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Sun, 09 Dec 2018 15:10: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渠道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如何利用数据驱动规模化增长? //www.f-o-p.com/109497.html Sun, 09 Dec 2018 01:22:26 +0000 //www.f-o-p.com/?p=109497

 

数据体系不仅是你科学规划的基础,更是你公司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为什么美国销售效率那么高?
  • 实现规模化增长的最佳方式:设计可复制的成功。
  • 500 万到 5000 万是需要快速走过的规模化基础阶段。
  • 数据体系是公司规模化增长的核心要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硅谷蓝图”这个品牌

硅谷蓝图是一本讲述如何全面升级销售商业化体系的“黑宝书”,书中详细阐明了完整的销售体系进化方法论,同时也用大量细节指明了具体执行的路径。在去年 12 月发布,在国内 2B 企业的 CEO 圈比较火,现在还有 600+ 人排队领取内部版,预计明年年初会正式出版。

另外,硅谷蓝图也代表我们规模化增长体系,也是我们做咨询的品牌。我创业硅谷蓝图之前,是惠普中国区云计算集团营销副总裁。在惠普之前,2003-2013 年的 10 年间,我在中国替老外的软件公司管中国区业务。我 2003 年回国,回国前我在美国做产品市场经理,硅谷蓝图就是基于这二十多年的经验。

我们觉得在中国做这样的事情蛮有意义的,我的这套理论是从 SaaS 开始,但是可以应用在整个 B2B 的体系发展上面。我们想做的是给一线销售搭建一个好的体系,然后让每个销售基于这个体系良性发展。

我们美国的合伙人 Jacco 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实现增长的最佳方式不是聘请明星销售人员,而是设计可以复制的成功。不管大成功,还是小成功,把它沉淀下来,用这种方式持续沉淀达成增长,那是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这正是《硅谷蓝图》的核心理念,是基于我们的方法论,“设计可复制的成功”。

一、为什么美国销售效率那么高?

综合国内外 VC 和著名市场调研公司 IDC / Gartner 的数据,中国的 SaaS 类投资在 2015 年的全球高峰达到了美国同类投资的一半,而同年销售产出仅为美国同行的 5%。这里面有历史业绩积累的因素,美国同行通常也可以高效地向全球售卖产品,但是销售效率的巨大落差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落差不仅体现在体量,也体现在毛利和增长。比如微软 2016 年的收入是中国最大软件公司东软的 70 倍,毛利是后者的 2 倍。

70 倍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微软在全球复制了 70 个东软,每个国家都有东软。

一个通常的认知误区是,之所以有这个落差,是因为美国 B2B 销售人员的素质大大高于中国,市场成熟度大大超过中国。

但是以我的了解,不仅美国细分市场挑战同样巨大,美国的公司每天遇到的运营方面成长的烦恼与国内同行相比也是大同小异,销售人员也需要不断高质量的培训以达到岗位要求。

那么为什么美国销售效率那么高?两个原因:

一个是长期高强度竞争而达成的对最佳实践的行业共识,二是高质量咨询公司的存在,使得对整个销售知识体系的主动积累,沉淀和提炼思考成为可能。

美国销售 VP 大约每 18 个月到 36 个月也会换工作,不同的是每个新挑战都有可能找到优秀的咨询顾问和高管教练共同面对。在任何行业任何国度,知识都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 B2B 市场竞争程度普遍低于美国一个数量级。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拥有对的知识,以中国人的执行力,国内 B2B 公司的机会其实是大大超过美国同行的。

我们发现,中国的销售管理思想需要进化。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公司是通过“坑”去找对“萝卜”,但是我们应该更注重与设计一个好的“坑”,这样可以保证“萝卜”来了之后可以留下来,然后生长、长大,因为如果“坑”存在问题,“萝卜”很容易走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 To B 的体量这么低?

原因在于美国公司找到一种全球化都能复制成功的体系,我们不妨从美国蹚浑过的河和摸过的石头直接拿过来,来弯道超车。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把数据作为一个体系作为高速增长的基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跟神策走的比较近,且今天愿意过来分享的原因。

二、实现规模化增长的最佳方式:设计可复制的成功

《硅谷蓝图》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我们的方法论,“设计可复制的成功”。主要包括四点内容:

  • 第一点,体系思维。销售体系搭建不以所谓的“大销售”为中心,而是围绕业务逻辑,用数据说话,先落地流程,再设计打法套路,给销售赋能,最后实现正能量的团队文化。一旦文化成型,团队的动能可以是无限大。
  • 第二点,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术有专攻,效率才能提升。归纳总结然后放大可以复制的成功点,改进缺点弱项,提升整体水平。
  • 第三点,建立业务仪表盘。用数据将整个业绩收入的大盘子从市场,获客,销售到客户成功完全打通,通盘认知,通盘管理。
  • 第四点,复合效果。每个阶段的小改善形成复合效果。每年业绩翻番很难,但是如果你有 7 个业绩增长点,每个点每年提升 10%,1.1 的七次方,结果就是翻番。

换一个角度,如果把每年增长的 100% 分到 12 个月,那么每个月只需要增长 8%,也就是那 7 个业务增长点每个月只需要增长 1%。如果有专门的人负责这 1%,基于他/她过去的经验就可能会有很多方法和选择。每个月达成这个 1% 的增长,就是我们管理咨询的数学核心。

三、500 万到 5000 万是需要快速走过的规模化增长阶段

500 万到 5000 万是 2B 企业最核心的增长阶段?

年收入 500 万差不多标志着初创公司完成了从零到一地积累,对产品市场契合度有了一定的认知,开始有了第一批十几家大 B 客户,或者几百小 B 客户,上千终端用户。最佳客户画像开始清晰。 虽然销售绝大多数仍就需要通过创始人达成或者产品依靠大量人工介入转化,业绩极其不稳定,但是跑道存在,大方向向上的趋势也可以确立。

我们的经验是,公司需要在接下来 12 个月内将业绩增长 3 倍,即达到 1500 万左右。这个速度在细分市场才可能成为领军企业,为将来与行业 2-3 名进一步拉开距离打好基础。

这个节点通常创始人会考虑引进第一批职业销售人员,以期快速增长业绩。这通常也是创始人犯的第一个错误。

正确的做法是在引进销售之前先初步解决客户流失和营销获客问题。客户流失率的降低意味着收入和现金流的改善,同时通过产品升级进一步打磨最佳客户的画像,为营销获客产生稳定的销售漏斗打好基础。

最好产品自带粘性和获客能力。同时创始人要考虑帮助新加入的销售人员解决获客问题。一般情况下创始人都有个人 IP,有对的朋友圈,寻找商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放在一线销售身上可能就是问题。

把前端获客和后端客户成功的问题大致做到可控,创始人才能着手引入第一批销售人员。

从 500 万到 1500万 是销售模式的第一次转型,必须做到:

  • 主要业务层级商业模式的确定
  • 最佳客户画像的确定
  • 主要获客渠道的确定
  • 客户流失控制在可以接受水平
  • 首批销售人员趋于稳定

接下来,如何达到 5000 万有两条道路。

如果第一次转型执行得好,可能公司第一年就能超过 1500 万。那么第二年是否能够再增长 3 倍,直接达到 5000 万的水平?

有这个可能性,如果跑道足够好,政策非常给力 。

这种增长需要细分市场本身快速增长,可能基于一轮比较大的融资,必须执行一套完全正确的增长模式。但是如果不是市场压力大,我并不建议把步子迈得那么大。因为从 1500 万到 5000 万需要经过 2 个阶段的转型,以 3000 万为间隔。

1500 万到 3000 万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 稳定的销售 VP 或者合伙人
  • 客户成功的初步体系化,有效解决客户流失和如何长大的问
  • 获客体系的多样化和初步标准化
  • 初步的销售流程,打法,套路的标准化

超过 3000 万的公司一般员工人数会过百,甚至到几百人。员工人数的增加让分工协作和精细化运营成为可能。

这个阶段公司需要集中解决:

  • 主要产品不同业务层级的商业化体系的设计和执行;
  • 独立的运营岗位:获客,销售和客户成功;
  • 详细务实的标准化流程,打法和套路;
  • 统一的业务仪表盘;
  • 新产品的商业化路径;
  • 新行业新区域的扩张方法。

快速超越 5000 万这个坎你可能就是细分行业老大。基础打扎实你会发现之后超过一个亿并不是难事。

再往上走这套体系就会有血有肉,同时不断通过细节的打磨长出新的肌肉。这样你的业务基础就是稳固的,可以放心的开疆拓土,招兵买马。

一套务实的体系并不会降低你的发展速度。相反,她会是你业务增长的保证。

如果你也想走体系化发展的道路,请关注硅谷销售研究院的公众号。我们将在近期推出帮助 CEO 搭建实现规模化增长业务体系的培训课程。

四、数据体系是公司规模化增长核心要素

把主营业务做到极致分为三步:

  • 第一步,销售管理必须搭建一套符合你们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体系标准。有了基准点和线,你才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向极致发展。
  • 第二步,找到你团队销售效率的问题核心。
  • 第三步,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就是你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问题。

中国销售管理非常难,尤其对于销售周期长的项目型销售,过程很难管理,且难以复制成功,那么,企业如何提升业务业绩?困扰 B2B 公司的老问题其实只是问题的表面,表面下面每个公司问题的实质都不一样,但是不外乎产品定位、聚焦层级、商机获客、销售管理和客户成功。

只是如果没有核心逻辑和体系,很难基于数据去做决定。结果就是每个决定都很难。大家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监控体系。没有数据基准线,做的所有事情结果好坏都无法评估。

我认为把主营业务做到极致分为 3 步:

  • 第一步,销售管理必须搭建一套符合你们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体系标准。有了基准点和线,你才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向极致发展;
  • 第二步是找到你团队销售效率的问题核心;
  • 第三步,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就是你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问题。

如何搭建数据标准体系?

