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Mon, 13 Jan 2020 03:41:2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金字塔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 //www.f-o-p.com/109423.html Fri, 07 Dec 2018 06:13:06 +0000 //www.f-o-p.com/?p=109423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状下,短视频迅速“围剿”5亿人,成就了新的注意力江湖。那么如何把5亿人的注意力变成生意,成为了营销圈与创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面对庞大且碎片的KOL内容体系,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已经过时,数据为王构建起的新营销体系,正被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奉为圭臬。据此,卡思数据联合火星文化、新榜研究院推出《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面向整个短视频营销行业交上的一份“期末答卷”。

这份白皮书围绕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短视频KOL发展现状,抖音快手主流营销产品和商业价值对比,蓝V企业号运营现状、运营方法论,KOL营销现状、主流行业KOL投放偏好及营销建议等6大课题,并对2019年的短视频内容营销给出了趋势性预见。

沉甸甸的数据结果让这份白皮书变得厚重无比,而这每一个数据背后的发现,都应该被短视频相关从业人员重视。

下面是我们截取的这份厚达近百页白皮书的部分精彩内容。

一、10个数字带你了解2018年的短视频

1. 5.08亿

目前短视频独立用户数已经达到5.08亿,占国内网民总数的46%。

这意味着基本上每2个互联网用户数中就有1个使用短视频。不过,进入2018年Q2后,短视频平台用户活跃度放缓,开始进入平稳期。

2. 52%

短视频男女性别比例为48:52,与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的中国网民男女比例52:48十分接近,短视频用户女性稍多。

而从短视频地域分布上看,短视频用户也已经向三四线城市深度下沉,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52%,小镇青年引领短视频内容消费时尚。

3. 20万+

白皮书指出,各短视频平台KOL规模目前已经超过20万个

其中,快手数量最多,抖音、秒拍次之。不过,在用户红利期消失以及平台流量“去中心化”的双重影响下,KOL增速从Q3开始大幅放缓,这与短视频平台用户增长趋势接近。

4. 95%

在各垂直类别KOL分类中,小姐姐类型的KOL数量最多,活跃度也最高,达到95%,其次为搞笑段子、音乐舞蹈和小哥哥类型。

5. 25%

搞笑段子类KOL占比总量的25%,在充分满足用户消遣娱乐核心诉求基础上,备受广告主青睐,位列2018年,短视频KOL创收总榜的第1位,其次是美妆类KOL和情侣类!

6. 12000+

白皮书指出,截至到10月31日,抖音上活跃蓝V数超过12000个,两个多月时间蓝V(含企业号、政务号、媒体号)数量增长了3.87倍,其中企业号占比总量的87%。不过也应该清楚,大多数企业号仍处于弱运营状态。

7. 13.22%

白皮书指出,粉丝量在1万以上的蓝V号仅占比总数的13.22%。1万以下的活跃蓝V号,占比高达86.78%,而粉丝量在50万以上的账号仅占比1.71%。

其中,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和服装配饰3大行业企业号数量最多,游戏类和文化娱乐类粉丝互动活跃度最好!在粉丝量TOP500的企业号中,卡思数据发现,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生活服务类、IT互联网4个行业的企业号运营质量最好。

8. 3个变化

随着广告主们加速入局短视频营销,以及平台的注力等,2018年,短视频KOL营销市场规模将会突破10亿大关。

而从PGC到PUGC众创,从搞笑、娱乐到垂直细分,从“娱乐流量”到“种草引流”正在成为短视频KOL营销中明显的3个变化。

9. 4种变现模式

目前短视频中商业变现途径拥有广告、电商、游戏和直播分成4种方式

变现模式多元化、KOL影响管理集中化、规范化成为短视频平台提速商业进程的核心体现。

在广告营销变现中,当下短视频平台的营销变现产品已经基本成熟,集中体现为两种:

  • 一为广告类产品,如:开屏、信息流、定制话题活动、官方挑战赛、粉丝头条、创意贴纸、视频浮窗等;
  • 二为自助化商业开放平台,如:主打内容价值的短视频账号(如:抖音蓝V企业号、快手商业号)和主打社交价值的KOL广告交易平台(如:抖音星图平台、快手快接单/快享计划、美拍M计划等)。

10. 4个困境

选号难、创意难、监测难、效果评估难4大难题正成为短视频营销中的4大拦路虎,广告主在短视频KOL投放中面临着艰难的考验。

二、两大巨头battle加深差异化营销认知

《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针对抖音和快手这两大巨头平台,从日活用户量、日均使用时长、用户画像、主流营销产品、代表性KOL等维度进行了细致化的数据解析。

单以白皮书针对两大平台KOL的剖析来说。

分析发现,在抖音上粉丝量50万以下的KOL占比达到78%,而粉丝量在500万以上的KOL仅占比0.58%。抖音各粉丝量级KOL数据分布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在各垂类上,抖音上小姐姐数量占比最多,但从质量上来看,搞笑类表现最佳,小哥哥类、音乐类、段子类其次。

