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付费阅读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3 Mar 2017 06:52:0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微信付费阅读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怎么就愿意为知识付费了呢? //www.f-o-p.com/37361.html //www.f-o-p.com/37361.html#respond Mon, 13 Mar 2017 06:51:56 +0000 //www.f-o-p.com/?p=37361 1

去年开始罗辑思维率先试水知识付费模式,把重心从社群电商转移到知识服务商,推出了「得到」,现在上面的付费订阅产品做的风生水起,本人也是重度用户,订阅了9个专栏,平均每天在线时长100分钟左右,超过了微信

在线时间虽长,从价值上看还是比不上微信和淘宝,因为大部分时间花在听音频上面,没有操作上的交互,时长转化的想象空间有限。不过这些依旧掩盖不了高粘性的产品价值。

《未来简史》里有一段话:

如果想让人相信某些假想实体,就要让他们牺牲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牺牲令人越痛苦,他们就越会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

没有什么比钱更有价值了,虽然牺牲了规模迅速爆炸的速度,但换来用钱投票的用户是最精准、最忠诚的,这就是付费模式的优势。

知识付费的风口来了吗?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去看,罗胖有个定义

需求分两种:

满足欲望,比如开个餐馆。

实现自我,比如去健身房。

消费升级实际上是完成需求上的切换。

在知乎也看到对消费升级的一个很到位的分析:

消费升级本身。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积累升级了的消费习惯也需要一个过程。而经过了2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消费的辐射效果已经很明显,该吃的馆子都吃过了,该买的牌子也都买过了,该去的地方也都去过了,量的覆盖已经足够,质的提升就水到渠成。

质的提升也包括实现自我。

其实知识付费并不是一个新认知,买书、买杂志、听课都需要花钱。准确来说,这一轮知识付费是想强调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只要提供的内容能够满足实现自我的欲望,就会有更多的用户愿意花钱买单,并且有更多的用户会主动需寻找这样的好内容。

随着后续微信付费阅读的跟进,知识付费似乎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风口特质。

还有分蛋糕的机会吗?

知识付费的大蛋糕,「得到」已经咬了一大口。当然,还有一大块预留给微信。

不同的是既然定位于用户的“翰林院”,在内容质量和获取效率上,「得到」一定会优于微信。

近期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大改版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周更变成日更,时间也被砍到5-8分钟,将碎片化的高效学习模式走到底。

但「得到」毕竟一个平台性的知识服务商,虽然目前每推出一个新的付费产品,打磨时间至少是半年,产能很低。可从长远看,借着风口的助力,产品多样化不可避免,多样化导致臃肿,臃肿的结果必然会使知识获取效率下降。

就拿我说,现在已经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碎片化的时间已经不足以消化所订阅的内容。

不过「得到」一定会极力避免这个情况,在知识品类上会有意克制,不会脱离让大部分人都能够「看的懂,还有用」的知识范围。

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切赛道的机会,即,那些特定行业的「有门槛、也有用」的专业知识,同样以碎片化的产品形态进行打磨和包装,比如《餐饮创业前的十节课》、《化妆品店长晋升5条路》,目的是覆盖到「得到」兼顾不了的用户群,作为「小得到」去提供垂直行业的优质知识服务。

抱歉这个风口,“猪”飞不起来。

这个“猪”并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想说这轮知识付费创业机会,依旧在大V手中。

上周有个朋友很激动的找到我聊(由于我运营了一个MBA同学迭代群,人不多,但有固定的内容输出,活跃度较高),他想拉我一起做收费社群。下面截几段他的一些想法,应该反映出了在所谓「风口」面试一类人的普遍心态:

简单来说,要么本身具有影响力,要么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去制造影响力。

而本身已经错过微博、微信流量红利的个人,想去抢知识付费的红利,哪怕你起的再早,抱歉,真没有机会。

何况除了影响力以外,知识付费是一门生意,所以你必须得想清楚:

提供的知识服务形式是一个什么样的确定性服务。

适用群体、更新方式、持续周期、知识要点,从一开始就要给用户看到全貌,而不像自媒体一样灵活自由。

如何将一整套知识揉碎,重组,形成新的适用于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能够给予用户什么预期,就像一面镜子,用户能否通过产品形态清晰看到实现自我后的画像。

总之不要简单以为,有好的内容就可以收费,消费在升级,用户的理性也在升级。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思考菌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7361.html/feed 0
知识付费的几个坑,罗胖们想好了么? //www.f-o-p.com/36959.html //www.f-o-p.com/36959.html#respond Thu, 09 Mar 2017 01:42:20 +0000 //www.f-o-p.com/?p=36959 2

一、罗胖的野望

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无非美女和读书。

  • 3月7日女生节,蓄势已久的豆瓣时间正式发布,传说中的诗人北岛重回台前,至此内容领域的主要选手们都杀入了“付费”战场,战火逐步升温。
  • 3月8日女神节,期待已久的罗胖分享会终于到来,“知识产品化”、“知识服务商”的大幕拉开,好戏登场。

笔者指出:

  1. 知识付费兴起只有一个原因,中产阶级太焦虑了,这种焦虑让随时充电从痒点变成了痛点,非刚需变成了心理刚需;
  2. 知识内容是最成熟最丰富的内容类型,能同时抓住人的求知欲、虚荣心(社交货币)、故事审美体验、对IP网红的追求;
  3. 知识付费对应的是线下存在多年的知识书籍、知识课程、知识节目、知识咨询、分享会、知识汇编精读,付费上并不违和;

而罗胖的分享,确实给笔者打开了新的视野(以下为个人总结,可能不对):

  1. 消费升级时代,中产阶级一个迫切的需求是“对抗落后焦虑、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终生、跨界、随时的知识学习不可或缺;
  2. 但是碎片化时代,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决定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太低效;
  3. 当1和2构成了一组深刻的矛盾,人们一方面渴望随时充电、生怕落后,一方面又苦于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知识如何高效获取、易于记忆、便于转述?于是知识产品家出现了,知识服务出现了,把传统模式下的知识传授(厚书、长课)转化成了适合碎片时代的知识产品;
  4. 当这些产品因为突出的质量(而非一时传播),可以像新华字典一样抢占某个知识细分的心智定位时,它就会产生类似版权的效力,通过持续不断被消费实现规模化(想想新华字典的印数);
  5. 因而知识服务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足够硬,能够畅销不衰,而非流量(一时畅销);
  6. 这是出版和教育的逻辑,想想教育加出版这个市场有多大?