图 1 数据标准体系

把主营业务做到极致的第一步是,销售管理必须搭建一套符合你们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体系标准。有了基准点和线,你才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向极致发展。

然后你才能和全球最佳公司比较你的差距,才能有提高的动力和可能。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我们统计的数据,把销售团队通过专业程度比较各自结果,你们可以看看自己在那个区间。

图 2 销售团队专业程度

同样的 1000 个预期客户作为商机进入流程,仅仅由于 3 个转化率的不同造成最终赢单数量和折扣的很大差别,导致专业团队的业绩可以达到业余团队的 6 倍之多!

图 3 商机转化

注:预期赢单率是预期客户到赢单的转化率。

所以真的不要小看每一小步的进步,几个小步叠加一起来其实有巨大的“复合效果”。

如何找到公司团队销售效率的问题核心?

再好的团队都希望把业绩再上一个台阶,前提是要有一套合适的,能够发现问题的数据体系。有了体系才是科学管理的开始,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体系都是通的,因为底子是数字,而数字最客观,最直观。

对业务数字及其背后逻辑进行分析之后,一般就能找出业务脱节的地方,那就是问题的核心。没有数据支撑,一切只能靠猜,靠直觉。

比如说,所有人都认为商机数量不够,但很多时候数据提示是商机质量不行。有时候你认为商机数量质量都不行,但事实上问题出在你的销售售前没有配够。

总之,数据体系不仅是你科学规划的基础,更是你公司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作者:神策数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神策数据

]]>
实操复盘:社群裂变如何做冷启动? //www.f-o-p.com/109458.html Sat, 08 Dec 2018 01:32:33 +0000 //www.f-o-p.com/?p=109458

 

开篇,我说一句话,一句大实话,听了可能会有点痛。

“裂变方法不可复制!!!只有裂变底层逻辑才可复制!!!”

好了,不啰嗦了,直接分享干货

今天的内容分为3部分:

  1. 这次实操过程中,使用的第一种裂变方法,并针对结果进行复盘分析;
  2. 这次实操过程中,使用的第二种裂变方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裂变方法,会对各个操作细节进行说明;
  3. 如何把握“裂变底层逻辑”做好裂变。我会给出具体的裂变学习方法,帮助大家快速成长。

一、项目背景

这次实操的项目,又是服装;是的,还是之前我分享过那个品牌。我操盘过蛮多社群电商项目,但是衣服只做过这一家,是因为我始终坚信一点“好的产品,有温度的品牌才值得被营销”。

这个品牌的其他渠道还正在搭建,所以,这次我们在启动前,只有2个微信社群。通过1天半的时间,我们计划裂变的6个群,但是因为实际社群后续付费转化的操盘人手不够,就终止了,最终裂变到4个群。

接下来,我主要分享下这次操盘过程中的裂变玩法

二、第一种裂变方法

为了后文方便说明,我把2个原有的微信社群叫做:旧1群、旧2群;把新裂变的群叫做:新3群、新4群。

1. 裂变思路

旧1群,旧2群都是老用户;并且忠诚度较高,我们希望让他们作为启动流量来做这次裂变。

裂变的思路主要是:

用大额红包刺激旧1群和旧2群的老用户,然后让他们转发海报。

因为这2个群已经满群了;所以,海报上的是个人二维码,个人号再将新用户拉入新3群和新4群。

这里其实还想说一点,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海报上不放一个群裂变工具做的群活码,自动往不同的新群里拉人。不这样做的原因是:这个裂变的社群是做社群电商用的,而群裂变工具拉群突破不了100人。而无法突破100人,这种群往往并不合适做社群电商。

从往期的经验来看,想在社群卖货,群里至少得有200多人,可以满群也不错。

2. 裂变玩法

具体的玩法和操作步骤如下:

旧1群和旧2群已经满群了,这个时候我们把转发裂变海报发到群里。因为海报上是个人二维码,我们想要通过老用户的朋友圈裂变一批我们的新用户。

海报上已经做好了文案话术,如下所示:

用户忠诚度较高,所以双11前夕,我们希望让他们转发海报,裂变出更多的群。

我们奖励用户的方法是:制定了阶梯奖励,所有群有1800人,每人可以领取一张无门槛50元的红包;满3000人,每人可以领取一张无门槛100元红包;满5000人,每人可以领取一张无门槛200元红包。

很快,就组建起了新3群,但是新3群的用户并不是很多;我们通过数据来看:旧1群和旧2群总共有1000人,但是新3群到达170左右的时候,到达了极限。我们同时也给新4群拉过去一些流量,但是新4群,也在100左右的时候,到达了极限。且增速放缓,甚至一度停止增长。

当新群有人进群后,我们通过工具继续分发话术和海报;和旧1群,旧2群类似。告诉用户,我们这样的一个活动,大家转发海报,一起拉满几千人,一起领取无门槛大额红包。

3. 裂变结果及复盘

结果在当天傍晚之前,新3群一直保持在180人左右,新4群110人左右。且不再增长。这就意味着1000人的基础流量,裂变了不到300人。

接下来,立即对这次裂变结果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裂变方法就是下文要分享的第二种裂变方法。

先对这次第一种的裂变方法进行下反思复盘,这次结果不好的原因如下:

我们后来找了群里的几个活跃较高的女性用户做了调研;发现:转发海报的裂变玩法,其实在运营圈里早已经被刷烂了。大家其实都非常熟悉,甚至你进入一个社群,即便他们不分发话术,发一张海报,你也懂,要转发朋友圈裂变。

然而,正如开篇所说:“裂变方法不可复制!!!” 因为转发海报对于我们的目标女性用户来说,却一点也不适合,他们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转发海报,所以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转发该海报。

我们再一次去深挖这类目标女性用户;总结一点:这类用户喜欢简单粗暴,并不是无门槛红包不诱人,而是转发海报太复杂,这并不适合目标女性用户。

4. 裂变底层逻辑

转发海报的裂变方法行不通,所以,这要求我们当晚必须策划并执行新的裂变方案,否则双11的目标销售额就无法完成。

既然裂变方法行不通,那裂变底层逻辑一定行得通,即“人性!!!”;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有共同的人性,有几点可以被我们作为裂变的底层逻辑使用:喜欢占便宜的感觉;喜欢竞争。

这两点,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就是人的自恋和攻击性;精神分析门派的祖师爷,佛洛依德则把这些底层人性都归纳为:性。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两点人性呢?

请看下文讲解:

三、第二种裂变方法

1. 裂变思路

新3群,180人左右;新4群,110人左右。这次我们借用新群各自100多人作为启动流量,准备把两个社群做到500人满群。当然,最后结果,我们做到了,而且非常快,当晚11点前就满群了。

思路是:利用人喜欢占便宜和喜欢竞争这2点。没有海报了,简单粗暴,让大家直接拉自己的小姐姐、朋友进群,然后竞争;邀请满30人,就可以免费获赠1件398元的T恤,送完即止。

有人可能想问,这样做流量会精准吗?

别急,我们接着往下看,后面会分享给大家如何来控流量的精准度。

2. 裂变玩法

使用某工具(we开头的,具体好像说推文里不能说,否则会,你懂的),有一个群统计功能,可以统计群里每个人邀请的人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监控到每个人谁到底有效拉新的人数。所谓有效拉新,是指:A拉了10个人进群,但是3个人退群了,工具统计的则是7,而不是10。

配置鼓励语,鼓励语可以实现老人邀请新人后,自动艾特老人,并告知他现在拉了多少人,还能配置话术。如图所示,自动艾特老人,并通过欢迎话术配置,自动艾特新人,告诉新人这个群在做什么活动,让她继续邀请她的小姐姐朋友。

做人员审核:这个环节是重点;就是你得开始踢人了。把不合适的人踢掉,怎么判断呢?

方法如下:

(1)看性别

把男性踢掉,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我们是卖女装,不是相亲群。哈哈!

(2)看名字

  • 名字中凡是带A开头的名字,或者以数字,符号为主的,直接踢,是广告名;
  • 字中带有XX姐,某某宝宝的都是做推广的,直接踢,是广告;
  • 简单重复名字的,比如芬芬,莉莉,娇娇这些都是推广号,直接踢。

(3)看头像

网红等头像的,基本上都是微商的推广号,不是目标用户,可以直接踢掉,如图所示。而且这类头像是在某宝可以批量买一堆回来的。

(4)看综合

点进这个人详细资料页再来看看,我用红框都框住了。

头像,名字都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然后看个人签名,励志鸡血,很明显是做微商在带团队的,不是目标用户(我这里不是说微商不好,各位理解下,我是在告诉大家如何不是目标用户甄别出来)再来看看个人相册部分,都是在晒收款图片的,所以这个不用多说了。

3. 裂变结果及复盘

通过上述这个裂变方法,我们快速把新3群和新4群,做到了满群(踢掉不合适用户后,满500人)。并且在双11后续的社群活动中来看,实现了较高的转化率

我们看下这次双11,4个微信群,最终的一些数据:4个微信群、平均客单价600元、付费转化率36.7%、销售额103万+、付费用户人均购买2.5件。

具体完整项目复盘,我会下周发出来。

对这次的裂变进行一个复盘,我觉得,这次第二种裂变方法之所以有效原因如下:

  1. 把握了裂变的底层逻辑,利用了人性;
  2. 我们对目标用户进行了调研和了解,很清楚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裂变诱饵,以及什么裂变玩法
  3. 裂变即流量,流量和营收应该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不然一味做流量,流量不精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海报转发的裂变,其实是把控制流量精准度的工作前置了,即看到海报感兴趣的才会进群。而我们这次裂变把控制精准度的工作后置了,先拉进群,然后人工审核。所以,也有一点比较重要,裂变完成后,第二天的社群活动,要求掌控好节奏感,不然这些新用户很容易流失。

4. 裂变底层逻辑

今天写了2个裂变方法。但你没办法说,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因为裂变没有对错,只有具体场景是否适用。而第二种裂变方法,是我们当晚临时创新之举。

市面上裂变方法很多,我在我的学习社群里就和大家一起总结了100多种。但是裂变方法不可复制!!!那学裂变方法还有用吗?

