大的需求缺口催生了这些做局捞金中间商。

一位早期购买过虚拟数字人设备的商家向「自象限」提到:“一年之后只拿到了抖音橱窗退回押金,其余一概没有退还”。

“其实合同里专门有说,若设备出现问题,则折旧费用按具体情况另谈的条款,但这些山寨机的配置,正常使用一年几乎不可能不出问题。”

软硬件一体式的封装,固然解决了虚拟数字人前期配置的麻烦,但这些中间商受限于技术水平,他们只是简单的将一个虚拟数字人形象封装进硬件设别中,这导致虚拟数字人能够使用的功能少,场景单一、互动效果不足、几乎也没有转化。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另一位购买过虚拟数字人的商家同「自象限」说到:“多数情况下能让数字人正常介绍产品都很困难,用户提问的问题,10秒钟以后才回答,用户早就离开直播间了。”

但这些缺点,中间商并不会直接放到台面上,他们只是反复向客户强调“虚拟数字人直播对设备有要求,所以一定要用专门生产手机进行直播”。

甚至在购买过程中,中间商的销售人员也会通过激将法的方式,催促客户下单。比如当「自象限」在咨询某中间商其所售卖的虚拟数字人具体功能的时候,对方便不予明确回答,只催促我们快点签合同,并采用一些话术刺激消费,“你这么优柔寡断做什么生意”、“要不然你别做了,我们不缺人,你太磨叽了”。

李林坦言“开始有2017、2018年,忽悠商家开发微信小程序那味儿了……”

二、混乱本源,上下游需求错配

只为“卖”,不为“用”,数字人的热度就这样被炒得虚高。图省事的买家以为自己赶上了风口,结果吃了大亏;想捞快钱的卖家趁机而入,顺利收割了第一批韭菜。

事实上,李林并不是个例。想要搞清楚混乱背后的本质原因,还要回归到目前虚拟人已经形成的产业链上。据「自象限」了解到,目前,数字人买卖的上中下游分层已经比较明确。

上游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类型的供应商:硬件商+软件商。

硬件商主要指为数字人提供直播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竖屏平板、柜机等;主要是过去一些广东电子厂,不乏一些山寨机厂商的转型。比如不同中间商提供给我们的百事乐、VIKK、朵唯等品牌的硬件产品;软件商则分为虚拟人制作、虚拟人运营、虚拟人服务商等,其中不乏快手、商汤等大厂,以及聚焦垂类商家需求的魔珐科技、即构科技等创业公司。

中游则是吃下这条产业链最多利润的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无一例外都热衷于赚快钱,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只为卖,不为用”,属于典型的销售驱动型公司,玩的是套路,割的就是韭菜。

▲图源虚拟人直播间截图

「自象限」在调研中看到,这些厂商玩的还是以前的老一套,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包装成功案例来引流,在通过添加微信逼定意向客户下定金,最后成功拿下。

下游则是虚拟数字人的零售商,他们的套路是用所谓的最低代理价拿下成千上万个虚拟数字人,然后加价转卖给其他想利用虚拟数字人做直播带货的小商户。

在与几家“销量”还不错的中间商沟通后,我们发现,即便平台和厂家不同,但“套路”几乎如出一辙。也正是因为这些套路企业出现,让数字人行业出现了上下游动机不一,技术与应用脱节的情况。

上游的技术供应商,比如即构、魔法等创业公司,他们的目的是通过不断迭代与创新,将数字人推向一个更智能、更贴近人类的方向,他们追求技术本身的进步。但下游的电商用户,特别是那些中小商户,他们对虚拟数字人的期望则非常实际和简单——就是能直接拿来用,立刻实现销售变现。

于是,如今虚拟人上下游就出现了严重的错配现象。

商汤等公司供给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且昂贵,对普通商户来说是奢侈品。而那些所谓的“运营代理”提供的低门槛数字人,质量又太差,起不到应有的商业化效果。中小商家左右为难,要么投入太高,要么用着用着就被平台封号。他们不得不在效果与预算之间痛苦抉择。这也导致数字人的口碑一落千丈。

可以说目前行业存在严重的混乱状态。上下游之间既没有充分的需求匹配,也没有协调发展的长远布局。这让数字人产业的早期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结果来看,中游已经靠着过度营销和流量生意的老套路,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抖音上一个最大的虚拟数字人中间商——烽火联盟,经「自象限」初步统计,该联盟在抖音平台账号超过50个,全平台大概有300多个账号。该中间商目前已初具规模,靠着疯狂的刷屏和咆哮输出,成功忽悠了一大波商家。据行业内人士透露:“烽火联盟每个天会花6k-8k进行广告投流,产生8k-1w个够买虚拟数字人的精准销售线索”。

▲图源烽火联盟相关账号截图

“摆明了是把虚拟数字人当新的鱼饵,本质还是流量生意。”上述业内人士评论道。

看似荒谬的逻辑,套上科技的外衣,却能够所向披靡“杀客”成功,这就是当下虚拟数字市场是残酷而搞笑的现实。

三、结语

目前虚拟数字人领域存在较大的乱象,需要相关监管部门进行规范。但是问题在于,主流的短视频平台对这一领域态度暧昧,既不全面取缔,也不积极清理,其背后的考量复杂多样。

“现在,淘宝的数字人对商家开放了,比第三方贵,但是官方正品,不会被封。”一位淘宝服务商向「自象限」透露了一条“小道消息”,但目前并未在任何官方渠道公开。“近期有大量的虚拟人直播涌入淘宝直播间,尤其是在傍晚和凌晨,白天就很少见到。”

类似淘宝这样的平台,可以推出自主研发的数字人服务,相比第三方来说,官方可最大限度避免账号被封,也会带来一定的溢价。而对于抖音和快手这样的平台,他们也没有完全排斥数字人,而是采取观望的开放态度。一方面鼓励商家使用,另一方面可能会通过算法推荐等手段,引导商家为提升数字人表现进行更多投放。最终这同样能通过广告费用的形式,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一位品牌商家便对「自象限」讲到:“虚拟人最火的时候,采买了虚拟人主播,前几次直播效果都不错,前三个月可以盈亏可以勉强打平,今年七八月份光电费就一万多,加上给虚拟人主播投流,亏了10万左右。”

可见,主要短视频平台对数字人领域的态度既不冷淡,也不热情,而是处于模糊的中立状态。因为无论对其开放或限制,结果都可能成为新的盈利点。这也导致了数字人领域目前乱象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清理。

在技术的发展的早期,我们不能因市场的混乱就丧失理性,也不能因暂时的失利就放弃探索。

长期看好、短期谨慎,避免落入中间商的局内,才能为行业去噪,迈入下一步发展。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程心,编辑:周游

来源公众号:自象限(ID:zixiangxian)

]]>
iPhone 15系列最全爆料汇总 //www.f-o-p.com/324507.html Fri, 01 Sep 2023 01:58:10 +0000 //www.f-o-p.com/?p=324507

 

最全爆料来了 

前两天华为突然发布 Mate60 Pro,当晚苹果官宣秋季发布会日期,提前点燃了 9 月「炸裂」科技春晚。

接下来我们或许还可以期待,华为下一场发布会再次与苹果正面碰撞,让 iPhone 15 感受一把压力。

在去年 iPhone 14 Pro 系列告别刘海屏后,人们对于今年新 iPhone 更新幅度的期待似乎有所降低。以致于网友们戏谑今年最大的看点是「5G 大战 C 口」,两个普及已久的功能或许会是苹果和华为两大旗舰最大的变化。

目前曝光的信息看, iPhone 15 系列的变化其实不小,它将承载苹果的众多「第一次」。

第一款采用 USB-C 接口的 iPhone,第一款配备潜望式镜头的 iPhone,搭载全球首款 3nm 手机芯片,首次采用钛合金机身材质……

跟去年一样,今年的 iPhone 15 系列依旧配备四种机型,分别是 iPhone15 和 iPhone 15 Plus,iPhone 15 Pro 以及 iPhone 15 Pro Max。

不同的是,iPhone 15 Pro Max 或将改名为 iPhone 15 Ultra。

知名爆料博主 MaJin Bu 在 X(原 Twitter)上放出了 iPhone 15 系列手机保护壳的照片,并声称这些手机壳已经在中国生产。原本属于「iPhone 15 Pro Max」这一旗舰机型的手机壳,包装盒上已经印有「iPhone 15 Ultra」的字样。

