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 KTV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5 May 2017 02:43:0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迷你 KTV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产品运营背后的解构与重构:宝洁品牌王国为何被“肢解”?今日头条为何能平台化? //www.f-o-p.com/42734.html //www.f-o-p.com/42734.html#respond Mon, 15 May 2017 02:43:04 +0000 //www.f-o-p.com/?p=42734 2

一、Unbundle (解构)

我在《再说五个小风口及其逻辑,预测第六个小风口》这篇文章中曾经提到了一个点,当时就引起很多人的兴趣,那个点叫做:
Unbundling the facilities(解构硬件基础设施)。比如“迷你KTV”就是硬件设施解体中的一种。

其实,在这个之前,我还分别在三篇文章里使用过 Unbundle 这个概念。

  • 《一场关乎留存率的战争 | 内容创业的商业本源》
  • 《世界上竟然有一张在发行后还不断更新的唱片?| 一切产品都将服务化》

在上面这两篇文章中,我分别提到:杂志和专辑的存在形态,本身就是被古老的硬件条件限制的结果。

突破了杂志这个纸质载体的限制后,哪怕 42章经 每周只发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优秀的「周刊」;突破了唱片这个硬件 CD 的限制后,哪怕只有一首单曲,也可以是一个完整而独立存在的优秀「专辑」。

在《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这篇文章中,我提到像宝洁这样的大品牌正在被无数的独立领域小品牌肢解(Unbundle):

单单2014年一年,宝洁就投入了20亿美元在产品研发,100亿美元在广告投放,并且通过超强的渠道把控,让超过100个自有品牌矩阵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货架视线。

在过去几十年间,这就是所有传统快消品牌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1)重金投入研发

2)重金投入广告

3)重金投入渠道

没了。就是用这种碾压式的策略,宝洁在1960年到2010年间,销售额几乎每十年翻一倍,到今天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被肢解中的宝洁)

但以上这些 Unbundle 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渠道的变化。

所有的公司都是追求发展和增长的,传统公司的做法是:抓住一群用户,不断地给这群人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而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是:做好一个产品或服务,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用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因为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渠道是核心的资产和成本中心,所以传统企业做事情要围绕渠道。

而线下渠道能接触到的人群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理性的选择就是围绕已经抓住的渠道人群做更多事情。

但互联网时代,渠道的成本是趋近于零的,所以企业在更多地围绕用户做文章。

比如对于快消品商家来说,货架的位置和数量是固定的,要最大化货架的转化率,那么要做的就是尽量让每个产品满足最多数人的需求,所以很多产品都是多功能的,比如洗发水都要有去屑、润发、护发、防脱发等等功能。

这样的好处是,一款产品能够满足每一个走进商场的潜在用户,从而最大化产品的购买转化率(对他们来说,一款对每个用户都值 80 分的产品的价值,是要优于一款对某些用户值 60 分,而对另一些用户值 100 分的产品的)。

但是,为了兼顾不同的用户群体,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1. 特定用户为自己本不需要的产品功能付出了溢价;
  2. 特定用户没有享受到某种最有效的需求解决方案。

而利用线上渠道,新品牌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再比如,另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报纸和杂志。

过去的报纸和杂志,也是一样的线下渠道分发,那么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必须要设置包括体育、汽车、商业、娱乐、政治等等在内的各种栏目。

于是,过去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个人买了一份报纸,最终消费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某几页内容。

但如果我只对体育栏目感兴趣,为何让我付出溢价购买其他栏目呢?

所以,这就是现在各种更有深度的垂直媒体出现的原因。

这就是典型的 围绕渠道做产品 和 围绕人群做产品 的区别。

围绕线下渠道,传统商家追求的是用一款满足「最大公约数」的产品,解决用户需求的「并集」。而围绕线上渠道,现在的企业追求的是一款「极致」的产品,满足某个特定用户群体的最迫切需求。

线上渠道带来的,就是低成本接触到超大量特定用户群体的机会。这在之前是不可能想象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再继续延展 unbundle 的外延。

首先,站在用户的角度,时间碎片化也是一种 unbundle。

之前需要整段时间来消费的服务,变得零散化了。比如地铁上的阅读,比如会议间隙的王者荣耀

地理属性的拆分,也是一种 unbundle。

之前需要到某个固定场所进行的消费,变得更触手可及了。比如楼下的便利店,比如商场内的迷你 KTV

服务流程的独立化,也是一种 unbundle。

之前完全一体化的连续流程,也可以变成并行服务。比如医院,是否可以把化验、诊疗、开药分成三个不同的实体机构来进行服务呢?

