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思考3秒,你觉得怎样才是好的品牌名字?本文暂时抛开品牌品质、经营、规模等问题,重点和你聊聊品牌取名的话题。
你觉得好的品牌名有多大作用?
在过去的商业时代,可能你随便取一个名字不会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那时候品牌少,消费者的选择也少。同一个品类,商场的货架上可能就那么一两个品牌。而且互联网也没有现在发达,消费者只要记住你的店在村里或镇上的哪个位置就行,直接过去买。
可能你品牌名叫“雷记”还是“小米”都一样,当时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品牌数量远远多于过去,而且人的心智资源是有限的,好的品牌名字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互联网相关的企业。
好名字能帮你减少一大笔广告费用!
营销大神史玉柱说:
“一个名字如果不上口,不容易记,往往就要花上几十倍的广告力度才能达到让别人记得住的效果。”
比如二手车平台的名字——瓜子、人人车、优信。这三个品牌投同样的广告费用,很明显瓜子二手车这个名字更有优势。其次是人人车,而优信二手车可能多投1倍以上的广告费才能让消费者记住这个名字。
甚至,好的名字能改变一个品牌的命运。
比如,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名字叫“蝌蚪啃腊”。国内的消费者一听,感觉这个名字怪怪的,有点像喝咳嗽药的感觉,销售情况自然很差。后来改成了“可口可乐”后,情况就开始逆转了。
再如,有个叫“金师”的品牌在广东香港地区卖得很差。为什么?主要的原因就是名字不好。因为“金师”的“狮”和粤语 “输”音相似,香港广东的消费者一听这个音就觉得很不爽了——“金子被输光了?才不买你的东西呢!”后来改成了“金利来”就大获成功。
所以,好名字不但能节省营销成本,还可能影响你品牌的发展前景。
那怎样才是好的品牌名呢?
好的品牌名字,至少要符合以下两大原则。
为什么说好的名字要能降低传播成本?
因为名字本质是用来叫的,不是用来看的。
在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人数比较少,彼此几乎都认识,通过人脸、样子都可以快速识别谁是谁。但是到了晚上,互相就看不见了。那么,就只能通过呼唤名字来识别、召唤他人。
而想要“叫”好一个名字,首先是这个名字能降低传播成本。
像很多人成了明星都会起个艺名或改名,比如成龙、刘德华,留几手、作业本等。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名字更利于传播。(连我不是网红,都有了自己的昵称——怪兽先森。)
根据华与华与小马宋老师的分享,传播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识别成本-容易看懂
比如,“苹果醋”比“发酵苹果汁”更容易懂,“大自然的秘密”比“生物学”更容易懂。
有些名字不容易识别该品牌是什么的,在宣传时最好要加上品类词。比如 “小米”,叫“小米手机”更好,不然没听过的人以为这是卖米的品牌。
(2)记忆成本-容易记住
看了或听了这个名字,你是不是容易记住它?比如前面所说的二手车平台名字,记忆成本高低排序:优信>人人车>瓜子。
有些人说名字长短是降低记忆成本的关键。其实,名字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看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记忆规律。比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馒头商学院”这些名字就容易记住,但是“钵呈”很难记住。
当然,名字尽量在2-4个字是比较好的,让人读起来没那么累。
(3)转述成本-容易说清
很多人以为用了生僻字就是“创意”,别人看不懂的就是“差异化”。实际上,这不但让用户看不懂,还增加了转述成本,让人很难一下子说清楚。
“有家店的菜很好吃”
“哪一家?”
“犇鱻羴,“犇””就是三个牛组成,读bēn,鱻就是三个鱼,读……“
“我还是回家吃我妈炒的菜好了……”
所以,用生僻字做为品牌名将会增加转述成本,你的品牌也会失去了很多潜在的用户。
另外为了避免识读困难,对待多音字、多义字的使用也应谨慎, 比如“壳牌”这个品牌,我刚开始以为读“壳(ké)牌”,后来被朋友纠正了过来,才知道是读“壳(qiào)牌”。
所以尽量不要用生僻、歧义或中英文混杂的词做为品牌名字。
(4)搜索成本-容易搜索
现在我们碰到一个不熟悉的品牌或产品,很多人都会上网查一下。
你的名字很难打出来或搜索出来,如果消费者本来对你的意愿也不是特别大,可能消费者就会因为你的名字搜索成本过高而放弃继续了解你这个品牌,你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潜在用户。
比如一个叫“tutorabc”的英语学习平台,我打出这个名字就要对着广告里的字母一个个输入。相反,像“无忧”英语这个名字更容易打出来搜索。
除了能够降低传播成本之外,来看看好的品牌名的另外一个原则:
看到这个原则,你可能会纳闷了:“一个名字而已,至于上升到投资价值这个地位吗?”
