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去年公开演讲时说,好产品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一些不以为然,微信占据整个人们使用手机总时长的30%以上,今年微信一系列改版如看一看、搜一搜等仍然要让用户更深度沉浸,所谓的“用完即走”或许只是胜利者的谦逊之辞。
工具产品团队都曾为此纠结过:是坚持用户即走,还是“让子弹在飞一会”?站在产品经理角度上,用户体验是第一法则,要让产品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产品最大的美德就是“好用”。而运营经理立场却是,一个工具产品坐拥数千万活跃用户、几亿的装机量,不引入点内容,给合作伙伴多留些推广位,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以第三方优化工具为例,猎豹清理大师一直是佼佼者,360清理大师紧随其后,诸如腾讯手机管家、百度手机卫士等并没有把“清理”加速作为主推重点,其他优化工具大多品牌不突出、用户体量比较小。所以,在优化工具市场是金山系与360系两大安全厂商之间的角逐。
从“猎豹”名字上看,软件加速是其传统优势,去年下半年猎豹移动在媒体宣布以工具为流量入口转型做内容,以争取用户时长,大概是放弃“用完即走”工具秉性的前兆。
根据最新QuestMobile、易观千帆、TalkingData等多家权威数据机构发布的数据,360清理大师的用户规模排名已反超猎豹清理大师成为“优化”品类第一。究竟“用完即走”对产品是否适用?优化双巨头之争的实际是什么?
苹果手机用户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国内的安卓手机的占有率近80%。但是安卓机一般越用越卡,有的是App安装多、缓存较大;有的是手机静默安装隐私权限开启较多,导致程序在后台运行而耗电快。总之,安装一款优化工具是正常使用手机的必备。
除了应用加速、资料清理、文件管理等基础功能外,猎豹清理大师、360清理大师还有专门针对微信和QQ的清理模板,以及启动管理、隐私管理、手机降温、软件下载等功能,可以说,优化工具是以“手机清理工”为入口,干着“大内总管”的活,留存度、活跃度极高。
拥有近6亿装机用户、6000万日活用户的猎豹清理大师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其重点已从争夺手机覆盖率到“时间战场”,并不具备“媒体基因”的猎豹移动在2017年3月推出“猎豹信息流开放平台”,而猎豹清理大师转型做流量平台的排头兵。
实际上无论是手机百度、万能WiFi钥匙还是UC浏览器等工具型产品,一上手就做UGC平台,很快就沦为做号人批量发布草根内容的天堂,猎豹作为内容赛场的后进者并未幸免。笔者使用猎豹清理大师“清扫”手机垃圾之后,被滑进“今日热点”,每刷约5条小内容就出现一条广告,而这些热点内容绝对令“UC震惊部”也自叹不如,微博上一些用户吐槽对Low逼内容不满。
为了延长用户时间,猎豹清理大师还在“发现”版块加入了头条、小说、电商(链接到天猫商城)、游戏等项目,甚至带上猎豹全家桶。而猎豹的另一款手机管理软件“猎豹安全大师”在扫描资料后也会出现刷不完的信息流。
猎豹清理大师的内容与3年前的今日头条画风非常相似,并没有在每条信息流的右下角设置“精准屏蔽”反馈按钮,不可能实现千人千面个性化推送,这与猎豹自身的人工智能战略亦不相符,即便是做人工智能,也不能以牺牲产品体验为代价。
而360清理大师反超猎豹清理大师,不是靠捡漏当上第一的, 360清理大师没有在产品里置放“糟心”内容收割流量红利,依然在解决用户手机内存相对不足的痛点上做一些“边角缝里”的技术创新。
笔者的华为手机安装了360清理大师一年多了,渐渐发现其傻瓜式清理动作背后相当有技术含量,比如我经常开一些媒体发布会会拍摄很多照片,使用360清理大师能自动过滤出一些重复、连拍、模糊、过亮过暗的照片;前段时间下载2G的《摔跤吧!爸爸》,手机运行起来明显有些卡顿,用清理大师竟压缩到了100兆,画质还算清晰;QQ里面有各种做行业调研的群,里面的消息处于接受不提醒状态,用360清理大师可一键识别和清理一些缓存、垃圾图片等等。
如今安卓手机的清理任务不断变化,比如面对用户的截图、拍出的高像素的照片,以及随时可拍的小视频、短视频的应用下,手机2-3G的内容相对不足,这就需要提供文件搬离、压缩、云储存等功能。在解决手机清理软件用力过猛的弊端上,依然需要优化工具在智能识别、智能拦截、智能清理等方面做技术突破,这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舞台,何必舍近求远做内容呢?!
