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08 Mar 2019 06:59:5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粉丝经济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流量造假危在旦夕,粉丝经济“永垂不朽” //www.f-o-p.com/122277.html Sat, 09 Mar 2019 01:18:06 +0000 //www.f-o-p.com/?p=122277

 

2019年开年,影视产业似乎迎来了一场“打假运动”。行业的造假乱象,不该止于揭露,需要深入铲除。

今年两会期间,明星委员们的提案再次将炮火对准了劣迹艺人、明星及影视数据造假、身价片酬等行业乱象,不过前方固然慷慨激愤,后方还是其乐融融,#明星该不该吃粉丝送的食物#、#明星被认错#等话题频繁被推上热搜,娱乐氛围依旧。

但今年还是有些许不同,2018年影视连续震荡所牵引出的政策新规,将在今年集中落地并被检验效果,前段时间,吴秀波、翟天临事件又掀起公众对娱乐圈造假的口诛笔伐。换句话说,娱乐产业规则改写的时机,可能已经同时具备了政策自上而下和舆论自下而上的两个必要条件。

若是如此,数据造假将成第一个靶子,而往后推,数据造假的一环如果被铲除,是否能动摇当前畸形的粉丝经济呢?这是值得业界探讨的。

造假产业链的逆向思考

2019年开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矛头直指流量明星锁场、刷榜、买粉丝,而后其又连续发表微博,感慨“明星流量数据节节攀升,8亿网民不够用”。随之跟进的还有《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而“紫光阁”则从1月5日-9日,连发4条微博,痛批流量明星,呼吁“没有高质量作品做支撑,那些拙劣的表演终将被揭穿”。

影视产业春寒料峭,一场“打假运动”的兴起,或许正是今年的新风向。

微博已率先做出反应,宣布针对转发、评论计数显示方式在内做出种种调整,而更早之前,爱奇艺和优酷停止了播放量的展示。

这对于影视数据脱水进而回归合理无疑是一个有利信号,视频及社交平台本身就是流量造星、粉丝运营的核心媒介,隐藏播放量起码减掉了数据造假的一个需求。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一举措对整个行业来讲,也只是让数据造假不至于假得太“难看”,但其释放的市场信号是积极的:影视数据造假的乱象,今年或许不会止于揭露。

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影视产业数据造假的产业链。一般来讲,卖方一端通过雇佣技术型或人工型水军,提供刷流量业务,至于买方一端,央视将明星数据造假的推手,归为自发组建的粉丝组织和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

两方需求契合,流量明星通过这一番操作获取一定的人气和地位,从而掠取演艺资源。

而提供演艺资源的制片方、投资方以及媒体平台,又因流量明星的参与而收割商业利益,当然,这其中更少不了购买数据用以打榜、投票、转发的过程。无奈的是,这已成为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如果粉丝的偶像数据不好,就会被其他艺人的粉丝“唱衰”。

由此可以看出,流量经济是一个参与方都可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这也决定了很难从内部去戳破流量泡沫。但如今政策导向下,很有可能从外部强制性切断数据造假产业链,若是如此,会对以流量为基础的粉丝经济造成什么伤害?

我们可以逆向推断,假使数据归真,流量明星及其所产出的内容,在市场的反应能够一目了然,首先最可能放弃他们的就是内容生产方。因为对比靠实力说话的演员,流量明星原本与之天差地别的流量优势,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而今口碑反噬又日渐严重,制片人也不再经得起多次的扑街。

相应地,流量明星的演艺资源一旦被缩减,曝光度大大降低,广告商、媒体以及平台很快便“闻风而动”。更关键的是,明星本人新粉难增、旧粉流失,长此以往就更没有商业价值了。

流量经济还是粉丝经济?

当娱乐产业的优胜劣汰逐渐被流量所左右,如果从流量数据本身出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约束某些行业乱象的滋生。但是流量缩减、粉丝仍在。

蔡徐坤被央视点名时,震慑是对业内的,粉丝看似不惧。真爱粉们一面为爱豆打抱不平,力挺蔡徐坤确实是个专注音乐的好歌手,甚至表示之前做了那么多公益怎么不提?另一面又将攻击点集中到微博上,强烈要求整改。不过,前者是顾左右而言他,后面则是祸水东引,实则都没什么逻辑。

从这件事直观地看,粉丝本身就是流量的一部分,即使最大程度地将流量数据脱水,蔡徐坤、鹿晗这类当前比较符合年轻群体审美的明星,也仍有不在少数的粉丝存留,他们才是饭圈的核心。

换句话说,粉丝即使不花钱为他们的偶像刷流量,他们还是有其它方式向外界传达和证明自家爱豆的价值,甚至可以简单的说,只要粉丝愿意为爱豆花钱,在制片人和品牌方眼里,明星便有商业价值。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影视行业中,粉丝看似处于被收割的产业下游,实则主导着偶像的人气和商业吸引力。

一方面,粉丝已经参与到偶像的职业规划中,用自己的力量为偶像争取好资源。而市场也认可了这种做法,现在广告商、制片方最看重的,不再是明星的业务水平,而是背后的粉丝力量。所以,纵然市场能抛开流量数据,演员和明星粉丝群体的差别,也无法使商业资源偏向前者。

另一方面,如今流量明星的粉丝展现出强大而可怖的集体力量,如果不再允许数据造假,他们对舆论的影响也能帮助明星维持流量再造。极端一点,像粉丝骂战、撕逼这种普遍现象,一经推手,在当前这个碎片化时代便是天然的流量爆发点。

所以,数据打假所能纠正的也只是流量经济,而触及不到更深层次的粉丝经济。

时至今日,粉丝和流量的先后产生顺序已经模糊,这就是数据造假导致的,不过粉丝是基础,流量经济可以说是在资本介入、疯狂膜拜粉丝效应之后被放大的形态。这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的思维,实则异曲同工。不过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服务升级,娱乐产业的流量经济反而日渐衰颓了。

明星“死于”粉丝?

围绕粉丝和明星的行业规则及利益链一旦形成,实际上就连一个环节的整治都很难,更不要指望其内部会自我改进。但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流量经济之所以逐渐露出真相,在于其外部的反对力量日益强大,也催促市场形成一套新的淘汰法则。

最明显的是电影界,流量明星的多番试水,让投资方再也经不起折腾。2016年“小鲜肉+大IP”的模式备受追捧,2017年参与暑期档大战的流量明星只有杨洋、李易峰两人,而到2018年暑期档、春节档,杨洋、鹿晗等人早已不见踪影。李易峰的《动物世界》即使备受肯定,票房仍不能回本。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2017年总票房559.11亿元,创下新纪录,但票房前十的影片主演中均不见小鲜肉身影。

流量明星开始被排斥在大荧幕之外,而且他们在业内留下的印象一旦被定性,投资人只会对他们避之不及。而下一个排斥流量的便是观众,这很容易让流量明星丧失转型的时机,甚至是永久被划在攻击的范围之内。

这是口碑反噬的副作用,比如《创业时代》开播之初,很多人还没看剧,只知道有杨颖主演便给出了一星评价,迪丽热巴则一个人把《声临其境》的评分拉到了4.3。

一个经典角色可以成就一个明星,但一个明星也有可能毁了众多角色,观众便将不满全部发泄到流量明星身上,反而不会再客观考虑是不是剧本、导演不行。

不过作品口碑败光的更多是路人缘,而且市场通过这种副作用反噬的方式淘汰流量明星,毕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关键是,他们背后的死忠粉依然是“东山再起”的资本。所以一个流量明星的消失或死亡,完全取决于粉丝。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人设崩塌是最近常见的最快导致明星坠落的方式,而人设本质就是为迎合粉丝存在。粉丝心理假说认为,追星一种身份认同,粉丝通过对名人的“镜像”认识自己,塑造价值观,而一旦粉丝发现这种“镜像”是虚假的,认同感瞬间就消失了,而且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当然,粉丝也是善变的,他们自然而然流失,流量明星们也就被市场抛弃了。

流量数据的虚假泡沫被戳破总归是好的,但娱乐行业的乱象却无法根治,终究是粉丝把明星捧得太高了。

 

作者:歪道道,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歪道道(wddtalk)

]]>
KOL当道,如何高效塑造个人IP? //www.f-o-p.com/108240.html Thu, 29 Nov 2018 01:21:13 +0000 //www.f-o-p.com/?p=108240

 

近两年,随着社群经济、粉丝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群去中心化向多中心化的趋势变化,让个人IP的打造变得越来越重要。个人IP,也就是个人品牌,就是个人影响力,本质上就是流量、人脉,人脉即财脉,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流量就可以变现。

我们见证了很多网红博主等 这些KOL仿佛步步都踩在点上,瞬间引爆,刷遍网络并且名利双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IP打造的完整流程方式,让您不走弯路,也能找到自己的快速发展关键。

IP塑造底层逻辑

首先什么叫IP?IP字面理解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指个人对某种成果的占有权,在互联网时代,它可以指一个符号、一种价值观、一个共同特征的群体、一部自带流量的内容。网红和明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都一些共同性:

标杆性:专业领域内拥有绝对性权威。

崇拜性:在专业领域内有个人的拥护者。

独立性:个人,及代表整个企业及品牌。

IP必备五大属性

那么,成为IP需要哪些条件呢?敲黑板,首先必须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即价值输出内容。第二:高曝光的传播途径,通过各渠道把自己的内容输出给粉丝用户,第三:系统的运维思维,比如可以分阶段分节点做活动运营等。第四: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点,种子用户越多,裂变效果越好,最后:好看的形象和有趣的灵魂!形象是人接触到你的第一印象,形象包装得体,获得粉丝群体用户的概率性越大,毕竟这还是一个看脸的世界。除了形象外在还需要有趣的内容,抖音之所以能这么火与之平台有意思的内容是有很大关联的。

IP塑造的执行逻辑

2018112003520580.png

(IP塑造流程图)

一:捯饬自己

穿着打扮:女性——庄重得体 男性——干净整洁

待人接物:有礼有节 进退有度

谈吐修养:举止符合自身、行 业气质

兴趣爱好:有趣不媚俗 真实不造作

二:充实自己

充实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但是学到看到的知识并不代表得到,所以还需要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即演讲能力+实操能力。

三:包装自己

每个人的风格、兴趣、所在行业都不一样,但一般有三种定位方向:

◊外在型:根据个人的外在形象,进行塑造。

◊风格型:确定风格调性,围绕其调性,在内容输 出上进行放大输出。

◊权威型: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履历与头衔,通过 新媒体进行曝光扩散

四:宣传自己

根据个人定位的调性,匹配平台。

偏大众版块:根据行业属性,进行IP塑造 平台的选择,例如:抖音,微博等。 案例:一禅小和尚、papi酱

偏小众版块:具备个人案例及背书, 以输出商业价值性干货为主,平台可选择: 微博,公众号,社群等。案例:罗辑思维

价值内容输出:

IP跟“网红”的区别: 一个是依靠“娱乐属性”内容,吸引 泛流量粉丝,进行变现。 一个是依靠“行业垂直性”内容,吸 引精准用户,塑造行业权威度,以 此带动品牌知名度。

每个I存在的背后都有的内容价值输出,内容需要围绕IP的价值核心来创作,例如运营喵的IP价值就是为运营人提升综合能力。

知识系统优化

11.png

要成为某个专业领域想拥有权威或者主导的IP,其背后必不可少需要更加专业价值理论体系,塑造逻辑如下:

◊构建内容体系“理论标签” 通过对自身的内容体系进行梳理,提炼出个人 的“理论标签”,并不断进行调整及优化。

◊站在行业高度,提出“新概念” 根据个人“理论标签”,在原先行业的理论基础上,提 出发展性“新概念”,树立行业高度及权威。

◊围绕“新概念”,进行内容支撑 针对于个人提出的“新概念”,通过网络渠道搜索相关 信息,进行佐证,并对“新概念”内容进行补充。

◊划分内容版块,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 对收集内容,进行整合及梳理,并可根据内容深度层 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阶段,进行划分。

价值内容输出

自媒体平台

◊按IP属性划分:针对于较高年龄层 或较为严谨的领域(国学、技术研 究版块)。

◊按年龄层次划分:针对于较高年龄 层群体(中老年养生、保健等)。

◊按内容题材划分:企业管理、行业 资讯类深度内容。

短视频

◊按产品属性划分:针对于C端用户, 大众化的产品(例:益生菌、手机 等)。

◊按行业类别划分:面向较为年轻的 C端用户的行业(穿搭、摄影、定 制服饰等)。

◊按内容题材划分:娱乐性内容,干货技巧性内容。

结语

优秀的内容+多平台传播+适当的网络运营,才能使个人IP价值走得更远。目前,个人IP变现,已从单纯的依赖广告收入,到自创电商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例如,通过直播走红的MC天佑,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后,开始成立公司、发布专辑、参演电影、代言网游等。 商业转化的模式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上,具有统一价值观的社群,赋予了个人IP商业化的无限可能。作为普通人,只要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原创内容的开发能力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力,都有可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个人IP。

 

作者:运营喵,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喵

]]>
如何玩转饭圈营销? //www.f-o-p.com/108175.html Wed, 28 Nov 2018 06:26:13 +0000 //www.f-o-p.com/?p=108175

 

在《2018年中国青年人兴趣社交白皮书》中21岁及以下的青年人群体的追星情况显示,近89%的年轻社交用户追星,79.6%的人愿意积极为偶像应援打榜或投票,约50.3%的追星族愿意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通过直观的数据显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偶练女孩买了这辈子都喝不完的水,直接让农夫山泉维他名水在与节目合作期间的电商销售量激增500倍;《创造101》“菊家军”,让“菊菊无名”到“菊世瞩目”的逆袭;这都让我们见证了粉丝的强大力量。

2018年,是国内饭圈经济的井喷期。饭圈文化也逐渐从“圈内”走向“圈外”,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在这个时代,粉丝不再只是品牌要攻克的受众,而是品牌营销的参与者、助力者,粉丝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生产力”,饭圈文化已是品牌营销人的必修课。

但…饭圈营销虽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有效转化,品牌主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那么饭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品牌进行饭圈营销应该怎么做呢?今天,骨灰级追星汪盒子菌将帮你拆解饭圈文化,让品牌真的读懂粉丝,最终获取粉丝欣然奉献的超级流量

一、饭圈营销,了解下

饭圈,Fandom(Fan+Kingdom),直译过来就是“粉丝的王国”,是指由某一明星的众多支持者组成的小团体。

饭圈营销,则是将品牌或产品用偶像艺人的运营方式进行营销,是建立在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之上的一种创收行为形式。以多种广告形式触达粉丝群体,实现粉丝所带来的粉丝经济,以及稳固和升级品牌价值的粉丝变现。

二、饭圈营销的火爆并非偶然

  1. 不容小觑的粉丝力量

首先,饭圈文化背后坐拥超级流量。放眼消费者群体,购买力、流量、自来水效力的集大成者非各爱豆的粉丝莫属,粉丝为偶像斥巨资应援的例子比比皆是。

  • 在宣布鹿晗成为品牌代言人之后,欧舒丹在中国区的销售额大涨了 26.9%;
  • OPPO联手李易峰面向粉丝推出OPPOR7特别版手机火爆全网,3天之内预订数量达到7万,销售转化率高达37%;
  • 易烊千玺21天元气计划,超过15亿人次围观千玺的理想生活,21天冲上微博热搜19次,且所有计划中的明星同款商品,都卖到脱销;
  •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以小鲜肉作为封面的时尚杂志纷纷创下惊人销量

当然,能圈住粉丝的不仅仅是娱乐圈的大明星,许多企业品牌都建立了粉丝团,如苹果的“果粉”、小米的“米粉”、华为的“花粉”等……各种各样的粉丝层出不穷,这些粉丝在企业品牌的构建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 垂直圈层文化的崛起

其次,饭圈虽垂直但并不小众,在人群属性上,饭圈基本上是年轻人,正是品牌集中火力争相俘获的目标人群。粉丝的聚集,意味着年轻人垂直圈层的流量号召,意味着具备出圈可能性和全网关注度,以及基于粉丝自发行为所产生的自来水效应和病毒效应。

案例:彩虹P冲鸭

今年双十一京东以饭圈语境对双十一营销现状进行破局,发起#彩虹P冲鸭#话题互动,借助饭圈用语,将饭圈文化转化成了品牌生产力,玩转粉丝经济。

成功让“彩虹P”出圈,吸引大众眼球,该话题阅读量近1亿、讨论量14W+,近100个品牌和蓝V响应号召和京东官博进行互动。

三、如何玩转饭圈营销?