而在快手上,粉丝量50万以下的KOL占比达到84%,越往头部走,增粉难度相对更大,这跟快手“普惠”逻辑有关,对爆款会存在限流,所以依靠爆款实现增粉的难度,较之抖音,难度更大。

在各垂类上,快手小姐姐数量最大,搞笑、段子和音乐类质量更好,这跟抖音类似。

白皮书通过多维角度对比分析,将抖音和快手的营销价值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并给出了营销建议:

在抖音上更适合做“品牌”,更应强调品牌理念、品牌态度的输出,与年轻用户深度沟通,“平等对话”,做用户喜欢的内容而不完全是品牌想要输出的内容,进而深度种草用户。

而在快手上,则更适合做“转化”,更为强调产品卖点,如性价比、性能等,激活快手独具魅力的老铁经济,拉动区域销量的直线增长。

三、哪里有难题,哪里就该有方法论

白皮书不仅对目前短视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应对现有的各类营销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建议。

以如何加强企业号的运营能力来说,白皮书给出了内容运营的“四YOU法则”和长效运营的“三级火箭论”。

具体来说“三级火箭论”,它将企业号的运营以3个月为周期进行了阶段性划分。

  • 第一级,也就是第1个3个月,主要是通过打造爆款来完成初期用户的积累和沉淀;
  • 第二级,则是从用户池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种子用户,确定企业号运营的标签内容方向,挖掘内容增长点,强化品牌人设;
  • 第三级,也就是6个月之后,再将成熟的内容运营方法论延伸到多账号集、多平台内容运营中,最终让不同账号内的核心用户相互转移,进一步完成用户的扩展和新增。

除了企业号的运营,白皮书针对短视频KOL营销、数据化营销等广告主集中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进行了方法论的解读。

四、预知趋势:占位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

总结过去,是为了过好当下和预知未来。在这份白皮书中的最后一章就对2019年的短视频内容营销做出了8大预测。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这极有可能发生的8大趋势中,白皮书认为大数据将成为突围短视频KOL营销精准投放和效果监测困境的唯一钥匙,并且大数据也会驱动短视频内容产业上下游各环节提前增效。

以上仅仅是《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的部分内容,还有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和专业的营销建议需要深入解读这份白皮书才能知晓。

 

作者:卡思数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卡思数据(ID:caasdata6)

]]>
从0到1深度解析KOL运营! //www.f-o-p.com/109399.html Fri, 07 Dec 2018 03:04:35 +0000 //www.f-o-p.com/?p=109399 KOL运营

 

最近和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KOL运营。很多人认为KOL运营就是找大咖背书,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今天,我将详细和大家聊聊,什么叫KOL运营。

内容较长,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下面,enjoy~

1、什么是KOL

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大如锤子科技罗永浩、小米的雷军;小到贴吧的吧主、某读书群的领读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KOL。

而KOL最大的两个特点是:有粉丝基础,能影响粉丝行为!

那到底该怎么做KOL运营?别急,在这之前,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做KOL运营?

2、KOL运营的好处

一切运营手段,都是以提升用户指标为目的,而KOL运营是其中比较高效的手段之一,如使用明星来吸粉,大咖分享来促活等等。

这里,我们按照付费和免费的模式,来介绍几种常见的KOL运营场景:

花钱的:

微博和抖音早期使用明星进行拉新

英雄联盟每年举办LPL比赛,利用选手来促活;

得到知识付费产品,利用KOL的影响力促成你的付费···

不花钱的:

天涯猫扑等社区论坛利用KOL进行促活;

百度贴吧通过吧主和小吧主来管理贴吧;

游戏公司通过头部玩家来产出游戏攻略···

相较于一些常规的运营策略,KOL运营做得好,往往会事半功倍。那么,KOL从引入到流失的整个生命过程,我们分别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运营逻辑呢?

我们以社区类产品为例,来进行深度的分析:

3、KOL的引入

1.引入节奏把控

不同时期、不同用户基数的产品,需要结合自身的需求程度,去把控引入节奏。

前期引入的KOL过多,供过于求,内容缺乏足够的粉丝互动,KOL会失去创作的激励,引发流失。

前期KOL引入过少,供不应求,用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引发流失。

当然,并非所有金字塔头部的KOL都是好的,也并非金字塔底下的KOL不值得花时间,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2.KOL类型把控

气质相符!气质相符!气质相符!