所以罗胖与其说是做了一个分享会,不如说是对资本市场做了一次“洗脑级”的路演,转换成资本的话语就是:

  1. 市场足够大,整个出版和教育未来都是我的星辰大海;
  2. 需求足够强,中产阶级焦虑了,但原有知识获取模式不行了;
  3. 产品足够好,知识产品家的知识服务模式;
  4. 壁垒清晰,抢占知识细分的心智高地成为各个细分领域“新华字典”一样的存在,或者各个领域凑起来成了碎片时代的新华字典。

至于说团队什么的,罗胖的力量自不必说,知识付费这事一般人玩不来。

当然,罗胖还干了两件事:一是要收割流量了,以后当家节目只放得到上,想听就下载得到(可能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二是消除自(对)己(手)的一些妄念,别学我了,知识付费这事一般人还真玩不来,得比猪厉害。

讲到这里不得不说,多年前那个激情澎湃、神神叨叨的罗胖已经一去不返,眼下的罗胖成熟老练,已经有了完整清晰闭环的商业逻辑,再没有当年的“这是一次实验”了。

罗胖的野望确实气势磅礴,但他也坦言当前的市场远未爆发,年收入与三源里菜市场3-4个摊位相当,如何迎来“指数级的上升”呢?恐怕还有这么几个坑。

二、付费没那么简单

罗胖已经论证了“知识的付费是可行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持续”、“能不能指数级爆发”,简言之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常常买。

笔者看来,在常见用户的购买决策中,有几点必须考虑:

  1. 需求痛点,该商品解决了哪些直接和潜在问题,对该商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怎样的心态?
  2. 成本,简单说是价格,其实还有一些隐性成本。
  3. 信任,我是否相信商品能解决1。
  4. 诱惑,这个商品有促销优惠,这个商品快断货了,大家都在买,这是独家首发的,你懂的。
  5. 替代,如果我不买,有没有其他方案解决1?
  6. 满意体验或口碑带来的复购,是否曾经买过,有了好的体验会再买,或者别人强力推荐?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到:需求痛点已经基本论证,知识付费最大的成本不是价格而是注意力和时间(所以即便罗胖已经知识产品化了,还是有比例惊人的人买而不读),那么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信任、替代和复购。

先看信任

信任是知识付费的第一难题,就一页介绍文案(尽管写得撩人无比)几页试读,凭什么让我相信你的东西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呢?凭什么让我相信你的东西值这个价呢?传统模式下我们去买书,信任感无非来自三点:

  1. 这些书是“出版”的,是正规的,整个国家的编辑出版审核机制在为其背书,别小看这一点,普通百姓最信这个;
  2. 书摆在书架上,可以随意翻翻,这个翻阅比试读更能建立信任感,当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不自觉的人直接把书店当图书馆了,读完不付费,所以很多书都上了封皮;
  3. 实在不行,可以看豆瓣评分与评价呀。

编辑出版、国家审核、自己翻阅、他人评价,往往这么多机制放在一起,才能构成对书的信任。可是现在的知识付费,信任感的建立恐怕主要就是“对作者大V的崇拜”或者“对罗胖的崇拜”了,是对个人信用的直接透支。

再看替代

得到平台上最大的尴尬可能是,没有作者比罗胖更深入人心,没有作品比罗辑思维更加有趣好听(毕竟是专业媒体人),而后者近乎免费。当然罗胖可以说自己做的只是迎合人的欲望、让别人爽,其实价值不高。但不可否认,在缓解知识焦虑、提供心理按摩方面罗胖可能是手法最醇熟的,却是近乎免费的。

但是更广泛的角度呢?用户想要缓解身份和心理焦虑,其实有很多办法,比如读咪蒙、刷知乎、每天打开虎嗅这类行业媒体,得到上收费的内容,真的就一定比上述平台的免费内容好?

即便不阅读,也可以健身、长跑、出国旅游、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就是单纯购买“消费升级”的轻奢产品。

而正如罗胖所说,国民总时间是一定的,既然常常会用到其他领域,既然根本无法保证能沉下心来每天学习,为何要花这个钱呢?

这个替代对罗胖的产品模式威胁极大,因为他一卖就是一套,摆明了用户你得确保一段时间沉下心来学,才可见效。但是如上所述,外面花花世界,用户面对那么多选择,怎么集中得了这个注意力?那么多人买而不读,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最后看满意

要想提升复购,满意是关键。罗胖已经指出,关键是产品自身的品质和体验。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用户预期的控制和用户习惯的契合。什么意思呢?你产品品质再好,和用户期望完全不一样,也不可能满意;你产品体验再棒,如果无法嵌入用户的习惯中,他根本就没法完整地去体验,又怎么满意呢?

请注意,知识服务和罗胖列举的滴滴美团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个极度非标的业务,而非标也就导致了内容品质无法稳定、用户预期无法统一。

先看内容品质无法稳定。你做个收费栏目,一期让人满意,两期让人满意,可中间只要有几期让人不满,用户就可能失望,然而可怕的是,用户的阈值总是不断提升、口味越来越刁,免费的我失望几次仍可宽容,但是收费……

再看用户预期无法统一。还是打车、外卖,用户的预期无非是快、安全、态度好之类,但是同样一个知识付费,可能不同的用户预期是完全不同的,毕竟知识本来就是玄虚的东西。每个人的预期都不一样,如何让大多数用户都满意就会是个难题。

最后看用户习惯的嵌入。还是那句话,碎片时代的人们已经有太丰富的选择去缓解焦虑、提高自我、高效率获取知识,而得到一次订一个系列的模式可能未必是“最碎片”的,于是很多人买而不听、再好的体验也无法真正享受,又如何满意呢?

也许罗胖会说买而不听是常态,但在我看来,买而不听一来就和手机下了个app却不大用一样、一定是产品本身有某种问题;二来它直接影响的是口碑和复购,如果用户一年下来觉得买了那么多但其实根本没时间听,或者和别人说“买了那么多但其实根本没时间听”,这个对复购的危害可就大了。

遥想当年,早在阿里巴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8848、易趣等多个电商网站,当时人们也觉得电子商务会是未来,但一开始的状况就是不温不火,为什么到了马云这儿就爆发了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当时电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交易信任问题。我钱打了真能到吗?多久能寄到?东西是假的或者有质量问题怎么办?