1. 寻找偶像、粉丝与品牌的共振点

对于粉丝来说,爱偶像不一定就会爱品牌,这二者并不能单纯的画上等号。因为偶像代言了自己无法接受的品牌而“粉转路”的例子屡见不鲜,粉丝在偶像代言品牌的过程中也更多地在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好或不好都会在媒体上被无限放大。

在粉丝经济大背景下,品牌寻找“代言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匹配度。

品牌需要结合品牌定位,选择契合的明星代言,学会站在粉丝的视角“这款产品很适合他,你们觉得怎么样?”,与粉丝平等对话。同时,将粉丝关注点与代言人特质相结合,进一步深挖代言人的价值进行深度合作,并加入定制化创意,这样才能触动粉丝。

案例:《新倩女幽魂

网易近期联手朱一龙共同开启《新倩女幽魂》的新时代。这是一款以爱情为主线的、角色扮演类电脑客户端游戏,会通过设定一个契合的角色,将代言人融入游戏中。

此次朱一龙化身游戏中的“国民老公”——公子景,与朱一龙本身高大帅气、阳光暖心的形象、气质极其相符,契合度一百分!

成功引燃粉丝的情感与关注度,据悉在官宣当天#朱一龙代言新倩女幽魂#话题登顶微博24 h榜。目测不久将有一大波镇魂女孩也将涌入倩女中。

2. 深谙饭圈文化,懂粉丝者得天下

随着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逐渐成长,已成为社交媒体最大用户群。在这部分年轻群体中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和粉丝文化也随之慢慢突破圈层,不断为大众所熟悉。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偏好和口味特点,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活力,恐怕要从了解他们的娱乐态度开始。

作为当代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饭圈是有属于自身的语言体系和交流方式。比如为了维持饭圈的和平秩序,防止纷争,最近还兴起了拼音缩写的风潮zqsg、“xswl”、“bhys”“xyxf”“dbq”等。

品牌若能熟用饭圈术语,与粉丝对上“暗号”,get圈内互动方式,利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和语言进行友好沟通,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一种亲切且真实的感觉,从而拉近与其的距离。

3. 自古舔狗留不住,从来宠粉得人心

以前大家喜欢某位偶像,会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的,但现在年轻人喜欢真实的、贴近自己的明星。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很微妙,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崇拜者和被崇拜者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情感、个性以及生活态度的双向情感选择。

基于这种二者关系的变化宠粉营销应运而生,通过长线陪伴式的营销培养,吸引粉丝的关注,循序渐进地深化与粉丝之间的感情,形成一波对品牌口碑的自发传播。

案例:优酷VIP会员六周年

朱一龙作为此次活动的首席惊喜官,贯穿年从悬念预告、层层预热、分时段揭晓、H5互动等,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极大地调动了粉丝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可圈可点,堪称一次教科书级的“宠粉营销”。

  • 通过户外广告推动话题#想不到这么酷#发酵,成了粉丝偶遇、合影的打卡景点;
  • 加深线上互动而推出的H5,成了帮助粉丝实现铜矿(同框)愿望的仙女棒;
  • 作为主打的四支15秒视频,全部以粉丝为主视角上演着摸头杀、视频通话、碰拳为约,眼神宠溺、笑容暴击,为粉丝带来360度立体声环绕福利(点击查看视频)

在这样铺天盖地的福利攻势下,粉丝们纷纷向优酷爸爸低头,2秒,定价399元的“朱一龙三色定制实体卡+优酷VIP会员3年”套餐就销售一空。

4. 激发粉丝产粮,引爆优质UGC

优质的图文、视频不仅能被大量转发,更能激发技术粉进行大量UGC的创作。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品牌扩展内容覆盖面、吸引新粉丝,还能提升既有消费者的忠诚度。

而通过饭圈KOL从品牌内容衍生出周边、图文、视频等,都能引发饭圈的讨论和分享,从而使品牌能获得进一步传播,加深粉丝的认同度与品牌粘性。同时,提供专属粉丝福利,将品牌元素融入到场景之中,也是引发粉丝主动生产UGC的重要方式。

案例:肯德基特别甜品站站长

肯德基利用粉丝生产的语言,做了一支超甜的白站长H5,甚至还大方在线上发出了无水印、无logo 的白宇表情包,并表示出来了:“无水印,想与你更心心相印”。激发了粉丝的自二次创作和再传播。

此外,肯德基在线下也给粉丝送上了各种白宇Q版贴纸&周边海报等等。虽说套路是旧的,但是能让粉丝买账是关键,否则就只是品牌商的自娱自乐。

明星代言是品牌的一种的宣传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请明星代言。

难道请不了明星做代言,品牌就没办法活下去了吗?并不是,没有明星代言,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方法,借助市面上一些好的营销工具,可以为品牌策划多种多样的的营销活动,巩固用户群体,脚踏实地的进行推广,一步步将用户转化产品粉丝。

四、结语

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每天海量碎片化的内容攻占着消费者的心智。品牌此时若再想全方位覆盖受众,饭圈营销无疑是最优选择。因为某种程度上,偶像的存在就是粉丝的活广告。

但品牌借助偶像进行营销时,还需把握好度,不能太过“直白”地让粉丝买单,不然失去的也许不仅是经济利益,还有原先积攒下来的口碑,不利于品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只有在以偶像为内容、品牌为渠道、粉丝为经济的模式下合理联动,饭圈营销才能迎来它的诗和远方。

 

作者:活动盒子,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活动盒子

]]>
2018年粉丝经济分析! //www.f-o-p.com/107245.html Wed, 21 Nov 2018 02:25:44 +0000 //www.f-o-p.com/?p=107245

 

一、粉丝经济定义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百度百科

粉丝为情感买单。“粉丝”在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充分调动情绪,产生情绪化的模仿和顺从行为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出发点在于“粉丝”对某种商品或者某一类人群的关注度。

二、偶像市场与粉丝经济

艺恩根据全网数据预估,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其中由粉丝情感化消费带来的收入约500亿。

  1. 粉丝心理
  1. 强调忠诚:追随;投入越多,越不愿放弃;
  2. 好斗:内在虚荣和攀比、冲动性;
  3. 粉丝具有一定的等级性:大大/散粉;
  4. 以偶像为载体的理想投射
  5. 参与感和互动感是流量的基础。
  1. 粉丝变现的三种主要途径
  1. 偶像相关的直接消费行为:偶像本人作品和衍生商品(专辑/单曲/影视作品/商品代言/杂志/报道);
  2. 采取集体购买和影院包场的形式为偶像冲销量;
  3. 应援活动:广告位购买、生日礼物购买。

变现的不同行为对应着用户的不同诉求,粉丝的核心诉求是情感满足(爱的表达)以及提高偶像的知名度。

具体来讲粉丝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诉求:

  1. 为了艺人的名气:不在乎对实际的播放数据,流量数据和销售数据的影响,偏品牌传播,以及提升名气;如果是打榜的话,在乎公信力。典型行为:纽约时代广场广告牌/公益代言活动/地铁广告牌;
  2. 为了艺人谋利:数专销售/播放量/实质的奖励/周边的销售;
  3. 在乎双赢:购买数专/周边/代言产品;
  4. 送关怀(线下为主):如剧组探班/送花/剧组工作人员送盒饭/接机应援。

三、粉丝应援case举例

  1. 常见的粉丝应援平台玩法

(1)owhat

助力数量达6666(每个 0.01元),可获得owhat APP开屏广告,产品分享方面可以优化。

包括打榜应援、生日应援、投票应援、新歌应援、公益应援、日常应援等等。

(2)微博

微博联合范丞丞、马伯骞、李健、罗大佑等十余位明星发起的V+明星周活动。缴纳60元就能享受微博的明星V+会员服务,可享受评论靠前、评论区标志、明星小尾巴、明星定制挂件、明星定制卡片五大特权,还可收看和收听明星的独家视频、私藏图片、专属语音,加入会员专属群,与更多饭圈好友为爱豆应援。

痛点:专属感、互动

(3)微信

‘每月只要 18 元,陈坤亲自说晚安’演员陈坤在微信平台推出收费会员项目。

有消息称:“收费会员推出仅一天,进账超 700 万元。通过陈坤微信,可以看到陈坤相关新闻,与其他粉丝交流。花18 元钱成为月度会员,服务升级,粉丝不仅可以阅读 ‘行走’系列书籍、收听陈坤的私房音乐、查看陈坤的私房照,还能听到陈坤亲口说晚安、早安。如果申请一年会员,收费打折价 168 元。”

粉丝互动的需求、参与感、专属感 、社交管理

  1. 粉丝应援、打榜case

(1)生日、节日应援

王源14岁生日,粉丝以重庆作为生日应援城市,连续3晚在重庆市游乐园的摩天轮上制作安装了“王源”字样。YouTube亚太地区广告投放,美国纽约时代广场1号大厦的LED屏幕广告。

王俊凯的17岁生日,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到澳大利亚、冰岛和法国,1000多块LED屏和户外广告。王俊凯生日,百万公益献礼。

日常应援:电影包场、生日宣传、出道宣传、活动宣传。(粉丝投广告特征:动静大、土豪属性)

(2)综艺(创造101、偶像练习生)

《偶像练习生》2000万应援集资,《创造101》约4000万应援集资。总决赛现场的超万元天价门票、第一名蔡徐坤一人独揽4764万投票,以及独家赞助商农夫山泉线上销售额狂增500倍。

(3)打榜

吴亦凡iTunes刷榜,各种打榜活动。甚至成为粉丝日常的签到行为。

四、粉丝应援经济的特点分析

粉丝应援包含

粉丝应援文化有以下的特点:

  1. 粉丝群体自我身份认同,内部仪式感的体现,实现内部自我身份认同和凝聚彼此的纽带;
  2. 偶像与粉丝间的互动,现场活动偶像支持的第一途径;
  3. 与对家比拼人气(榜单、投票、比拼人气);
  4. 帮助偶像提升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

粉丝应援的活动同时还具有后援会是风向标,站子是KOL的特点。而粉丝团体间,数量多、门槛低、流动性大,跟随饭圈而迭代;扁平化发展,多中心决策但同时又遵循饭圈“章程”,重大活动时长联合应援。

对于单个粉丝团体,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分工协作,在组织里,有不同分工的同学,比如:有摄影的、修图的、负责cut的;在资金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章程,但是还是存在灰色地带。资金来源一般是内部集资或者贩卖自制周边。

在应援活动的过程中,粉丝组织更为谨慎,有比较常规的流程,如集资/卖周边(钱到位)——站姐(粉丝站子的负责人一类的)规划【有可能省略】——联系中间商——中间商联系广告商——确定广告方案——准备素材投放—投放结果回馈。应援会有评定,比如通过通稿、论坛讨论、数据反馈。

粉丝希望通过应援活动提升偶像的知名度,增强明星的受众程度,经济公司和各大广告公司会看这些判定偶像的粉丝是不是有购买力、号召力。

从整体来看,粉丝应援活动或者愿意为偶像买账,第一要抓住粉丝的心理进行产品设计,第二要充分注重星粉见的互动,第三内容要受到市场和粉丝的认可。

 

作者: kathie,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 kathie

]]>
拼多多产品分析报告 //www.f-o-p.com/107147.html Tue, 20 Nov 2018 10:12:15 +0000 //www.f-o-p.com/?p=107147

 

拼多多自出现在公众视野以来,发展迅猛;然而随后被爆出诸多负面新闻,整个成长过程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如今舆论逐渐平淡,笔者冷静回观拼多多的成长历程,并结合调查资料,着重拆解拼团功能,对拼多多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产品概述

1.1. 体验环境

  • 体验机型:iPhone 6
  • 系统版本:ios 10.3.3
  • APP版本:4.26.0
  • 体验人:PM积淀笔记
  • 体验时间:2018.9.27

1.2. 产品简介

拼多多为一款电商类的软件,主要功能为商品的购买。

其图标同京东以及天猫一样选择以激情的红色为主色调,整体图案为一个由各种商品icon拼接起来的心。

打开后的首页一级入口有五个,和天猫以及京东相同,但是营销策略额定位却与以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于天猫以及京东,拼多多主打低价,目标人群也多以低消费水平的人群为主。

二、市场分析

2.1. 行业背景

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4.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14.2%。网络购物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仍是目前零售的主流渠道,且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2016年中国移动网购在整体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68.2%,比去年增长22.8个百分点,移动端已超过PC端成为网购市场更主要的消费场景;同时,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TOP10企业移动端用户增速远超PC端,App端用户增速达27.1%,PC端仅增长9.6%。

说明移动端交易规模占比继续扩大,移动端成流量主来源,网络购物市场进入移动消费时代。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 2.11 亿,占整体网民的 26.3%,较 2017 年末增加 204 万人,增幅为 1.0%;同时有数据报道,中国移动电商网购用户中,1-3线城市占比54%,4-6线城市占比26%。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虽然3-6线城市网民人数不及城镇人数,但数量仍十分巨大,不断增长,且移动电商业务对该人群的覆盖率也较低,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看到移动电商行业产业上下游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完备:

  1. 竞争十分激烈,除了拥有资源和流量优势的老牌电商企业,还有在垂直领域做出成绩的新入场企业。由此可见移动电商开启下半场,流量、速度比拼转为用户精细化运作。
  2. 从移动网络购物企业市场集中度来看,头部企业在移动端整体网购交易规模中占比超过80%;第二梯队企业相较淘宝和天猫的市场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长尾企业数量众多,随着跨境、生鲜等垂直领域的火热,仍有大量初创企业涌现。

总体而言:移动电商头部企业占有绝对竞争优势,初创企业在新兴领域和新模式探索方面仍有一定发展机会。

社交化分享是移动电商时代新营销方式,移动社交和自媒体爆发,电商走向去中心化。

新模式与传统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一个平台聚集所有商家和流量的中心化模式不同,去中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以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为依托,通过自媒体的粉丝经济等其他模式的分享传播来获取用户,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会在人们碎片化的社交场景中被随时激发。

大数据将成为移动电商核心驱动引擎,提升营销和运营效率。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且增速仍处于逐渐升高状态。

随着互联网计算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大数据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移动电商流量红利渐失,大数据将成为新的利益推动点,精准匹配供求信息、个性化推荐、用户偏好预测、优化页面,提升运营效率。

2.2. 拼多多市场分析

以上分别是艾瑞数据、七麦数据、蝉大师的购物类APP排行榜和“好奇心数据”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在多种榜单中,拼多多排名都十分靠前,直逼老牌电商企业,如今的app下载量和月活跃人数都展示出优秀的成绩。

三、用户及功能需求分析

3.1. 用户画像及其分类

拥有“特低价”购物行为偏好的用户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有哪些可具体化的特征呢?

