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怎么推广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29 Aug 2016 07:34:4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微信怎么推广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公众号到底还有红利吗?在哪里? //www.f-o-p.com/20478.html //www.f-o-p.com/20478.html#respond Mon, 29 Aug 2016 07:34:33 +0000 //www.f-o-p.com/?p=20478 2
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新媒体小编在诉苦,微信公众号的红利已经结束,现在增粉真的是越来越难了,文章的打开率也在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最近腾讯公布的财报显示,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8亿,数据显示人们在微信上所花费的总时间仍在不断增长。
 
红利消失了吗?
 
在外界普遍唱衰公众号红利消失的时候,我也开了一个公众号运营控,通过写十多篇运营干货,没用其他资源推广,也能幸运地吸引了四万多粉丝关注。
 
我有个朋友,叫剽悍一只猫,原先是个在山城重庆的英语老师,去年12月27日开始写公众号,8个月时间通过写作,现在已经有44万粉丝关注,并且增速依然很快。
 
凤姐上个月刚开通的公众号,在新榜上的预估粉丝已经22万了;
 
张召忠今年开通微信局座召忠,一周时间粉丝破十万,现在逼近百万;
 
有书公众号,这半年转型调整,增长了七百万粉丝;
 
这样来看,红利似乎还有啊?快速增粉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啊?
 
运营增粉的道与术
 
在搞清楚到底是否有红利的时候,我们先要搞明白公众号运营的本质和逻辑,才在公众号的运营上不会走偏。
 
在分享关于运营的课程中,总会有部分急功近利的学员会说,「老师,不要跟我讲我这些大道理,就直接告诉我怎么能够涨粉几万,告诉我这些具体方法就行了。」
 
脱离了本质谈增粉的方法,大多都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甚至误导了人走捷径去追求一些不靠谱的方法。
 
所谓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在 这个信息逐渐透明的时代,要想要通过网络获得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方法」进行快速增粉是不太可能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简单有有效的方法,用户看得到、其 他竞争对手也看得到,一定会在圈内很快进行传播和复制,一旦传播和复制开来就会被泛滥,一泛滥用户就会抵制和免疫,这个方法的效果就会变得很差。

所以不断地追寻那些「效果好易复制」的方法,本身就是个没有终点的歧途。
 
公众号的本质与逻辑
 
那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真正有效地持续增粉呢?
 
这就需要更好地理解公众号的本质逻辑了,这里将分别从运营者、微信官方、用户三个角度来理解。
 
从做运营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获取用户,而微信是国内月活最高的一款产品,所以要是有一个入口能够把微信的活跃用户变成自己的用户就好了,这个入口是什么呢?
 
这个入口最主要就是公众号了,是一个很低门槛就能共享到微信活跃用户的方式。
 

当然,广点通广告也算是一个入口,不过那就是直接按照点击进行付费,也是个直接粗暴的方法。
 
不过更多企业更愿意先运营公众号,一方面是公众号的入门门槛较低,不需要钱就能开通,另一方面,是公众号是可持续给用户推送消息的,不像广点通广告,用户点完一次钱就扣了,也就没有了后续。
 
微信为什么要有公众号呢?
 
从微信的角度来说,他肯定不会白给你提供这种公众号这种免费的入口,也是希望你能够对微信有所贡献。
 
微信之所以会开放公众号这个入口,是希望能够完善微信内部的内容和服务生态,让微信的用户在微信应用内部就能够完成信息获取、资讯、消费、娱乐、社交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这些是微信自己一家公司无力做好的。
 
所以微信提供了这样的入口,让运营者可以通过提供好内容或好服务,吸引到一些微信的活跃用户,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明白,做好公众号最重点的原则就是,我们所运营的公众号需要能够提供「好内容」或者「好服务」,如果两者都没有就想有大量粉丝,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为什么关注你
 
有人也许会问,「这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啊,知道有什么用呢?」
 
有时候真理就是简单而朴素的,不过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很多人在寻找增粉方法的时候,就是完全脱离了这个简单的原则 ,只想着有什么快速增粉的方法,却没有去想想自己的公众号到底给用户提供了什么。
 
一个好的增粉方法,是和公众号的定位、价值紧密相关的。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的时间、注意力是稀缺的,要关注一个公众号一定需要一个理由的。
 
搞明白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些这样的公众号,你想想看你会关注吗?
 