是的,好名字是具有投资价值,每一次的广告宣传都是为这个品牌名在增加投资收益。比如“可口可乐”这个名字。
像现在很多好的名字被注册了,很多人不惜重金买下来。甚至,有些人靠着注册名字来赚钱,就像卖域名一样。
什么样的品牌名字具有投资价值呢?除开符合前面所说的能降低传播成本之外,一般还要注意以下常见的两点:
(1)不要用产生负面认知的词
比如文章开头说的“蝌蚪啃腊”和“金师”名字,就会产生目标用户的负面认知。这样的品牌名,广告费投入越多,正面效果反而越差。因为这些名字就不具有投资价值,不算是好名字。
再如“人造黄油”这个名字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黄油是人工用化学原料做出来”的负面认知,而改为“植物黄油”就好多了。
(2)避免用涉及政治、色情敏感、法律问题等词
比如有一家餐饮类门店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饭醉份子”,听说开了三天被工商勒令停业整顿了。
再比如“八个核桃”或“八个原味核桃”这些名字,很明显就是抄袭模仿“六个核桃”。就算能避免商标法律的问题,但也会引起部分消费者的反感,让人觉得没有创意。之前还有个老干爹模仿老干妈的失败案例,也是一样。
所以,想要品牌名具有投资价值,要避免用涉及政治、色情敏感、法律问题等词。这些名字就算能注册下来,也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
那么,具体该如何取一个好名字呢?
品牌取名的技巧在网上一搜一大堆,我在这里只分享几个觉得比较实用有效的技巧。
常见分类有下面两种:
(1)直接用动植物名
品牌或产品取名,最好用已形成记忆符号的词,而动植物名就是典型的代表。
之前大象公会有关动植物取名的一篇文章在圈内流传,就是讲了很多容易记住和易于传播的品牌名字,基本都是动植物名字,尤其是互联网类品牌,看到互联网品牌名就想到动物园……
其实,利用动植物名字来作为品牌名,就是降低传播成本的方式。因为人对动植物比较熟悉,熟悉的东西最容易记住,而且动植物也不容易出现侵权等商标问题(容易注册)。
比如直接取动物名的品牌有:小天鹅、老虎直播、武昌鱼、蚂蚁金服、菜鸟物流、虾米音乐……
植物的有:百合网、土豆网、小米手机、蘑菇街、豌豆荚、坚果手机、花椒直播、瓜子二手车、梨视频、荔枝FM、果壳网、西瓜视频……
取动植物名的品牌,在宣传时要后面加个品类词,能让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降低传播中的识别成本。比如前面所说的“小米手机“,如果后面不加“手机”,首次听的以为是卖米的品牌。
(2)其他符号词
除开动植物是人脑熟悉的名字,还有其他熟悉的符号词。若能用且还没被注册,也是非常好的名字。
比如锤子(手机),真功夫等,还有马可波罗也算(因为中小学课本出现过,也形成了一个熟悉的符号词)。
可能有些人就会说,如果想到的动植物名字都被注册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看下面的取名技巧。
比如,搜狐,路虎汽车,途虎养车,宝马汽车、天猫、途牛旅游、爱豆、飞猪旅行、淘宝等。
再比如我的公众号名字“怪兽先森”,就是这个思路想出来的。当时我和朋友想了好几个名字,最后还是选择“怪兽先森”。因为这个名字更形象易记 。
“怪兽”是大家熟悉的词,暂且归为动植物的名字吧(有点勉强的分类)。“先森”是先生的相近词(其实用“先生”更好传播,不容易写错。不过更喜欢“先森”,哈哈)。
另外,“怪兽”与“先森”本来就有点冲突对比,一结合就会更容易记住。因为有冲突对比的名字更能加深人脑的记忆,类似“飞猪”的“飞”与“猪” (猪都能飞?真有意思。那么,很快记住了)。
还有搜狐引擎,听说最早是叫做搜乎。但创始人张朝阳后来觉得到狐狸的特点是机敏、灵活和聪慧,而这些也符合搜索引擎特点,后来就将“搜乎”改为“搜狐”。
取名字的另外一个技巧就是叠词化。
比如QQ、钉钉、脉脉、陌陌、探探、派派、YY,还有滴滴、当当、贝贝、转转、旺旺、盼盼。
除了两个字的名字,三个字也是可以用叠词化来命名,比如淘票票、货拉拉、拼多多、钱多多、房多多、运满满、楚楚街、娃哈哈、人人贷、拍拍贷、企查查等。
为什么叠词化也容易被人记住?引用里孙庆金教授的解释,你会发现小孩子在刚刚学说话时,一般叠词是最容易学会的。比如“爸爸、妈妈”,或者吃饭就“饭饭”,看到猪就“猪猪”,撒尿就“尿尿”…
可见,人类对叠词还是比较容易记住的,毕竟这是人的大脑记忆规律。
能够降低传播成本的名字还有我们的习惯用语。
比如去哪儿、什么值得买、饿了么、阿里巴巴(暗示芝麻开门,财富大门打开)、今日头条、我爱我家等。
前段时间我用这个技巧取帮一家做线下零售的店取了一个名字,是一个挺好记住的名字。不知道他们商标注册下来了没,就不透露了。
所以,用这些日常的习惯用语能想出不少的好名字。
这个方法用得好,也能起到好名字。
比如六个核桃、三只松鼠、一朵棉花(纯棉家居品牌)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耍小聪明模仿已有品牌改个数字。比如前面所说的 “八个核桃”就明显看出是模仿“六个核桃“品牌,容易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也违背了前面所说的投资价值中的“不要用产生负面认知的词”这个原则。
好,以上六个技巧是常见的有效方法,按照这些技巧取出来的名字都不会太差。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技巧,但灵活运用好以上几个技巧,已经可以取到能降低传播成本与具有投资价值的好名字了。
名字起好了,是不是一个好名字,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初步地检测出来。
(ps:下面的前两个方法是小马宋推荐分享,后面两个方法是个人总结)
1.听完能不能马上正确地写出来?
