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砍价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24 Nov 2023 06:17:3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拼多多砍价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拼多多砍价营销战略 //www.f-o-p.com/331786.html Sat, 09 Dec 2023 00:00:55 +0000 //www.f-o-p.com/?p=331786

 

很多人经常在微信收到拼多多的砍价链接,也对拼多多这种扰民是推广方式非常反感,但这个营销方式却是拼多多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

拼多多最新的财报显示,其活跃用户已达6.28亿,距离淘宝的7.26亿只有不到1亿的差距。从2亿到6亿活跃用户,拼多多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未来,拼多多的活跃用户超过淘宝用户是大概率事件。

拼多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借助微信社交关系的营销,而这其中又以砍价免费拿的营销最为成功。今天就来复盘一下,拼多多的砍价营销为何如此成功。

01 拼多多砍价的逻辑

我在《社交裂变简史》一文中说过,拼多多是社交裂变营销方式的集大成者,在拼多多的首页面上,有多种让消费者“占便宜”的方式,像“多多赚大钱”,“天天领现金”,“砍价免费拿”等都是借助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利用社交裂变来发展平台用户。

这其中用户最喜欢的,也是平台最高效的营销方式就是“天天领现金”和“砍价免费拿”。

天天领现金和砍价免费拿的套路基本是一样的,以砍价免费拿为例,基本流程是,A在站内看到可以免费获得的商品,一顿操作之后,免费拿的进度条显示到达90%以上,再想砍价就需要到微信邀请好友帮忙,这时A将砍价链接发给B帮忙,B砍价后,发现有占便宜的新大陆,于是也加入砍价免费拿阵营,这样,用户越来越多,它的流程如下图。

但在实际砍价流程中,A一般至少将砍价链接发给几十甚至100多人,这接到链接的100多人,有一部分会创建新的砍价链接,再次发给100多人,这样波涛汹涌,以致无穷。

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的逻辑是引导用户替自己做广告,用户将砍价链接发给别人,如果对方不砍价,至少看到了信息,就帮拼多多做了一次免费广告,如果对方帮忙砍价,则需要下载和注册APP,那就帮平台发展了一个用户。

有些用户对拼多多的砍价营销的情感是:从反感到帮忙,到自己试一试,到最后免费拿商品,觉得真香。

02 拼多多砍价链接为何如此有效?

1. 免费的魅力

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实际的情况是,在面对利益问题时,大部分人都是不理性的。“免费”二字是营销中最容易吸引注意力的文案,大部分人看到“免费”二字,都会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就把免费的东西拿到手。

关于“免费”营销的套路,可能一本书都说不完。一句“有机会免费获得”,可以让点击转化率提升好几倍,一次“免费抓奖,抓不到不要钱”的活动就可以吸引大批人群。

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首先就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2. “游戏式电商”设计

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游戏的四大要素:目标、规则、反馈、自愿参与。拼多多站内的很多活动,都很有游戏的性质,堪称“游戏式电商”的典范。

“砍价免费拿”的活动在这四大要素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自愿参与就不说了。

首先是目标明确,并且这个目标让你觉得比较容易实现。砍价活动的进度条一般不是从0开始,一旦你进入活动,开始了砍价环节,基本不用动用社交关系,进度条就能走到90%多,这就会让用户信心大增,觉得实现这个目标轻而易举。

下图中我测试了一个砍价免费拿活动,在没有邀请好友砍价(分享群聊其实可以只跳转,不真分享),只在站内操作的情况下就离完成只剩下1.87%。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进入条只是从1%到2%再到3%这样走,恐怕大部分人在一开始就放弃了。

其次规则当然是清晰的,邀请越多人砍价,就离免费拿越近。

最后一点,砍价的反馈机制做的非常好,每邀请一个人帮忙砍价,进度条就走一点,尤其是在后期,“仅差”、“即将砍成”几个字让你心潮澎湃,推动着你邀请更多人参加。同时砍价还有时间限制,通常是24小时,时间越近,越接近砍成,你就越加快速度去邀请好友。

3. 极高的沉没成本

拼多多的砍价有一个很“坑爹”的设计,就是越砍到最后,每砍一次的额度越低,通常在超过99%还没到100%的阶段,邀请一个人砍的数额只有0.01元,这意味着达到100%可能需要100甚至更多的人来帮砍。这就像打游戏,越往后打越难过关。

不少用户到了这个阶段,处于非常鸡肋的境地,继续邀请好友砍吧,进度很慢,放弃吧,又不甘心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

这时,沉没成本开始发挥作用,一旦你在这个阶段放弃了,意味着你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费,所以大部分人还是硬着头皮继续邀请好友砍价。

在这里,拼多多将大部分人“损失厌恶”利用得非常到位,这个在用户看来“坑爹”的设计,正是拼多多刻意为之的。

拼多多的这种设计让不少用户抓狂,却又不得不想办法去砍,关于如何砍价几乎形成了“砍学”,找各种群相互砍,找人代砍,用户为此想尽一切办法。有一个APP叫互利帮,几乎是一个专门做拼多多砍价任务的APP。

免费的噱头,游戏式电商的设计,让拼多多的砍价营销异常成功,也让它借助微信的社交关系迅猛发展。

03 砍价——拼多多最高效的营销手段

以往的推广模式一般是以媒介为中心的,通过媒介将商品信息扩散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从注意到记忆再到下载成为用户。拼多多也做过洗脑广告”拼多多,拼得多,省的多”,这种广告的弊端就是效果很难衡量。

而拼多多的砍价营销则是通过社交关系直接促进下载,这种营销方式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广告,它花出去的钱都带来了用户的下载。

1. 砍价营销的ROI非常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一个APP的获客成本早已在100元以上,广告、地推、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的效率也越来越低。拼多多的砍价营销则是一种高ROI营销,它的高ROI体现在多细节的设置上。

如果A用户邀请B用户砍价,B用户帮砍需要下载并注册,B一旦帮砍,则成为平台用户。A通常会将砍价链接发给自己的亲戚和好友,几乎一次砍价,就能发展身边的几十个好友,虽然高端用户总是对这种营销方式怨气十足,但它在下沉市场的裂变威力非常大。

在砍价营销方式上,新用户比老用户砍得多,老用户到后期基本每次只能砍0.01元,而新用户则能砍1元甚至更多。下图在天天领现金活动中,平台就根据我的社交关系,指定我去发展这位新用户(但我是不会上当的)。

所以拼多多的砍价营销基本上单个获客成本都在几块钱甚至更少,这个费用在推广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几乎不可能完成。

拼多多的砍价营销成本是动态可控的,一旦活动参与数增多,它则会提高难度,甚至在领现金活动中祭出必杀技,将100元变成两张500-50的限时优惠券,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几乎是0成本获得了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来的新用户。

你要跟客服哭诉自己被骗?不好意思,那是因为你在此前没有仔细阅读规则。

2. 提高活跃度

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已超过6亿,这跟它善用微信脱不开关系。一般的平台,一个用户如果注册后,长时间没有使用,那么他使用的几率会越来越低,直至卸载。

拼多多的砍价营销借助社交关系,将这个不利因素降到了最低。A用户一旦参与砍价活动邀请B用户帮砍价,则许久不用拼多多的B用户可能被重新唤醒,并进入平台再次消费。如果A用户将砍价链接发给100个好友,则可能让其中的几十个僵尸用户再次回归平台。

在这个时代,不少APP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PC登录某网站时,必须用手机APP扫描,表面的原因是安全,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提高一下活跃度。

拼多多砍价活动是提升平台活跃度的重要活动,在我看来,拼多多在不把微信用户挖干净之前,是不会停止这个活动的。

3. 从下沉市场攻入一二线市场

拼多多早年被视为五环外用户居多,但一直难以攻入一二线城市,砍价营销是其攻入一二线城市的有力武器。

早些年,你可能一直没听说拼多多,也可能只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用过,突然某一天你就收到了来自十八线城市亲戚的拼多多砍价链接让你砍价。这一招非常有杀伤力,微信是一个熟人关系社交软件,大部分留在通讯录上的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同学、朋友,这些人给你发砍价链接,你好意思拒绝吗?