粉丝量多的KOL不一定适合你,垂直领域的小KOL对你价值可能更大。

对微博来说,我的目的是娱乐,那么我的KOL必须有趣好玩;

对于得到来说,我本身是做知识付费,那么我的KOL必须有料;

对于KEEP来说,我的KOL是健身达人而不是那些美妆大师;

···

不管你是引入还是培养,一定要注意,KOL必须契合你的产品。想象一下,当抖音上全是关于考试培训的KOL,官方还大力扶持···画面太美了,我想象不下去。

3.引入的方式

KOL引入又分为外部引入和内部挖掘。

内部培养的KOL忠诚度高,流失少,而外部引入的KOL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产品进行磨合。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内部的挖掘,当内部无所需的KOL的时候我们再从外部引入。

下面,我们分别聊聊这两种方式如何去做:

外部引入

引入流程:明确引入KOL的目的-列出备选KOL人员名单-准备相应的合作方案-寻找联系方式-商谈合作引入。

明确目的:

我引入KOL的目的是什么,拉新,促活还是转付费?KOL引入之后希望他们做什么?明确了目的之后,你才可以去列出想要的KOL。

比如你希望快速获取一批新用户,这时你更倾向于找粉丝量多的。而如果你需要的是转化,那么你需要的是粉丝忠诚度更高的。

列出备选人名单:

明确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列出备选人名单,此时你需要收集备选人的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信息,粉丝质量信息(PS:需要注意,如果KOL离开现有平台,粉丝是否还在),候选人偏好等信息。

合作方案的选定:

合作方案中,需要明确告诉KOL,需要他做什么,他可以获得什么。

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诉求,现在很多KOL,已经无法单纯用钱去打动。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当前的情况过的很好,而转移平台需要重新开始,收益却只是钱,为什么要折腾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和KOL合作,不仅仅只考虑钱的问题,还需要考虑KOL的其他诉求,如个人品牌、平台扶持等。

拉KOL要坚持:

当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开始去拉KOL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都会碰钉子。

可能你发过去方案石沉大海,微博私聊一直是未读状态。但我们不能放弃,微博微信找不到人,就去垂直社区找,去群内找等等。

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一次找不到换一个,一个方案不行换一个方案。当然如果时间要求较高的,而且预算充足,也可以直接通过专业的经纪人去找到你想要的KOL。

内部挖掘

内部挖掘,通常要寻找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内容产出较高的用户。

当前他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将他打造成什么样的KOL。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用户可能当前非常活跃,但是产出内容质量不高。而另外一个用户内容产出较高,活跃度不高的,我们则更倾向于培养后者,活跃度你可以去提升,而内容质量你只能小幅度帮助提升。当然也要看用户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内部挖掘的时候需要找到其亮点,且这个亮点可以通过你的方式来进行包装放大。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引入了一批KOL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去维系这批KOL,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呢?

4、KOL维系

目前常见的KOL维系都是社群或者是单点联系。

针对KOL如果使用社群的方式进行沟通联系,最好是根据KOL的类型分类建立社群,便于同类型KOL间更顺畅地交流。

如果自身的KOL用户较多,最好在产品上可以给这部分用户一些特殊的通道,如游戏内通常有VIP专属板块,电商类的平台的大卖家后台等。

建立好信息的沟通渠道后,我们需要建立KOL档案。

KOL档案

KOL的运营工作一定要精细化,而精细化的运营需要你对KOL非常了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份KOL档案。

为什么要给KOL建档案?就像你为了追一个女孩子,你会关心她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哪个明星,喜欢吃啥等等,之后投其所好,这样追到女孩子的成功性会更高。

KOL运营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不仅仅是利益关系,而是让KOL觉得你是真的在关心他、帮他实现他想要的内容。

同时,KOL档案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一份好的KOL档案集,除了能帮我们更高效的工作对接外,对于日常优化KOL引进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KOL的档案通常会包含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姓名,电话,微信,联系地址个人档案等。

业务信息:这类KOL属于什么类型的KOL,自身带大概多少粉丝,影响力如何,在哪一个方面比较有影响力。

比如说知乎上找用户A做KOL,那么可能就会增加用户A写过书,XX企业的创始人,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个人比较擅长的是运营的节奏,内容运营等方面。有了这些信息之后,针对性的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个内容运营的大咖分享专场,就可以找用户A去做这些事情。

KOL在平台的信息:KOL档案中需要记录该KOL在自身产品上的情况,用于后续的运营判断。

如用户A虽然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影响力,但是在知乎上没人找他,那么后面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把用户A从我们KOL行列中剔除,不再给他享受特权。

KOL在其他渠道的信息:通常一些KOL不会只在一个平台进行合作,那么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KOL在其他平台的表现。

同样的例子,用户A在知乎不怎么回答问题,但是发现在悟空问答上回答问题很积极,那么我们后面就需要进行对比,来调整对用户A的运营策略,是增加物质激励,还是通过精神激励促进其产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也可以加进档案中,如KOL近期的一些动态,个人的性格等内容。主要是方便后续更精细化的运营。如用户A近期要生孩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个婴儿车给到用户A作为一个小礼物。

在档案中,用户需要进行分级、分阶段,当前的用户影响力或者是价值在什么水平,当前所处于的阶段,我们针对这类用户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赋能?针对不同层级的KOL,调用的资源、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在档案中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都记录到位。

