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Tue, 27 Nov 2018 06:10:2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共享经济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如何设计一款病毒式裂变产品? //www.f-o-p.com/107979.html Tue, 27 Nov 2018 06:10:18 +0000 //www.f-o-p.com/?p=107979

 

2010年肖恩·埃利斯提出“增长黑客”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风潮;自微信的兴起,且后续的功能愈加强大,社交裂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增长黑客”这一工作又成为了每个产品人都在热议的词语。

所有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增长:用户量的增长、收入的增长、销量的增长、用户时长的增长、订单量的增长……归根结底,所有增长的前提是用户量的增长。

而增长黑客就是为此而服务的。

一、常见的裂变形态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用户的分享,而这些分享有着各种形态,其中有些分享却莫名其妙地刷爆了你的屏。

常见的裂变形态都有哪些:

1. 老带新裂变——支付宝邀请送红包

老带新是一种通过老用户带动新用户,同时给予某一方或双方奖励的一种裂变形式。

随着用户获取成本的不断提高,微信支付争夺了下沉用户的支付路径,支付宝已经不止一次打出拉新送红包的活动。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2. 裂变优惠券——美团外卖分享领券

分享随机优惠券是在用户完成了一笔订单后,引导其分享链接,所有点击的人都能获取到“随机”金额的优惠券。

此裂变是从老带新裂变的逻辑中演进而来。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3. 纯分享裂变——小程序分享获利

这种裂变类型是最为原始的裂变,用户想要在某个产品里获得更多的权益需要通过分享来完成。

这种方式裂变只考虑到基础用户的分享意愿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新用户的意愿;常见的有小程序分享获利。

4. 储值裂变——星巴克为她买杯咖啡

这种裂变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用户A通过在平台上购买产品(卡券或礼品卡)而赠送给B,B必须通过此平台兑换产品,通过此种途径使得B必然会成为新用户。

储值裂变具有转化率极高的特征,而如何让A用户愿意购买则是此种裂变形态的难点了。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5. 砍价裂变——全民砍价邀亲朋好友来砍价

砍价裂变在运用微信这一载体实现了非常强的裂变效果:用户购买一个产品,如果能够让好友来帮忙砍价的话可以获得折扣。

这种裂变的效果非常好:购物的用户非常热衷于找亲朋好友来帮忙砍价,而对于帮忙砍价的用户来说,则不见得有很高的重视度了——往往是砍完即走。

6. 团购裂变——拼多多满团即减

用户裂变上玩得最得心应手的,拼多多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仅仅在3年时间,收获3亿活跃买家,2017年全年GMV高达1412亿元。

同样的成绩,阿里巴巴用了10年,京东用了16年。

团购裂变的方法是:让用户抱团购买获取更低的优惠价。这种裂变不仅能触成高分享率,且能达到高的转化量。

购买产品的用户希望能够获取更优惠的价格于是很热情的让朋友来抱团购买,而新用户发现团购能有优惠价也会很乐于组团购买。

表面上看:买家和卖家都获得好处,因而收割了大量的下沉用户。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7. 分销复利——环球捕手“的共享经济

许多集团都在不断换着法子来玩分销,环球捕手便是一个:

  • 达人用户入会299元,拉一个新用户提成100元
  • 经理用户后拉一个200元
  • 总监级别拉一个250

其中还有层层的复利叠加,本质上和传销性质不大,但只要处理得好适当约束却也是一个很好的裂变工具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8. 性格、星座分析裂变——网易云音乐人格分析

此种裂变比较特殊,在于用户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而自发地进行传播。这类裂变一般是触动了用户的心弦,从而产生了被了解、关注的欲望而进行分享。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9. 炫耀裂变——微信年账单

炫耀裂变常见的有晒账单、晒历程等途径。

主要的目的是:用户希望通过此行为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满足虚荣感。

10. 成就裂变——游戏里程碑

一般在游戏的设定里,每个里程碑的完成都会有分享诱导,在用户成就感爆棚的时候诱导其进行分享裂变。

用户的动机来源于展示自己强悍的一面,而获得荣誉感或满足攀比心理。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11. 身份认同裂变——名人名言

这类裂变与炫耀型裂变差不多,也是通过分享名人名言或观点故事等到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塑造其个人的形象。

等等……

以上为常见的裂变类型,透过表象,细细分析后,我们发现用户的分享行为都是带着利益性质的,如果没有利益的分享,用户是不会去做的,“利益”便是分享裂变的本质动力。

对于用户来说,利益可以是有形和无形的;我们可以本质性地归纳出两种裂变的驱动模型:

1)实际利益裂变

用户通过分享后,直接获得实际利益,如:红包,物品,虚拟商品,服务。

2)虚拟利益裂变

用户分享后,不能直接获得实际利益的,但能给该用户精神慰藉或心理感觉变化,如:获得成就感,受关注,和情感共鸣等。

在虚拟利益裂变中,用户的诉求本质上只有一个——身份塑造。

剖析用户的心理:

用户转发名言,音乐,甚至评价行为等都是是为了塑造身份,从而拔升自己在群体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用户转发分享娱乐搞笑类的内容,也是为了获得群体的关注度,从而塑造出自己快乐幽默的形象……

因此,虚拟利益裂变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一切能够凸显个人与众不同的形象,而获得其他人关注(“利益”)的事件便是虚拟利益裂变。

二、设计一款裂变产品

上述我们讲到,用户裂变的诉求点都是从利益出发,而利益又分为两种模型,一种是显性的实际利益,而另一种则是相对隐性的虚拟利益。

下面,将基于本质”利益“来探讨,如何设计出一款病毒产品,让产品自带裂变,降低推广成本?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产品传播全过程(简易)

从产品接触到传播的全过程里,起着重要因素的对象有三个,分别是:产品,种子用户和分享机制。

可以抽离出三个对象进行一一分析。

1. 产品

产品是传播的前提,没有产品就没有传播可言。

C类产品更适合做产品裂变,B类产品进行裂变的难度相对则更难一点,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1997年的hotmail当时针对的用户群体便是商务性质的,但是因为采取了免费模式(解决痛点)+一个链接“现在就获取您的Hotmail免费信箱”(利益传播),在一年达到了超千万的增长,从此打开了互联网产品病毒营销的篇章。

C类产品和B类产品的裂变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是追溯到底层,本质上也是利益驱动体的,但需求会有所变化,在这里,我们着重讲的是C类产品。

在做产品裂变之前应该先要对产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做裂变,要考虑以下三点产品定位的问题:

1)需不需要?(产品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做病毒裂变的,做裂变的前提还需要基于产品需求为出发点。

如:产品还没成型,MVP(最小可行性产品)还未能达到PMF状态,这个时候,产品的需求不是在于推广裂变,而是完善核心功能,解决痛点。

2)适不适合?(产品属性)

产品的属性是否适合进行裂变营销是一个慎重思考的问题。产品若本身就是极高端用户,当用户多了未必能够带来正面效用,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流失率的时候,企业就不该进行裂变营销。

当今追求奢侈品牌的女士们,又有几个知道铂金包的存在?爱马仕推出该产品就是为了奠定其高贵有内在的定位,满足极高端用户以及业界对爱马仕的肯定,同时让极高端用户区别开一般消费用户,当它的大logo包包满街跑时,它始终希望自己的铂金包处于极度不知名的状态。

此外,产品是针对B类还是C类,用户群体在哪里?是否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覆盖到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做不做到?(资源匹配问题)

病毒营销的特点是:快和猛。

成功的病毒营销会在瞬间迎来流量的爆发,而服务器、带宽、技术支持等是否能够使得产品承受住瞬间如此庞大的并发量?产品的容错机制如何等等都要结合考虑,如果产品的资源无法匹配得起如此高的并发,给到用户不爽快的体验反倒会弄巧成拙。

2. 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是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关键角色,许多产品做得非常好,裂变机制也考虑到非常到位,就是没能爆发出来,其很大的原因就是忽略了种子用户这一重大的变量因素。

《引爆点》里指出:每个产品的爆发都有一个引爆点,而这个引爆点是通过种子用户叠加出来的;当种子用户未能达到引爆点的数量,产品也就无法爆发了。

同样的,种子用户也需要考虑三点问题:

1)是什么?(用户定位)

种子用户们是什么人?什么城市?收入如何?消费如何?使用该产品的场景和习惯是怎样的?

用户画像决定了我们的投放场景、时机、诱饵(利益点)、路径;没有做过认真的分析容易使得企业投放到错误的场景之中,从而无法达到裂变的预期效果。

2)如何触达?(触达渠道

分析用户画像的其中一个作用就在于:我们知道如何触达他们。

在《流量池》这本书上便指出,要建立流量池的思维而不是流量的思维;如果流量总是在用的时候才想办法去找,那么无论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很大的付出,但建立了流量池之后,我们则可以即用即得——即在产品推出后,可以迅速低成本推广开来。

当前,建立流量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品牌池

即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认可度,让用户对品牌有信赖,但单纯的品牌池不能做到即用即得,从产品推广时不能保证及时和到达率,触达率不佳。

第二种是论坛信息池

这类池会搭建一个供用户互相交流的平台,或是企业对用户,或是用户对用户,常见的如微博、公众号、论坛、贴吧等形式;用户较为稳定和高质量,是一种官方储流的重要法宝,缺点是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资讯来保持活跃度,否则会是死粉遍野的情况。

第三种是水军池

这类池也可认为是卧底池,公司的运营人员会通过伪装的微信身份混入到其竞品或相关产品、行业、兴趣等的微信群里,活跃的发言建立起信任后,会在群里以用户的身份在产品需要的时候,推广裂变产品。

水军池是一种非常好的种子用户池——群内用户都为有产品需求的目标用户,因为兴趣或交流而聚在一起,有着高活跃度,定位精准,传播快等特性,运营地好容易成为“自来水”。

在许多大公司对于一个运营人员的考量有一条就是:看你手中握住了多少高质量的微信群。

假设公司里拥有4个运营人员,平均每人手中掌握300个高质量微信群,群用户数在200人。

那么,在水军池里的种子用户就有4×300×200=240000个用户,假设转化率仅有10%,也有2.4万的用户作为种子用户——这个数字作为种子用户,对于许多小公司来说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这种方式,也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种建立流量池的方式,无需过多的打理换来的回报却是极高的。

类似的延伸还有在抖音,社区等平台以用户的身份来发布视频,内容或活动等,底下则是自己一群的水军在评论叫好。

(参考美团外卖在抖音上的运营)

3)分享到哪里?(分享渠道)

分享是裂变最为关键的一步,分享考虑两点即可。

第一,分享的形态

分享出去的是文字?图片?H5?小程序?公众号文章?

这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分析,但建议以“轻、便”为原则最佳。

轻,可以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降低风险。

便,方便分享,用户进行分享时无压力负担,甚至是愉悦的;要点是降低分享的门槛,增加分享的利益点,减少分享的操作步骤。

H5或图片(附带二维码)这两种形式是比较推崇的形式,这两种形式可以跨越平台的局限,增加用户触达的几率——当然,多种形式结合更佳。

第二,分享的平台

理论上来说,可分享的平台覆盖越多越好,每增加多一个出口,就多一个可能性。但随着可分享平台的增加也伴随着开发工作量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还是需要根绝业务和用户群体来选择分享的平台。

其次,还需要了解平台的局限性,什么平台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分享过去。如:淘宝无法分享链接到微信,于是淘宝想到了用文字形式粘贴到微信上。

微信小程序也无法直接分享到其他平台,便可以使用图片+二维码的方式打通微信信息孤岛的问题。

3. 分享机制(玩法)

分享机制是病毒营销,低成本获客的核心点,也是本编文章的重中之重!

分享机制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是否具备病毒基因。

分享机制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有趣的玩法使得用户愿意分享并能够从而获利。

总结成三个词便是:有趣、意愿、获利。

有趣的玩法

是打开用户对待产品接受的钥匙,用户总是对于新奇的事情抱有新鲜感;切合用户需求,推出有趣的玩法,即考虑到玩法的趣味性,也考虑到产品的感知度,与产品的契合性。

途牛曾经打造出了一个爆款营销“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都看过,趣味十足,但是背后的操刀手却鲜有人知,好好的一次营销,转化率极低。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愿意分享

则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心理层面了。结合用户的定位和场景,考虑用户是否愿意和有充足的时间为此分享。

杜蕾斯在运营上做得非常到位,但是用户却不太愿意为其产品进行分享;导致大家到目前对于杜蕾斯的认知也都是避孕套,却鲜有人知他家的情趣用品也有许多品类。

这便是用户的心理因素所驱动,本质上用户所有的分享行为都是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在对待杜蕾斯这种产品,用户是有需求,有痛点,且有购买意愿的,但是却因为分享杜蕾斯的产品会塑造出个人猥琐的形象(在当前的环境),导致了个人形象(虚拟利益)的损失。因此,假设杜蕾斯搞大促也不见得会有好的裂变效果。

获得利益

本质论告诉我们:人类因利益而驱动行为——分享行为也是如此。

利益分为实际利益和虚拟利益。裂变的诱饵便是让用户获得利益。必须后置获得利益,让用户进行了有效的分享行为后才给予利益补偿,这样才能保证裂变的效果和转化。

需要强调的是:用户分享出去后,新用户进来应该要给予双方的利益,否则会增加用户分享的负担,降低新用户进入的欲望。

对于在乎得失的用户,诱饵为实际利益即可。

虚拟利益,对于高端用户或情感更为丰富的群体来说则更为合适。此类型用户追求更多的是成就感,获关注等诉求。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爆发出更好的效果。

三、病毒营销案例

案例:连咖啡口袋咖啡馆

我们以连咖啡的“口袋咖啡馆”作为案例,分析它们是如何设计此次裂变营销的。

2018年8月1日,连咖啡上线了“口袋咖啡馆“的功能,在短短几小时便已经刷爆了朋友圈,一天开了52万家咖啡馆,堪称病毒营销的典范。根据以上对于分享的动机分析,来看看连咖啡是如何进行产品设计。

连咖啡的产品定位

产品需求:

  1. 突破空间局限性,解决用户上班喝咖啡(提神)不便利的需求

  2. 突破市场咖啡价格与品质不对称的问题,让用户喝上物美价廉的咖啡需求

经过多年的咖啡店的教育,目前一二线城市对于咖啡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用户产生依赖的情况,用户常在工作中犯困的时候需要咖啡进行提神,连咖啡解决的正是切切实实的痛点。

产品已经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大量订单来满足公司现阶段发展,因此需要裂变营销。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产品属性:

产品为线上下单购买,咖啡外卖到家(工作地点)

连咖啡的定位便是线上咖啡外卖,且咖啡属于快消品,产品属性非常适合于裂变营销。

连咖啡的种子用户

 

用户定位:

连咖啡的定位为都市白领,下单的场所多为办公室

触达渠道:

  1. 明星代言,通过明星自身的流量池推广到各自的粉丝
  2. 公众号推广,前身的连咖啡主打的是星巴克咖啡外卖,早已积累了许多咖啡的拥趸,公众号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流量池,通过在公众号上的大肆宣传,让其瞬间积攒满了种子用户

分享渠道:

分享渠道采用了两种形态:

1)生成小程序码店铺/咖啡产品图片

用户可以生成图店铺的图片或者自家店铺咖啡图片(均带有小程序码),保存到相册里,通过此图片,可以分享到各个平台。打破了微信信息孤岛问题。

2)直接分享小程序给微信好友

用户也可以直接简单粗暴地给微信朋友们进行店铺的分享。

首先,微信对于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0%,开设微信小程序,让用户能够进行内部分享,已经可以覆盖到大部分的用户了。

而为了方便拓展到其他平台,增加曝光度,其余的用户则通过图片形态在其他平台进行覆盖。

连咖啡的分享机制(关键点)

此次的病毒营销结合了用户的痛点和心理隐性需求,即给用户带来了实际的福利,又倾听了用户的内心诉求,在利益诱饵上才有了结合运用的形式,才使得这起营销如此成功。

有趣的玩法:

玩法的设定和有戏特别像,像是一个养成类游戏,趣味性非常高。

用户通过所提供的丰富插件完成自家咖啡店的装修,由于丰富的插件使得每个用户都可以极具个性地装扮自己的咖啡馆。

而且,新手卖家只能上架5款咖啡,要想卖更多的咖啡,只能通过“升级打怪”,即让其他人多购买自己的咖啡进行升级才能解锁。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愿意分享:

连咖啡这次营销成功的关键是:抓住了目标群体的内心非常隐性的需求。对于都市白领或热爱咖啡的人来说,心中都曾有一个梦——在一个不快不慢的城市,拥有一家自己个性的咖啡馆。

而连咖啡为这些用户做到了,极具个性化的插图完全满足了用户对于梦想中咖啡馆装修的设想,个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具象地展示,毫无疑问,分享的欲望必然强烈。

本质上满足了用户期望被关注,被因为与众不同的心理诉求,从而塑造出个人美好形象。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获得利益:

  1. 店长获利:

只需要有人光顾我的店铺并完成交易,店长能获得0.1杯的成长值,凑满了1杯后,店长可以对咖啡进行对换。

  1. 客户获利:

新店开张,当天进入的用户都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到高价的产品,让进入店铺的客户感觉到切切实实的优惠和福利。

用户运营,G。,用户研究,营销,裂变

在裂变中,应弱化分享者的利益,强调被分享者的利益,才能引导用户积极分享。

四、总结

裂变的前提:产品,市场与用户定位匹配

裂变的核心:利益吸引,玩法有趣,愿意分享

裂变的基础:种子用户,渠道覆盖,技术支持

而裂变的本质是让用户觉得有好处,好处是想对而言的,务必根绝产品,市场,用户进行具体分析。

在每一个现象的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抓住本质,感受它,领悟它,从而演化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裂变手段。只有用心思考才能找到创造出更多全新的可能,学会追溯本质思考问题。

 

作者:G。,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BAT们的金融江湖 //www.f-o-p.com/107384.html Wed, 21 Nov 2018 08:20:31 +0000 //www.f-o-p.com/?p=107384

 

互联网巨头们的动向一直以来也是互联网的风向标,他们的一举一动小到牵动着小型互联网公司的心,大到牵动着整个行业。

腾讯这段时间有两个大动作,微信支付分内测和零钱通公测。

微信支付分变种于微信信用,腾讯想做一个和支付宝芝麻信用对抗的信用体系,但是很明显微信信用没有成功,现在又推出微信支付分想再次挑战芝麻信用。

而微信零钱通就是对标支付宝余额宝,2017年11月就在部分用户中内测,直到这几天才全面上线公测。

据官方介绍,用户开通零钱通后,可以将微信钱包里的资金直接用于微信支付所有场景的消费,并同时自动获取理财的收益。

从这两个功能来看,微信妥妥地又要和支付宝抢市场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对互联网大厂们的金融帝国布局做调研时的一些发现。

互联网领域有句话,叫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这几年刮过的风口貌似有点多,从打车大战到O2O大战再到共享单车大战,这风口换得是不是有点快?

结果机缘巧合下,调研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些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风口,那就是被支付宝打开的互联网金融风口。

其他的什么打车大战、O2O大战、共享单车大战,全都是被这个风口吹起来的。

一、余额宝的诞生

互联网金融是前几年互联网大厂们布局的主要方向,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小米、奇虎360、网易等等,都在抢这一块的市场。

这也是个很奇怪的事,似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干起了金融的业务。

按理支付宝04年就成立了,一直做到2013年的时候都干了快十年,市场上完全没有和支付宝竞争市场的对手。微信支付、百度钱包、小米金融等在12年时是完全没有的。大家都忙着干自己的主业,腾讯做社交、百度做搜索、小米做手机,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里专注。

互联网金融这件事,在2013年之前,更像是一个功能,不是不做,而是有没有必要专注做的问题。

因此,支付宝虽然2004年就上线了,但却并没有引起一场让巨头们厮杀的战役。支付功能对做电商的阿里来说是必须有的基础服务,但对做社交的腾讯和做搜索的百度来说却显然不是。而当时主打3C的京东,靠着货到付款功能,成功地避免了支付功能缺失带来的不便。

到2010年,阿里小贷成立了,推出了专门针对B端电商卖家的小额贷款。至此,支付宝在支付功能的基础上,有了属于自己的金融业务。然而这也并没有引起外界太大的注意,只是被视为中小电商卖家的福音。

一切似乎都很和谐,BAT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里称王,互不干涉,完全没有开战的理由。

直到一款产品的横空出世——余额宝。

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上线当日7日年化收益6.3%,随时存取。上线6天后突破了5000万的申购。

此举一夜之间登上各大头条,金融业哗然。

最先感受到威胁的是银行业,举个例子:

假如有100个人,每个人手里差不多都有一万块钱的闲钱,因为平时可能要用,大家都存银行活期,只能拿活期的利息。

这时候有个聪明人,把所有人手里的钱集中在一起,一共100万,他拿出其中90万去存定期,剩下10万仍然存活期。

因为大家虽然都会要用钱,但实际上不会每天都用,用的额度也不尽相同,假如每年只有10%的人会急需用钱,那实际上10万块钱就满足了100个人这一年取用的需要。

一年之后,90万定期就会产生定期的收益,把定期收益分给100个人。

于是,大家都得到了接近于定期存款的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活期存款从银行流出,进入了余额宝,再由余额宝以大额存单的形式存回银行拿到高息。这些功能,其实普通的货币基金也有,但为什么余额宝会让银行睡不着觉。

因为余额宝的用户增长真的太快了,上线后的第18天,余额宝资金规模到达了66亿元。8个月后,余额宝资金规模突破4000亿元。

淘宝+支付宝的10年用户沉淀,一夜之间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这些原本在线下银行体系中不被优待、没有议价能力的小微用户,通过余额宝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然大物。银行失去了天然的垄断屏障,必须支付比之前更高的利息才能让资金重新回到银行。

就像马云所说,支付宝要让银行睡不着觉。

这一仗,支付宝一举成名,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角色,不再仅仅只是属于淘宝体系的辅助系统,开始具备了支付、小贷、理财功能的支付宝朝着金融超市的方向大举进军。一个新的独角兽——蚂蚁金服诞生。

二、微信红包的意外

互联网界沸腾了,通过余额宝,他们看到了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巨大想象力。

互联网天然地拥有跨地域跨人群的服务海量用户的能力,就像马云曾对沃尔玛说的:“沃尔玛如果要增加1万的新客户,需要建新的商场、新的仓库、新的员工,很多的配套。但对于阿里来说,只需要增加两个服务器。”

金融业同样,银行想要覆盖更多的客户,需要更多的网点,更多的员工,更多的ATM机,每一样都是成本。而互联网企业,只需要在自己的APP里上线这个功能,就可以触达自己的所有用户,唯一需要增加的是服务器。

当阿里为众人打开了这样一个新风口后,无数的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开始金融化。其中,与阿里同样沉淀了海量用户的腾讯,加速抵达战场,开启了与阿里之间旷日持久的支付之战。

2013年8月5日,微信5.0上线,微信支付功能推出,可以绑定银行卡。

微信支付诞生了,然而开局却并不顺利。微信5.0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户没有理由绑定银行卡。对于用户而言,微信只是一个免费的短信工具,只有信息的交互,没有钱的交互。金钱并没有理由在微信上流通。

没有金钱的流通,自然也不会有绑定银行卡的需求,更没有使用微信支付的需求。这似乎是一个死局,不绑定银行卡就没钱,没钱就没有流通,没有流通大家就没有理由绑定银行卡,不绑定银行卡微信支付就是一个空架子。

那么,在今天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支付需求的微信支付,在当时又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关呢?

从微信6.0开始说起。

微信5.0中,微信支付功能虽然上线,使用率却很低。2013年第三方统计显示,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占有率76%,腾讯财付通只有3.3%。这个差距,是支付宝用十年时间奠定的,不止腾讯,百度、京东、网易、小米等大厂,虽然都在抢滩互联网金融风口,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用户的使用习惯。

对用户来说,我用微信QQ发发信息,用百度搜搜东西,用网易看看新闻发发邮件,我为什么要在你们的平台上有钱的流通?支付宝已经很好用了,并且还有一堆的银行APP,实在没有理由再添加其他的支付工具了。

支付宝靠时间与用户习惯,建立起了一条长长的护城河。

面对此,京东放弃了支付板块,上线了京东白条,从消费金融开始入手。小米拿下了各类经纪牌照,转型为金融渠道。而腾讯呢?却靠着微信6.0中迭代出的一个小应用——微信红包,改变了支付战局。

微信红包是微信支付团队里的一个小团队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的一个小项目,没有任何申报,利用手边的资源直接就做了。

这一个小团队,被当时微信支付的总经理吴毅称为一群小孩,他回忆微信红包出现时的场景说,他当时在自己的办公室坐着,觉得外面突然特别吵,一帮人在那里又喊又叫地闹腾,他就推门出去说:“你们在干什么?怎么这么吵啊?上班呢!” 这些小孩就说,“我们做了一个发红包的小应用,特别好玩,你要不要试一试?”

一个是点对点红包,一个是拼手气红包,当时是作为一个插件安装在微信里,大家开始测试,这时候就有人顺手把一个红包丢到了腾讯的一个大群里。

于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战局的产品,就这样发布了。而在此之前,腾讯内部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产品。

2014年1月26日,腾讯财付通微信公众账号推出了“新年红包”,用户只要关注账号就可以向好友发送或领取红包。

一夜之间,微信红包以病毒式传播的模式在社交网络中蔓延开来。春节期间,达到了458万用户参与,收发红包数量达1600万个。

在红包的催化下,微信绑卡量呈指数级增长,因为收到红包的用户,很多会选择提现,自然就会触发银行卡绑定行为。

就这样,微信红包的出现,打破了微信5.0的死局。从一个点开始,依托着微信社交网络,完成了微信支付的冷启动

对比支付宝,在2013年12月时,支付宝宣布拥有了3亿实名认证用户。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用户数差距,显然还很大。然而微信已经找到了方向,靠微信红包,微信支付7个月时间就拥有了485万用户。

这样的利器,当然要放大使用。

2015年2月9日,微信放出大招——春晚红包

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金额超过5亿的现金红包。活动在除夕当晚进入高潮,伴随着春晚主持人口播详细的互动引导后,用户点击微信“发现—摇一摇”进入即可参与“摇红包”。同时,每个抢到红包的用户,还可额外领取多个“红包”分享给好友领取,让大家共同讨个好彩头

于是,通过春晚这个中国最强节日,无数人坐在电视机前,跟随着主持人的声音,疯狂的摇晃着自己的手机。

春晚过后,微信支付完成了从400万用户到1亿用户的增长。而支付宝积累一亿用户用了多久呢?大概是8年,而微信支付只用了一天。

微信红包的崛起,被马云称之为“偷袭珍珠港”。

至此,微信支付从支付宝的追赶者变成了支付宝的对手,阿里与腾讯的支付之战彻底打响。

三、吹起无数风口的支付战

春节红包是微信支付崛起的开端,它不仅让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中攻城略地,也奠定了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业务的一席之位,同时也代表移动支付市场从电商主导的时代开始向以社交为主导的时代转变。

对此,马云发表内部讲话,“以前,我们对别人、别的行业呼吁’天变了’,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头顶上的天也变了……我们绝对不能轻视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很有可能是由于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疏忽和不求进步,让2013年成了我们最后一个好年。”

支付宝的反扑正式开始。

第一局,春晚红包战

2016年阿里砸了2.69亿拿下了猴年春晚的合作资格,推支付宝红包。支付宝抢到了春晚这张王牌,靠春晚崛起的微信红包在2016年则只能无奈转战其它战场。

那么春晚红包之战,阿里算赢了吗?梁宁对猴年支付宝红包是这么总结的:

支付宝红包怎么做的?它设计了一个玩法“集齐五福,分两亿现金”。大家肯定也有印象,一堆人都集齐了四福,就差最后一张敬业福。

我们来盘点数字,支付宝一共发出了82万张敬业福。而所有用户里,集齐五福的有多少呢?79万。

这样一听没什么概念。我们再扔两个数据出来,参加这个活动的用户有多少呢?最少不可能少于2000万用户,而活动当年支付宝的总用户是多少呢?四亿用户。

互联网领域讲究用户的爽点与痛点,什么叫爽,就是被满足。被满足的感觉就是爽,不被满足就是不爽。用户满怀期待,努力了半天去集福,集齐了四个,最后一个没集着,肯定不爽。

2016年支付宝红包的不爽率有多高?支付宝花了2.69亿去打广告,79万人中奖。如果有2000万用户参与支付宝抢红包的话,那么96%的人是不爽的。如果支付宝四亿用户都去参与了抢红包,那么99.8%的人都是不爽的。

花2.69亿让90%多的用户不爽,这就是支付宝红包最终战果。

最终,在之后几年的春晚红包战中,再也没有哪个产品成功复制微信红包的战绩,春晚红包与其他所有营销手段一样,越用效果越差,因为用户已经不愿意在参与这种让他们感觉无聊的互动了。

第一局,春晚红包大战:微信支付VS支付宝,微信赢。

第二局,滴滴快的打车补贴大战

滴滴快的的打车补贴战开始时间,其实是早于春晚红包战的。

2013年0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2013年8月,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

2013年04月,滴滴获得B轮腾讯融资1500万美金,2014年1月04日,滴滴打车接入微信支付,1月10日,嘀嘀宣布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

10天后,快的和支付宝接招,宣布与滴滴相同的补贴措施。此后,双方更是携各自“干爹”腾讯和阿里疯狂砸钱。

一直到2014年5月17日滴滴快的同时宣布取消乘客补贴。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也称补贴超过10亿元。

这场大战开始的猝不及防、毫无征兆,战火却一夜之间烧遍全国。短短几个月时间,双方直接烧掉了24亿,这让没有巨头资本支持的其他所有打车玩家瞬间出局,只剩下嘀嘀和快的。

到了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战略合并,打车大战终结。

这一场战争开始得快,结束得快,甚至烧钱也烧得很快。这就变成了当年许多投资人复盘的案例,为什么这个风口起来的这么快,结束的也这么快?