下面我们将对即将发布的 iPhone 15 系列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前瞻,在苹果发布会前给你划好重点。

iPhone 的新「皮肤」 

从苹果发布会邀请函上找新品彩蛋已经是每年的固定环节,这次 logo 上的蓝色和灰色粒子,很有可能就是 iPhone 15 的新配色。

此前就有消息称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不会提供「金色」选项。据 9to5mac,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灰色。

该配色的官方名称尚未确定,目前了解到的暂定名称为「泰坦灰」(Titan Gray)。从最新渲染图我们可以看出,它比银/白色更深,比深空黑颜色更浅。

此外,iPhone 14 Pro 推出的深紫色也将由深蓝色取代。

在过去的几年里,iPhone 系列一般只推出五种颜色,第六种颜色将会在春季推出,以促进产品周期中期的销售。

爆料者 Kosutami 在 X 上曝光了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每台设备包装盒中随附的充电线,并暗示这些充电线的颜色会与其机身颜色相匹配,分别有五种颜色:黑色、黄色、紫色、蓝色和珊瑚粉色。

值得注意的是,珊瑚粉色更像是 2018 年发行的 iPhone XR 的珊瑚色版本,所以不排除苹果会在 2023 年恢复这种颜色。

9To5Mac 也从获得的颜色代码中制作了 iPhone15 和 iPhone 15 Plus的渲染图,分别为黑色、绿色、蓝色、黄色和粉色。

据 The Verge 报道,爆料者 Sonny Dickson 在 X 上进一步分享了 iPhone15 和 iPhone 15 Plus 的实机图,有力佐证了上述爆料。

而对于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苹果计划提供四种不同的颜色:深空黑、银色、蓝色和泰坦灰。

让人又爱又恨的 C 口 

iPhone 15 系列将成为苹果首款具备 USB-C 接口的 iPhone,十一年来牢固的 Lightning 接口生态终于被撬动。

除了彭博社记者 Mark Gruman、分析师郭明錤等可靠消息人士,爆料者 Majin Bu 不久前也进一步「实锤」了 USB-C 端口的存在。

尽管 USB-C 端口相对于 Lightning 端口具有诸多优势,但据 Majin Bu 爆料,iPhone 15 包装盒中提供的 USB-C 线缆仅限于 USB 2.0 数据传输速度,为 480 MBps,与 Lightning 相同。

郭明錤表示,只有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才会配备 USB 3.2 接口,支持更高传输速度,而基本款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将配备 USB 2.0 接口。

作为参考,iPad Pro 配备 Thunderbolt 端口,传输速度高达 40 Gbps,而一些入门级 iPad USB-C 端口仅限于 480 Mbps。

在充电方面,爆料者 ShrimpApplePro 表示,iPhone 15 机型仅支持经过 Apple Made for iPhone (MFi) 计划认证的 USB-C 配件,也就是说,没有 MFi 认证的线缆在充电速度上会受到限制,而且不会与 Android 生态兼容。

不过据外媒 9to5Mac 援引行业人士消息,至少部分 iPhone 15 型号充电功率最高会达到 35W,但尚未清楚是否适用于 iPhone 15 全系,还是仅适用于 iPhone 15 Pro 机型。

有意思的是,据爆料者 Kosutami 称,iPhone 15 系列附带的 USB- C 线缆会长 50%,达到 1.5 米,采用编织设计,预计会更耐用。

此外根据 IT 之家从爆料者 Kosutami 拿到的「iPhone 15 USB-C 数据线」实测,其最高支持 60W 充电功率(20V3A),传输速度在 35MB/s 到 37MB/s 左右,刚好是 USB 2.0 规格标称速度,也从侧面印证了 Majin Bu 的爆料。

无线充电方面,据充电头网爆料,iPhone 15 系列或将支持 MagSafe 充电和新的 Qi2 标准,即使是不支持 MagSafe 的配件,只要这些配件使用 Qi2 标准,也能实现更快的 15W 无线充电。

用上归用上,iPhone 15 系列想要融入 USB-C 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更详细的解读可以点击查看我们之前这篇文章。

第一款配备潜望式镜头的 iPhone 

据 Digital Chat Station 透露,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将采用 4800 万像素摄像头,同时将拥有比 Pro 机型更小的 1/1.5 英寸堆叠式 CMOS 图像传感器 (CIS)。

与标准传感器相比,该图像传感器允许光线更有效地进入每个像素,并提供更大的动态范围,从而改善了在高光和阴影区域的细节保留。

而另一条来自 X 用户 RGcloudS 的消息称,iPhone 15 可能会配备 f/1.7 光圈的玻璃塑料混合镜头,可以捕获 15-20% 的更多光线和更好的色彩。

2023年是影像大战之年,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预计配备三摄像头阵列,其中包括长焦镜头技术。

分析师郭明錤表示 iPhone 15 Pro Max 将独占潜望式长焦镜头,可实现 6 倍光学变焦技术,分析师 Jeff Pu 也做出了这一预测。而 6.1 英寸的 iPhone 15 Pro 则保留长焦镜头用于光学变焦。

由于要潜望式镜头需要占用的空间不小, iPhone 15 Pro Max 的摄像头布局也不得不作出调整。

据爆料人 Unknownz21 透露,iPhone 15 Pro Max 的超广角镜头将移动到模块中的角落位置,而长焦镜头将放到闪光灯和激光雷达之间的位置。

与 iPhone 14 Pro Max 相比,iPhone 15 Pro Max 相当于将超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的位置互换,从而腾出更多空间给潜望式镜头中更复杂的折叠光学元件。

同时潜望式镜头需要让光线以一定角度进行反射,需要方形的结构,这和 iPhone 14 Pro Max 的圆形长焦镜头有所不同,不过这只会影响内部硬件布局,从外观上看摄像头几乎不会有变化。

有关 iPhone 15 Pro 相机的信息很少,但预计其相机模块设计预计与 iPhone 14 Pro 和 Pro Max 类似。

钛合金边框手感如何 

在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中,苹果对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它们更容易打开以更换后玻璃。据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称, iPhone 15 全系机型都可以从正面和背面打开,从而降低损坏后玻璃的维修费用。

此外有消息称,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将像现有 Pro 机型一样配备磨砂背板玻璃(邀请函 logo 的另一个彩蛋)。采用磨砂玻璃后,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看起来会与 Pro 机型更加相似。

尽管此前关于 iPhone 15 Pro 机型采用新的钛合金材质的消息沸沸扬扬,但是一直都没有被证实。而近日爆料者 Unknownz21 分享了关于钛合金版 iPhone 15 Pro 的实拍图,也间接证实了 USB-C 端口的存在。

Unknownz21 透露,iPhone 15 Pro 的钛合金版物料上使用了五级钛(Ti-6Al-4V)及铝合金 (Al 6013 T6)。

不过据外媒 MacRumors 预测,或许只有 iPhone 15 Pro 机型会采用新的钛合金材质,显示屏周围的边框甚至更薄,而标准机型预计仍将采用铝制框架和相同的边框尺寸。

钛合金密度一般为 4.5-4.6 g / cm³,铝合金一般密度约 2.7g / cm³,换上钛金属的 iPhone 15 Pro 机型疑似「瘦身」成功。

作为对比,去年 iPhone 14 Pro 重约 206 克,iPhone 14 Pro Max 重约 240 克,而瘦身成功后的 iPhone 15 Pro 的预测重量为 191 克,iPhone 15 Pro Max 的预测重量为 221 克。

虽然钛合金更轻更耐用,但成本要比不锈钢高不少,如果 iPhone 15 Pro 涨价,它就是其中一个推手。

史上最窄边框手机 

彭博社记者 Mark Gruman 8月初曝光了一个重磅消息,iPhone 15 Pro 系列的屏幕边框(俗称黑边)会进一步收窄至 1.5 mm,这将让它成为边框最窄的智能手机。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制作了一张假想图,把 iPhone 13 Pro、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5 Pro 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到 iPhone 15 Pro 比两年前的 iPhone 13 Pro 明显要瘦上一整圈。

这意味 iPhone 15 Pro 系列的屏幕边框要比以窄边框著称的小米 13(1.67 mm)和魅族 20(1.58 mm)还要更窄,而且不出意外的话 iPhone 15 Pro 系列依然会采用四面等宽的边框设计,看起来更加协调。