有,因为你得通过裂变方法去分析裂变底层逻辑,再用底层逻辑去指导你的裂变,那便是手中无剑的最高境界。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学习裂变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这个是一个错误的学习方法,即不停的去学习别人的裂变方法。为什么,这是错误的?

如果你学会了社群海报裂变方法,那么你就会想去复制他到你的工作环境中去,然而,他很有可能是无效的。因为,人群不同,场景不同,产品什么都不同。那么怎么办?

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是得不断学习裂变方法,去看别人的案例,但是你要多做一步,你要做不仅仅是分析他每一步做什么,那是方法,不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你得分析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有效?他的目标用户是谁?他利用了怎样的人性去激发用户裂变

而当你做了这样的分析,当你实际工作中,你可以快速用正确的裂变方法完成裂变,更甚至创造新的裂变方法,就像我们这次第二种裂变方法。

 

作者:Jackie,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活动盒子

]]>
从AARRR模型看京东双12赏金大作战 //www.f-o-p.com/109513.html Fri, 07 Dec 2018 09:51:30 +0000 //www.f-o-p.com/?p=109513

 

本篇文章从AARRR模型的角度对今年京东双12的活动进行了一个全面分析。

今天早上起床打开微信,好多个群上都在刷屏着同样的消息:【京东12.12】赏金之路已开启,朋友请助我一臂之力

加之昨天有好几个同学也来找我帮点京东的红包,让我对京东今年双12的活动有了些兴趣,便打算体验和分析一下,主要从AARRR模型的角度思考。

一、AARRR模型

首先还是介绍下AARRR模型,AARRR模型是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活跃)、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传播)的缩写,对应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而无论是那个阶段,都是围绕着中间的用户展开,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1. Acquisition(获取):对于一款产品而言,首先是要获取用户,也就是拉新,如果没有用户,产品的诞生就没有了意义。
  2. Activation(活跃):产品有用户使用之后需要考虑如何让用户活跃起来,也就是促活。一款日活&月活低的产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就像一些社群一样,一开始大家进群的时候都很活跃,但久而久之没有人说话了,偶尔发的也都是广告,这样的社群就是死群了,很难去进行下一步的运营动作。
  3. Retention(留存):产品在获得用户之后不仅需要考虑用户的活跃问题,还需要考虑留存问题,对于一款产品而言,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要远高于维护好一个老用户的成本,因此需要做好用户的留存,提高用户对产品的粘性。
  4. Revenue(收入):也就是转化,做产品并不是做公益,盈利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也需要考虑对用户的转化,为产品带来收入,转化也分为一次性转化和长期转化。一次性转化可以较少考虑用户的感受,有一个用户来了,想方设法让他付费就OK了,之后这个用户是留存还是流失都无所谓,只注重一次性转化的产品往往难以在用户心中留下什么好印象(除非那一次的转化能提供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的服务);长期转化则是现在大多数产品需要考虑的,在每一次的转化中尽量不损害用户利益,给用户占便宜的感觉,让用户能够持续为这个产品带来价值。
  5. Refer(传播):传播分享是为了让产品得到更多的曝光,不断为产品注入新的用户和流量。现在的产品更加注重的是自传播,让用户自发进行推荐分享,利用社交网络的关系链传播,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曝光。

二、京东双12赏金大作战活动形式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赏金大作战的玩法形式:

玩法:通过完成规定任务,获取积分,积分每日24点自动清零。获取的积分可用来开启宝箱,积分值达到门槛才能开启宝箱,每个等级的宝箱每天只能开启一次。赏金大作战一共四个门槛,通过签到可以获得2积分,逛好物和逛会场最多可以分别获得10积分,邀请好友助力最多可以获得46积分,开通会员每天还可以再领1积分。

活动时间:

  1. 活动阶段:2018年12月6日-2018年12月12日
  2. 赏金使用时间:2018年12月6日-2018年12月13日

另外还有其他规则,在这里我只选取几条比较有特色的规则:

  1. 活动期间每个用户每天能为其他用户助力5次,但每天只能为同一用户助力1次(有助于引进不同的流量)。
  2. 一共有四级宝箱,第四级宝箱最高可以开出1212元赏金,宝箱数量有限,四级宝箱(165600个)中1212元只有一个(足够大的金额刺激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用户对于中奖概率的考虑)。
  3. 赏金无使用门槛,可与其他资产叠加使用,但不抵减运费(无使用门槛更能提高对用户的吸引)。
  4. 赏金可以在京东主站、手机京东v7.2.0及以上版本、M版京东、微信京东购物、手机QQ京东购物等渠道使用。

三、通过AARRR模型分析

  1. 获取用户&传播

在这里我把用户获取和传播放在了一起进行分析,因为这次活动基本是需要用户进行分享传播的,而分享传播又能带动其他用户,达到获取用户的目的,因此放在一起分析。

通过签到、逛商品、逛会场最多只能拿到22积分(第二个宝箱要25积分),而要达到开启第四个宝箱的门槛则需要68积分,因此用户要获得更多的奖励就必须邀请好友助力,否则只能拿到第一个宝箱的奖励(我开出来的是1.94元,好少),让好友点击助力的过程中也形成活动的二次传播曝光,进而为活动引入流量。

每个用户只能为5个用户进行助力,每次助力所获得的积分是浮动的,我助力了5次,每次助力的积分分别为2.6、2.8、7.6、7、7.4。

我并不知道助力的积分最高能达到多少,假设按照我这5次的平均值来取,大概是5.5,如果要达到68分则至少需要有12个人进行助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用户想要达到68分,他就需邀请12个人进行点击, 1带12的这种传播拉人效果不可谓不高。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次活动只能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或者朋友圈进行分享,从分享路径来看:

  1. 微信好友:点击率高,获取流量效果好;
  2. 微信群:曝光效果好,点击率比微信好友低,容易在群上刷屏,对部分用户造成骚扰;
  3. 朋友圈:曝光效果好,但涉及到朋友圈形象问题,预计通过朋友圈分享的人数比不上通过好友和群分享的人数。

因此我认为用户的选择顺序是:微信群>微信好友>朋友圈,这里也涉及到了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的分析,此次活动只能通过微信渠道分享,一方面有利于流量的集中和效果的监测,减少其他渠道的资源投入,并且单一的渠道维护起来更为的简便;另一方面对于微信而言,也能够提高其打开率和使用时长。

但减少活动的曝光渠道一般来说是不利于活动更广泛传播的,因此我猜测此次仅仅通过微信渠道进行传播分享也许是京东察觉到其他渠道的引流和转化效果并不如微信,从而把重点放在了微信上。

此外,好友点击需要绑定京东账号,之前没有京东账号的需要先注册,也间接为京东引入了新用户。

  1. 激活用户

其实我挺久没有打开过京东了,但这次是通过朋友的分享和群上的刷屏知道了这次活动,用户的分享传播其实也可以定义为激活,只不过是通过A用户来进行对B用户进行激活。

活动的分享标题是【京东12.12】赏金之路已开启,朋友助我一臂之力;分享文案是最高1212元,疯狂回血继续买买买。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用户的刚需便是购物,与购物直接挂钩的便是消费的金额,因此采用金钱和折扣的刺激更能提高对于用户的吸引力。

这里文案用了较高的利益点“最高1212元”刺激用户点击,相较于某某商品打多少折,1212元的数字刺激更能引起用户的注意,加之文案中的“朋友”祝我一臂之力,相信一般通过微信私发好友的途径,用户还是会点击的。

  1. 用户留存

赏金大作战时间从12月6日-12月13日,一连七天,相信很少有用户能够坚持七天都凑够68积分,这样的活动流量走势应该是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

由于积分每天清零,所以对于参与过的用户而言,除非是一开始就从活动中获得了足以打动他的赏金,否则是很难进行多次的活动参与的。

若想是要提高活动的留存,一是要给予参与活动的用户足够的利益刺激,也就是打开宝箱之后获得足以打动用户的赏金;二是取消积分每日清零的规定,这样有助于提高用户打开活动的次数,用户可以通过多天多次的分享来攒够积分。

但若是取消积分每日清零的规定,则相应的需要提高每个宝箱内的赏金数额,让金额达到能促使用户进行多次动作的程度,但这对于京东来说无疑是加大了活动的投入,同时由于用户行动周期的延长,效果也比较难检验。因此在我看来,积分每日清零是有必要的,也能促使用户加快进行分享动作。

  1. 用户转化

赏金只能通过京东购物进行抵扣,因此只要用户参与了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赏金(今天我身边的同学通过活动大多能得到十来块的赏金,他们也都表示愿意进行消费),大部分用户应该是会愿意通过消费来使用赏金抵扣的。从这点来看,这次活动对于用户消费率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这次活动本质上还是利用了纯粹的利益刺激来促使用户进行转化动作,至于最终的转化效果如何还是有待后续的观察。

一点小思考:

  1. AARRR模式是一种运营的思考模式,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从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用户留存、用户转化、传播分享的角度进行考虑,让活动对用户产生足够的价值;
  2. 活动越来越注重流量的自传播,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让用户去进行传播,这一点可以在玩法形式上进行规则设定;
  3. 对于用户而言,金钱等利益点的刺激并不会过时,并且纯粹的金钱刺激更能提高活动对用户的吸引力,做活动要找到能契合用户利益点的地方(赏金大作战契合的就是让用户占便宜,薅羊毛的心理),才能让活动取得不错的效果。

谢谢大家耐着性子看完,欢迎指正交流~

 

作者:Wow,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Wow

]]>
刷屏朋友圈的「 流利阅读 」,是如何运营社群的? //www.f-o-p.com/109461.html Fri, 07 Dec 2018 08:03:31 +0000 //www.f-o-p.com/?p=109461

 

本文将会从社群的内容输出、KOL 打造、活动举办和细节把控 4 方面进行分析,看刷屏朋友圈的「 流利阅读 」,是如何运营社群的?