简单理解,KOL运营是先给到KOL想要的东西,之后让KOL产出我们想要的内容。而给到KOL什么,则需要你不断去了解KOL的需求,去接触沟通分析,这是一个长期且考验耐心的工作。

设立规则

建立好档案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设立并告知规则。

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影响到用户或是造成KOL流失。一般情况下这个规范在合作之初都会说明,但最好额外制定一个KOL和产品之间的互动规范说明。

举个例子:KOL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找到我们的运营人员,不得发布有损产品形象的言论。KOL和用户之间产生冲突,请及时与运营人员沟通,否则取消相关的特权和福利等内容。

另外有一个特别说明的点是,平台设立的惩罚性的内容,针对KOL千万不要设立特权机制,避免造成自身用户流失

在设立规则的时候抱着一个目的:我们引入KOL是为了更好的和产品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服务KOL

5、KOL初期运营:赋能成长-形成影响力

初次引入的KOL,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我们前期都会进行包装、赋能。在推出亮相之前,预先设计正面的形象。

包装:通常在内部挖掘一些KOL的时候,我们会去挖掘这小部分KOL的亮点,加以包装。

咕咚上,产后辣妈坚持锻炼,单纯这个点无法形成KOL的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包装几个点,如励志,苦情戏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动用户,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最初的猫扑,也存在较多这样经过包装的用户,如筷子兄弟,小月月等。

KOL赋能:作为运营方,你必须对你自身产品非常了解,而KOL对他自己领域的内容非常了解,这样你们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你需要给KOL说明他该如何在你的平台上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部分专业技巧上的辅导,以及平台上一些产品功能的实现,甚至于说开放部分数据,让KOL更好的进行产出。

如抖音引入部分KOL的时候,不仅仅是说:你拍个视频,我给你流量就完事了。视频具体怎么拍,服装怎么搭配,你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他们更喜欢什么视频等等,这些抖音的运营都会给到对应的KOL。

作为 KOL运营,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更多的是陪他一起成长。

资源倾斜: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需要给这些KOL资源倾斜,让其真正在自身平台形成影响力。

除了流量倾斜,甚至不断地去制造关于KOL的话题热点。就像李健刚去好声音的时候,好声音在第一期第二期给了更多的画面,同时也不停地制造李健的“学霸”属性和段子手话题。

只有当KOL在产品上形成影响力后,你才可以通过KOL运营去影响自己的用户。

6、KOL中期运营:合作深入-价值体现

排他约束

当KOL已经形成影响力后,我们需要建立排他约束,我们付出了资源,也付出了其他情感上的东西,这时我们需要从语言和书面上要求我们的KOL用户制定一个排他的标准,如果KOL心猿意马,肯定是不可取的,应该及时止损,终止合作。

有了排他约束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进行更好的深入合作,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

KOL激励和策略调整

KOL形成影响力后,我们一方面要给予KOL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同时也需要不停地去调整你和KOL合作的一些策略。

比如前期你给那个辣妈设定的苦情戏,后来发现KOL自身不喜欢,那就尝试调整为励志方向,去测试粉丝反应。

同时,你整个的激励也需要随着KOL的不同去设定不同的内容,比如初期的KOL给精神激励即可,中期有一定影响力的给一定的物质激励,当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你需要给到的是更多的利益,包含打造IP、粉丝运营等。这个时候你的策略也需要调整,从最早之前的给予,到最后面的利益捆绑

就像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我可以采用买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成的方式。而你需要做的则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影响力的KOL给予不同的激励,让其更好的活跃起来。

KOL价值体现:

当我们的KOL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后,这时就是我们前期投入的回报时刻。

如果我们希望拉新,这时可以利用KOL发起好友邀请赛;

如果我们希望社区活跃,这个时候可以利用KOL进行话题带动;

如果我们希望用户付费,这个时候让KOL去进行背书宣传;

···

这里要注意整体的运营节奏,不要刚有了影响力就马上进行变现,这样很有可能会毁了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KOL,也会让你的用户渐渐流失。

当然,只有当KOL给你带来了价值,给了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才算运营成功了一小步,但很多时候这个回报都是后置的。

7、KOL运营后期:留存你的成果

在KOL运营后期,我们更注重KOL的留存,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KOL,要尽可能留住,产出更大的效益。

不过有一点需要看开,KOL始终会走的,我们做的,只是让这部分KOL留在自己产品上的时间更久,获取更多的回报。

通常我们有两个手段:利益捆绑、情感维系。

情感维系

我们在KOL引入之初就建立了KOL的档案,这份档案贯穿整个KOL运营工作,因此非常重要。

在KOL运营后期,需要借助之前建立的档案,了解当前KOL的情况,之后投其所好,送小礼物,在重要日子进行问候等。这里最重要的是,让KOL感觉你很用心。

情感维系中最重要的是真心去做,而不是为了KPI去做。人与人相互交流,是否真心、是否用心都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你对他的细节了解,会让他觉得你很用心。