爆料博主 ICE UNIVERSE 曝光的 iPhone15 系列保护膜也有力佐证了这一消息。

要实现这样的窄边框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到一项名为低注射压力过塑(low-injection pressure over-molding)的新技术,在苹果内部被称为 LIPO,这项工艺最初应用在 Apple Watch Series 7。

Mark Gurman 还爆料称苹果还计划把这一技术应用在 iPad 上,一起换上超窄边框,关于这项技术更多细节,不妨通过我们之前这篇文章了解。

全系「登岛」 

DSCC 分析师 Ross Young 表示,苹果正在努力推进屏下 Face ID 计划,但由于「传感器问题」,屏下 Face ID 功能最快也得等到 2025 年才有机会出现在 iPhone 中。

同时,今年 2 月份的时候,爆料者 Unknownz21 在 X 上分享了 iPhone 15 的「正面照」,从图片上可以看出,iPhone 15 疑似添加灵动岛,iPhone 15 系列不排除将全系「登岛」。

屏幕其他方面变化不大, 1Hz 至 120Hz 的 ProMotion 刷新率依旧为 iPhone 15Pro 机型所独有。

据韩国 Naver 博主「yeux1122」引用的行业消息人士称,与去年一样,只有 iPhone 15 系列中的 Pro 机型才会配备 ProMotion 所需的 LPTO 面板。

倘若消息准确的话,这也意味标准版的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将继续不支持像 Pro 机型那样的常亮显示屏选项。

一份报告显示,所有 iPhone 15 机型都可以配备更节能的 OLED 显示驱动芯片,该芯片采用 28 纳米工艺制造,从而降低功耗,从而全面提高电池寿命。

Action 按钮,新的交互 

外媒 MacRumors 在 iOS 17 beta 4 的泄漏代码中发现了一些功能的文字名称,顺带「剧透」了iPhone 15系列 的 Action 按钮将拥有九个不同的自定义选项。

作为一种全新的物理按钮,Action 按钮预计将取代 iPhone 15 Pro 机型上的响铃/静音开关,能够允许用户快速访问各种功能和设置,而无需解锁设备或导航到应用程序。

而这九个不同的自定义选项分别为:

– 辅助功能:允许用户呼出 VoiceOver、Zoom、AssistiveTouch 等各种辅助功能。– 快捷方式:运行从快捷方式应用程序创建或下载的任何捷径,例如发送消息,播放音乐列表。– 静音模式:允许用户打开或关闭静音模式。– 相机:允许用户启动相机应用程序或者直接拍摄照片或视频。– 手电筒:允许用户打开或关闭设备背面的手电筒。– 专注模式:允许用户启用或者关闭专注模式。– 放大镜:允许用户启动放大镜应用程序,将 iPhone 的摄像头用作放大镜– 翻译:允许用户启动翻译应用程序,并通过单击 Action 按钮开始对话或文本翻译。– 语音备忘录:允许用户使用语音备忘录应用程序开始或停止录制语音备忘录。

A17 :全球首款 3nm 手机芯片 

A 17 芯片自然也是重头戏,iPhone 15 Pro 系列将独享这颗全球首款 3nm 芯片。

Unknownz21 爆料称,A17 芯片将会采用 6CPU+6GPU 的配置,比A16 要多 1 颗 GPU。A17 的主频将提升至 3.7GHz,比 A16 的 3.46GHz也高了一截,同时功耗降低高达 35%。

新壳装旧芯是划分 iPhone 标准版与 Pro 机型的重要策略,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将采用上一代 Pro 机型所使用的 4 纳米 A16 芯片。

此外据 MacRumors ,由于苹果自研调制解调器芯片尚未准备妥当,所以 iPhone 15 系列将会使用高通 5G 的 X70 调制解调器芯片,将实现更低的延时、更好的覆盖范围、更好的信号,并将能效提高 60% 以上。

郭明錤认为,iPhone 15 系列采用的 UWB 规格也将迎来升级,生产制程由 16 纳米升级到更先进的 7 纳米,将极大提高近距离传输效率以及更省电量。

5 月份,GizChina 报道称 Wi-Fi 6E 可能仅适用于 iPhone 15 Pro 和 Pro Max,而标准版则不支持这一技术。

据 The Information,在 3nm 手机芯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苹果,和台积电还有一份不公开的协议,能为苹果在 iPhone、iPad 和 Mac 芯片上节省数十亿美元。

一般来说,台积电生产出来的芯片会存在部分残缺品,甲方通常也需要为这些残缺品支付费用。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台积电的优势在于,其良品率可高达 99%。

然而,当台积电要引入重大升级时,其残缺品率就会相对较高。对于今年将推出的 3nm 工艺来说,良品率只有 70%-80% 左右。

因为苹果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其投入占比在 2022 年占台积电总收入 23%,所以双方协商由台积电来承担残缺品的成本。

苹果也因此总是第一家用上台积电新技术工艺的公司。而苹果庞大的订单量 —— 今年预计将出货 8500 万台 iPhone 15 —— 足以支持台积电去进一步研发新技术和开设新厂房,同时也让台积电可更快速完成量产摸索,将新技术应用尽快普及。

更大容量 

运存方面,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预计将配备 6GB RAM,与 iPhone 14 和 14 Plus 的 RAM 数量相同。

不过来自研究公司 TrendForce 的一份报告称:「苹果将提高 iPhone 15 系列 RAM 的容量和规格。」

可是根据另一位爆料者 Unknown21 的最新说法,苹果前期测试了 6GB 和 8GB RAM 配置,但目前暂时无法确认苹果最终会选择哪种配置,不排除存在苹果根据不同存储容量分配不同 RAM 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iPhone 15 的存储空间似乎可能会大幅增加。据韩国 Naver 博主「yeux1122」报道,渠道供应商人士已确认 iPhone 15 Pro 机型的最大存储容量将将升至 2TB,也就是 iPhone14 Pro 的两倍。

最贵 iPhone ? 

看完上述爆料,你会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呢?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表示,苹果可能会提高 iPhone 15 Pro 和 Pro Max 的价格。

巴克莱分析师 Tim Long 称,iPhone 15 Pro 的价格可能比 iPhone 14 Pro 贵 100 美元,而 iPhone Pro Max 的价格涨幅可能会高出 100 至 200 美元,分析师 Jeff Pu 也提出了类似的说法。

如果有关新的顶级 2TB 存储选项的爆料得到证实,iPhone 15 Pro Max 的价格也可能上涨至接近 2000 美元。

台媒 Digitimes 也对 iPhone 15 系列的定价做出预测:

iPhone 15:799 美元起

iPhone 15 Plus:899 美元起

iPhone 15 Pro:1099 美元起

iPhone 15 Pro Max:1299 美元起

每年秋季发布会 iPhone 都是绝对的主角,尤其在今年。其他可能会迎来大幅升级的产品,如「十周年之作」 Apple Watch X 和新 iPad Pro 都不太可能会在今年亮相,AirPods 或许也只换上 USB-C 接口,这也意味 iPhone 15 必须交出一份足够亮眼的答卷

当然我们也希望苹果能冷不丁再来一次「One More Thing」,比如 Vision Pro 和 iPhone 15 之间又有了些新的交互。

关于苹果发布会新品的更多细节,我们将在 9 月 13 日从 Apple Park 现场进行报道,敬请期待。

 

作者:莫崇宇 李超凡

来源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

]]>
30天揽金5千万,如何看虚拟数字人? //www.f-o-p.com/323284.html Fri, 18 Aug 2023 09:11:54 +0000 //www.f-o-p.com/?p=323284

 

最近「妙鸭相机」(以下简称妙鸭)站在AI的风口被吹得很高,甚至带动二级市场AI大板块多个个股涨停。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国内首款面向C端的AI应用。

今年以来,AI大模型一直爆火,各大企业都纷纷下场做AI,只是几乎都先从B端着手,像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等,都与普通人无关。

此次,妙鸭在国内爆火,普通用户已经感受到了这波AI的浪潮,也反向说明了AI大模型在C端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场景。

一、月揽金5千万,又一个猪都能飞的产业?