最终对这场战斗的复盘,最接近核心的结论是——这其实是移动支付市场上腾讯与阿里巴巴的战争,在腾讯与阿里巴巴的支持下,这场移动支付的“启蒙”战争,以线下支付为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投资人看来,这一场战争的开始,本来就不是由这个行业自己带起来的,是腾讯和阿里为了争夺移动支付市场而带动的。

这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第一场大战,在线下场景中实现移动支付需求的激发,他们通过补贴大战,共同完成了教育用户的使命。

如果不是有微信红包这个意外产物,在打车大战结束时,微信支付的用户增长,其实是与支付宝齐平的。毕竟对于靠补贴烧出来的用户来说,同时拿两家的补贴显然更为划算不是么。

第二局,打车补贴大战:微信支付VS支付宝,平手。

第三局,O2O大战

O2O的定义,一直很模糊,如果非要形容,大概就是将所有线下业务,搬到线上。这是当年提到比较多的一个定义。

2015年,阿里联合蚂蚁金服斥资60亿复活了口碑,百度旗下的百度外卖也独立发展开放融资,腾讯连续投资了美团、58。同时,总计有94家公司于BAT等巨头发生资本关系,其中O2O领域的公司数量最多。

一时间,行业风口论形成,大量资本疯狂涌入O2O,由此引发了持续一年之久的O2O投资和创业热潮。

由于资本的关注,加之进入门槛低,引来大批创业者涌入这一领域,与此同时O2O开始了野蛮生长。一时间餐饮、汽车、家教、美妆、洗染、家政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出现了O2O。

为了快速拓展市场,初创的O2O大多选择“烧钱”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补贴。2015年O2O的火热,也着实让中国的消费者享受到不少实惠。上门O2O烧饭饭为了快速吸引用户,仅需花几块钱就可以吃到星级厨师烧的菜;票务O2O推广业务时,用户只需8.8元就能看一场好莱坞大片。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与滴滴快的打车大战时相同的烧钱与疯狂。

而最终,与打车大战相同,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半年后,O2O退烧,风口论不再,泡沫破灭后只剩下一地鸡毛,O2O行业甚至一度被投资人冠上了骗子的称号。

从整个结果来看,所谓的O2O,不过是将所有线下场景,全都植入移动支付需求的一种总称,它的疯狂完全不是由用户需求推动的。而是作为BAT支付战的战略布局,背负着完成渗入线下全场景的使命,被巨量资本吹起来的风口。

当风停下时,整个O2O大战最终留下的,是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支付和手机外卖。

整个大战BAT全部参与,然而百度明显掉队。曾经的外卖三巨头,百度外卖已死,美团外卖归腾讯、饿了么归阿里。门店里随处可见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维码相依相随。

这一局:百度输,阿里、腾讯平手。

第四局,共享单车大战

开局就是双寡头格局,腾讯投摩拜,阿里转头投了ofo。

经历过O2O洗礼的创投圈,这次清醒了很多,一开始就不看好共享经济,也看得很明白,共享经济就是噱头,真正打得是高频出行场景。

然而不管多不看好,16年的科技圈新闻基本被共享经济承包了,摩拜、ofo的融资消息天天刷屏,甚至进军海外。最终哄得各路资本蠢蠢欲动,以至于后面出现了优拜、小鸣、小蓝、町町等等共享单车项目。

这一次,游戏结束得比O2O还要惨烈。

还是同样的开场方式,摩拜和ofo大笔融资,同样补贴大战获得了大批用户。

其它单车项目也纷纷效仿,先融资、先烧钱,未来再谈盈利。

但所有人都没能活到未来。

长期的烧钱,让摩拜和ofo的资金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

2017年两家公司拿融资拿到手软的时候,就先后爆出了“欠薪”“挪用用户押金”等新闻。等到17年4月美团宣布收购摩拜,有媒体报道称,摩拜债务总额合计超过10亿美元,现有股东已放弃继续支持,也没有新的资本再愿意入场。

紧接着5月,一名对ofo财务情况比较了解的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ofo对供应商欠款12亿元左右,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但账面可动用现金不足5亿元。

摩拜、ofo过得不太如意,但毕竟还有腾讯、阿里护盘。

而跟随其后涌入共享单车领域的其他人,则不那么好过了,町町单车被爆出非法集资,创始人被抓;悟空单车资金链断裂,丢车率高达90%;小蓝单车被滴滴买下,车是滴滴的,欠款还是小蓝的。

再一次应验了打车大战和O2O大战的轮回,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这一局,阿里与腾讯依旧得到了他们交给共享单车的任务回报——高频支付场景+出行数据。

四、新战局的开启

复盘了互联网金融风口的形成和抢占高频支付场景过程中被巨头带起的无数浪花,其实是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再看看前面我们提到的微信支付分内测和零钱通公测,不难看出,微信与支付宝之间的战役还远没结束,这中间我们甚至省略了一些像支付宝意图搞社交的事情。

巨头们的战役远比想象的要威力巨大,它们的战略需求可以一夜之间吹起一个行业。而当它们离场,一切又瞬间幻灭。

不论如何,双寡头格局已经形成,接下来巨头们又会掀起哪些风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闪电财团,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闪电财团(ID:Echo-Mirror)

]]>
各类互联网产品怎么向C端收费的? //www.f-o-p.com/107128.html Tue, 20 Nov 2018 07:20:29 +0000 //www.f-o-p.com/?p=107128

 

付费的背后,都对应着我们的一些需求,或者说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或者达到的目标。那么,各类互联网产品是怎么向C端收费的?

虽然我从事互联网广告相关工作,但我并不计划一直在这领域发展,我计划了解和实践更多商业相关的事情。

向C端收费或向B端收费或向政府收费,是所有行业获得收益的方式,互联网也不例外。近期我打算对互联网上的各种赚钱方式做些梳理,我们从C端开始。

本文分为3部分:

  • 第一节谈谈我对C端付费动力的理解;
  • 第二节梳理了各类产品向C收费的情况;
  • 第三节是我对要不要向C收费,以及怎么收费的一些思考。

时间不充裕的同学可以重点看第一、第三节。

一、C端付费的动力是什么?

付费的背后,都对应着我们的一些需求,或者说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或者达到的目标。学术界对于人的需求有很多成体系的探讨,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KANO模型等。它们在网上的资料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

我并不想基于这些理论来讨论,而是想直白地讲讲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在我看来,人们需求的来源,本质上都对应着一些感受:

  • 饥饿 VS 温饱
  • 寒冷 VS 暖和
  • 单一 VS 丰富
  • 不安 VS 安全
  • 自卑 VS 自信
  • 恐慌 VS 从容
  • 难过 VS 欢愉
  • 自卑 VS 虚荣
  • 延后 VS 当下
  • 边缘 VS 中心
  • 失控 VS 掌控
  • 麻烦 VS 便捷
  • 昂贵 VS 便宜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都希望追求右边的状态、避免左边的状态。

  • 为什么电商对传统零售业冲击很大,因为其带来了便宜、温饱、便捷、丰富。
  • 为什么我们要为音乐和电影付费,因为其带来了欢愉、丰富、安全。
  • 为什么今日头条有这么多用户,因为其带来了丰富、安全、掌控、便捷,甚至便宜。
  • 为什么增值服务撑起了腾讯,因为其带来了虚荣、安全、中心。
  • 为什么游戏火爆了几十年,因为其带来了欢愉、当下、虚荣。

让用户接受和付费的关键,是给用户带去并且放大右侧这些感受。同时,为了增加其意愿,我们也可让客户感知到当下正处在左侧的一些状态中,让其认知到改变的迫切性。

二、各类产品怎么向C端收费的?

当下人们对于互联网已经习以为常,似乎早已忘记互联网欠发达时的生活状态。当我开始整理资料时,我才重新感知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有多么大。

接下来,我们聊聊一些关键的领域,看看它们的发展状况及向C端收费的方式。

1. 交通

在网络打车、共享单车出现之前,互联网并没有明显改善出行问题。由于用车的场景比较复杂和随机,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很难在街边、在饭馆靠互联网来发送用车需求,司机也很难通过互联网接收需求。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市内交通方式的升级提供了基础。

人们在交通方面主要有运人和运货两类需求。前一个领域,诞生了滴滴摩拜等公司。后一个领域,诞生了58速运、货拉拉等公司。这些公司直接向用户收费,距离、时长是重要的收费因素。

滴滴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17年滴滴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服务。按照每次交易平均15元来计算,直接收入过千亿。

除此之外,我特别想提一下共享汽车领域,我算是其高频用户,也挺希望这块能快速发展。

共享汽车在业界有3种模式:

  • 第一种,传统租车模式的线上化、分时化。车辆仍然归属于租车公司,但与线下的方式比有了更灵活的使用方式、更低的使用费用。典型的平台有途歌、gofun、熊猫用车、神州租车等。在这些平台租用车辆会收取时长费、公里费、保险费、停车费等。在北京我最常用gofun,因为其仅按时长计费,性价比很高,且车辆的网点非常密集、取还较方便。
  • 第二种,撮合个人车主和用车人的平台。这是我认为真正的“共享”,能减少车辆的保有量、提升车辆的使用率。这个领域典型的平台有start、凹凸租车,它们按照用车天数付费。遗憾的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这些平台依然没成规模。以我实际的体验和观察来看,信任、安全、收益等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阻碍了其规模化发展。
  • 第三种,共享车内座位的平台,典型的如滴滴的顺风车,它按照具体的行程付费。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出发点非常棒。当路上大部分的车辆只有司机一人时,不仅浪费能源,还影响社会整体的通勤效率、生活质量。然而,当下该领域的发展仍然面临难题,滴滴顺风车就因为安全问题在今年无限期下线了。

社交

提到社交,必须谈的是腾讯。QQ刚上线的那几年,腾讯靠的是短信服务赚钱,借着行业的红利维持生计。增值服务的崛起为QQ的商业变现带来了大的转变。增值服务有两大王牌,QQ会员和QQ秀。

QQ会员:用户付费成为不同等级的会员,享有不同的权益。会员按月购买,不同的时长有不同的折扣。会员标识能给用户优越感,会员特权也能使用户在多方面放大这种优越感,同时获得一些实用价值。早期时,特权主要集中在QQ的功能及装扮上,后期也在游戏、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特权。

QQ秀:用户付费装扮自己在QQ上的虚拟形象。装扮的内容包括衣服、裤子等,也包括眼镜、饰品等,通常可按单品或套餐购买。装扮QQ空间也是一种场景,和QQ秀的出发点类似。现实生活中我们装扮自己是为了让周围人看到自己的个性、体面等,虚拟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线上支付还没有成熟的时代,为了让用户更方便地购买增值服务,Q币体系也早早地诞生了。用户可以通过报刊亭、电话等多种线下渠道购买到Q币。Q币后来也用于各种游戏中的消费。

除了腾讯的QQ,我还想提一款职场社交产品:脉脉。它在C端付费上也有些尝试,主要提供会员服务,按月或按年计费。它的特权包括加更多人为好友、更快联系陌生人、增加职位曝光等。这服务主要面向有拓展人脉、求职、招人等需求的用户。

直播

直播在2016年突然火了起来,涌现出大量的平台。有深耕游戏领域的斗鱼直播、虎牙直播等,有秀场类的一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直播等,也有体育类的直播吧、风云直播等。这些平台一边是内容提供方,一遍是内容浏览方。

它让浏览方付费的主要方式是打赏。这类似于看街头表演,你觉得满意或者有冲动时就愿意打赏。为了使线上的打赏变得便捷、体面,平台搭建了虚拟礼物的体系,例如:火箭、保时捷等。部分直播平台一年有数亿的打赏流水。

直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理解不了为什么主播靠直播吃饭就能收到挺多钱,也不能理解五音不全的女主播为什么能比专业歌手挣钱效率还高。未成年人非理性打赏也引起过舆论关注,徐州的一个高中生,偷拿了家里40万,就为了给主播打赏。

秀场直播是个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的场景,因为他符合人性根源的一些需求。在心理上,人会在一些场景下非常偏好获得关注、得到认同、赢得虚荣,并且为此付出成本和代价。观看直播时就容易陷入这个状态而变得不够理性,从众心理会加剧这情况。

短视频

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成为继微信、今日头条后,近些年又一波成功分流用户时间的产品。

严格来讲,短视频不算是很新鲜的产物,十年前的微电影,也可视作短视频。微博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也发布或分享短视频内容。这些,都没让短视频成为独立的、火爆的领域,直到加入了社交元素、丰富了创作方向、降低了创作成本的各类短视频应用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与直播不同,短视频主要靠广告来赚钱。电商导流、直播打赏也存在于短视频产品中,这些是面向C端的收费场景。在淘宝搜索时,“抖音同款”都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金融

赚钱永远是绝大多数人都在意的事情,除了获得工资性报酬外,怎么获得更多投资性收益,被越来越多关注。父母那一辈年轻时多数习惯把钱存活期或定期。得益于理财方式的逐步丰富、理财信息的逐步透明,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早有了投资的意识。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在最近几年都很火,它大致有以下4个领域:

(1)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线上化

这些业务包括开户、理财、贷款等。各家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招商银行在这一块可以说是业界典型。也有一些平台定位成“金融超市”,聚集了各个机构的金融产品,在网上零售,例如融360。

(2)证券业务借助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

我在09年第一次接触股票,那时开户很麻烦,操作也主要靠电脑,很不方便。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家可随时查看行情并交易,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使证券行业实现了普惠化和平民化。现在炒股的大学生远多于十年前。

(3)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类产品不断涌现

余额宝目前已有6亿用户,这意味着这批用户能够在不损失流动性的情况下,获得比传统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这在我看来是最近10年金融领域最伟大的一次创新。

(4)P2P为代表的陌生人资金匹配模式出现

P2P的初衷是让陌生人之间能建立直接的、安全的资金借贷交易,降低大家对银行等金融中介的依赖,也能够让个体投资人获得5%-10%的高额收益。这非常有颠覆性,市场的接受度也高,每年的交易额有上万亿。遗憾的是,任何新事物在刚起步时或多或少会有些问题,P2P也一样。

P2P最大的问题有两方面:

  • 一是监管滞后,导致有些公司并不纯粹,投资人的资金并没有被对接人个体借款人,而是借给了公司,或是挪给自己用;
  • 二是有些公司对于坏账风险的关注和把控,远不及银行。

这样的问题使得其变成了庞氏骗局的模样,拆东墙补西墙,当没有新资金进入时,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从17年至今,多个P2P平台出现暴雷,投资者的资金打了水漂,我身边不少案例。现在这个领域的玩家少了许多,人们也越发冷静地对待。

电商

电商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从从少量品类到全品类,从国内商品到海外商品,从纯线上到线上线下结合,从新产品到二手产品等阶段。每个阶段的演变,给用户带来了额外的价值,包括便宜、便捷、安全、丰富等。

电商平台的主流模式包括C2C、B2CB2B2C。在各类模式下,C端都是直接的付费方,为购买商品或服务而付费。有些情况,平台主要赚取交易差额,有些情况,平台主要赚取商家给的广告费。京东自营、网易严选、网易考拉海购偏自营模式,以赚取商品差价为主。天猫、淘宝等则主要赚取广告费。

电商平台近些年还有些新颖的收费方式,例如:京东PLUS会员卡、天猫88VIP等,它们通常按年收费。这类服务能给用户提供价格折扣、运费减免、优惠券派发等服务。

应用市场

主流的应用市场,都有付费的软件和游戏供C端下载。应用市场会和开发者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付费的应用多是工具类应用,或是免费应用的升级版,或是单机游戏,定价多在20元以内,且大部分是1元-2元。这些应用之所以付费,在我看来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产品定位及用户规模所限,后续难以靠广告、增值服务等赚钱,所以在下载环节就获利。

我在App Store付费下载过一些应用,例如素记、一言等。这些都挺有意思,我觉得物超所值。大家有兴趣也可下载各类付费应用体验下。

游戏场景

游戏对互联网的普及、网吧的兴起、巨头的崛起等,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腾讯游戏在17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网易游戏17年营收是收入363亿元。这两个加起来,是成都17年gdp的十分之一。

用户下载游戏后,最常见的收费方式有两种:购买时长、购买道具。

按时长收费是最早开始流行的一种收费方式。那时,购买时长是通过买点卡、月卡之类的方式实现的。十几年前,我也沉迷过游戏,常玩的《梦幻西游》就是需要购买点卡的。

近些年,仍然有挺多游戏是按时长收费的。不过,比较主流的网络游戏,多以道具收费为主。购买道具这种方式比购买时长晚几年出现,它大体的逻辑是游戏你可以免费玩,但想获得更好的体验、满足更大的虚荣心,就需要付费购买道具了。《王者荣耀》就是典型,赵云的皮肤曾经在单日就给腾讯带来了1.5亿收入。

旅游

互联网和旅游业的结合非常早,行业龙头携程与百度、腾讯、阿里等巨头诞生于同一个时代,即1999年前后。

旅游场景下,人们的需求包括机票、酒店、租车、门票、跟团游等服务。前两者对在线旅游的贡献大,时至今日,携程机票、酒店业务的营收占整体的比例依然在90%以上。后来者美团在这个领域也有非常大的投入。

在旅游这个事情上,有些公司提供了比较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airbnb,可以让你预订全球的私人民宿,和酒店相比,有趣且便宜。再例如:租租车,让你能顺畅地在全球各地租车,降低了用户在搜寻、沟通上的难题。

马蜂窝也是个有趣的例子,让用户能了解各个目的地的优质内容,使大家在做准备时更为安心。不过,马蜂窝并没有成规模的向C端收费的方式。

视频

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是传统的视频平台,他们主要提供电视剧、电影、综艺等完整的、系统的视频内容,这与近年兴起的短视频平台明显不同。

1990年代,中国的视频、音乐、游戏等领域的盗版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使得国内的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没有养成为上述内容付费的意识。早期的各类视频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也为了降低版权成本,在版权问题上处于模糊的状态。

就这样,在各方的默契下,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直到近些年版权保护才被政府大力推进,各方也在逐步适应新规则。平台该买版权就买,用户该付费就付费。