现在内容付费的发展很像电商的早期,大家都觉得是趋势,越来越热了,但离爆发恐怕还差一个支付宝

三、产业化难题

当然,罗胖怀着一颗“产业级雄心”,也许有一天出版业和教育业如同今天的报业一样日薄西山,而知识服务成为下一代的承接。但是对于“得到”的产业化,我认为依然有几个问题值得推敲:

1. 更依赖明星爆款,而非内容深度

前面说过,用户的购买常常是因为对罗胖或大V的推崇,而并非对内容的真实需要,这样的模式之前央视《百家讲堂》的学者明星化就曾百试不爽,这分明是一种粉丝经济。这就导致得到模式主导下的知识内容付费,红利一定只属于少数易于包装炒作的“传播优势者”(容易打造成网红大V),而更多真正用心学术、生产知识的“专业优势者”注定与此无关。

死磕知识的人默默无声,善于包装简化知识的二道贩子赚得盆钵满溢,长此以往一定导致专业精深的人被善讲故事的人驱逐,整个平台在知识传播上离专业更远、离故事更近。

也许你会说,人家罗胖本来就没打算走专业深度路线啊。可问题是,罗胖已经提出,他有可能要抢占每个知识细分领域的心智制高点,打造《新华字典》那样可以重印N次的版权存在。可问题在于,要想成为这样把住风口的存在,哪怕是维基百科,也是把“权威性”摆在第一位的,试问权威性更多来自专业深度还是浅俗有趣呢?

2. 版权是隐忧

得到上有大量书籍的解读(其实就是简化),虽说从法律上讲这更多是解析鉴赏,而不是缩编改编,不构成直接的侵权行为,但从长远来说确实影响了原作者的利益——时间稀缺、用户读了解读很可能就不去买原本了(而不是更有兴趣读原本),未来如果遇到一批作者“碰瓷”,恐怕也是风险。

3. 盗版防不胜防

如果出现下图这样的,如果人人效仿,那整个内容付费就不要做了。

4. 订阅模式更符合碎片化需求?

前面已经说过,碎片化阅读最大的特点是,无聊就看,或者即需即读,而订阅其实是有压力的,需要用户付出一段时间和注意力,不读会有负罪感(结果有了负罪感更可能直接放弃了)。当然罗胖可以说,只有订阅模式才能保证作者至少每年100万的收入,没看到人家为了这一点把流量都收回得到平台了吗?订阅模式是不是最好的,值得反复想一想。

不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下的知识付费,就是一桩包装造星加促销的生意,起于浅显有趣,兴于中产焦虑,成于造星促销,衰于人品透支,败于复购,毁于盗版。

四、中产阶级陷阱

从罗胖到咪蒙到新世相,很多时候利用的是人们投机取巧抄捷径的心理。这其实也是商品经济社会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你付出一点钱,我帮你“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你愿意掏钱是因为:

  • 这些问题挺严重的;
  • 解决起来也挺麻烦

有没有快一点儿的办法?

  • 你这人缺乏内在的贵族气质?没事,买LV的包啊,你就有了。
  • 你没办法耐下性子好好读书?没事,买罗胖的产品啊,你立刻也是读书人了。
  • 你没办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艺?没事,参加新世相的活动啊,你马上就文艺了。
  • 你没办法好好谈一段恋爱?没事,花钱也可以和学生白领教师空姐网红……
  • 你没有内在自信?没事,读咪蒙啊,你立刻就打鸡血了。
  • 你感觉活着没啥意义?立刻参加xx的xx活动,就有仪式感啦。

……

这个时代迅速向前,每个人都必须迅速跟上,唯恐落后,可人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都是不愿意好好学习积累,都想走捷径,于是就有人来收基于懒惰和焦虑的智商税。

他们贩卖的哪里是商品,分明就是无限焦虑中的心理按摩,是上升无望人群的中产阶级错觉。

当然,他们也会尽可能煽动所有的欲望,美其名曰就是该对自己好一点,就是该和屌丝不一样,每个欲望都是合理的,只要你给我钱。

于是,物质刺激下不断膨胀的消费、特别是很多“然并卵”的冤枉钱的消费,与年轻人上升通道逐步狭窄、收入普遍不足构成了深刻的矛盾。

同时,信息时代下爆发的信息,与越来越疲惫的智人大脑、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构成了深刻的矛盾。

这两大矛盾构成的焦虑,又促成了新的消费。

这就是一场收割与合谋。如果说国家的发展会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那么这就是中产阶级陷阱。

收入焦虑和信息焦虑的背景下,传播力时代到来。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能力,特别是不借助于金钱、权力、人脉关系的传播能力,正在成为一种新“权力”,10万+是一个标志。

事实上传播能力甚至比专业知识能力更加可怕,而且两者常常被混淆,一个擅长传播“知识产品”的人常常被看作大师,而真正做学问的只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 你看,我最能帮你快速提升、不落人后(尽管只是精神错觉)。
  • 你看,我最能高效率地获取信息(尽管都是二手知识)。

最后,也许有人要说,尽管罗胖们传播的都是二手知识,可对于一些人来说,本来他就不会读书,现在至少知道了一些。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但是推导下去,对于本来会读书的人呢?这就好像人们领略了快餐的好处,吃快餐越来越多,最后吃惯了快餐,再吃真正营养卫生的食物的比重就会大大降低,于是饮食结构开始改变,营养状况真的会越来越好吗?

同理,知识(二手)付费的倡议者们,或许改变的将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饮食结构”,试问人们的学习真的会越来越好吗?

最后,祝愿内容付费事业会有一个蓬勃的发展,罗胖们的事业在星辰大海中。但未来的内容付费或许不应该是因为对于作者的炒作,而是因为内容本身足够吸引人和被需要。当然这需要的是大家更用心的去打磨产品,去构建符合国人心理的内容交易形式,微信付费阅读或许是一个,笔者最近几个月也会推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张俊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6959.html/feed 0
豆瓣入局内容付费,文化内容付费市场会迎来第二春吗? //www.f-o-p.com/36707.html //www.f-o-p.com/36707.html#respond Tue, 07 Mar 2017 02:57:58 +0000 //www.f-o-p.com/?p=36707 6

 

新春过后,微信付费阅读即将上线的消息给内容市场再添一把火,也掀起了内容付费的讨论。现在,当我们讨论内容付费市场时又多了一个例子:豆瓣推出付费内容产品“豆瓣时间”,首期内容为诗人北岛和他的朋友们的诗歌课,形式为音频,收费为128元订阅102期内容(已更新6期)。对于这款内容,我的感觉是有些阳春白雪。北岛的诗歌课程面向特别文艺的群体,有些小众。那么,豆瓣为什么要剑走偏锋呢?