曾经雷军的一句话“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现在看来依然经典。

7月底,妙鸭以AI数字分身+社交生意走红在各大用户的朋友圈,只要先上传一张清晰的正面照,然后再上传20张左右不同姿势的半身照,付费9.9元,妙鸭就可以基于此生成专属的「数字分身」,也就是一张平面的大头像。

9.9元的价格确实让人感觉不高,同时生成的数字分身又足够真实,还可以体验不同的写真风格,毕竟通常线下写真体验中,普通人想拍不同风格的妆照,都要耗尽数小时与数千元。

更为重要的是妙鸭的体验门槛足够低,不需要下载软件,小程序就可以切入,进一步激发了用户极大的试用热情。据了解,妙鸭在刚爆火的前几天,高峰时期的排队制作人数都在5千左右。

从一人消费9.9元来看,即便没有看到其他相关的数据,但高峰时期动辄大几千的排队人数,妙鸭也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毕竟从公开的数据来看,妙鸭采用的是开源stable diffusion模型,这种开源模型不会产生很高的技术成本,最大问题在算力。

可以参考的是,去年12月海外一款爆火的AI写真应用「Lensa」,玩法也是让用户上传20张左右个人照片,AI再生成不同的风格的头像或写真。

当时,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Lensa」几乎称霸了美国、加拿大与英国12月份app store下载榜首,最高一天下载量甚至超过1500万次,12月收入达到了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000万」。

在ChatGpt爆火的这半年以来,AI好像成为了风口上的「猪」。此次,妙鸭爆火便让人感受到了C端的AI应用潜力很大,市场很「肥」。据VR陀螺了解,AI数字人相关的产业,从卖数字人的人到制作AI数字分身,一部分商家已经尝到了红利,甚至成为了财富密码。

在淘宝、闲鱼与小红书等平台上,关于制作AI数字人的店铺甚多,标价5元、9.9元、19.9元不等,但很多都是以低价吸引用户点击了解,然后再收取几百元的公模费用。

有业内人士向VR陀螺反映超低价版的数字人用来直播噱头很高,几乎是一个模型卖多人,同样的数字人被无数人使用,在平台上开播一个就会被封一个。为了更好的体验,必须采用定制化的数字人。

目前数字人产品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公模、主播定制以及源码系统。公模的价格最低,100-500元/月;定制化的数字人主播价格几千月到几万月不等;价格最高的则是售卖数字人系统源码或SaaS软件,3 万-5万/永久。

30天揽金5千万,AI数字人能成为普通人的「财富密码」?

价格参考:腾讯智影的数字人形象、音色定制收费方案

目前市面上AI数字分身的商家大致可分为这几类:

一是数字人代理从业者,个人与企业都有。其实代理数字人产业相对来说是比较乱的,规则也尚不清晰,往往会出现为了销量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是数字人制作平台,如今年在MWC大会上联通所展示全真数字人平台,由公司提供生成的软件以及相关的培训业务,上面提到的定制数字人价格也是以这种制作平台为参考;

三是数字人培训教程的从业者,个人与企业都有,多以程序员为主。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AI数字人产业商业化模式会逐渐明朗。虽然妙鸭和一些卖数字人的商家已通过AI数字分身这个概念极快的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毕竟数字人的技术并没有发展的很成熟,更高级的数字人成本也不在普通人所能接受的范围。

而妙鸭的爆火还隐发了另一层的思考,大多数普通用户未必是被数字分身所吸引,更多的还夹杂着人性的多个方面;而大多数从业者未必是关心数字分身的产业发展,更多的是不想放弃下一个互联网机会的入口。

AI数字人如何发展仍充满了变数。

二、华为、腾讯入场,人人开始有数字分身?

作为时下互联网产业最热门的商业符号,ChatGPT的诞生让 AI数字人产业再获新生。

近几年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关于AI数字分身,虚拟数字人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多样化的虚拟人开始真正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更是数不胜数。

2022年,担任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的虚拟教练「观君」,凭借专业的指导体系引发了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运动员的每一跳,「观君」都能做出专业判断,与国际裁判计分准则保持高度一致;并能够严格判别扣分动作,对起跳、空中、落地三个阶段的全流程动作进行量化分析。

央视报道,虚拟教练观君针对运动员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每日经济新闻》数字人「N小黑」也可以针对上市公司的财报,数秒内筛出关键数据,并能够24小时不间断直播新闻。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N小黑」在直播新闻70天中,几乎没有人察觉出这是来自「非人类」的播报,堪称数字人的天花板。

今年,Snapchat网红卡琳在其推特上宣布与与初创企业FV合作推出「卡琳AI」,为粉丝打造虚拟女友。「卡琳AI」通过采集卡琳本人长达2000个小时的视频素材,结合GPT-4的技术,能够模仿其音色、语调和说话风格,进而生成数字女友。

据美国杂志《财富》消息显示,在测试阶段的一周内,「卡琳AI」就创收了7.16万美元「约50.9万元人民币」,预计一年收入可能达到4亿元人名币。

在2023新榜大会上,腾讯内容平台部副总经理姚天恒通过他的数字人「大亨」进行演讲开场,数字人「大亨」是以姚天恒真人为原型打造,不仅在形象上高度逼真,而且在语音、语调、唇动等方面也非常真实,甚至连姚天恒惯常的表情和动作都模拟了出来。

业内的飞盘还在不停地转动,推动制作数字虚拟人成本平民化。

7月29日,在华为云数字文娱AI创新峰会2023上,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每个人都有望实现「数字人」自由。华为云后续将推出盘古数字人大模型,可帮助用户12小时完成数字人生成。

同时,腾讯官方微博显示,腾讯正式对外发布了全新的AI智能创作助手「腾讯智影」,推出了智影数字人、文本配音、文章转视频等AI创作工具。

其中,智影数字人能实现形象克隆和声音克隆,创作者通过上传少量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就能得到自己的数字人分身和定制音色,进而快速生成自己的数字人播报视频。

更值得一提的是,AI数字人直播卖货已经开始让商家盈利,并且成本比用人更低。对于IP身份较低的主播来说,数字人直播卖货已经展现了替代的优势。直播带货是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市场,2020年中国直播带货市场规模达就到了1.05万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AI数字人的蓝海很深,正为不少从业者带来机遇与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苹果发布 Vision Pro将支持拍照生成3D数字分身的功能,虚拟数字人或会在XR终端上更好地被体现,多模态互动的潜力将得到彻底释放。

当众多还没有灵魂的数字人开始出现在屏幕里,做着与人几乎一样的工作时,我们看到科幻剧情照进了现实,更能感受到空间计算时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全面化的3D时代终会到来。

随着产业链的发展、制作成本的下降,制作人才的涌入,人人都有数字分身或将不再遥远。正如阿伦特曾说过的一句话,“科技实现肯定了人们的梦想既不疯狂也不虚无。”

三、技术的异化,AI数字人的近虑与远忧

科技的进步是无数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背后也有无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安全与隐私的沉默,引发另一层的担忧。

《流浪地球2》因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运用深度学习和数字孪生技术,让自己逝去的女儿成为第一个拥有数字生命的人,成为影片最有争议的一个点。

数字生命将人的大脑中思维、记忆等所有数据,全部下载到计算机中,让人的灵魂能够在虚拟世界里永生。但不少人认为,没有灵魂,数字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于 1970 年提出「恐怖谷效应」,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开始会不由自主地对与自身相似的机器人产生亲近感,但当相似度上升至临界点时,人类的亲近感会陡然跌入谷底,进而对其产生恐惧、排斥等负面反应。

面对与人类近乎一致的虚拟数字人,身份错觉极大可能会使我们在虚幻与真实中迷失,进而引发一些列风险,如换脸、永生等一系列道德的灰色地带,使伦理秩序不断受到挑战。

虽然如今AI数字人技术的发展虽还没有让人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一层的担忧,但即便抛开 AI数字人或将引发的道德问题不谈,其另一层隐私与安全的问题正在发生。

5月,一些诈骗分子通过AI生成与模拟技术深度伪造了一段视频通话,仅仅10分钟的时间,就骗走了一位科技老板430万元。好在反应速度够快,止损了大部分损失。

类似的骗局还在不断发生,如今AIGC、虚拟数字人、深伪技术已来,各大科技企业都在试图不遗余力地让技术发展的更加成熟,但对安全与隐私好像大多都保持了沉默。

近期,黑镜迎来了第六季,第一集《琼糟透了》开播便引发了热议,该剧情以主人公琼同意了一款软件的用户协议,琼的隐私便没了,生活还被制作成电视剧,实时转播。妙鸭刚推出时,因为类似的用户协议也曾冲上热搜。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条款,很少人能做到逐条研读。即便能做到逐条研读,也很少人能够读透读懂。