视频平台面向C端收费,最主要的形式是购买会员、点播内容。

以在爱奇艺观看《我不是药神》为例。用户可以选择仅点播这个片子,费用是5元。用户也可选择购买爱奇艺的会员,这样就能观看带有“VIP”字样的片子了。用户可选的会员套餐有19.8元/月、45元/季、178元/年等。

2017年国内网络视频用户的付费比例继续增长,有超过四成的用户曾为视频付费,付费意识已经养成。付费比例比2016年增长了7.4%。截至2017年12月31日,爱奇艺移动端日活跃用户为1.26亿,付费会员5080万。

音乐

音乐平台和视频平台,在很多方面是相近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用户对于两类产品的需求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个行业在线下的运作模式也比较接近,也一直相伴前进。

互联网时代,在线音乐早期以网站播放的形式存在,后来推出了千千静听等pc客户端。和视频一样,那还是免费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音乐版权保护的升级同步进行,各类平台越来越重视版权的购买和保护,音乐库的丰富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存亡。

不过,这给用户带去了一些小麻烦。比如我最常用网易云音乐,但我想听五月天的新歌时,只好打开虾米音乐。

音乐平台向C收费的方式主要是购买会员。会员一般有以下特权:曲库更丰富,可选高音质,可免费下载。网易云音乐有两个会员套餐,一个叫“音乐包”,主要享受上述特权。另一个叫“黑胶VIP”,可额外享受免广告、个性皮肤、商城折扣等特权。前者8元/月,后者18元/月。买6个月或12个月有折扣。

除了会员外,平台也允许客户购买单曲,2元/首居多。

在线教育

互联网不仅提高了信息搜索的广度和效率,也使得教育资源的分享变得容易。

这个领域的玩家很多,大体上分为以下4类:

一是面向大学生和职场人的课程视频平台,IT、金融、语言、职业培训等课程都可在这类平台找到。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是典型,优质的课程,一般需要用户付费点播才可学习,价格多在100元至500元之间。从网易云课堂的数据看,有挺多课程的销售量在几百至几千之间,上万的也不少见,这是不错的数据表现。

二是K12的在线课程平台,典型的包括学而思网校、新东方在线、猿辅导、51talk等。这些平台提供录播课程,也提供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直播类课程。这类平台也是按课程报名,课程费用比第一类平台普遍要高一些。付费之前,用户通常可以免费试听。

三是面向幼儿的早教类产品。他的用户不仅是幼儿,更多时候是家长。家长需要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如何更好地陪伴、引导孩子成长。小伴龙、悟空识字、凯叔讲故事、宝宝巴士儿歌等是典型产品,这些产品在内容付费上有些尝试。例如:小伴龙的学堂模块需要付费,其提供了拼音、数学等优质课程,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每次1元,它每月付费用户数已达到百万量级。

四是学习工具,包括:记单词的,如百词斩;练题的,如猿题库;辅导写作业的,如作业帮。这些产品的基础内容免费,优质内容需要付费。此外,有些也在售卖与产品相关的书籍、衣物等周边商品,有些甚至尝试售卖四六级考试的保险,考试未过平台会赔偿。

知识分享

共享经济在14-16年很火爆,知识领域也出现了共享的平台。

它们有以下2类:

一是线上预约、线下一对一咨询的平台,如:在行。

通过在行,用户可以寻找各个行业的专家,并支付费用、邀请行家线下见面。行家会提供各类沟通主题供用户选择,不同行家、不同主题的费用有差异,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不过,经过了3年多的发展,在行的订单量并不算高,大部分行家的订单没超过50次。找行家咨询特定问题,交流一两个小时,在我看来对用户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启发。实际的回报以及交流带来的启发,也使行家有一定的动力。

二是在线问答交流平台,如:分答、知乎。

以分答为例,用户可在线选定行家,付费向其提问,行家也在线回复,通常是语音的方式,浏览的用户也可付费收听行家的回答。分答上线初期邀请了王思聪入驻,收获了一大波流量,它后来却有些没落。

我个人认为分答淡出人们视野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内容生产者和需求者而言,这种形式的沟通都难获得足以让其持续活跃的收益,双方都没有动力。知乎与其在产品逻辑、收费模式上有挺大的不同,更能让创作者获得成就感,也能让浏览者获得启发,它目前的状态还不错。

在线阅读

pc时代,在线阅读就已兴起,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在线阅读网站曾经吸引了一大批用户。这类网站以连载网络文学为主要卖点。它们以购买会员、购买章节等方式向用户收费。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阅读有了蓬勃发展,iReader、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等先后涌现。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是各类书籍都逐步电子化,包括经典著作、近期新书以及网络文学,它们上架的节奏并不比线下慢多少。

用户需要在线购买书籍,以完整地阅读其内容,这和线下场景相似。用户在购买前通常可以试读。此外,微信读书在18年推出了“无限卡”的服务,按月计费,用户可在享有该服务的时间段阅读无数本书籍。把健身房领域的做法用到在线阅读领域,这在我看来是很有意义的创新。

三、关于C端付费的一些思考

梳理了上面这些,让我对各类互联网产品向C的收费状态有些了解。然而,知其然似乎不太够,知其所以然可能更有意义。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一是要不要向C收费;二是该怎么收费。

下面我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1. 要不要向C收费

面对这个问题,我的思考路径是这样:

  • 第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其沉默成本和边际成本是否足够低。如果成本足够低,意味着平台不需要成规模的收入来维持运营。否则,就要尽快考虑收入来源的问题。
  • 第二,有没有别的资金来源能够短期维持运营。如果产品获得了大额的投资,或者有集团层面的资金支持,那即便平台有收入压力,短期也可不考虑收入问题。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正好也是资金大量涌入的时候,所以很多公司在早期都没考虑变现的问题,那时流行的观点是:等有了用户、自然就会有收入。
  • 第三,除了向C收费,还有没有更好的潜在收费对象。很多平台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是C。像百度这样的平台,采用对C免费的策略保持其规模化增长,从而吸引和激励B持续付费,建立正向的商业循环,使其持续运转。
  • 第四,C有没有足够的付费动力。本文第一节谈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并不代表C就会付费。替代品的情况、使用产品的收益、使用产品的成本、用户的转移成本等,也会影响C的付费动力。

简单来讲,向C收费会有这么一些前提:需要钱,暂时没有别的来源;与别的对象相比,向C收费是最佳选择;产品情况使C有足够的付费动力。

2. 怎么向C收费

收费的方式,总结起来就两种:一次性收费,会员制收费。

我们看到,多数平台同时包含这两种收费方式。这是因为,不同用户群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期望按次消费即可,有些期望持续使用并获得优惠。

在我看来,一次性收费的方式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是否要考虑增加会员制收费,应当再评估下以下问题:

  • 第一,总体而言用户对你的服务的需求是低频的还是高频的。如果多数用户的需求是低频的,那会员制的意义可能不大,对用户如此,对平台也如此。例如:瓜子二手车推出会员制收费的必要性,就远赶不上网易云音乐。
  • 第二,平台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高还是低。会员制意味着后续服务用户有机会享受相对低的价格。如果服务的资源有限、边际成本较大且稳定的话,会员制会使平台的利润率面临下降的风险,难以持续运转。反之,如果增加一个用户或增加一次服务,平台的边际成本很低,那么会员制就是好手段。

除了收费方式外,收费的触发点也很有意思。对于那些免费、付费两个逻辑并存的平台而言,这尤其重要。

好的触发点,应该能让用户感知到付费将带来明显的收益,并且让他很难放弃。这里会应用到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例如:锚定效应、沉没成本、从众效应等。

  1. 锚定效应能够让用户感觉到当下的交易是划算的,例如同时呈现如下信息:新客9元/月,限今天,老客20元/月。
  2. 沉没成本成本能够让用户不愿意舍弃已付出的东西而停止前进。典型的例子如微信读书的试读,网易云课堂的试听等。
  3. 从众效应能够让人有跟着大家一起行动的冲动。在直播场景引导打赏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你看到众多人都在向主播示好时,你或许也想尝试。

其实还有个问题,收费的金额怎么定。这就得根据具体的业务情况来讨论了,在此不展开。按照成本定价法、精准定价法、需求定价法的基本思路进行组合和试验,总会找到不太差的方案。

 

作者:豇豆,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豇豆

]]>
消费降级or升级?2018消费趋势5点解析 ! //www.f-o-p.com/102278.html Mon, 15 Oct 2018 08:23:58 +0000 //www.f-o-p.com/?p=102278

随着拼多多的一路蹿升,还没捂热的“消费升级”突然变成了“消费降级”。到底是升还是降?网上争论不休。

在我看来,当然是升级。我们对品质的追求并没有降低,反而都在提高。只是不在意品牌,只买好的不买贵的了。我们追求好吃的,好玩的,但是我们不铺张,不浪费,不高调。其实这是消费理念的升级——从“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向“又好又便宜”转变。而买便宜的东西让大家形成了一种“降级”的错觉。

一、消费观转变的3个原因

1、国际地位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飞快,也越来越成为世界佼佼者,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发言权,引发国人的自信,而且国产品牌纷纷走出国门,也引发国产品牌的自信。

看看那些好莱坞大片都纷纷来找中国演员,连苹果都给我们特制了双卡双待了啊。

2、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

过去的一些时尚品,奢侈品越来越成为普通的日常用品,没必须要炫耀了。

比如汽车原来是身份、财富象征,但现在这方面意义大大淡化,或者像鲜花、巧克力,原来都是时尚化消费,现在也变得非常日常。

3、90后的品牌观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更宽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越来越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而这一届小主们更是自信且注重自我的一代。

以前的消费者更关注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而现在和未来会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感受。消费从“为人”转变到“为己”。过去我们在意仪式感,极力通过包装自己赢得某种社会认可,而现在,我们更愿意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被理解为“快餐级”的小品牌能越走越宽的原因,这并不是降级,只是用户越来越不看重大品牌给自己带来的身份象征。

二、消费升级时代的5个特点

1、性价比

随着拼多多的上市,“消费降级”开始爆红。

“消费升级=更贵”,这是对消费升级最大的误解。拼多多的兴起,正代表了新的消费趋势——新一代的消费者更加自信,不再需要价格或者品牌本身来证明自己消费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那些日常消费品。不是花不起这个钱,而是没必要花。

大家都知道,传统品牌在零售价格中纳入了大量加价,比如分销成本、批发零售层层加价,货架库存,磨损费用和广告营销费用。

此外,品牌经常还要负责零售商的店内营销成本。我们称这个叫“品牌税”,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候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

这些成本在商品售价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但是却跟直接使用体验没太大关系。比如过度包装的天价月饼。

这是从盲目的品牌崇拜向理性的“性价比”模式转变。

美国有一家迅速崛起的电商Brandless,仅上线一年就拿到了 2.4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估值突破五亿美元。

Brandless主打售卖无品牌的生活必需品,去掉了“品牌税”的中间环节,统一定价为三美元。

从各种枫糖浆、花生酱和冷榨椰子油之类的有机食物、到纯棉毛巾手套,还有洗面奶润肤乳等等,统统都只要三美元。是不是很像中国版“拼多多”。

Brandless 的网站上反复强调一句话:“Better doesn’t have to cost more”?(更好并不意味价更高)这句口号跟倡导“好的生活,没那么贵”的网易严选简直一毛一样。

中国的拼多多,网易严选,小米,国外的优衣库无印良品,Brandeless等都表明了性价比不仅是中国的消费趋势,甚至是世界的趋势。

2、便利性

这两年,你会发现,路边的便利店越来越多,全家、罗森、快客,天猫小店、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

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方式包括购物方式均发生变化,对“购物便利”的需求急剧上升。

全家、罗森等便利店的火爆,正是因为其能在时间、空间与购物上给予消费者极大的便利。有数据显示,在日本约23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

迷你KTV,一间只能容纳两到三人的小玻璃房实现了唱K这件事的随到随唱、唱完即走,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快餐化消费。

还有王者荣耀友唱、咪哒,都是各自领域的“快餐级”产品,讲究的就是快。

3、情感价值

对于“90后”“00后”来说,产品“更懂我”才是好产品。他们喜欢“更用心、更贴心、有个性,能替我表达的”产品,而且会大力消费和主动传播。

比如丧茶,这应该是一家纯粹靠营销起来的品牌。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想死没勇气玛奇朵、没钱整容奶昔、瘦不下去果茶、前男友越活越好奶茶、加班到死也没钱咖啡。

这些丧文化,戳中了用户G 点,引起了爆炸式的集体共鸣。一时间,丧丧的”表情包、流行语、电视剧成为了博得用户好感的营销新手段。

文案打下一片天下的江小白,定位于青春小酒的,瓶身上的文案其实就是一个“表达瓶”,帮用户一个输出自己的心声。

来,看看下面的地铁文案,你会不会也会心有感触。

品牌们都走下神坛,以个性化的产品,有趣的传播价值跟消费者拉近距离,获得共鸣。

用故事,用价值观,用人群划分,用情感连接的方式,赋予产品精神层面的诉求,让他们在使用中标榜自己的不同。

4、追求精神消费

对比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家庭消费情况,中国年均家庭消费中占比 60%多的是实物类的消费,30%多是服务性消费,包括文化娱乐、教育、医疗、旅游、生活服务等服务和体验式的。

而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这一部分消费的比例都超过 60%,实物类消费只有30%多,恰好跟中国倒过来了。

这个现象背后的含义是,当人们越来越富裕的时候,他们的钱更多会花在精神体验上。因此,精神和思想方面消费增量是一个重要的大方向。

Reddit上曾有一篇题为《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美国有钱人的无形消费成为一种趋势。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买奢侈包和新车,富人就会采用更加隐性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精英更看重知识和文化资本,把钱花在服务、教育和人力资本等领域。这种现象称作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不显著消费)。”

例证就是,从2016年开始涌现出的知乎live、分答喜马拉雅等各种知识付费产品。

5、共享

这一届年轻人不仅不在意品牌,还很开放的接收二手回收。所以近几年共享经济和二手经济在中国实现爆发式增长。

比如多到颜色都不够用了的共享单车滴滴,转转,咸鱼、享物说等二手交易平台。

商业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书里也说到了关于消费会越来越共享化趋势。作者将日本消费社会划分为了四个阶段:

对比我们现在的消费环境,我国的主流消费价值观大约是第三消费时代,共享会越来越普遍。

消费升级≠贵,消费升级仍是大趋势。而性价比、便利性、情感价值、精神消费、共享经济等,都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三、总结

所以虽然我以上叨逼叨说了一大堆,但是我知道要真的动手开干,以上并没卵用。真想赢,就别想跟从趋势。而是创造趋势。

看看过去霸屏的那些趋势,从共享经济、到人工智能、到区块链的新概念趋势,从零售、到电商、到微商,到O2O,到新零售的新市场趋势……

如果你都跟那些一哄而上的对手一样,做着同样的事情,凭什么期待不同的结果?(你以为你是锦鲤啊!)

要所以要能干会赚还得全靠自己想。凡事多问为什么。努力琢磨自己的业务,当把事情想得更明白时,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了。

像牛顿一样追问自己,是什么使得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飞呢?像爱因斯坦一样问自己,人如果跟着光线跑会发生什么呢?像亚当斯密一样问自己,是什么保证面包每晚都能摆在我们餐桌上呢?

