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活动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7 Jul 2023 06:44:3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运营活动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运营活动9种数据陷阱 //www.f-o-p.com/320156.html Mon, 17 Jul 2023 06:44:38 +0000 //www.f-o-p.com/?p=320156

 

数据,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在进行产品开发,运营活动效果复盘,都需要数据辅助决策,而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客观数据,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欺骗大家的眼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下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又如何避免呢?

一、九种数据陷阱

01 数据可视化陷阱

先看下面两组数据:

(1)

数据会说谎?带你识别九种常见的数据陷阱

(2)

数据会说谎?带你识别九种常见的数据陷阱

从直观上来说,第二组数据的图形显示比起第一个图的震撼要更大些,或者说,问题似乎‘更严重些’,因为两个柱子的差距比第一个图的差距要小。

而实际上,他们都在描述同一个事实:2023年上半年总营收同比2022年上半年减少200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纵坐标的刻度线,第一张图纵坐标的起点是0,而第二张是3200w。

这里图一通过调整坐标轴的刻度,改变数据的视觉效果,从而误导观众对数据的理解。

02 相关性与因果

下图是夏天西瓜的销量与溺亡人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图,通过计算得知,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6(等于1为完全相关)。

有人得出结论:夏天游泳溺亡跟西瓜销量有直接关系,应该禁止西瓜销售。

数据会说谎?带你识别九种常见的数据陷阱

有常识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个笑话:夏天天气热,游泳人数多,所以溺亡人数变多,同时,夏天也会带来西瓜销量的提升。

这里为什么会闹出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主要是混淆了相关性和因果性。

相关性与因果关系的混淆: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时,不能简单地得出其中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的结论。

同时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因为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变量或潜在的混淆因素。在分析数据时,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控制变量,以确定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

03 放大有利数据

只看下图,可以得出:我们的销售额稳中有升,形式似乎一片大好:

数据会说谎?带你识别九种常见的数据陷阱

但是如果我们将今年所有月份的数据取出,结果与我们之前的结论完全相反:销售额随着月份的变化一直在走低,业务部门得想想办法了。

数据会说谎?带你识别九种常见的数据陷阱

这里是因为一开始的图只放了4-6月销售额有上升的时间段,放大了有利数据,用短期波动代替长期效应。给我们造成了错觉。

放大有利数据:在报告数据时,有可能选择性地呈现某些结果,而忽略其他结果。这种情况下,数据的误导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完整性或不平衡性。为了避免选择性报告的问题,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呈现数据,或者使用可信的数据来源。

其实在汽车行业就有这种惯例。汽车行业在公布数据时,如果增长的好,一般就说增长率;如果增长的不好,就会提排名;排名还不好的话,就开始说细分市场排名。而且还会把市场细分到几乎只有这款车的范围,这样就可以说自己在细分市场排名前几。

04 样本偏差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段子:过年返乡的列车上,记者向着车厢问到:买到票的朋友请把手举起来!刹那间,车厢里的乘客都将手举了起来,记者激动的播报着:从这里可以看出,群众们乘车难的问题已得到解决,每个人都有火车票!

这里其实是犯了样本偏差的错误,从一个有限的样本中推断总体特征时,样本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导致对总体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下,数据的陷阱来自于样本的选择或采集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随机抽样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一个实际案例:

某公司要评估某款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他们决定在购物中心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集了500份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受访者对新产品表示喜欢和有意愿购买。基于这个结果,市场调研公司得出结论认为新产品在市场上将受到广泛欢迎,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推广。

然而,结果显示新产品的销量远不及预期。公司内进行复盘,发现问卷调查可能有问题。

因为,调查问卷仅发放给购物中心的访客,未能涵盖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包括其他渠道或者不常去购物中心的消费者,他们的观点可能不同。这可能导致市场调研公司过度估计了新产品的市场潜力。

为了避免样本偏差导致结论出错的情况发生,市场调研应该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可以在购物中心之外的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或者使用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市场对新产品的态度和需求,并制定更准确的决策。

05 数据口径问题

假设有两个机构A和B,它们都在报告某个国家的失业率。

  • 机构A使用广义定义上的失业率,包括所有正在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的人,并将其与劳动力总数相除。根据机构A的统计数据,失业率为5%。
  • 机构B使用狭义定义上的失业率,仅包括那些正在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的人,并将其与就业人口相除。根据机构B的统计数据,失业率为3%。

由于机构A和机构B使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导致了失业率的差异。机构A的统计方法更加宽泛,包括更多的人群,因此失业率较高。

而机构B的统计方法较为严格,只计算特定群体的失业率,因此失业率较低。

这种差异可能会对政策制定和经济分析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机构A可能会认为需要采取更多的就业刺激措施,而机构B可能会认为就业市场已经相对健康。

这个案例表明,即使数据都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数据统计口径不同,进行解释时,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也会发生。

06 基数问题

(1)某件商品在50%折扣的基础上再打20%折扣,我们容易以为会有70%的折扣。

实际上,折扣只有60%——因为后面20%的折扣实在50%即五折的基础上折算的。

(2)A基金年化收益率对比去年增加了100%!容易让人热血沸腾,下一秒就想梭哈。

实际情况可能是:A基金去年的年化收益率只有1%,今年达到了2%,而同期的银行利率可能高于这个数。

07 样本分布是非正态分布

用平均数掩盖分布。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竞选演讲中曾经说到:我的2003年的减税计划让4000多万美国家庭平均少纳税1586美元,从纯数字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里有很强的误导性。

因为财富的分配不服从正态分布,大部分家庭收入不高,减税的额度非常有限,但小部分收入极高的家庭,减税的额度甚至能达到几十万美元,从而拉高了平均数。

实际上,当年减税的中位数是650美元,可以理解为有一半的家庭减税额度都没达到650美元。

08 数据样本不足

“今年经济学院的新来的研究生,有三分之一身高超过一米九,我们学院今年篮球赛夺冠有希望了。”

实际上,今年只录取了三名研究生,其中一个人身高超过了一米九。

这里其实犯了数据样本不足的问题,因为样本不足,用百分比掩盖规模。导致数据解读出误。

09 信息不完整

有这样一则数据:过去几十年,癌症的死亡人数增多。

这个数据结论看起来非常吓人。但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如:

  1. 现在的人数远远超过以前;
  2. 由于医学的进步,从前很多死因不明的案例,在现在,都被归到了具体的癌症类别;
  3.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各个易发病的年龄段人数在不断增加;

这里是犯了信息不完整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在分析或总结事物时可能会遗漏某些变化的原因。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获得所有相关数据,或者我们只关注了部分信息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二、总结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了数据误导性的九种常见的类型。分别是:数据可视化陷阱、相关性与因果、放大有利数据、样本偏差、数据口径问题、基数问题、样本分布是非正态分布、数据样本不足、信息不完整。

之后,再遇到别人用数据做出的论断时,建议先对照着上述的九种场景,防止陷入数据陷阱。

最后,多说一句:数据不会说谎,但解读数据的人会。

 

来源公众号:董点数据

]]>
活动运营的2个底层逻辑 //www.f-o-p.com/299852.html Thu, 17 Nov 2022 01:34:17 +0000 //www.f-o-p.com/?p=299852

 

有个说法:运营就是做活动。这么绝对吗?