继「 薄荷阅读 」刷屏后,它的竞品也迅速崛起。每天睡前或睡醒刷朋友圈,我都会看到类似的内容:

久而久之,不记住它都做不到。

而且,因为朋友圈大多是与自己同一个圈层的人,看到他们如此一日不落地学习打卡,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想法:真的有那么好用吗?他们为什么能坚持?

他们能接受这种学习模式我应该也可以?

这种打卡模式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和知识焦虑,观察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我还是忍不住报了一期,随后加入了课程的配套社群。

刷屏的是什么?

仔细看,可以发现被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下方有一行小小的「 英语流利说 」,这其实是「 流利说 」旗下的英语阅读课程 —— 「 流利阅读 」。

该课程每天会提供一篇外刊文章,同时提供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社群辅助学习。

问题来了,这个课程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大家每天一条朋友圈帮它宣传?

配套社群在其中的功劳不小。接下来将会从社群的内容输出、KOL 打造、活动举办和细节把控 4 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容输出

这是一个英语课程的配套社群,社群成员的需求十分明确 —— 学习英语,所以社群输出的内容都是围绕英语知识来定的。

社群——常规内容

通过社群输出的常规内容分为 5 部分:新闻导读、知识卡片、今日练习、学习 tips 和每周总结。

每天醒来打开微信,就会看到运营者在群里@全部人,送上当日的新闻导读,提醒用户进行学习。

知识卡片是由当日外刊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和拓展知识制成的卡片,供用户收藏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摘取外刊中的一段原文,用以布置听写、翻译或口语练习,帮助用户利用阅读课程提升听、说、写能力。

给予与今日练习匹配的学习tips。举个例子,今天给的是听力练习,则提供一个听力小技巧。

前 1 个月的学习 tips 如下:

每周日会提供一周总结,将一周的所有学习资料打包在云盘内发送给用户。

还会有一个小测试,一共是10道左右的单选题,内容涉及本周所学的词汇知识、常用表达、文章理解、背景知识、写作技巧、文化知识等。

只需要5步即可完成这个测试,整个过程十分顺畅。

除此之外,社群内容输出的时间非常地集中和固定,通常在早上7点和晚上7点。

也就是说,我只要在这两个时间段打开社群就可以接收到所有资料。而且运营者提供了快速定位重要内容的方法。

不用刷消息,也完全可以无视其他不想看的消息!

友圈——增值内容

当用户加入到一个社群中,运营者通常会添加他们的微信号。所以运营者其实拥有 4 种触达用户的渠道:群公告、群消息、私信和朋友圈。

而且,触达效率是私信 > 群公告 > 朋友圈 > 群消息。

频繁私信用户容易引起反感,群公告通常用于发布一天中最重要的内容,方便用户查看。

这个时候朋友圈就派上用场了,运营者将内容分时段发到朋友圈,用户刷朋友圈的时候可以顺带看一眼,不想看忽略即可。

这些内容是不是比群消息容易被看到,又没有私信那么烦人?

「 流利阅读 」在朋友圈输出的内容也是蛮丰富的,覆盖了很大的内容方向,包括词汇句型总结、最新资讯、英文歌曲、电影台词、双语美句、学习工具、优秀笔记等。

在我参加过的课程社群中,运营者都会提供承诺的常规内容,但很少见过如此变着花样带来增值内容的。这部分差异化服务远远超出期待值,带来了额外的惊喜。

二、KOL 打造

上中学时,每个班级都会选出班长和科代表来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做好榜样。

同样地,「 流利阅读 」的社群中也有几个课代表,帮助运营者维持氛围和秩序,具体职责包括分享笔记、积极参加活动、帮助管理班级和解答疑惑。

而且,课代表不是想当就能当,而是要经过筛选的。

报名竞选课代表时,需要填写个人职业、自身学习流利阅读的方法、流利说测试等级、将会如何当好课代表、竞选宣言等信息,并上传自己的学习笔记。

换言之,同时拥有学习能力和付出意愿的学员才有资格成为KOL,真正起到带领学习的作用。

那么成为课代表有什么好处呢?除了能获得英语课程,运营者还专门举办了授予方式,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得到曝光和认同。

三、活动举办

课程社群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交流和分享。

组织活动可以快速提升用户的参与感,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实现活跃、留存转化、传播等运营目的。

建立社群认知:举行班会

这个社群的加入门槛是购买课程。一旦购买课程,系统会告知用户社群的重要性,并提供加群方式。

用户刚加入社群后,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起群体意识。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打造仪式感,「 流利阅读 」于开课前 1 天举行了班会,统一进行重要内容的告知。

其中,老师介绍是 5 位任课老师的音频自我介绍,比起文字表达,更加亲近,更具温度感。学员自我介绍则促进了社群氛围,为之后的共同学习和彼此交流做铺垫。

促进留存与传播:学习激励活动

其实我在开课的第 2 天就想退课了(开课后 7 天内可退款)。因为我觉得课程与自身英语水平不太匹配,每天需要投入太多时间才能学好。

我之所以坚持下来,归根到底是因为「 流利阅读 」的 3 个学习激励活动。

  • 累计打卡80天返学费:首次购买流利阅读课程的用户,在课程100天有效期内,累计在朋友圈打卡满80条就可以拿回全额学费。
  • 累计学习80天可保留课程:在当期课程100天有效期内,累计阅读80天,即可保留课程2年。
  • 21天习惯养成计划:在第1-7天、第8-14天、第15-21天,用户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分享到朋友圈,即可以获得对应的奖励。

也就是说,对于愿意分享课程的用户来说,累计7天、14天、21天、80天进行学习并分享到朋友圈,可分别获得一节听力课程、口语课程、写作课程、全额学费;对于不愿意分享课程的用户来说,只要坚持学习80天,则可以保留课程。

肯定有用户和我持一样的心理:这个课不适合我,想退课 → 可是坚持 7 天就可以得到「 毛西老师听力大讲堂 」(“大”字真的用得很妙,拉高了奖励在用户心中的价值)→ 反正只要打卡80天就能拿到全额学费,不亏嘛 → 继续学习。

机智地预见了这些心理,并通过设置上述的学习激励制度,很好地促进了用户留存和传播。

促进活跃:交流分享活动

这部分活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学习活动、情怀活动。

学习活动围绕着英语的主题进行,目的是引导用户学习、分享与交流英语知识。

晒笔记得课程:开课后的前 3 天,任意 1 天在社群中分享自己的笔记,可获得奖励。

今夜脱口秀:举办针对当日新闻的英语脱口秀,用户参加即可拿奖励。

有奖问答:运营者在群中提出问题,用户在限定时间内回答正确即可获得奖励。

情怀活动则主要是引导用户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让用户感受到情感关怀。

  • 「感恩节活动」:分享学习心得、留下想感谢的故事。
  •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将想对未来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当100天毕业

晚会来临时,将会收到运营者寄来的这封信。

活动的奖励均针对学员的需求来设置,如「知识礼包」、「绿钻课程」。除了物质奖励外,还有可能获得被“翻牌”的反馈。

促进转化:续课活动

开课后的第 12 天,借着双11的热度,流利阅读开启了一波续课 ——【流利阅读×双11】续课狂欢。

官方同时启动了社群、朋友圈、私信3个渠道进行宣传。而且活动的玩法非常多样,通过丰富的营销工具、互动场景和文案的包装来提升转化率。这里就不详讲了~

而且,我发现有用户续课之后会将下单页面和学习感想晒到群里。我猜想是运营者刻意引导的,毕竟他人的晒单行为可以一定程度地引起好奇心和从众心理。

下面是一张活动汇总时间表,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活动时间是很紧凑的。

四、细节把控

有时候我们加入一些社群,会经常遇到下面的场景:

  • 每天被几百上千条群消息轰炸;
  • 刷完了群消息,发现许多无用内容(例如“收到”);
  • 在群里提问,得不到回应;
  • 查找重要内容要手动往上刷信息;
  • 保存重要消息要一条一条地保存。

每次手动刷完这些没有意义的消息,再一条一条地保存自己想要的消息,手很酸,心也很累,体验感非常差。

「 流利阅读 」的社群则通过一些细节解决了用户的这些烦恼,真的令人心生好感:

  • 提醒用户开启“免打扰” & 告知其不需要回复公告;
  • 告知工作时间 & 建议用户通过私信进行反馈;
  • 提供定位重要内容的方法(该社群可以通过搜索日期来定位);
  • 提供重要内容的合集版,方便用户一键收藏。(利用微信的笔记功能和百度云盘进行内容整合)

从用户角度出发,这些做法优化了体验;从运营人员的角度出发,也降低了管理成本,简直是双赢。

四、总结

「 流利阅读 」是「 流利说 」旗下的英语阅读课程。它利用社群将用户聚集起来,提供服务辅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运营者在管理社群时,除了在群里输出常规内容,还通过朋友圈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同时,打造班级 KOL 辅助管理,举办各类活动以促进用户的活跃、留存、传播和转化。

 

作者:carb ,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carb

]]>
如何开展地推活动?分享11条小建议! //www.f-o-p.com/109453.html Fri, 07 Dec 2018 06:57:28 +0000 //www.f-o-p.com/?p=109453

 

创业开始,投身进入休闲零食领域,我始终相信,渠道已经不能再用简单的二元论进行切割,单纯的讨论线上或线下通路,也是毫无意义的事。

盒马作为新零售的排头兵,给出了商业在渠道建立最佳的范式。简单说,就是全渠道。

全渠道,这是一个今天看来,都已经略显老旧的词。更为新鲜的提法,叫做无界零售。

无论是全渠道还是无界零售,背后折射的更多,是商业从业者的心态。

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指望或依靠,使用同一个产品,或者单一渠道,完成通打市场的任务。产品、渠道、用户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需要进入的细分领域。

过往,人们从电视广告获取产品信息,在超市大卖场购买产品,广告渠道单一、购买渠道单一,渠道是对位。

如今,广告投放渠道变得丰富,购买渠道也增多,所以,找到一一对应的、关联的投产渠道,变得至关重要。

那么,围绕渠道,
我们应该如何配置产品?
配置价格?配置促销呢?