不难看出,猎豹清理大师更侧重于挖掘产品的商业价值,产品设计的导向是延长用户时间以吸引更多广告;而360清理更侧重于产品工具的实用价值,安安静静地做一款优化工具。
QM排行榜推出之后,猎豹清理大师公众号推出了《QM报告:猎豹清理大师人均月度使用时长稳居行业第一》,猎豹清理大师的人均时长是107个小时,而用户规模排名第一的360清理大师的月度人均时长却只有28个小时,更验证了猎豹拖着用户“杀时间”(Kill time);以及360清理大师坚持尽量帮用户省时间(Save time),也算求仁得仁、各美其美。
客观来讲,任何工具产品最后的走向都是商业化,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去年阿星还写过一篇《为什么广告模式是互联网公司救命稻草》的文章,为广告模式正名。小而美的产品有养活团队的苦衷、上市公司来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但这并不是工具产品被标题党、广告及大杂烩塞满的借口。
排斥工具型“用完即走”理念的产品人,可能陷入这样的迷信:
(1)“产品时间长与产品商业价值成正相关”,实际上耗时最长的应用之一是视频及直播平台,但广告价值并不大,用户画像不清晰、精准;
(2)“内容的活跃度与用户粘性成正比”,用户只是无意或被算法机制操控去刷无意义的内容消遣,而用户更相信专业媒体平台或传统媒体所生产的信息,垃圾内容很难触发用户的决策机制;
(3)“广告放的越多,产品KPI越好”,短期内透支一个产品的流量,长期来看可能失去用户信任。
猎豹清理大师做内容之后,使其在关注手机用户在优化需求不再敏锐,比如手机短信分类拦击、视频及照片压缩技术、智能防误删技术的改进等,就给360清理大师赶超带来机会,从而丢掉在该品类上的核心优势。
笔者认为,手机清理大师与PC端的杀毒软件一样不可能靠广告模式获得成功,而孵化其他产品的战略价值却不可低估。其他工具产品做内容走广告盈利路线,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推荐给用户内容是否与产品用户有关联度、匹配度?比如在美图秀秀推荐化妆品或女性电商产品等;鲁大师的内容版块“鲁讯”做手机硬件评测等;
(2)广告植入是否影响产品核心功能的使用,进而让用户的反感?一些用户卸载猎豹清理大师,不是由于厌烦内容,而是广告太粗暴、吃相太难看;而微信朋友圈的广告,用户还点赞并借地方做传播。
(3) 平台团队是否擅长做内容?如果擅长做也不能一拥而上,平台的整体质量往往是编辑团队原创>专家型KOL的PGC>用户UGC,现在最不缺就是内容平台,比如360移动端多个产品与北京时间的导流合作等。
另外,内容本身也是信息“产品”,同样遵循“用完即走”效率原则。
同样要解决一个问题,你是会选一个臃肿磨叽的产品,还是“用完即走”的产品?如果张小龙在微信用户突破2亿时不抵制腾讯内部试图把微信变成游戏、广告工具呼声,或许就没有微信今日移动端的霸主地位,用完即走的长远格局还在小程序中落地了。
“优化”品类的双巨头之争,看似是猎豹清理大师在装机量上的下降,更深层的原因是急于把超级工具商业化、麻痹用户动态需求的后果。
这给产品经理一个警示,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敬畏,呵护产品“初心”,任何企图以广告快速转化用户的冒进行动,本身已为产品在竞争中落后、创新力枯寂埋下了种子。
]]>
《摔跤吧!爸爸》印度影史票房冠军,IMDB评分8.8分、烂番茄新鲜度83%,豆瓣评分9.3分,猫眼观众评分9.8分,专业评分8.2分。这部来自印度的电影排片率并不高,而且同期遇到《银河护卫队2》正面袭击和《速度与激情8》的余威犹在,却依然在朋友圈刷屏了,口碑无疑是其俘获中国观众的关键,每一部电影其实就是一款“产品”,从《摔跤吧!爸爸》我们总结出口碑打造的4个关键技巧。
《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的上映排期可谓出师不利,万达院线只给出了约3%的排片率,远低于其他院线13%左右的排片率。而且同期遇到《银河护卫队2》正面袭击和《速度与激情8》的余威犹在。但依然无法阻止《摔跤吧!爸爸》在全球收获了震撼的票房数据和炸裂的口碑——印度影史票房冠军,IMDB评分8.8分、烂番茄新鲜度83%,豆瓣评分9.3分,猫眼观众评分9.8分,专业评分8.2分。这部电影全靠的就是“口碑”,人人都在谈“口碑”,那究竟打造“口碑”打造,具体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以下为您总结4个关键技巧。
要把“口碑”打造好,从《摔跤吧!爸爸》总结了以下4个关键技巧,能帮到你:
电影是一个人文作品,作为口碑传播是非常适合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社会、真实生活的浓缩和反映。
首先,《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具有强烈“女权”主义的电影,在印度,众所周知妇女是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强奸案频发妇女饱受欺凌;在社会上妇女不能享有和男人同等的权利,而且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像电影里面,被迫出嫁的小姑娘道出了,她们小小年纪就只能在家里做家务,到了14岁就要被嫁出去以减轻家里负担,和自己根本没见过面没有丁点感情的男人结婚。