想了想,有道理的。

运营能独立落地的措施,主要就三个:做活动、做内容、做社群。我的意思是不过多依赖产品和研发,自己说了算,能上线。

所以做活动这个措施,对运营来说重要又常见。

适用于很多种业务场景,双11和春晚红包这种是大型活动,kol招募和热点话题讨论是小型活动,灵活性强。

但我发现很多公司或产品,用不好「活动」这个措施。

不仅无法发挥优势的一面,还更多展现了负面效应。这次想从宏观一些的视角,聊聊活动这个很具象的事。

一、活动有啥特征

活动是达成目标的工具手段,要更好的被使用,所以先从抽象视角去理解活动,去看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就像医生给患者用药,总得先懂药。

虽说活动的形式和适用场景有很多,但分析下来,有这几个共性特征:

从内核到外延,运营活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 短期行为

长效的是业务或者产品本体,活动是嫁接在本体上的短期行为。

双11是电商平台全年中最重要的事,但全流程下来也就持续一个月的时间。有奖送礼发红包的活动,也有截止日期。

为什么是短期的?变长期又会怎样?

通常说,做活动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问题的存在理论上就是阶段性的,有时间期限的约束。

比如,新店开业全场5折,嗨吃7天。

解决的是新店开业可能没顾客的问题。起点高,人气旺,不仅看起来生意红火,而且后续复购顾客的数量也会更多。

这个阶段全场5折,放长时间周期来看,肯定是赚的。

如果这个活动,不是嗨吃7天,而是7个月。从商家视角来说,先不考虑成本的问题,从逻辑上都无法解释这个行为,常态打折,这不就是降价吗?

从顾客视角来说,也就没有时间窗口带来的稀缺感了,购物欲望会降低。

比如,暑期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

解决的是强化场景需求的问题。暑期孩子们放假了,有时间干点别的事,具体做点啥呢?这就是场景需求。

理论上有很多选择,可以去旅行,可以补课,也可以来参加夏令营。

这个场景需求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有时间窗口,常态化的需求就称不上场景,也不是活动这种形式能抓住的。

2. 直接拿结果

正因为活动是短期的,所以要求快速直接的拿到结果。爆发力和一针见血,是衡量一个活动做得好不好的重要视角。

有个规律,简化说就是:短期限,高起点。

所有时间期限比较短的事,要想拿到好的结果,就必须要在起点处冲到最高。

这样的案例很多:

  • 春晚红包活动,第一次抢红包的人数,决定了整体N次的效果;
  • 电影行业看票房,主要看首日和首周末,决定了票房的整体量级;
  • 开一场直播,刚开播前10分钟的人数,决定了整个直播的场观总数。

原因是什么?从两个不同维度解释。

从参与活动的用户构成角度说,对这件事更在乎的用户,都是第一时间参与的。这里的更在乎,要么是你的忠实用户,要么提前看到了活动预热。

在随后几天的参与用户,可能是首批参与用户的留存/复购用户,可能是因为首批用户影响带来的后续新用户,还可能就是单纯半路来的新用户。

在这三种情况里,前两者占大多数,都和首批用户有关。

可能会有人说,这个分析太主观了,很容易被挑战。当然也有另外一个角度论证。

从数据趋势角度看,起点越高,整体效果越好。

从内核到外延,运营活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从上图可看出,活动二的红+灰色块面积更大,整体效果比活动一更好,关键原因就是起点更高。

再说回「短期限,高起点」这个规律,对指导活动实操有什么价值呢?

非常有帮助!在很多细节执行层,或者决策场景下,了解这个规律,就可以用底层逻辑指导实操,而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

比如,要不要做活动预热,重要吗?

活动预热的资源,是都放在上线前,还是分散在上线后前几天?

在这种常见的决策场景下,就会知道预热当然重要,而且资源应该都放在活动前,以及活动第一天,竭尽全力把起点冲到最高。对于整体结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做为期一周的活动,负责人该怎么做过程管理?

难道真的要等活动结束后,才能知道活动效果吗?到那个时候,如果效果真的不达预期,岂不是已经无力回天?

回顾之前做活动的数据走势,看看前三天的关键指标,大概就能判断当下活动是否符合预期,可以有针对性的做调整,加点料或者上plan B。

总之,绝不能让自己在项目进行时是懵逼的、无法判断的状态。

3. 有针对性

上面提到,活动是短期的,因为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适用某个场景,所以活动具备针对性强的特点。

比如,针对某个群体、某个功能、某个时间节点或场景。

针对性,是通过主题+策略+触达来实现的。

先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

(1)主题:指外显的活动类型,或者内容方向。

图书满减活动,这个满减就是主题,不一定非要包装一个花哨的东西出来。有的时候包装过度还影响到转化,毕竟在电商平台内,用户懂满减的意思,也完全可以成为消费的理由。

在北京三里屯做快闪活动,也是主题。有创意传播点,有品牌包装,有用户参与。

主题是活动肯定会存在的要素,有的时候重要,有的时候也没那么重要。

(2)策略:指活动背后的逻辑,是由条件圈定和匹配的。

美团可以给价格敏感的用户,推促销商品,比如9块9特价吃大餐;给特定用户画像的用户,推跨品类转新活动,比如给宝妈推周边亲子游。

同理,针对新老客,又可以是不同的策略。甚至新客也可以区分渠道来源,红包来的肯定是价敏群体,搜索来的是对商品或品牌需求程度更高的群体,等等。只要能识别,后面就能有措施跟上。