当你告诉别人这个名字,Ta可以马上正确地写出来,说明这个名字的传播成本低(看得懂、记得住、说得清、易搜索)。比如三只松鼠、天天快递、滴滴打车等,就符合了这个检测标准。
比如“犇鱻羴”、“tutorabc”等名字就很难听完就写出来,也很难打出来。
2.输入名字时,是否要切换键盘?
中英夹杂等名字,甚至英文还有大小写的,打出来就很痛苦了。这种名字直接提高搜索成本,不是好名字。
3.别人第一听到这个品牌名后,能不能马上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这个就可检测出这个名字是不是看得懂,和会不会被消费者误解。比如俏江南,别人一听以为是唱戏的,其实是川菜馆。还有小米手机,如果没有加上“手机”品类名在“小米”后面,第一次听的人以为是卖米的品牌。
4.目标用户听到这个名字是否感到不安?
检测是否有文化、行业忌讳或负面认知等。比如可口可乐当初在中国的名字是“蝌蚪啃腊”,比如广东香港人听到“金狮”这个名字。
能看完都是真爱。最后就用一张思维导图来总结吧。
(若点击放大还是模糊,可加我微信guaishou713,获取高清图)
你觉得还有哪些品牌的名字符合本文所说的原理?欢迎留言区分享一下。
备注
1.本文是个人对品牌取名的理解,若有不同观点,无需争论对错(因为营销没有对与错,有效、合适即可),但欢迎留言讨论交流你的想法。若觉得本文对你有用,建议看完后运用与收藏,需要时再翻开看看。
2.本文涉及的品牌,怪兽先森只从取名层面进行分析解释,对相关产品质量方面没有任何关系。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作者:怪兽先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怪兽先森
]]>本文主要是作者总结了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分享,看如何使用三种运营思维完爆电商大促的这场战役,本文主要是讲第一种思维。
做了9年+电商,很多的时候都是在打仗,形式有很多种,最快最明显的莫过于活动促销,这里总结了下自己的工作经验给与大家参考。
这里给每个做活动运营的人一句建议:
促销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
我们要明白我们做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品牌营销,是为了用户活跃,还是为了提升转化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去做进一步的操作。
三种大促运营思维:
这里我一一做分解
基本上所有的电商都会在大促之前做话题,这成为了活动运营的一种习惯及形式,但是成功的并不多。主要看是否是自嗨,很多活动运营都是高潮了自己,用户无动于衷。
下面是一个我做过的传播曲线,针对同一个话题做了三次传播。
传播曲线是S形曲线,在大促之前也积攒够了人气,所以整体的大促活动参与度比大促活动标准提升了35%,我测了一下传播周期基本上一此传播大概是7天左右,高潮很明显只有1-2天就回落。
传播周期7天左右,传播周期会随着不同的产品有不同,也会随着不同的人群和话题有不同。
在做传播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两种用户需求属性:社交属性和利益属性。
社交属性:为了社交而传播,个人价值观、感受传递,嘚瑟表达。
有可能是炫耀、身份象征、开心、不开心等类似于发了一条朋友圈,总要有一个话题去撩别人,那么可以装逼或者求关注的心理,则是最容易传播的。例如:现在特别火的抖音,就是凭借这一点迅速裂变。
利益属性:为利益而传播,利益和来到平台的付出是否匹配。
如:滴滴、摩拜、uber、ofo小黄车进入市场都是通过利益传播,“免费用”、“免费骑”犹如重磅炸弹一样迅速传播和走红,还有最近特别火的拼多多、luckin coffee重出一辙,很快被大家接受,自己既得利益,身边人也是。
传播已经成为产品的一种原生能力而不是附加动作。
除了自带营销性质的产品,还有一种就是要营造话题做自传播,那么在选择话题的时候就至关重要,选话题四个原则:
设置话题之前,最好找非自己公司非自己行业的人,最好是你的目标人群问3个问题:
抖音之前有个话题“9+1”话题,有延展了“9÷1”等等数字相关的话题,人人可参与猜测回答,人人可发散。
京东618之前总爱拿奶茶妹妹做点话题,尤其是前几年,明星网红话题,人人可以吐口水,人人可讨论,618之前京东就会成为热搜词。
用户需求很重要,在15年有一个特别火的话题再旅游行业内疯传“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是途牛旅游网做的一起话题。
选择的地点是成都,成都是一个距离大海很远的城市,这里每一个人都特别喜欢海边游,但是也是东南亚海岛的top客源地之一。迅速发酵,途牛后面就承接了请这位大叔去了马尔代夫,迅速超热马尔代夫以及奠定途牛马尔代夫旅游的霸主地位。
一般在做话题的时候,最怕非黑即白的明确答案。应该1000个人就应该有1000个哈姆雷特,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碰撞,并且为自己的观点争执争吵,并拉自己的朋友为自己展台,最好是连媒体都可以不请自来,明星也感兴趣。
这个特别佩服奇葩说做话题的能力,每一场辩论都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啃老族可不可耻”、“漂亮女人该拼事业还是拼男人”、“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每次都在知乎、微博等平台掀起一阵大浪。
很多的时候我们自行做话题,市场行内人都了解,这个需要选题、平台、大V一起发力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然后跟热点走则是如风口的猪,有时候重了些也能飞起来。
例如:最近特别火的世界杯,各个平台都在热炒。
马蜂窝旅游内容平台做了世界杯竞猜,联合他们在世界杯期间的口水广告(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黄轩大帅哥一遍一遍,然后就出现了广告口水被喷的话题。