所以,线上渠道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升,都潜移默化地让人们:更有意识地用最高效的方式去追求个人需求的最大化满足。

这背后是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时间成本高于金钱成本所带来的结果。

而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现存的机会。

二、Rebundle (重构)

随着很多事物的 unbundle,又同时会出现对于单体事物的新的组织方式的机会。(比如把每份杂志打散,再用垂直主题的维度去重新组合)

所以我们看到,网易云音乐把各种单曲组织起来,成为音乐平台;今日头条把各种单条新闻组织起来,成为新闻平台;京东把各种独立商品组织起来,成为电商平台。

这些平台都是因为线上渠道的 unbundle 而有了 rebundle 的可能性(释放了产品或服务的更多维度的属性),反过来又因为这些 rebundle 的平台,让 unbundle 的内容/产品/服务有了更多的扩散性。

而 rebundle 目前可见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高效的平摊用户获取成本,提高跨产品销售的转化利用率。(我相信这也是垂直电商大多没有机会,而真正的平台型电商存活的原因)

最后,在对同类型产品进行 rebundle 之后,平台型的公司难以免俗的,还是会围绕人群进行服务的 rebundle。

比如京东的到家业务,比如今日头条的内涵段子、抖音等产品。

对于这些平台来说,先做人群、再扩品类、最后做自营似乎是一条必经的道路。毕竟像我们提到过的,增长是企业的原罪。

但企业该如何避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呢?

有一个比较偏门的商业理论叫轮毂理论,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把能够共享的基础服务部分作为轮子的中心,让外圈无数的产品部门以此为中心来独立运转。

现在,整个社会都是在分工细化的进程中,这个进程就是基础设施不断搭建的过程。其实每家公司就像一个小社会,所以我相信公司内部也是一样,要搭建基础设施,为其他产品和业务部分赋能,让每个产品部门都像一家创业公司一样运转是极致。

我管这叫「平台化自营」,配合产业基金的投资会效果更佳。这点腾讯早就做的很好,小米也不错,美团和今日头条最近也后来居上了。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曲凯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2734.html/feed 0
再说五个小风口及其逻辑,预测第六个小风口 //www.f-o-p.com/38692.html //www.f-o-p.com/38692.html#respond Mon, 27 Mar 2017 09:24:17 +0000 //www.f-o-p.com/?p=38692 4

我在发了《当下被 VC 追捧的五个公司,及其所代表的五种投资方向 》这篇文章以后,据说其中有些公司的估值翻了一倍,有些公司的创始人微信被加爆,有些投资人毅然决然地飞去了深圳(KTV、充电宝等项目多在深圳)……

也有很多人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包括:

  1. 可以给创业公司做市值管理了… (欢迎联系我啊)
  2. 应该把五个风口分成五篇来写啊… (下次我吸取教训)
  3. 可以卖文章里提到公司的创始人的联系方式啊… (我怎么没想到呢)

但是,最近更多人见面问我的问题是:

“除了你写的那五个,最近又有啥新的风口吗?”

这个问题真是愁死人,毕竟风口不像胡子,每天都能长出来点。去年全年的风口就是直播和自行车,今年刚三月就能出来五个小风口,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我自己也在总结,这五个小风口是怎么来的,是否有可能在出现之前做预测?或者说,如果有第六个小风口,会出现在哪里?

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会首先对五个小风口的观点进行一些补充,然后再来讲讲预测风口的一些逻辑。

首先对五个小风口的观点进行一些补充

1、喜茶奈雪的茶、1点点奶茶

消费升级我觉得更多要关注的是消费人群和消费行为习惯,而不是消费水平本身。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美国文章中写日本的消费人群,发现由于日本经济多年来的萧条,日本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储蓄大户,并且以追求最高性价比为荣。

这里有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无印良品在日本诞生的时候,本身这个品牌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即这个产品在其包装和设计上都没有品牌形象的突出或露出,所以人们可以没有负担的把其作为追求性价比的选择(就像穿校服一样)。

但反过来,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在国内无印良品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品牌道路,这就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基于此,我甚至在想,勤俭节约爱存钱真的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标签吗?也许只是消费行为之于经济条件有一定滞后性罢了。因为之前的每代人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在经济上充满了不安全感,就会把储蓄当做第一选择。

但之后的 90 后、95 后、甚至 00 后,也许会让“中国人”变得不那么“勤俭节约”,而且是 in a good way。

2、便利蜂

在上篇文章中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如果把手机看做所有应用的分发入口,那么便利店则是所有线下产品的入口和终端。

所以,横向对比下,便利店就是线下版本的手机(或 APP Store),那么假设未来几年是属于消费升级和品牌崛起的,谁能把握住终端,自然就能把控产品。

比如很久之前的屈臣氏就开始做各种自有产品,从这点上来说,便利店生态还是线下业态的一个异常重要的布局。毕竟如果做到了大众认可的且遍布广泛的便利店,那么什么产品能够被选中、被大众所熟知,就都归于便利店的话语体系内了。

3、友唱咖啡零点吧超级猩猩五个橙子等等

目前在这个领域竞争最激烈的有两个品类,一个是 KTV,一个是 充电宝。

KTV 除了背靠友宝的友唱,还有背靠唱吧的咪哒,等等很多家。

充电宝 除了 Anker、来电科技,还有王刚和金沙江投资的小电。

这两个方向也是我目前比较认可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大多时候,市场中是不存在中间态的。对于这类的线下业态来说,要么就是拼刚需、要么就是拼体验。