所以,在一个大型活动里,针对不同的用户或需求场景,可以有不同的精细化策略。

(3)触达:指如何把活动推给用户,渠道是什么。

有了前面的活动主题和策略,就好比把菜都炒好了,色香味俱全。但总要端到食客眼前,才有价值。

触达用户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想让更多用户看到,是活动的第一个漏斗,决定了天花板有多高。如果只有100个用户看到,真正参与的不会超过30人,活动策划的再好也没用。

理论上能直接触达用户的方式:push、手机短信、站内私信、站内广告位、站外广告。

不必在新的触达渠道上花心思,所有方式大家都知道,这里没有信息壁垒。

关键在于活动的有针对性的策略组合,也就是如何把主题、策略和触达整合好。

王慧文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为什么麦当劳用纸质优惠券,顾客不仅要收集和携带,使用的时候还要用手撕,非常的麻烦。

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麦当劳用优惠券来分类用户群,划分出「对价格不敏感、对时间敏感的客户」和「对价格敏感、对时间不敏感的客户」。

后者可以手动剪优惠券拼接使用,这样麦当劳就做到面对全量用户层没优惠,但专门给某一部分群体发了券。

这个打折的优惠券,就把主题、策略和触达都整合在一起了,非常妙。

这本身就是有针对性的活动措施,用成本做杠杆,筛选出了目标受众。用纸质优惠券这种介质,触达到了这个目标受众。

4. 产品形态化

应该是,接近产品化的低成本形态。

改动产品相对来说是大事,不仅要占用研发资源、要与其他需求PK,更重要的是要衡量产品改动带来的其他相关变化。

举个极端的案例,活动负责人想给新用户设计一个弹窗,这样就可以让活动直接触达到受众。

但这个改动会牵扯到其他的因素,比如因为有了这个弹窗,新用户就看不到产品的核心功能或内容,有行为的新用户比例会下降。

与此相关,新用户的留存就会下降。

这还不算完。新用户的留存下降,会导致渠道获客的成本变高,也就是买一个活跃的新用户更贵了。这会直接导致投放策略的调整,有些渠道不能再出价了。

甚至商务同学谈好的资源都不能再用了,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是因为加了弹窗带来的。

从这个案例,就能看到一个看似没那么大的改动,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所以,我们在做某些不确定性的尝试,或者希望可以快速落地看效果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活动这种形式。

活动具备类似产品化的特征,用户会认为这是一种功能,或者一件大事。其实只是用H5来实现,用站内私信去触达。或者连H5都没开发,就只是设计了一张海报。

有了海报模板的工具,甚至不用提设计需求,运营自己就可以出海报。要知道,在很多场景下,海报美观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把信息传递到就可以。

这些方式,把落地成本拉到极低,但在用户面前又是和产品融在一体。

以上四点,就是活动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只有好的一面,还会有负面效果:

  • 活动是短期阶段性的,追求一针见血和爆发力,那么很容易带来的另一面,就是活动结束后效果就恢复原状,并没有给业务留下些什么。
  • 活动的强目标导向,确实能快速拿到A指标的增长,但可能会伤害BCD等更多指标,这是系统性关联的问题。

所以,活动这种工具是双刃剑,关键还要看怎么用。

二、活动怎么做

我提炼出,做好一个活动的四个关键点。目的不是去讲活动具体怎么做,不讲流程实操问题,把重点放在怎么思考。

从内核到外延,运营活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 价值判断

务必在做活动之前,先想清楚这组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对于整个产品或业务来说有什么收益?如何评价活动的价值收益,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如何避免活动带来的负面效果和风险?

这就是活动的价值判断,其实就是立项前要琢磨的。

(1)对产品或业务的收益

也就是具体措施对整体大盘的价值,怎么才能带来增量收益。以我的经验,很多活动是过不了这一关的,说不清。

说不清价值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确实没价值。因为之前在做,现在只是无脑跟进。

另一种是有价值,但没想明白,所以说不出。

思考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定位这个活动,是一个要什么结果的活动。比如,

1)要增长

通过这个活动带来的收益,是能明确带动整体大盘的。测算方式就是用做和没做活动去比,或者看活动收益在大盘的占比。

比如,没做活动的时候,每天有1万单。做了活动,每天有3万单。

这个事的坑在于,测算的归因逻辑。也就是说,怎么能证明带来的这些增量,是因为这个活动,而不是其他因素?

有可能是其他功能上线,或者是天气等外部因素,甚至就是大盘的正常波动。

2)补短板

补短板或品类这件事,特别适合运营手段,适合用活动这样的工具。因为属于单点定向爆破,人和活动干预起来更精准。

举一个补短板的案例。

当时在百度做K12问答(作业帮前身)的时候,发现高中数学的解决率和解决速度都比较低。当然这是正常的,毕竟更难。

这种短板,最适合活动解决。

可以是组合型活动,通过活动做线上招募,补充高中数学的供给能力;再通过激励杠杆,让全平台的供给能力向高中数学迁移。

比如之前解决一个问题得10个金币,如果是高中数学,就给20个金币。

先不要做成长期策略,用活动做一周,再看看是否对高中数学数据提升有效,以及同时也要看对其他学科是否有影响。这是上文提到过的,要系统性的思考问题。

同理,拓品类也一样。

如果这个活动是为了补短板,那就衡量这个短板有没有补上,更容易。因为毕竟是短板,所以基本可以理解为短期内的增量,都是这个活动带来的,拉出数据曲线也比较容易识别出。

3)稳头部

大部分产品都有头部效应,也就是头部的贡献占大盘80%,所以服务好头部,基本等同于稳住大盘。

比如淘宝的李佳琪、抖音的交个朋友、快手的辛巴家族。

针对头部做活动,或其他运营措施,大概率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没有特别明显的增量收益,另外一种是有增量收益,但属于对头部的短期消耗。

前者服务了头部,属于应该做好的基建,不应该衡量增量收益。

后者虽然有增量收益,但也要看相关影响,不能伤害生态等长期收益。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但只要明确是稳头部的活动,基本上就不会遇到价值判断模糊不清的问题。

4)建认知

认知,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的,是指对某个品牌或产品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认识。