•有篇文章里,作者絮絮叨叨流水账式的记了自己的一天,请问你会关注吗?
 
•有的公众号没听过,阅读量也一般,文章全部是转载来的,请问你会关注吗?
 
•一个公众号叫某某面膜,发到群里,先不管内容写的好不好,请问你会关注吗?
 
•有人在群里发了一个链接,打开就是介绍公司的产品,请问这个公众号你会关注吗?
 
•还有号称“震惊”,“惊呆了”,说里面都是干货,但点开其实内容很水,请问你会关注吗?
 
是不是很熟悉?因为这可能就是你在群里经常看到一些文章链接,也有可能这就是你公众号的样子。
 
换位思考,如果发的那篇文章不是你写的,不是你公司的号,而是在群里别人发的一个链接,你会点开吗?你会认真看吗?你会转发到朋友圈吗?你会推荐朋友关注吗?
 
如果你都不会,你为什么要让其他用户关注呢?
 
所以,你应该持续地问天问大地,哪怕问问宿命,都要搞懂这样一个问题:
 
「用户凭什么要关注你呢?」
 
你的公众号有什么值得他关注的地方吗?你的公众号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价值呢?什么样的理由让他能够关注你的公众号呢?
 
这些问题应该持续不断、反复问自己。回答好这个问题,是运营好一个公众号的基础和开端。
 
用户喜欢的内容
 
我在公众号后台常常收到是另一种提问:「老师,我有一个某某产品,我应该用微信怎么推广呢?」
 

离开产品和用户需求问怎么推广,这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方式,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问:
 
「你的公众号满足了用户怎么样的需求?」
 
举 个例子,比如公司有个净水器要推广,你不要一上来就问怎么让大家关注你这个XX净水器的公众号,而是问你自己净水器面向的用户人群是谁,这个用户群的人喜 欢关注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哪些是和净水器是相关的,你的净水器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是和其他产品与众不同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怎样嵌入到用户喜欢的 内容中,以上这些问题都比直接问「我怎样用微信推广产品」要好得多。
 
思路其实是:
 
找到目标用户是谁
 
 
目标用户喜欢什么
 
 
产品特性是什么
 
 
用户喜欢内容和产品特性结合
 
做产品的公众号不见得每天都要聊产品的各项性能,只要是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同时这些内容又能和产品找到一定的结合点,就像做得很好的杜蕾斯也不是每天都在讲套套的材质、性能、厚度。
 
这时有的人,可能会问了「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呢?」,这个问题在这里并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因为不同的用户群喜欢的内容完全不同,就像我喜欢看的微信内容和我爸妈喜欢看的也完全不同。
 
要搞清楚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必须要自己深入地去了解用户,思考和研究到底什么是用户喜欢的好内容。
 
所以很多做得很成功的自媒体,作者本身就是那个领域的钻研者、热爱者,这种对于写作领域本身的熟知与热爱,促成了他们能够把公众号做得更好,比如罗振宇本身就是个爱读书的知识分子,吴晓波本身就是个在财经领域20年的作家,谷大白话本身就是个热爱脱口秀的英语老师。
 
我 恰好是个喜欢研究和思考运营的人,又是个没有人带、自己野蛮成长的屌丝运营,所以深知运营成长道路上的痛苦,加上也是个学习爱好者,知道什么样内容是真正 有助成长的。虽然不见得我写的东西就都是非常优质的内容,但我至少选题上更贴合了目标用户,也知道用怎样的内容能够对读者真正有用。
 
如果你运营的公众号不是你熟知的领域,那就不得不深入花时间研究用户喜欢什么,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解决需求的服务号
 
除了通过「好内容」吸引关注的订阅号,提供解决痛点的服务号,也同样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粉丝。
 
提 供服务的意思,就是指这个服务号,能够更方便地解决用户在生活中的一些痛点,比如三千万关注的招商银行,很早期就全力开发了银行卡的消费通知、余额查询等 用户的刚需;两千万粉丝的微信路况,也是提供了一些定制路况等服务; 英雄小助手,主要就一个功能,可以查询LOL的分数、等级, 口碑传播几百万粉丝。
 
服务号就是一个轻量级的「产品」,本质上还是围绕着解决用户需求出发的。
 
所以你的服务号,会提供什么样独特的服务产品呢?解决了什么痛点呢?
 