能追问到多深,就决定了你是精英还是芸芸众生。

 

作者:胸小有脑,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胸小有脑

]]>
创业小公司如何做到低成本获客以及病毒裂变 //www.f-o-p.com/101475.html Tue, 09 Oct 2018 07:53:01 +0000 //www.f-o-p.com/?p=101475

 

此文章普遍适用于刚创业的小公司,谈谈裂变的本质以及如何去做,enjoy~

2010年肖恩·埃利斯提出“增长黑客”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风潮;自微信的兴起,且后续的功能愈加强大,社交裂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增长黑客”这一工作又成为了每个产品人都在热议的词语。

所有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增长:用户量的增长、收入的增长、销量的增长、用户时长的增长、订单量的增长……归根结底,所有增长的前提是用户量的增长。

而增长黑客就是为此而服务的。

一、常见的裂变形态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用户的分享,而这些分享有着各种形态,其中有些分享却莫名其妙地刷爆了你的屏。

常见的裂变形态都有哪些:

1. 老带新裂变——支付宝邀请送红包

老带新是一种通过老用户带动新用户,同时给予某一方或双方奖励的一种裂变形式。

随着用户获取成本的不断提高,微信支付争夺了下沉用户的支付路径,支付宝已经不止一次打出拉新送红包的活动。

2. 裂变优惠券——美团外卖分享领券

分享随机优惠券是在用户完成了一笔订单后,引导其分享链接,所有点击的人都能获取到“随机”金额的优惠券。

此裂变是从老带新裂变的逻辑中演进而来。

3. 纯分享裂变——小程序分享获利

这种裂变类型是最为原始的裂变,用户想要在某个产品里获得更多的权益需要通过分享来完成。

这种方式裂变只考虑到基础用户的分享意愿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新用户的意愿;常见的有小程序分享获利。

4. 储值裂变——星巴克为她买杯咖啡

这种裂变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用户A通过在平台上购买产品(卡券或礼品卡)而赠送给B,B必须通过此平台兑换产品,通过此种途径使得B必然会成为新用户。

储值裂变具有转化率极高的特征,而如何让A用户愿意购买则是此种裂变形态的难点了。

5. 砍价裂变——全民砍价邀亲朋好友来砍价。

砍价裂变在运用微信这一载体实现了非常强的裂变效果:用户购买一个产品,如果能够让好友来帮忙砍价的话可以获得折扣。

这种裂变的效果非常好:购物的用户非常热衷于找亲朋好友来帮忙砍价,而对于帮忙砍价的用户来说,则不见得有很高的重视度了——往往是砍完即走。

6. 团购裂变——拼多多满团即减

用户裂变上玩得最得心应手的,拼多多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仅仅在3年时间,收获3亿活跃买家,2017年全年GMV高达1412亿元。

同样的成绩,阿里巴巴用了10年,京东用了16年。

团购裂变的方法是:让用户抱团购买获取更低的优惠价。这种裂变不仅能触成高分享率,且能达到高的转化量。

购买产品的用户希望能够获取更优惠的价格于是很热情的让朋友来抱团购买,而新用户发现团购能有优惠价也会很乐于组团购买。

表面上看:买家和卖家都获得好处,因而收割了大量的下沉用户。

7. 分销复利——环球捕手“的共享经济

许多集团都在不断换着法子来玩分销,环球捕手便是一个:

  • 达人用户入会299元,拉一个新用户提成100元
  • 经理用户后拉一个200元
  • 总监级别拉一个250

其中还有层层的复利叠加,本质上和传销性质不大,但只要处理得好适当约束却也是一个很好的裂变工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8. 性格、星座分析裂变——网易云音乐人格分析

此种裂变比较特殊,在于用户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而自发地进行传播。这类裂变一般是触动了用户的心弦,从而产生了被了解、关注的欲望而进行分享

9. 炫耀裂变——微信年账单

炫耀裂变常见的有晒账单、晒历程等途径。

主要的目的是:用户希望通过此行为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满足虚荣感

10. 成就裂变——游戏里程碑

一般在游戏的设定里,每个里程碑的完成都会有分享诱导,在用户成就感爆棚的时候诱导其进行分享裂变。

用户的动机来源于展示自己强悍的一面,而获得荣誉感或满足攀比心理

11. 身份认同裂变——名人名言

这类裂变与炫耀型裂变差不多,也是通过分享名人名言或观点故事等到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塑造其个人的形象。

等等……

以上为常见的裂变类型,透过表象,细细分析后,我们发现用户的分享行为都是带着利益性质的,如果没有利益的分享,用户是不会去做的,“利益”便是分享裂变的本质动力。

对于用户来说,利益可以是有形和无形的;我们可以本质性地归纳出两种裂变的驱动模型:

1)实际利益裂变

用户通过分享后,直接获得实际利益,如:红包,物品,虚拟商品,服务。

2)虚拟利益裂变

用户分享后,不能直接获得实际利益的,但能给该用户精神慰藉或心理感觉变化,如:获得成就感,受关注,和情感共鸣等。

在虚拟利益裂变中,用户的诉求本质上只有一个——身份塑造。

剖析用户的心理:

用户转发名言,音乐,甚至评价行为等都是是为了塑造身份,从而拔升自己在群体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用户转发分享娱乐搞笑类的内容,也是为了获得群体的关注度,从而塑造出自己快乐幽默的形象……

因此,虚拟利益裂变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一切能够凸显个人与众不同的形象,而获得其他人关注(“利益”)的事件便是虚拟利益裂变。

二、设计一款裂变产品

上述我们讲到,用户裂变的诉求点都是从利益出发,而利益又分为两种模型,一种是显性的实际利益,而另一种则是相对隐性的虚拟利益。

下面,将基于本质”利益“来探讨,如何设计出一款病毒产品,让产品自带裂变,降低推广成本?

产品传播全过程(简易)

从产品接触到传播的全过程里,起着重要因素的对象有三个,分别是:产品,种子用户和分享机制。

可以抽离出三个对象进行一一分析。

1. 产品

产品是传播的前提,没有产品就没有传播可言。

C类产品更适合做产品裂变,B类产品进行裂变的难度相对则更难一点,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1997年的hotmail当时针对的用户群体便是商务性质的,但是因为采取了免费模式(解决痛点)+一个链接“现在就获取您的Hotmail免费信箱”(利益传播),在一年达到了超千万的增长,从此打开了互联网产品病毒营销的篇章。

C类产品和B类产品的裂变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是追溯到底层,本质上也是利益驱动体的,但需求会有所变化,在这里,我们着重讲的是C类产品。

在做产品裂变之前应该先要对产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做裂变,要考虑以下三点产品定位的问题:

1)需不需要?(产品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做病毒裂变的,做裂变的前提还需要基于产品需求为出发点。

如:产品还没成型,MVP(最小可行性产品)还未能达到PMF状态,这个时候,产品的需求不是在于推广裂变,而是完善核心功能,解决痛点。

2)适不适合?(产品属性)

产品的属性是否适合进行裂变营销是一个慎重思考的问题。产品若本身就是极高端用户,当用户多了未必能够带来正面效用,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流失率的时候,企业就不该进行裂变营销。

当今追求奢侈品牌的女士们,又有几个知道铂金包的存在?爱马仕推出该产品就是为了奠定其高贵有内在的定位,满足极高端用户以及业界对爱马仕的肯定,同时让极高端用户区别开一般消费用户,当它的大logo包包满街跑时,它始终希望自己的铂金包处于极度不知名的状态。

此外,产品是针对B类还是C类,用户群体在哪里?是否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覆盖到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做不做到?(资源匹配问题)

病毒营销的特点是:快和猛。

成功的病毒营销会在瞬间迎来流量的爆发,而服务器、带宽、技术支持等是否能够使得产品承受住瞬间如此庞大的并发量?产品的容错机制如何等等都要结合考虑,如果产品的资源无法匹配得起如此高的并发,给到用户不爽快的体验反倒会弄巧成拙。

2. 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是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关键角色,许多产品做得非常好,裂变机制也考虑到非常到位,就是没能爆发出来,其很大的原因就是忽略了种子用户这一重大的变量因素。

《引爆点》里指出:每个产品的爆发都有一个引爆点,而这个引爆点是通过种子用户叠加出来的;当种子用户未能达到引爆点的数量,产品也就无法爆发了。

同样的,种子用户也需要考虑三点问题:

1)是什么?(用户定位)

种子用户们是什么人?什么城市?收入如何?消费如何?使用该产品的场景和习惯是怎样的?

用户画像决定了我们的投放场景、时机、诱饵(利益点)、路径;没有做过认真的分析容易使得企业投放到错误的场景之中,从而无法达到裂变的预期效果。

2)如何触达?(触达渠道

分析用户画像的其中一个作用就在于:我们知道如何触达他们。

在《流量池》这本书上便指出,要建立流量池的思维而不是流量的思维;如果流量总是在用的时候才想办法去找,那么无论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很大的付出,但建立了流量池之后,我们则可以即用即得——即在产品推出后,可以迅速低成本推广开来。

当前,建立流量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品牌池

即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认可度,让用户对品牌有信赖,但单纯的品牌池不能做到即用即得,从产品推广时不能保证及时和到达率,触达率不佳。

第二种是论坛信息池

这类池会搭建一个供用户互相交流的平台,或是企业对用户,或是用户对用户,常见的如微博、公众号、论坛、贴吧等形式;用户较为稳定和高质量,是一种官方储流的重要法宝,缺点是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资讯来保持活跃度,否则会是死粉遍野的情况。

第三种是水军池

这类池也可认为是卧底池,公司的运营人员会通过伪装的微信身份混入到其竞品或相关产品、行业、兴趣等的微信群里,活跃的发言建立起信任后,会在群里以用户的身份在产品需要的时候,推广裂变产品。

水军池是一种非常好的种子用户池——群内用户都为有产品需求的目标用户,因为兴趣或交流而聚在一起,有着高活跃度,定位精准,传播快等特性,运营地好容易成为“自来水”。

在许多大公司对于一个运营人员的考量有一条就是:看你手中握住了多少高质量的微信群。

假设公司里拥有4个运营人员,平均每人手中掌握300个高质量微信群,群用户数在200人。

那么,在水军池里的种子用户就有4×300×200=240000个用户,假设转化率仅有10%,也有2.4万的用户作为种子用户——这个数字作为种子用户,对于许多小公司来说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这种方式,也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种建立流量池的方式,无需过多的打理换来的回报却是极高的。

类似的延伸还有在抖音,社区等平台以用户的身份来发布视频,内容或活动等,底下则是自己一群的水军在评论叫好。(参考美团外卖在抖音上的运营)

3)分享到哪里?(分享渠道)

分享是裂变最为关键的一步,分享考虑两点即可。

第一,分享的形态

分享出去的是文字?图片?H5?小程序?公众号文章?

这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分析,但建议以“轻、便”为原则最佳。

轻,可以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降低风险。

便,方便分享,用户进行分享时无压力负担,甚至是愉悦的;要点是降低分享的门槛,增加分享的利益点,减少分享的操作步骤。

H5或图片(附带二维码)这两种形式是比较推崇的形式,这两种形式可以跨越平台的局限,增加用户触达的几率——当然,多种形式结合更佳。

第二,分享的平台

理论上来说,可分享的平台覆盖越多越好,每增加多一个出口,就多一个可能性。但随着可分享平台的增加也伴随着开发工作量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还是需要根绝业务和用户群体来选择分享的平台。

其次,还需要了解平台的局限性,什么平台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分享过去。如:淘宝无法分享链接到微信,于是淘宝想到了用文字形式粘贴到微信上。

微信小程序也无法直接分享到其他平台,便可以使用图片+二维码的方式打通微信信息孤岛的问题。

3. 分享机制(玩法)

分享机制是病毒营销,低成本获客的核心点,也是本编文章的重中之重!

分享机制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是否具备病毒基因。

分享机制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有趣的玩法使得用户愿意分享并能够从而获利。

总结成三个词便是:有趣、意愿、获利。

有趣的玩法

是打开用户对待产品接受的钥匙,用户总是对于新奇的事情抱有新鲜感;切合用户需求,推出有趣的玩法,即考虑到玩法的趣味性,也考虑到产品的感知度,与产品的契合性。

途牛曾经打造出了一个爆款营销“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都看过,趣味十足,但是背后的操刀手却鲜有人知,好好的一次营销,转化率极低。

愿意分享

则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心理层面了。结合用户的定位和场景,考虑用户是否愿意和有充足的时间为此分享。

杜蕾斯在运营上做得非常到位,但是用户却不太愿意为其产品进行分享;导致大家到目前对于杜蕾斯的认知也都是避孕套,却鲜有人知他家的情趣用品也有许多品类。

这便是用户的心理因素所驱动,本质上用户所有的分享行为都是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在对待杜蕾斯这种产品,用户是有需求,有痛点,且有购买意愿的,但是却因为分享杜蕾斯的产品会塑造出个人猥琐的形象(在当前的环境),导致了个人形象(虚拟利益)的损失。因此,假设杜蕾斯搞大促也不见得会有好的裂变效果。

获得利益

本质论告诉我们,人类因利益而驱动行为。分享行为也是如此。

利益分为实际利益和虚拟利益。裂变的诱饵便是让用户获得利益。必须后置获得利益,让用户进行了有效的分享行为后才给予利益补偿,这样才能保证裂变的效果和转化。

需要强调的是:用户分享出去后,新用户进来应该要给予双方的利益,否则会增加用户分享的负担,降低新用户进入的欲望。

对于在乎得失的用户,诱饵为实际利益即可。

虚拟利益,对于高端用户或情感更为丰富的群体来说则更为合适。此类型用户追求更多的是成就感,获关注等诉求。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爆发出更好的效果。

三、病毒营销案例——连咖啡口袋咖啡馆

我们以连咖啡的“口袋咖啡馆”作为案例,分析它们是如何设计此次裂变营销的。

2018年8月1日,连咖啡上线了“口袋咖啡馆“的功能,在短短几小时便已经刷爆了朋友圈,一天开了52万家咖啡馆,堪称病毒营销的典范。根据以上对于分享的动机分析,来看看连咖啡是如何进行产品设计。

连咖啡的产品定位

产品需求:

  1. 突破空间局限性,解决用户上班喝咖啡(提神)不便利的需求

  2. 突破市场咖啡价格与品质不对称的问题,让用户喝上物美价廉的咖啡需求

经过多年的咖啡店的教育,目前一二线城市对于咖啡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用户产生依赖的情况,用户常在工作中犯困的时候需要咖啡进行提神,连咖啡解决的正是切切实实的痛点。

产品已经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大量订单来满足公司现阶段发展,因此需要裂变营销。

产品属性:

产品为线上下单购买,咖啡外卖到家(工作地点)

连咖啡的定位便是线上咖啡外卖,且咖啡属于快消品,产品属性非常适合于裂变营销。

连咖啡的种子用户

用户定位:

连咖啡的定位为都市白领,下单的场所多为办公室

触达渠道:

  1. 明星代言,通过明星自身的流量池推广到各自的粉丝
  2. 公众号推广,前身的连咖啡主打的是星巴克咖啡外卖,早已积累了许多咖啡的拥趸,公众号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流量池,通过在公众号上的大肆宣传,让其瞬间积攒满了种子用户

分享渠道:

分享渠道采用了两种形态:

1)生成小程序码店铺/咖啡产品图片

用户可以生成图店铺的图片或者自家店铺咖啡图片(均带有小程序码),保存到相册里,通过此图片,可以分享到各个平台。打破了微信信息孤岛问题。

2)直接分享小程序给微信好友

用户也可以直接简单粗暴地给微信朋友们进行店铺的分享。

首先,微信对于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0%,开设微信小程序,让用户能够进行内部分享,已经可以覆盖到大部分的用户了。

而为了方便拓展到其他平台,增加曝光度,其余的用户则通过图片形态在其他平台进行覆盖。

连咖啡的分享机制(关键点)

此次的病毒营销结合了用户的痛点和心理隐性需求,即给用户带来了实际的福利,又倾听了用户的内心诉求,在利益诱饵上才有了结合运用的形式,才使得这起营销如此成功。

有趣的玩法:

玩法的设定和有戏特别像,像是一个养成类游戏,趣味性非常高。

用户通过所提供的丰富插件完成自家咖啡店的装修,由于丰富的插件使得每个用户都可以极具个性地装扮自己的咖啡馆。

而且,新手卖家只能上架5款咖啡,要想卖更多的咖啡,只能通过“升级打怪”,即让其他人多购买自己的咖啡进行升级才能解锁。

愿意分享:

连咖啡这次营销成功的关键是:抓住了目标群体的内心非常隐性的需求。对于都市白领或热爱咖啡的人来说,心中都曾有一个梦——在一个不快不慢的城市,拥有一家自己个性的咖啡馆。

而连咖啡为这些用户做到了,极具个性化的插图完全满足了用户对于梦想中咖啡馆装修的设想,个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具象地展示,毫无疑问,分享的欲望必然强烈。

本质上满足了用户期望被关注,被因为与众不同的心理诉求,从而塑造出个人美好形象。

获得利益:

  1. 店长获利:

只需要有人光顾我的店铺并完成交易,店长能获得0.1杯的成长值,凑满了1杯后,店长可以对咖啡进行对换。

  1. 客户获利:

新店开张,当天进入的用户都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到高价的产品,让进入店铺的客户感觉到切切实实的优惠和福利。

在裂变中,应弱化分享者的利益,强调被分享者的利益,才能引导用户积极分享。

四、总结

裂变的前提:产品,市场与用户定位匹配

裂变的核心:利益吸引,玩法有趣,愿意分享

裂变的基础:种子用户,渠道覆盖,技术支持

而裂变的本质是让用户觉得有好处,好处是相对而言的,务必根据产品,市场,用户进行具体分析。

在每一个现象的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抓住本质,感受它,领悟它,从而演化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裂变手段。只有用心思考才能找到创造出更多全新的可能,学会追溯本质思考问题。

 

作者:G。,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G。

]]>
ofo的严冬来了吗? //www.f-o-p.com/100888.html Sun, 30 Sep 2018 02:50:20 +0000 //www.f-o-p.com/?p=100888

 

作为一家缺乏造血能力的企业,从击鼓传花停止那一秒,它就已经躺在资本的刀俎上了。

资本正在等待ofo倒下

就在不久前,多家媒体报道称,ofo在近期收到了来自阿里的6000万元的借款。

知情人士称:“这笔钱和融资无关,这六千万的借款是给ofo发工资用的”。

消息很快被ofo方面否认,但是在公司内部,戴威承认ofo迎来了“至暗时刻”,并且一度表态:不想战斗到底的员工,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相比之前阶段动辄数十亿的融资, 6000万的数字充满了鸡肋感,如果传闻属实,ofo团队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平衡滴滴和阿里之间的利益分歧。

一位业内投资人认为:戴威在引入阿里投资前,可能错误地高估了自己平衡资本的能力,而滴滴和阿里对ofo的计划与戴威团队存在着明显分歧。

如果没有阿里,滴滴的想法是想将ofo纳入滴滴的战略体系,滴滴App内推出共享单车平台,平台将汇集ofo小黄车、小蓝单车和即将上线的自有品牌,未来还会接入更多单车品牌。真正实现对国内互联网的“出行”入口的垄断。

但戴威显然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有王兴的先例在前,戴威坚持ofo独立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引入阿里系投资,就是ofo团队希望能在一帮江湖大佬的博弈中保持独立发展的话语权。

但是戴威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与滴滴和阿里的这些老玩家们相比,90后的他,在创立ofo之前身上最大的博弈常识仅仅来自于竞争北大的学生会主席经历。

“这当然不是公平(的对话),他的段位不够,在程维面前都还是孩子,而况马云。”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但资本不会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就分外温柔,很快,因为ofo的倾斜感觉到压力的滴滴开始了动作,首先实施的,就是复活ofo的曾经的一个对手——小蓝单车。紧随其后又在一线城市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桔单车。

从规模上看,似乎滴滴的动作象征大于实际,与之相比阿里投资永安行和哈喽单车是动了真格。说到底,不将所有筹码投入到一个创业者身上,是阿里投资部门的常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重仓了饿了么,阿里还是执意平行发展自己的口碑。

一位了解阿里投资的内部人士透露,单车赛道毫无先发优势可言,只靠免押金、大规模融资就可以“烧”出用户和订单量。而哈罗单车背靠上市公司,也有供应链加持,阿里没有理由舍近求远。

“让ofo资金枯竭,自然死亡可能是双方的共识,因为时间拖得越久,收购金额就会越低,到其接近破产之时,戴威只能选择将ofo卖给其中一家”

上面的人士猜测,一度占领大街小巷的ofo,恐怕难逃在2018年底卖身的结局。

“如果说两边的投资人现在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可能就是希望他(戴威)早点倒下了。”

1. 扑朔迷离的商业价值

谁能说清楚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

潮水退去的时刻,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一个事实,戴威手上最后的底牌,居然还是动产抵押,除了手上大量生产的,随着时间会快速贬值的单车,ofo似乎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筹码了。

也就是说除了规模,连ofo自己都难以解释公司的商业价值到底是什么?!

而单车是一种每时每秒都在吞噬金钱的动产,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戴威自己在2016年10月举办的盛景核心学员大会上计算过ofo的折旧成本:一辆小黄车成本不到300元,12个月报废。有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国投放的单车车辆数达1000万辆,这么一看,一个月光是折旧成本就高达数亿元。

面对每秒钟都在烧钱的事实,ofo急需讲一个新的故事。流量等于金钱,尤其是大量拥有付费能力的线下优质流量的时候,所以广告变现成了唯一的那根救命的稻草。

广告往哪里放?对于车身广告的利用,ofo近乎“无所不用其极”,其出售的广告位几乎包括了整辆小黄车的视觉面,从车筐、车座、车把三角区、后轮三角板以及品牌定制车。据公开刊例显示,ofo 的广告资源是“1500 万辆单车、覆盖全国 2.5 亿用户”,品牌定制车身的广告价格为每辆 2000 元/月,开屏广告价格为100~120元/1000CPM 起售。除了线下广告,开屏广告同样重要,但一位业内人士评价“App 开屏广告都是些没听过的公司”从中也能看出ofo的财务窘境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了。

2018年8月底,ofo终于上线了短视频广告业务,ofo将这项最新推出的短视频广告业务命名为“视听风暴”。从名字上看,项目被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很快,第一批广告主包括可口可乐、趣多多等品牌。相比之前的广告主,这次的广告业务受认可程度似乎高了一些。

卖广告之外,ofo 还取消全国 20 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如果用户不购买 95 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一笔数百元元的押金才可使用 ofo。

2.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式泡沫

所有的目标似乎都在指向赚钱。

一顿操作猛如虎后,人们开始关注ofo的营收是否有关键性增长。ofo 内部高管邵毅向媒体透露,业务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同时在国内100余座城市实现盈利。

但不幸的是,美团的招股书把一切拉回了现实,依然是单车的折旧成本,招股上透露出关键信息:

作为ofo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单车被收购26天以来,收入共1.47亿元,折旧和运营成本分别高达3.96亿元、1.58亿元,毛利亏损4.07亿元。

这意味着摩拜每天亏损金额约为1560万元,如果以这个数字来计算,摩拜单车每年的亏损额度将高达57亿元。

再来一番横向比较,号称规模远超摩拜的ofo,正在面临亏损数字只会更大。

ofo引以为豪的扩张规模,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

尽管从最近上线的广告业务可以看出,团队仍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变现能力。但根据折旧费用和亏损产生的巨大窟窿来看,广告业务和开卡的营收简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ofo上线更多的广告唯一能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能是未来面对资本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增加一点砝码。

但似乎他的竞争对手们同样不知道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

作为戴威的对手,摩拜CEO王晓峰曾经公开表示:

“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

这些发言曾经在投资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从中也能看出,胡玮炜应该比王晓峰更适合公关。这听上去像一个魔幻主义的笑话,一位早先退出共享单车行业的投资人表示:“如果没有人接盘,这就是把大把钞票往海里扔”。

事实上,关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问题并非只在国内引发争议,去年夏天,一篇名为《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的文章出现在德国的《经济周刊》上,这本刊物是德国经济周刊报是德国最大的经济类商业新闻杂志。

文章中引述了中国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面对正在德国开疆拓土的摩拜,作者算了一笔账:

每辆车价值250欧元(约合人民币1978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

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12欧分(约合人民币0.9元)的价格对这样的低频消费来说,实在是太便宜。

《经济周刊》是少数坚定看空共享经济的外媒,心直口快的德国人在仔细研究了一番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模式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怎么可能靠这玩意赚钱?

但在当时,这篇报道并没有引起太大影响,无论是ofo还是摩拜,正在铆足了劲头地希望进军海外市场,偶尔看到的小粉红群体的开启了集体吐槽模式,大家一致认为是严谨古板的的汉斯老爷看不懂中国的新经济。与国内软文四起一直唱红的科技媒体相比,《经济周刊》的声音更像是那个戳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

后面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了,共享单车出海业务目前的结局无一例外的是裁员、收缩,曾经的征服全球的口号演变成了艰难的海外撤退。

3.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近两年的创业赛道上,流传着两种成功故事。

一种是属于明星投资人的,早期扑进一个高增长的行业,投了一个投资项目后四处站台,把项目鼓吹成风口,再引入投资,打上一场烧钱大战,最后在崩盘前夜,等到BAT的入场,成功解套,上岸脱身,玩的就是刺激。

一种是属于创业者的,冒着一旦玩脱倾家荡产的风险瞄准一个行业,编织出一段故事,靠融资烧钱获得大量的高增长,最后在行业增长达到顶峰,各方资本涌入之时,成功脱身,成为北上广的“中产阶级”们人人称羡的财富自由者。

前一种故事属于朱啸虎们,后一种故事,属于胡玮炜们。没有第三种故事,那些踏踏实实独立发展走向成功的创业故事只存在《激荡三十年》的文字里。

这些创业者就像是西进运动中的淘金者,在乔布斯老爷子的精神感召下,无数内心追寻财富的玩家,披着“改变世界”的画皮进入了消费领域的赛道。他们遵循两个信条:一是“规模起来,车到山前必有路”二是“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

朱啸虎作为ofo的早期投资人,也是国内“共享经济”的重要鼓手之一。

朱啸虎对自己投资的项目是有高度自信的,曾经为了ofo的商业价值争论,可以直接在朋友圈马化腾激烈开怼;甚至放出豪言,共享单车的战场将会在“三个月结束战斗”。

基于曾经滴滴合并uber的成功,后续的投资人有理由幻想,在“独角兽捕手”的加持下,未来ofo也会成为下一个“共享经济”的奇迹,如图它的前辈滴滴一样横扫国内的出行市场,成为称霸一方的小巨头。

直到被自己的前妹夫欧成效在今年年初曝光早已套现ofo走人,整个创投圈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三个月结束”的战斗,真正指向是朱啸虎自己的“快进快出”的战斗。

小的资本开始离场,很快,一场共享单车行业的大逃杀,拉开了帷幕。

首先是重庆的“悟空单车”宣布破产,成为第一个退出市场的玩家;8天之后,3Vbike因同样的原因而停止运营,创始人巫盛华说出了心声“再也不看好共享单车模式了”,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小玩家却相继死去。

寒冬来临之时,人们就发现,似乎头部企业也开始体力不支了,而就在戴威“进入深水区”的时候,一旁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却宣布“提前上岸”。

似乎这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不同于行业top1的龙头执念,“知止而有得”是行业老二们常见的选择,在共享单车尚未完全退潮的时候上岸,把摊子交给腾讯,算得上是摩拜最好的结局。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在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时称,“摩拜的股东中没有人亏损,收益大约都在20%以上。”

应该庆幸,27亿美元,附加10亿美元的外部债务。摩拜的投资人们抱了泥牛入海的准备,但还能赚回一部分收益,这让所有人都很满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朱啸虎,何况如果如果再不赶紧撤,估值只会越来越低。

而与此同时,一篇标题《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推文在朋友圈疯转,一个财富神话就此诞生,令北上广格子间里那些还在焦虑打拼的“中产”人生艳羡不已。

对于被摩拜长期可能的债务问题折磨许久的胡玮炜的来说,内心一定是庆幸的:好险,末班车票也是车票,好歹上岸了。

胡玮炜到底有没有套现15亿?当吃瓜群众忙着关心这条八卦时,大部分人还没有注意到共享单车的泡沫已经开始破裂了。

就差一步,摩拜就可能沦为今天的小黄车的处境。虽然后面又经过数轮易主,但如今的小黄车在腾讯和美团的麾下,呈现出了另一派“佛系运营”的态势,不求规模第一,但求稳定运营,至少比ofo多了一股喘息之机。

4.单车盈利反思

当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最终活下来的为什么是美团?

因为王兴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团购行业的烧钱扩张特征后,断言这样的烧钱速度不可能持续,美团的策略是在死命咬住前三名的同时,练好内功争取盈利;最终,依靠“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挑翻了抢跑上市的窝窝团和其他一众玩家,成为了死人堆里站着的唯一玩家。

某种程度上,共享单车和空气币的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资本之间的击鼓传花的游戏,并且,每一名入局者开始都不相信自己是那个最后接盘的傻子;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无法为项目的盈利自洽,只能靠后进的资本续命。

近几年诞生的明星消费类互联网公司,就像前面说的,创业者似乎有一种莫名的自信,永远相信“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补贴开始盛行,烧钱变成通用的竞争手段,融资变成企业唯一的输血来源,这样的公司无论能推出多高的估值,但最终等待它们的,必然是迎来价值的回归。

进入2018年,蒙眼狂奔的创业时代真的结束了。

朱啸虎套现之后面对媒体说出了一句有落井下石之嫌的大实话:烧钱起来的都是伪需求,以后不会再投这样的项目。这句打脸的金句几乎扫翻了自己过去所有的明星案例。简直和李笑来的录音异曲同工,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独角兽捕手名副其实。

聪明人,都是离场之后才会说实话的。

而对于留在场上的ofo来说,作为一家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企业,从击鼓传花的鼓声停止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躺在资本的刀俎之上了。

 

作者:舍予兄,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舍予兄

]]>
8月新媒体营销指南,拯救你的KPI! //www.f-o-p.com/91886.html Wed, 25 Jul 2018 02:04:18 +0000 //www.f-o-p.com/?p=91886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要快人一步。

我们作为新媒体从业者也要未雨绸缪。

大家赶紧把8月份的营销日历囤起来,早早地规划好如何借势!如何蹭热点吧!

文案,策划,活动,H5,视频,搞起来!

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出了8月份的营销日历

拿走不谢

妥妥的

!!!

❂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建军节
热点:军人待遇,国防建设,中美贸易关系。
玩法:发展历程H5、为军人点赞H5、我的军人照片H5、为军人庆生、爱军拥军海报。

思路: 这个节日军事政治性很强。如果新媒体属性与这类节日属性比较挂钩,可以用图文、H5、海报、微博、朋友圈、视频等追热点。如果不是特别相关的,不追也可以。

案例:《中国教育报》就用《“八一”来了,教师版大阅兵,各科老师秀出霸气必杀技!献给四海八荒的教师们!》蹭了热点 。

❂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男人节
热点:男朋友,女朋友,礼物、相亲、男性的职业状况,求生欲。

玩法:男友答题卷,奇葩男生,我的男生相H5,活动促销,照片墙,吐槽或者有趣的话题。

思路:男人节这个热点最适合商品的打折促销活动,可以用海报、图文、直播等进行。同时,还可以利用微博话题、集体吐槽、H5、短视频等获得引流和曝光。

案例:天猫商城根据男人节的热点做的图文海报,用来进行营销活动引流。

❂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立秋

热点:天气、饮食、养生、传统文化、亲人。

玩法:促销打折,视频,图文,奇闻趣事,福利发放。

思路:立秋之后,暑去凉来,可以用天气的变化结合人们的饮食养生谈谈,也可用图文、海报等进行商品促销打折的宣传活动。同时,作为传统节气,还可以用微博话题,视频等进行一系列关于文化和亲情的切入。

案例:将父母儿女之前的亲情,用节气立秋前后的天气变化传递出来,拍摄成视频,进行宣传,非常具有感染力。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全国健身日

热点:健身、运动、体育精神。

玩法 :活动促销,课程推荐,比赛,全民健身活动,健身小游戏

思路:可以用海报、视频、图文等展现形式,从健康和运动方面谈谈。

案例:顺电在全国健身日推出打折促销活动,采用图文宣传的方式。

❂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国际左撇子日
热点:天才、智商、人工智能

玩法:这是一个很小众的热点。小众也有小众的玩法,可以做话题,比如左撇子们的趣事,甚至可以做一个用左手才能玩的小游戏。

❂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绿色情人节
热点:绿色出行、共享经济、环保、青年环保主义。

玩法:打折促销,种树游戏,绿色出行,情话表白。

思路:这个可以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进行切题,可以结合互联网共享经济和环保主义来谈。形式上可以用视频、图文、海报、H5小游戏等。

案例:斑马智行就用节能减排+环保出行+互联网汽车+情话表白,蹭绿色情人节的热点。

❂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七夕节
热点:恋爱、告白、约会、男朋友、女朋友、相亲、单身狗。