有个逻辑,天下生意大概分为两种,要么是玩流量的,要么是玩认知的。

比如拼多多几年前开始做百亿补贴,能在这里买到Apple这样的品牌货,而且平台还有补贴,能便宜几百块。

这种业务肯定不是要利润的,而是建认知,以及破圈增长。

从某个维度来说,认知是带来后续交易的前提。用户要经历先注意到,再理解和信任,最后才有交易行为。所以在交易之前,都是认知环节。

这很像市场、品牌、PR做的事,但又不完全一样。

一旦提到这些单独的部门,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离业务远,结合的不够紧密。所以要建立认知,品牌或PR的传播是手段,业务本身也要有承接,拿的出东西。

以音乐App来说,认知已经打的很清晰了。

腾讯音乐有周杰伦,网易云音乐有评论和歌单。也就是前者版权全,后者有人味儿,用户按需选就好。

在建立这个认知的过程中,两个产品在过去几年做了很多事,如下图:

从内核到外延,运营活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从内核到外延,运营活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从上图,很容易看出两个产品在打认知的差异化。

(2)目标怎么设定

目标的价值在于指明方向,且衡量距离。不仅告诉团队,我们应该往哪里走,还要能说清楚有多远。

前面讲的活动定位,决定了这事是否应该做,有没有价值。

目标是更具体的一步,能给出这个活动是否实现了这个价值。做的有多好,或者差距有多大。

目标设定,分为两个方向:指标选取和数值预估。

1)指标选取

选择能体现活动价值的指标,做到「整体收益-活动价值-衡量指标」三者匹配。

以内容平台为例,假设活动的价值是补某个内容品类的供给短板,那么三者情况如下:

整体收益:

内容平台核心指标是DAU和营收,在DAU这个领域里,时长又是北极星指标。分析发现,时长的提升与内容供给的丰富度有正相关关系。再对内容供给分析得出,A品类的供给能力不够。

活动价值:

针对A品类的供给侧做活动,招募全网该品类的创作者入驻,同时给予冷启动资源扶持;对于平台内已有A品类创作者,也做流量激励活动,提升发布频次,从而达成A品类供给能力的提升。

衡量指标:

核心要提升A品类的内容创作者总量,及其发布频率,同时质量不能下降。用公式来说就是

A品类供给能力=内容创作者总量(新+老)✖️发布频率

因此这个活动的衡量指标就是:新引入内容创作者数量和发布频率、已有老内容创作者的发布频率。

另外还需要看约束指标,内容质量不能下降,这个可以通过人工抽查和大盘池子流转指标来看;同时还要核算Roi,因为奖励给创作者的流量也可以核算成钱。但这个活动定位是补短板,可以不要求Roi是大于1的。

从上述案例描述看,「整体收益-活动价值-衡量指标」三者是匹配的,都与A品类供给能力有关,逻辑也非常顺。

2)数值预估

指标已经选定,那么指标里的数值要怎么定呢?要合理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有两种方法:按趋势或看参照。

按趋势,是指看这个业务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去预估未来的目标数值。

比如要定2022年11月的指标,可以看一下2022年1-10月份的走势,以及从2019-2021年的增长情况,给出这个数值。

看参照,适用于没历史数据的业务,找一个近似的参照就行。

比如同公司内类似的业务,或者竞对的业务数据,预测出自己业务的目标数值。最初肯定都没那么准,数据都是慢慢积累和迭代出来的。

2. 长期持续

单次活动的效果非常有限,即使再漂亮,也是流星。

影响力最大、最费钱的活动,就是春晚。最近几年,春晚红包活动都被互联网大厂承包了。但从效果来看,还没人敢说自己在春晚获得的用户,留存怎么样。

肯定是不怎么样。

当然春晚不是一般的活动,也不是为了单纯去拿增长的,这里还有很多层面的收益。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一年做一次春晚红包活动,对产品的增长没办法有显著收益。因为这不具备持续性,即使有后续承接策略,和春晚也没办法相提并论,连不上。

(1)持续做下去才有效果

活动上线,数据一定涨;活动结束,数据一定回落,这是正常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活动之后的承接或者延续,这本来就应该有,属于基建或者正常运营范畴。

关键在于反复高频做。

一年做2次活动,和做12次活动,从增长效果来说肯定是后者更好。就像是人的心电图一样,持续跳动才有生命力。

在用户的「注意-理解-信任-交易-复购/推荐」这条线里,我们希望攻破整个全流程,这肯定是最理想的。

从活动这个手段来看,单次活动做的再好,只能攻破其中几关,比如注意到并交易。但可能也没那么理解,更谈不上信任和复购。

如果不继续做下去,这些用户也会丢失。

可以理解为:高频活动的不断重复,是不断把用户从注意到交易再到复购的过程。一次不行还有两次,两次不行还有五次。

只要活动形式和目标没有特别大变化,持续做下去,会有复利效应。

(2)活动是要持续优化的

只做一次,很容易踩坑,遇到各种问题,能力再强的团队也无法避免。只要持续做下去,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法论和留存,活动就会越做越好,之前踩坑的损失也慢慢找补回来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团、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

美团会在年底把下一年的营销日历列出,大致规划一下每个节点做什么活动,花多少钱。虽然具体情况到时都会变,但大框架都是确定的。

京东有三超(超级品牌、品类、单品)和秒杀,也都是成体系的活动玩法。

有成体系的活动方法论,也搭建起后台工具,组织上也有科学高效的协作流程,这对于公司来说,是特别宝贵的财富。

(3)有效的传播需要周期

好的活动,是有传播价值的。

有实力的大厂,会自己做PR传播,把这次活动的价值放大,可以拿到更多收益;没钱没资源的团队,仅依赖活动做得好,在圈层内也会有自发传播。

这些传播都很有价值,但往往因为不好衡量,被忽略了。

在H5还会刷屏的那几年,网易做了很多爆款策划。除了有些是给品牌定向做的商业化项目之外,其他的都能给公司带来品牌收益。

这样的传播,会带来更多的广告主咨询,会开拓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多的是让网易的死忠用户更喜欢这个品牌。

网易新闻、网易云音乐的团队同学,可能很少想过,品牌传播给自己这个产品带来的价值赋能,也很难用数字计算出来,但通过逻辑也不难推导出,肯定存在。

另外,短期的活动没有传播价值。

经常看到有些活动策划,虽然只有两周时间,而且很可能只会做一次,还去想怎么做传播。

我认为,这是没意义的。

从传播视角来说,如果活动确实厉害,有热点爆点,不需要主动传播,也会爆红全网。从抖音这些层不出不穷的大V、事件、梗来看,基本上没有事前主动策划的。

如果活动不会自发引爆,希望传播赋能,也是可以的。前提是需要有蓄力和爆发的时间窗口,这个过程无法省去。

只是两周的活动,还没完成蓄力,活动结束了。负责人去干下一个项目了,还有传播的必要吗?