虽然现实生活远没达到黑镜所传达的那么夸张,但《琼糟透了》体现的个体身份话题,使我们对「监控资本主义」下导致的隐私缺失以及AI被资本所垄断带来的问题产生一系列思考。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被各种信息包围,商家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对用户进行人格化分析,用户几乎都在「裸奔」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数字人时代,真假难辩的数字分身,市场的风险与个人的风险指数都将被提高。

如果大多数企业只沉浸于科技的喜悦和兴奋之中,当技术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再谈隐私与安全也就有点亡羊补牢了。

 

作者:VR陀螺 元桥

来源公众号:VR陀螺(ID:vrtuoluo)

]]>
AIGC重燃元宇宙 //www.f-o-p.com/322763.html Mon, 14 Aug 2023 07:21:45 +0000 //www.f-o-p.com/?p=322763

 

2023年,全世界科技巨头的目光都被AIGC吸引,去年还炙手可热的元宇宙,似乎突然“熄火”。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纵观过去的一年,元宇宙逐渐褪去“风口浪尖”标签的同时,产业也呈现着向理性回归的趋势。与其说是市场对元宇宙的热情减退,不如说是市场变得更加冷静了。

“中国的元宇宙发展更加务实了。”在上个月举办的第二届“胡润中国元宇宙高峰论坛”上,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表达了自己对于元宇宙以及AIGC的看法。

胡润提到,“过去一年,另一个很火的话题是ChatGPT。一旦和AIGC融合,元宇宙的发展将得到极大推进。”

“元宇宙商业之父”马修·鲍尔也曾公开表示,有几类企业尤其适合在元宇宙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企业。

事实上,元宇宙概念自从诞生以来,它的版图里面就包含了人工智能,AIGC的“涨潮”并不会带来元宇宙的“消亡”,随着 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元宇宙的融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元宇宙“踩下刹车”

近两年,无论是在科技圈还是资本圈,元宇宙一度成为了热门的讨论话题。

Facebook的母公司Meta高调吹响进军元宇宙的号角,百度、字节跳动、网易等众多国内知名大厂,也在持续不断地迭代自家的元宇宙应用。

在经过了2021年元宇宙概念落地后,2022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进一步爆发,直到进入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引爆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

几乎是一夜之间,AIGC抢走了元宇宙的风头,成为科技产业的“绝对顶流”。

相关的元宇宙玩家也在纷纷撤退,微软、腾讯、Meta等海内外科技企业,集体“减配”元宇宙业务,开始变更发展路径或缩减人员配置。

今年1月,微软宣布全球裁员,同时还解散了刚刚成立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团队,该团队连同两位负责人约100名员工已全部被解雇。

2月,腾讯对外表示,游戏XR业务将变更硬件发展路径,相关业务团队进行调整。4月,Meta开始针对技术部门员工的最新一轮裁员。

数据更能直观地说明行业热度的变化。

据Dappradar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元宇宙项目融资总额约为7.07亿美元,而2022年全年元宇宙项目融资总额约7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的融资额不及去年全年的10%。

上个月底,Meta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其Reality Labs部门亏损了37亿美元。

Reality Labs致力于开发元宇宙所需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自去年初以来,该部门总亏损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如此看来,不论是在资本层面还是相关公司的业绩层面,2023年,元宇宙似乎并没有给普罗大众带来太多的惊喜。

越来越多行业专家和观察者开始站在“元宇宙已死”的阵营,不过,现在唱衰元宇宙可能为时过早,虽然行业踩下了刹车,但其长期愿景依然被看好。

新浪VR与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元宇宙投融资报告显示,2023 年上半年,国内元宇宙投融资事件共计221起,较2022年同期增长194%。

Meta高管Vishal Sha就曾表示,元宇宙并未消失,真正消失的只是围绕它的炒作。

对于公司今年的亏损,Meta的CEO扎克伯格也表示:“我们需要以长远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局面。”他表示,在继续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同时,Meta仍将致力于实现元宇宙的愿景。尽管短期内投资者可能会感到担忧,但他坚信这是一个长期的赌注。

数字同城元宇宙言己城的创始人赵宝华提到,言己城在底层链的支持、元宇宙建模已经具备丰富经验,目前,公司也开始进行AIGC领域的研究,希望在新一代数字技术上进行全链条布局。

AIGC的出现,表面上看挤压了一部分元宇宙的“生存空间”,但实际上,AIGC多模态内容生产能力正是建设元宇宙所需的。风口浪尖之外,元宇宙在借助AIGC默默发展,在创投层面也开始有些许热度。

今年8月,京新基金完成对元宇宙企业创壹科技的战略投资。据悉,在AIGC赛道布局上,目前创壹科技已经与国内通用型AI技术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将会通过中国首个数字人IP为核心,结合大模型输出中国首个具备心识的数字人。

AI为元宇宙“打辅助”

事实上,AIGC和元宇宙并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后者是一种新型数字生态,二者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关系。

在元宇宙提出之初,AI就属于支撑元宇宙体验的底层技术,成为其基础设施的重要一部分。

“没有人工智能这把钥匙,很难打开元宇宙的大门。”百度副总裁袁佛玉表示曾表示,作为连接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AI是构建元宇宙的关键基础技术之一。

赛迪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元宇宙产业链生态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到2025年中国将形成近万亿元的元宇宙产业规模。在元宇宙产业链的新技术基础设施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当下及未来AI发展的重要趋势。

事实上,AIGC对于元宇宙的赋能,已经有诸多的落地案例。一方面,AIGC助力了元宇宙的降本增效,另一方面,AI的应用也会为元宇宙注入更多体验感。

首先,在降本增效层面,AI开始为元宇宙赋能。虚拟空间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方糖星球,就借助了AIGC,大大提升了元宇宙内容的制作效能。

方糖星球创始合伙人廖庆辉告诉猎云网,过往,公司在做虚拟场景设计的时候,需要专业人员做好线稿,再去绘制原画,这个过程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但如今随着AIGC的应用,制作原画的过程被大幅缩短,在创意和原画阶段能够给到业务部门更多的选择。

不过廖庆辉也表示,目前来看,AIGC的3D生成依然不太成熟,但行业普遍认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3D生成也将会深度地运用到元宇宙当中。从内容成本来说,AI帮助虚拟空间变得更好。

“从热度上来讲,2023年大家确实关注AI更多,元宇宙好像不那么热了;但从产业的实际进展来讲,元宇宙目前正处于从概念到落地的阶段,”廖庆辉坦言,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从实际落地来讲,公司的客户还在逐步增长。今年5月,方糖星球还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

“目前来看,元宇宙的3D建模成本还是相对较高的,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建模越来越成熟,这个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言己城创始人赵宝华表示,元宇宙的建模,本质上是一种内容生产,AI的应用可以压缩建模的制作成本,加速元宇宙的到来。

他坦言,如果线上空间建模能够把成本从百万级压缩到十万级的水平,届时会有大量的品牌会毫不犹豫涌入元宇宙。

其次,在丰富元宇宙体验感层面,AI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赵宝华表示,未来,在言己城的数字同城中,还会用一些AI训练的垂类小模型,可以在元宇宙中充当一个“娱乐助理”的角色,给用户更加真实和逼真的虚拟体验。

经历了最初的概念炒作后,元宇宙产业正逐渐清晰。而那些泡沫褪去之后的元宇宙真正投入者,也将从中获益。

元宇宙行业,拐点将至

今年是元宇宙继续沉淀的一年,2023年以来,国内元宇宙政策持续出台,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支撑。

3月,《朝阳区互联网3.0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推出一系列支持互联网3.0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同时发布了建设工体元宇宙等七大标杆示范应用场景,提出打造“一纵一横多引擎”的互联网3.0区域产业布局。

6月份,《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炉,其中提出,要以沉浸式技术与Web3技术为两大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开放协同为推进路径,着力提升“元宇宙”领域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8月,《郑州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发布,郑州市将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元宇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同时联合部委、省财政部门及社会投资机构,建成50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郑州市元宇宙产业发展。

资本市场对元宇宙的故事,依旧抱以希望。众多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元宇宙行业会有一个向上突破的状态。

今年6月,苹果正式发布MR头显Vision Pro,再次改变了人机交互方式,也给元宇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这是一款以眼镜形式进行佩戴的设备,可以用眼睛导航,用手点击、滚动屏幕,用声音发号施令。

2024年初,Apple Vision Pro将会上市,能否颠覆行业还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苹果MR成为元宇宙又一关键入口。