从艾瑞监测的数据能看到一些性别地域年龄方面的分布:

从上图可以发现:拼多多用户女性是男性的3倍,35岁以下的青年才俊占比超过80%,可见占比最大的用户群是青年女性,其次是36-40岁的中年女性。

从数据可以发现:拼多多的用户相对还是比较分散的,虽然用户依旧以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发达城市为主,但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也有不小的贡献。有研究报道:相比较于京东等购物平台而言,拼多多在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比重更大。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估计拼多多的用户大约有以下一些人群:

(1)家庭主妇

她们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七大姑八大姨,价格对于她们而言是选择商品最重要的因素,她们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关注商品的质量。

此外她们的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多,且群体亲密度高,一个产品如果能够获得她们之中一个人的青睐,那么这个产品在短时间内就会在她们之中疯狂传播,她们的消费产品多以低端的产品为主。

(2)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他们往往还没有什么积蓄,刚参加工作不久收入能力比较低,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却比较多。价格对于他们而言虽然不是唯一,但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他们不会以拼多多作为主要的购物平台,但是也不介意在看到低价的物品时进行购买。

(3)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处于一生之中消费欲望最强但是又最一无所有的年纪,对于他们而言,低价的诱惑力也是很强的,且学生的群体性很强,联合拼单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此他们也在拼多多的用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4)退休的老人

他们对于电商购物的了解是有限的,也难以分辨商品的质量等,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无穷无尽的时间,对于他们而言,在拼多多上花费很多时间而能够少花一点点钱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很多的事情要干,拼多多不仅让他们得到了实惠还让他们有事情可做自然得到他们的青睐。

拼多多的用户群广泛、数量巨大,用户虽然有不同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等特征,但是其在拼多多上的行为却存在很多共性和差异。

年龄、职业、性别等特征虽然重要,但是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才是关键,因为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才是指导我们进行基本功能设计的根本。

在此我做出如下分类:

不同类型的用户其行为模式也不同:

我们分类出了不同行为模式的典型用户,这样接下来的行为分析可以根据行为模式推导出其主要的具体行为;有了具体行为,我们就知道了app需要为用户提供哪些功能为这些具体行为提供支持。

确定了功能的需要,我们再结合当前的技术和环境情况,就可以确定哪些功能需要在app中落地,从而确定整个app的功能范围。

3.2. 由用户分类推导用户行为

由图可知,不同用户的具体行为中,差异最大的部分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自己心仪商品:

(1)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

首选是使用搜索功能,最快捷高效,其次也会通过导航栏一级一级的寻找想要的商品。

(2)对于目标模糊的用户

则最可能通过导航寻找某一类目下的所有产品,同时因为其目标不够明确,容易被其他特色/低价的,具有吸引力的版块吸引,进而浏览查看。

例如A刚搬新居准备买许多日用品,这时他最可能使用的方式是通过点击导航栏日用品tab,查看所有细分品类,进而确定自己需要购买的所有商品有哪些,这样兼顾全面和高效。

其次会使用搜索功能搜索,同时因为其目标模糊,容易被“爆款推荐”“品牌馆”等易吸引注意力的模块吸引,心中期待在这些特色频道中也可以发现既可以满足自己当下需求,又能更加物美或者价廉。

(3)对于无目标的用户

其目的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期望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有用的或者更便宜的商品(物美/价廉)。该类用户因为目前没有需求,故app需要设计可激发用户产生购买欲的版块,刺激用户产生需求。

3.3. 由用户行为推导功能需求

由上图可知,对目标明确的用户、目标模糊的用户、无目的闲逛的用户的需求满足难度依次增大。

  • 除了基本的搜索、品类导航功能,还需要增加特色模块(新奇)、促销活动(优惠),才能更好的吸引购物目标不明确和无目标的用户进行更深入的浏览,刺激需求产生,刺激消费。
  • 除此之外,为了给用户提供全面的、便于查询的商品信息,需要提供筛选排序、商品详情、用户评价、客服功能。收藏和购物车功能是方便用户查看比较备选/待买的商品或。
  • 最后决策行为:下单,针对拼多多对自身“团购”的定位,此处下单可改为下单+团购。
  •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场景:用户需要查看自己订单的具体情况、物流信息、个人地址、个人账户等个人信息。故针对此类场景需求,增加“个人中心”模块。
  • 最后结合拼多多对自己的定位:“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单,拼多多通过拼单了解消费者,通过机器算法进行精准推荐与匹配,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故需要添加“个性化推荐商品功能”。

故常见功能需求包括:

  1. 搜索功能
  2. 品类导航功能
  3. 特色模块功能
  4. 促销活动功能
  5. 筛选排序功能
  6. 商品详情功能
  7. 商品评价功能
  8. 个性化推荐商品功能
  9. 客服功能
  10. 收藏功能
  11. 购物车功能
  12. 下单+团购功能
  13. 个人中心

结合前文对用户画像的分析可得:拼多多的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同时结合拼多多对自身的定位,可知:APP的所有功能中促销模块,拼团功能和个性化推荐商品功能应是着重设计的部分。

四、App分析

4.1. 产品目标

拼多多对自己的官方定位是:拼多多,新电商开创者,是国内主流的手机购物App。

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单,拼多多通过拼单了解消费者,通过机器算法进行精准推荐与匹配,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体会更多的实惠和乐趣。

再来看看整个电商市场,随着电商市场的逐渐饱和,如何更好地满足满足用户无目的性的闲逛需求,增长用户的使用时间,提高用户的下单率成了头等大事。

除了一如既往的促销活动之外,依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搭建场景化频道、发力做视频图文等内容,细分用户场景需求、精细化运营,是包括淘宝、京东等大电商平台努力的方向。

反观拼多多,其做法很是不同。

若说其他电商是利用用户兴趣偏好来引导用户下单,拼多多则是利用低价爆款来引导用户下单。只要低价的引诱力足够强,商品推荐的精准化欠佳的缺点就变得很小——用户的阈值足够低,则跨过这个阈值需要满足的用户兴趣偏好就足够简单。

拼多多基本的导购方式大致为:品类tab+商品推荐,通过品类tab做简单的用户需求筛选,再通过低价的推荐商品促销用户的购买欲望。

4.2. 功能分析

4.2.1 加入拼团功能

结合上文常见功能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拼多多增加了拼团功能。这是拼多多“社交+电商”的灵魂所在,配套的社交运营策略也是帮助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我将对该功能和对应的运营方案进行分析。

拼团模式简介:

每个商品都有单独购买价格和拼团价格,选择拼团购买进行商品下单,开团支付成功后获取转发链接,邀请好友参团,参团成员也可以将该团分享出去邀约更多的团员参团,在规定时间内邀请到相应人数支付购买则拼团成功,等待收货。

未达到人数则团购失败,系统会自动退款到付款账户。

下图为拼团流程展示:

拼团具体运营方法

反复体验后,我将拼多多平台拼团运营方法主要分为四大类:

  1. 直接去拼团;
  2. 邀请参与拼单;
  3. 邀请助力:砍价免费拿、团长免费拿、助力享免单;
  4. 分享互惠:现金签到、分享领红包。

其中“分享”是拼团模式的核心、社交电商的灵魂交互,决定着平台的很多关键指标,分享成功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广告价值(即通过反复曝光增加用户品牌认知和功能体验)和流量转化价值(注册或下单转化,被引导使用同样的功能后者购买商品转化)。

很明显,第2种方法,邀请参与拼单是能直接引起订单转化的,能直接起拉新促活作用。第3、4种方法主要能体现广告价值、拉新转化。

接下介绍方法:

(1)砍价免费拿

典型的分享助力模式,选购商品分享出去后,朋友通过在H5或者APP(APP砍价会更多)中点击砍价按钮,能帮助你砍价到0元最终免费获得商品。这个我们在朋友圈、群聊中最常见,能起广告曝光、病毒扩散作用,最终形成一定的拉新转化。

(2)团长免费拿

这是一种抽奖团的模式,发起0元拼单后,邀请好友参团人数到开团成功,团长和随机的一位团员能获得商品,算是早期“一元购”的优化形式。

这种模式的社交门槛相对低,因为好友也有一定概率获得商品。并且抽奖团本身也有一定趣味性,在拉新转化、用户活跃上都能起到不错的杠杆作用。

(3)助力享免单

典型的好友助力模式,免费下单后分享二维码给好友,好友通过二维码下载APP并登陆微信即为助力成功,达到人数即享受免单。这种模式因为好友操作门槛高,主要是定向分享个人,社交门槛较高,但是能带来确定性的APP拉新转化。

(4)现金签到、分享领红包

本质上是分享有奖模式,步骤有签到、领现金分享、签到团分享、满额提现等。

这个玩法里现金或者红包都是很好的刺激点,并且融入了两种分享方式,一种不需要好友参与,每日签到分享即可获得红包,起到促活留存的作用;一种需要好友参团,属于跟以上提到的一样的好友助力模式。

总体来说:这种方法路径太长太长,自然针对的用户是价格歧视的最底层用户,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去换取确定性低的小优惠。

拼团的优势:

传统的团购美团百度糯米、拉手网等享受低价没有人数的限制,1个人和100个人买都是同一价格,而且是否真的低价消费者也无从知晓,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长期的折扣销售。

而拼团似乎更能体现团购原本的内涵:买家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优势,卖家价格有足够吸引力,买家和卖家双向吸引,最终成交,这也就应了我们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

拼单过程中,消费者为达到拼单人数,会形成一个自媒体,自觉帮助商家推广,形成一种病毒式传播,这种效果是传统团购不具备的,而这也正是拼团的意义所在。

拼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交电商+拼团让利”,在传播中又产生了对外的营销,一举多得。

拼多多选择的入驻商家大部分是商品源头、开设有淘宝店的商家,这样可以取得价格上的最大优势。在购买界面引导用户分享。通过分享来完成拼团,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了平台的营销。

由此可见:拼团需要两方面因素:一是可以在价格上吸引顾客,二是有足够大的社交平台提供分享。

目前的拼多多依附于微信(社交),低入驻费吸引上游卖家(低价)恰好具备这两点条件。

拼团的劣势:

  • 拼团由于其自身局限性过大,私以为很难做到淘宝京东级别。如果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拼团的消费习惯,也能为电商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
  • 微信(社交)+拼团(电商)更适用于小金额高频次的商品交易。多数为水果、干果、化妆品、日常生活的易耗品。
  • 拼团的商品也只适于这一类商品,因为金额小所以更容易产生订单。
  • 拼团最后很有可能走到已经将身边熟人都分享过之后无人配合的境地。从社交来看,如果某人屡次不参团,不仅可能导致拼团失败,还可能导致社交关系恶化。

改进建议:

后期缩短运营路径,增加好友利益,在平台广告拉新和用户、好友受惠三者利益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会是一个重要诉求。

另外,在选品上根据这个群体特征做出差异化、精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毕竟高频刚需的消耗品,并且还有优惠,还是能给消费者一个原始刺激。

4.2.2 取消购物车功能

结合上文常见功能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拼多多取消了购物车功能。这是拼多多结合自身产品目标作出的选择。

传统电商APP中,购物车功能包含收藏功能和促销功能。

收藏:有的用户喜欢把购物车当做收藏夹,很多看好的商品直接放到购物车里面。

促销:传统电商APP经常会有促销活动,如满减、满赠、满返等,这类促销可以在商品详情页上看到规则,但是在商品详情页用户基本搞不清楚目前购买的商品是否满足此促销,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购物车对用户进行提醒。

反观拼多多,其对自己的定位是“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

在该app商城中可以发现:其商品价格均较低。有数据统计:拼多多所有品类的热卖商品都远低于京东和淘宝。同时通过观察店铺发现:有很多商家只有个位数的商品。

结合以上情况可以推测出部分拼多多的商家入驻拼多多是为了把尾货便宜清仓,这些商家与平台内大部分商家相同,标价已经足够便宜了,也不会再搞满减的活动,因此拼多多也不会使用到购物车这个功能。

同时可以发现:超低价结合该APP全场包邮,没有购物车,这都是为了让用户看到低价就买,尽可能压缩用户的决策时间。

这与亚马逊多年来推崇的 Prime 会员和“一键下单(oneclick)”类似:低价、包邮,用户无需太多思考,看上按一下就下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拼多多用户消费频次高、客订单价低的购物习惯。

4.2.3 加入多多果园

社交链下的利益驱动最终带来了用户自驱获客,水滴供养大树。水滴作为多多果园唯一的货币标准,如何获得水滴就是产品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获取水滴的方式目前有:拉更多人成为好友偷能量/指定商品下单赠能量/分享指定页面获得能量。

与此同时,赐予水滴时效性,结合推送,造成水滴的稀缺性和用户的紧迫感,无门槛操作+任务制诱导用户进行操作。消耗的是时间成本,获得的却是实打实的水果,非常吸引时间富裕但注重价格的用户。

4.3. 信息架构分析

4.3.1 作用重复的功能放在首页

在首页中,最上方的导航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细分品类,但是在首页中部的导航栏中还是出现了部分icon与上方的tab内容重合,使得中部的icon必须滑动一次才能都浏览完,这样不仅显得架构混乱,还降低了首页的展示效率。

4.3.2 搜索功能放在底部

一般的电商APP搜索功能都位于首页正上方,鼓励用户通过搜过快捷高效的查找商品。

拼多多将搜索功能放在底部,弱化了搜索功能,这个决策符合他对自己的定位,他想做的不是一个传统的电商平台,而是做一个给合适的用户提供合适产品、性价比高的电商平台。

通过用户浏览搜索商品的数据,让算法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主动推荐商品,让商品去找人,而不是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商品。当平台能够知道什么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的时候,也就能够给生产商提供精确的数据,按需生产、以销定产、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生产、仓储成本,去给供应链附能。

4.4. 交互界面分析

4.4.1 修饰icon以吸引用户

打开淘宝、京东、拼多多以及苏宁易购,是否感觉页面都相似,都充斥着秒杀、特价,这样会让用户眼花缭乱。只有把需要让用户注意的部分作出特点才能吸引用户。

举了例子:当你打开美图秀秀的时候,是否第一时间会被动态图案吸引,也许你会下意识忘掉自己为什么要打开这个APP,而去点击了那个动态图一探究竟。

再举个例子:当你使用iPhone时,对堆积起来的未读消息是否一定要消灭掉,否则心理上就像有个结一样?

拼多多就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些心理,在icon上采用动态gif和标签加以修饰以此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吸引用户的同时也强迫用户点击,最终达到目的。

4.4.2 巧用从众心理

想象一个场景:线下喜茶排了很长的队,你是否会下意识想尝试这家店的味道。如果此时同伴说一句要不要一起尝试下,你是不是也乖乖的去排队了?

另一个场景:我们在购物的时候正犹豫是否购买此件商品时,这时候你会怎么办?是不是看下销量数据,用户评级晒图以及好评数量?

这些信息会不断强化你的认知,以及潜意识告诉你下单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其实这就是从众心理,拼多多也利用了这一点。

首屏滚动条展示用户购物信息:谁在什么时候为了哪件商品拼团成功。潜意识就在告诉你果真是三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每时每刻都有人成功拼单购物。

瀑布流展示商品,并采用“价格+拼单数量+用户头像”的形式引导。低价刺激用户,成功数量保障销量,用户头像提供真实可靠性。

4.4.3 巧用稀缺心理

每个人都会有稀缺心理。

也正是这种心理,拼多多让用户产生了迫切感。

拼多多随处可见的倒计时,就是在告知用户一个信息:优惠的价格不等你,差一点完成的任务马上就要从零开始,你还在等什么?