利益捆绑

和KOL进行合作的时候,提前考虑KOL可能流失的情况,在合作方案中规避掉。如使用分成的方式而不是买断的方式,使用持续活跃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方式等。

当然最好可以让KOL参与到平台的运转中,让他留下更多的东西在平台上,如他的粉丝。让他依赖平台,离开平台这些影响力都会消失,这样会让KOL留的更久一点。

8、结尾

很多时候,KOL运营和我们现实中谈恋爱很相似,你要去了解她,逗她开心,给她好处,也会约法三章,在困难中一起成长。只是我们在KOL运营中,是一个人和多个人谈恋爱,当然,这更考验运营者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的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KOL运营会比常规的精细化运营要求更高,而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KOL运营,你需要比其他人更细致。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你能轻松地解决,有些没那么容易解决,但你可以记住一个准则:我们引入KOL最终目的是一起服

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我们一起服务KOL用户。

愿你在KOL运营的道路上,把自己,变成业内的KOL!

 

作者:兑吧运营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兑吧运营帮(DByunyingbang

]]>
如何做社区运营?信息密度是关键! //www.f-o-p.com/107773.html Mon, 26 Nov 2018 02:45:39 +0000 //www.f-o-p.com/?p=107773

 

绝大部分社区,都是披着社交的内容产品;比如微博,并不算社交产品,绝大部分用户都是内容消费者。这类产品应该明晰自己的定位,以提升内容密度和质量、培养平台自身大V是关键,而不是增加社交互动。

报纸/杂志、门户网站、论坛、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抖音这样算法推荐的产品,都代表了各个阶段内容产品的演进。

实际上:微博这样的综合社区,雪球知乎这样的垂直社区,本质上都是内容型产品,并不是社交产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内容产品形态不断迭代,但始终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沿着不断提高信息密度的方式进行。

信息密度(信息浓度):指站在用户角度,在单位时间内,看完同等量的内容,用户认为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量。

信息过载,永远都看不完,信息总量变得不重要,信息的精确匹配变得重要,用户会不断的打开信息效率高的内容产品。

报纸/杂志、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这样的产品,千人一面;每一个页面中都有大量别人感兴趣,而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些产品最终都逐渐没落。

解决办法现在有两个——算法和关注关系,建立每一个用户唯一的内容推送,尽量精准匹配提高信息密度。

一、内容产品和社交产品的区别

微信、QQ算典型的社交产品。

此外,绝大部分社区,都是披着社交的内容产品;比如微博,并不算社交产品,绝大部分用户都是内容消费者。

腾讯旗下自选股,以及腾讯投资的富途证券,两款股票类的互联网产品。因为腾讯背景,两款产品都希望做股票社交,但均失败。

两款产品没有搞清楚内容产品和社交产品,你来我往互相探讨是社交,看人聊天吹股票是股票UGC内容产品;股票的世界,没有社交产品,只有UGC内容产品。

内容产品要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尽量让用户的手机屏打开后,充满屏幕的是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少一些,也要尽量提高信息密度。

自选股、富途证券产品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移动端的开发当中,忽略了在PC段的开发,这是一个重大错误。股票社区是一个内容产品,需要优质的内容去灌溉,相当一部分优质的内容是长文/图片,超过几百字,PC端输入编辑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两款产品在PC端的忽略,用户没有在PC端使用两款产品的习惯,导致没有优秀的长文内容。

PC端输入的优质内容,对于用户的内容消费体验异常重要,否则无法完成对用户时间的占有和用户阅读习惯的培养,平台自身也无法UGC内容生产为其他用户服务以及向外扩散,社交网络的滚雪球效应无法完成。

雪球、知乎、豆瓣本质属于UGC资讯内产品,最初都起于PC端,并且都保留了PC端不错的用户体验没有好的PC端体验和用户时长,成功的UGC资讯类产品,还没有。

要区分内容平台和社交平台,FB、微信属于典型的社交平台,鼓励用户实名,并且建立社交关系。微博、雪球、知乎等产品,属于典型的内容平台,用户是来看内容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尽量不要实名。