Camera360在做出海市场在日本做过一个日本“女儿节”的话题,在他们app上做了女儿节的装饰拍照后做分享,当时登日本APP Store榜首,并获得推荐,关键最主要的是HKT48(日本很火的团体)原莉乃在TV show自主推荐,在粉丝群里有获得话题分享和传播
传播虽然强大,但是传播不是目的。
作者:运营老虫,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老虫
]]>在定向条件几乎一致的情况下,素材创意直接决定了点击率,同一家公司的素材质量好坏不一,那么如何设计好的广告素材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堂主将从四种案例中提取出设计的关键点。
案例:途牛旅游
投放目的:App下载拉动
途牛大图点击率排名TOP10中均为三拼式,采用三拼实景图片组合,真实原生,用户代入感很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投放案例。
1. 美景组合,要注意,尽量使用同类型的美景组合,比如自然风景、海岛、沙滩、古堡、老街、山等,不要混搭。
该案例的CTR比行业均值高368%。
文案:用强指向的具体数字,并使用“不得不”加强语气;
图片:均选用色彩鲜艳的自然风景图,统一,感染力强。
该案例的CTR比行业均值高282%。
文案:标题用价格的对比加强语气;
图片:均选用海水元素的图,统一和谐。
该案例的CTR比行业均值高325%。
2. 美食组合。美食是旅途中重要的特色之一,需要注意展现的美食和主题(如目的地、精致)贴合。
该案例的CTR比行业均值高275%。
文案:双重否定强化情绪。
图片:选用美食、古镇、街道这种最常发现美食的地方进行组合。
该案例的CTR比行业均值高212%。
文案:用“吃货”这样通俗易懂的词,让用户产生身份代入感。
图片:选用具有特色的、日常可见的菜品。
3. 酒店组合。酒店文化越来越受到用户追捧,游客很容易被具有特色的酒店所吸引,因此选择具有特色的酒店图片点击效率普遍很好。
该案例的CTR比行业均值高229%。
文案:用“探究真相”勾起用户好奇心。不过要注意,这样的文案与主题相关性很弱,对转化率有一定的影响。
图片:均选用了粉红色的房间,特色极强。
客户:某小规模旅行社
投放目的:推广活动-贵州某一景点
广告位:信息流大图广告
先看以下一组案例,在定向条件几乎一致的情况下,素材创意直接决定了点击率,同一家公司的素材质量好坏不一,那么如何设计好的广告素材显得尤为重要。如下两个案例,以美景为主体的上图点击率远远高于下图以文字为主体的点击率。
上图的CTR比下图高492%:
文案:具体到定向区域和具体风景,真实,有代入感
图片:用真实的美景作为主体,增加代入感,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明确了广告目标。
反观反面案例,标题文案过于泛泛,缺乏吸引力,而图片以文字为主,代入感很弱。
设计tips:避免画面太过暗沉,对图片进行对比度、亮度、饱和度调节。
对比以下一组案例,会发现,标题一致的情况下,相较之下,上图展示了“游客惊险角度”的角度,更有挑战的代入感,点击效果也远远好于展示风景的下图。
再来看这下面两个案例,两者都是宣传张家界,但是一个取俯视山景,一个取水上景色,自然更贴合张家界特色的山景点击效果更好:上图CTR比下图高195%。
旅游行业的具体指向通常有:出发地、到达地、交通方式、景点名、景点特色等,通常比泛泛而谈的“最美”、“最低价”、“梦幻”等词好。
从下列三个案例来讲,都是以slogan为主体配上背景图(实景或装饰),且都是提出低价卖点。但是第一个案例的CTR远远高于后面两个案例。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slogan中很具体地指出了出发(到达)地点和对应的价格,对用户而言,价格优势更直观。
背景图一模一样,但是这样口号似的文案似乎吸引力一般。
slogan在实景图上遮罩面积过大,喧宾夺主,且只有喊口号般的文案,对用户而言,过于空泛,没有代入感。
当然,我们更推荐使用实景图片做为主体,slogan为辅,且如果你要加slogan,记住,文案指向要更具体哦。
本文作者@堂主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的营销方式、营销载体不断涌现,如何拥有多渠道整合营销的能力,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的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带来量、或者质的提升,着实考验着每一个企业营销人员。就笔者目前的知识体系以及工作经验来看,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来努力和发展:
1、对品牌、目标用户以及行业的高度认知;
2、对单一营销渠道或者方式的深度了解,以及对其他渠道的广度了解;
3、由品牌、用户、渠道、内容做支撑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方案计划+执行规划+数据反馈;
4、通过多次的项目执行形成自己的多渠道营销知识体系理论,并不断优化升级,丰富知识体系;
5、并保持与同行或者不同行业人员的沟通交流,随时调整、改变和丰富自己的认知。
作为一名整合营销从业者,经常会被客户咨询到新产品、新业务该如何在市场推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因为行业、产品特性以及目标用户的不同,推广方式方法也略有所差异,但是,在诸多的差异中总会有一些共性的地方,这也成为了线上整个营销方案的精髓和核心。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传播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展开描述。
整个推广策略可以总结为,20个字:品牌先行、口碑辅助、流量驱动、载体营销、内容深耕(其实,在实际的应用中,他们的正确顺序应该是载体先行、品牌树立、口碑辅助、流量驱动、内容深耕)。
一、营销推广策略解读
为什么要优先树立品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20个字的营销策略?