其次,虽然阿米尔·汗在训练两个女儿时候,表现出极强的父权主义,甚至还引来了女儿的抗争,但其实,父亲却是遭受着全村人的嘲笑后依然做得决定,他压根就是希望让她们拥有自己的生活,爸爸为了女儿和全世界对抗,希望她们为全国的女孩子而战;希望她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印度的女性提供另一种选择,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和做家务,她们也可以像男人一样生活,一样在世界上取得独立自主
所以,这些,都是很能唤醒女性挑战性别歧视的同感,唤醒观众对女性权利的保护与尊重,唤醒大家对平日严厉的爸爸深层寄望的感触。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为什么必须保证排片率,因为这是让用户体验产品的最好办法,越多的排片率意味更多的体验机会,这样才能让用户通过观影而感受到产品的好坏。
《摔跤吧!爸爸》还做到了全剧无尿点,原版在印度上映时长是169分钟,在国内因为电影时长管理要求,国内上映的版本为140分钟,据官方回应这个删减版本是为了更好的观感,并且是阿米尔·汗亲自操刀。这些被剪掉的内容几乎是几秒几帧的“细删”。这无疑让剧情变得更为紧凑。
而且对于印度电影,过往我们的印象就是“一言不合就跳舞”,包括阿米尔·汗之前几部口碑电影《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删减的内容都是与国内用户不对口味的部分,例如印度歌舞、摔跤前的仪式等这些部分,最终整个产品的体验感觉更好了。
至于排片率则是一个需要口碑逆袭的过程,过往国内电影也出现过多批黑马,如《大圣归来》就是凭借口碑好,倒逼了电影院提高了排片率,让更多观众能观看到。
再举个例子,辉瑞制药的”艾可卡”也没做太多广告,但却能在很短时间内风行,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助顾客的体验式消费,使人们对这一产品正面、负面、优点、缺点等的议论和争执,几乎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最终成为全世界知名产品。
体验式消费所带来的感受是深刻难忘的。因此能为口碑带来良好的传播基础。
三、借助品牌进行推荐,阿米尔·汗的这个IP成为了强有力的推进剂。
《摔跤吧!爸爸》借助了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是阿米尔·汗的这个IP的良好影响力,因为他这么多年出的良片率是相当的高的。阿米尔·汗本人说过,在他没把剧本完整看完后,他是不会答应接片子的。这样的IP形象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其次,已经51岁的阿米尔·汗因角色的需要,他先是将自己的体重暴增至97公斤,而后又狂减25公斤,练就一身完美肌肉。
在去年12月,他就将这段5分钟左右的减肥视频放在上了Facebook,没想到取得了2000多万次的播放量。
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知名IP的推荐,无疑会帮助消除消费者心头的疑虑。那就是很多企业选择适合自己品牌调性的明星进行代言的最根本原因。或者,如果某一个产品,被多个品牌联合推荐,那证明这个产品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越是权威的IP,进行推荐,越能产生良好的口碑效益。
四、让品牌和故事结伴传播,《摔跤吧!爸爸》是一个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摔跤吧!爸爸》故事原型是也是以为父亲马哈维亚,因种种原因,到退役都没有拿到金牌,现实的马哈维亚也打算让尚未出生的儿子帮忙完成梦想,结果妻子连生了四胎女儿。于是马哈维亚训练女儿们摔跤,在这四个女儿里,有三个女儿成为了世界冠军。
同时,《摔跤吧!爸爸》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这个和阿米尔·汗所要带出来的社会话题是相关的。阿米尔·汗在2012年,开设了一档节目《真相访谈》,这档节目讨论的都是印度社会的痛点,例如有杀女婴、儿童性侵、包办婚姻、家庭暴力、种姓制度等话题。
他痛斥杀女婴的现象、提倡男女平等;他向社会呼吁:与其给女儿准备嫁妆,不如把这些钱投入给女儿的教育。
美丽而隽永的故事总是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故事的这个载体让整个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也让故事的传播带上了情感。慢慢的就把产品的美名流传开来。
《摔跤吧!爸爸》就是这样构建好良好的口碑,通过社群、朋友圈、茶余饭后的谈资成功刷屏,显示出他无尽的魅力之光。
最后,附上阿米尔·汗为本剧的减肥视频,感受下口碑形成的必要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