豆瓣入局内容付费市场是水到渠成

在行和分答在推出不到一年时间里获得了累积融资额超过2亿的融资,再加上BAT对内容的布局,明显可以感受到“内容”已成资本宠儿。但一直距离资本运作较远的豆瓣,显然不会为了跟风而做付费内容这件事情。

与许多“强制内容化”的工具类平台不同,豆瓣本身就有内容基因。最初豆瓣是围绕书影音的标记工具,但豆瓣社区化之后,有了许多兴趣类内容,如书影音的评论,再比如小组里面的帖子,还有豆列、日记等等。豆瓣FM、豆瓣阅读等子产品更是直接提供文化内容消费。现在,豆瓣已是一个内容平台,覆盖了文化、旅游、美食、生活诸多内容。

我观察到,豆瓣去年就在强化平台的内容属性。去年豆瓣4.0改版,原创内容以信息流的形式出现在用户首页,背后是“编辑+算法”的推荐。在内容变现方面,豆瓣很早就进行过相关尝试,比如豆瓣FM的会员模式、豆瓣阅读的付费电子书,还有付费的专栏。不过,彼时内容付费这件事情还未成气候,不论是支付工具还是版权体系,以及用户的付费习惯,都还没有今天成熟。今天“豆瓣时间”入局内容付费市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从文化内容市场切入付费是剑走偏锋

说到内容付费,我们首先会想到去年兴起的知识付费产品。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马拉雅,以及今年火爆的微博问答、36kr等,这些平台都是知识交易平台——付费模式和产品形式不同,但承载的内容本质均属于知识范畴,解决的需求是让用户花更少的时间,获得优质的、有针对性的甚至定制化的专业知识服务。事实上,网易公开课等在线教育平台,也可算是广义的知识付费平台。正是因为此,许多人也将知识经济与内容付费混为一谈。

但是,正如我之前对内容产业的定义所言:只要能够满足用户精神消费需求,就可以称之为内容,资讯、知识、文学、动漫、音乐、视频、游戏都属于典型的内容。因此,知识付费虽然最先爆发,但却不是内容付费的全部。事实上,在知识付费产业爆发之前,数字内容付费市场就已存在,比如网络视频、手机文学,再比如十年前的运营商SP以及美国的数字音乐市场,都是内容付费经济,且市场规模比今天的知识付费要大得多。

知识付费潮的兴起给内容产业带来的启发是:在互联网内容数量爆炸而质量低劣的今天,精品内容是稀缺到可以卖钱的。再结合类似于问答、打赏、社交围观、会员订阅诸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商业模式,知识以外的内容市场,也会迎来第二春,吃到互联网内容付费的红利。

“豆瓣时间”第一款内容是北岛的诗歌课,是北岛以及他的16位诗人和译者朋友们,对51首中外经典现代诗的朗诵和解读。这是知识内容吗?一部分是,比如解读诗歌这部分算是教育的范畴;但又不全是,比如朗诵就是一款文化而不是知识产品。所以我认为“豆瓣时间”最终不是要做知识付费这件事情,而是要做文化内容付费。从“豆瓣时间”上,可以看到,内容付费市场可以突破知识,进入更多细分领域。细分,也是内容付费市场的大势所趋。

2

数字文化内容付费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豆瓣进入的市场,我称之为“数字文化内容付费市场”,这是看上去小众但却正在壮大的市场,堪称蓝海。“饱暖思淫欲”,物质越来越充裕的中国人对消费消费的需求日益强烈,电影票房连年增长、民间画室遍地开花、小众话剧场场爆满、民谣歌手备受追捧……这些都表明用户对精神消费有了更强的需求和更高的追求,他们对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的内容十分渴求。

今天,能够满足用户精神消费需求的非互联网莫属。

一方面,用户的注意力被手机等数字设备吸进互联网,他们首选通过互联网消费数字内容包括文化内容,电影、游戏、动漫、文学等等。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幅降低内容生产门槛,跳过中间环节缩短内容到达用户的路径,创造了许多新的内容变现模式,可以说彻底重构了内容产业。

还有,越落后的传统产业,互联网越有机会。零售不发达,中国电子商务世界领先;餐饮不发达,中国外卖O2O冠绝全球;信用卡不发达,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超过美国50倍。现在,不发达的文化内容产业,同样成了互联网的机会。

互联网已在重塑文化产业,马化腾的两会提案其中一个是“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其认为,“中国在数字文化产业方面已经是世界前列了。过去30年中国制造可以走向中国创造,也可以用资本力量并购国外文化产业好的知识产权为我所用。”,马化腾认为网络加速了文化内容的自由流通,以及越来越好的版权环境,是数字文化产业崛起的根本性原因。

内容付费大潮,与文化内容产业崛起、文化产业互联网化交织在一起,就是一个新的风口。去年知识付费是内容产业的明星,今年很可能会是数字音乐、影视、文学等文化内容付费。年初QQ音乐与酷狗酷我背后的中国音乐集团合并为腾讯音乐集团,可以看到腾讯在数字文化内容领域的布局。而对于豆瓣来说,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同样是一个机会,豆瓣也有其优势所在:

1、两端(创作和用户)资源。创作端,豆瓣有诗人作家、影视编剧、音乐人等资源,2015年,豆瓣阅读共有包括《第十三天》在内的9部作品出售了影视改编权。去年5月,豆瓣低调启动“影视改编项目”,帮助小说更好地转化为电影故事,连接作者、编剧、制片方(制片人、导演、策划)。用户端,豆瓣一二线和高学历人群集中,这些“泛文艺用户”对内容有很高的要求,也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豆瓣日历销售额做到千万级,验证了他们的精神购买力。

2、消费氛围。做知识付费产品,相对于果壳、知乎等平台豆瓣并无优势,但是,做文化内容产品豆瓣优势却很明显,它去年将slogan改为“我们的精神角落”,而文化内容消费的本质是精神消费,豆瓣做一款话剧赏析内容或者话剧直播产品,画风很自然,有天然受众,其他平台就很难。

3

不过,我想豆瓣的野心不会只是文化付费市场,而是从擅长的文化内容切入,最终做泛文艺内容市场,比如旅游、生活、美食达人,豆瓣时间同样可以囊括他们。我想豆瓣的想法应该是,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切入,开拓文化内容付费市场这块处女地并站稳脚跟之后,再进入更多内容市场。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罗超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6707.html/feed 0
解读微信付费阅读:内容付费是否靠谱,我们又如何顺势而为? //www.f-o-p.com/35599.html //www.f-o-p.com/35599.html#respond Thu, 23 Feb 2017 02:50:03 +0000 //www.f-o-p.com/?p=35599 2