如果你没法拒绝,就为拼多多攻入一二线城市贡献了一个用户。

04 总结:砍价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营销活动

“砍价免费拿”,这看似只是拼多多站内无数活动中的一个,是拼多多无数市场营销中的一种,但这个营销活动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在用户端,砍价活动靠着微信关系,以极高的ROI获取新用户,并借此提升用户活跃度,不断推升市值上涨。

在市场端,砍价活动让拼多多的用户跨区发展,从下沉市场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一二线市场,实现所谓破圈。

所以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不是一个营销战术问题,而是一个营销战略问题,这个战略将一直持续,就像前面说的,在不把微信用户挖干净之前,拼多多是不会停止这个活动的。

 

作者:寻空

来源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ID:xunkong2005)

]]>
如何玩转社交电商,低成本获客? //www.f-o-p.com/105899.html Mon, 12 Nov 2018 06:04:15 +0000 //www.f-o-p.com/?p=105899

 

本文作为社交玩法详解系列第一篇,文中以拼多多APP、联通APP砍价活动为例,将深入分析社交电商中的“砍价”玩法,让你低成本获客。

一、写在前面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所有的玩法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因为无论线上线下,生意的本质就是对付“人”。

在了解社交电商之前建议您先进入这样一个场景:在闹哄哄的集市,卖蔬菜的的小摊贩有很多,你猜哪家生意更好?

当然是那些蔬菜新鲜、排队很长、回头客很多、接受砍价、愿意给顾客抹个零的摊位啦。作为顾客,假设老板给我低价,我在暗自窃喜的同时会客气的说句“我会多介绍些新顾客给你的”,这就是砍价啦。假设老板说“多买给打折”,而我仅仅需要1件的时候,就会问周围人“一起买啊”,这就是拼单啦~

所以,在社交电商中,基本上还原了这个场景:

  • 首先,要让用户感到“爽”,这个“爽点”就是用户看到“低价”的时刻,比如“0元抢、拼单省XX元、1分钱抽奖”等,总之就是让用户看见“实惠”。你给我实惠的同时,我愿意消耗社交货币介绍新用户给你;
  • 其次,商品性价比要高,这个商品得是我需要且跟我没有距离感的(针对距离感的解释,需要举个栗子,比如拼多多的“1分抽宝马”,“宝马汽车”跟1分钱和我就是有距离感,营销活动本身太不令人信服)。性价比这个东西因人而异,此处禁止抬杠;
  • 再次,要营造热闹的氛围(比如:拼多多社交功能中“XX万人已领取/免费拿、XXX1分钱发起了拼单、XXX一分钱砍价成功”),目的:其一表明“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其二表明“这个商品很稀缺,这么多人抢,不赶紧下手就没货了”;
  • 最后,要新用户要愿意参与进来,方法同样可以是可以获得“实惠”,或者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这点从拼多多的分享文案中可以看得出来,详见之前的一篇文章:分析了所有拼多多分享文案,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社交电商的前世今生

2.1 社交电商来历

百度来的定义:社交化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情境下借助社交网站、社交媒介、网络媒介等传播途径,利用社交媒体技术进行人际关系、商业信息流的互动,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内容等手段来辅助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的新型的电子商务。总之社交电商本质是“将渠道佣金返还给用户本身”。

2.2 社交电商常见玩法

社交电商常见玩法包括:砍价、拼团、助力、1分抽大奖、秒杀等,目的都是低成本获客,在完成拉新留存的作用的基础上,最终目的都是完成产品的商业目标。

其中砍价和助力的本质是广告宣传、拼团的本质是广告+薄利多销、秒杀的本质是“爆款促销”,提升用户粘性(提升新用户的留存关键行为转化及提升老用户留存),一分钱抽大奖的本质是赌博。其中砍价、助力和拼团本身带有社交属性,而1分钱抽大奖、秒杀等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增加社交元素如分享、组团等。

三、“砍价”模式套路深

3.1 拼多多砍价活动大起底——你帮我砍价,也希望你能发起砍价

(1)发起者发出砍价流程

发起者发起砍价过程中产品设计要点总结:

  1. 要不停的引导分享到微信群/个人;
  2. 帮好友砍价等任务或者拆红包等行为等获得自己可以继续砍价的机会;
  3. 引导完成产品核心行为—浏览商品获得砍价券从而刺激下一次砍价行为的发生;
  4. 分享砍价道具—宝刀给好友吸引好友发起砍价行为。

接受者用户群1——APP活跃用户

针对APP活跃用户接受帮忙砍价过程中产品设计要点总结:

  1. 可对于未关注公众号用户可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后才可帮忙砍价,为其他产品线导流;
  2. 可通过完成产品核心行为——浏览商品获得额外1次帮忙砍价机会;
  3. 一定要想方设法送接受者砍价券,以刺激其发起砍价行为。

接受者用户群2——APP新用户/非活跃用户

针对APP新用户及非活跃用户接受帮忙砍价过程中产品设计要点总结:

  1. 通过可以帮好友砍更多的文案提示引导用户下载APP(不下载是没办法帮忙砍价的);
  2. 赠送新人优惠券或者特价商品购买权,实现新用户快速完成初次购买行为,增强用户粘性。

(2)联通砍价的高级玩法——从友商拉客

联通APP砍价的流程大致和拼多多一致,不过其中有一个比较高级的玩法,即异网用户(移动和电信用户)也可帮忙砍价,且必须登录联通APP才算砍价成功,更高级的异网用户登陆后立刻赠送50元话费券,该话费券可用于购买联通互联网套餐。

查了一下联通APP的版本更新记录,支持异网用户登录为最新版本新增功能。可见一个砍价活动,不仅完成了新功能推广,而且承担了从友商拉客的重要使命。

(3)砍价活动产品设计规律总结

如上分析所示,砍价活动产品设计规律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 要不停的引导分享到微信群/个人,不要停止;
  2. 融入任务体系,让用户通过完成特定的行为——分享、浏览等行为获得自己可以继续砍价的机会,或者是刺激用户发起下一次砍价;
  3. 通过社交化文案文案连接砍价行为的接受者(同参见上一篇文章);
  4. 完成产品最终商业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是为其他产品线导流、刺激老用户发起砍价或吸引新用户登陆并完成购买行为,更高级的玩法就是联通的抢夺客户。

四、非电商平台如何玩转“砍价”

看了拼多多和联通的砍价活动,非电商平台该如何通过“社交电商”低成本获客呢?