这个问题可以很大,今天试着把它聚焦到地推,这个单一渠道上来。配合产品、价格、促销,这三个侧面进行讨论。

营销人如何开展地推的11条不成熟的小建议

1.

地推概念的界定。
首先框定一下这篇文章里的地推吧,我这里所提到的地推,它包括地推作业本身、地推的形式以及人员。

地推作业本身,
目标划分,目标不同侧重不同,或关注销售,或品牌推广,或寻求合作。
地推的形式则包括,创意市集、主题展会、卖场试吃、社区推广等等。
地推工作人员,包括全职、兼职,或长促、短促。

2.

早些时候,跟朋友讨论本地创意市集的现状,最大的困扰是,帆布包成了大多数创意周边的主要载体。

难道你会愿意花一千块买十个帆布包?这既是玩笑话,也是文创产品载体缺失和品类缺位的反馈。好在这些年,创意市集上的品类,逐步有了扩充。

3.

市集不同于购物中心、百货公司,消费者对市集的消费预期自然不同。本地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人群对市集形成完整的概念。

简言之,价格大于价值的定价方式,透过创意市集作为终端形态,是无法准确地向消费者传递和表达的。

再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产品定价,与楼宇商品价格相当,放在市集上销售,自然是比较吃亏的。

4.

就主题展会而言,品牌方主要面对品牌推广、销售拉动这两件事。

成都春季糖酒博览会等国内高级别的行业展会,吸引而来的更多是全国各地的品牌商、经销商等。品牌方会将更多精力,用来招加盟、招代理。经销商则通过该类展会,了解商品动向、洽谈合作业务等。

展会在品牌方形象展示之余,市场拓展的用意远远大于三两天的销售。

5.

还有一类展会则完全是为了拉动销售,比如年节展会。这一类展会吸引更多本地顾客,为了置办年节礼品,消费者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而来。

去年以顾客的身份参加了本地的某次年货节,现场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展会招商高至小罐茶,低至散货干货,云集了高中低端产品,满足各类人群需求。参加这一类展会,商户若为了冲量,价格设置都不宜高于二十元。若再配合促销,是有机会在年货市场博得一些声量的。

6.

卖场试吃屡见不鲜,这一类地推更加注重转化率,核心在于地推时机、促销活动和促销人员。

能够进入卖场的产品不用赘述,基本都是七十分的产品。

地推时机在于两个关键点,新品上市和终端重大活动期间。

配合相应的促销活动,一般都能够有比较好的销售成绩。促销人员是一个变量,对产品熟悉程度、现场积极主动与否,都会影响销量。所以对产品推荐话语的整理、培训,以及持续稳定的专兼职促销团队,颇为重要。

营销人如何开展地推的11条不成熟的小建议

7.

地推中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叫货卖堆山。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卖场,堆头也成为商户竞相选择的商品陈列点位。

在去年的某次市集上,同样的街区,一个是标准展位,一个是在汽车后备箱创意展位,从销售数据看,差距还是蛮大的。尽管后者更靠近人流量主通道,但因为汽车后备箱空间小,更适合女性饰品呈现的特点,没办法全面展示公司的商品,两天之后,就立刻进行了位置的调换。

堆头堆的是气势,气势很重要。

8.

准备一些文案醒目的手提袋吧。想想球迷扎堆的观众席,当天销量一旦起势,这一片区域都会成为你的主场。每一位来往过去的顾客,都是行走的广播站。人们来来往往,不注意到你的产品都会很难的。

不要忽视手提袋在地推时的作用。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销售惊人的前提下。

9.

如果条件允许,现场不妨开展一两个互动游戏

加粉、关注这一类不推荐,但是如果一定要开展,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要明白的是,如果你是主打内容,就用内容去吸引用户。如果你是商城,就用商城的商品去打动用户。而不是为了加粉,送与公众号主体无关紧要的纸巾、U盘、自拍杆等等去拉动关注。

加粉,逻辑要顺通,产品要关联。

否则,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用户转身之后,取消关注。

10.

从地推的具体工作中,抽象出来人、货、场,其实商业需要去管控、调配的,也无非就是这三件事。

人,你的顾客大概率是哪些人?
周边用户还是专程而来的行家里手?
群体特征能否概括出来?
你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包括哪些?

货,你准备了适量的货吗?
邻铺的售价如何?
促销活动想好了吗?
场,陈列足够好了吗?
宣传是不是到位了?

11.

其实,每一场市集、展会,甚至卖场地推,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唯一确定的,是你对产品严格把关。

务必得确保,送到终端进行销售的产品,都是好货。

 

作者:大捣,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大捣公众号(dadao0915)

]]>
从0到1深度解析KOL运营! //www.f-o-p.com/109399.html Fri, 07 Dec 2018 03:04:35 +0000 //www.f-o-p.com/?p=109399 KOL运营

 

最近和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KOL运营。很多人认为KOL运营就是找大咖背书,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今天,我将详细和大家聊聊,什么叫KOL运营。

内容较长,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下面,enjoy~

1、什么是KOL

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大如锤子科技罗永浩、小米的雷军;小到贴吧的吧主、某读书群的领读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KOL。

而KOL最大的两个特点是:有粉丝基础,能影响粉丝行为!

那到底该怎么做KOL运营?别急,在这之前,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做KOL运营?

2、KOL运营的好处

一切运营手段,都是以提升用户指标为目的,而KOL运营是其中比较高效的手段之一,如使用明星来吸粉,大咖分享来促活等等。

这里,我们按照付费和免费的模式,来介绍几种常见的KOL运营场景:

花钱的:

微博和抖音早期使用明星进行拉新

英雄联盟每年举办LPL比赛,利用选手来促活;

得到知识付费产品,利用KOL的影响力促成你的付费···

不花钱的:

天涯猫扑等社区论坛利用KOL进行促活;

百度贴吧通过吧主和小吧主来管理贴吧;

游戏公司通过头部玩家来产出游戏攻略···

相较于一些常规的运营策略,KOL运营做得好,往往会事半功倍。那么,KOL从引入到流失的整个生命过程,我们分别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运营逻辑呢?

我们以社区类产品为例,来进行深度的分析:

3、KOL的引入

1.引入节奏把控

不同时期、不同用户基数的产品,需要结合自身的需求程度,去把控引入节奏。

前期引入的KOL过多,供过于求,内容缺乏足够的粉丝互动,KOL会失去创作的激励,引发流失。

前期KOL引入过少,供不应求,用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引发流失。

当然,并非所有金字塔头部的KOL都是好的,也并非金字塔底下的KOL不值得花时间,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2.KOL类型把控

气质相符!气质相符!气质相符!

粉丝量多的KOL不一定适合你,垂直领域的小KOL对你价值可能更大。

对微博来说,我的目的是娱乐,那么我的KOL必须有趣好玩;

对于得到来说,我本身是做知识付费,那么我的KOL必须有料;

对于KEEP来说,我的KOL是健身达人而不是那些美妆大师;

···

不管你是引入还是培养,一定要注意,KOL必须契合你的产品。想象一下,当抖音上全是关于考试培训的KOL,官方还大力扶持···画面太美了,我想象不下去。

3.引入的方式

KOL引入又分为外部引入和内部挖掘。

内部培养的KOL忠诚度高,流失少,而外部引入的KOL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产品进行磨合。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内部的挖掘,当内部无所需的KOL的时候我们再从外部引入。

下面,我们分别聊聊这两种方式如何去做:

外部引入

引入流程:明确引入KOL的目的-列出备选KOL人员名单-准备相应的合作方案-寻找联系方式-商谈合作引入。

明确目的:

我引入KOL的目的是什么,拉新,促活还是转付费?KOL引入之后希望他们做什么?明确了目的之后,你才可以去列出想要的KOL。

比如你希望快速获取一批新用户,这时你更倾向于找粉丝量多的。而如果你需要的是转化,那么你需要的是粉丝忠诚度更高的。

列出备选人名单:

明确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列出备选人名单,此时你需要收集备选人的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信息,粉丝质量信息(PS:需要注意,如果KOL离开现有平台,粉丝是否还在),候选人偏好等信息。

合作方案的选定:

合作方案中,需要明确告诉KOL,需要他做什么,他可以获得什么。

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诉求,现在很多KOL,已经无法单纯用钱去打动。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当前的情况过的很好,而转移平台需要重新开始,收益却只是钱,为什么要折腾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和KOL合作,不仅仅只考虑钱的问题,还需要考虑KOL的其他诉求,如个人品牌、平台扶持等。

拉KOL要坚持:

当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开始去拉KOL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都会碰钉子。

可能你发过去方案石沉大海,微博私聊一直是未读状态。但我们不能放弃,微博微信找不到人,就去垂直社区找,去群内找等等。

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一次找不到换一个,一个方案不行换一个方案。当然如果时间要求较高的,而且预算充足,也可以直接通过专业的经纪人去找到你想要的KOL。

内部挖掘

内部挖掘,通常要寻找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内容产出较高的用户。

当前他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将他打造成什么样的KOL。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用户可能当前非常活跃,但是产出内容质量不高。而另外一个用户内容产出较高,活跃度不高的,我们则更倾向于培养后者,活跃度你可以去提升,而内容质量你只能小幅度帮助提升。当然也要看用户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内部挖掘的时候需要找到其亮点,且这个亮点可以通过你的方式来进行包装放大。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引入了一批KOL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去维系这批KOL,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呢?