本文从微信即将推出的付费阅读切入,深入谈谈内容付费是否靠谱,会带来哪些机会,以及如何抓住这波机会。文章篇幅比较大,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

2月14,情人节,打开朋友圈除了满地的狗粮之外,还被IT评论人keso的朋友圈截图刷了屏——微信即将推出付费阅读。

同样的事件,可能不同的人看的角度不一样,心里存在的疑问也就不一样,互联网从业者关心的是付费阅读会带来什么变化,或者说能产生什么新机会。吃瓜群众可能关心的是未来看篇文章都要收钱了,互联网不是一直以来都是免费的吗,微信是不是想钱想疯了。

上面的两种疑问表面上不同,实质上都是一个问题:“微信付费阅读靠谱吗?”。如果再抽象一个层次,这个疑问就是:“内容付费靠谱吗?会带来什么变化和机会?”。

因此,本文不仅仅在于分析一下微信的付费阅读,而是试图站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即内容付费的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文章的结构如下:

  1. 什么是内容付费
  2. 为什么这个时候推出内容付费
  3. 内容付费领域有哪些危机

1. 什么是内容付费

内容付费其实是省略了主语,即用户,更准确说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为内容付费。

因此我们的主题中包含移动互联网用户、内容、付费三个要素,在脑海里出现各种why之前,我们要先想清楚what。即先来理解用户、内容、付费三个要素。

先说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一直崇尚信息免费原则,一直以来这些用户都习惯并享受免费地从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人一直以来是免费信息的消费者。

再说内容,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从形式上来说,视频又分电影、电视节目、直播短视频等。图片和文字,从载体上又分杂志、报纸、书籍、互联网等。我们重点是分析互联网上的内容,但在分析的过程中会不断联想到其他各个载体上的内容。

最后说付费,一直以来我们是愿意为一些内容付费的,比如最古老的书籍就是直接卖钱的,还有杂志,报纸我们也是愿意花钱订购的,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

但到了互联网,我们搜索各种信息,浏览各种网站,刷微信微博都是免费的,这好像也是理所当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愿意为电影、杂志、报纸花钱,却不愿意为互联网上的内容花钱?为什么一直鼓吹免费的互联网,要开始针对内容收费了?既然免费就能获取信息,我为什么要花钱去买呢?当用户习惯了免费,再让他们掏钱靠谱吗?

如果你的脑海里也会出现上面这些问题,那继续往下看,读完文章也许就豁然开朗了。

先抛一个观点:信息依然免费,但知识是要付费的

所谓内容付费,就是「为知识买单」。互联网上的信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者各类APP免费获得,但这种需求是递减的,因为「我们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同时,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因为信息量越来越大,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自己想要的越来越难。即使我们茫茫海洋中获取到了想要的信息,往往也只是「知道」而已,其实很多时候并不「理解」。所谓知识,正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以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输出的便于理解的内容。

我们越来越需要这种知识化的内容。

2. 为什么这个时候推出内容付费

微信这个时候要推出内容付费,我觉得时机上还是靠谱的。具体原因下面将从大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互联网环境)、微信自身、内容创作者、用户这4个角度进行分析。

2.1从大环境的角度看

信息过载,导致辨别有用信息的成本过高

互联网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海量的信息,从以前信息匮乏到现在信息过载。就单微信平台有超过2000万个公众号,可以想象每天光微信公众号产生多少文章,还有各种资讯APP,今日头条等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内容,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淹没在无边际的信息海洋中。

还有各种电影,视频,直播,音频等。无论是内容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是巨大的,当我们面临如此多的选择的时候也面临着巨大的焦虑。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如何生产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何方便地获取信息是核心痛点;现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过滤掉无用信息,及时高效地获取知识成为核心痛点。

消费升级,带来体验需求的增加

随着中产阶级壮大,消费升级已经是不可否认的共识,它带来的是用户要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更看重信息之上的附加价值,如认同感、归属感、社交货币、仪式感和参与感。

罗辑思维社群,正是满足了粉丝的认同感和提供社交货币,因此获得大量的追随者。通过传输自由主义等价值观获得粉丝认同。社交货币即谈资,罗胖通过每周一次解读一本书或一种思想为看官们提供谈资。

筛选信息所付出的「时间成本」逐步增大,对优质信息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信息的附加价值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与其花那么多时间亲自去获取信息,还不如花点钱享受「知识服务」。

移动支付的普及,提供了付费的基础设施

作为内容付费的一个重要环节,移动支付的普及提供了付费的基本条件。据CNNIC的报告,截止2016年12月,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为67.5%,可见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已经在使用移动支付。

80后,90后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在90%以上,而这群人正是内容消费的主要群体,所以移动支付这个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内容版权体系的完善,为原创作品的独家性成为可能

针对原创的公众号文章,微信有「原创」标签,微信本身又有强大的对比计算能力,基本可以保证在微信体系内原创文章的独家性,难的是在微信体系之外,如何保证这些文章不被恶意转载。国家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能进展稍慢,但腾讯作为互国内互联网的巨头如果其推出付费阅读这本身也会倒逼法律进展的,同时微信对于其他网站侵权公众号原创文章不可能坐视不管,毕竟那都是钱。此外,还有有一些第三方的版权保护公司就干这个,帮你监控看谁侵权,然后挽回损失。

各种内容付费产品,培养了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

先是各种饰品网站的VIP会员,付费才可以观看某些视频,然后有各种音乐APP推出电子专辑和VIP会员,还有直播打赏,各种阅读打赏,音频购买等。这些文字、音乐、音频、视频内容以前在互联网上都是免费的,但现在被这些产品实现部分收费,而且发展还不错,这些尝试说明内容付费这个大方向是行得通的,关键在于针对哪些内容收费,如何收费。

上面讲了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互联网环境下,让用户为内容付费变得越来越现实,下面从微信自身的角度继续分析

2.2 从微信自身的角度看

保住流量,实现「内容闭环」

很多知名原创者感觉到在获得大量的粉丝之后,有比微信更挣钱的去处,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微信付费阅读的爆料者keso,就是发文表示要去36氪上卖付费专栏,然后马化腾回复挽留才上头条的。同样还有李翔、和菜头等都到得到去卖付费订阅,毕竟直接卖钱比间接通过广告卖流量好多了。

这对微信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IP在微信获得大量的关注之后没找到变现的好方法,只好出走,对于内容产品来说这不是好事。正所谓得IP者得天下,这并不夸张,因为这些IP的出走往往意味着带走一大坨的流量。而且,如果未来内容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内容创作者签独家合作协议,那这些IP的流失就意味着优质内容的彻底流失。