(1)“积分商品”也可以玩“社交”

体验社交电商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非电商类产品是否有机会通过社交电商玩法低成本获客?”答案是肯定的,就像联通一样,你的产品也肯定有自己独有的商品资源,或者是自己的积分商品,这些都可以用来做“社交电商”玩法中的商品,不怕包装,只要有可能是免费的用户都会感兴趣。

自己商品的价值高些,就把需要帮忙砍价的人数设定的多些,如果商品的价值低,一两个人帮忙砍价就足够了。

(2)多渠道联动达到“共同成长”目的

如果你的产品有多条产品线,而恰好你的职责是提升多条产品线的新增及留存用户量,那么你可以像拼多多一样,先在微信环境下激活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再通过提供差异化价值(比如部分商品仅可在APP中使用或APP可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等)向APP导流。产品之间联动可以实现A产品的增长带动B产品的增长。

(3)“砍价的价格阶梯”设置很重要

下图为我在拼多多APP上完成的一次砍价的“砍价价格阶梯截图”,逻辑大致为:

  1. 若接受者为老用户,帮不了什么大忙,砍价几元起;
  2. 若接受者为新用户,帮忙砍价价格一般比较高,主要是为了吸引新用户下载APP;
  3. 永远要让发起者感觉我离成功只差一点点,用一个高价+N个低价的组合模式,总让你觉得马上就能成功了。

(4)砍价掺入游戏化元素,让砍价更好玩

如拼多多和联通,在砍价过程中都融入了游戏化的元素,比如道具、任务体系,其一可以让砍价更好玩,其二可以刺激用户分享或发起新的砍价。

(5)别忘了对帮过忙的人说声“谢谢”

拼多多和联通在分享及砍价后的文案中均表达了感激之情,而且在砍价成功后都会引导用户把“喜讯”分享到朋友圈,其一是对产品本身的宣传,其二是对帮过忙人的公开表扬。总之,让用户继续分享吧,不要停。详见(4)中截图。

(6)从友商手里抢客,为上上策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很明确,可以尝试像联通学习。

五、我的秘思,请你帮忙回答

5.1 拼多多的多条产品线是相互隔离的?

拼多多APP和小程序中的砍价商品和砍价记录数据是相互独立的,难道是基于技术角度考虑数据同步成本?或者两个产品线的顾客重复度高为同一批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空间?

5.2 所有产品都可以照搬拼多多砍价模式?

当然不是了,用户目标群不一样,产品设计就不一样。比如:拼多多的用户,只要你强调“低价”就会诱导他们转发。但母婴品牌,一味地强调“钱”,不如说“让更多孩子吃上放心的奶粉/用上放心的品牌”、知识付费品牌不如说“和好友一起共同进步”更能促使其转发。对于阶层越高的人,欲望越需要包装,因为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贪婪。

5.3 助力和砍价的本质差别在哪?

求解,因为拼多多的助力是要求固定N个新用户帮忙才可完成,而砍价则是新老用户均可帮忙,难道就酱紫么?而且携程的小程序助力又是另外一种玩法。

5.4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么?

无论可用资源多少,价值多少,得有筹码,那能进行“社交玩法”,你觉得呢?

在下一篇将分析社交电商的另外一种玩法——“拼单”功能,用空就更,敬请期待。

 

作者:根本停不下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根本停不下来~

]]>
运营分析:连咖啡的“线上外卖+社交裂变”! //www.f-o-p.com/102383.html Tue, 16 Oct 2018 04:08:34 +0000 //www.f-o-p.com/?p=102383

连咖啡的裂变,让我感到恐慌。不久前,为了复盘今年的工作经验,写了一篇关于裂变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除非你拥有庞大的末线供应链,或者致力于服务三四线以下的消费者,否则不要把转化裂变奉为产品的基本流量模式,更不要幻想通过裂变“一夜暴富”。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拼多多式的转化裂变,总面临着无孔不入的羊毛党

  • 第一,当聚集的羊毛党不断冲击成本底线,平台无法拿出足够的补贴来维持裂变的吸引力;
  • 第二,招致的羊毛党中,无法筛出足够的合格流量。

而通过裂变崛起的产品,如拼多多、趣头条蜜芽拼团(小程序)、蘑菇街(小程序)等,无一例外,其用户和羊毛党并非泾渭分明,他们的供应链也能拿出做够多廉价实惠的商品或服务,来承接、消化这些羊毛党。

言外之意,中高端品牌,或目标群体不是羊毛党的产品,就不要做“裂变梦”了。

打脸来得如此之快,最近因为工作需要,详细研究了咖啡新零售巨头“连咖啡”,顿时感觉眼前一黑。

咖啡零售行业没有低端品牌,目前呈“连咖啡”、“瑞幸”、 “星巴克”三足鼎立的局势。“连咖啡”的核心模式就是“线上外卖+社交裂变”,“裂变”是其主要流量来源。

中高端,一线城市,没有所谓的末线供应链,却把裂变玩得风生水起,短时间跃升为新零售头部玩家

我放下几乎被摧毁的固有观点,重新思考这个社交怪物。

连咖啡的社交玩法

先简单看下“连咖啡”是怎么玩裂变的:

1. 口袋咖啡馆:游戏化分销

“口袋咖啡馆”是上线在小程序中的一个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开一家自己的线上咖啡馆,并决定咖啡馆的装修、设计和商品。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装扮类小游戏,已经可以通过撬动用户的自我展示,来完成不错的裂变传播了。但是这个活动,还有卖货转化的功能。

设计好店铺后,你可以选择上架售卖的商品,上架的商品都可以真实出售,价格比官方售价低10元。初始只能上架一些主打商品,卖出几杯后,会逐渐解锁一些新的SKU。现在改版了,取消了这个进阶玩法,所有SKU都直接开放。

每售出1杯咖啡,可获得10点网红指数(荣誉排名)和2元基金(购买抵现),以前会送0.1杯成长咖啡,现在似乎也取消了。

此外还有很多的附加玩法,比如:网红指数等各种营业排行榜、“明星馆”入驻了一批明星开店助力传播,“附近的馆”基于地理位置推荐,有点陌生人社交的味道。

这个活动上线第一天,点击达到420万,累计开了52万个咖啡馆,其中10%以上实现了真实销售,普通用户中最多的一天卖了200多杯咖啡,转化相当惊人。

2. 福袋:另类红包分享

用户每次下单后,都可以将一个福袋分享到朋友圈,每个福袋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优惠券、万能咖啡、成长咖啡等奖励。抽福袋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发起人也会额外获得0.1杯成长咖啡。

基本逻辑和饿了么滴滴等下单后分享红包差不多,但是更高级,加入了万能咖啡、成长咖啡等新鲜玩法,相对于不太适合拉新的优惠券来讲,通用性更强。

此外,用户每周还可以抽取一次福袋,相当于多了一个活跃用户的签到功能。

3. 拼团:1点都不low的1元拉新

拼团玩法很常规,一个是“1元老拉新团”,因为咖啡成本低毛利高,所以相对于一般电商玩得那些1元拉新,连咖啡的拉新更有逼格,看起来也更实惠。

另一个是常规拼团,优惠的价格直接买5杯,存入咖啡库随喝随送。

4. 咖啡库:货币化社交

咖啡库和成长咖啡通过奖励的货币化将所有社交玩法串联在一起,可存储、可赠送、可交易,构成一个为社交而生的会员成长体系。

连咖啡,这个“连”字真的名不虚传。

连咖啡的裂变逻辑

01

此前,我的结论是:

没有羊毛党的裂变成不了气候,有了羊毛党的裂变没谁能承受。除非你和拼多多一样,本身就把羊毛党当做用户,羊毛党除了撸羊毛,还爱买你东西,你还能赚到钱。

连咖啡的裂变,有羊毛党参与吗?