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许彬表示,元宇宙的讨论虽然不如去年那样火热,一方面因为公众有了生成式 AI 这种新的讨论热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产业回归到了比较理性的状态,如Vision Pro等更多的产品会陆续推出,各种应用在持续落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健康的表现,这样的沉淀周期是产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

“基础硬件是元宇宙行业发展的关键,当硬件达到了消费者可以负担得起的阶段,大量的消费者就会涌入进来。”赵宝华认为,当4k级的MR设备能达到和手机价格差不多的水平,元宇宙赛道的用户增量将会十分可观。

不过目前来看,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丰富度还不够,消费级的头显还没办法做到人手一个,这也导致了元宇宙短期的变现能力不太好。赵宝华提到,言己城目前服务于商家做元宇宙的建模,在TOB层面帮助品牌做建模和落地,为商家的数字同城空间做技术赋能,打造超写实元宇宙。

廖庆辉也认为,只有在底层技术的成熟和大众接受认可度的双重作用下,元宇宙才能展现出经济的效用与价值。随着硬件的完善,特别是2024年苹果头显设备输出后,行业会进一步突破。

Strategy Analytics公布了一份名为《元宇宙设备预测2014-2027》的报告显示,到2024年,元宇宙设备的市场存量将从目前的5000万翻一番,达到1亿。在技术和硬件的双重加持下,元宇宙行业或将进一步创造增量价值,给予市场更多惊喜。

 

作者:韩文静

来源公众号:猎云精选(ID:lieyunjingxuan)

]]>
AIGC应用付费模式爆火? //www.f-o-p.com/322244.html Wed, 09 Aug 2023 01:55:38 +0000 //www.f-o-p.com/?p=322244

 

对标海外,中国狂补AI Infra落下的课,但在应用层,中国速度并不慢。

去年底,海外头像软件Lensa.AI火爆全球,今年7月上旬美国老照片修复软件Remini下载量霸榜美国地区。

据Sensor Tower《2023年AI应用市场洞察》数据显示,上半年Al+图像应用市场繁荣发展,相关应用超过150余款,下载量突破1亿次。

承接这波应用浪潮,中国首款AIGC现象级应用出现得比预想中更快。

7月下旬,妙鸭相机横空出世,上线当日,“妙鸭相机”一词整体指数日环比增幅40325%,微信指数热度飙升至1800万以上,短短两周便霸屏朋友圈,其迅猛速度远超妙鸭产品负责人张月光的预期之外。

一石激起千层浪,仿佛只是一夜间,千千万万个“妙鸭”冒出来了。光锥智能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搜索妙鸭时,就出现了“美鸭”、“StyleArt相机”、“脸猫”等五花八门的产品。

(图源:苹果应用商店截图)

美颜照相赛道的老牌公司也按捺不住,光速上新,B612上线“咔叽AI”选项,支持用户在线生成童年照、证件照、宠物写真照;美图秀秀推出“AI绘画、AI设计、AI视频”等功能;一甜相机上线“AI打光”图片编辑功能,黄油相机上线AI头像制作功能等等。

(图源:AI相机功能截图)

AI+图像又为如火如荼的AIGC事业添了一把火,上线即付费的模式,更是让一众SaaS公司重新燃起了希望。

但这些AIGC应用的热度就像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海外Lensa.AI等应用的平均热度生命周期是两周,妙鸭上线仅一周时热度就出现了下降。

昙花一现过后,什么才是“妙鸭们”的生存之道?

一、一夜爆火后,避免只剩一地“鸭毛”

“妙鸭们”的诞生,正处于AIGC应用大规模爆发的前夕。

“对比互联网,现在的AI刚刚进入拨号上网阶段。”张月光在上周北京的一个小型的媒体沟通会上认为,AIGC还非常早期。

而“妙鸭们”之所以在这个节点密集上线,也是因为经历了半年的爆火,AIGC应用开发已经推进到“最后一公里”。

不久之前,大模型应用部署刚刚成为了新的方向和机会。AI工具链LangChain发布了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LangSmith,OpenAI 的首位风险投资人Vinod Khosla新投了一个做AGI操作系统的华人团队。

虽然“万事俱备”,但应用层的成熟,仍然需要时间的淬炼。对比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最优秀的应用层公司要到2-4年后才出现,AIGC阶段时间或许会更短,但在这之前,都是机会窗口期。

嗅到机会的张月光,在今年1、2月份的时候产生了做AI产品的想法,在还没有树立明确商业目标的情况下,就和五、六个同学组成了兴趣小组,开始了产品的研发。

“3月份时,我们正式确定了‘写实人像’的垂直研究切口”,张月光向光锥智能解释称,选择这个方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其自身曾经做过相册类产品,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他发现用户相册中70%都是人像,因而有很大的待挖掘价值;另一方面,诸如Midjourney这类AI生成图片的产品,对于算法的要求非常高,相比之下做写实人像反而资源占用的不多,也更好落地。

在潜心打磨了3-4个月后,到6月底时,妙鸭面向用户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内测,“内测期间,妙鸭的使用人数就达到了1万人左右,邀请码一码难求。用户反馈和评价都很正向,达到了90分以上”,张月光道。

7月17日,妙鸭全面上线,一度冲上各种热搜。

(图源:妙鸭APP)

原本只是作为阿里大文娱迈进AIGC投石问路的产品,可没想到误打误撞地踩上了第一波应用爆发的风口,爆火程度远超团队预期,甚至形成了强大的“妙鸭效应”。

“从没想过要替代海马体和天真蓝”,上线后,张月光和其团队更加明晰了妙鸭的用户市场,那就是覆盖摄影实体所触达不到的下沉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用户。张月光认为,这些难以接触到线下摄影拍照服务的用户同样有追求美的诉求,妙鸭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地实现覆盖。

火得猝不及防,冷却的速度也令人诧异。微信指数显示,“妙鸭相机”一词指数值在7月25日到达高峰后开始回落,虽然之后偶有小高峰,但现已基本跌至低谷水平,仅从指数热度来看,妙鸭的热度也仅维持了一周多而已。

(图源:微信指数截图)

成本低、效率高、需求市场明确、效果回馈迅速、商业模式可被验证,综合以上种种考量,面向C端的AI+图像成为最先被瞄准的赛道。但是,这类产品过于“轻薄”,技术门槛较低。

海外Lensa等产品在技术上普遍采用开源模型,其中主要使用了主流的Lora、ControlNet、Stable Diffusion(扩散模型)等模型,国内公司大概率也是如此。

开源模型的弊端在于可控性较差且容易被复制,这就极其容易引发安全、隐私和同质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才是灵魂和唯一壁垒,如果缺乏大量的行业数据进行灌溉和反馈,其开发出的产品则与空壳无异。

妙鸭的成功也不在于技术壁垒优势,更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产品效果的精细打磨,用即刻上一位资深产品设计师的话来总结,“自己利用SD(扩散模型)把图做得漂亮是一回事,但要把成品做到90分的效果就会变得十分复杂。”

现阶段,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还亟待优化,少则排队几十分钟,多则等待十几个小时,用户体验没有得到质的提升,生成出的照片可利用率也不高,究其根本是首批爆火的AIGC应用产品目前还不能为用户创造出更多的额外价值。

所以,尽管AI+图像这个赛道很垂直,但很多投资人却并不看好,刚需性不强、既不通又不精,更重要的是一旦Midjourney等强壁垒公司下场,将会对初创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一批AIGC公司已经开始纷纷倒下,站在风口浪尖的“妙鸭们”也在思考,一夜爆火后,如何避免一地“鸭毛”,构建起新的护城河?

二、AIGC应用,如何构筑护城河?

“9.9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经过了互联网时代的付费教育,这届AIGC产品赶上了用户愿意“花小钱尝鲜”的好时候。

光锥智能在体验各种AI图像产品过程中发现,尽管各家生成照片的效果参差不齐,但基本所有的产品都摒弃了互联网时代免费的策略,一上来就直接收费。

(图源:各类AI相机收费截图)

妙鸭的收费模式是9.9元生成数字分身,挑选模板后生成照片,用户如需下载则要另外付费。此外,市面上还存在按照生成时长收费方式,等待时间越短,付费越高;按照用户会员制收费,分为包周和包年;按照次数收费,每次生成照片都会扣除相应的费用。

张月光向光锥智能透露,“9.9元是综合内部测算和参考用户传播心智理解程度,而得出的结果。目前,成本还处于可控范围”。

“AIGC时代的产品,如果第一天收不到用户钱,就永远收不到用户钱。”张月光认为,用户是否肯付费,也是产品的试金石。

张月光解释称,如果把互联网业务抽象出来看,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流通和渠道生意,开始是免费的渠道,后面逐渐增加抽佣或者其他方式,实现二次变现。“而AI时代本质上改变的不是渠道,改变的是工厂,AI本身是工厂,工厂是生产货品的。如果第一天生产货品卖不到钱,以后也卖不到钱,这就是为什么把商业化前置的原因,好的AI产品第一天就能让用户尝鲜。”

但对于AIGC产品来讲,真正的痛点在于,如何让用户持续付费?