3. 撬动资源

撬,是运营价值的体现。

用单点去撬动整体,用很少的资源换来很大的收益。

但撬动是需要有支点的,活动就是最好的选择。活动是独立的项目,给用户、给合作伙伴预期,让他们明白能在这里获得什么,以及自己应该做什么。

举一个创业公司的案例。

六年前,我在创业工作做一个潮流运动的社区。当时产品刚上线,没流量也没用户,挺发愁怎么开始。

我们做了招募活动去引入kol,但效果不好,没人来。与几位kol聊了聊,发现对方诉求是要保底流量。有流量,就可以合作。

于是我把希望放在站外,就想能不能曲线救国,用别人的资源帮到自己。

当时正是各家短视频平台的探索期,有红利,也有空子可以钻。微博/秒拍有个政策,机构在他们平台做账号,他们会给资源包,类似曝光、广告位、大号转发等。

我拿着秒拍的政策去找kol,只要入驻我们,就可以拿到秒拍这些流量,而且我们还可以帮着他们去做内容。

有些kol就答应了,和我们签了松散的合作协议。

我再拿着这些协议,去秒拍那里拿到了资源包。利用了当时的短视频红利和时间差,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拿到了平台和kol的资源。这个活动只是支点,背后策略才是更重要的。

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引入了几十位kol,让自己的社区产品完成了冷启动。

再举一个大厂的案例。

在快手的时候做泛知识内容,业内对快手的认知偏负面,很多kol不来。我当时的策略就是去做一个大型活动,只要先搞定少数人,就可以撬动更多的kol加入。

讲个细节,A学者是业内头部,之前想邀请他来快手,被拒绝,只能搁置。

两个月后,他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可以入驻快手。

核心原因不仅是看到了我们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里看到了B学者,直播活动搞得很热闹,这让A学者产生很大的兴趣。

一方面,有了标杆示范作用。A学者认为,如果我做了这件事,大概就是B学者这样的效果。心里有底,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比B学者更厉害,在新内容媒介上不能输给对方。

通过这个活动,撬到了几位之前拒绝后来又主动询问的kol。这就是利用了活动的撬动作用,把价值最大化。

而且从圈层效应来看,这样的活动持续做下去,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4. 闭环思维

虽然活动是单点的、短期的,但在思考的时候,必须以业务闭环的视角来看问题。

如果是增长获客活动,不能只考虑获客本身。还要去思考上游渠道有哪些,哪些渠道的用户才是更精准的。获客后这些用户该如何承接,怎么让他们有复购或者高频次访问。

简单来说,思考的维度要往上游和下游去延伸。

(1)单点的活动没价值

前文有提到,要想单点活动有价值,就要高频持续做。这里想表达,把点连成线,也会让活动更有价值。

有关价值这件事,不仅要说服自己,还要能说服别人。不能只凭主观经验,还要依赖客观指标。

活动后,效果怎么样?

单点活动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数据上也不可能呈现出有利的结论。那么,谁还会支持这样的活动持续做下去呢。

(2)动作变形伤害更大

活动是特别目标导向的事,如果目标设定不科学,团队文化比较偏激,就很容易出现那种动作变形的活动。

我总是开玩笑和大家说,没有运营完成不了的指标。

如果只是把关注点放在指标上,而不关注过程,不研究达成路径,很容易走向唯kpi的极端。指标是达成了,产品和公司却遍体鳞伤。

好的活动负责人,手里拿着活动的目标,视野里看着整体的发展。

从老板的视角来看,最怕下面的人只做自己的指标,不管全局。年底开会,每个部门的目标都完成了,结果公司的目标没完成,这是最可悲的。

(3)用做业务的视角做活动

活动,可大可小。一个大型活动,要把各种角色都卷入进来。

比如,美团大促活动。活动运营主要负责,需要设计师设计UI、前端做开发、后台产品优化工具、BD做商家拓展、增长做流量、平台给资源、数分做分析等。

这就是一个小型业务的配置。

想把一个活动做好,要求活动的负责人就必须以业务视角来做。怎样才能把这个业务做起来、后续品类怎么拓展、用户画像怎么完善、怎么提升复购?

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才有可能把事做好。

以上,就是全部。

能把一个活动做好,就有能力把一个业务做好、把一个公司做好。不能单点、短视的看问题,要从系统思维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作者:韩叙

来源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

]]>
运营0经验,如何策划好一场社群活动? //www.f-o-p.com/202728.html Tue, 07 Jul 2020 01:28:34 +0000 //www.f-o-p.com/?p=202728

 

作为一名运营新人,难免在做新活动时会不知所措。本文作者依据工作中项目实践的所思所想,结合实践案例,分享了策划一场运营活动的相关步骤和关键问题,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最近不管在微博还是知乎,都能看到很多人想转行做运营,也有的是刚入行对运营感觉比较迷茫,所以今天我就从运营新人的角度做一个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此篇只适合没入行或者刚入行的运营菜鸟,运营老鸟请谨慎阅读。

我自己看过市面上的很多运营文章,我认为我分享的跟其他运营文章不同的几点是:

  1. 实战性:呈现的是最真实的业务场景
  2. 接地气:没有专业名词,外行也能看懂3.易借鉴:看完就懂,就可以模仿操作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我对运营有了一个简单的概念。运营的工作其实就是基于一个目标做一系列的导向动作,这个动作的特点是流程化、精细化还要有一点儿节奏感。

说的直白点,就是基于一个业务目标,运营人要对目标进行不断地拆解,根据拆解的目标继续拆解,直到拆解不了,然后再顺着最底层拆解的目标向上执行、落地。为了更有代入感和实操感,下面我会以我之前策划的一个运营案例进行说明。

一、如何策划一场运营活动?

策划活动大体包含以下5个内容,分别是活动目的、活动节点、活动预热、活动物料、活动提醒。

1. 活动目的

活动目的至关重要,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目的,目的不同行为导向就不同,所以一定要花时间认真想,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拉新促活还是转化呢?