KTV 类产品是体验的极致化,而充电宝类产品是刚需的极致化。(而且但凡追求体验,就一定不是刚需,大家可以自行理解下这句话。)

而在体验与刚需中,我觉得最后获胜的还是刚需。而且充电宝是有规模效应的产品,使用场景和场所也都更多。我试用了下 Anker 的产品,使用体验还是不错的,至少我的 100 元押金是暂时不打算退了。

当然,据说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家做充电宝租赁的公司出来融资,这个没有太高产品门槛的市场最终会如何演变呢?渠道壁垒会多强的左右市场呢?

我觉得这会是今年最有可能产生恶战的风口。

4、千聊、荔枝微课、一块听听

知识付费解决的是焦虑感,这应该是可以下个定论了。这类的公司都是在这个上面做文章,给能提供知识产品化的人和焦虑的人搭建桥梁做一个工具

那既然焦虑是因,就要看这些产品如何真正解决焦虑感。

目前大多知识付费产品解决焦虑感的方式是在前期做心理营销,让人觉得买了课自己就会变得更好、并且比别人强,所以焦虑感的解决是在产生购买行为这个瞬间释放的。

但这个解决方式治标不治本,并非是可持续的。所以我认为知识付费产品会越来越像教育的方向转移。

即,有量化的结果可评判、有明确的时间点可追踪、有直接的好处可获得(哪怕只是谈资)。

5、天天狼人杀、狼人杀、玩吧

类似 Marco Polo、Monkey、Houseparty 等模式,我觉得在国内是很难做起来的,所以包括杭州的某家类 Monkey 产品的公司,我个人也是不看好。

但是,视频社交这个方向我从去年开始就是极度看好的。(基于此我还认为去年最可惜的错过风口的一家公司叫做——探探,但这里就不细聊了,只希望他们今年产品更新的速度能够跟上,应该还是有机会。)

我认为,狼人杀只是视频社交领域中的一款最先出现的产品,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游戏出现,你说这些“游戏”一定能变成社交平台吗?我觉得不一定。但是这些游戏会成为成功的游戏吗?我觉得会。

毕竟王者荣耀也没有真的成为一个广义上的社交平台,但如果你有机会能投到这样的一个公司,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下一个小风口在哪?

最后,回头来看,这些风口出现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呢?对我们预测下个风口有什么启发呢?

我觉得这里有三条线索:

第一,移动端的大平台机会太少了,大家转而去寻找线下的机会,于是有了消费升级、便利店、迷你 KTV 等投资标的。

也所以,但凡有个平台级机会的产品出现,都会很快被热钱烘托起来。比如很早前的 ofo、Mobike (最近 Bluegogo 的发展似乎不错,有机会的话我去找李刚同学取取经,相信会是一个很精彩的转型加后发制人的故事),再比如去年接连拿到数轮融资的二手票务平台牛魔王。

我不觉得牛魔王的发展速度和数据能撑得起其快速融资的节奏,但我觉得二手票务平台这个定位是可以的。

所以,从这里来看,大平台的机会已经很少,但凡有平台级机会的产品出现就更容易成为风口,而容易做的、容易被发现的平台大都没有机会了,后续会出现的可能会是很多二手类型的平台、或非标品的平台。

不负责任的举例来说,比如就可能包括中老年人的社交平台、垂直人群的短视频平台、黄金产品等金融交易平台、自由职业者平台等等。

第二,基于大平台之上的附能产品。

既然第一条里我们说到了创造平台的机会已经不多了,那么比如千聊等这类产品就是完全基于一个大平台之上做文章。

目前最大的平台自然是微信,微信的用户量之大已经让其价值凌驾于 iOS 或安卓之上,所以基于微信平台而诞生的产品可能会继续出现小风口。

更多的人可以把使用场景和微信结合起来去搜寻一些方向。(比如拼多多我觉得也是基于微信群生态而崛起的)

第三,平台随技术而来,而另一个坐标轴是内容的载体,比如文字、语音、视频。文字和语音目前都已经非常成熟,而视频的机会还有很多。

比如之前提到的视频社交是否还有新产品出现?比如短视频领域是否还有新的玩法和机会?比如各种视频节目是否还有出现大 IP 的可能?

我总是和别人讲,未来三年以内,整个电视行业都会以惊人的速度萎缩。道理很简单,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看电视了。平台转移了、人们的时间转移了、广告主自然就会随之转移,那么没有金主了、旧平台的人才也就会随之转移。

电视行业目前为止仍然是最大的广告主投放渠道,随着电视行业的衰退,互联网行业至少从盈利上来讲,会有新一波的高潮。

所以,最后,谨慎看好说自己要做视频社交的陌陌。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曲凯  由 (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3869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