4、KOL维系

目前常见的KOL维系都是社群或者是单点联系。

针对KOL如果使用社群的方式进行沟通联系,最好是根据KOL的类型分类建立社群,便于同类型KOL间更顺畅地交流。

如果自身的KOL用户较多,最好在产品上可以给这部分用户一些特殊的通道,如游戏内通常有VIP专属板块,电商类的平台的大卖家后台等。

建立好信息的沟通渠道后,我们需要建立KOL档案。

KOL档案

KOL的运营工作一定要精细化,而精细化的运营需要你对KOL非常了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份KOL档案。

为什么要给KOL建档案?就像你为了追一个女孩子,你会关心她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哪个明星,喜欢吃啥等等,之后投其所好,这样追到女孩子的成功性会更高。

KOL运营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不仅仅是利益关系,而是让KOL觉得你是真的在关心他、帮他实现他想要的内容。

同时,KOL档案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一份好的KOL档案集,除了能帮我们更高效的工作对接外,对于日常优化KOL引进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KOL的档案通常会包含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姓名,电话,微信,联系地址个人档案等。

业务信息:这类KOL属于什么类型的KOL,自身带大概多少粉丝,影响力如何,在哪一个方面比较有影响力。

比如说知乎上找用户A做KOL,那么可能就会增加用户A写过书,XX企业的创始人,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个人比较擅长的是运营的节奏,内容运营等方面。有了这些信息之后,针对性的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个内容运营的大咖分享专场,就可以找用户A去做这些事情。

KOL在平台的信息:KOL档案中需要记录该KOL在自身产品上的情况,用于后续的运营判断。

如用户A虽然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影响力,但是在知乎上没人找他,那么后面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把用户A从我们KOL行列中剔除,不再给他享受特权。

KOL在其他渠道的信息:通常一些KOL不会只在一个平台进行合作,那么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KOL在其他平台的表现。

同样的例子,用户A在知乎不怎么回答问题,但是发现在悟空问答上回答问题很积极,那么我们后面就需要进行对比,来调整对用户A的运营策略,是增加物质激励,还是通过精神激励促进其产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也可以加进档案中,如KOL近期的一些动态,个人的性格等内容。主要是方便后续更精细化的运营。如用户A近期要生孩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个婴儿车给到用户A作为一个小礼物。

在档案中,用户需要进行分级、分阶段,当前的用户影响力或者是价值在什么水平,当前所处于的阶段,我们针对这类用户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赋能?针对不同层级的KOL,调用的资源、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在档案中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都记录到位。

简单理解,KOL运营是先给到KOL想要的东西,之后让KOL产出我们想要的内容。而给到KOL什么,则需要你不断去了解KOL的需求,去接触沟通分析,这是一个长期且考验耐心的工作。

设立规则

建立好档案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设立并告知规则。

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影响到用户或是造成KOL流失。一般情况下这个规范在合作之初都会说明,但最好额外制定一个KOL和产品之间的互动规范说明。

举个例子:KOL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找到我们的运营人员,不得发布有损产品形象的言论。KOL和用户之间产生冲突,请及时与运营人员沟通,否则取消相关的特权和福利等内容。

另外有一个特别说明的点是,平台设立的惩罚性的内容,针对KOL千万不要设立特权机制,避免造成自身用户流失

在设立规则的时候抱着一个目的:我们引入KOL是为了更好的和产品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服务KOL

5、KOL初期运营:赋能成长-形成影响力

初次引入的KOL,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我们前期都会进行包装、赋能。在推出亮相之前,预先设计正面的形象。

包装:通常在内部挖掘一些KOL的时候,我们会去挖掘这小部分KOL的亮点,加以包装。

咕咚上,产后辣妈坚持锻炼,单纯这个点无法形成KOL的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包装几个点,如励志,苦情戏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动用户,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最初的猫扑,也存在较多这样经过包装的用户,如筷子兄弟,小月月等。

KOL赋能:作为运营方,你必须对你自身产品非常了解,而KOL对他自己领域的内容非常了解,这样你们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你需要给KOL说明他该如何在你的平台上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部分专业技巧上的辅导,以及平台上一些产品功能的实现,甚至于说开放部分数据,让KOL更好的进行产出。

如抖音引入部分KOL的时候,不仅仅是说:你拍个视频,我给你流量就完事了。视频具体怎么拍,服装怎么搭配,你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他们更喜欢什么视频等等,这些抖音的运营都会给到对应的KOL。

作为 KOL运营,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更多的是陪他一起成长。

资源倾斜: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需要给这些KOL资源倾斜,让其真正在自身平台形成影响力。

除了流量倾斜,甚至不断地去制造关于KOL的话题热点。就像李健刚去好声音的时候,好声音在第一期第二期给了更多的画面,同时也不停地制造李健的“学霸”属性和段子手话题。

只有当KOL在产品上形成影响力后,你才可以通过KOL运营去影响自己的用户。

6、KOL中期运营:合作深入-价值体现

排他约束

当KOL已经形成影响力后,我们需要建立排他约束,我们付出了资源,也付出了其他情感上的东西,这时我们需要从语言和书面上要求我们的KOL用户制定一个排他的标准,如果KOL心猿意马,肯定是不可取的,应该及时止损,终止合作。

有了排他约束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进行更好的深入合作,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

KOL激励和策略调整

KOL形成影响力后,我们一方面要给予KOL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同时也需要不停地去调整你和KOL合作的一些策略。

比如前期你给那个辣妈设定的苦情戏,后来发现KOL自身不喜欢,那就尝试调整为励志方向,去测试粉丝反应。

同时,你整个的激励也需要随着KOL的不同去设定不同的内容,比如初期的KOL给精神激励即可,中期有一定影响力的给一定的物质激励,当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你需要给到的是更多的利益,包含打造IP、粉丝运营等。这个时候你的策略也需要调整,从最早之前的给予,到最后面的利益捆绑

就像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我可以采用买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成的方式。而你需要做的则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影响力的KOL给予不同的激励,让其更好的活跃起来。

KOL价值体现:

当我们的KOL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后,这时就是我们前期投入的回报时刻。

如果我们希望拉新,这时可以利用KOL发起好友邀请赛;

如果我们希望社区活跃,这个时候可以利用KOL进行话题带动;

如果我们希望用户付费,这个时候让KOL去进行背书宣传;

···

这里要注意整体的运营节奏,不要刚有了影响力就马上进行变现,这样很有可能会毁了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KOL,也会让你的用户渐渐流失。

当然,只有当KOL给你带来了价值,给了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才算运营成功了一小步,但很多时候这个回报都是后置的。

7、KOL运营后期:留存你的成果

在KOL运营后期,我们更注重KOL的留存,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KOL,要尽可能留住,产出更大的效益。

不过有一点需要看开,KOL始终会走的,我们做的,只是让这部分KOL留在自己产品上的时间更久,获取更多的回报。

通常我们有两个手段:利益捆绑、情感维系。

情感维系

我们在KOL引入之初就建立了KOL的档案,这份档案贯穿整个KOL运营工作,因此非常重要。

在KOL运营后期,需要借助之前建立的档案,了解当前KOL的情况,之后投其所好,送小礼物,在重要日子进行问候等。这里最重要的是,让KOL感觉你很用心。

情感维系中最重要的是真心去做,而不是为了KPI去做。人与人相互交流,是否真心、是否用心都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你对他的细节了解,会让他觉得你很用心。

利益捆绑

和KOL进行合作的时候,提前考虑KOL可能流失的情况,在合作方案中规避掉。如使用分成的方式而不是买断的方式,使用持续活跃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方式等。

当然最好可以让KOL参与到平台的运转中,让他留下更多的东西在平台上,如他的粉丝。让他依赖平台,离开平台这些影响力都会消失,这样会让KOL留的更久一点。

8、结尾

很多时候,KOL运营和我们现实中谈恋爱很相似,你要去了解她,逗她开心,给她好处,也会约法三章,在困难中一起成长。只是我们在KOL运营中,是一个人和多个人谈恋爱,当然,这更考验运营者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的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KOL运营会比常规的精细化运营要求更高,而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KOL运营,你需要比其他人更细致。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你能轻松地解决,有些没那么容易解决,但你可以记住一个准则:我们引入KOL最终目的是一起服

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我们一起服务KOL用户。

愿你在KOL运营的道路上,把自己,变成业内的KOL!

 

作者:兑吧运营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兑吧运营帮(DByunyingbang

]]>
起底短信营销产业链:曾为九成现金贷导流 //www.f-o-p.com/109378.html Fri, 07 Dec 2018 02:32:00 +0000 //www.f-o-p.com/?p=109378

 

短信营销,曾经是现金贷获取用户非常好的一个渠道。多位行业从业者称,90%的现金贷,都曾经使用过短信营销。

“最高的时候,我们一天要发送几千万条现金贷营销短信。”一位行业高层称。

而他们也借着现金贷东风,赚得盆满钵满,“最高的时候,一天收入都上百万”。

创造过一段辉煌的短信营销行业,最近却深陷漩涡。

因为数据买卖、过度营销、投诉增多,工信部和运营商纷纷关闭通道;警方也介入,多家公司被调查。

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透支的行业,何时才能自愈?

01 拒绝合作

“不好意思,最近不能继续和你们合作了。”最近几个月,陆续有多个短信营销商对陈斯表示,合作终止。

就连老客户,都被直接往门外推——作为金融平台的市场负责人,陈斯敏感地意识到,短信营销这个渠道,可能即将失效。

“陆续找了十多家短信平台,都不愿意合作。”某网贷平台运营经理石佳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真的不是我们不接,而是运营商暂停了互金短信的渠道。”某短信渠道销售人员坦言。

眼下,营销商都接到了通知,电信、移动等大运营商,纷纷暂停了互金的合作渠道。

现在还可以正常发送的营销通道,仅余联通一家。其价格也在飞涨:从3分钱一条,上涨到5分钱一条。

在过去,短信营销与金融科技曾有过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早期,两者只合作通知类短信和验证码短信。此后,短信慢慢开始带了一些“营销性质”。

比如,有福利、红包、提额等内容的短信。它们都能把沉睡的用户唤醒。

某短信平台CEO唐昊表示,他的公司合作过的平台,已超过了2000多家。“市面上叫得出名的互金平台,都和我们合作过。”

2016年之后,现金贷异军突起,短信营销的春天终于来临。

“其实短信营销和金融科技合作,想象力很大,转化率比其他行业高得多。”一家短信渠道创始人程青山称,因为贷款短信是给你钱,“是骗子的几率很小”,转化率是其他行业的几倍

“最高的时期,转化率和注册量甚至达到了3%,如果一条短信是3分钱,获客成本只有1元。”程青山称。

但当时,大家合作的方式,大多是“效果付费”。

“按照实际注册或借款的金额来计算。”某短信渠道服务商孙翔表示。比如,一个注册量的收费是10多元;放款量,就收取10%的提成。

在疯狂的时候,甚至有营销商提成借款金额的20%,而现金贷平台依旧趋之若鹜。

按照这个数据,当时的短信营销商无疑赚翻。

“当时,现金贷客户是我们最爱接的,实在赚钱。”程青山称,当时公司的利润都是按天计算,最高的时候,每日收入都能上百万。

“毫不夸张地说,现金贷80%的流量都是我们提供的。”孙翔透露,他所在的公司,当时每天发送的现金贷短信,甚至有几千万条。

而程青山估计,90%的现金贷平台,都使用过“短信营销”。一些现金贷平台会同时接入十几个营销商来发短信。因此,也有人说,短信营销曾经是现金贷繁荣背后的一大推手。

曾经合作得如此紧密,如今短信营销商却“闻金融色变”,两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爱恨情仇?