 
到底有没有红利?
 
说了那么多,现在做微信公众号到底还有没有红利?
 
人们常说早期的微博、微信红利,是指这个平台用户数在高速发展,而早期进入的运营者更容易成长起来,得到很多粉丝的关注,就像微博早期很多的段子大号,都是非常早期就开始做的。
 
虽然现在自媒体平台的用户数还在不断增长,但入局的运营者也越来越多。在微信这四年时间里,产生了2000多万个公众号,能够分到每个公众号的用户注意力越来越稀缺,所以现在要做好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难,那种靠早期低门槛地进入获得很多关注的「红利」,现在确实已经没有了。
 
会不会有其他的「红利」存在呢?
 
我认为是有的,比起四年前,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反而更适合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业,比如移动用户基数增多、原创保护意识与机制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完备、用户付费意愿增强、内容变现渠道增多等,都是有利于内容创业者投入做的有利因素。
 
甚至,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已经有了大量的公众号,反而能够成为一个新「红利」。
 
以我个人的公众号为例,我的公众号建立时间非常晚,而且写的文章也不多,但是看起来增长还不错,是什么原因呢?
 
目前公众号非常多,但是优质的原创内容非常少,加上现在微信环境里对于原创内容保护,已经不能随意地转载和抄袭。
 
优质原创作者能够要求转载者署名出处,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出来,能够被十几个公众号所转载,即使自己的粉丝不多,也能在很短时间里在全网拥有几万几十万的阅读量,从而吸引用户获得更快速的增长,我认为这是在早期所没有的红利。
 
我的公众号文章发出来之后,每篇文章都会得到很多公众号的转载,这也是我的公众号起步虽晚依然能够快速涨粉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觉得做微信公众号不仅还有红利,而且红利还很大,不过要拿到这些红利的门槛变得高了很多,这样其实是筛掉了那些能力不够强的人,反而使优秀的人更容易做成功。
 
对于没有能力写优质原创、服务号产品也打磨不出来的小编怎么办?
 
答案是很残酷的,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好新媒体运营,只有少数公众号能够做起来。
 
要做好就要踏实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踏实地深入了解用户,踏实地帮用户解决需求。
 
结语
 
脱离贡献价值还想获得大量好处,这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
 
一直想走捷径的人和公司,路只会越走越偏,越走越窄。
 
—— END ——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SO优化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飞鱼船长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20478.html/feed 0
微信上有一种关系,叫沉默的“僵尸关系”,微信营销如何推广? //www.f-o-p.com/3527.html //www.f-o-p.com/3527.html#respond Mon, 13 Apr 2015 03:34:53 +0000 //www.f-o-p.com/?p=3527 微信推广微信营销微信如何推广微信如何营销
1
下面这篇文章构思于半年前,半年过去了微信之上社交关系又发生了更微妙的变化,反思者也越来越多”。常宁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来看看她基于微信关系的人文思考:
当我们越来越疲惫于应对微信上与我无关但又“被迫要看”的信息时,我脑海里始终闪现的画面是: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舞台中央独自表演,周围漆黑一片,只有 聚焦灯的光孤独作伴,这人时而沉醉、时而失落、时而焦虑、时而期待、时而平静,黑漆漆的周围偶尔想起掌声,但他不知道观众是谁,他重新哼着自己的节奏再次 翩翩起舞……
在使用微信时,或许许多人都对这种心境和状态有所体会。如今,基于微信 的社交关系的确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微信上的圈子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这种关系是强关系,且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很高,即 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强关系依然可以靠其他方式维系。随着微信越来越成为职业社交、工作范畴、营销的工具,一个人的圈子的确由当初单纯的强关系圈子,扩大到 了更大范围的圈子,甚至更多的交叉圈子,而这种圈子是基于弱关系的,不依托情感来维系,只为了满足工作、职业社交需求、营销目的等。
 