这对微信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把一块肉养肥了,送到别人的口中。因此微信要保住这些流量,避免更多类似IP的流失,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更简单直接的变现方式——付费阅读。同时也就实现内容从生产到售卖的闭环。

优化内容生产环境,提高整体内容质量

尽管部分公众号现在有打赏的功能,但主要收入还是靠广告,也就是一篇文章想要获得收入要靠卖流量。

人没有等级之分,但人的认知是存在分层的。如果把微信的用户按照认知水平进行分层的话,会发现和许多现象一样,呈金字塔状的,认知水平越低人数越多。因此获得最多流量的公众号是迎合了认知金字塔底层用户的需求,这些主题往往是情绪发泄,喊打喊杀,心灵鸡汤。“不看不是中国人”、“10个教你XXX的秘籍”、“钓鱼岛XXX”、“【美女图】XXX”这些文章满天飞,因为这些能吸引很大数量用户的眼球。

这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能发泄情绪的文章有很好的市场,但深度、专业的文章因为其受众人群处于认知金字塔较高层,自然就不容易获得很大的流量。定位不一样,让这类文章也靠流量进行变现自然不可行。这样的环境就很难催生专业,深度的创作者。

因此,推出付费阅读给深度、专业的公众号一个更直接的变现渠道,让这些创作者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必担心流量,也不用偷偷摸摸想尽办法插入软广,自然就能提高整体的内容质量。

给「信息定价」,为用户节省时间

信息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多,选择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而人的时间并不会增多,因此获取优质信息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

原因何在,为什么面对海洋般的信息我们很难分辨其优劣?因为所有信息免费的时候,信息没有价格,也就没有一个明显的标识给我们判断。

寻找优质的信息,就好比在淘宝上找一个优质商品,或者是在点评上找一家好吃的店。想想我们在淘宝或者点评上是衡量一双鞋子,或是找一顿吃的好不好,首先看价格,看评价,然后再看看自己的钱包。说白了就是看性价比,有了明显的价格标识,评价等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是否值得买。

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目前信息全部免费,我们失去了直接的判断标准,面对快速变化,知识快速更新迭代的当下世界,我们有求知焦虑,但也只能根据个人经验,或是别人推荐从茫茫海洋中寻找。反过来,如果信息也有价格,也有评价,那寻找优质信息的效率就会高很多。为了省时间,花点钱,对很多用户来说还是划算的。

至于如何保证信息价格的合理性,避免用户被骗,防止标题党、抖机灵者诱导用户付费等等,这就是微信需要重点考虑的了。

2.3 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看

微信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大腿,如果它本身就能提供直接变现的渠道,而且能提供更多分成(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微信巨大的体量使得信息的边际成本更低)。那我为什么要折腾换到其它产品去变现。此外,专业、深度的内容生产者,也不必迎合流量,只需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内容,服务好某一群体就能养活自己,这样岂不是活得更有尊严。

2.3 从用户的角度看

对于愿意花钱,为自己省时间的用户来说,我宁愿花点钱订阅某个符合自己需要的公众号的内容,而不是面对海量的、绝大部分属于垃圾的内容沙堆里淘金,这个时间成本更不划算。另外,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获取到这些内容,但这也需要时间精力成本,如果衡量一下后者更不划算那我还不如花点钱。此外,花钱订阅知识,这里面是有优越感的好吗,说明我是上进好青年!

对于不愿意花钱的用户,那我就花时间等等呗,反正我也不着急着看,一般来说作者为了获得更多影响力会延时免费的。或者,通过网上花时间各种找也总能找到的,如果我对于时间成本不敏感,那也可以呀。

上面从大环境、微信自身、创作者、用户4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微信这个时候推出付费阅读还是比较靠谱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除了我可能以后看公众号多花点钱以外,跟我有毛线关系啊?对,微信手握8亿用户,每次出新功能都有可能为抢占先机者带来一大波红利,下面就分析这意味着什么。

3. 内容付费领域有哪些危机

想用一句话先来抛出观点,然而语文水平实在令人捉急,那就盗用狄更斯大牛的一句话名言吧:「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正如本小节的标题,「危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词语,既包含了「危险」,也意味着「机会」。

3.1 危险

对用户「注意力」的竞争越加激烈。本质上所有的内容厂商都是竞争对手,它们共同争夺的是用户的「注意力」,或者说用户的时间。

低质量内容不会再那么吃香

这里所说的低质量内容指的是不需要专业知识,不适合深度阅读的内容,包括各种心灵鸡汤、广告软文、情绪发泄等内容。微信推出付费阅读后,这部分内容还是依然一条道走到黑,继续以原有的方式获得粉丝的注意力,依然是卖广告的方式挣钱,因为这部分内容并不具备付费的条件。预计用户付费意愿会很低。

但肯定的是,它必定会失去相当一部分用户,因为用户的注意力就那么多,如果他已经付费订阅了某些内容,那必定用在付费内容上的注意力会更多,毕竟花了钱的呀,相应地这些低质量的内容就会失去这些用户。

各种内容分发平台会受到冲击

本质上大家都在抢夺用户的注意力,当用户决定花钱订阅公众号内容以后,会将更多注意力留在微信,相应地就减少用在其它内容平台的注意力。包括今日头条、得到等产品都会受到冲击。用户可能还会花时间在头条上,但更准确地说是花在和公众号有差异化的那部分内容上,比如短新闻、短视频,但毕竟花的时间肯定会减少。基于上面我们的分析,得到上的一些大V说不定又会回归公众号。

电子书发行商会受到冲击

还不清楚微信的付费阅读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有可能以后网络小说、漫画等独家的连载内容更适合在公众号上发布,这样其实更方便触达用户,毕竟每个人都在用微信。公众号还能和小程序结合,特别是安卓用户,可以直接把小程序的快捷方式以APP的形式放到桌面,触达路径更短。

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文学平台和电子书发行商都有可能受到冲击。

不该收费的收费,导致粉丝极大流失

并不是所有的公众号,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收费,先说几个适合收费的方向,专业的、建设性建议适合收费,能输出价值观认同,建立情感连接的内容适合收费,具有强大的个人IP写的内容适合收费,以体系化的结构不断输出知识以提升某一群体认知的内容适合收费。

如果内容并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至少是未来潜在价值的话,贸然收费可能会存在粉丝大量取关的风险。

3.2 机会

专业、深度内容的崛起

收费可以让专业的人专注于内容深度,提供更优质的内容,进行吸引更多的人订阅,进而吸引更多写作高手入驻公众号,形成一个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这样产生的传播影响,对媒体行业的冲击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只有拭目以待。