目前行业内普遍认为,品牌承载的更多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相较于不知名的品牌,消费者更倾向于有知名度的品牌,所以产品在诞生之初就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推向市场的那一刻更要将品牌形象的树立提升到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迅速占领用户心智。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推广手段,产品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形象逐渐树立。
这时候,产品最终和用户的见面,直接体验带来的各种口碑评价自然会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平台沉淀下来。如果是产品负面评价的内容,他们的存在势必会对其他潜在消费者决策产生影响,所以,在品牌推广的初期,就要配套相应的口碑内容,通过正面的口碑内容进行维护和干预,并对潜在用户群体进行口碑的引导(曾有幼儿早教机的客户,在方案初期,我们建议配套产品使用说明、使用注意事项等相关口碑内容沉淀,但是他们认为这样的内容不会对销量带来帮助,没有采纳。等方案执行一半的时候,由于用户对产品某个功能不了解,又没有相应的内容帮助用户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在某平台发布相关的负面言论。搜索品牌或者产品关键词,位置特别明显,这时候客户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明智的)。
品牌形象逐渐建立,用户口碑趋于稳定,这时我们就要更多的精力放在用户流量,只有持续的流量导入才能让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内容。而怎么持续的产生用户流量,这就涉及到了营销渠道建设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提出了载体的概念,也就是载体营销(这和叶茂中老师传播即营销的说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PC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营销载体不断涌现,在这里,我主要分为四大类,他们分别是官网、微博、微信和第三方平台。在四大营销载体初步搭建完以后,我们也将进入到了营销推广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那就是多渠道或者单一渠道精细化内容的运营和维护。
有了前四个阶段内容的沉淀,这个阶段的营销难度有所降低但仍然不能小觑,因为所有的精细化内容既关系到品牌美誉度、口碑的提升,也关系到企业由产品实现现金流的真实转换。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究竟是选择单一渠道,还是多渠道内容同时发力,要根据产品特性、目标用户人群消费行为特征以及现有能调动的资源等因素具体考量。
二、载体营销
载体营销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一种模式。其基本经营理念为:先进理念+完美平台(营销的承接整体)+完善服务+良好信誉+优质产品=巨大商机。
通俗的讲,当一个用户产生需求,比如需要一台电脑,那他可能会通过朋友圈、相关专业网站等渠道了解电脑品牌及相关信息进行决策,然后在某电商平台下单完成购买。对企业来说,在这个过程中,电脑讯息网站或电商平台就是一个载体,他不但帮助企业展示电脑产品信息,并通过自己良好的信誉成功连接购买用户。
官网 最基础的载体
在互联网诞生后,网站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备受很多个人和企业推崇。这时候一些人因为成功抓住了这个商机,迅速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比如以投资域名起家的蔡文胜,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个人站长在这个浪潮中如日中天,撑起了当时互联网的半边天。
对于企业来说,网站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兴载体,它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品牌、产品的宣传,其暗藏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随着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出现,官网在企业对外宣传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企业只要做好了官网,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比如曾经一度十分辉煌的莆田系。
因为百度这一精准的流量入口,很多莆田系医院通过SEO、SEM等方式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获利颇丰。因为去年的魏则西事件,中国民营医院行业的(中国民营医院主要代表为莆田私人医院)发展也迅速进入了低迷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流量入口的变化。虽然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官网,仍然是企业在新品宣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载体。
双微 新媒体时代营销利器
如果说官网是PC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那微博和微信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在新浪微博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4亿,而腾讯4月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背靠新浪、腾讯两大巨头,微博和微信有着巨大的用户流量。
对于企业来说,流量巨大的平台自然会蕴藏无限的商业价值,这也成为了微博微信能备受很多企业重要原因。微博微信平台不但承担了企业产品宣传、品牌形象打造的重任,甚至还作为一款CRM软件,有效的对粉丝用户进行了管理。
在我们帮客户运营微博、微信的过程中,尤其是拥有电商平台的客户,经常会收到其用户互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产品质量、价格及售后的诸多问题。和企业官网相比,微博微信不但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互动入口,而且企业运营人员也可以快捷的对用户的问题进行解答,树立企业正面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体会最为深刻。
今年十一期间去成都玩耍,因为酒店住宿的问题微博@了美团官方微博,美团官方微博在我发微博后的5分钟之内便私信我,为我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随后的时间,美团官方微博也一直关注我的个人微博,在得知我对酒店方有不满之后,督促酒店方向我道歉。
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与用户以微博为载体,实现了很好的沟通,避免了事情的恶化,从而也树立了品牌正面的形象,而这样的现象在今后将越来也多,微博、微信承担了品牌与用户互动的重任,对于这样一个载体,它今后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当然,微博微信的运营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运作体系,包括了平台的定位、内容的运营以及活动推广、数据优化等分类。
第三方载体 系统庞大不可忽视
为什么将新闻媒体、论坛等平台统统规划为第三方载体,它和官网、微博微信又有哪些区别?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维度来理解:
相对于公司官网和双微,新闻论坛等平台为第三方平台,所属主体不同;
和官网、微博、微信相比,新闻论坛等平台为第三方平台限制性因素更多,企业发挥的余地较小,比如新闻、论坛等平台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能带相关的电话、产品链接等信息;
在新闻、论坛等第三方平台,企业不能将产品、品牌信息直接的展示出来,并与用户产生互动。
(这几个维度的内容还在研究中,仅做参考)
对于企业方来说,第三方载体的范围主要有新闻媒体、百度体系产品、论坛、博客、视频平台等等,其中每一个平台都是曾经或者现在在用户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一款产品。下面进行详细讲解。
1、新闻媒体体系:在纸媒盛行乃至互联网初期,由于企业对外宣传渠道的局限,新闻媒体成为了很多企业链接消费者的主要渠道,因而它也承载了很多老一代公关人的青春与梦想。
在互联网中后期,以四大门户为代表的新闻媒体队伍变得越来越庞大,垂直细分行业的知名媒体变得日益多起来,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媒一度成为了很多企业对外发声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在注重内容质量的同时,做好新闻内容品牌、产品关键词的优化,内容、题目都要进行,这样有利于内容在搜索引擎的优化和排名;
第二,新闻媒体的选择,由于媒体的权重不同,收录速度和质量也会不尽相同,而且同一媒体在不同的时间段(比如上个月和这个月)收录效果也会不一样。
2、搜索引擎体系产品。以百度(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等)为例,因为是百度自己旗下的产品,权重高,排名效果好,又有百度搜索引擎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流量,所以他们成为了搜索引擎体系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建议企业在产品推广前可加大推广力度。
3、垂直类媒体。这只是一个基于媒体属性的分类,如果从行业的角度来细分,又可以分为旅游行业垂直类媒体(途牛旅游)、电商行业垂直类媒体(小红书)、母婴行业垂直类媒体(宝宝树)等等。
4、论坛贴吧体系。论坛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BBS,而贴吧其实本质也是论坛,在论坛最为火爆的年代,天涯、猫扑、西祠一度成为了论坛的代名词,很多知名的行业爆料,都是先通过论坛引爆,然后在社交媒体上深度发酵,吸引人们关注和讨论。虽然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平台的出现论坛的用户关注量有所下降,但是像百度贴吧、机锋论坛、汽车之家这样的垂直类论坛仍然有着非常庞大的精准用户人群,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仍然不容忽视。
4、自媒体平台。互联网的下半场,则是移动互联网的主场,所以以头条号、百级号、一点资讯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了很多企业运营人员关注的焦点。
说到自媒体平台,不得不提起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经常和客户打交道,发现尤其是北上广地区的一些企业老总或者高层领导,对今日头条有着特殊的喜好。比如曾经就有客户,一篇新闻PR每次发今日头条企业老总会非常喜欢,如果多次发其他门户媒体则会对其抱怨。
无独有偶,后来在和另一位老总接触,他的下属告诉我们,老板每天都看今日头条,转给下属的所有内容都是来源于今日头条。在我的认知中,今日头条已经实现了三四线用户的下沉,内容质量越来越低,那为何它会偏偏受到众多企业领导的喜好呢?
究其原因,则是今日头条采用智能推荐实现内容的分发,他可以通过获取与用户阅读过文章的相似文章来进行推荐,也就是说,那些关注行业新闻的企业老总由于之前浏览了相关的新闻,今日头条客户端就会默认为用户喜欢这样的文字,于是便经常推荐相似的文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推荐机制和流程,这样的结果就直接提升了老总们了解行业信息的效率,对于一款能提升自己效率的软件,谁不喜欢?那话又说回来,这个鲜活的案例又带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呢?
虽然说以百家号、头条号、一点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但是我们不建议企业人员在品牌营销过程中投放过多的人员和精力去运营。可以采用投机的方式,将每天发布的微信内容同步到所有的自媒体平台。
当然,如果在发布在自媒体平台前对内容、标题等进行根据平台的属性进行优化,的确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也得到了我们多次的验证。比如一篇在微信中只有几千、几百阅读的文章,在某一自媒体平台就可以获得几十万、上百万的推荐,10万+以上的阅读量。
5、视频直播。这一体系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以优酷、爱奇艺、腾讯等代表的传统视频平台,以快手、秒拍、美拍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及以斗鱼、虎牙、YY等代表的直播平台。由于这一渠道特有的属性,他对宣传的内容、传播的方式要求较高,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将提高不少,比如我们在推广某一大学生智力运动项目时就借助多个网红进行多平台直播,花费数十万元,这并不是所有的初创企业都能承受的,建议企业慎重。
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样,所以其他的一些第三方媒体可能还没有被提及,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企业营销人员在宣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酌情进行删减和选择。
三、内容
解释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什么是流量驱动:由于本文仅是从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且流量驱动又是另外一套体系的内容,所以本文将不详细赘述,想了解的朋友可关注后续的更新;
什么是精细化运营,和渠道搭建又有什么区别。其实,渠道搭建和精细化运营都是对内容的运营,只不过我在这里做了细分。就我个人的理解是,渠道搭建更多偏重的是从多个渠道的角度来做内容,当所有的渠道内容完成一定数量的铺垫后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具体的时间节点可根据项目的情况以及团队配置、预算等因素来决定。
多个渠道的内容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直接的呈现效果,然后再针对某一渠道进行重点运营,这就是所谓的精细化运营,比如玩微博出名的杜蕾斯,微信的咪蒙,短视频的陈翔六点半等等。当然,精细化运营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创意或者活动营销。由一个点带动一条线或者一个面,这其实也是精细化运营。
写在最后
本来计划用万字来详细阐述这个体系的内容,但无奈受时间和精力以及最终呈现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只暂时罗列了5000多字。每一个细分渠道的选择、内容的撰写、投放的注意事项以及KPI的考核都是我们需要多次实操才能掌握的。
本文作者@孙孜文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立秋,代表夏天的结束了。我们进看看一波品牌的借势海报,这次最污的竟然不是杜蕾斯
多乐士
大象
比亚迪汽车
众泰汽车
一汽丰田
美的空调
海尔家电
AUX奥克斯空调
四季沐歌
TCL创意感动生活
金立智能手机
海信手机
三星GALAXY盖乐世
途牛旅游网
本来生活
怡宝
统一鲜橙多
统一海之言
蒙牛乳业
优益C
卫龙食品
淘枣帮
水密码
百合网
为什么杜蕾斯不污?