商品详情页中优惠价格的倒计时,新人红包的倒计时等都在告知用户,这些红包确实是免费的,但你不用马上就会消失。现在还有人和你一起拼单,过了这段时间,可能就没有这些商品了。

4.4.4 界面导航设计

传统电商软件中,品类导航一般为二级页面,需要用户在首页点击一次后才能进入,拼多多与其不同,他的品类tab作为固定的顶部导航栏,用户左右滑动即可切换tab。

品类tab页在二级类目下即是商品推荐列表,没有筛选功能,用户可以做的就是不断下滑。

以上两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用精简的设计营造用户逛低价大卖场的场景感,吸引用户在商品推荐页不断下滑浏览,最终吸引用户点击进入商详页。

此后页面的设计的核心目的则是引导用户迅速成单。商品详情页下方购买栏,展示单独购买和发起拼单两个按钮,单独购物设置较高价格,利用用户占便宜的心理引导用户发起拼单。

五、发展困境与建议

不妨将拼多多的模式归为低价策略+社交裂变玩法。这两者成就了拼多多,但也让现在的拼多多深陷泥淖之中。

5.1. 困境

(1)低价策略让拼多多选择了接手低端供应链

而随之而来的假货、山寨货、劣质货问题成了拼多多最深的痛。

对于假货,平台可以采取严格的审核和严厉的惩罚加以整治;对于山寨货,可以整治与引导双管齐下;但对于劣质货,则受制于中小商家自身的生产能力,并非平台以一时之力就能迅速解决的。

这必然成为拼多多发展路途中绕不过去的一道难题——淘宝曾经踩过的坑,拼多多是要用同样的步伐再踩一遍,还是另辟蹊径?

(2)依靠着微信巨大的流量福利,社交裂变玩法让拼多多的流量以指数级飞增,但同样也埋下了隐患

第一:这些玩法主要仍是单方获利而做不到互惠互利,其本质上是消费了发起者一方的社交货币,其病毒式的传播也让不少用户深受其扰;第二:其玩法引入了游戏玩法的许多优点,也带上了游戏玩法的一大缺点——难以保证长久的生命力。

不变的酬赏带给用户的吸引力会随着用户使用频次增加而迅速下降。这就逼迫着玩法的不断更新迭代和创作,给用户制造新奇感与多变的酬赏。

5.2. 建议

结合笔者的调查,做出如下建议:

(1)通过C2B,推动低端供应链的升级

中小厂商的供应链是拼多多起家之本,但也拖累了拼多多的进一步升级,掌握供应链才是电商的核心护城河所在。

拼多多对供应链的破局,应当在努力发展C2B的模式上。所谓C2B,就是在消费者侧聚集消费者的需求后,对供应商侧进行批量化的定制。由此,来助力原本低端供应链的小厂商在单品上做到极致。

这可以看做是拼多多对供应链的独特的赋能形式,也是拼多多引导中小厂商升级的一个较合适的途径。

笔者认为:拼多多未来的主要供应链,可能是一至数个超强单品对应一个厂商的形式。当然高端供应商和品牌商的引进,也是应当去推进的,但有阿里与京东的大山在前,且其与主站拼团玩法的抵触,可能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2)增加更多方向的游戏性玩法,减弱社交裂变的强度

随着产品覆盖率的提高,拉新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接下来拼多多应当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激活和留存用户。

另一方面,社交裂变玩法对用户社交货币的消耗大,其针对的用户群体是社交货币价值较低的用户。

但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化,对社交货币价值较高的用户群体需求,该如何去满足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推出更多短分享路径的社交玩法,或者弱分享性而强调站内互动的游戏玩法,或许是可行之道。

 

作者:见地未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见地未来

]]>
万字干货:短视频行业必须知道的关键讯息 //www.f-o-p.com/106323.html Wed, 14 Nov 2018 06:02:04 +0000 //www.f-o-p.com/?p=106323

 

短视频行业近年来风起云涌,这篇干货帮你缕清对它的认知思路,内容有点多,希望对你有启发~

一、市场概述

短视频最初起始于土豆,优酷等网站推行的拍客短视频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快手抖音秒拍为代表的一大批短视频厂商迅速发展,吸引了业界的关注。

但现在从商业变现模式,各个平台竞争情况等观察,短视频市场还不够成熟,只有主要玩家找到了稳定的盈利模式或者头部玩家IPO成功,才算又迈进了一步。故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从技术,盈利,内容等方面着重发力,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目前短视频产业各方面要素基本具备,包括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和相应的技术支持等,各个环节细分化明显,如下图梳理:

关于内容生产部分,主流的生产模式主要分为UGC,PGC和PUGC。

UGC模式主要是由用户去创作内容,制作门槛低、内容多元化、这种模式极具生命力。该种平台将内容生产权限下沉到所有普通用户层面,平台主要负责制定平台规则以及维护平台秩序。

PGC模式指由专业的人员生产内容,内容质量水平整体较高,推升PGC短视频进入门槛。短视频PGC平台更强调编辑推荐与算法分发模式的结合,帮助内容创业者依靠平台商业化政策实现内容变现。

PUGC集UGC与PGC的优势于一身,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平台在内容分发、生态建设等方面为PUGC创造条件。随着市场成熟度提升,UGC向PGC的转化程度加深,两者融合的PUGC模式内容及生产者数量将持续增长。

头部玩家包括快手,抖音的内容生产模式特色鲜明,快手旨在让每个普通人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不会着重推荐头部流量。这说明了快手是一款去中心化的产品,背后的价值观是让每个人自由的发声,去表达自己。

故其更侧重UGC,抖音的slogan是“记录美好生活”,旨在让用户分享和看到美好的、高质量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抖音必须是一款中心化的产品,所以其会着重推荐优质的流量,制作普通者很难有机会获得推荐,模式更偏向PGC。

虽然内容生产方式侧重点不同,但二者都是流量极大的玩家,均已开启流量变现模式,接下来对整个短视频行业的变现模式做出梳理。

二、变现模式分析

  1. 广告变现

(1)硬广宣传

广告变现模式历来就存在,只是随着短视频成为流量风口,其也成为重要的营销投放阵地,企业主也愿意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短视频行业里。

最传统的投放方式是将广告置于用户必须使用的路径中,如开屏广告、弹窗广告、积分广告等。

这种广告价格低廉,用户无法消除,触达率高,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该种广告只能简单的展示,互动性弱,难以影响用户心智。唯有提升互动性,或者利用算法分发技术在合适的场景中实现精准推送,才可以以较低的代价得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除此之外,现阶段短视频平台集内容化、媒体化、社交化、工具化多重属性为一体,成为品牌主实现更深层次商业化表达的重要阵地,平台也积极吸纳品牌主为其提供专属页面、机构认证等多种服务,甚至实现从营销到销售的转化闭环。

除了直接的营销内容输出,短视频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品牌主提供了与粉丝、受众的人性化、人设化互动渠道,这也极大的增加的该品牌在受众间的影响力。最典型的案例是抖音app中可以搜索到大量品牌主的号码,如华为,小米等。这也说明短视频成为继微信、微博等之外重要的品牌运营通道。

(2)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指品牌主与短视频平台联合发起线上运营活动,该类活动的目的是加大品牌传播力度,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如其会引导用户主动分享、讨论、传播,以此帮助品牌营销信息在全网范围内触达目标受众。

这样做优势十分明显:用户作为最核心的营销内容创作者,激发大量具有个性化、创意性的UGC内容,借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用户深度参与,实现从传播到互动。

目前流行的玩法包括表情贴纸、配音对嘴、模仿飙戏、话题挑战等,当然这将对平台的运营手段有较高的要求,但运营到位确实能吸引年轻用户参与。

(3)定制植入营销

定制植入营销已受到越来越多企业主的青睐,通常品牌方邀请具有一定内容创作能力和用户影响力的PGC/PUGC内容创作者,制作短视频,进而将品牌特性或者营销诉求巧妙的融入在短视频内容中,最后做到内容及广告。这“软文”性质相同,品牌主期望通过这种手段,加深对用户心智的影响。

与软文类似:软性植入的重点是匹配合适的内容创作者资源,包括内容选材本身,粉丝受众与目标受众的重合度等。

当然,作为一种日渐走红的营销方法,短视频平台都致力于为广告主对接优质创作者资源并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以及交易服务等。

与软植入相对立的是硬植入,同样借助流量达人的影响力来推广企业影响力。目前主要的形式包括贴片、口播、道具、场景植入等。虽然这样会显得生硬,对用户的观看体验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也低很多。

当然也有改善的办法,如果在视频后期处理中能更加缜密的考虑用户感受,并以更自然的方式将品牌与视频内容结合,这样一来视频的营销效果会好很多。

(4)信息流广告

目前信息流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资讯类,视频类app。

其中字节跳动旗下的多款app如今日头条,抖音等都是依托技术算法预测用户喜好,并自动推送相关内容。这是内容分发领域一次重要的变革,用户体验也极大的被优化。预计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广告预算转向信息流广告形式。

同时基于算法预测,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精准度高,有较好的触达率和转化率;对于媒体渠道来说,盘活海量内容价值,释放了大量的广告库存;对于用户来说,广告即内容,用户体验干扰程度低。因为信息流的种种优点,使得多个泛媒体平台如微博,腾讯新闻等也相继引用这种方式。

但是使用信息流广告有一定的门槛,在制作广告方面,需要平台基于用户属性、行为、场景轨迹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充分捕捉并识别用户需求,为广告内容的创作制作提供数字化支撑;在广告分发需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技术的支挥使得平台能够更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并识别、定位目标受众群体,实现个性化精准投放,提升广告传播效果。

  1. 电商变现

电商变现是短视频影响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短视频营销将短视频内容通过算法分发至用户,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最后对内容和营销等结果进行评估,返回来指导内容制作,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但是要注意短视频与电商的本质冲突。短视频是一种娱乐社交平台,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是寻求娱乐,而电商主要用来满足购物需求,故在结合是需要注意,一定要确定业务主体是电商业务或者是短视频娱乐业务其中之一。

试想如果在一个寻求娱乐的app里处处见到的都是商品销售的视频,那用户体验会很不好,这将是平台流量受到极大损害。

接下来列举些短视频和电商的结合模式:

(1)粉丝经济模式

通常情况下:由短视频红人在视频内容中加入与商品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推荐等,基于粉丝相同的消费观念,刺激购买。

当然与上述注意点相同,这种功能只能针对小部分KOL开放,否则会影响用户体验。同时可以推测出,也只有部分商品适合以这样的方式推广:比如生活必需品、低价的商品,这些物品购买决策时间短,决策成本低,容易刺激购买。

而高价值的物品往往无法通过该方式推广。

(2)自建商城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手段是确立商城为主题,短视频导流为手段。

前期主要输出内容,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来宣传自身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以此吸引具有类似观念的用户,甚至影响其他用户构建起该类价值观,后期则着力建设商城,并且围绕已发布内容中的核心生活观念来打造商城。

这种模式的核心难点在于建立自身品牌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选取符合自身定位的商品。

(3)C.MCN矩阵

MCN(Multi-ChannelNetwork)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通常情况下MCN都是由单个IP逐渐扩大为IP矩阵的,如 Papi酱属于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IP,真人是用户在提及节目想到的品牌形象;一般情况下这个个人IP都是只能在垂直领域发展,影响力有限。

在个人IP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就可借助影响力成立MCN机构,将IP开发流水化,形成多IP的矩阵,这样一来除了通过广告变现,还可以在各个平台售卖周边产品。

对红人的孵化一般需要确定人设,选题思路,周期计划等,产出内容后选择合适的平台分发内容,同时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号”可以和小号互动,提升粉丝量。

从单一IP到IP矩阵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但随着IP 增多,新孵化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小,在扩展IP的过程需要注意,不要让多IP之间产生价值观冲突,同时头部IP需要多帮扶新的IP。

  1. 内容付费

进年来内容付费浪潮高涨,但在短视频领域的发展并没有很顺利。

首先目前用户进入短视频平台主要是想获得免费的娱乐信息,故获取目标用户需要较大的成本,其次是短视频时间限制严格,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而优质的付费内容需要强知识属性,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阐述清楚一个问题,这样一来短视频的时长限制是制约内容付费的重要因素。

最后视频制作的成本相对于文本和音频都要高很多,要持续的产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将是很大的挑战。

三、主要玩家盘点

  1. 快手

作为短视频行业的老牌玩家,快手的各项用户数据,如月活,渗透率,留存率等都表现出优秀的数据,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关注,目前已获得腾讯3.5亿的D轮投资

快手的崛起离不来技术,运营等团队的强力支持。

在技术方面,快手的技术团队人数占比至今仍保持在80%以上,在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方面则由郑文博士牵头成立Y-LAB实验室,其对app 的算法分发起到了强力推动。

在产品设计方面,分别通过同城、发现两个页面实现内容的LBS推荐和算法推荐模式。

内容运营层面,以数据算法作为短视频信息流分发基础,没有明显针对明星、头部用户的流量倾斜,充分践行去中心化的平等思路。

在商业化层面,在产品较为成熟之后才开始探索商业化,同时并没有大肆开发信息流广告资源,保证社区内容的纯洁性,维持用户体验。

(1)快手去中心化的战略在产品中的体现:

快手将自身定位于以短视频记录生活的社交平台,其slogan是“记录世界,记录你”,旨在让每个普通人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不会着重推荐头部流量。这印证可快手去中心化的产品策略。具体表现为不刻意培养KOL,不针对明星进行倾斜,不与头部用户捆绑签约,不设置热点人物、热点话题等榜单。

Tips:

短视频的推荐机制一般综合以下要几点:

  1. 视频与用户画像的匹配程度;
  2. 热度(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完播率)权重依次为: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
  3. 发布时间。

在快手内,视频发布初期,随着其热度提高,曝光机会也会跟着提高,此时,“热度权重”起到“择优去劣”的作用。当视频热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它的曝光机会将不断降低,给其他用户更多平等展示的机会。所以大部分视频大都是近期发布的。这样的执行规则很符合其去中心化的特征。

根据企鹅调研平台展示:与抖音相比,快手用户更喜欢刷“关注”和“同城”。

因为快手定位于短视频社交平台,用户更为注重与喜欢的人互动,通过刷关注和同城,可以维护旧有关系和探索新关系。同时快手上推荐的视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用户想要通通过刷推荐持续得到高质量的并且自己喜欢的内容并不现实,如果多看自己的关注,则情况好很多,因为其经过了用户的筛选。

在搜索功能上,快手的查找需要点击首页左上方的三条线才能看到,这也体现了快手对于热搜话题的弱化,希望用户更多关注推荐和关注页的视频。

在搜索界面,快手的推荐话题更多是按照用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标签,比如:“手势舞”、“王者荣耀”等。输入关键词搜索后,会发现快手的搜索下的推荐都是各色各样的用户,这说明快手对于社交的关注,产品设计和其品牌理念十分相称。

在设置界面,快手包含粉丝头条、实验室等。粉丝头条是指视频制作者为推广作品增加潜在的粉丝数量而向快手支付的费用。实验室中的“快手课堂”则是符合品牌调性的付费课程,“我的小店”允许UP主添加第三方平台的商品。

此外,实验室还可以开通直播功能,这些功能普通用户都可以去开通,而不像抖音,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开通直播,这体现了快手去中心化的思想,用户无论内容质量好坏,都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