02 数据诱惑

合作不久后,短信营销商就发现,在金融这个行业,“得数据者,得天下”

刚开始,手机号都是客户提供。

“一般客户会提供一个数据包,里面都是他们潜在客户的手机号码。”程青山称。

而这个“潜在客户”数据包,“很多来源都不太光鲜”。

“竞争对手的放贷用户数据,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程青山称,客户直接去黑市上购买,或者派卧底去竞争平台偷取,都很常见。

一般来说,短信营销商会将收到的手机号进行加密,再储存到数据库中。“行业通用的是MD5加密,各家基本不会有太大差别。”从业者方锐表示,这种经过简单加密的号码,破解起来极为简单

但一些不正规的营销商,甚至“连加密都嫌麻烦”。

随着时间的积累,大量的手机号,开始沉淀在短信营销商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比如,你注册了一个贷款平台,短信渠道会给你发送验证码。

那基本可以认定,你是一个潜在的贷款用户。

“我就可以把这个用户数据,给其他贷款公司,再给他发营销短信。”程青山称。

这种方法在行业内被称为“切户”,方锐透露,市面上超过95%的营销商都会有切户的现象存在,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被切得最狠的,就是106号段发出的短信,每个号码至少会被5家营销商切到。”方锐表示。

当发现这些数据才是“宝藏”之后,行业走向了黑暗的岔路口。

“我这里最多的时候,接入过100家现金贷平台,它们发送短信的数据有数千万条。”程青山称,不止一家短信营销商过来,购买他们的数据。

大数据和短信营销开始越走越近。一些短信营销平台,甚至直接衍生出“数据业务”,直接买卖数据。

“我们会带着自己的数据库过去打标签。”方锐表示,大数据公司也会对接很多营销商的数据库,给用户贴标签。

和以往不同的是,它们贴标签的对象,是手机号码背后的人。比如,“139****2222”这个手机号,频繁注册贷款平台,并且收到了多次催促还款的短信,可能就会被贴上“信用不良”“多头借贷”的标签。

“大数据公司会将数据进一步细化,再转手出售。”方锐称,一个打好标签的手机号,价值最高可以达到200元。

这实在是一门好生意,其赚钱程度,甚至超过了短信营销业务本身。

“你会发现,当时很多大数据公司背后的数据源,都是短信营销平台。”程青山称。

用户的数据被自由交易、四处贩卖,此举无疑是在透支行业。因此,才会出现用户在一个平台贷款后,就开始频繁收到其他平台放贷短信和电话的情况。

行业渐渐被腐蚀,走向欲念的深渊……

03 一溃千里

短信营销行业的危机,逐渐出现。

天天收到贷款短信,不胜其烦,开始有用户向工信部和运营商投诉,一旦被投诉,这些短信就会被禁止发送。

而投诉过多的营销商,也会被相关部门警告,甚至直接“被封”。实际上,在工信部发布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垃圾短信的体量到底有多大。

第三季度数据显示,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受理垃圾短信举报115692件。

从内容看,商业广告营销类占比82.2%,主要涉及商品零售营销、金融保险推销等。也就是说,被举报的11万条短信中,至少有超过8万条属于商品、金融推销。

除了相关部门之外,警方也开始介入。

温州一个用户注册了一个现金贷平台后,开始频繁接到贷款短信和电话,对方甚至还给他的家人打。

忍无可忍后,他打电话报警。

最后警方顺藤摸瓜,牵出了一个广西柳州的营销公司,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涉案公民个人信息高达2000余万条,涉案金额达500余万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最近现金贷最大的系统服务商“有脉金控”被调查,“就与过度营销有关”。而最近被抓的大数据公司,有不少也是因为“过度营销,买卖数据”。

最近数据行业的动荡,让短信营销行业如履薄冰。

“最近我们非常小心,数据相关业务完全暂停。”多位业内人士透露。

短信营销和金融科技长达两年的蜜月期,就此结束。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短信营销商开始放弃和金融科技平台合作,或者只合作验证码短信。

“我们有一个敏感词库包,包括‘贷款’‘还钱’‘赌博’等。这些词如果出现在短信里,会直接被拦截。”程青山称。

然而,还有不少短信营销商,不愿意放弃金融这片油水颇丰之地。国内运营商管控严格,但还有大量的海外运营商。

海外运营商的短信营销广告

“我们现在只给熟客提供营销短信的服务。”孙翔称,他们现在用香港的运营商发送,就不会那么“严苛”。

“但每条7.5分,不二价。”孙翔表示,甚至有些人会开出8分的价格。

转到地下,价格高昂,这显然不再是一个廉价且高效的获客渠道。唐昊表示,短信渠道面对的用户群体很大,“不应该只盯着金融”。他称,电商游戏、医疗等等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合作对象,这些领域,也大有可为。

只是,万万不能再透支行业了。

这无疑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本来这两个行业的结合,极具想象力,精准营销、数据重构,可以碰撞出很多创新形式。

然而,部分公司过于追求近利,透支了所有的发展空间。

“行业可以自愈,等行业利润下降后,投机者会自动离开,慢慢恢复健康。”程青山称,经历过一个周期后的行业,也许还有机会,重新崛起。

沉稳的从业者,都在静待下一个黄金时代。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 一本财经,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虎嗅网

]]>
如何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链? //www.f-o-p.com/109304.html Thu, 06 Dec 2018 09:48:21 +0000 //www.f-o-p.com/?p=109304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来探索吸引用户的诀窍。

 

一,是什么吸引用户的注意

二,如何持续培养用户习惯

兑吧运营总监柯珂:吸引用户12个月的诀窍

一,是什么吸引用户的注意

眼、耳、鼻、喉都是人们触碰外界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我们被某些事物吸引。同理,用户也正是通过这些载体,对产品产生瞬间的初次记忆。

兑吧运营总监柯珂:吸引用户12个月的诀窍

那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每天都在被信息笼罩的大环境中,接收内容、视频、图片网站等,能让我们形成瞬间记忆的,是差异化的颜色、声音、味觉

从声音来举个例子,很多男生在用高德地图导航时,有没有选取林志玲的导航声音?正是特别的声音让人形成记忆点。因为有这样的记忆点在,结合产品本身能够满足的功能需求,才一定程度上让用户形成对某款产品的依赖性。

从视觉来说,大家都很熟悉星巴克“绿色+美人鱼”的标志,在视觉呈现时,触达用户的路径很多,渠道很丰富,要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形成长期记忆点,在你所有触达的场景里面,都要保持统一性。比如星巴克的杯子,商品包装、软文等等所有和品牌相关的渠道,都要给用户重复性的记忆元素。

二、持续培养用户习惯

用户首次被吸引,体验了你的产品之后,用户心中在期待什么?

他一定在期待更多——More。期待产品之后的更多功能,更多优惠、折扣、内容、甚至人脉关系……

兑吧运营总监柯珂:吸引用户12个月的诀窍

“More”指什么?

第一,折扣是电商的常规玩法,聚划算有很多秒杀、限时限量抢购,用运营的手段,让用户感到有更多的可以期待的优惠。

第二,从内容层面来说,举个例子爱奇艺会一直把下个月、下周的视频内容做推送,吸引用户。在此基础上结合用户的需求、特点、偏好个性化的推荐,让用户有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

第三,更多的奖励。很多APP会给新用户一个“新人礼包”,新人福利之后,还会不断告诉用户第二次,第三次来访问,会获得什么。给用户持续访问的理由。

现在很多产品或者公司在做“会员制”。会员制产品体系到底给到用户什么?事实上就是把更多的奖励,会员专属折扣价,会员专属商品等等,会员会获得“更多”。

不断满足用户对于“想要更多”的欲望之后,运营需要培养用户重复行为。重复行为的产生,由外部的力量和内在驱动力共同决定。

内在驱动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需求驱动、猎奇心驱动、欲望驱动、恐惧驱动、不安全感驱动。

兑吧运营总监柯珂:吸引用户12个月的诀窍

需求驱动:需求即为产品功能,打车软件满足的是用户出行的需求。

猎奇心驱动:现在网上传播的测试类游戏很多,网易做的尤其突出,测试人格、性格,运势等等,背后抓住的就是用户的猎奇心。这一类测试的传播几乎经久不衰,还能够让用户主动传播分享。

不安全感驱动:下图是余额宝的截图。很多金融平台的运营同学会发现,有一部分用户每天早晨起来就会很主动地访问APP,查一下昨天的收益有没有到账。是不安全感在驱动着这一部分人群主动访问。

有了驱动力之后,用户重复行为如何发生?