因为这次它根本没出图
“走得太快的人,眼里哪有四季”
]]>
今天的这篇文章源自身边一个真实的难题。
我有一个朋友去年开始创业做健身餐,最早的一批用户就是从他之前公司同事转化的,广受好评,半年内业务实现了十倍的增长,也顺利拿到了融资——整体看来是个不错的开端。然而今年想要继续扩大规模的时候,尝试在外卖APP上做了广告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又买了几次大V的软文,钱花了不少,但并没有引起想象中的病毒传播效应。
这时候问题来了:他现在的状态,究竟应该用什么获客方法来获取新用户?
健身餐借势消费升级,近三四年已经蓬勃发展出了一批品牌,新玩家必须在获客上认真制定策略,才能做出规模
对于各种业务来说(包括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获取新用户都是个重要的课题。之前在增长黑客专题系列里我用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获客的运营手段和产品手段(快速入口:运营篇 & 产品篇),然而无论是内容、换量、广告、分享、SEO或ASO等等,这些获客方法都不是万灵药,是否能真正吸引到新用户不在于方法本身,而是如何去选择和使用。
此外,渠道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即便是你之前通过某种方法的确获取到了大批新用户,然而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用户有可能后来就不吃这套了,或者这个渠道本身发生了变化,这也会令你的获客效果大打折扣。
获客的方法并不少,而哪些是适合你的?该如何去选择?
HubSpot副总裁Brian Balfour提供了一种简单粗暴的筛选方法。他在HubSpot以及他的创业项目Boundless中,都是通过以下六个评估维度来对不同的获客渠道进行评估。
触达力是指深度触达不同类型目标用户的能力。这个渠道能触达的用户是你需要的吗?这个渠道能触达到这批用户多近的距离?它有多少种触达用户的方法?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目标用户就是15-25岁的动漫爱好者,新浪微博完全可以帮你精准定位到这批用户,且可以提供广告位、头条微博、私信等多种触达方式;相比起来,可能百度的流量更为巨大,但SEO的触达力可能并不及微博那么强。
费用指的是该渠道在获客前期和持续期所需要的费用。这个渠道有前期成本吗?有最低开销吗?有后续的附加收费吗?比如说,如果想花钱买大V的软文,启动一篇文章就需要几千块几万块,而极有可能买了两三篇文章才开始转化新流量;而新浪微博的粉丝头条服务,几十块钱就可以搞定了。
获客效果的评估必须有时间维度。开始进行第一批投放测试之前,需要准备多长时间?每增加一个额外测试需要多长时间?开始一个测试需要投入技术成本吗?需要有创意支持或内容支持吗?很多广告渠道只需要非常少的输入时间,不需要技术投入,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准备工作。而对于内容营销来说,创作一篇高质量的内容并找到一个合适的分发渠道进行冷启动,则需要非常多的输入时间。
相应地,当你的投放测试启动以后,多久才能拿到你的测试结果?需要多少测试才能拿到有意义的数据?一般来说大流量平台的广告服务都会提供非常及时详细的数据反馈,而类似于发软文、发公关稿这样的方法,一来你和数据源距离较远,二来这些数据大多是针对阅读而不是针对广告转化,需要人工对数据进行再处理,相对就需要更多的输出时间。
可控性是指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启动或者停止这种获客方法。比如说,通过市场公关手段获客的可控性就非常差,你没办法根据自己的意愿立即进行打开或关闭操作,大部分控制权在别人手上(比如那些写公关稿的写手们)。更多的可控性意味着可以进行更简单更敏捷的测试。
最后一个评估维度是规模。这种获客渠道的流量规模有多大?根据你的时间和资源,渠道是否可以调整它的规模?