快手的“发起私聊或群聊”允许用户在没有互相关注的情况下,给对方发消息,这说明了快手对社交关系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中心化的app中,为相互关注的用户无法发送消息,防止头部账号被粉丝的大量私聊信息淹没。但在去中心化的快手,更强调平等,强调用户之间可以便捷的交流。

(1)快手商业化模式

目前,快手已正式迈入商业化元年,“快手营销平台”正式问世,平台定位“社交商业引擎”。“快手营销平台”的组成有这么几个部分:开放优质创作者能力的“快接单”、“快享计划”,开放电商内容的“我的小店”,开放内容生态能力的“商业号”和“矩阵号”。

“快接单”是面向头部红人的广告接单业务,“快享计划”则是面向中腰部红人的商业变现。“我的小店”则是面向电商,其会向淘宝、微信等各个电商平台开放,但暂时不考虑自建电商。从这里也可看出快手对于电商的态度,更多的希望帮助红人进行变现,操作越简单越好。

  1. 抖音

作为2016年下半年才正式上线的短视频应用,抖音背靠今日头条的技术优势,将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作为核心定位,在短视频行业杀出重围。他的成功离不开出色的品牌推广活动运营等手段。

品牌宣传方面:抖音已经与《中国有嘻哈》、《快乐大本营》、《明星大侦探》、《我想和你唱》等线上线下十余档综艺节目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快速提升年轻用户中的品牌认知。

活动运营方面:抖音官方及用户发起了大量的挑战话题激励引导用户生产短视频内容,并围绕话题产生用户互动;邀请平台达人录制拍摄指南,减少用户对各种功能和拍摄方法的学习成本;除了线上活动之外,抖音还在线下举办多种落地活动,为达人用户和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曝光互动机会。

(1)抖音中心化的战略在产品中的体现

  1. 抖音的slogan是“记录美好生活”,旨在让用户看到高质量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抖音必须是一款中心化的产品,所以其会着重推荐优质的流量,制作普通者很难有机会获得推荐。
  2. 在抖音平台上,视频高热度会不断提高曝光机会,热门的视频只会更加热门,更有机会成为超级爆款(点赞量在100万以上),头部用户集中了大量的用户注意力资源。这种中心化会让普通制作者、草根制作者难以被关注,这也践行了抖音的理念“记录美好生活”,只让用户看见高质量制作的视频。
  3. 搜索功能上,抖音搜索按钮在首页可以直接看到,倾向于让用户去搜索更有意思的话题,入口则设置的很明显。
  4. 搜索结果上,抖音会推荐给用户各种相关的“话题”,说明其更重视用户之间兴趣的联系,同时可以看到抖音中有各种榜单,这也体现了其中心化的思想,希望把最优质的内容呈现给用户。

(2)抖音商业化模式

企业用户是抖音商业计划的新核心。抖音规划将众多企业营销阵地转移到抖音平台,从信息曝光、线索收集、内容共创、店面引流、用户互动、消费转化等切入,打造移动营销综合体。

这正与抖音的调性相吻合,中户来这里是观看精致的台上表演,那么广告的插入也需要尽量不破坏用户这种美的体验。同时与快手美拍明显不同的是,这两者都坚持去中心化,故头部用户和普通用户的关系会更加密切,粉丝都是凭借其人设累积的。

抖音的达人则大多数是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所以基于这样的感情纽带,这二者的带货能力根强,拥有天然的类似微商的属性。抖音,选择拥抱企业主之后,面临的瓶颈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抖音,企业主是跟着流量在走,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替代抖音的产品什么时候出现。

  1. 美拍

通过对美图旗下品牌、产品、用户资讯的持续整合,以及平台对舞蹈、美妆、宝宝、运动、萌宠、手工、穿搭、美食等女性化核心内容品类的重点扶持,美拍收获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平台用户,并通过广告营销、用户增值、直播等业务的开辟和发展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抖音等类似一个泛内容平台,而与之相反的豆瓣则基于不同人群的不同兴趣去运营社区,打造了更深层次和更丰富调性的社区氛围,所以其内容篇幅也更大。

美拍则介于二者之间,专注打造女性化核心内容的兴趣视频社区,其视频时长限制在10s到5分钟,可以看出要多于抖音这类泛娱乐平台,这样更利于舞蹈美妆等用户分享自己的内容作品。

分发规则上美拍也是去中心化的,这样会使达人的成长会更加稳定。在抖音上,观察作者的个人页,会发现大量的曾经有过1-2个高赞视频,但其他作品点赞寥寥的内容创作者。有些粉丝很多的创作者,依然面临新作品只要进不了热门推荐,就没有什么互动的情况。因为大部分抖音用户就是满足新鲜刺激感而来,很少翻阅关注列表。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不利于达人和社区的深度绑定。

美拍推荐规则不同,它一直在尽量确保把流量向更多不同领域的达人倾斜。由此各种垂类的创作者也可以在美拍稳定发展,逐步从0粉丝,开始发布内容,慢慢吸引流量,积累粉丝,最终尝试商业化变现。

(1)美拍商业化模式

  1. 美拍推出的M计划是连接品牌方和达人的短视频营销服务平台,以帮助达人更好的广告接单。据36氪报道,上线不到半年M计划进驻上千位美拍达人,完成2.4亿元的广告签单,框架内视频播放量超6亿。
  2. 美拍的广告收入近几年增速也非常迅猛。在短视频营销方面,运营活动做得很出色。结合“10秒海报“、“有戏”、“舞蹈跟拍器”等功能玩法,打造出了“广告也有戏”、“KFC复古Disco“、“哈啤无聊创造力”等经典品牌营销案例
  1. 其他短视频玩家

百度的短视频布局有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和伙拍小视频,尽管倾注了不少心血,但目前还处于“耕耘”阶段。

比如在流量资源方面,伙拍小视频是在百度贴吧的基础上孵化而来,原名为Nani小视频,今年8月正式更名。有评论将其称为“视频版贴吧”,用户可以将在伙拍上传的视频可以同步至贴吧,百度是想用已有十多年历史的贴吧,老树开新花,助推伙拍小视频。

阿里低调推出“鹿刻”,定位为生活消费类短视频社区。能够看到,鹿刻App内多是用户在淘宝购物后的体验分享以及导购。创作者还可以在视频插入商品链接,其他用户观看时可一键跳转至淘宝商品页。

腾讯的短视频矩阵包括微视、yoo视频、下饭视频、速看、腾讯时光、音兔等十多款短视频应用。期望推出多款App包抄围剿竞争对手。

BAT的短视频产品并未杀出重围,尚无一家能跻身第一梯队。那么面对这种局面,腰部玩家该如何破局呢?

在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泛滥、内容千篇一律的时代,突围者又需要何种异于常人的思路,才能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1. 技术驱动破局

或许者可以参考下刚发布4个月的LIKE短视频,LIKE短视频的成长速度也相当惊人,比如它已经在202个国家实现了2700万的下载量,在1月29号它也登顶了美国APP Store榜第一。LIKE短视频定位于“魔法视频自拍神器”,旨在通过新颖的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内容创作上的多样化需求,以使短视频内容本身达到一个较高的质量。

国内不少平台目前的短视频生产方式还比较原始,或者说对短视频的技术赋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内容的优质与否基本全靠用户在内容上的自我规划。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让LIKE短视频选择了以技术为中心的差异化打法。

LIKE 短视频拥有好莱坞电影特效制作大师级人物等业内领先的特效制作团队,其技术手段可通过人体识别、物体识别、前后景分割、AR建模、机器学习等影像层处理技术以及声音识别、语义分析等音频层处理技术为用户的创意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魔法+3D、4D特效等。

也就是说,LIKE短视频提高技术对内容创作的赋能,以激发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创作热度。同时以短视频内容的升级来提升用户间社交的活跃度。

短视频内容质量上的升级会强化用户之间的社交欲望,一是因为短视频内容上的升级或许可以充分刺激用户达到社交互动的临界点,试想如果用户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价值很低,那用户一般没有意愿去分享创作;二是因为这种正面的被技术赋能的内容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也就是创新型的短视频内容能刺激到用户的趣味神经。

总的来说:这种技术赋能内容创作的手段前景广阔,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今后在AR、VR设备播放也有了可能。

基于此,百度也想通过AI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百度世界大会上,着重介绍了视频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该技术不是简单的用户理解和内容分发推送,以及背景抠图、美颜滤镜等传统功能,其更关注对于影音数据的理解和学习,创造和加工内容的能力,对于情感信号的细致分析等,期望可以通过图像、标签、音频等多种传感器信号来共同识别视频内容。

大会上,百度也展示了自己的部分成果,在视频场景识别方面,百度信息流机器自动分类准确率达到98%;而在人体前景,背景分割技术能力上,百度掌握100多个人体关键点,人体区域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4%;此外研发了人“影”背景分离、动作生成、帧间时空一致性等技术,生成的视频相似度为92%。这些AI技术对不少短视频企业显然难以望其项背。

可以预测出:多模态信息融合是一项新兴技术,其具备更强大的感知能力自然可以实现更好的内容理解和分发。比如以往单纯依靠机器视觉对视频画面进行分析,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

如果把AI对于语音的分析和机器视觉的分析结果融合在一起,可以让AI也理解到其中的反差笑点和包袱,可以让机器对内容的理解更接近人类。

这些新技术如果能结合移动AI芯片、陀螺仪等手机硬件能力的不断翻新,未来用手机结合AI拍出大片的短视频并不是梦想,当然得看谁能将算法和硬件更加有效结合。

所以这一点或许是腰部短视频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虽然如今抖音快手如日中天,BAT难以突围,但随着新兴技术的到来,这一格局很有可能被改变,有望形成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类;以西瓜、M秒拍为代表的资讯媒体类;以百度为主的AI技术媒体类,以及以小影、VUE为代表的工具类等。

四、发展趋势

  1. 技术进步将不断提升行业效率

可以明确,技术创新对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算法分发方面,提升算法分发模式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内容分发的精准度较高。但是算法分发模式对用户持续推送相关内容可能造成用户的审美疲劳,因此,算法模式仍有待优化,结合人工智能监测用户需求的实时变化,推送相应的内容。

增强现实以及多模态信息融合需进一步应用,增强现实可以显著的提高用户的体验,由于硬件设备的掣肘,AR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还未达到预期,随着技术发展势必会提供越来越大的价值;多模态信息融合可以让机器更好的模仿人类去理解内容,同时为用户提高更加完善的内容制作功能,这将是未来短视频领域发力的重点。

合理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行业版权痛点。区块链具备的安全性高等特点使得短视频内容在版权保护、确权追溯等环节高效运行,内容版权的保护将有实质性进展,短视频行业的发展也将更有秩序。

5G的商业化已经近在眼前,短视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方之一。基于5G网络超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万物连接的网络特点,短视频的应用场景将极大丰富,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短视频快速消费的特点使得生产、运营、广告植入、内容审查等环节成本居高不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或许能降低各环节的运行成本。

  1. MCN助力高品质内容持续产出

MCN机构聚合若干短视频内容创作方,为其提供包括内容制作、版权管理、宣发推广、粉丝运营、变现销售、资源对接等专业化的服务,获取广告或销售收益分成,这将行业内分工细化,同时对参与的多方都有极大的益处。

  • 对内容创作者来说:MCN可以帮助创作者进行更有规划的生命周期管理,为创作者的价值变现打开更多通路。
  • 对平台方来说:与MCN的合作能促进实现以较低成本大幅提升平台内容运营效率。
  • 对广告主来说:与MCN的合作可以实现对整个营销项目更高效可控的流程管理。
  • 投资人来说:对MCN的投资在风险控制、投资回报方面有了更高保证。
  1. 短视频行业的崛起将影响其他产业发生变革

互联网是一张精密的网络,一点的剧变将会影响其相关的产业发生变革。短视频行业的不断成熟也将给用户,平台等带来冲击和影响。

对个体用户来说:UGC、PUGC、PGC短视频将共同打开优质原创内容市场,不断提高内容的质量要求,同时也会逐步影响其他泛内容市场,提升内容领域的数量和质量。

对平台企业而言:短视频作为新的社交内容介质,为不同圈层的用户提供了更高效的连接,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额流量。非内容平台也纷纷开始增设内容战略,以期培育新的流量获取能力。

对广告行业而言:短视频的崛起吸引了更多广告主的广告预算。短视频平台与MCN提供集创意思路、制片筹备、内容制作、传播分发为一体的全套营销方案将加速互联网营销产业的去中介化,可能将成为广告代理公司的补充和替代,深刻的影响着该行业的环节分工。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交流哦~

 

作者:见地未来,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见地未来

]]>
实例解析:如何通过粉丝裂变,低成本获客? //www.f-o-p.com/106076.html Tue, 13 Nov 2018 02:42:13 +0000 //www.f-o-p.com/?p=106076

 

从《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明日之子》,到《中国有嘻哈》,直至现在正在热播的《下一站传奇》,这些热门综艺节目打造了一批后选秀时代的新偶像。同时随着他们在“抖音”、“微视”、“微博”等平台中的活跃,一跃成为当下最火的“流量偶像”,有些甚至每天带来的自然流量高达百万、千万。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数据来自百度指数与微博话题-音乐公告牌加油榜

 

同时“粉丝经济”、“粉丝裂变”等词语也再度出现在品牌主眼中。接下来笔者会过一个实例来介绍下某款租车小程序,是如何通过粉丝裂变,达到吸粉成本0.03元,小程序瞬时打开次数达到10万+的。

一、活动内容的设定

粉丝(英文:fans),也叫追星族,是指崇拜某位明星的一种群体。这些明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有的软萌可爱、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喜欢唱歌、有的擅长跳舞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积极向上。

比如锦鲤附身的杨超越,“这首歌是你们给我选的,所以我想你们给我一点时间,我把那句唱给你们听一下”,这是杨超越在表演的舞台上对粉丝说的话。她自知实力不济,却非常的努力,把握每一次机会。

 

所以,在设定活动内容的时候,请首先注意这3点:

 

1、活动积极向上。

没有一个粉丝希望自己的偶像被牵扯到一些负面消息中,更何况如果事情闹大,你也要考虑到明星经纪公司找你麻烦的风险。

 

2、产品质量过关是硬性条件

如果你的产品是个半成品,如果你的产品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果……那么,请你不要通过明星的粉丝来玩裂变,那样只会招来一群负面言论,以如今网络传播的速度,后果无法想象。

 

3、活动规则简单易懂。

做到粉丝裂变最重要的是什么?没有人会花超过10分钟、甚至超过5分钟的时间去研究你的活动规则,看看当下最火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微视等,你需要在3秒内就能吸引住受众的眼球,不然很可能就被滑掉。每天微博上的各种打榜,评选,抽奖活动超过上千个,既然用户已经养成了惯性思维,那我们就顺着来,以减少用户的思考时间。

 

本次活动的规则很简单:粉丝们只需要转发本条微博,并且在文中@你喜欢的明星,最后转发最高的那位幸运儿,品牌方会为她所@的明星送上1000朵小花。这些小花会帮助明星在线下有广告牌或者大屏的展示。

活动规则完美贴合微博的特性,中间也并没有一定要用户“下单”、“购买”等商业行为发生。仅仅是在转发的原文中有一张品牌产品的介绍和小程序二维码入口。对产品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产的用户自然会去主动扫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打开小程序用户的质量。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图片来源于微博截图

 