先看看羊毛党是群什么样的人。我有个亲戚居住在某二线城市,家庭主妇,无业在家带孩子(二胎)。生活极度节俭,穿衣基本不超过100元,热衷于拼多多砍价,在小米商城参与“试玩APP送红包”活动,每天下载APP拿个几毛钱红包再卸载掉,第二天再来一次,天天如此,积少成多竟然薅了100多块。网上买东西,基本都在拼多多。

这种用户,会买27元一杯的咖啡吗?

羊毛党:不会喝的,这辈子都不会喝的,别说27一杯,17都不会喝,7块都不会喝,免费?给我多来几杯。

所以,咖啡这东西,1元钱加5元运费,是招不来羊毛党的,因为羊毛党没这种需求。

当然会有来薅羊毛的,但是薅羊毛的不代表羊毛党。

  • 羊毛党:我是来占你便宜的,没有便宜我就不会来;
  • 薅羊毛的但非羊毛党:我有这个需求和消费能力,但我依然很乐意占你便宜。

02

之所以说“没有羊毛党的裂变成不了气候”,是因为裂变需要传播,羊毛党是传播力极强的群体。不管传统的电商选任何一个商品来做诱惑,它的需求密度总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羊毛党来维持足够的传播密度。

而在一线城市,咖啡这个东西,虽不算刚需,但是人人都不排斥,通用性极强。“1+6元运费”一杯咖啡,动动手指转发一下,既占了便宜,又声明了消费品味,还给朋友带来了优惠,何乐不为?

03

裂变要补贴,供应链要跟得上。

明码标价30元的水杯,做1元拉新,成本高,血妈亏。明码标价30元的咖啡,做1元拉新,笑嘻嘻。所以一般电商做裂变,选品很重要,必须要看起来不便宜的便宜货,没牌子的,搜不到价格的。

而咖啡这东西,成本有多低,大家想必都了解。所以咖啡这种强品牌溢价的商品,完全支撑得起裂变补贴,从而稳稳当当地控制吸引力。

04

以上三点讲的都是咖啡零售适合裂变。但连咖啡“连”得精彩,更多归功于其裂变本身的设计。

裂变经典案例多发生于拼多多一类的末端市场,是因为转化裂变多以“利”为源动力,能被蝇头小利驱动的,自然大多都是末端用户。中高端用户不玩,一是面子挂不住,二是时间玩不起。

但是连咖啡这一系列玩法,虽然用的是相似的裂变逻辑,但是在“利”的根源上,包装了一层体面的社交驱动力。

就说“口袋咖啡馆”这个活动,虽说是分销,却没有一丝“铜臭味”。开咖啡馆的用户多是为了通过个性装扮来展示自我,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扫码光顾一下,没需要的点个赞,感情微妙的捧个场顺便买一杯,反正也不贵又有折扣,联络下感情真是极好的。

每天光顾下女神的咖啡馆,顺便消费一下,说不定还能发生些故事。

营业排行榜和网红指数则运用了“炫耀攀比”的社交驱动力,当你不知不觉地卖出几倍咖啡,在排行榜上看到了自己,不由得便有了兴致,不如认真点好好经营,争个排名总是有面子的。

“附近的馆”则更像陌生人社交,在不认识的小姑娘那里买上几杯,要是有聊天功能,说不定也能发生些故事。

成长咖啡、咖啡基金更符合分销的本质,以“券”替代“钱”,对于非刚需新客算是锦上添花,对于爱面子的老客也无伤风雅。

总之,虽是分销的逻辑,但贯穿整个闭环的不是钱,而是个性、比较、互利、需求这些体体面面的社交驱动。

“抢福袋”这个玩法,虽然和饿了么、滴滴等红包分享是一样的逻辑,但其中的裂变驱动力,要多样和精彩许多。饿了么的红包是“利”导向的,而且优惠券这东西,活跃的效果远大于拉新。

而“抢福袋”的奖品设置非常有趣:不同类型的咖啡奖品代表不同品味,充满了谈资和戏码;不同类型的奖品玩法(成长咖啡、万能咖啡、咖啡基金)则充满游戏趣味性,冲淡了唯“利”是图的尴尬;而品牌本身的调性和品味,对标星巴克的逼格,本身也为裂变分享赋予了一定的炫耀价值。

而“咖啡库”的玩法,则将裂变碎片的“术”升华为一个体系。所有裂变的奖励都成为了可积累、可交易赠送的“咖啡货币”。

  • 一方面,你不会因为暂时不需要咖啡而无法参与裂变活动,你可以把咖啡存起来随喝随点;
  • 另一方面,当你的朋友想喝咖啡,却发现自己的咖啡库还差0.1杯就可以免费兑换一杯,在群里一呼,你慷慨解囊赠送给他,成人之美,相信友谊的小船会越开越稳。

这种货币化玩法已经不再是一种规则分明的裂变玩法,而成为了一种弱运营的底层机制,会衍生出很多精彩的、无法预料的裂变场景。

连咖啡无处不在的“连”,以至于新品开发和命名都充满了社交感,像“万能咖啡”、“防弹咖啡”“生气的粉椰水”、“生气的冷萃”等趣味横生的名字,相信也能成为朋友圈好玩的一道风景。

思维导图

在“连咖啡”这种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品牌中,裂变的“传播”与“转化”已经没有必要分那么清,社交驱动力也几乎无所不容,可称得上行业标杆。

 

 

作者:吕晨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狗Oliver

]]>
解读AARRR模型在微信小程序中的正确使用姿势 //www.f-o-p.com/101848.html Thu, 11 Oct 2018 08:11:14 +0000 //www.f-o-p.com/?p=101848 AARRR模型 

从0-1建立一个小程序产品,不仅仅是考虑用户用完在再回来的问题,而是需要对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营,即在“增长黑客”里面常提到AARRR模型,那么在小程序如何正确使用AARRR模型呢?

小程序“即用即走”的特性,让线下体验非常爽,以至于小程序的留存率很低,但是纯线上的小程序我们希望用户用完之后还会再回来。

从0-1建立一个小程序产品,不仅仅是考虑用户用完在再回来的问题,而是需要对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营,提前有规划与策略设定,即在“增长黑客”里面常提到AARRR模型,那么在小程序如何正确使用AARRR模型呢?