这需要AIGC产品,从流量明星,走向实力派。于是,“如何加厚产品壁垒?”成为“妙鸭们”新的思考。

光锥智能获悉,张月光确定了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明确定位做“摄影美学服务”产品,区别于市面上更常见、更“玩具化”的换脸特效应用,走“服务”路线,去满足那些很难去线下体验写真服务的用户需求。

数据显示,海马体的平均客单价为350-400元,天真蓝的平均客单价为300元,且其用户大部分为一二线城市的女性。以此为参考标准,的确还有大量未被覆盖的三四线用户人群。此外,三四线的城市中一组大头贴25元16张,不用排队,还可以随意DIY。

实用主义的路线有可取之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昙花一现。但张月光多次在会上强调“产品只做到像”,这意味着妙鸭生成的照片离本人总会有差距,在证件照等标准较高的场景能不能落地使用,在下沉市场中能不能培养起用户消费习惯,目前还要等待市场检验。

二是产品“生态化”,上线妙鸭的B端工作站,邀请行业里对AI和相关技术比较了解的设计师来做模版制作内测,通过ToB端与创作者展开合作,来为ToC产品做生态补充。

目前妙鸭一共上线了49套不同风格的模板,虽然从数量上远超其他同类产品,但受制于轻量化体验、所见即所得的特性,想要满足海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远远不够。

参考互联网的PGC模式,专业创作者的参与可以帮助提升产品的质量,吸引新的用户群体。例如抖音通过激励专业内容创作者,开发出更多高效的工具,生态内容做厚后,流量也越来越大,妙鸭通过打通B端和C端,也将有望打破模板的限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复购率。

(图源:妙鸭APP)

另一个角度来看,相较于C端,无论国内外,B端AIGC产品的商业模式更加清晰,能够产生的商业价值也更大。例如网易伏羲推出了面向创意设计行业的众包服务平台——有灵众包,该平台的设计资源一面可以赋能网易的游戏开发,另一面还能连接企业和设计师,打包提供B端的解决方案,为其创造更多的营收。

国外Stability AI还在早期阶段就开源了扩散模型,如今已经更新到了Stable Diffusion XL 1.0版本。得益于开源和全世界顶尖技术人员的参与,Stability AI自身的模型训练效果突飞猛进,目前也只有Midjourney、OpenAI的DALL-E 2能够与之一较高下,最新版本的开源模型更是被业界称为“当前图像生成领域最好的开源模型”,其技术壁垒也在开源的过程中越来越厚。

虽然目前,妙鸭并没有明确面向B端开发解决方案的意图,但综合海内外的产品情况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这样的道路,或许才是“妙鸭们”真金白银的商业归宿。

 

相关阅读:

AIGC技术深度剖析

保姆级AIGC落地流程拆解!

AIGC产业应用的4大趋势

ChatGPT 最新路线曝光

AI数字人营销链路

 

作者:郝鑫

来源公众号:光锥智能(ID:guangzhui-tech)

]]>
AIGC技术深度剖析 //www.f-o-p.com/321975.html Mon, 07 Aug 2023 03:20:55 +0000 //www.f-o-p.com/?p=321975

在这段时间以来,有关AIGC的话题一直是科技圈、创投圈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在未来,AIGC的下一个突破口会在哪里?或许我们可以看看3D数据生成。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对3D数据生成的历史和发展现状、AIGC在3D数据领域的突破创新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过去18个月,AI内容生成(AIGC)是无疑是硅谷科技创投圈内最火爆、最热门的话题。

  • DALL-E(2021年1月推出)
  • Midjourney(2022年7月推出)
  • Stable Diffusion(2022年8月推出)

这类2D生成式工具,能够在短短几秒内将文本提示(prompt)生成艺术风格的图片。随着这类2D AIGC工具的演化和进步,艺术家、设计师和游戏工作室的创作工作流正在被迅速颠覆革新。

AIGC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不少投资者和领域资深人士都给出了预测——3D数据生成。

我们注意到3D AIGC正在经历着2D AIGC曾经发展过的阶段。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更深入地讨论AIGC在3D数据领域的新突破,以及展望生成式AI工具如何提高3D数据生成的效率和创新。

一、回顾2D AIGC的高速发展

2D AIGC的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智能图像编辑

早在2014年,随着生成对抗网络(GAN,典型后续工作StyleGAN)和变分自编码器(VAE,典型后续工作VQVAE,alignDRAW)的提出,AI模型便开始被广泛运用到2D图片的智能生成与编辑中。早期的AI模型主要被用于学习一些相对简单的图像分布或者进行一些图像编辑,常见的应用包括:人脸生成、图像风格迁移、图像超分辨率、图像补全和可控图像编辑。

但早期的图像生成/编辑网络与文本的多模态交互非常有限。此外,GAN网络通常较难训练,常遇到模式坍塌(mode collapse)和不稳定等问题,生成的数据通常多样性较差,模型容量也决定了可利用数据规模的上限;VAE则常遇到生成的图像模糊等问题。

第二阶段:文生图模型的飞跃

随着扩散生成(diffusion)技术的突破、大规模多模态数据集(如LAION数据集)和多模态表征模型(如OpenAI发布的CLIP模型)的出现与发展,2D图像生成领域在2021年前后取得重要进展。图像生成模型开始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互,大规模文生图模型惊艳登场。

当OpenAI在2021年初发布DALL-E时,AIGC技术开始真正显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DALL-E可以从任意的文本提示中生成真实和复杂的图像,并且成功率大大提高。一年之内,大量文生图模型迅速跟进,包括DALL-E 2(于2022年4月升级)和Imagen(谷歌于2022年5月发布)。虽然这些技术当时还无法高效帮助艺术创作者产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内容,但它们已经吸引了公众的注意,激发了艺术家、设计师和游戏工作室的创造力和生产潜力。

第三阶段:从惊艳到生产力

随着技术细节上的完善和工程优化上的迭代,2D AIGC得到迅猛发展。到2022年下半年,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模型已成为了广受欢迎的AIGC工具。他们通过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的驱动,使得AIGC技术在现实世界应用中的性能已经让媒体、广告和游戏行业的早期采用者受益。此外,大模型微调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如ControlNet和LoRA)也使得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少量训练数据来“自定义”调整、扩展AI大模型,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具体应用(如二次元风格化、logo生成、二维码生成等)。

现在,使用AIGC工具进行创意和原型设计很多情况下只需几小时甚至更短,而不是过去需要的几天或几周。虽然大多数专业的图形设计师仍然会修改或重新创建AI生成的草图,但个人博客或广告直接使用AI生成的图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2D到3D新突破!深度AIGC 技术剖析,一文看懂3D数据生成的历史及现状

alignDRAW, DALL-E 2, 和Midjourney 文本转图像的不同效果。

除了文本转图像,2D AIGC持续有更多的最新发展。例如,Midjourney和其他创业公司如Runway和Phenaki正在开发文本到视频的功能。此外,Zero-1-to-3已经提出了一种从物体的单一2D图像生成其在不同视角下对应图片的方法。

由于游戏和机器人产业对3D数据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关于AIGC的前沿研究正在逐渐向3D数据生成转移。我们预计3D AIGC会有类似的发展模式。

二、3D AIGC的“DALL-E”时刻

近期在3D领域的种种技术突破告诉我们,3D AIGC的“DALL-E”时刻正在到来!