4、粉丝群体要贴合产品。

如果你的产品是老花眼镜,绝对不会定位粉丝群体是00后的明星。本次品牌主是一款顺风车产品,我们通过人群画像和各种数据分析,找到了适合的某个偶像团体。

以下是产品已有用户的受众画像和偶像粉丝的受众画像。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数据来源于百度指数-偶像粉丝人群画像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数据来源于x-flow流量分析平台-用户人群画像

二、多渠道整合营销——快、狠、准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1、 以最短的时间,快速曝光活动信息。

“抖音5分钟,人间1小时”,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如今这个人人都刷短视频的时期,品牌主们千万不能忘记这样一个流量池。

易观的报告显示:直到2018年2月,用户人均单日启动短视频的次数达到了8.35次。而发布视频的工作也并不复杂,在每个平台注册一个账号,然后将制作的视频上传,2天上传一个,保证账户的活跃度就行了,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视频内容也不需要很专业,如果你是个经常刷短视频的用户,应该不难发现,如今很多10w+的视频都是图片轮播的形式。你只要将你的活动简单的做些文字介绍,让用户知道去哪里参与就行了。(并不是所有短视频平台都会给予你免费的自然流量,所以尽量把能开的平台都开通)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数据来源于易观-2018短视频行业盘点

 

短视频后就是微博,在发布活动前,需要多联系几家相关偶像的粉丝后援会、站姐等,与他们商量活动到内容,只要你的内容积极向上,对偶像有利,且不牵扯到商业模式,总会有愿意配合你的活动。

 

而微博自有的抽奖、评选等活动的审核机制已被大众认可,粉丝们的参与度也会大大增加。

 

之后再在豆瓣、知乎、贴吧等免费的平台上公布的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参与活动。

 

付费的渠道有:信息流DSP、banner、CPA渠道等,也可视预算情况作适当推广

 

2、没有效果的平台就砍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样说虽然对一些广告投放公司不太公平,不过笔者还是得提下。这是一个微博粉丝裂变活动,信息流、DSP、CPA渠道的效果事前就能预料到,不会很好。比如此波DSP推广,一个参与互动成本高达1.2元,而信息流一个成本0.8元,CPA互动成本是0.3元。

所以,在投放的第四天,我们就砍掉了大部分外部需要花费的渠道。而之所以最开始要使用这些方式去推广的目的在于:让活动得到更大更广的曝光,获得一批核心粉丝用户,而他们的转发推广的力度远比你用广告投放的方式好的多。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图片来源于微博粉丝评论截图

 

3、当用户通过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后,准确判断用户第一需求,迅速修改小程序页面布局。

初时我们面临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小程序的打开次数越来越多,但取关数也一直在增长,甚至达到了30%左右。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因为本次活动并没有强制让用户一定要进入小程序的步骤,所以我们先假定,凡是扫码进入小程序的用户,都是对产品感兴趣的人群。

随后我们又从热点图和用户路径分析图来判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结果发现,原来是因为小程序的页面设计过于复杂,初试页面不够简单直接,用户在添加后,游览了3-5个页面后就取关了。

三、活动延续,运营该出手了

1、活动升级。

如果第一次活动有效果,那么你需要做的是立即展开利益升级。粉丝是需要培养的,为了防止他们成为“一次性”粉丝,你需要立即将奖品的利益拔高。比如之前只是送1000朵花,这次直接为你的 idol 在线下布置大屏或者海报横幅。

 

2、微博核心用户资料收集。

微博转发的性质不同于抖音等点赞平台,一般来说,转发、评论数排名靠前的粉丝都会是站姐,或者是某个团体的“领袖”。你可以多与其产生互动,让她“认识”你,这样以后再做类似活动的时候,可以混个“脸熟”。

 

3、微博互动数不是全部,你的目的是为产品找客户。

有些朋友在看到活动火了之后难免自信心爆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百万转发的活动的。但是这个时候,你应该要警惕,要明白,老板给你预算,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获客。

 

新媒体运营,徐季,小程序,裂变,冷启动,传播,裂变

4、产品需要成长。

随着产品用户数的日益增多,要尽可能快的反馈用户咨询的问题,同时保证产品的迭代与更新。

 

本次活动的微博阅读数超过100万次,转发数10万+次,小程序日均访问量提高了32倍,核算成本后,公众号加粉成本仅0.03元。实现了一次真正低成本的“品效合一”的推广。

 

作者:徐季,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徐季

]]>
短视频下半场,抖音、快手等谁会笑到最后? //www.f-o-p.com/105906.html Mon, 12 Nov 2018 07:43:35 +0000 //www.f-o-p.com/?p=105906

 

短视频下半场,已经开战。

本文将阐述:

  1. 短视频赛道现状
  2. 乱战(各公司的打法)
  3. 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短视频赛道进入下半场,留给腾讯的时间不多了。

一、短视频赛道现状

据Trustdata统计:

18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最高峰5.9511亿。进入Q3,有所下滑,稳定在5亿左右。9月份对应的用户规模为5.1959亿。

据猎豹统计:

从全民平均数来看,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花18.2分钟短视频上,仅次于通讯社交(43.1分钟)和新闻(26.9分钟)

2018年11月,根据日活(数据源于艾瑞、QuestMobile、七麦等平台),国内短视频版图已基本泾渭分明:

第1梯队:快手抖音

两家凭借先发的分发技术优势,加上极强的增长策略,分别迅速收割了5环内、5环外的用户。

现在增长模式、内容运营模式已趋于稳定。两家在10月30日同一天,分别宣布进入新一轮商业化重心尝试。

  • 抖音:蓝V计划(让企业,做好营销
  • 快手:营销平台(让红人,做好电商

第2梯队:西瓜视频、火山视频

增长是主要任务,但同时也在做流量的变现。

第3梯队:微视、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美拍……

处于“耕耘”阶段,增长是核心任务。

底层梯队:yoo、快视频(小米)、最右……

处于“耕耘”阶段,增长是唯一任务。

虽然,抖音、快手用户量稳定。但除了BAT依然不乏有新的入局者,期望通过新的产品形态分一杯羹。

为清楚BAT不同的产品形态,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做的短视频行业用户画像

首先,我们将市场上短视频赛道产品类型分为两类:

(1)5-60秒的短视频(快手、抖音、微视等)

视频基本是一个内容,多为生活记录和表演,内容更为真实。

创作成本低,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

(2)1-15分钟的短视频(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等)

视频基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综艺、游戏、小品等),内容维度更多,感染力更高。

创作成本高,以PGC(专业内容生产者)为主。

不同的产品类型,又有不同的目标用户

  1. 对三俗内容感兴趣,平均文化较低,主要分布在三四五线小城市或农村,内容更多是“老铁式”演绎的街边才艺。以快手、西瓜、好看视频等为代表。
  2. 对新潮内容感兴趣,平均文化较高,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内容更多是“新潮式”表演的生活趣事。以抖音、微视、yoo视频等为代表。

所以我们把短视频分为四类用户:小土、大土、小潮、大潮。

  1. 小土:对三俗内容感兴趣,看5-60秒短视频。(快手、火山小视频、全民小视频)
  2. 大土:对三俗内容感兴趣,看1-15分钟短视频。(好看视频、西瓜视频)
  3. 小潮:对新潮内容感兴趣,看5-60秒短视频。(抖音、微视、美拍)
  4. 大潮:对新潮内容感兴趣,看1-15分钟短视频。(yoo视频、秒拍

清楚了这四套用户画像,你会发现,现在所有的短视频之争,本质就是在抢夺这四类用户。

二、乱战(各公司的打法)

1. 快手

2012年11月,快手从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平台。

快手主要内容为:喊麦、暴饮暴食、美女、残疾人表演、成功学、猎奇等等。

以农村包围城市打法,收割底层流量。通过短视频+直播+强运营,用户已突破7亿。快手,让长期被忽略的底层人民的文娱需求,被极大满足。

基于快手平台独特情感定位,加上长期以来的精细化运营,让平台与用户形成了“老铁关系”,具有极高的忠诚度。

随着“老铁关系”的形成,快手的红人电商自然水到渠成。有粉丝、有内容、有变现,红人针对用户输出内容,或品牌营销或电商,这就形成了“粉丝经济”。

10月30日,快手发布快手营销平台,平台定位“社交商业引擎”。值得关注的是,开放了“广告接单”和“电商”两个商业模块。

快接单+快享计划:

面向头部、中腰部的优质创作者的广告接单业务。

我的小店:

开放电商,快手会与阿里妈妈、京东和拼多多合作,帮助红人进行变现。

2018年,是快手商业化元年。考虑到商业内容对平台内容生态必然会造成影响,在商业化方面快手一向谨慎。

如今的这一尝试不知是否做好准备?

2. 字节跳动

抖音、西瓜、火山

(1)抖音

抖音已经成为短视频赛道的老大,虽日活和用户量与快手相差不大。但不论是传播力、还是消费能力,抖音用户的价值都远高于快手用户价值。

如果你刷抖音快手,不难发现,快手上基本没有品牌入驻。但抖音上的海底捞美团支付宝等等品牌的营销活动都获得不错效果。

除了企业更关注抖音的用户外,抖音也非常重视企业用户的运营。

10月30日,抖音发布蓝V计划(让企业,做好营销)

其实,每次人与信息连接方式的变化,企业的营销行为都会发生迁移,从最早的广播到电视,后来从校内网到微博。

自然,在抖音成为信息生态的主阵地后,进而企业营销也随之转向抖音。所以,企业用户是抖音接下来的商业计划新核心。

加强企业号功能,定时长效的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实用的营销指导,不知是否能撬动多少企业入驻抖音开展营销呢?

再来看看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

快手的下沉市场,是资本看中的金矿。字节跳动要技术有技术,要运营有运营,加上抖音的成功。这块肥肉,张一鸣自然不愿拱手相让。

火山和西瓜,这两款就是瞄准了下沉用户的产品。

(2)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

利用网赚的增长模式,拉动了不少没被短视频覆盖的下沉用户,也抢到了不少快手用户。但是,快手的“老铁关系”社区文化壁垒,加上快手拥有大量的优质UGC,火山想吃下更多市场,恐怕是一场持久战。

(3)西瓜视频,则更像一个“媒体”

其中的小视频类目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抖音和火山。

针对下沉用户,核心内容为1-15分钟短视频内容。将以往的文娱资源(综艺、电影、电视剧等)二次加工,还签约大量PGC(专业生产内容者,卫视、新闻、游戏等)。随着视频时长的增加,根据内容的丰富性和共情能力来争夺下沉用户。

这是不同维度的打法。

在今年3月与优酷签约,再一次的提升了平台的内容数量、质量。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西瓜视频宣布投入40亿进军综艺市场,除了抢食“爱优腾”付费用户红利,也说明,西瓜视频不断在尝试新的优质内容制作模式。

奋斗在路上的西瓜、火山,能否把下沉市场抢过来?称王称霸的抖音,又能否抵御住腾讯短视频矩阵的冲击?

3. 腾讯

腾讯内部赛马,相继推出10多个短视频App,寻找短视频爆款。

腾讯之前能够连接孵化一切,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极具用户粘性的社交关系网络。或许其中原理也与字节跳动一直想做社交却都没有成功一样。

短视频生态不需要社交关系。

(1)微视

微视是腾讯花了大量资金投入的明星产品。

腾讯今年3月重启微视,用30亿扶持微视高额补贴抢夺红人、冠名各大综艺。一条S级的短视频可以拿到4500元左右的补助,通过MCN(视频平台经济公司)广泛在抖音等各个平台挖红人。

9月微信开放的朋友圈拍摄入口,但是从目前从各个数据公司的数据来看,微视在短视频赛道中,TOP5都排不上。

现在只要打开微视,刷上一会,会发现有不少内容都是模仿抖音,甚至是照搬。或许是在微视的表现不佳,10月,腾讯的新短视频产品产品yoo冒了出来。

(2)Yoo

11月1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腾讯发布yoo视频项目,高调喊话:“短视频市场还未盖棺定论。”

在初期,Yoo视频就进驻了一批知名KOL(papi酱、李子柒、办公室小野、七舅脑爷等)。Yoo视频的内容也更强调视频质量和调性,大多由机构和红人提供。除此之外,还推出了“Yoo赛道”,每个赛道都会设定一个视频主题,引导用户创作,且赛道都设定了奖励来刺激用户创作。

另外,yoo在公交站、地铁等人流较大的地方投放了针对年轻人的宣传。试图通过高质量PGC(专业内容生产者)+明星效应来吸引第一波流量。

用“赛道”模式让用户玩起来,想打打造青年文娱社区yoo,留存用户。

把资源全部投入在“微视”和“yoo视频”的腾讯,是否能逆风翻盘?

与腾讯相比,百度采取了另外一套短视频策略。

4. 百度

这次的百度,发挥了以往腾讯的作风。

好看视频,就是没有直播的西瓜视频。全民小视频,就是没有直播的火山小视频。

虽然起步较晚,但依靠百度系的流量优势,好看视频的增长非常可观。

虽然投入不少资源,但目前距离抖音、快手还有一大段距离,处于“耕耘”阶段。

5. 阿里

或许根据之前“来往”走社交失败经验,阿里深知自己没有短视频的基因和优势。

阿里则看似放弃了短视频之争。但回想阿里战略投资微博,阿里比谁都知道流量对于电商的重要性。

前不久,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的新一轮融资中,也出现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投资机构名字(云锋基金)。旗下APP“鹿刻”,定位为生活消费类短视频社区。

首页也根据一个人常规的消费需求,划分为扮靓、旅行、美家、好吃、童趣、萌宠等门类。

视频源主要为用户购物以后的真实分享,创作者可以在视频插入商品链接,其他用户观看时可一键跳转至淘宝商品页,实现边看边买的商业闭环。阿里对鹿刻的期望,年底日活能过千万。但定位原因,一心只为电商服务,从上线近3个月数据来看,怕是很难实现了。

阿里投资字节跳动,围绕电商创建短视频,或许已经打算退居短视频赛道后台。

说完快手抖音和BAT在短视频赛道的动作,不难发现,短视频成为人与信息连接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社区。

当然短视频依然是几大巨头都不会错过的领域,短视频行业的拼杀,将愈演愈凶。而且,能上牌桌的公司(波波视频、秒拍、美拍、快看视频等),也还在底层奋力增长。

三、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虽然快手、抖音凭借短视频分发技术占领先机,但短视频赛道从“收割地盘”进入到“攻守地盘”阶段:

  1. 经历1年多的野蛮生长,绝大多数用户基本被覆盖。
  2. 随着短视频分发技术的成熟,分发技术不再是行业壁垒。
  3. 增长黑客业态的成长,任何平台都是能够接触到目标用户。

那“攻守地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分析1分钟内的短视频

拿抖音、微视为例:微视的增长方向,只能是去抢抖音的用户。

我们假设抖音用户的行为轨迹:

  • 抖音用户,被微视广告(明星、KOL)吸引下载APP。
  • 首次体验微视,所产生的“愉悦值”高于抖音,留存微视。
  • 首次体验微视,所产生的“愉悦值”低于抖音,返回抖音。

愉悦值= PGC+UGC(经过算法分发)

在PGC(专业内容生产者)输出能力差异不大情况下,UGC(用户原创内容)变得尤为重要。

观察抖音,你能看到的大量用户原创内容,这也源于抖音注重UGC(用户原创内容)培养和优秀的运营(主题策划),所以抖音平台较微视来看,其创作氛围才是其壁垒 。观察微视,微视投入资金签了不少PGC(专业内容生产者),但其UGC(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多为抖音套路(模仿或照搬)。