今年上半年我们团队也做了几款小程序,基于一些实战经验,分享自己的观点。

AARRR模型包含5大模块

这个五个阶段,每一段拿出来都可以写上好多内容,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个基础思维结构。

Acquisition:获取用户(拉新

现在都在说流量都很贵,但是小程序的诞生似乎流量很容易获取。

微信的流量是去中心化的,在去中心化的流量池里,病毒式营销的效果特别快。所以在小程序里面“拉新”,除了常规打法外,“裂变”是核心。

当你的小程序开始推广时,发布的版本就要实现完整的裂变体验,假如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会流失很多机会。

常见的裂变有好几种:

(1)红包裂变 – 现金激励

万恶之源,对于人性来说最赤果果的就是金钱。

比如提现红包裂变:当一个新用户进来即可获得一个红包0.6元,提现要求是——满1元才可以提现,现在可以裂变三个好友,使金额达到1元,即可提现。

(2)抽奖裂变 – 物品奖励

这个需要分析用户的付出成本与物品奖励获得性价比最大化,门槛不要设置太多,抽奖算法一定要做到公开与“可见的公平”,这里的公平是需要让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公平,可以感知到平台无法作假。

比如:我们原来做的一个抽奖裂变一开始很好,但是后面数据下来了。 主要问题我们设置了2个门槛:必须转发三个群且支付1分钱菜参与抽奖(门槛太多了),抽奖算法没做到公开与可见的公平。

(3)助力、加油裂变

用户无条件获得了资格(门槛极低),但是要拿到奖励必须需要好友助力获得很高的值才能有机会获得奖励(门槛后置,接受度更高)。

比如:有些抢票小程序,票比较难抢,需要朋友助力,提升自己的优先级,让自己更容易抢到票。

(4)集字解锁/碎片解锁裂变

游戏化的方式,解锁成功可活动相应的奖励,趣味性比较强的裂变。

如果主题选的好,热点抓的关键,粉丝裂变的效果会很好,转化率最高。比如:王者荣耀皮肤碎片解锁,解锁成功送皮肤,喜欢玩王者容易的人肯定愿意传播。主题(创意)、交互体验(技术)、奖励(回报)方面都需要设计好。

(5)复活解锁 – 游戏类小程序适用

一般多用于游戏小程序,比如:腾讯的桌球, 每天三次免费打桌球的机会,假如用户完了,需要分享给好友获得多一次玩桌球的机会,现在很多都改成了复活看广告。

至于你们想采用什么样的裂变,可以根据公司的资金、技术实力、运营策略来选择,但是裂变一定要在小程序刚上线就要加入。 裂变的核心需要洞察用户的人性需求,可以是利益驱使、炫耀装X,情感满足等。

裂变用得好,增长不烦恼。

Activation:激活用户

小程序里用户进来之后,怎么样才算激活呢?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概念:北极星指标。叫做“OMTM” One metric that matters,唯一重要的指标。

之所以叫北极星指标,是因为这个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高高闪耀在天空中,指引着全公司上上下下,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北极星指标不是永恒不变的,是要根据项目的发展阶段来制定的。

每家小程序的激活指标不一样,比如:

  • 电商类小程序下首单才算激活;
  • 知识类小程序回答一个题目算激活。

项目初期或者起步阶段,我个人认为北极星指标 等同于 用户激活指标,当项目进入中期或者中后期,这两者就不太一样了。设定有效的北极星指标,明确用户激活指标,对产品的迭代、运营都会带来不同的走向。

这里分享个案例:

Mysapce 和Facebook,Mysapce是老牌的社交平台了,FB是后起之秀,那FB如何超越Mysapce的呢?

就因为两家公司制定的北极星指标不一样:

  • Mysapce :以“注册用户数”作为北极星指标,对于市场人员KPI来说,他只需要拉人头就行了;
  • Facebook:以“月活跃用户数”作为北极星指标,对于市场人员KPI来说,光拉人头不行,得拉高质量的用户,才能让他们活跃。

根据你们的业务类型,明确自己的用户激活指标,这一点很重要。

Retention:留存

即使你留住我的人但是留不住我的心, 留存是整个环节最难的一部分,它决定了平台能否盈利的关键。

正所谓激活容易,留存难。

根据我们原先做的电商小程序遇到的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留存:设计良好的消费场景、 善于利用小程序推送机制、 提高用户沉淀。

(1)设计良好的消费场景

  • 「场景」:场景意识,比如:聊天用微信,转账用支付宝,叫外卖用饿了么美团;这其实也是品牌塑造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做小程序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产品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场景;让用户根据的宣导给你打上你想要的标签;
  • 「产品」:产品那是所有平台的核心,可以参考PMF模型;产品与你的场景要贴切,复合;
  • 「体验」:现在APP满天飞,体验都是做的非常棒的,你新做的小程序,响应慢、下单有bug、操作复杂等这些问题肯定造成用户的流失。

比如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小程序,做了一个裂变的功能,效果很不错,但是上线第一天,把服务器搞炸了,裂变终止,对平台非常伤,那批看到了你的小程序但是无法参与的用户你找也找不回来。

(2)善于利用小程序推送机制

小程序实在是太方便了,以至于用户到达你的小程序可能就停留几秒中,如果用户没被激活,你又无法召回,那么你就永远是去了这个用户。

利用不同的消息模板,召回不同类型的用户,主要包含这几种:

新用户召回:小程序有个特性,对于那些没激活的用户,你有7天的召回时间。如果是APP你安装了之后,尚未注册,然后用户卸载了,你是无法召回的。

为什么是7天呢?

因为新用户访问小程序,需要触发一次formId提交,你可以在7天内下发小程序通知给用户,如果触发一次支付,可以在7天内,下发3次消息给用户。所以每个用户来到我们的小程序,我们必须要让用户触发这个开关,不然就是白瞎忙活了。

未付款用户召回:未付款的用户需要发送订单未付款通知。

已付款用户召回:可以发送物流状态通知,提升体验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活跃度,促进复购。善于利用小程序通知,通知虽好,但是不宜过度使用。

根据小程序即用即走的特性,把握7天有限期,未激活的用户在7天之内无法召回,那么就不能继续发送推送消息了。

(3)提高用户的沉淀

小程序的沉淀怎么做?

想一切办法沉淀到微信公众号,成为公众号的粉丝。对于初创型团队来说还可以沉淀到微信个号,微信社群

微信公众号可以面向所有粉丝的召回,传播品牌,建立信任感;微信个号和微信社群,虽然范围小,但是召回率高,转化率很高。

通过利诱把用户沉淀到微信公众号:

比如:街兔小程序,通过答题送券的方式,让用户沉淀的公众号,但是这个需要操作步骤略麻烦一些,无法直接关注到公众号,需要多步操作:保存图片-退出小程序-识别图片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通过信息价值把用户沉淀到微信群

这是有车以后推出的”车友群”小程序,正式通过了差异化竞争,小程序的便利性让有车以后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

Revenue:创造收入

互联网产品的主要收入模式有三种:「广告收入」、「增值服务 」、「佣金盈利」

无论哪种模式的收入,前提都是有足够多的用户,足够大的交易数才能创造价值。

这里是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用户买单为平台创造收入?这里就是需要明确自己小程序是核心收入来源是什么,现阶段收入来源是什么?哪怕现在不赚钱,模式是正确的就可以,最后就是需要根据核心收入来源开展不同运营策略。

比如:现在很多分销电商的做法就是把平台的收益按比例分享给推广者,然后通过付费方式开通超级会员可想享受更高比例的收益,这是一种让利的增值服务的做法,也是裂变、自传播的做法。

Refer:自传播形成循环

自传播就是滚需求,如何滚得快,滚动大那是需要经过很好的设计;自传播对于任何类型的产品来说都很重要,一切的裂变都是从传播开始。

这里需要提2个概念:「拉力」「推力」

我们在APP时代都需要靠广告,买关键字、刷榜、预安装、地推等行为实现产品曝光,从而获流量,通过漏斗模型筛选出自己的用户,这是典型的推力,往往一个用户的成本在几块,几十块,甚至几百块。