腾讯还在尝试把微信的好友关系,倒入到自选股中。这个选择很自然,见效快,但却是万劫不复。很多产品,都鼓励用户上传通讯录,鼓励好友之间加关注。这是错的。

一个新的基于关注关系的内容产品,每一个新用户使用时,本质上是加关注,去重建自己的手机屏幕内容。平台要做的,是尽量让他的屏幕充满了他感兴趣的内容。

按照这个逻辑,推荐已经知名人物、和已经被证明的大V是比较靠谱的。而普通人大部分的通讯录好友,并不具备内容生产能力,这些关注只会稀释屏幕的信息密度。

更大的危害在于:熟人网络之间的关注,会大大抑制普通用户的创作欲望,这一点下文有更详细的说明。

二、自身培养大V,是UGC平台的关键

对社区早期而言,大部分的运营方式就是拉站外平台大V,这是很通常的做法。但,社区平台成功,没有依靠外部大V为主的,培养自己的大V用户,构建信任的关注关系是关键。

早期大V,能为平台早期带来流量以及增信,头部大V能带来长尾普通用户。普通用户长时间使用一些平台,其中一些转变为大V用户,是社区发生质变的关键。

平台早期优质内容少,平台可以通过运营一些自己掌控的大号,或者编辑手段,将全平台所有的优质内容,都推送到用户的timeline。确保用户的屏幕,一直有优质的内容存在,延长用户的在线时间。

瞎几把扯是人的天性,只要有在线时长,普通用户们就一定会产生内容。对于优质内容,充分编辑、美化、包装和传播,让内容被更多人评价,生产者被更多人关注,形成激励。

对于生产内容的用户,除非个人主动表达了诉求,尽量不要做实名。对绝大部分普通用户,在初期对于平台没有任何的诉求。平台只是一个匿名的记事本,或者树洞,匿名广场。

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都鼓励上传通讯录的,让亲朋好友关注你的功能。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这个方式是不对的,这种行为阻碍了普通用户生产跨出生产内容的第一步。

大部分普通用户在生产内容的时候,都是情绪化的,无功利性的。为炫耀、为吐槽,为在广场吼一嗓子听听别人的意见;但最重要的是,不想负责任。普通用户没有成长为大V的初期,信心不足,匿名能保护用户的表达欲。

金字塔尖的用户的发言内容,能吸引金字塔底的用户;反之,则不行。所有的UGC内容平台,都是从上往下运营的。对于普通用户,确保他们的timeline上塞满了数量足够多、信息密度足够的内容即可。

许多社区内的产品,喜欢出一些功能,去验证用户的信用。比如股票类社区,喜欢去验证用户的投资业绩究竟如何,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这个世界上,声音传播速度多少,万艾可的分子结构,是已经知道并且可以被验证真伪的信息,已经被PGC了。UGC的内容发言,大部分围绕苹果股票是否会涨、周星驰演技好在哪里,如何看待新一轮加息,大部分情况是不可验证的。

平台没有能力去帮助用户找到标准答案,平台能做的,帮助用户找到用户认为正确的答案,以提供足够多丰富内容和角度为要。并且通过关注关系、推荐关系进行内容分发

只要事实清楚逻辑清晰,就是好内容。同样的内容,不同用户的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亦无不可。平台既无能力也无责任去验证,提供标准答案。

相反,验证用户的行为会杀死所有的大V的信用,摧毁平台。

“友善”是平台最应该倡导的,正常的、有逻辑的辩论值得鼓励。要严格管控不友善的言论,尽量让内容生产者,能得到更正面的反馈。

三、少就是多,提高信息密度时内容产品的成功关键

内容的分发是平台的核心。

平台把用户关注人的发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是最通常的方式;但这个方式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这个方式,只考虑到了发布内容的“新鲜度”,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权重,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权重。一个用户关注100个大V,但对用户只会对少数大V有更深的信任,同一个大V,发言有重要的和聊天吹水的。同样的内容,也有被很多人讨论和无人讨论的。

这些权重,都应该不一样。

也就是说:两个不同的用户,关注同样的大V,各自的timeline页面都应该是不同的。大部分用户,并无精力浏览自己所有关注内容,应该让用户优先看到高权重的内容。应该有算法,去提高用户在浏览时候的信息密度。

少就是多,精准比数量更重要。微信朋友圈已经是国内最大,最成功的内容平台,其运营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

微信是比较严格执行少就是多的平台。

公众号每天只能发一次,迫使内容生产者精心编辑,把最好的内容发出来,减少垃圾信息的发布,增加信息密度。最新的微信公众号改版,公众号只露出前两条,也体现了这样一个思路。

公众号的内容量,已经足够丰富,从数量上早已经超过用户能消费的量,微信在继续压缩,迫使生产者去做头部内容。最新一次改版,微信大幅度的提高了用户取消关注的便利程度,也在压缩“流量号”,扶植把内容做精的品牌号。

不仅如此,微信朋友圈的管理规则中也处处体现了 “少就是多”的思路。

在朋友圈管理中,微信在试图不断在降低非有效内容的传播,减少出现在用户timeline里信息的总量。微信大幅度的压缩微商、压缩“个人测试”爆款的东西、压缩朋友圈点赞,包括同一个文章被超大量的转发,压缩诱导分享。

这些内容会严重稀释正常内容,降低正常用户在朋友圈获取有效、有价值信息的效率。

有一些个人测试和活动,短期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但这些都不是用户浏览朋友圈的目的。这些行为降低了朋友圈信息到达效率,长期来看是有害的。所有降低用户信息获取效率,长期来看,都会使得用户远离这个产品。

为什么微博会允许王思聪的转发抽奖?