纸媒也可以在微信卖钱

目前不少纸媒也开通了公众号,但毕竟没能直接收费,做的是影响力或流量生意,如果微信推出了付费阅读,在本身的品牌驱动下也许某些提供优质内容的纸媒也能在微信卖钱。

小程序在纯线上内容也可以大发挥

小程序的定位是连接线上和线下,为线下的服务提供营销渠道,但说不定它在纯线上的内容中也可以有大发挥,特别是对于安卓用户。在安卓系统中,小程序可以直接被放到桌面,当我订阅了某公众号的内容,那当然希望有一个最直接的入口直达内容,小程序的桌面快捷方式正好可以满足这一场景需求。

维权骑士们春天即将到来

当微信内容收费后,知识版权保护的需求更加强烈,因为苦苦写出的文章如果被轻易盗窃转载,则意味着白花花银子的流失,保护好原创作品的独家性,是内容收费的根本前提。

因此各个公众号对于维权的需求会更加强烈,这也是给维权这个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

所以,微信的付费阅读肯定会对内容领域带来冲击,具体冲击力有多大让我们拭目以待。有危险同时也存在机会,高手总是善于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Frank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78

]]>
//www.f-o-p.com/35599.html/feed 0
微信付费阅读内测图流出,原来如此… //www.f-o-p.com/35232.html //www.f-o-p.com/35232.html#respond Sun, 19 Feb 2017 03:38:39 +0000 //www.f-o-p.com/?p=35232 12

给我一张付费阅读的内测图,我就能告诉你:赚钱是需要合理的。

今天晚上,笔者突然收到了朋友发来的一张微信付费阅读的内测截图,这可是个大新闻啊,最近几天因为马化腾的亲自承认,让“微信付费阅读”迅速成为科技互联网圈的舆论热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微信添加插件的功能详情页,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付费阅读这一功能的一些细节:

功能介绍

  1. 微信公众平台付费阅读功能是指腾讯向微信公众帐号用户提供的,为鼓励创作而允许微信公众帐号针对有价值的原创文章设置付费阅读,微信用户自愿付费后即可进行阅读的功能。
  2. 微信用户对文章进行的付费金额将转至该公众号绑定的个人微信零钱包中。
  3. 一个月最多只能群发10篇付费阅读的文章。

声明

  1. 个人类订阅号开通付费阅读功能时需要绑定注册人的个人微信,该个人微信必须绑定有本人银行卡,否则会影响收款。
  2. 文章一旦被取消原创,设置为付费阅读的文章将被自动转为免费阅读。
  3. 不能以抄袭,诱导,欺骗等手段让用户对文章进行付费,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

大部分内容与正常理解中的没有太大偏差,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月最多群发 10 篇,取消原创则免费。

这两点稍微思考便可以理解其产品背后的逻辑——合理性

其一,写一篇有价值的内容是需要时间的,想保证一天一篇,篇篇都有对的起付费之人,这比较不现实,除非你天纵奇才,当然如果这样你还开什么公众号呢?

其二,这个更好理解,抄袭都被戳穿了,你为什么要收钱呢?

合理性一直是张小龙的产品理念,在其去年《2017 微信公开课 PRO 版》的演讲中便有提到:

我们在做很多很多决定的时候,反而要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会舍弃掉很多很多本来想要做后来发现做不好的东西,这种舍弃并不是因为说我们很克制所以我们少做一点,而是说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说有很多决定它一开头是错的,或者说很多的想法,最后验证可能是行不通的,那我们如果硬要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们会把它舍弃掉,而不是说我们要克制。

Other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图,只是在付费阅读的舆论热议下被重新翻出。

稍微搜索一下我们便能够在百度经验中找到这个图的出处:《微信公众平台付费阅读,原创等你不知道的功能》,而看下文章时间,这已经是 2015-10-28 的事情了。

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微信早就在测试付费阅读的内容了,只不过一直都没正式推出。

然而随着日常工作,笔者更期待什么时候出现付费转载,这样内容流动没准更快一些。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 这不科学啊 由 (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78

]]>
//www.f-o-p.com/35232.html/feed 0
我为什么不看好微信付费阅读? //www.f-o-p.com/35149.html //www.f-o-p.com/35149.html#respond Fri, 17 Feb 2017 02:41:32 +0000 //www.f-o-p.com/?p=35149

3 (2)

 

打赏是一种主动行为,对于打赏用户来说是感谢对方提供了有价值内容;

但是付费阅读却完全反过来了,内容质量姑且不论,你先交钱再说。

就在前天(2月14日),微信“付费阅读”已经开始内测,正式上线也已提上日程;马化腾亦在朋友圈评论确认,一时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

自2016年8月微信“付费阅读”爆出开始内测之后,半年来第一次传出微信“付费阅读”的消息;就在今天早上,微信方面首次对外证实,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确实在推进中,已经在做测试,相信近期会和大家见面。

每次传出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都会被业界视为“重磅信息”,这背后是微信坐拥月活8.64亿用户以及微信公众号已成影响力最大留存率最佳的自媒体平台;当然这和去年内容付费分答引爆、进一步又被得到喜马拉雅鸠占鹊巢的大环境有着莫大关系;最后,年初微信声明线下支付方面超越支付宝的底气估计也在推波助澜。

在大家还不确定内容付费到底是风口还是泡沫的时候,马化腾却心急吃起了热豆腐。

对于其他付费平台来说,微信公众号进入付费领域是一只“猛虎”,它在内容市场占据绝对的流量控制权;而且它和得到、和喜马拉雅的内容交叉以及它正在极力进军的“短视频”领域都有着极大的替代价值。

更别说“分答”就是被微信给玩残的!

但是微信究竟是一条“过江龙”、还是一只“纸老虎”,请大家别太早“盖棺定论”,因为按照峰少的理解——微信这一次想要在内容付费领域“大跃进”,其实还有着如下几座大山:

第一:有悖于张小龙产品理念

张小龙曾经说过微信的产品理念是:用完即走。

但是微信自从2011年1月21推出、13年开始流行、然后又在15年后达到高潮之后,就像是滚雪球似得,语音、视频、内容分发,甚至是金融…什么东西都想插一脚;以至于从最初的十几M变成了现在的几个G。

而这些年普遍被用户喜欢的功能或许也只有摇一摇、微信红包、公众号和朋友圈了;另外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大家也养成了横扫二维码的习惯。

其实现在这个越来越臃肿的微信,绝对是和张小龙“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南辕北辙的。

因此苦心孤诣之下张小龙准备了一年有余,终于在17年1月9号又推出了“小程序”,这或许也是马化腾为了满足张小龙执念的产物。

但是结果很明显,小程序就像烟花一般绚丽;丹阳叶华丽丽的遭遇了滑铁卢。

而现在微信推出的付费阅读,不就是在公众号小生态外面开始收“门票”了么?