因为在微信体系下,流量都是去中心化,每个进来的用户就是你的流量,就是流量的拉力,上文提到的裂变就是流量拉力,可以让你很低成本的获得用户。

我们原先做的小程序获取的激活用户成本不到2毛。

在小程序的世界里拉力优于推力,但是推力必不可少,所以就有了我认为最符合小程序产品的沙漏模型:

自传播主要分两大类:

  • 第一种产品自传播,个性化(彰显自我),产品植入彩蛋、超预期、参与感、抓热点等,比如:每年刷屏的支付宝年度账单;
  • 第二种营销自传播,挖掘产品潜力,始终洞察人性的本质,始终引入好友互动,比如:拼多多砍价

产品本身的传播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当然也是最难的,需要时间积累,慢慢打造赖以被用户传播的品牌。营销自传播最好操作,但是要拿捏得当,让用户上瘾的同时不要伤害用户。

本文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作者:杰少爷,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产品经理的视界(ID:pmsee2018)

]]>
拼多多如何靠砍价“策略”获取1亿流量? //www.f-o-p.com/94618.html Tue, 14 Aug 2018 06:17:01 +0000 //www.f-o-p.com/?p=94618

2018年上半年,我们就曾做出过一个预言——

出于互联网低端人才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整个行业的竞争要点全面转向数据和策略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我们认为未来2~3年内,“策略”类人才必将成为整个互联网业内的普遍刚需。

那种一个产品内,依靠少数几个“策略”就干掉了诸多人力劳动成本,极大提升了效率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见。

因而,我们认为,“策略”能力将会是成为最值得互联网从业者们学习的能力。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发现,“策略”这个词对绝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仍然是抽象、模糊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即便有人多少理解一些“策略”两个字背后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习它。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的解读,以定期连载的形式来向大家进行普及:到底策略是什么,它能解决哪些问题及带来哪些价值,以及其背后的底层思考方法是怎样的,希望可以借此让更多人可以走入“策略”的大门。

这个系列连载的第一篇,我们就把目光聚焦于近期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拼多多,我们将结合其最核心的功能之一——砍价免费拿,来为大家解读一下“策略”在其中的应用。

不妨先来了解下“砍价免费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拼多多以“可免费获得各类商品”为诱饵,诱导用户通过分享链接到群或微信好友帮自己砍价,从而持续在微信生态内获得流量的功能。虽然我们尚无法得知这一功能背后的相关数据,但从微信、知乎、百度上各种流传甚广的相关新闻和引发的讨论来看,它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拼多多旗下的又一流量大杀器。

我们不妨快速通过几张截图,来了解到底“砍价免费拿”这个功能的主要使用场景、流程,以及其被分享到微信、QQ之后的展现形式:

进入拼多多首页后,可以找到“砍价免费拿”的入口:

选择某款你想要的商品后,你自己可以先砍一刀,然后拼多多就会提示你,让你把链接分享给好友帮你砍价。

砍价链接分享到微信群的样式如上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有几个非常核心的机制:

一旦启动了砍价,24小时内不找人把价格砍到0,则失去免费获取商品的机会。

同一好友只能帮你在一个商品上砍一次价。

同一用户,每天只能帮三个好友砍价,防止一小圈人来回帮忙砍价。

这意味着,哪怕你已经找了几十个朋友把你想要的商品砍价砍到只差1分钱了,你也只能继续再找人帮忙砍价,否则一定前功尽弃。

正是在这些机制的驱使下,才导致了无数“拼多多砍价互助群”的出现,拼多多的“砍价”小程序链接开始火遍微信群和QQ群,呈现出极强的“裂变”效应,成为了其近期的又一流量大杀器。

当然,如同拼多多这个产品本身,“砍价免费拿”的背后也有同样存在着许多争议和乱象。在此,我们不妨先抛开所有的争议和乱象,先聚焦到产品和运营的角度,来具体挖掘下这一“流量大杀器”背后隐含着的更多不易被人发现的有趣之处。

从产品功能设计的角度,如果要梳理出“砍价免费拿”的主要产品流程,大体是这样的:

这个流程,看起来应该还算清晰,但,假如你是负责该产品经理或运营,即便已经有了如此清晰的流程,你就能确保让这个功能成为“流量大杀器”,不会遇到其他问题了吗?

未必。

这里有一个常识:一个业务流程中,存有的不确定变量元素越多,则在其承载的用户体量越大时,效率必然会越来越低。

举个例子,假如是年龄、收入、家庭状态等都相近的100人参加这个活动,我们也许依靠上述这个清晰的流程和规则,加上少数几款符合这100人需求的商品,应该基本就足以保证这个事能够成功了。

但,假如我们是需要承载100万人,甚至是1000万人呢?

这时候,你会发现,至少有几个问题将极大影响这个活动的最终效果:

第一,当用户体量变大,用户需求也必将更加多样,所以,在100W用户这个量级如何解决“商品”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效率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站内参与“免费拿”的商品有50款,不同的用户感兴趣的商品肯定不一样,那怎么才能让尽量多的用户能够迅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商品,以激发他们愿意参与砍价的意愿?

第二,在“砍价”这个环节下,不同的商品,我需要让多少人来帮我砍价才能成功“砍为0”?以及不同状态的用户,砍下的金额是否应该有所不同,才能尽可能提高用户成功参与砍价+愿意拉人来帮自己砍价的概率?

第三,如何才能尽可能让那些帮别人砍价的用户也能够成为“砍价免费拿”的发起者,将这一机制的“裂变传播”效应最大化?

而这三个问题,如果是在传统的必须以人力来驱动业务流程运转的状态下,几乎很难有解。

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依赖于“策略”。

简而言之,所谓“策略”,往往是一套由数据驱动,存在于产品当中的一套规则与机制。

再换个角度解释,如果一家企业的核心业务高度依赖于人的工作,员工的管理问题可能会是复杂度极高、且稳定性较难保障的;而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如果是依赖于机器在跑,那么则将是很稳定并且可持续的。而机器的运转,需要被规则来约束,而那些支撑机器运转的规则,就是策略。

当我们面临海量的需求和信息需要处理,又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一定可以借助于策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依赖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关于有效制定一个“匹配”有关的策略,最基本思考逻辑往往是这样的:

先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某种逻辑为用户或你提供给用户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例如拼多多的用户可以分为价格敏感型和品质敏感型,商品则可以区分为不同品类,不同品类下还可以再分为低价中低品质型商品、中等价格中高品质型商品等不同类型);

如果现有的某种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所有用户,就要设计出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前提是每种解决方案一定能够满足好一类典型用户;

在不同解决方案和不同用户之间,通过一套判定规则来完成匹配。

例如,一个用户如果多次搜索浏览“电水壶”,我们就可以通过机器自动给ta打上一个跟电水壶有关的标签,这样,在其进入“砍价免费拿”下时,我们就可以优先给ta推送可以通过砍价免费拿到电水壶的机会,这样就会显著提升其参与的效率,且整个过程中完全无需人力介入,完全通过机器完成。

基本上,拼多多在上述我们提到的三个问题中,也是依照这套逻辑来制定相应产品和运营策略,从而大大提升其效率的。我们不妨依次来看。

1. 选品策略

首先,是如何决定应该给用户推送什么样的商品?