首先在产品设计上,引导重复性行为的方式设计很重要,运营需要确定是引导用户输入一篇文章,发一张图片,完成一次点击、一次访问,还是某个交易行为等等。

其次,运营同学要关注引导用户的行为,需要有差异化的区分。要监控每日数据,观察什么样的任务用户参与度比较高。

再者,是参与的频次,你要让用户多久操作一次。这个频次不能违背用户在产品里核心的行为频次。举个例子,大姨妈。用户可能每月只记录一下,这就是所谓的核心频次。

最后,是唤醒机制的设定。人都有惰性。一个人手机里有几十款应用,不一定会每天都记得访问。因而运营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提醒用户进行访问。

兑吧运营总监柯珂:吸引用户12个月的诀窍

总结

第一,当你首次面对用户的时候,需要撬动用户感官刺激,让其形成短期记忆。

第二,当用户有了跟你初次接触和记忆点之后,用户下一步的期待是什么?运营需要通过利益驱动等方式,让用户保持想要访问的期待感。

第三,充分利用用户心理,让其形成重复性行为。

兑吧运营总监柯珂:吸引用户12个月的诀窍
作者:柯珂,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兑吧运营帮

]]>
如何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www.f-o-p.com/109292.html Thu, 06 Dec 2018 08:24:34 +0000 //www.f-o-p.com/?p=109292

 

所谓流量,就是获取新用户。产品和运营的同学都知道获取流量有交叉导流、第三方渠道分发、广告等等方式。今天我的分析从以下几个角度带给大家一些新思路:红利、占位、钩子、场景、货币化。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01、红利

首先来说一说“红利”,红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有时间限制,同时,也有边际递减的规律。

回想2015年,微博上有很多KOL发好玩的APP推荐,还都是九宫格发图,也就是推荐9个APP。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为什么是9个呢?刚好有9个位置,有9家公司,9个APP背后的公司大家一起凑钱。一个大号推送的价格9家公司分,然后再计算一下一个应用背后获取用户的成本,最便宜的时候1个用户5毛钱,这个价格可以说非常低了,很多产品也是通过那些早期流量而成长起来。但是没过多久,同样的手法越来越多,涨到了单个获客成本几块钱,与其他的推广渠道持平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不断的资源投入时,过一段时间单位投入获得的收益是逐渐在减少的。你越是早的去发现这些流量红利,就能以越低的成本把这一块的流量收割进来。

第二个小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流量红利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及时的去挖掘。我有一个朋友,在谷歌应用市场上面看到了海外表情输入法,特别受欢迎,有很多人下载,而且都是偏个人的团队在做,我的朋友就开始尝试这一块。

大家可能会惊讶,海外很多国家的人都是用英文输入的,手机自带就有输入法,为什么还要下载输入法呢?其实很多用户只是觉得很好玩而已。我的这位朋友做的产品,早期没有花一分钱推广,一天就有七八十万的用户增长。但是大家都知道,红利已经过去,现在要再进入这块市场就比较难了。

说一些眼前的案例,比如现在大家提到很多的下沉市场用户,先不要说农村市场,其实三四线城市,每一个圈层都有特别大的差异,仍然有很多的红利存在。

这几年大家不断的说互联网找不到新机会,但我们仍然看到很多的新产品冒出来,有些产品获得了高速增长,正是因为刚好抓到了这些圈层或者时间差红利。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有时候像草原上的羊群一样,不断的看哪里有流量就冲到哪里去,当然可能背后也有一群狼在盯着我们。

02、占位

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Facebook上有一个小孩子做了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每次有热门的电影游戏等要发布,他就在发布之前,在Facebook上建页面,《星球大战》、《魔界》也好,建完之后等到电影、游戏出来,总有很多人搜索,搜索的时候进入这个孩子建的页面访问进去。

他建了成百上千个页面,薅了很多流量,然后不断在上面放广告变现,计算下来有很好的流量广告收益,这就是在这些流量通道形成之前的战略优势。

再来说一说我们比较熟悉的ASO,在应用商店里面怎么样做搜索优化?以8月份苏宁易购发烧购物节为例。

品牌活动的 ASO 策略通常有:

1.提前选取品牌词、活动词及行业大词覆盖,配合品牌活动更换标题、Icon 等基本信息

2.确定关键词投放方案,确保活动期间排名到位

3.提前防范风险,防止产品出现风险

4.利用关键词投放适当冲榜,提升榜单排名

5.紧盯竞争对手,如出现竞争对手蹭量及时调整投放策略

重点说一下竞争对手蹭量这件事,下图是苏宁易购活动期间在AOS里的排名。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搜索“苏宁易购”的类似关键词下面,排第一的是苏宁易购自己,排第二的是苏宁拼购,第三个是苏宁小店。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国美的产品在这端推广期间不断往前冲。这就是竞争对手蹭量。这张图反映的排名看似很简单,但是背后其实有团队每天盯着数据,用各种方式、策略想办法竞争。

当我们看待整个流量获取路径时,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战斗。不仅仅在外部投放广告,在朋友圈各种渠道投放时,吸引用户的眼球的同时还要注意中间每一步的转化,任何一个地方差几个百分点就有很大的损失。

03、钩子

流量钩子这个概念本身大家很熟悉了,我们以二手交易平台“转转”的校园推广案例来举例。

做校园推广,转转的目标是要覆盖校园里面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转转APP或者是小程序的用户。学生在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二手书售卖,转转就推出了“一折回收”,并且在校园中线下摆摊收书。

知群CEO马力:找到撬动流量红利的杠杆

学生要卖书,就需要先下载转转,注册,提交订单,完成一个专门的流程。通过这个成本较低的方式(获客成本远远大于其他推广渠道),转转快速在校园中获取了许多新用户。

在线下做地推是很多平台常用的方法,但是其实地推活动这件事本身只是营销推广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产品中做好钩子,在线下做好曝光。上述的案例中,地推很容易就把用户带到了二手交易的场景中,让用户习惯这个场景,之后的留存率也会很高,对产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要做校园推广,可以总结为三大优势: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二,持久的推广传播,三,相对低廉的成本。

全国有近四千万在校的高校学生,这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为什么要做校园推广,首先,大学生全年消费超过6850亿,消费理念的改变,让许多学生更追求品质消费。高校市场具有未来导向性,企业占领高校不仅会带来短期产品收益,更有利于产长期品牌战略推广传播。

但同时,校园推广也有一定的雷区。

第一,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执行环节灵活性高,是否完全按照计划执行存在较大的监管难度产品端难以辨别量级真伪。

第二,校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校园之间学术氛围、开放程度存在差异,同一省份不同区域的校园存在差异,从策划到落地执行需要充分了解校园情况,灵活调整。

第三,学生不确定因素高。负责具体执行的学生缺乏定性,不确定因素高,执行期间变动大,对于学生的沟通成本也比较高。

04、场景

如何把握“场景”的重要性?前几年在资本圈里有个炒得很热的概念叫“超级应用分发”,很多人认为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用户规模非常大的超级应用APP,这样的超级应有是否可以分发别的应用(那时候还没有出现信息流这样的原生广告模式)。当时很多巨头都是日活几千万、上亿的产品,但是分发别的产品的广告、应用,获取流量真的可行吗?当然不可行。

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是应用场景对于用户来说不顺手,如果一个用户打开拍照产品,拍完准备修图,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推送一个游戏,会让用户使用产品时非常不顺手。说白了就是过分破坏使用场景,影响用户体验

再举一个与场景相关的负面例子。当某个产品做到几百万日活的时候,想要转型做另一款产品,这时候就会想到做用户导流,但两个产品的功能定位差别特别大。最终真的做了导流,用户基本都被折腾没了。

流量是活的,所谓你的用户并不一定永远是你的用户。应当用各种方式引导用户,而不是采取强硬粗暴的态度拦截用户。

05、货币化

大家在各种应用产品里看到的积分就是货币化的形式。

货币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早期有一款很有名的产品叫做Dropbox,是一款在线存储工具。这款产品设置了分享游戏,分享链接请邀请朋友注册,朋友注册成功,邀请的人就能够获得500兆的多余网盘空间。而这500兆就是资源的货币化,用这个货币引导用户行为,从而产生大量的病毒传播

我们尽量要把产品能够利用的资源标准化,可衡量,用户完成多少任务,累积“货币”,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好处。

再以滴滴为例,我们用滴滴打车,拒载的现象是很少的,要是在过去的出租车时代,拒载的现象非常多。那么滴滴是如何避免司机挑活儿呢?滴滴司机有一个滴米系统,当司机拉到“不太好”的单子时,会获得滴米奖励,而拉一些好的活的时候,会付出一些滴米,滴滴以这样的当时建立了一个经济系统。

 

作者: 兑吧运营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 兑吧运营帮

]]>
金融行业信息流投放方法论及金融客户投放案例 //www.f-o-p.com/109178.html Thu, 06 Dec 2018 03:52:44 +0000 //www.f-o-p.com/?p=109178

 

失血2018,金融行业进入“极寒”,广告投放也不例外。

受金融政策管控,在渠道投放受限也颇多,创意文案及素材上审核异常严格,整体投放成本高……

金融理财信息流广告投放,如带着“镣铐”跳舞,束缚太多,面对如此“困境”,我们该如何自救?

今天就亲手教你极寒破冰之术:金融行业百度信息流投放方法论,图文并茂,满满干货,看完让你如沐暖阳、温暖一冬~

20181206_100404_000.jpg

20181206_100404_001.jpg

20181206_100404_002.jpg

20181206_100404_003.jpg

20181206_100404_004.jpg

20181206_100404_005.jpg

20181206_100404_006.jpg

20181206_100404_007.jpg

20181206_100404_008.jpg

20181206_100404_009.jpg

20181206_100404_010.jpg

20181206_100404_011.jpg

20181206_100404_012.jpg

20181206_100404_013.jpg

20181206_100404_014.jpg

20181206_100404_015.jpg

20181206_100404_016.jpg

20181206_100404_017.jpg

20181206_100404_018.jpg

怎么样?这套”炼金师”优化升级方法论,不花一分钱帮你升到满级!希望各位在实际投放的过程中能够越来越娴熟地运用,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百度信息流产品。

 

信息流广告投放http://www.iqingua.com/fuwu/

 

作者: 信息流情报局,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 信息流情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