第二:付费阅读偏离社交生态

从严格意义上说:

微信的成功得益于QQ积累的社交生态,而公众号的成功又与朋友圈的“虚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然付费阅读是微信大生态中公众号小型生态环境的一次裂变,有可能成为腾讯增值服务之外的又一个盈利神器;

但记住,这只是可能。

而且考虑到付费阅读其实已经不在属于腾讯擅长“增值服务”的范畴,那么微信打着“社交”这张免死金牌在“增值服务”业务上如鱼得水的战略(其实,就是免费集聚了大量之后开始“马后炮”),是否还能够在其他领域(付费阅读)“雁过拔毛”呢?

这显然是不那么乐观的;不然你怎么会“小程序”会“安乐死”?

虽然还有很多人说,小程序的死重于泰山,毕竟它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改变了固有的移动App生态;至于现在又有人说,微信进入内容付费市场,又能够颠覆原本得到独大、喜马拉雅的市场秩序;我就只能呵呵了。

至于你说微信都还没提到“收费”之内的问题,你怎么敢“盖棺定论”觉得马化腾一定不行呢?

难道你不知道微信打赏提现都是需要“手续费”的么?

第三:打赏和付费阅读逻辑内耗

其实这些年来,腾讯一直在干着内耗这件事情。

从大的方面来说,微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微创新”,也就是“抄袭”它对于互联网商业多元化生态其实是没有好处的。

往小的方面说,腾讯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抄;不然你觉得微信为什么会那么早熟,它有时候抄起来连QQ都不认。

微信和QQ之间的矛盾我们就免提了;而这一次,全面开启自媒体时代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自己又干起了“内耗”。

早在2015年3月27日就有《微信“打赏”来了,内容付费的时代也渐行渐近》《微信“打赏”来了,内容付费还会远吗?》的言论,而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驯化”,用户对于打赏行为也不再那么抵触。

但是,在绝大多数用户还没养成“打赏”习惯的时候,微信此时此刻推出付费阅读,其逻辑是和打赏相悖的;或许付费阅读之后你不付费连内容都阅读不了、又或者只能管中窥豹,打赏,还能怎么玩?

而且对于用户和粉丝来说:

打赏是一种主动行为,对于打赏用户来说是感谢对方提供了有价值内容;

但是付费阅读却完全反过来了,内容质量姑且不论,你先交钱再说。

第四:微信生态已经满了,过满则溢

微信过于臃肿这个话题,我们长话短说;相信这一定会是大家的共识。

毕竟当已经超越了1个G内存占有率的微信,每一次尸位素餐在大家的清理内存list第一的,看着那一串越来越大的数字,不少人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毕竟实在是舍不得卸载啊!

但是微信可不这么想;你瞧瞧年初就有好几个大动作:又是小程序、又是黄金红包、又是内容付费什么的;你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说说而已,是不占内存的。

但你想想一串代码,还要好几个字节了。

于是就在微信越来越频繁的更新下,越来越多人只要是微信更新就会有一波离开微信的舆论。

第五:付费阅读不是自媒体人的春天,是寒冬

14年春节推出的微信红包成就了微信的线下支付生态,但不是说这样只善于“社交”的腾讯就能在金融领域横行霸道。

就像微信年初推出的“小程序”,不管它有多得天独厚,被不少自媒体人捧成神器。

但现实是残酷的。

这一次微信通过公众号进入“内容付费”领域,其本质就是微信生态对自己动的一个小手术;除了邀请机制和腾讯不近人情的门槛之外,相信它只会对“某些”公众号开放。

所以再考虑到付费阅读这块大蛋糕之前,你有没有开通原创?你有没有被用户举报的黑历史?你有没有交那300快钱的认证费?

这应该都是审核条款。

最后,你还需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付费内容不是自媒体人的春天,而是他们的寒冬!

你想想,用户在为自己日常关注20%公众号中20%的内容付费的时候,他必然在之前关注的公众号里面进一步筛选:被他们置顶的、他们付过费的,这一类内容必将占据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那么你呢?又在哪里。

第六:付费内容的对手不是得到、喜马拉雅,而是新媒体

总有人单纯的以为微信进入内容付费领域就只有得到、喜马拉雅两个比较早熟的对手,毕竟分答已经在微信的先见之明下出身未捷身先死了。

但其实这两个对手前期还是比较难以撼动的,毕竟先入为主这个概念可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再者因为内容的稀缺性,得到的199订阅专栏和喜马拉雅198的订阅专辑都是有着人格自媒体的专业和话题效应的。

不管是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吴伯凡《日知录》还是喜马拉雅的马东奇葩团队的《好好说话》《湖畔大学三板斧》《跟乐嘉学性格色彩》;他们前者内容垂直度和后者的音色魅力,都不是公众号能够方便“套用”的。

在这内容付费领域可不只有分答这只出头鸟、得到和喜马拉雅两个排头兵,我们要知道阿里巴巴、百度等近年都在这一块布局,百度的百亿分成、UC的量子计划,BAT都已经初露端倪。

尤其是近年号称要回归内容分发市场的百度,将会是微信的劲敌。

最后,从内容层面上其实微信的付费阅读还有一个“天坑”需要跨越。

第七:微信对于“原创内容”的界定。

付费公众号必然还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付费公众号内容解读精读指南”。就像罗辑思维在给papi酱量身定制的哪一期节目,揭露“雕爷拍卖湖畔读后感”这等俄罗斯套娃的奇葩事件了。

对于这一块内容“抄袭”的定义和“原创”的界定其实都是一个难题。在现在这个影视剧市场“抄袭”被指数级放大的舆论社会,是么是原创相信会是很多平台头疼的难题。尤其是微信,它的内容覆盖面太杂太乱;二次编辑甚至是换个标题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要知道甚至连咪蒙都被传出有洗稿的嫌疑,更别提像是papi酱这种拿别人的梗二次创作的自媒体人了。还有很多影视、小说类解读的视频剪辑“短视频”,你觉得要不要给影视公司分成?

OK,还是昨天说的那句话:最后针对微信推出付费阅读功能,峰少只有一个态度:我终于又多了一个必须取关XXX的理由。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峰少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78

]]>
//www.f-o-p.com/35149.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