玩法:测姻缘,另一半长相H5,朋友圈找对象游戏,打折促销,难忘约会,相亲囧事,情侣照片,接吻大赛。

思路:七夕节是一个很大的热点,很多品牌都会抓这个热点,因此如何在众多蹭热点中脱颖而出,成功营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无论是用那个形式,H5或者图文,内容才是核心。

案例:比如麦当劳内容营销方面很善于将节日热点和产品营销结合起来。在七夕这个节日,借助各种中式经典爱情,将主打产品巧妙植入。

❂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诞辰
热点:改革开放,伟大领袖,十八大,国家经济发展,经济特区,市场经济。

玩法:今昔对比H5,考考你对***的了解,海报,图文对比。

思路:这是一个很主旋律的热点,很多垂直细分类的公众号其实都不太好蹭这个热点,建议可以不蹭(热点蹭不好也会给自己招黑)。但是很多咨询类新媒体却可以发挥这个热点,可以用海报写祝福语和缅怀语,也可以用视频,图文等展示***爷爷的政绩,甚至还可以用H5让用户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自身变化。

❂ 2018年8月25日  星期三  中元节
热点:祭祖,鬼节,传统文化,灵异,河灯祝福。

玩法:灵异事件盘点,恐怖电影推荐,活动促销,海报图文。

思路:中元节名气较小,热点也较小,建议可以用海报图文追追,或者用话题。

案例:比如用技术把故宫文物图片进行改造,创意十足,吸人眼球。

最后小编想说

这份营销日历非十全十美

毕竟新媒体行业

人在路上走,热点从天上来

接不接得住,全看手速

所以大家还是要

眼观四方

耳听八路

作者:王小1,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135编辑器(editor135)

]]>
针对社群运营的5个痛点的8个建议 //www.f-o-p.com/91241.html Thu, 19 Jul 2018 06:21:49 +0000 //www.f-o-p.com/?p=91241 社群运营

社群一直是一个很火热的话题,我研究了市面上比较火热的互联网学习型组织,发现一个怪圈,就是一些人自己社群运营的很糟糕,但是还出来教别人怎么玩社群,收费还不低。我总结一下当下这些互联网学习型社群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五点:

1、群成员之间信息不畅,沟通成本高

这几乎是所有社群存在的问题。大家在社群里看到彼此的信息只有 “上海-无业游民-冯宝宝” 类似于这种的格式,这种信息根本没法对彼此产生了解。跟每个人说一分钟,500个人的社群就得花近十个小时。这就导致沟通效率很低很低,所以导致你无法立马找到你要找的人。

2、社群运营缺乏体系化

有的社群活跃度很高,那是因为群主本身有点威望,而且愿意花很多的精力去打理,所以能够维持这样的活跃度。但是当建立两个群,三个群,四个群的时候,群主就分身乏术了。然后群主开始招募一些志愿者进行社群管理,从此社群就开始变味了。这些群管为了活跃而活跃,整天搞些无聊的事情,忘了大家聚在一起是为获得价值而不是打发时间。所以建立一个社群如果想形成一定规模,就必须体系化,有一套自运行、可复制的机制。

3、缺乏激励机制

一个优质的社群离不开三个要素:好的激励制度、内容创造者、优质群管理者。而目前基本上所有社群的内容创造者都是社群组织者,群成员输出的优质内容零零星星,所以根本转不起来。问题出在没有一个激励制度,激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几句感谢的客套话。你以为能给别人创造的价值很多时候都是别人不屑的。所以得针对内容创造者、群管理者、活动发起者、其他群成员画清楚一个价值闭环,给做出贡献的人足够诱惑的激励,让大家有互动、做出贡献的积极性。

4、缺乏一个高效的沟通方式

微信群聊天一个很大的毛病在于很难深度交流,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打电话。因为你没法一下子把问题的场景、细节、诉求全部描述出来,大家要不停的爬楼,所以对方理解的就很成问题。如果对方再没有追问细节得习惯,很容易就现有的内容断章取义。如果追问细节,那么沟通起来就会没完没了。

由于这种低效的沟通方式,以及缺乏很好的组织性,所以一些有货的人就不会在群里面活跃。牛人思维就是追求效率,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群沟通都很低,所以自然就不愿意在里面浪费时间,于是社群整天就是一群闲人在里面扯淡(冒着自己中枪的危险也要把这句话说完)。并不是说牛人天生的就讨厌在群里面聊天,如果群里面有他们需要的内容,并且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我想他们还是很愿意在群内分享。

有人会说,我来可不是为了学习的,我就是为了进个圈子结识人脉。那我想问,什么是人脉,肯定是有资源或者有能力的人跟你沟通熟悉觉得有合作可能性之后才能成为你的人脉。那问题是在一个大家谁都不了解彼此又不活跃的社群里面,你又如何去判断对方的成色呢,你是要发个寻人启事么?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根本无法执行。

5、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注定无法调动大家积极性

很多社群天天喊着社群是去中心化的,实际上还是服务于个人的利益。比如不让别人发广告,但是自己就可以发广告,道貌岸然的说自己发的是福利。有些大咖有很多粉丝,开设课程之后建立学习型社群,虽然学员对你满是敬意,但是要让别人花时间参与你社群建设又是另外一码事。

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你以为你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但是实际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爱活跃,你最终得到实际也没有多少,说到底还是格局不够。

我就挑主要的问题说了,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说:群管管死群,群内到处发广告,群友撕逼,群内闲扯淡等问题真的没有拿出来聊的必要。

本文只针对线上社群运营进行讨论,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跟大家具体讨论我设计的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1、如何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降低沟通成本

在入群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 职位、行业、个人发展路径;
  • 个人擅长领域(渠道资源整合、策划、文案、交互设计、思维能力等);
  • 个人诉求(跨界信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家关注的热点、产品运营的技术问题、理念指导、求职招聘等);
  • 个人爱好(便于线下活动的开展)。

(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文字原因就不详述)

这一步其实很多群主可能在做,信息也不算详细。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群主都没有将这些信息共享,而只是占为己有。我认为,在社群运营初期,这些信息必须得共享,让大家彼此都能够产生了解,便于找到正确的人去解决问题。

具体共享的方式就是:种子用户阶段,信息完全共享,后期随着群规模的扩大,可以把姓名和公司给略去,由群主保管。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使把这个名单给泄露出去,也不会造成人员流失,也不会造成大家的隐私泄露,而且反而更容易吸引别人加入。

2、如何激励内容分享者

社群的文化就是人人都是人人的老师,大家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解决而不依赖大咖。那当一个人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来解决你这个问题,别人为什么要主动分享,仅仅靠奉献的精神、虚荣心是不持久的,所以要设立一个激励制度。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分享者每周评选一次最佳分享的前几名,给予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分为两种:群成员自发打赏,群基金固定打赏。群内需要养成为知识付费的理念,愿意分享的人值得给他奖励。(具体的排名方案就不详述)

群基金怎么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在入群的时候每个人收 200 入群门槛,500 个人就是 10 万元,这 10 万元就用做社群基金,分为 52 周花完,每周的奖励额度就是近 2000。这数额的奖励足够有一个定的吸引力让大家参与其中。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奖励以及其他附加价值奖励另说。不过始终要记住,物质激励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实附加价值的意义更大,需要深入了解的可以详细交流)

3、如何激励社群组织者

一个里面再多大牛如果社群不能运作起来,那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群运营组织者至关重要。一般的社群都是群主来组织,或者招募一些全职人员管理,甚至是义工。这种方式对于社群的持续不具有持续性,社群运营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的活儿。社群的运营者本身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群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要给社群运营着足够的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社群的运营不能总指望大家抱着奉献精神。

我所设想的制度就是,钱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搞笑的方式,这个钱不需要由群主出。直接采用众筹供养群管的方式。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经济,不是靠的牺牲和奉献。500人的社群每人每个月缴纳 10 元社群运营费,那么一年总共就有 6 万的社群运营管理费。这费用足够养活一个全职员工。

群管采取轮值制度,想参与的可以直接报名,按报名先后顺序进行轮值。6 万元按周结算,每周就是 1100 多元,这金额足够刺激一个人把事情给做好,而且对于大家的代价又不算太大。

群管工作职责:群管要负责从开始的需求整理,根据群友资料库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在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促使对方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将解决方案具体化,有深度。然后在每周的一次问题解答的时候,做好活动预热,让大家踊跃参与。最后将产生的内容去除无效信息整理成标准化文件给全员共享,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大家价值获取的效率。

群管的KPI:必须得给群管设置 KPI,KPI 主要指标就是参与回答的人数,以及内容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足够让群管把这个事情做好。(细节就不深入讨论)

4、如何提高群员质量,不断吸引优秀的人

社群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群友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分享主动积极性。社群初期门槛就只是收费。后期就需要不断的招募高质量的人,那如何招募高质量的人呢?我们就得给这些人提供两个入群方式,这里我要提到的一个数字是52。

比如入群费用是 200 元,那么当群人数到了 52 个的时候,周奖励金额就是 200 元了。这个时候我们搜集群内一些问题让其他圈子的人参与答题,并且告诉对方,你可以随便挑一个问题参与解决,如果解决了问题并且获得最佳方案,你就得到入群的奖励。到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解答方案给他分享,如果他不是最佳方案,那么可以告诉他,入群的门槛是 200 元,你可以一起参与学习交流。

牛人喜欢跟高手切磋,如果他成为最佳方案,那么对于群友而言这也是巨大的福利,所获得奖励正好冲抵入群费用。如果没有获得最佳方案,那么他因为社群里面的牛人而认可社群的价值,最终可能会选择加入。(我瞎歪歪的,我又不是牛人)

5、作为一个菜鸟发起者如何迅速扩展群规模

靠制度以及自己苦心经营决定着社群是否优秀,但是只有大咖才能让这个社群变得卓越。因为大咖可以一呼百应,而屌丝只能一个个慢慢去说服。而且社群到了后期,因为大咖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灵魂人物可以镇得住场子,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所以在初期阶段先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验证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努力去说服大咖让大咖让他参与主导。菜鸟是永远无法扛此大旗的,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哪怕为别人做嫁衣对自己的反而是最有力的,而且本身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社群本身就应该是分享而不是占有。大咖很重要,但是没有大咖社群本身也具有自运行的能力。

想扩展群规模还需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推荐吸引别人加入。人人都喊着要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但是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社群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服务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具体如何调动所有人推广的积极性我这次就不说了,想了解的可以跟我私聊。

6、社群价值延伸

在社群运营成功之后,可以产生很多附加价值。对于那些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人,获奖的让你,需要做好信息记录,建立人才储备库。可以给他们提供资源对接的服务,反正他们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们。这也是这样的社群必须由大咖主导的意义所在。

所有人在里面的作答可以整理成档案,这样的档案对于人才招聘意义重大,传统的简历式招聘方式如果配上这些档案,将会帮助企业更好的招聘合适的人才。

社群内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整理出书,拔高社群的高度,在每个章节标注内容的创造者,给内容创造者名和利。

附加价值我只是列举其中几点,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附加价值。

7、建立高效的沟通制度

问题发起者需要将自己的诉求,背景详细信息写在 word 上提前几天仍群里面,让大家有充分时间思考。形式不限,最重要的就是把问题阐述清楚。(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文字原因就不详述)

解答问题的人把解答的方法以及思路详细的写在 word 上,放在群里。然后由群管进行统一整理协调。大家可以针对这些比较完整的问题以及方案展开讨论,防止话题偏题,提高沟通效率。在话题讨论结束之后,群管负责再将整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提炼整理,最后跟大家进行共享。防止大家为了看信息要不断的进行爬楼,浪费大量的时间。

套路只是为了沟通更加方便,千万不能变成教条的制度,一切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沟通效率,创造价值为根本目的。

8、在社群内各方价值闭环:

大咖:

  • 吸粉吸粉再吸粉
  • 提高自己分析的留存度以及粘性
  • 强化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洞察能力
  • 吸取一些优秀的 idea
  • 去发现目前大家最普遍的问题,寻找最接地气的研究方向
  • 寻找优秀的员工
  • 寻找优秀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对接
  • 通过解答可以看到自己的方案的操作反馈,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论
  • 可以针对大家普遍的问题,定制化一些培训活动
  • 上面都是我歪歪的,我又不是大咖,我怎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参与分享者:

  • 物质激励
  • 形象以及能力的展示,得到大家认可,塑造个人魅力
  • 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提出问题者:

  • 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
  • 找到自己需要的牛人资源

默默无闻的人:

  • 围观别人优秀的 idea 自己跟着成长
  • 获得牛人资源

群管理员:

  • 物质激励
  • 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 围观别人优秀的 idea 自己跟着成长

做一个事情得彻彻底底的想清楚社群里面所有人的价值诉求,不要总搞一些你以为的价值去糊弄人家,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人都是聪明自私的。

我们可以像一枚坚硬的种子一样,一辈子活在那个壳里,没有风险。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能够开出什么样的花。而如果我们能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理想,开出自己的花朵,我们便能绽放自己的芬芳。

 

作者:火星运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火星运营(MWnewmedia)

]]>
如何解决社群运营的痛点?我给出这8个建议! //www.f-o-p.com/85755.html //www.f-o-p.com/85755.html#respond Fri, 08 Jun 2018 06:34:59 +0000 //www.f-o-p.com/?p=85755 社群运营

互联网企业都非常热衷于做社群来和用户沟通,但社群虽然准入门槛低,想要做好却不容易。本文作者总结了五点互联网学习型社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八个方面跟大家具体讨论他设计的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社群存在的问题

社群一直是一个很火热的话题,我研究了市面上比较火热的互联网学习型组织,发现一个怪圈,就是一些人自己社群运营的很糟糕,但是还出来教别人怎么玩社群,收费还不低。

我总结一下当下这些互联网学习型社群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五点。

1.群成员之间信息不畅,沟通成本高

这几乎是所有社群存在的问题。大家在社群里看到彼此的信息只有 “上海-无业游民-冯宝宝” 类似于这种的格式,这种信息根本没法对彼此产生了解。跟每个人说一分钟,500个人的社群就得花近十个小时。

这就导致沟通效率很低很低,所以导致你无法立马找到你要找的人。

2.社群运营缺乏体系化

有的社群活跃度很高,那是因为群主本身有点威望,而且愿意花很多的精力去打理,所以能够维持这样的活跃度。但是当建立两个群、三个群、四个群的时候,群主就分身乏术了。然后群主开始招募一些志愿者进行社群管理,从此社群就开始变味了。

这些群管为了活跃而活跃,整天搞些无聊的事情,忘了大家聚在一起是为获得价值而不是打发时间。所以建立一个社群如果想形成一定规模,就必须体系化,有一套自运行、可复制的机制。

3.缺乏激励机制

一个优质的社群离不开三个要素:好的激励制度、内容创造者、优质群管理者。

而目前基本上所有社群的内容创造者都是社群组织者,群成员输出的优质内容零零星星,所以根本转不起来。问题出在没有一个激励制度,激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几句感谢的客套话。你以为能给别人创造的价值很多时候都是别人不屑的。

所以得针对内容创造者、群管理者、活动发起者、其他群成员画清楚一个价值闭环,给做出贡献的人足够诱惑的激励,让大家有互动、做出贡献的积极性。

4.缺乏一个高效的沟通方式

微信群聊天一个很大的毛病在于很难深度交流,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打电话。因为你没法一下子把问题的场景、细节、诉求全部描述出来,大家要不停的爬楼,所以对方理解的就很成问题。如果对方再没有追问细节得习惯,很容易就现有的内容断章取义。如果追问细节,那么沟通起来就会没完没了。

由于这种低效的沟通方式,以及缺乏很好的组织性,所以一些有货的人就不会在群里面活跃。牛人思维就是追求效率,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群沟通都很低,所以自然就不愿意在里面浪费时间,于是社群整天就是一群闲人在里面扯淡(冒着自己中枪的危险也要把这句话说完)。

并不是说牛人天生的就讨厌在群里面聊天,如果群里面有他们需要的内容,并且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我想他们还是很愿意在群内分享。