确定了以上六个评估维度,接下来我们看如何去使用,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获客决策。
首先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你目前的获客方法中,哪些点是逼迫你想要做出改变的?(就是你现在的获客痛点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想要优化这些点?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确定1~2个最关键的优化目标。如果你关注所有事情,就相当于没有焦点,而没有焦点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接下来要问问自己:“我在获取新用户上有什么限制?”你的限制可能会根据行业、产品、平台、费用的不同而不同,最常见的几种限制包括:
接下来就到了把以上所有信息整合起来的步骤了。
这时候需要做的是:打开Excel,在行标题中写出所有你正在使用或想要使用的获客方法,在列标题上写出以上六大评估维度,然后开始对每个渠道进行评估。
请注意,不仅仅要列出那些常见的获客渠道,也要把他们的替代品同样罗列进去一起评估。比如说同样是Feed流广告,考虑新浪微博的同时也可以考虑脉脉;同样是发软文,考虑公众号也可以考虑头条号、百度百家等等。
接下来更高级的玩法是,获客渠道需要被进一步细分。举个例子,内容营销可以被细分为原创文章、转载文章、信息图、在线讲座、电子书等等。SEO可以被细分为头部流量、长尾流量等。
举个例子,这时候你可能会得到上图这样一张矩阵表
下一步是研究每一个获客渠道并进行评分,你可以使用“高中低”三个档次的评分方法,也可以使用“1~5分”这种五个档次的评分方法,随你喜欢。评分不需要非常准确,只需要得到足够的信息,在不同渠道之间进行比较。
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评分可能代表不同含义。举个例子,同样在触达力这个维度上,一个客户终身价值较高的SaaS公司可能会把用户开始试用定义为触达,而一个面向大众用户的APP可能下载就算触达了。
此外,对同样一个渠道同一属性的评估也会不同。就拿规模来说,CRM起家的八百客在选择投放广告时,可能会给SEO打个低分,因为对它来说头部流量中也只能转化到非常有限的有效流量。而对于途牛旅游来说,旅游产品面向的用户更为大众(出国游的人少,周末出去爬个山的人还是挺多的吧),SEO就是高分,这是因为上一堆长尾词就足够给他带来大量的有效流量。
继续举例子,填写完评分之后,可以得到上图这样一张矩阵表。
一个完美的获客渠道大概长这个样子:
遗憾的是,你可能发现并不存在完美的获客渠道,所以关键点在于你最初确定的优化目标,以及你的限制条件——这就是你在第一个和第二个步骤中所做的。用你的限制条件把这些渠道分类并排序,如果你最大的限制是费用,那么就把那些费用低的渠道拿出来,找出其他属性相对最满意的一个。
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例子。
对于健身餐来说,他的目标群体其实是非常明确的:22~35岁之间、收入水平较高、对生活品质有追求,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他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这批非常明确的用户群体,需要提高获客渠道的触达力。
那么他的限制是什么呢?考虑到这个生意本身,春夏其实比秋冬更容易获取新用户(四月不减肥,一年徒伤悲),在获客的输入时间和输出时间上有一定要求。此外,创业初期嘛,财力有限,能省则省。
总结下来,他的状态适合于挑选一个输入/输出时间低、费用较低、触达力高、可控性和规模尚可的获客渠道。把他正在使用和想要使用的获客方法组装成他的渠道矩阵,经过几轮比较之后,我帮他把获客渠道缩小到以下3个选择:
(1)达人广告
在运动类或美食类APP上找一批健身达人,用较少的费用让他们在动态中植入广告。
细分领域的平台更愿意捧红自己的大V并给予曝光和流量,而在细分领域中的达人广告价比大众意义的大V便宜,有效流量也不见得比后者少;只需要提供一些素材给他们使用,发一两条动态出来,广告就可以快速实现、快速起作用。
健身类APP上聚集了一批有数万粉丝的健身餐达人
(2)赞助
为同样需求曝光的细分平台上的近期活动提供官方赞助,甚至是联合举办。相互借势营销,同样也不需要什么成本,还能保持较高的触达力。
(3)内容
成为内容提供者。以创始人的身份提供健身餐知识、健身餐制作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图文,可以是讲座,甚至是直播,这些都是几乎没有费用、又见效快的获客渠道,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这么做,而且尝到甜头了。
脉脉职播里常见各种O、VP、总监露脸打广告,话说脉脉这一系列的分享标题放那么小,大头照放这么大,页面看上去略吓人啊= =
希望这个例子也能帮助你更加理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获客方法。
]]>
朋友圈广告在旅游业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其他行业。TripAdvisor、Airbnb、携程、途牛、同程、凯悦、香港迪士尼等都投放过朋友圈广告,一些旅游创业公司也纷纷试水,如6人游旅行网、酒店哥哥、租租车等。
到底旅游行业在朋友圈投放效果如何,我们为你找到了4家亲身试水的投放数据!
旅游行业概况分析
推广效果:
1、点击率+1倍
2、7日回收>1
3、客单价>600元
推广策略:
旅游线路产品——途牛旅游网
推广效果:
1、点击率>3%
2、激活成本13-30元
3、次周留存率1.5倍
推广策略:
周边游民宿酒店——携程旅行网
推广效果:
1、点击率+2倍
2、激活成本16-30元
3、激活率3倍
推广策略:
推广效果:
1、App Store 排行榜Top1
2、百度指数1.8倍
3、激活率>30%
推广策略:
至此,朋友圈广告系列就完结了!手游、电商、金融、旅游,四大行业的投放数据和策略,希望能给对朋友圈广告有意向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