所以不论是抖音用户或微视用户,体验另一款APP时,会产生“我都看过的”感觉。这也使得抖音和微视的攻守维持平衡状态。

1分钟内的短视频平台,创作门槛低,越多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才能让算法分发更有趣的内容给用户,从而让用户的“愉悦值”高于其他平台,这样才能“守住”城池。

其它APP想“攻下”城池,打败抖音和快手,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良性机制促使UGC(用户原创内容)输出批量内容,且内容质量均值一定得高于竞品。

我们再来分析1-15分钟的短视频

其创作门槛较高,所以这块战场的核心是PGC(专业内容生产者)。

西瓜视频和好看视频,面向下沉用户。能够迅速崛起,除了各自签约了不少PGC(卫视、新闻、游戏等),更重要的原因是以往的文娱资源(综艺、电影、电视剧等)二次加工。其功劳当然离不开拥有大量版权资源的优酷和爱奇艺。但以往的资源有限,是消耗品,这当然不是良性的发展。

yoo视频,面向新潮年轻用户。虽然通过赛道模式,固定模板来带动普通用户制作超过1分钟内容,但大多数用户的创作能力依然不高,从现在体验来看,内容质量较差。

国内优质PGC其实并不多,造成用户体验的综合“愉悦值”较低,这也是西瓜、好看等平台用户量低于抖音、快手的核心原因。

如何抢占、聚集、培养更多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是西瓜视频和好看视频谁能获胜的关键,也是两个平台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

结语

本文分析了:

(1)短视频赛道现状

短视频梯队显现短视频赛道的用户画像

(2)乱战(各公司的打法)

  • 快手、抖音稳定运营,往不同商业化尝试。
  • 腾讯,屡败屡战,微视之后推出yoo视频。
  • 百度,好看视频已获成效,继续耕耘。
  • 阿里,投资字节跳动,围绕电商创建短视频。

(3)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1分钟内短视频,优秀的运营能力,营造良好的UGC氛围;1-15分钟短视频,抢占、聚集、培养更多的PGC(专业生产内容)。

短视频之争实质是“内容之争”。

我们说了短视频的四类用户(小土、大土、小潮、大潮),基于信息平台的原因,每一类都会和微博一样,最终仅会剩一个玩家。

小土(快手)、小潮(抖音)或许已经基本稳定,大土(西瓜、快看)胜负未分,大潮,还未有冒头的玩家。

短视频战争已进入下半场,你认为,快手抖音可能被颠覆吗?你认为,西瓜、快看谁赢谁输?你认为,yoo视频会成为“大潮”中的头部玩家吗?

短视频下半场,已经开战。

 

作者:李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李写

]]>
短视频下半场! //www.f-o-p.com/105740.html Sun, 11 Nov 2018 01:16:56 +0000 //www.f-o-p.com/?p=105740

 

本文将阐述:

  1. 短视频赛道现状
  2. 乱战(各公司的打法)
  3. 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短视频赛道进入下半场,留给腾讯的时间不多了。

一、短视频赛道现状

据Trustdata统计:

18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最高峰5.9511亿。进入Q3,有所下滑,稳定在5亿左右。9月份对应的用户规模为5.1959亿。

据猎豹统计:

从全民平均数来看,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花18.2分钟短视频上,仅次于通讯社交(43.1分钟)和新闻(26.9分钟)

2018年11月,根据日活(数据源于艾瑞、QuestMobile、七麦等平台),国内短视频版图已基本泾渭分明:

第1梯队:快手抖音

两家凭借先发的分发技术优势,加上极强的增长策略,分别迅速收割了5环内、5环外的用户。

现在增长模式、内容运营模式已趋于稳定。两家在10月30日同一天,分别宣布进入新一轮商业化重心尝试。

  • 抖音:蓝V计划(让企业,做好营销
  • 快手:营销平台(让红人,做好电商

第2梯队:西瓜视频、火山视频

增长是主要任务,但同时也在做流量的变现。

第3梯队:微视、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美拍……

处于“耕耘”阶段,增长是核心任务。

底层梯队:yoo、快视频(小米)、最右……

处于“耕耘”阶段,增长是唯一任务。

虽然,抖音、快手用户量稳定。但除了BAT依然不乏有新的入局者,期望通过新的产品形态分一杯羹。

为清楚BAT不同的产品形态,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做的短视频行业用户画像

首先,我们将市场上短视频赛道产品类型分为两类:

(1)5-60秒的短视频(快手、抖音、微视等)

视频基本是一个内容,多为生活记录和表演,内容更为真实。

创作成本低,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

(2)1-15分钟的短视频(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等)

视频基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综艺、游戏、小品等),内容维度更多,感染力更高。

创作成本高,以PGC(专业内容生产者)为主。

不同的产品类型,又有不同的目标用户

  1. 对三俗内容感兴趣,平均文化较低,主要分布在三四五线小城市或农村,内容更多是“老铁式”演绎的街边才艺。以快手、西瓜、好看视频等为代表。
  2. 对新潮内容感兴趣,平均文化较高,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内容更多是“新潮式”表演的生活趣事。以抖音、微视、yoo视频等为代表。

所以我们把短视频分为四类用户:小土、大土、小潮、大潮。

  1. 小土:对三俗内容感兴趣,看5-60秒短视频。(快手、火山小视频、全民小视频)
  2. 大土:对三俗内容感兴趣,看1-15分钟短视频。(好看视频、西瓜视频)
  3. 小潮:对新潮内容感兴趣,看5-60秒短视频。(抖音、微视、美拍)
  4. 大潮:对新潮内容感兴趣,看1-15分钟短视频。(yoo视频、秒拍

清楚了这四套用户画像,你会发现,现在所有的短视频之争,本质就是在抢夺这四类用户。

二、乱战(各公司的打法)

1. 快手

2012年11月,快手从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平台。

快手主要内容为:喊麦、暴饮暴食、美女、残疾人表演、成功学、猎奇等等。

以农村包围城市打法,收割底层流量。通过短视频+直播+强运营,用户已突破7亿。快手,让长期被忽略的底层人民的文娱需求,被极大满足。

基于快手平台独特情感定位,加上长期以来的精细化运营,让平台与用户形成了“老铁关系”,具有极高的忠诚度。

随着“老铁关系”的形成,快手的红人电商自然水到渠成。有粉丝、有内容、有变现,红人针对用户输出内容,或品牌营销或电商,这就形成了“粉丝经济”。

10月30日,快手发布快手营销平台,平台定位“社交商业引擎”。值得关注的是,开放了“广告接单”和“电商”两个商业模块。

快接单+快享计划:

面向头部、中腰部的优质创作者的广告接单业务。

我的小店:

开放电商,快手会与阿里妈妈、京东和拼多多合作,帮助红人进行变现。

2018年,是快手商业化元年。考虑到商业内容对平台内容生态必然会造成影响,在商业化方面快手一向谨慎。

如今的这一尝试不知是否做好准备?

2. 字节跳动

抖音、西瓜、火山

(1)抖音

抖音已经成为短视频赛道的老大,虽日活和用户量与快手相差不大。但不论是传播力、还是消费能力,抖音用户的价值都远高于快手用户价值。

如果你刷抖音快手,不难发现,快手上基本没有品牌入驻。但抖音上的海底捞美团支付宝等等品牌的营销活动都获得不错效果。

除了企业更关注抖音的用户外,抖音也非常重视企业用户的运营。

10月30日,抖音发布蓝V计划(让企业,做好营销)

其实,每次人与信息连接方式的变化,企业的营销行为都会发生迁移,从最早的广播到电视,后来从校内网到微博。

自然,在抖音成为信息生态的主阵地后,进而企业营销也随之转向抖音。所以,企业用户是抖音接下来的商业计划新核心。

加强企业号功能,定时长效的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实用的营销指导,不知是否能撬动多少企业入驻抖音开展营销呢?

再来看看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

快手的下沉市场,是资本看中的金矿。字节跳动要技术有技术,要运营有运营,加上抖音的成功。这块肥肉,张一鸣自然不愿拱手相让。

火山和西瓜,这两款就是瞄准了下沉用户的产品。

(2)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

利用网赚的增长模式,拉动了不少没被短视频覆盖的下沉用户,也抢到了不少快手用户。但是,快手的“老铁关系”社区文化壁垒,加上快手拥有大量的优质UGC,火山想吃下更多市场,恐怕是一场持久战。

(3)西瓜视频,则更像一个“媒体”

其中的小视频类目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抖音和火山。

针对下沉用户,核心内容为1-15分钟短视频内容。将以往的文娱资源(综艺、电影、电视剧等)二次加工,还签约大量PGC(专业生产内容者,卫视、新闻、游戏等)。随着视频时长的增加,根据内容的丰富性和共情能力来争夺下沉用户。

这是不同维度的打法。

在今年3月与优酷签约,再一次的提升了平台的内容数量、质量。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西瓜视频宣布投入40亿进军综艺市场,除了抢食“爱优腾”付费用户红利,也说明,西瓜视频不断在尝试新的优质内容制作模式。

奋斗在路上的西瓜、火山,能否把下沉市场抢过来?称王称霸的抖音,又能否抵御住腾讯短视频矩阵的冲击?

3. 腾讯

腾讯内部赛马,相继推出10多个短视频App,寻找短视频爆款。

腾讯之前能够连接孵化一切,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极具用户粘性的社交关系网络。或许其中原理也与字节跳动一直想做社交却都没有成功一样。

短视频生态不需要社交关系。

(1)微视

微视是腾讯花了大量资金投入的明星产品。

腾讯今年3月重启微视,用30亿扶持微视高额补贴抢夺红人、冠名各大综艺。一条S级的短视频可以拿到4500元左右的补助,通过MCN(视频平台经济公司)广泛在抖音等各个平台挖红人。

9月微信开放的朋友圈拍摄入口,但是从目前从各个数据公司的数据来看,微视在短视频赛道中,TOP5都排不上。

现在只要打开微视,刷上一会,会发现有不少内容都是模仿抖音,甚至是照搬。或许是在微视的表现不佳,10月,腾讯的新短视频产品产品yoo冒了出来。

(2)Yoo

11月1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腾讯发布yoo视频项目,高调喊话:“短视频市场还未盖棺定论。”

在初期,Yoo视频就进驻了一批知名KOL(papi酱、李子柒、办公室小野、七舅脑爷等)。Yoo视频的内容也更强调视频质量和调性,大多由机构和红人提供。除此之外,还推出了“Yoo赛道”,每个赛道都会设定一个视频主题,引导用户创作,且赛道都设定了奖励来刺激用户创作。

另外,yoo在公交站、地铁等人流较大的地方投放了针对年轻人的宣传。试图通过高质量PGC(专业内容生产者)+明星效应来吸引第一波流量。

用“赛道”模式让用户玩起来,想打打造青年文娱社区yoo,留存用户。

把资源全部投入在“微视”和“yoo视频”的腾讯,是否能逆风翻盘?

与腾讯相比,百度采取了另外一套短视频策略。

4. 百度

这次的百度,发挥了以往腾讯的作风。

好看视频,就是没有直播的西瓜视频。全民小视频,就是没有直播的火山小视频。

虽然起步较晚,但依靠百度系的流量优势,好看视频的增长非常可观。

虽然投入不少资源,但目前距离抖音、快手还有一大段距离,处于“耕耘”阶段。

5. 阿里

或许根据之前“来往”走社交失败经验,阿里深知自己没有短视频的基因和优势。

阿里则看似放弃了短视频之争。但回想阿里战略投资微博,阿里比谁都知道流量对于电商的重要性。

前不久,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的新一轮融资中,也出现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投资机构名字(云锋基金)。旗下APP“鹿刻”,定位为生活消费类短视频社区。

首页也根据一个人常规的消费需求,划分为扮靓、旅行、美家、好吃、童趣、萌宠等门类。

视频源主要为用户购物以后的真实分享,创作者可以在视频插入商品链接,其他用户观看时可一键跳转至淘宝商品页,实现边看边买的商业闭环。阿里对鹿刻的期望,年底日活能过千万。但定位原因,一心只为电商服务,从上线近3个月数据来看,怕是很难实现了。

阿里投资字节跳动,围绕电商创建短视频,或许已经打算退居短视频赛道后台。

说完快手抖音和BAT在短视频赛道的动作,不难发现,短视频成为人与信息连接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社区。

当然短视频依然是几大巨头都不会错过的领域,短视频行业的拼杀,将愈演愈凶。而且,能上牌桌的公司(波波视频、秒拍、美拍、快看视频等),也还在底层奋力增长。

三、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虽然快手、抖音凭借短视频分发技术占领先机,但短视频赛道从“收割地盘”进入到“攻守地盘”阶段:

  1. 经历1年多的野蛮生长,绝大多数用户基本被覆盖。
  2. 随着短视频分发技术的成熟,分发技术不再是行业壁垒。
  3. 增长黑客业态的成长,任何平台都是能够接触到目标用户。

那“攻守地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分析1分钟内的短视频

拿抖音、微视为例:微视的增长方向,只能是去抢抖音的用户。

我们假设抖音用户的行为轨迹:

  • 抖音用户,被微视广告(明星、KOL)吸引下载APP。
  • 首次体验微视,所产生的“愉悦值”高于抖音,留存微视。
  • 首次体验微视,所产生的“愉悦值”低于抖音,返回抖音。

愉悦值= PGC+UGC(经过算法分发)

在PGC(专业内容生产者)输出能力差异不大情况下,UGC(用户原创内容)变得尤为重要。

观察抖音,你能看到的大量用户原创内容,这也源于抖音注重UGC(用户原创内容)培养和优秀的运营(主题策划),所以抖音平台较微视来看,其创作氛围才是其壁垒 。观察微视,微视投入资金签了不少PGC(专业内容生产者),但其UGC(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多为抖音套路(模仿或照搬)。

所以不论是抖音用户或微视用户,体验另一款APP时,会产生“我都看过的”感觉。这也使得抖音和微视的攻守维持平衡状态。

1分钟内的短视频平台,创作门槛低,越多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才能让算法分发更有趣的内容给用户,从而让用户的“愉悦值”高于其他平台,这样才能“守住”城池。

其它APP想“攻下”城池,打败抖音和快手,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良性机制促使UGC(用户原创内容)输出批量内容,且内容质量均值一定得高于竞品。

我们再来分析1-15分钟的短视频

其创作门槛较高,所以这块战场的核心是PGC(专业内容生产者)。

西瓜视频和好看视频,面向下沉用户。能够迅速崛起,除了各自签约了不少PGC(卫视、新闻、游戏等),更重要的原因是以往的文娱资源(综艺、电影、电视剧等)二次加工。其功劳当然离不开拥有大量版权资源的优酷和爱奇艺。但以往的资源有限,是消耗品,这当然不是良性的发展。

yoo视频,面向新潮年轻用户。虽然通过赛道模式,固定模板来带动普通用户制作超过1分钟内容,但大多数用户的创作能力依然不高,从现在体验来看,内容质量较差。

国内优质PGC其实并不多,造成用户体验的综合“愉悦值”较低,这也是西瓜、好看等平台用户量低于抖音、快手的核心原因。

如何抢占、聚集、培养更多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是西瓜视频和好看视频谁能获胜的关键,也是两个平台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

结语

本文分析了:

(1)短视频赛道现状

短视频梯队显现短视频赛道的用户画像

(2)乱战(各公司的打法)

  • 快手、抖音稳定运营,往不同商业化尝试。
  • 腾讯,屡败屡战,微视之后推出yoo视频。
  • 百度,好看视频已获成效,继续耕耘。
  • 阿里,投资字节跳动,围绕电商创建短视频。

(3)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1分钟内短视频,优秀的运营能力,营造良好的UGC氛围;1-15分钟短视频,抢占、聚集、培养更多的PGC(专业生产内容)。

短视频之争实质是“内容之争”。

我们说了短视频的四类用户(小土、大土、小潮、大潮),基于信息平台的原因,每一类都会和微博一样,最终仅会剩一个玩家。

小土(快手)、小潮(抖音)或许已经基本稳定,大土(西瓜、快看)胜负未分,大潮,还未有冒头的玩家。

短视频战争已进入下半场,你认为,快手抖音可能被颠覆吗?你认为,西瓜、快看谁赢谁输?你认为,yoo视频会成为“大潮”中的头部玩家吗?