科普:运营里常常讲“拉新促活留存转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结合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说明,比如说点外卖。

  • 拉新:就是拉新用户。我们经常看到说邀请一个新用户送20元红包,这个其实就是拉新活动,为了得到这20元红包,就会辐射身边还没注册过的人,成功注册一个就算拉新一个。
  • 促活留存:拉来的新用户就要有其他运营手段把他留下,不然很可能今天注册明天就走了,再也不上了。所以运营要使出浑身力气让用户使用产品,让用户意识到产品价值,从而让用户产生消费或者达成其他你想要的目的。比如外卖中的红包、节日促销,都是为了让用户一直使用。
  • 转化:以上两步都是为了这一步做准备的,只有点外卖下单,前面两步的目的才算达到了。企业还是以盈利为主,所以所谓的运营地位,背增长和转化指标的薪酬都比较高。

2. 活动节点

这个是根据活动上线的时间来确定的,比如7天后就要上线一个活动,那么截止时间就安排在7天后,然后策划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下面是我之前策划活动的时间安排,策划的是一个线上直播课,面向的主要是留存用户,目的是为了促活。

  • 509 预热(微信文字或海报)
  • 510 发布物料到各个渠道
  • 511 512 周末
  • 513 活动提醒
  • 514 活动开始
  • 515 活动文章发布

……

在这个活动安排中,预热时间为起,活动文章发布为止,我们按此节点提前准备好。

3. 活动预热

根据活动大小的不同,我们预热和宣传的力度也不同,常规性活动一般提前3天预热,重要活动至少提前一周甚至一个月预热。这里澄清一个小误区,不是等到全部都准备好才可以预热,只要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就可以。针对预热我们就要思考:以什么形式预热?在哪里预热?要不要搞什么活动?

形式:H5?海报?文章?哪里:公众号?朋友圈?社群?搞活动:转发到群?对群有没有什么要求?转发到朋友圈给奖励?给什么奖励?

面对这么多问题,怎么能够快速做出决定呢?答案是思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促活。因为我们是基于社群策划的活动,所以:

形式上:决定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海报制作短快轻,是社群很主流的玩法。在哪里: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就定朋友圈和社群,如果添加的好友不多那就主要在社群内运营。搞活动:课程活动是第一次做,所以暂时没设置奖励活动,只是文案诱导转发。

后面几期设置活动了,但那是后话,在下一篇说,这一篇主要讲前期策划的思路。

4. 发布渠道物料

物料的准备就要按照活动节点来安排,要在大脑提前串联好整个活动流程。因为物料主要是面向用户的,所以我们以用户为出发点去思考要准备哪些物料。我们再来回顾下活动节点:

  • 509 预热(微信文字或海报)
  • 510 发布物料到各个渠道
  • 511 512 周末
  • 513 活动提醒
  • 514 活动开始
  • 515 活动文章发布

……

第一步触达用户的节点就是预热,刚才已经确定预热方式主要用海报在朋友圈和社群内宣传,此处的物料就是海报+配合文案。其实在预热前还做了正面反馈的露出,露出的案例着重于短期内使用就有效果的,激发用户使用欲望,是为了推出直播课提前做的一点小准备,所以说运营的特点之一是流程化。

这样操作有个前提:就是用户对你的产品已经建立认知,如果用户还没有认知,你就需要先建立认知,然后再激发他们的兴趣。

物料是海报+配合文案,那我们再细分:

海报:首先要思考海报上要写什么呢?

因为是直播课程,所以必不可少的信息要有课程、讲师、如何收听等3个主要内容。

课程:包含课程主题和课程简介讲师:包含讲师照片和讲师介绍如何收听:什么时候收听?在哪收听?

因为我们的用户一般都是晚上有时间,所以定在晚上7-8点直播,去掉忙碌的周一和周五,直播时间就定在工作日周三。涉及直播就要有直播平台,为了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就在市面上对比了几个主流的直播平台。对平台的要求是满足预测的看播人数,“傻瓜式”操作,学习成本低,最后按照这3点要求选择了一家平台。

直播课程运营海报,一般都会附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群,也可以是直播链接转化的二维码。

因为基于社群的运营活动很多,所以平时需要加好友定期维护,所以放置了个人二维码。

配合文案:重点就在于激发用户参与兴趣,那么该如何激发呢?

放出诱饵。诱饵可以是讲师的背景很牛逼,课程打磨时间足够长,之前听过的用户都说好,能帮助用户快速解决哪方面问题等。这个诱饵是根据你对用户的了解去设计。在预热的过程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看看文案怎么写更戳人,用户更喜欢看什么,一点一点对文案及流程进行优化。

5. 活动提醒

这个一般会在3个时间段进行提醒,分别是提前3天、1天、提前1-2小时。提醒方式一般是社群和朋友圈,个别用户会私聊。

直播前1小时做活动预热,提前跟讲师确认时间、设备以及直播物料等,确保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如有时间可以准备Plan B,以确保万无一失。

二、活动应该如何落地执行呢?

1. 活动预热

因为我们的直播时间预定在514也就是下周二,去掉周末的时间,其实留给预热的时间只有3天。所以预热的时间点,我确定在周四一次、周五一次、下周一至少2次。

周四预热:首次预热,用户面对这样横空出世的一个直播课程,第一次,我们一定要设置足够的价值点来吸引他。因为当时时间短,设计的时间比较紧张,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建议提前预留出一周的时间进行预热。

周五预热:在首次也就是周四预热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用户的痛点/痒点进行刺激。对于任何一个运营活动来说,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包装运营。因为用户群很庞大,除了共性特点,还有个性化的需求,每个人的痛痒点也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尝试在不同的角度运营,包装不同的价值点,激发不同的用户群。

比如在此次直播课之中,我可以包装讲师的牛逼背景,可以截图分享以往学员的评价,也可以讲课程的含金量、课程研发团队的丰富经验等。但运营时要注意节奏,不要太密集,否则容易被对活动不感兴趣的用户屏蔽。

我刚开始转行做运营的时候,个人微信加了很多用户,后来申请了运营微信之后,为了可以更好的运营和管理用户,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个人号的用户导流到运营号。

我尝试过发公开声明、运营直播课、社群日报激活、甚至是点赞送节气壁纸等,都带来了意向不到的效果,原本期待转化高的数据不高,没期待的,效果反而不错。从活动设计到落地,周期短反应快,很快就收到用户的即时反馈,这也是运营的魅力所在。