这是错误的行为。

这导致有数百万上千万人,在无效信息上多花了5秒时间;或许微博认为,他们用户的时间是不值钱的吧。

 

作者:一八零五,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一八零五

]]>
从0到1深度解析KOL运营 //www.f-o-p.com/106981.html Mon, 19 Nov 2018 06:05:35 +0000 //www.f-o-p.com/?p=106981 KOL运营

 

最近和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KOL运营。很多人认为KOL运营就是找大咖背书,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今天,我将详细和大家聊聊,什么叫KOL运营。

内容较长,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下面,enjoy~

什么是KOL

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大如锤子科技罗永浩、小米的雷军;小到贴吧的吧主、某读书群的领读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KOL。

而KOL最大的两个特点是:有粉丝基础,能影响粉丝行为!

那到底该怎么做KOL运营?别急,在这之前,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做KOL运营?

KOL运营的好处

一切运营手段,都是以提升用户指标为目的,而KOL运营是其中比较高效的手段之一,如使用明星来吸粉,大咖分享来促活等等。

这里,我们按照付费和免费的模式,来介绍几种常见的KOL运营场景:

花钱的:

微博和抖音早期使用明星进行拉新

英雄联盟每年举办LPL比赛,利用选手来促活;

得到知识付费产品,利用KOL的影响力促成你的付费···

用户运营,树猫,用户运营,营销,留存,社交

不花钱的:

天涯猫扑等社区论坛利用KOL进行促活;

百度贴吧通过吧主和小吧主来管理贴吧;

游戏公司通过头部玩家来产出游戏攻略···

相较于一些常规的运营策略,KOL运营做得好,往往会事半功倍。那么,KOL从引入到流失的整个生命过程,我们分别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运营逻辑呢?

我们以社区类产品为例,来进行深度的分析:

KOL的引入

1.引入节奏把控

不同时期、不同用户基数的产品,需要结合自身的需求程度,去把控引入节奏。

前期引入的KOL过多,供过于求,内容缺乏足够的粉丝互动,KOL会失去创作的激励,引发流失。

前期KOL引入过少,供不应求,用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引发流失。

当然,并非所有金字塔头部的KOL都是好的,也并非金字塔底下的KOL不值得花时间,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2.KOL类型把控

气质相符!气质相符!气质相符!

粉丝量多的KOL不一定适合你,垂直领域的小KOL对你价值可能更大。

对微博来说,我的目的是娱乐,那么我的KOL必须有趣好玩;

对于得到来说,我本身是做知识付费,那么我的KOL必须有料;

对于KEEP来说,我的KOL是健身达人而不是那些美妆大师;

···

不管你是引入还是培养,一定要注意,KOL必须契合你的产品。想象一下,当抖音上全是关于考试培训的KOL,官方还大力扶持···画面太美了,我想象不下去。

3.引入的方式

KOL引入又分为外部引入和内部挖掘

内部培养的KOL忠诚度高,流失少,而外部引入的KOL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产品进行磨合。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内部的挖掘,当内部无所需的KOL的时候我们再从外部引入。

下面,我们分别聊聊这两种方式如何去做:

外部引入

引入流程:明确引入KOL的目的-列出备选KOL人员名单-准备相应的合作方案-寻找联系方式-商谈合作引入。

明确目的:

我引入KOL的目的是什么,拉新,促活还是转付费?KOL引入之后希望他们做什么?明确了目的之后,你才可以去列出想要的KOL。

比如你希望快速获取一批新用户,这时你更倾向于找粉丝量多的。而如果你需要的是转化,那么你需要的是粉丝忠诚度更高的。

列出备选人名单:

明确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列出备选人名单,此时你需要收集备选人的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信息,粉丝质量信息(PS:需要注意,如果KOL离开现有平台,粉丝是否还在),候选人偏好等信息。

合作方案的选定:

合作方案中,需要明确告诉KOL,需要他做什么,他可以获得什么。

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诉求,现在很多KOL,已经无法单纯用钱去打动。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当前的情况过的很好,而转移平台需要重新开始,收益却只是钱,为什么要折腾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和KOL合作,不仅仅只考虑钱的问题,还需要考虑KOL的其他诉求,如个人品牌、平台扶持等。

拉KOL要坚持:

当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开始去拉KOL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都会碰钉子。

可能你发过去方案石沉大海,微博私聊一直是未读状态。但我们不能放弃,微博微信找不到人,就去垂直社区找,去群内找等等。

用户运营,树猫,用户运营,营销,留存,社交

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一次找不到换一个,一个方案不行换一个方案。当然如果时间要求较高的,而且预算充足,也可以直接通过专业的经纪人去找到你想要的KOL。

内部挖掘 

内部挖掘,通常要寻找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内容产出较高的用户。

当前他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将他打造成什么样的KOL。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用户可能当前非常活跃,但是产出内容质量不高。而另外一个用户内容产出较高,活跃度不高的,我们则更倾向于培养后者,活跃度你可以去提升,而内容质量你只能小幅度帮助提升。当然也要看用户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内部挖掘的时候需要找到其亮点,且这个亮点可以通过你的方式来进行包装放大。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引入了一批KOL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去维系这批KOL,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呢?