短视频下半场,已经开战。

 

作者:李写,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李写

]]>
搞清楚这8个问题,省掉你50%的广告营销预算! //www.f-o-p.com/105374.html Wed, 07 Nov 2018 07:44:32 +0000 //www.f-o-p.com/?p=105374

 

本文所谈的内容适用于营销运营、广告、新媒体文案等。不管是对于营销人,还是运营人,如何用广告做好营销一直是一个必学的课题。如何把广告的营销效果最大化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线上线下流量费用都暴涨的年代。

广告难做啊,一个不注意就浪费了50%营销费用,甚至全部浪费。

怎么办?

这里给大家8个建议,都是走过的血泪心酸路。

一、营销还没开始就可能挂掉

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很忙的,别指望别人每天就是等着你的营销广告出现。他很忙,可能是正在上厕所,可能正在和别人说话,可能在看报纸,可能在刷微信朋友圈,也可能在看微博热点,还可能在被另一个广告吸引着……

这个时候,你的广告面对是一个注意力非常分散的人,你要吸引他,让他把注意力放到你身上来。

怎么吸引呢?

(1)与我相关

你在街上,整条街都是来来往往的人,你大声喊“香喷喷的烧饼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可能有一些人会被你吸引。但如果你站在大街上,大声的喊“美女帅哥注意了!”可能效果会更好。话糙理不糙。

人们永远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在乎你讲的其他。所以,要想你的广告马上吸引他,“与他相关”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广告也正是这么做的:

有一项对人大脑的研究也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叫海马状突起的东西,会自动筛选和过滤我们接收的信息,而那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或形成反差,颠覆认知的信息往往能通过筛选。

(2)视觉吸引

要想吸引人的注意力,广告视觉/包装也很重要,它是最直观的冲击,看与不看就在一瞬间。

这里还是分2个点:

1)本身的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的视觉,你不需要做到与全世界不同(能做到最好),你只需要与竞品不同,这可能是产品包装的一大真谛了,营销包装也是如此。比如:之前大部分耳机绳是黑色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而iPod当时就用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颜色,马上就获得了大量的注意力,之后才谈及它的功能、质量等等。

所有人都惊讶“原来耳机绳原来可以做成白色的”。

要想与众不同,要想脱颖而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成不像这个品类的品类,广告也一样。

2)与周围广告的不同

还有时候,我们也不需要把自己完全打造得与众不同,根据周围的广告环境让自己不同就可以了。形成视觉反差,吸引注意力。比如:淘宝里的广告就很常见,卖家会观察排在搜索结果页最前面的那些广告,然后再快速的做出自己的广告。

他们发现大多数广告是橙色的,可能他们就做一个绿色的广告图;发现大多数广告放的都是美女,可能他们的广告图就是一个大大的数字……

这个时代,你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只有你的竞品,而是所有跟你抢夺用户注意力的产品。

解决了注意力的问题,另一个问题马上就来了,这就引出第2点。

二、你的广告核心目的是什么?

做营销,先不说很高级的策略层面,至少你要明确你的这个营销广告重点解决一个什么核心问题。

这里,需要从3个方面来看:

(1)用户还没有相关需求

对于绝大部分主流产品,都是有需求市场的。不过,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需求,或需求没被激活。

这时,广告目的就是要激活用户的需求,在他没有产生关注之前,你说再多自己产品的独特优势,说再多优惠政策都无济于事。

这个时候广告着重需要告诉他“为什么要使用这个产品”、“这个产品能帮你改变什么现在正在头疼的问题”、“使用这个产品后你的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等等。

(2)用户有需求,但还不知道你

目前大多企业投放广告就是这个目的,市场很大,有需求的用户很多,但是最可怕的是那些有需求的用户不知道你的存在,你的产品还没有参与竞争就被pass掉了。

这个时候,的广告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记住你的品牌,记住你的产品,记住你的产品是干什么的,记住你的产品有哪些明显特征。

那些关注产品、关于品牌的震撼点,能抓住注意力的点这个时候都可以拿出来背书。比如:“东半球最好的手机”、“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围着地球转三圈”等等都很快就让用户记住了产品。

一定要注意,做流量做曝光,不是把一个品牌名或产品名一摆上去就行了,而是你的产品有一个记忆点,让用户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解决他XX痛点的名字,这样才有意义。

不要整天追求广告的极致,搞什么造神运动,最终你的产品都没被用户记住,压根不知道是干啥的,那才叫悲剧。

(3)用户知道你,但也知道别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消费者有某类需求,知道你的产品,但也知道别人的,绝大部分营销竞争都发生在这里。

这个时候,广告目的就是让消费者看到你的强势卖点,你产品的突出优势、品牌的强大、价格的突出、差异化的特征、或者是老罗那样情怀化的东西等等。

这个阶段,各路门派大招齐发,你有差异化,我有高性能;你有逼格感,我有实力派;你有个人情怀,我有粉丝经济;你有技术专利,我有明星代言…….其实就是上一阶段的加强版。反正,这里的广告要让用户知道“为什么选我”、“我跟外面那些妖艳贱货有什么不一样”。

反正,你需要注意:你的产品现在处于那一阶段?这一阶段你的广告重点目的是什么?

三、需求不匹配,努力都白费

很多时候我们广告做得确实不错,产品和服务也的确得到了用户认可,可他们就是不买。

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用户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吗?如果没有需求的话,你的产品再好,他们当然也没什么兴趣。

所以,对于你的服务或产品,不妨沉下来好好思考下一个问题——“你的产品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什么产品形态,满足什么用户的什么需求“。

好好想想,能走不少弯路,最好能一句话概括你的产品定位,你都概括不了,用户需求如何匹配?

记得行业里有一句流传的警示名言:用户要的永远不是直径五毫米的钻头,而是直径五毫米的钻孔。

如果你没搞清楚用户真实需求,广告宣传点都包装错了,那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看不到效果也是很正常的。

这就像当年福特的例子“如果你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我要一架跑得更快的马车!”而其实,消费者的需求其实不是马车,而是快、更快。所以,汽车应运而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产品花重金包装得很好,宣传得也很好,的确很多人认可,但是如果没有和用户的真实需求匹配上,可能就会损失掉很大一部分用户,你都没接上线头,如何通电?

那么,有需求有广告重点后,怎么让消费者记忆深刻呢?这就引出我要说的第4个点。

四、你的广告有重复重复吗?

大规模的营销广告投放,有一个核心的目标:让人们记住你的品牌或产品,也就是占领用户心智。

而这就需要你重复、集中的投放你的广告。这里说的重复主要包含3点:

(1)广告内容的重复

一段时间的内容,广告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点或核心目标进行,不要一个广告里包含N个点,都是核心点,什么都想表达。

很多人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广告里面,就怕别人看不到,殊不知想当然了,现在留给广告的时间越来越少,消费者也越来越健忘。

(2)广告策略的重复

一个广告出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看见效果,没有重复的进行是成就不了记忆的,想占领用户心智就得占领用户时间。

千万不要今天一个广告营销策略,明天一个策略,不断的变,费钱费力。

所以做营销就要做到聚焦和高效,在固定的时间用聚焦的方式“洗脑”用户,直接达到沸点。

(3)广告核心关键点的重复

就像刚刚说的,广告要重点突出1个关键点,比如你的品牌名?你的产品核心特色?你的情怀?你的促销信息?等等。

那么,这个最重要的核心信息你就要在广告里重复,比如“上58同城”、“瓜子二手车”、“饿了别叫妈”这些广告等等,你会发现它会反复提及重点关键词,你记不住都不可能。

做好以上这些,营销效果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如何进一步减少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果呢?

来看看第5个建议。

五、你弄清楚用户购买决策流程没?

很多企业,如果想清楚自己用户的购买决策过程,就知道自己广告打得有多冤了!

正经一点来说,用户购买决策过程包括几个阶段:产生需求、收集信息、信息对比、购买决策,还有一个购后行为。

首先是产生需求阶段,我们的用户大多数情况下需求是怎么被刺激的,是发生在线下还是线上?

如果是线下刺激那加大线下的广告行为,如果是线上刺激,那相应的就要强化线上广告了。比如一个卖臭豆腐的,那肯定得线下铺开。

当然,有的需求是线上线下同时刺激的,那你就得清楚你的用户获取信息的所有渠道了,用户最集中在哪获取信息,用户最相信哪里的信息,你的广告就应该在那,确保信息被收集。

接着是信息对比以及购买决策环节,如果前面的信息收集环节都没有看到你的产品,这里就没你什么事了。

在这个环节,用户会各种犹豫,各种的综合对比,各种的权衡。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知道:用户对此类产品最关心的什么?什么会影响他们最后的购买决定?此类产品偏感性还是理性?我们的核心优势有没有在广告中体现……等等。

当然,在这个时候,很多广告会去抓住用户的心理弱点,比如:让用户产生“不立刻购买就会没有”的紧迫心理;比如:营造“稀缺”的氛围;比如:利用用户心理帐户,减少用户心理犹豫。

总之,你用户的购买决策流程你有弄清楚吗?最好是在一张纸上画出来,好好理一下。

哪些地方会刺激你的用户需求?你的广告是否足够有吸引力能够让用户感兴趣?你的用户主要会在哪些地方进行产品了解以及咨询,性价比怎么样?在决策对比环节,你的用户会更注重什么?你的广告有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布局?

解决了用户购买决策的问题, 还有一个用户行动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第6点。

六、别让用户行动起来难度太大

好,前面都没问题,我们的广告的确是和用户需求相匹配了,营销关键点等也都做得挺好,最关键的是,用户也都挺信任。但他们还是不行动?

问题在哪?

这是现在一个典型的营销问题,大伙一直在用大部分资源强调产品有多棒,而很少去不断告诉消费者“改变有多容易” “行动有多简单”,没有想方设法的让消费者觉得完成目标很容易。

这个很关键、特别关键。关键到基本都忽视了。

我们一定要让用户觉得行动起来容易,能很快达到目的。想一下,吸烟会伤身体这么恐怖的一个事实,就是因为戒烟实现起来不容易,大家都不愿去改变,更何况你那些不痛不痒的需求?

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去校医院免费注射破伤风疫苗。他们准备了两个版本的破伤风手册,不同组拿到的版本不同。

一组拿到的是高恐惧版本,使用了夸张的语言还配有高刺激的图片,例举了破伤风重症患者;而另一组拿到的是低恐惧版的,语言相对平实。而结果出乎意料,一个月后,真的去注射疫苗的学生比例居然一样,都只有3%。

而后实验继续,这次实验别的都没变,只是实验者在手册上增加了两点不痛不痒的内容:

  1. 一个是一张去校医院的地理位置图(谁都知道去校医院的路);
  2. 另一个是增加了疫苗接种的具体时间。

然而,就是这两个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内容,最终,去注射疫苗的学生大幅增加,比例增至28%,提高了9倍多。

这与产品本身无关,更多的是地图以及具体的时间让”去校医院注射疫苗”这个行为,看起来更加容易达成。

也就是说,不管你的产品和活动有多好,在没有好到消费者奉你为神话之前,要让消费者知道“你的产品容易实现需求“、”你的活动特别容易参加“、”你的APP一键就能使用“……

要告诉消费者“行动起来其实很容易” “轻松就能做好” “很多人已经做好了”…等等。

那么,到此,我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营销能够让效果倍增,但也仅仅是“相信”而已,不是老贼自己打脸,而是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

所以,下面第7个建议是一定要有的。

七、你的营销/广告有测试吗?

在我看来,前面所有的东西可以说都逃不过二个字:测试。

  • 你的广告有没有让用户产生兴趣,有没有刺激用户需求,这需要测试!
  • 你的营销核心卖点是不是用户关心的,这需要测试!
  • 广告有没有投对地方,标签定向有没有问题,这也需要测试!
  • 哪个营销策略转化率更高,这更需要测试!
  • ……

没有测试根本不行,没有什么广告天才,都是一步步测试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广告费至少都浪费了50%以上,但我们不知道浪费在哪。如果你不进行测试,那会浪费更多。

在营销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可以说绝对怎么样的,不进行实验,不进行测试,一次性就想做出好广告,那是闹得玩的。

什么叫好广告?

很简单,经过实战测试有效的广告就叫好广告。

注意,没有什么是最优的,反复测试不断扩大势能,才是最有效之举。

OK,下面说说最后一条

八、警惕大品牌神话论

笔者是支持企业重视品牌建设的,品牌对于企业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但有很多人,互联网高大上品牌看多了,每天看到各大品牌吊炸天的营销案例,慢慢就飘了!觉得自己就是身处超级大品牌。

作为中小企业,不是不能做品牌,而是应该“小心”的去打造品牌,因为输不起。

(1)别盲目迷恋模仿大品牌

模仿大品牌不要紧,要紧的是盲目模仿,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忽视掉自己的发展阶段以及定位。

大品牌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但是除了去学他们现在在干什么之外。

更重的是,要学习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打造出品牌,过去他们是怎么干的,他们在你这个级别的时候的策略是怎样的,都干了些什么?

营销运营人应该是创新者+历史学家,特别要做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分析大品牌历史上都做了哪些重大事件改变地位,千万不要只看别人现在,这样会被假象玩死。

(2)分清楚阶段性工作

想做好品牌,不要上来就像大品牌那样玩各种创意,玩各种品牌精神、品牌信念打造。

最开始我们一定要着手解决“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你都做到了吗?

反正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企业在品牌打造的路上直接就死在这里了!

没有阶段性的工作部署,你怎么知道广告现在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每一次广告的重点是什么?

(3)别开口就是高大上、国际范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高大上国际范好像成为打造品牌的代名词了。

  • 做一个产品发布会,向老板请示怎么做?答曰:一定要高大上。
  • 做一批产品广告投放到线下,向领导询问视觉上的意见?答曰:再来点国际范。
  • 策划一次活动,老板说:一定要高大上,最好再来点国际范……

相信这样的情况,大家遇到太多,你都不用问都知道他要说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把“高大上”、“国际范”等词拿到了品牌决策会议上。

这就是因为迷恋大品牌,没有搞清楚品牌的意义。

所以,一旦涉及到品牌方面的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说,那不就只能说:“呃~这个高大上一点,那个国际范一点…”因为高大上能给人牛气、硬气的感觉。

这完全就是莫名其妙的在花钱,非专业指挥专业做事,不行。高大上国际范救不了你,倒是可能在你高举品牌旗帜的时候害死你。

总结

总之,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小品牌,它必然先有了一套自己非常完善的销售流程。最大化提高自己的销售效率,应该是最应当聚焦的重点。

先保证温饱,再谈大力做品牌。而且品牌不全是砸钱,品牌建设无处不在,比如:服务好每一个客户,处理好每一次投诉,完善好品牌各项基础VI、升级现有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

好了,8个广告营销问题全部说完了,它们可能不会直接“杀死你”,但是会大大浪费你的营销预算,甚至毁掉你的目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木木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