在微信号导流这件事中,在不同的时机,用不同的手段对用户进行刺激,这就是不同角度地包装运营。

下周一预热:目标用户已经在前面都调动起来,在临近直播的这个时间,最重要的是提醒用户不要忘记直播课,把听课时间预留出来。

2. 直播开始前

直播开始前1小时、半小时和开始前10分钟,都是比较关键的时刻。我们要确保设备、光线、网络、直播讲师、直播间等都正常,避免突发状况。

如果是直播,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直播事故。讲师是否到位?设备是否都齐全?直播间是否安静无杂音?PPT是否准备好?文件格式跟平台是否兼容?等等,在直播前确保正常。

  • 直播前1小时:这个时候就是简单提醒下用户直播1小时之后开始,文案上可以写#直播倒计时1小时#,然后拍一张直播的现场准备或者是分享直播链接,总之这会是为了正式直播时,烘托气氛。
  • 直播前半小时:在上一条的基础上,换个角度分享下与直播相关的事情。比如拍一个讲师忙碌的小视频,或者分享讲义的精华内容,放出诱饵,吸引还在犹豫不决的用户。
  • 直播前10分钟:一般都会有用户已经进入直播间,这个时候就是活跃气氛,告知用户直播注意事项。类似“直播在10分钟后马上就开始!”“评论区问题统一在直播后解答”等,跟进来的用户留言互动,营造良好的直播环境。

3. 直播开始中

如果你的直播间支持用户留言,那直播过程中,至少有一个人要关注评论区的情况。一是为了互动或者是解决用户疑问,二是为了查看是否有负面言论要严加控制。除了直播间内的用户,在直播间外,我们也可以把直播的精彩内容或言论发到社群内,吸引更多的用户来收听。

4. 直播开始后

在直播正式结束后,可以准备一个简单总结。用各种你能想到的维度,去推敲哪种形式更能打动你的用户。

收听人数多:可以写数据方面,比如直播结束后,共xx人次收听;数据一般:那可以写成效或者是故事,比如某某听直播,做了整整10页的笔记;也可以按照时间:从想法生成到落地,6人团队一共策划准备了2个月的时间……

以上就是我在社群直播活动,落地执行中需要提前准备的事情。结合上篇看,是不是觉得运营其实也没那么难呢?

 

作者:番茄

来源:番茄

]]>
运营活动拆解丨今日头条金币活动! //www.f-o-p.com/150550.html Wed, 31 Jul 2019 09:38:08 +0000 //www.f-o-p.com/?p=150550

活动的创意经常是影响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新颖的活动,不仅能带来流量,形成流量裂变,而且可以随着活动产品化,变成运营的功能模块,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这同时也是活动策划者们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毕竟灵感不是随时都有的。类似“支付宝集五福”、“微信红包摇一摇”的成功案例都是经过专业团队不断摸索、试验出来的成果。

那么作为零经验的我们,就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收集、拆解、组装这些经典新颖的活动案例,并且将这些提炼成为一套实用的方法论,吸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游刃有余的玩转活动运营。

02.活动类型

补贴类

03.面向人群:

刷新闻赚钱的阅读者

04.活动流程

活动流程:1、每成功邀请一位新用户首次下载并使用本APP,获得奖励现金红包。可将活动页面通过微信、QQ或者面对面、链接等方式分享给好友。

2、当被邀请成功的好友每天认真阅读3篇文章或视频,您将获得3元现金奖励,累计3天您共可获得9元奖励。如邀请者是首次邀请好友的,则可立即另外获得额外奖励1元,每个发出邀请的用户仅限一次。

3、递增奖励:被成功邀请的好友每天阅读1篇文章或视频, 则您可每次获得200金币,每天上限为10次。

4、金币每天凌晨自动兑换成现金,放入App账户中。

5、累计一定现金且达到提现额度后,可申请微信提现,提现一般3-5天到微信账户。6、以此循环。流程图

开发任务板块,让用户直接触达自己的奖励金额,明确每日任务。

03.获取成本

好友下载注册并阅读三篇文章获得300金币,即3元,累计三天为9元。首次好友邀请立得1元。好友每天阅读可获双倍,累计22元。共计32元,若好友完成率为30%,则平均一位好友获客率为9.6元。

04.成本归期

投入成本为开发成本和获客成本,回本主要依靠文章内的广告,开发成本属于一次性成本假设为20000元,获客成本为持续性成本,100w用户假设50%为推荐用户,投入480万,获客时间为3个月。头条广告假设0.2元/条,假设每天阅读3篇,每日获利60w,在获得100w用户后8天就回本。(数据均为假设)

05.风险

①营销风险:即使有金钱奖励,用户也不能每日坚持看新闻。所以还需要促活手段。

②用户数量:活动用户数量基数很重要,需要日活的广告为维持收入。

③产本内容:文中内容质量很重要,能吸引用户阅读。

06.影响范围

所有的今日头条用户,以及被拉新推广裂变的用户。

苹果新闻类APP中占据榜首,每日下载量在10w左右。

安卓类手机下载数量显示累计下载量27亿,近一个月下载量687万。

08.可延伸方向

小型的,短期拉新促活的手段,节日活动等。

购物节日活动

已有APP用户数量,通过已有粉丝数量进行拉新裂变转化。商家商品列表等。

拉新:

通过推荐码或者专属链接推广新用户下载APP并浏览商品,推广者每日可获得300金币,被推广者浏览商品越多,并持续打卡,推广者头三天每日可获得300金币,连续打卡7天可获得双倍金币。

促活:

前期预热:

假设有20万推广经费,前期酝酿通过用户每日完整浏览商品的数量转化为金币。前期需要建立浏览商品的连续性,每日打卡,连续打卡获得多倍奖励。

活动当天:

将金币转化为优惠券,或部分提现,在节假日使用,反向刺激消费下单。

 

 

作者:酷毙空手道产品人

来源:酷毙空手道产品人

]]>
案列分析:支付宝12月赏金运营活动分析! //www.f-o-p.com/113821.html Thu, 27 Dec 2018 09:54:35 +0000 //www.f-o-p.com/?p=113821 运营活动

本次简析涉及的思维模式:

  1. 一种简化理解的跨界思维,与大众拥有认知事物进行连接;
  2. 动态思维,动态看待事物的变化,在大趋势下观察深层趋势;
  3. 分级思维,将事物进行先分级后分析特征,与先提炼特征后进行分级的方法搭配使用。

以上是我的红包赏金截图,分为两部分:1)赏金种类;2)对应数量。

下面根据赏金种类的特征分为三个池子单独进行观察:

  • 第一个池子:成功池,已获得赏金;
  • 第二个池子:潜力池,赏金在路上;
  • 第三个池子:失败池,邀请失败。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获得赏金,扩大成功池。

怎么扩大成功池?跟成功池有关系的只有潜力池,成功池的规模变化跟潜力池的规模大小及成功转化率正有关。

比如:潜力池有10000(为了方便理解,假设数量固定),成功转化率为20%,那么成功池预计将增加2000,如果转化率不变,保持20%,潜力池规模减少至5000,那么成功池预计将增加1000。

数学公式:成功池变化=潜力池X转化率;根据公式,扩大成功池的方向有两个:

  1. 增强转化率;
  2. 扩大潜力池规模。

我们很容易着眼于第1个措施,努力增强转化率,使用A/B测试、漏斗分析等工具分析路径转化率,这是内功修炼;却不容易关注第2个措施,去寻求如何扩大潜力池规模,看一看潜力池是如何变化的,这是外功修炼。

任何一个事物,只要不是绝对的起点或是绝对的终点,都会存在上游下游,从关注自身,到关注上下游与自身组成的系统内流动,便是内外兼修。

从上面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潜力池规模变化取决了两个因素:蓄积的速度与流失的速度。

当蓄积速度大于流失速度时,潜力池规模逐渐扩大;当蓄积速度小于流失速度时,潜力池规模逐渐萎缩;要扩大潜力池规模,有两个方向:

  1. 增加蓄积速度;
  2. 减少流失速度。

第一个方向,要增加蓄积速度,需要从潜力池的上游去继续探索,先使用分级思维对潜力池进行一次分级:

从分级示意图中看,潜力池的源头是影响力或影响的辐射范围,通过这个分级图可以看到品牌建设与营销存在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几种广告的计费方式,比如:

  1. CPS:佣金模式,根据广告引入的用户付费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广告带来的人花了100块,佣金比例10%,给你10块;
  2. CPM:展示量模式,根据展示量来付费,广告展示了1000次,给你6块钱;
  3. CPC:点击量模式,根据点击量来付费,广告被点了3次,单价1块,给你3块。

根据潜力池分级图,要提升潜力池存量,有三个方向:

  1. 增强各级潜力池之间的正向转化率;
  2. 减弱各级潜力池之间的负向转化率;
  3. 增加初始值,扩大影响/辐射范围。

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及需要实现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模式,如果目标是扩大影响范围,则增加展示量CPM(展示量付费),如果后续路径转化率过低,则没有必要选择CPC(点击量付费),如果要与广告方形成可持续的长期关系,则选择CPS(佣金模式)更合适。

继续看扩大潜力池规模的第二个方向,要减少流失速度,有两个思路:

  1. 减少向成功池方向的流失速度;
  2. 减少向失败池方向的流失速度。

向成功池转化正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向成功池流失的速度不仅不能减小,还要增大。

假设我们正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潜力池(可转化池)存量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在减少存量流失速度的情况下增加流入成功池量,这要求我们必须同时从两个方向同时推进:

  1. 减少潜力池流失总量;
  2. 增加流失总量中流入成功池的比例。

如果原流失总量为1000,成功量为200,要求流量总量减少到700,同时成功量增加至300。

数学公式:流失总量=流入成功池总量+流入失败池总量。

从数学公式上来看,要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只有一个方法:大幅度减少流入失败池的量。

在这次支付宝红包活动中,规则为:3天内没有使用红包,则进入失败池。将规则再次细分,对其逼近失败的程度分级,又可以分为1天、2天、3天未使用红包这三个等级的失败池。

从图中可以看到,要实现大幅度减少进入失败池的量的目标,有两个方向:

  1. 减少轻度失败池向重度失败池转化速率;
  2. 增加各个失败池回归潜力池的比例。

对失败池分级,有助于更为精细化策略设计,针对更细的维度设计单独的策略。

还以支付宝这次红包活动为例,以下是红包额度的截图:

支付宝在设计活动时,分级设计非常明显,针对不同的跨越门槛的难度级别,至少分了三级:

  1. 全新使用级:未使用过某个服务,需要跨越全新使用的门槛,上图中的23.18元红包应属于此级;
  2. 建立新习惯级:使用过某个服务,但没有习惯性使用这个服务,上图中的额1.18元应属于此级;
  3. 延续旧习惯级:无需刺激即可延续原有习惯,这位0.10元的可怜人应属于此级。

这又是一类三个池子,是大池子中的小池子,可见所谓的随机并不是真正的平等随机,而是先进行分级,后对不同的级别再设定随机范围。

由于分级的存在,对同一个用户来说,其所属分级是在动态变化的,越是习惯于使用支付宝,支付宝支出大额红包的必要性就越小,红包也必然会随着支出必要性减弱而减小,这是隐藏在红包数量(份)变化趋势下的单位红包额度变化的趋势。

红包总额度=红包总数(份)X单个红包额度,可见要实现最终目标(红包总额度),需要同时关注红包总数(三个池子)的变化趋势以及单个红包额度(高收益红包占比)的变化趋势。

以上就是我对支付宝这次赏金活动的粗略分析,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分析,比如用户显示的名字,从开始省略姓到后面只保留一个字,不过不是本次分析的重点。

为什么要选择支付宝红包活动进行分析呢?

原因有二:

  1. 这是一个复杂概念的基础;
  2. 要理解复杂的概念,需要一个大家都拥有基本认知的事物作为载体。

如果没有支付宝这次活动,我可能会用水力发电来解释三个池子的基本原理。

在理解了原理的基础后,就可以开始理解真正的三个池子理论了:

特别说明:以下公式仅考虑三个池子的关系,未将外部因素纳入考虑:

  1. 第一个池子:成功池变化=潜力池流入+失败池流入-流向潜力池-流向失败池;
  2. 第二个池子:潜力池变化=成功池流入+失败池流入-流向成功池-流向失败池;
  3. 第三个池子:失败池变化=成功池流入+潜力池流入-流向成功池-流向潜力池。

这些公式与上面所有的分析,都基于一个基本思路:任何事物的改进都至少有两个方向:增强正向流动与减弱负向流向,而理清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两个方向。

而这一切,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探索,为了找出事物将要发生的变化,然后去探索各种可能性,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越来越接近趋势的真相,也将越来越接近于看到未来。

 

作者:天下雪,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天下雪(skyfollows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