传统上,对于电商平台要推荐商品,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固定位置的推荐,比如说首页banner,一些固定的推荐位,要确定某一位置推荐的商品,大多数时候都是由运营人员进行选取,并且提前确定排期和资源。

另一种是依照某个固定规则变化的推荐位,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销量排行榜。别的可能还有一些基于内容的推荐方式,比如说淘宝头条之类的。

基本上讲,大多数时候,每个人看到的商品都是一致的,不会有特别的不同。

这个过程中,不仅转化率不可控,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而基于策略的推荐策略则完全不同。通过策略,我们能够形成基于完全个性化的订制和商品推荐方案。

结合我们刚刚提到的思考方式,我们假想几个场景,试着来还原一下选品推荐的策略是如何制定出来的。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我们接下来描述的场景,只是基于逻辑的一些假设,真实的业务逻辑一定是远比这要复杂的。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某种逻辑为用户或你提供给用户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

我们假设,以单次交易额最高是否达到500元为标准,将使用拼多多砍价功能的用户分为两类,达到500元以上的,我们标为价格不敏感型,反之则是价格 敏感型。

与此同时,我们以商品单价是否超过50元为标准,假如超过50元,我们就定义为高价商品,而没有超过50元,我们就定义为低价商品。

当对用户进而商品进行分类,并且打好标签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用户和商品进行匹配,理论上讲,用户和商品之间基本上会是这样一个匹配关系。

但是,如果这有这一种策略,其实显然是不够的,有的用户,可能只是对某些商品价格敏感,但是对某些商品价格不敏感,如果一直给他推送单价较高的商品,或者相反,都会导致很多问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继续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设计更多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我们将对同一件商品浏览次数是否超过3次作为标准,将用户分为该产品的目标用户和非目标用户。这时用户就被分为了四类——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商品类型进行分类。比如说,将商品按照所属类型进行分类,诸如电子产品,日用百货,衣帽服饰等。这时商品就被区分出更多种类。

这时,就有一些新的规则产生了:

对于某电子产品的目标用户,且单次交易额最高并没有达到500元,我们就会为他推送更多的单价低于50元的电子商品,诸如数据线,电源插头等等。

而对于同样是电子产品的目标用户,但是单次最高交易额达到1000元以上的,我们就会为他推送更多的高价商品,比如手机,电脑,耳机等。

在不断地摸索和试验过程中,逐渐就会形成了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商品的匹配规则,并将其使用在不同场景当中。

依照这个逻辑进行推演,规则完善后,一个可能的场景是,某个用户多次搜索浏览“电水壶”,并且从没有在拼多多上有过消费,机器会自动给ta打上一个跟电水壶有关的标签和一个价格敏感的标签,在其进入“砍价免费拿”下时,我们就可以优先给ta推送可以通过砍价免费拿到电水壶的机会,这样就会显著提升其参与的效率,且整个过程中完全无需人力介入,完全通过机器完成。

当然,需要反复重申的一点是,我们上述的场景只是一种基于逻辑的推演,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个过程一定远比我们描述的场景要复杂。

比如说,只在用户层面,我们直接可以考虑到的标签还有,他的一级社交网中是否有人购买过某类商品,他对某类商品的购买次数有多少,他在何种情况下会对某样商品给出差评等等。而在商品层面,也有很多标签可以增加。

每个维度下,只需要增加一个标签,那么互相匹配的工作量会呈指数级增加。这是人力几乎无法完成,但是通过数据反复验证,不断测试,并最终得出一个效果最好的规则之后,机器就可以轻松完成。

这个思考方式,同样适用于砍价的“刀数”应该如何确认的问题。

2. 定刀策略

显著来看,砍价刀数对于砍价功能的传播性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砍得太快,几刀就砍没了,那不仅没法促进分享,活动成本就会很高,

如果砍得太慢,砍几十刀都没法成功,好多人可能就不愿意干这个事了,这个功能也就没有价值了。

这也是策略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思考方式其实和刚刚没有什么差别。

首先还是对人群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

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参与砍价的用户分为两类,新用户和老用户。

而解决方案这里就不再是商品,而是每种商品砍价的刀数和每次砍价的金额,这些的类别也都需要分别通过数据进行确定。

这里我们假设为新用户第一次砍价20次即可完成,老用户则需要30次才可以完成,且砍价金额只需要最后达到100%,过程中随机即可。

这样,我们就有两条清晰地规则,这个规则也是可以执行的,但它显然是不够。具体有这样几条原因:

用户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规律,并且找到30个人的固定砍价群体,大量的砍价,导致砍价成本很高。

其次,如果仅仅有这样两条规则,那么功能一定不具备传播性,因为组团的这30人没有动力去找其他人。

并且,这对于老用户其实有一定歧视,用户也不见得愿意一直用下去。

所以,在实践中,一定是需要针对不同用户分别制定不同的砍价刀数和砍价金额。

比如说,对于发起砍价的用户,可能第一刀需要砍下很高的价格,这样才有可能动力分享,并且感觉这个功能足够超值。

再比如说,对于第一次参与砍价的用户,可能也需要尽可能高的金额,这样他们才更容易接受这个功能,而且,发起砍价的用户也会更有可能分享给更多新用户。

实际体验中,也拼多多也确实是基于此制定的规则的,比如说:

新用户的砍价金额能够达到总金额的30%左右;

第一次参与砍价的用户砍下的金额也能达到总金额的20%左右;

多次参与的老用户砍价金额则非常少,有时候甚至会有0元的情况出现。

在这规则下,用户会更有动力不断去寻找没有参与过砍价的新用户,使得产品功能得以高速的传播和增长。

而这仅仅是将用户标签与砍价金额标签进行匹配的几条规则,其他诸如,用户标签与砍价刀数匹配,商品标签与砍价刀数匹配等,其实都是需要通过策略确定,但是我们短时间无法感知的。而这些策略,都是砍价功能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同样的思考方式,其实在面对最后一个问题, 即如何能够将这一机制的“裂变传播”效应最大化的问题,也能够适用。

3. 召回策略

如果你体验过拼多多的砍价功能,应该会注意到,当你帮朋友砍过一次之后,系统会开始自动给你推各种砍价商品让你“免费领取”。

从功能的角度讲,就是一个普通的推送召回功能。

但是,拼多多在推送什么商品上,也尽可能的做到了千人千面。

这个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了,比如说刚刚提到的你是否是某类商品的目标用户,你是否价格敏感,再比如说商品的销量是否够高,商品的价格是否够低,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除此之外,你帮朋友砍了什么商品、你朋友的喜好(因为你和你朋友的喜好有很可能近似)等因素,也都在考虑在内。

这个过程,通过明确一些规则和策略进行匹配,就形成了一整个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进而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推送方式,让用户更有可能回到砍价功能当中,实现裂变式增长。

整个思考过程和思考路径,其实还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那几条。

不知道看了上面几个的分析,你对于策略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并且策略是如何再砍价这一功能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会不会有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知。

基本上讲,我们刚刚提到的思考方式,在面对需要进行“匹配”,并通过匹配驱动增长的产品功能时,都是通用的。不仅仅是拼多多砍价功能,拼团功能,以及我们已经熟悉了的今日头条抖音等产品的推送机制。底层都是上面这套方法论,并且,应用相似的思考方式,我们都可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则。