于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子最终形成了两种关系:一个种是真实的强关系社交圈子;另一种是基于某种利益需求临时搭建的弱关系。
微信用于工作交流、职业圈子社交、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需求越多,弱关系圈子占据的比例就会越大,那上面描述的这种画面就会让人愈发感到真切。其实,人们感到疲 惫、失落、焦虑等情绪的真正原因并非如许多文章所说的“增多、泛滥的朋友圈信息”(这只是一方面),本质在于,这种临时搭建的弱关系给不到我们足够的满足 感、安全感、维系感。
 
问题恰恰在于,这种弱关系圈子在微信上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影响到我们?以及对微信产品本身有什么反作用?
一、以利益需求为基础的“临时社交关系”:最易成为“僵尸关系”
如上所说,这种关系如今在微信上占据的比例较大,这种关系虽然是因工作原因、职业社交、混迹某个阶层而起,但本质上就是以利益需求为基础的。当然,这里的利 益并非贬义词,也并非指金钱,而是带有某种特定目的或需求。比如一个并不熟悉或陌生的人加你为微信好友,因为TA想咨询某些事情,或者只是初步建立微信联 系以便日后有所求,或者为了储备人脉,或者为了营销推广,等等。
总之,这种关系不是由真实朋友引发的,而多半带有一定需求。这种关系在利益需求发生时就会激活,并搭建起来“临时社交关系”,一旦需求达成,社交关系便会逐渐淡化,甚至重新归于陌生人行列。所以这种关系就像一种临时默许的“交流契约”。
如 果僵尸用户是代表微博上大量不活跃、沉默的用户的话,那么把“僵尸关系”形容微信上这种临时搭建的关系似乎也很贴切,这种关系的活跃性在大部分时间是不激 活的,静悄悄的躺在那里。看似你有众多“好友”或“关系”,但它们很多时候都形同虚设,互动性较差。正是因为我们微信上的“僵尸关系”越来越多,由此产生 的信息冗余鸡肋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我们的承受力便要报警了。因此,诸多文章讨论微信的这一现象,就是说明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这种问题的存在。
 