有人会说,我来可不是为了学习的,我就是为了进个圈子结识人脉。那我想问,什么是人脉,肯定是有资源或者有能力的人跟你沟通熟悉觉得有合作可能性之后才能成为你的人脉。那问题是在一个大家谁都不了解彼此又不活跃的社群里面,你又如何去判断对方的成色呢,你是要发个寻人启事么?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根本无法执行。

5.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注定无法调动大家积极性

很多社群天天喊着社群是去中心化的,实际上还是服务于个人的利益。比如不让别人发广告,但是自己就可以发广告,道貌岸然的说自己发的是福利。有些大咖有很多粉丝,开设课程之后建立学习型社群,虽然学员对你满是敬意,但是要让别人花时间参与你社群建设又是另外一码事。

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你以为你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但是实际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爱活跃,你最终得到实际也没有多少,说到底还是格局不够。

我就挑主要的问题说了,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说:群管管死群,群内到处发广告,群友撕逼,群内闲扯淡等问题真的没有拿出来聊的必要。

二、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本文只针对线上社群运营进行讨论,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跟大家具体讨论我设计的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1.如何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降低沟通成本

在入群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 职位、行业、个人发展路径;
  • 个人擅长领域(渠道资源整合、策划、文案、交互设计、思维能力等);
  • 个人诉求(跨界信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家关注的热点、产品运营的技术问题、理念指导、求职招聘等);
  • 个人爱好(便于线下活动的开展)。

(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文字原因就不详述)

这一步其实很多群主可能在做,信息也不算详细。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群主都没有将这些信息共享,而只是占为己有。我认为,在社群运营初期,这些信息必须得共享,让大家彼此都能够产生了解,便于找到正确的人去解决问题。

具体共享的方式就是:种子用户阶段,信息完全共享,后期随着群规模的扩大,可以把姓名和公司给略去,由群主保管。

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使把这个名单给泄露出去,也不会造成人员流失,也不会造成大家的隐私泄露,而且反而更容易吸引别人加入。

2.如何激励内容分享者

社群的文化就是人人都是人人的老师,大家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解决而不依赖大咖。那当一个人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来解决你这个问题,别人为什么要主动分享,仅仅靠奉献的精神、虚荣心是不持久的,所以要设立一个激励制度。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分享者每周评选一次最佳分享的前几名,给予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分为两种:群成员自发打赏,群基金固定打赏。

群内需要养成为知识付费的理念,愿意分享的人值得给他奖励。(具体的排名方案就不详述)

群基金怎么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在入群的时候每个人收 200 入群门槛,500 个人就是 10 万元,这 10 万元就用做社群基金,分为 52 周花完,每周的奖励额度就是近 2000。这数额的奖励足够有一个定的吸引力让大家参与其中。

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奖励以及其他附加价值奖励另说。不过始终要记住,物质激励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实附加价值的意义更大,需要深入了解的可以详细交流)

3.如何激励社群组织者

一个里面再多大牛如果社群不能运作起来,那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群运营组织者至关重要。一般的社群都是群主来组织,或者招募一些全职人员管理,甚至是义工。这种方式对于社群的持续不具有持续性,社群运营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的活儿。

社群的运营者本身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群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要给社群运营着足够的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社群的运营不能总指望大家抱着奉献精神。

我所设想的制度就是,钱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搞笑的方式,这个钱不需要由群主出,直接采用众筹供养群管的方式。

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经济,不是靠的牺牲和奉献。500人的社群每人每个月缴纳 10 元社群运营费,那么一年总共就有 6 万的社群运营管理费。这费用足够养活一个全职员工。

群管采取轮值制度,想参与的可以直接报名,按报名先后顺序进行轮值。6 万元按周结算,每周就是 1100 多元,这金额足够刺激一个人把事情给做好,而且对于大家的代价又不算太大。

群管工作职责:群管要负责从开始的需求整理,根据群友资料库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在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促使对方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将解决方案具体化,有深度。然后在每周的一次问题解答的时候,做好活动预热,让大家踊跃参与。最后将产生的内容去除无效信息整理成标准化文件给全员共享,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大家价值获取的效率。

群管的KPI:必须得给群管设置 KPI,KPI 主要指标就是参与回答的人数,以及内容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足够让群管把这个事情做好。(细节就不深入讨论)

4.如何提高群员质量,不断吸引优秀的人

社群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群友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分享主动积极性。社群初期门槛就只是收费,后期就需要不断的招募高质量的人,那如何招募高质量的人呢?我们就得给这些人提供两个入群方式,这里我要提到的一个数字是52。

比如入群费用是 200 元,那么当群人数到了 52 个的时候,周奖励金额就是 200 元了。这个时候我们搜集群内一些问题让其他圈子的人参与答题,并且告诉对方,你可以随便挑一个问题参与解决,如果解决了问题并且获得最佳方案,你就得到入群的奖励。到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解答方案给他分享,如果他不是最佳方案,那么可以告诉他,入群的门槛是 200 元,你可以一起参与学习交流。

牛人喜欢跟高手切磋,如果他成为最佳方案,那么对于群友而言这也是巨大的福利,所获得奖励正好冲抵入群费用。如果没有获得最佳方案,那么他因为社群里面的牛人而认可社群的价值,最终可能会选择加入。(我瞎歪歪的,我又不是牛人)

5.作为一个菜鸟发起者如何迅速扩展群规模

靠制度以及自己苦心经营决定着社群是否优秀,但是只有大咖才能让这个社群变得卓越。因为大咖可以一呼百应,而屌丝只能一个个慢慢去说服。而且社群到了后期,因为大咖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灵魂人物可以镇得住场子,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所以在初期阶段先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验证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努力去说服大咖让大咖让他参与主导。

菜鸟是永远无法扛此大旗的,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哪怕为别人做嫁衣对自己的反而是最有力的,而且本身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社群本身就应该是分享而不是占有。大咖很重要,但是没有大咖社群本身也具有自运行的能力。

想扩展群规模还需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推荐吸引别人加入。人人都喊着要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但是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社群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服务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

具体如何调动所有人推广的积极性我这次就不说了,想了解的可以跟我私聊。

6.社群价值延伸

在社群运营成功之后,可以产生很多附加价值。对于那些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人,获奖的让你,需要做好信息记录,建立人才储备库。可以给他们提供资源对接的服务,反正他们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们。这也是这样的社群必须由大咖主导的意义所在。

所有人在里面的作答可以整理成档案,这样的档案对于人才招聘意义重大,传统的简历式招聘方式如果配上这些档案,将会帮助企业更好的招聘合适的人才。

社群内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整理出书,拔高社群的高度,在每个章节标注内容的创造者,给内容创造者名和利。

附加价值我只是列举其中几点,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附加价值。

7.建立高效的沟通制度

问题发起者需要将自己的诉求,背景详细信息写在 word 上提前几天仍群里面,让大家有充分时间思考。形式不限,最重要的就是把问题阐述清楚。(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文字原因就不详述)

解答问题的人把解答的方法以及思路详细的写在 word 上,放在群里,然后由群管进行统一整理协调。大家可以针对这些比较完整的问题以及方案展开讨论,防止话题偏题,提高沟通效率。在话题讨论结束之后,群管负责再将整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提炼整理,最后跟大家进行共享。防止大家为了看信息要不断的进行爬楼,浪费大量的时间。

套路只是为了沟通更加方便,千万不能变成教条的制度,一切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沟通效率,创造价值为根本目的。

8.在社群内各方价值闭环:

大咖:

  • 吸粉吸粉再吸粉
  • 提高自己分析的留存度以及粘性
  • 强化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洞察能力
  • 吸取一些优秀的 idea
  • 去发现目前大家最普遍的问题,寻找最接地气的研究方向
  • 寻找优秀的员工
  • 寻找优秀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对接
  • 通过解答可以看到自己的方案的操作反馈,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论
  • 可以针对大家普遍的问题,定制化一些培训活动
  • 上面都是我歪歪的,我又不是大咖,我怎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参与分享者:

  • 物质激励
  • 形象以及能力的展示,得到大家认可,塑造个人魅力
  • 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提出问题者:

  • 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
  • 找到自己需要的牛人资源

默默无闻的人:

  • 围观别人优秀的 idea 自己跟着成长
  • 获得牛人资源

群管理员:

  • 物质激励
  • 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 围观别人优秀的 idea 自己跟着成长

做一个事情得彻彻底底的想清楚社群里面所有人的价值诉求,不要总搞一些你以为的价值去糊弄人家,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人都是聪明自私的。

我们可以像一枚坚硬的种子一样,一辈子活在那个壳里,没有风险。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能够开出什么样的花。而如果我们能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理想,开出自己的花朵,我们便能绽放自己的芬芳。

 

本文作者@静静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5755.html/feed 0
青瓜早报:携程否认存在“大数据杀熟”; 小米称陆奇将加盟系谣言; //www.f-o-p.com/83969.html //www.f-o-p.com/83969.html#respond Mon, 28 May 2018 01:18:07 +0000 //www.f-o-p.com/?p=83969
 

早安艾瑞巴蒂,一起来看今天的早报…

一、头条:差评称6月试行新内容生产制度

1、差评称6月试行新内容生产制度:综述文章不再标原创

27凌晨,差评再度发文反思,详细阐述团队过往的内容生产过程,并决定将从6月1日开始,试行新的内容生产制度。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新制度中包括无独立观点的整合综述类文章、外网编译类文章将不标记原创标等内容。

2、三评“差评”洗稿事件:缺乏常识的人不足以定义规则

PingWest品玩发文称,差评定义“线上采编”,给自己编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法。越故意为制定规则而制定的规则,越拧巴,因缺乏常识。差评这套“新标准”就是典型缺乏常识的体现。

3、媒体人杨樾:差评问题本质在三观 团队嚣张无视规则

杨樾评论称,差评回应体现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他们自述的“缺乏专业训练”,而在于心态在于三观。杨樾称,与差评团队接触合作,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团队的嚣张和无视规则。

二、国内新闻

4、携程:经调查不存在“大数据杀熟” 将优化页面展示

针对日前网上所谓“酒店同房不同价”的疑问,携程排查和分析了网友列出来的问题类型,并逐一做出释疑,并称,站在用户角度看,其产品过于复杂。好的产品绝不是需要用户做过多学习的产品,下一步会优化产品设计和页面展示,给用户尽量好的体验。

5、今日头条对西瓜视频链接被判定为“包含欺诈信息”做出回应

今日头条称,没有及时排查新型的博彩视频,这是西瓜的失职。但是腾讯管家所谓“ 该域名传播的URL恶意网址比例超高,超过80%“的说法纯属造谣,西瓜视频完全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6、三亚外卖餐饮店营业地址造假?美团饿了么被约谈

记者27日从三亚市委宣传部获悉,一网友近日发帖反映多家外卖餐饮店疑存在营业地址造假等问题,三亚市旅游整治办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调查核实,约谈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目前,两家外卖餐饮店被外卖平台下架,两大外卖平台也将受到行政处罚。

7、海尔回应“世卫组织专家事件”

近日,海尔举行相关活动,称“世卫组织专家代表为海尔颁发全球健康空气领袖品牌。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对此事予以否认。海尔回应称,认可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声明,并承诺不在海尔官方平台转载、发布任何与事实不符的内容。

8、传陆奇将加盟小米负责移动AI事业部 小米称系谣言

今日有传闻称,百度前总裁、COO陆奇将于小米上市前作为合伙人加盟,负责新成立的全球移动AI事业部。小米公司官方则回应称为“谣言”。此前传言阿里巴巴邀请陆奇担任全球总裁一事,亦被阿里官方否认。

9、摩拜副总裁:共享经济烧钱战扰乱市场秩序,违背产业升级初衷

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崔书峰谈及共享经济时称,“烧钱不是长久之计,它是不符合实际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烧钱,“不管是早期的网约车,还是后期的单车都在烧钱,烧钱的结果是烧出了好多用户,用户其实不是忠诚的用户,而是有钱就来,没钱就走,谁给钱就去谁那里。”

10、唱吧进入上市倒计时,最快1个月之内递交招股说明书

北京证监局披露了《中金公司关于唱吧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辅导工作总结报告》,披露日期为5月7日。有投行人士分析,这意味着,唱吧极有可能在1月之内向证监会上报材料,发布招股书。据公开资料,中南文化、快乐购及明星谢娜、汪涵、何炅通过芒果盈通持股唱吧科技。

11、“失控奔驰车”事件检测结果出炉 认定车辆不存在失控情况

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车辆制动系统工作正常,无故障,巡航系统工作正常,无故障,综合认定2018年3月14日车辆在连霍高速相关路段行驶过程中不存在失控情况。

12、央视痛批“情感教主”Ayawawa:教女人为“奴”

你以为她做的是情感讲座?其实她做的可能是讲座生意。你以为她是耐心的在热爱人民?其实可能是在热爱人民币。但在站不住的脚的奇谈怪论的背后却依然有300万粉丝,这就是现状。

13、工业富联IPO战略配售结果:BAT各获配2178.6万股 锁定期3年

工业富联披露IPO战略配售结果,20家战略投资者的认购资金已于规定时间内全部汇至指定的银行账户,本次发行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为5.908亿股,约占发行总数量的30%。其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各获配2178.6万股,股票锁定期3年。

14、腾讯圈地乘车码:落地和在谈的城市有70座

腾讯微信支付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雷茂锋表示,腾讯乘车码落地和在谈的城市有70座左右;支付宝5月初曾表示,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公交,未来一年,这个范围将扩大到超过100个城市。雷茂锋称,将各出行场景数据打通后,既能为商家提供深度运营参考,也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国际新闻

15、第一版5G标准将于下月公布

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工作组在韩国釜山召开了5G第一阶段标准制定的最后一场会议。多家中国企业包括华为、OPPO、VIVO等通信设备及手机厂商,也参会商讨并提交了提案。此次会议将确定3GPP R15标准的全部内容,预计下月在美国召开的全体会议上,3GPP将宣布5G第一阶段的确定标准。

16、消息称iPhone将全面更新NFC功能 开门刷公交都有戏

苹果准备对iPhone的进场通讯芯片(NFC)进行大规模更新,用户日后可以使用NFC芯片打开房门或车库门。目前,该芯片主要可以实现通过Apple Pay进行付款。报道称,苹果员工已经可以接触到了新功能,而且显然是在苹果位于库比蒂诺的总部办公室和大楼。

17、亚马逊CEO贝佐斯:我们必须重返月球 这次要留在上面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兼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誓要利用他的火箭发射创业公司开发探测器,甚至可能在月球表面建立人类定居点,即便这些项目尚未获得美国政府的财务支持。

18、俄罗斯央行副行长将区块链应用划分为两个主要用例

俄罗斯央行第一副行长奥尔加·斯科罗博加托娃将区块链应用划分出两大用例:首先,区块链系统可以用于银行支付处理的分布式结算基础设施,比如Ripple和Corda;其次,可以提供智能合约功能的区块链平台,比如以太坊和超级账本。

19、天合光能全现金收购西班牙跟踪支架公司Nclave51%股权

美股私有化退市的天合光能,首次披露对西班牙跟踪支架公司Nclave的收购细节。天合光能副总裁兼全球销售总裁印荣方透露:“此次收购,公司未使用杠杆,而是全现金收购Nclave51%的股权,获得该公司控股权。但由于天合光能正在布局A股IPO,具体收购数据还不方便披露。”

20、特斯拉聘请新中国首席财务官,未来几天宣布更多雇员

据CNBC报道,特斯拉公司宣布,包括前通用电气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执行总裁James Zhou在内的中国首席财务官以及前苹果公司高管Neeraj Manrao等能源制造业务总监。特斯拉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欢迎一群这样的人才,因为我们在继续增加(Model 3新车型),”并补充说,在未来的几天里,会宣布更多的雇员。

21、Facebook新工具对第三方开放,以提高政治广告透明度

上周,Facebook推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广告档案,以提高该平台的问责制和透明度。宣布消息的同时,Facebook表示他将创建一个第三方群租,以用来访问存档数据。当用户点击广告上的标签时,他们会被导入档案中,在那里他们可以知道广告背后的人,以及在广告上花了多

今日思想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巴菲特

 

本文作者@静静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3969.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