放在更大的视角来看,在互联网业内,理论上,任何一个产品达到一定用户体量的时候,都一定会产生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策略手段来解决。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当下互联网行业中,无论你是做什么产品,策略都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如下这些典型的业务问题和场景中,就是互联网业内“策略”最常发挥价值的地方:

一个产品,随着用户体量增加,需要考虑做精细化运营;

一个产品,可能涉及到搜索、推荐、供需匹配等功能模块需要完成;

一个产品,拥有大规模交易、成交数据,需要提升成交率,优化利润空间;

一个产品,需要考虑通过数据来驱动用户增长

一个成长期的产品,需要考虑通过补贴来规模化拉动用户增长,并希望自己的补贴方式、形式等能够变得尽可能高效;

……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你可以掌握制定“策略”的能力,你将有很大可能能够跳脱出依赖于“人肉”的怪圈,而开始可以做到能够依赖于“机制”和“机器”来帮助自己提升业务效率;同时,你将比之前有能力能够去解决一些复杂度更高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值钱,以及能找到对自己更好的职业机会。

同样,作为一个自身运营,如果你可以拥有思考“策略”的能力,你也有更大概率将运营动作规范化,实现依赖于“机器”进行精细化的运营的工作,帮助你能够面对更大规模,更多维度的挑战,成为市场上更加不可替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才说,“策略”能力将会是成为最值得互联网从业者们学习的能力。

 

作者:黄有璨、张成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三节课(ID:sanjieke01)

]]>
拼多多砍价,被关停的「1元购」是一回事吗? //www.f-o-p.com/81774.html //www.f-o-p.com/81774.html#respond Wed, 09 May 2018 02:45:27 +0000 //www.f-o-p.com/?p=81774

黑产不可能被禁止,而只要“砍价”持续存在,那么就势必会继续助长黑产的发展,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会持续扩大。

5月7日,拼多多发布公告,近期网络密集爆发的“女子砍价被骗50万上吊”、“夫妻砍价被扣60万跳楼” 、“砍价被盗银行账号”等等涉及其“砍价”模式的负面消息,均为谣言,并表示已经联系警方报案。

不过这里,我有些好奇,同为电商平台,为何就从未出现“女子淘宝砍价被骗50万上吊”、“夫妻京东砍价被扣60万跳楼”等等这样的信息。

归根到底,苍蝇不叮无缝蛋,这一切都是由拼多多的“砍价”这一模式所导致,那么砍价到底是什么?为何“砍价”这么听上去仿佛和团购一样,利人利他的模式,竟然会出现让人倾家荡产的谣言?

我认为这一切都值得深究。

一、拼多多的砍价模式究竟是什么?

首先这里先解释一下拼多多的砍价模式,我们来看一下官方规则。

我解释的简单点,就是说官方会定期送出各种袜子、裤子、衣服、热水壶等等各种商品,用户可以通过拉人头来免费获得。

不过拼多多官方没有给出一个具体数字,究竟拉多少人头可以获得该商品,因此用户必须不断的拉人头,来免费获得该商品。

表面上模式很简单,但背后却很复杂,涉及到各种层面的问题。

二、砍价模式让拼多多成为电商的《征途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砍价模式让拼多多高速增长,并超过其他同类产品,最快速的吃下了微信社交红利。

拼团模式与砍价模式,虽然都是利用社交关系来带动用户,但是拼团模式依然要用户付出金钱上的成本,才能够获得商品,但是砍价模式,则无需用户付出1分钱的成本,而这些价格敏感用户丝毫不在意时间成本,并愿意为拼多多进行大量的免费宣传,这可以算是典型的“黑客增长”。

正如同史玉柱进军网游时的准确观察,一部分用户愿意用钱去交换游戏中等级与装备,但是同样有一部分用户价格敏感不愿意消费,但是愿意在游戏中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征途》的推出,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后者的需求,因此大受成功。

拼多多也在电商领域重演了《征途》式的胜利。

另外更重要的是,砍价模式对于平台而言并不存在任何风险。首先是成本风险并不存在,其可以在一开始就可以控制好成本。

其次是不存在法律风险,因为并没有用户产生实际消费行为,并且其也没有告知用户到底凑够多少人头,才能获得商品,因此不存在法律上的欺诈问题。

三、“砍价”模式有原罪,与“1元购”本质相近

但是另一面来看,速生的东西,尤其是与利益相关,让人逐利的东西,也必然会有其巨大的隐患,而当前的所谓的“谣言”,则是这种隐患的爆发。

第一,砍价模式有着严重规则漏洞,导致黑产诞生

从官方来看,其是希望利用砍价让用户拉动周围的朋友,但是对于想要贪便宜的用户来说,其会想到更多“歪点子”找到更多毫无相关的人来“砍价”,于是自然也就会有相关的黑产来满足这种需求。

对于黑产来说,这本质上是技术服务,其可以通过收费来满足用户的“砍价”需求。

于是,黑产把拼多多免费的“砍价”变成了收费“砍价”。

例如,以下是微信群中,明码标注的拼多多砍价

再比如下面,相关刷投票、刷微信文章阅读的产业中,已经有了刷拼多多砍价。

此外淘宝上的拼多多砍价群,销量也很高。

第二,砍价与“1元购”,不同形式,本质相近

我们再复习一下已经被相关部门下令关停的“1元购”是怎么回事。

“1元购”的模式是,网站提供商品,而用户可以花钱抽奖,花钱越多则,中奖概率越大,很多用户为了更大的概率,而将其当成赌博并上瘾,花费掉了相当的资金。

最终很多赌博上瘾的用户花费了大量资金,最后来向平台讨债。例如2016年,就有人在网易大楼前拉起横幅,称网易一元夺宝害其家破亡。

而拼多多的砍价,其问题在于,当黑产诞生之后,用户会通过购买黑产服务的方式来获得商品,因此也就变成了,只要用户花钱越多,则获得某商品的几率就越大,这与“1元购”其实并无本质不同。

这样也就意味着:一些用户,会为了部分商品,花费高额的代价来购买——甚至也有可能像1元购那样花费远高于商品的价格。

于是,也自然会有用户愿意花费更多的代价,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而一旦自己有了沉没成本,看到商品没有到手,不愿意忍受失去损失,就会继续加大投机行为,继而出现不良后果。

拼多多“砍价”倾家荡产的新闻可能是假,但也有些人把拼多多的“砍价”当成了赌博游戏,越来越上瘾,不断投入,或许是真。

正式这样的投机行为存在,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四、关闭“砍价”,或许是拼多多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砍价”模式或许没有错,但是黑产则让其染上了赌博的色彩,对于拼多多这一平台来说,其成本固定,并不会有任何损失以及影响,但是对于社会来说,却造成了极多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个阶段的拼多多,其需要思考的不应该仅仅只是自身业务的增长,而更应当考虑更多的社会责任。

长期来看,黑产不可能被禁止,而只要“砍价”持续存在,那么就势必会继续助长黑产的发展,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会持续扩大。

在我看来,关闭“砍价”才是拼多多的最佳选择,而不是再次等到相关部门下令,届时涉及的不会只是“砍价”,更有可能是一次更全面的整顿——这点可以参考今日头条

 

本文作者@承哲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
//www.f-o-p.com/81774.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