二、临时社交关系向紧密关系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说到这个问题,那就要先聊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了。
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希望更有粘性,并向紧密的情感关系转化,是需要条件的。第一个条件便是:真实情景下的交流和维护。有研究表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会才 会促进社交关系的增强。所以,对于微信上多数临时搭建的弱关系,只有不断地有机会或创造机会进行真正的交流,那这种关系才有可能更加紧密,共鸣越多,才会 产生情感因素,而情感才是维系关系持久的重要纽带。原则上讲,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才会有更多互动、交流,活跃度也较大。
那 这种真实情景放在微信上看可以是:不断融入微信上某个圈子,并在其中不断曝光自己获得交流机会;不断与他人讨论;也可以从线上转到线下进行更多面对面的交 流。所以,在微信上与他人高频的交流,或者能把这种临时关系转化到线下,才有可能让临时关系升华,变紧密,才会有更多互动。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做 不到这一点。如果不能,那么这种临时关系便会在建立联系后很快淡化,后续的互动也会缺乏动力。比如像一些不爱参与圈子讨论也无心刻意营造交流机会的人,是 极易成为“僵尸关系”一员的。
第二个条件是,当临时社交关系在利益需求重新启动的时 候,交流和活跃度会再次启动,如果这种利益需求不间断持续地发生,比如彼此加对方好友后,因为工作需要定期会有沟通和交流,那这种关系长期来说也会变得紧 密。但这种情况在你的圈子里发生只是少数,因为对你来说确实有长期交流需要的人毕竟占据少数,剩下的临时社交关系大部分时间仍处于沉默状态。
第 三个条件是,当临时社交关系找到了“共鸣区”,比如关系双方兴趣爱好相投、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关注的信息类似、工作内容非常交叉等等。只有发生共鸣时,两 个互不熟悉的人,或两个因某种利益需求而搭建的交流关系,才会有进一步维系的欲望,这种关系才有可能从临时关系转化成有情感的紧密关系,交流互动会增多, 甚至成为真实朋友。不过,人生知己难求,这种“共鸣”也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这些转化条件虽然是可以有机会达到的,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会频繁的发生,所以我们的朋友圈仍以交流不多、互动不多、活跃不高的临时社交关系为主。
三、为什么这种临时社交关系会逐渐淡化、活跃度下降,甚至越来越沉默?
正 如前面说的,临时社交关系都是半路上建立的,多数是基于某种利益需求,所以搭建临时社交关系的双方是不了解彼此的。我们不知道对方真实的生活怎样,我们在 朋友圈看到对方的信息是经过特别标签的,这些信息是经过自我筛选和过滤之后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对方,无论是生活、性格、性情、爱好、习惯、工作等等 都是对方希望我们看到的,且都是碎片的。
所以,我们无法真实的了解对方,如果又不存 在接触机会,那么我们无法感知到彼此全貌,于是更不愿意流露本我,因此,这种临时社交关系的维系也只能是断续的,利益需求发生时才会最大程度激活,互动关 系的长期维系变得困难。所以偶尔在圈子里发信息便成了一种创造互动机会的办法,不过,信息曝光量不宜太少(太少不利于临时社交关系的维系),又不宜太多 (过多又会对造成信息压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临时社交关系似乎成了一种鸡肋。比如,别人因为某种原因加你微信,而交流后你们没有更多信息往来,或者成了永远的陌生人,但是对方的信息又时常出现在你的朋友圈,而这些信息你并不太关心,所以这样只能徒增信息处理的压力。此时便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屏蔽,彼此成为永远的沉默者,再无互动和交流,化成真正的“僵尸关系”,如果对方发现“被屏蔽”,有可能还会恶化关系;
第二,出于某种考虑,时常给那些跟你建立临时社交关系的人点赞,偶尔评论,但这会让你变成点赞机,并会累心。
第三,不屏蔽,但永远不点赞,也不会评论互动,因为“实在不了解你,对你没有真实印象,有时我想评论互动,但实在不知用什么合适的字眼说起。我担心不当的评论会破坏彼此假设的印象。别怪我不说话,因为我们实在不熟。”
所 以,维护这种临时社交关系的精神成本是很高的,甚至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当然有人说可以删除对方,解除关系,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删除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于是 会选择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进行处理。魏武挥老师在微信上有句话我很认同,“人际关系这件事很微妙,你怎么对人家,人家就怎么对你,都不需要公开挑明了 说。”所以大家一边默许这种社交关系的存在,一边又忍受信息刷屏,甚至还要考虑维系,这的确会令人烦躁、焦虑不安。
那 么这种状态造成的直接生理反应就是,对无关信息量增大的焦虑甚至是反感,最终这种状态会大大减少我们打开微信刷朋友圈的频率,因为避开是缓解信息压力和焦 虑感的直接办法。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人都在呼吁逃离微信朋友圈,丢开手机回归真实生活。临时社交关系的活跃度低,甚至会变成僵尸关系就是这 个道理。
 
四、微信朋友圈粘性将减弱,多数人成为孤独的表演者
我们还会发现,微信朋友圈加的不熟悉的人越多,我们越沉默,因为人们是不太有意愿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暴露于并不熟悉的人面前。于是,当微信平台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职业生存、发展、营销等的工具时,这种圈子里的沉默是必然要发生的。
而 对于微信上原本真实的紧密社交关系(亲朋好友,强关系),微信实际上起到的是通信平台的作用,这部分强关系的活跃度有限。即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强关系仍然 可以依靠其他通信方式维系。而就是那些基于微信而生的弱关系是被绑定在微信平台上的,如果不能找到转化成紧密关系的方式,只能靠微信来维系,但正如上面所 讲,这种长期维系的成本太高,难度也大。但这种弱关系如今在微信上占据的比例较大,势必会造成朋友圈的粘性减弱。
另 外,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关注和照顾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关心的多是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阶层圈、职业圈,你给自己定位的角色也限于一两 个。比如,混媒体的人会经常关注并发布媒体圈的动态和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能引起你其他圈子朋友的兴趣,那这些圈子的互动一定是很少。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 的临时社交关系,因为并不熟络,生活或工作无交叉,所以互动频率也会较少,这种关系越多,互动性越低。
于是,舞台中央那个孤独的表演者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个人都站在舞台中央,却不知观众是谁,面目如何。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如此多“好友”出现,但却不知道这些“好友”怎样,该如何互动了解。当你的热情散去,朋友圈又会怎样呢?谁又和你是“僵尸关系”?
]]>
//www.f-o-p.com/3527.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