从2021年末的DreamFields到2022年下半年的DreamFusion和Magic3D,再到今年五月的ProlificDreamer,得益于多模态领域和文生图模型的发展,学术界文生3D模型也得到了不少突破。不少方法都能够从输入文本生成高质量的3D模型。

然而这些早期探索大多数需要在生成每一个3D模型时,都从头优化一个3D表示,从而使得3D表示对应的各个2D视角都符合输入和先验模型的期待。由于这样的优化通常需要成千上万次迭代,因此通常非常耗时。例如,在Magic3D中生成单个3D网格模型可能需要长达40分钟,ProlificDreamer则需要数小时。此外,3D生成的一个巨大挑战便是3D模型必须具备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形状的一致性。现有的3D AIGC方法常遇到雅努斯问题(Janus Problem),即AI生成的3D对象有多个头或者多个面。

2D到3D新突破!深度AIGC 技术剖析,一文看懂3D数据生成的历史及现状

由于ProlificDreamer缺乏3D形状一致性而出现的雅努斯问题。

左边是一只看似正常的蓝鸟的正面视图。右边是一幅令人困惑的图像,描绘了一只有双面的鸟。

但另外一方面,一些团队正在尝试突破现有的基于优化的生成范式,通过单次前向预测的技术路线来生成3D模型,这大大提高了3D生成速度和准确度。这些方法包括Point-E和Shap-E(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由OpenAI发布)和One-2–3–45(2023年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发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个月发布的One-2–3–45能够在仅45秒的时间内从2D图像生成高质量和具备一致性的3D网格!

2D到3D新突破!深度AIGC 技术剖析,一文看懂3D数据生成的历史及现状

对单图像到3D网格方法的比较分析。

从左到右,我们可以观察到,处理时间从超过一个小时大幅度减少到不到一分钟。

Point-E、Shap-E和One-2–3–45在速度和准确性上都有出色表现。

这些3D AIGC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不仅大大提高了生成速度和质量,同时让用户的输入也变得更加灵活。用户既可以通过文本提示进行输入,也可以通过信息量更加丰富的单张2D图像来生成想要的3D模型。这大大扩展了3D AIGC在商业应用方面的可能性。

三、AI革新3D生产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传统3D设计师创建3D模型,所需要经历的工作流程:

  1. 概念草图:概念艺术设计师根据客户输入和视觉参考进行头脑风暴和构思所需的模型。
  2. 3D原型制作:模型设计师使用专业软件创建模型的基本形状,并根据客户反馈进行迭代。
  3. 模型细化:将细节、颜色、纹理和动画属性(如绑定、照明等)添加到粗糙的3D模型中。
  4. 模型最终定型:设计师使用图像编辑软件增强最终的渲染效果,调整颜色,添加效果,或进行元素合成。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周的时间,如果涉及到动画,甚至可能需要更长。然而,如果有AI的帮助,上述每个步骤都可能会更快。

  1. 强大的多视图图像生成器(例如,基于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的Zero-1–to–3)有助于进行创意头脑风暴,并生成多视图图像草图。
  2. 文本到3D或图像到3D技术(例如,One-2–3–45或Shap-E)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多个3D原型,为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3. 利用3D模型优化(例如,Magic 3D或ProlificDreamer),选定的原型可以在几小时内自动进行精炼。
  4. 一旦精炼的模型准备好,3D设计师就可以进一步设计并完成高保真模型。

2D到3D新突破!深度AIGC 技术剖析,一文看懂3D数据生成的历史及现状

传统与AI驱动的3D生产工作流程对比

四、3D AIGC是否会取代人类?

我们的结论是,暂时不会。人仍然是3D AIGC环节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尽管以上提到的3D模型生成技术,能在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和3D游戏中有许多应用,然而目前的生产流程仍然不能满足广泛的应用。

为此,硅兔君采访了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苏昊教授,他是3D深度学习(3D Deep Learning)和具身人工智能(Embodied AI)领域的领军专家,也是One-2–3–45模型的作者之一。苏昊教授认为,目前3D生成模型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大量高质量的3D数据集。目前常用的3D数据集如ShapeNet(约52K 3D网格)或Objaverse(约800K 3D模型)包含的模型数量和细节质量都有待提升。尤其是比起2D领域的大数据集(例如,LAION-5B),它们的数据量仍然远不够来训练3D大模型。

苏昊教授曾师从几何计算的先驱、美国三院院士Leonidas Guibas教授,并曾作为早期贡献者参与了李飞飞教授领导的ImageNet项目。受到他们的启发,苏昊教授强调广泛的3D数据集在推进技术方面的关键作用,为3D深度学习领域的出现和繁荣做出了奠基性工作。

此外,3D模型远比2D图像的复杂很多,例如:

  1. 部件结构:游戏或数字孪生应用需要3D对象的结构化部件(例如,PartNet),而不是单一的3D网格;
  2. 关节和绑定:与3D对象互动的关键属性;
  3. 纹理和材料:例如反光率、表面摩擦系数、密度分布、杨氏模量等支持交互的关键性质;
  4. 操作和操控:让设计师能够对3D模型进行更有效地交互和操纵。

而以上几点,就是人类专业知识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苏昊教授认为,在未来,AI驱动的3D数据生成应具有以下特性:

  1. 支持生成支撑交互性应用的3D模型,这种交互既包括物体与物体的物理交互(如碰撞),也包括人与物体的交互(物理与非物理的交互方式),使得3D数据在游戏、元宇宙、物理仿真等场景下能够被广泛应用;
  2. 支持AI辅助的3D内容生成,使得建模的生产效率更高;
  3. 支持Human-in-the-loop的创作过程,利用人类艺术天赋提升生成数据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建模性能,形成闭环的数据飞轮效应。

类似于过去18个月来像DALL-E和ChatGPT这样的技术所取得的惊人发展,我们坚信在3D AIGC领域即将发生,其创新和应用极有可能会超过我们的预期,硅兔君会持续深入探索和输出。

 

相关阅读:

保姆级AIGC落地流程拆解!

AIGC产业应用的4大趋势

ChatGPT 最新路线曝光

AI数字人营销链路

 

作者:Chengxi,编辑:蔓蔓周

来源公众号:硅兔赛跑(ID:sv_race)

]]>
华为版ChatGPT要来了? //www.f-o-p.com/321751.html Thu, 03 Aug 2023 03:20:15 +0000 //www.f-o-p.com/?p=321751

 

HarmonyOS4(鸿蒙4.0)即将于8月4日发布。

今日(8月2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在微博“剧透”了HarmonyOS一项功能。其表示,自己上一条发出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宣传微博文案,来自HarmonyOS小艺语音助手。

从该视频可以看出,小艺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文案等内容。而在小艺的回答下方有一行提示——“数据来源:由AI模型自动生成,可能存在疏漏,仅供参考”。

据此前媒体报道,HarmonyOS4将在车机系统、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再次突破,更深度融入AI技术,并有望搭载时下火热的AI大模型技术,进行突破性升级。有华为工程师透露,“华为云已经推出了盘古大模型,HarmonyOS应用领域的基础底座搭建中已经运用了AI大模型。”

此次,HarmonyOS4将引入多模态交互技术,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包括语音识别、手势控制、触摸屏操作等。

AI大模型正逐渐向手机等终端设备延伸。

华为之前在发布P60手机的同时,也发布了智慧搜图功能。该功能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通过在手机端侧对模型进行小型化处理,在业界率先实现了首创的、精准的自然语言手机图库搜索体验。

另外,就在不久前,Meta宣布,将发布开源大模型LLaMA商用版本,新版本名为Llama 2。高通将与Meta合作,从2024年起,Llama 2将能在旗舰智能手机和PC上运行。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人员能构建智能虚拟助手、生产力应用、内容创建工具、娱乐等用例,AI功能可以在没有网络连接的地方,甚至在飞行模式下运行。

如今,AI大模型已站上从“玩具”向“工具”快速演化的关键迭代期。如何让大模型渗透进入各类垂直场景,如何更低成本的使用大模型,如何让更多场景与用户接触AI,成为了发展的下一个重点。

国盛证券指出,在AI向实际场景落地时,边缘算力的重要性加速凸显,边缘算力在成本、时延、隐私上具有天然优势,也可以作为桥梁,预处理海量复杂需求,并将其导向大模型。边缘算力堪称AI触及万千场景的“毛细血管”。“云-边”一体(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有机结合)正是AI应用闭环的必由之路,边缘侧需求的释放将开启“真AIoT”时代

中航证券认为,AI应用将逐步从中心节点向更贴近数据源和业务现场的边缘侧拓展,边缘计算合理利用边缘侧算力和实时数据,使机器学习模型提供的智能服务更加便捷和贴近应用,有望打通行业细分、多元化场景落地瓶颈。

 

作者:郑远方,编辑:郑远方

来源公众号:科创板日报(ID:chinastarmark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