KOL维系

目前常见的KOL维系都是社群或者是单点联系。

针对KOL如果使用社群的方式进行沟通联系,最好是根据KOL的类型分类建立社群,便于同类型KOL间更顺畅地交流。

如果自身的KOL用户较多,最好在产品上可以给这部分用户一些特殊的通道,如游戏内通常有VIP专属板块,电商类的平台的大卖家后台等。

建立好信息的沟通渠道后,我们需要建立KOL档案。

KOL档案

KOL的运营工作一定要精细化,而精细化的运营需要你对KOL非常了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份KOL档案。

为什么要给KOL建档案?就像你为了追一个女孩子,你会关心她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哪个明星,喜欢吃啥等等,之后投其所好,这样追到女孩子的成功性会更高。

KOL运营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不仅仅是利益关系,而是让KOL觉得你是真的在关心他、帮他实现他想要的内容。

同时,KOL档案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一份好的KOL档案集,除了能帮我们更高效的工作对接外,对于日常优化KOL引进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KOL的档案通常会包含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姓名,电话,微信,联系地址个人档案等。

业务信息:这类KOL属于什么类型的KOL,自身带大概多少粉丝,影响力如何,在哪一个方面比较有影响力。

比如说知乎上找用户A做KOL,那么可能就会增加用户A写过书,XX企业的创始人,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个人比较擅长的是运营的节奏,内容运营等方面。有了这些信息之后,针对性的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个内容运营的大咖分享专场,就可以找用户A去做这些事情。

KOL在平台的信息:KOL档案中需要记录该KOL在自身产品上的情况,用于后续的运营判断。

如用户A虽然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影响力,但是在知乎上没人找他,那么后面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把用户A从我们KOL行列中剔除,不再给他享受特权。

KOL在其他渠道的信息:通常一些KOL不会只在一个平台进行合作,那么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KOL在其他平台的表现。

同样的例子,用户A在知乎不怎么回答问题,但是发现在悟空问答上回答问题很积极,那么我们后面就需要进行对比,来调整对用户A的运营策略,是增加物质激励,还是通过精神激励促进其产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也可以加进档案中,如KOL近期的一些动态,个人的性格等内容。主要是方便后续更精细化的运营。如用户A近期要生孩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个婴儿车给到用户A作为一个小礼物。

在档案中,用户需要进行分级、分阶段,当前的用户影响力或者是价值在什么水平,当前所处于的阶段,我们针对这类用户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赋能?针对不同层级的KOL,调用的资源、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在档案中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都记录到位。

用户运营,树猫,用户运营,营销,留存,社交

简单理解,KOL运营是先给到KOL想要的东西,之后让KOL产出我们想要的内容。而给到KOL什么,则需要你不断去了解KOL的需求,去接触沟通分析,这是一个长期且考验耐心的工作。

设立规则

建立好档案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设立并告知规则。

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影响到用户或是造成KOL流失。一般情况下这个规范在合作之初都会说明,但最好额外制定一个KOL和产品之间的互动规范说明。

举个例子:KOL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找到我们的运营人员,不得发布有损产品形象的言论。KOL和用户之间产生冲突,请及时与运营人员沟通,否则取消相关的特权和福利等内容。

另外有一个特别说明的点是,平台设立的惩罚性的内容,针对KOL千万不要设立特权机制,避免造成自身用户流失

在设立规则的时候抱着一个目的:我们引入KOL是为了更好的和产品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服务KOL。

KOL初期运营:赋能成长-形成影响力

初次引入的KOL,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我们前期都会进行包装、赋能。在推出亮相之前,预先设计正面的形象。

包装:通常在内部挖掘一些KOL的时候,我们会去挖掘这小部分KOL的亮点,加以包装。

咕咚上,产后辣妈坚持锻炼,单纯这个点无法形成KOL的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包装几个点,如励志,苦情戏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动用户,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最初的猫扑,也存在较多这样经过包装的用户,如筷子兄弟,小月月等。

KOL赋能:作为运营方,你必须对你自身产品非常了解,而KOL对他自己领域的内容非常了解,这样你们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你需要给KOL说明他该如何在你的平台上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部分专业技巧上的辅导,以及平台上一些产品功能的实现,甚至于说开放部分数据,让KOL更好的进行产出。

如抖音引入部分KOL的时候,不仅仅是说:你拍个视频,我给你流量就完事了。视频具体怎么拍,服装怎么搭配,你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他们更喜欢什么视频等等,这些抖音的运营都会给到对应的KOL。

作为 KOL运营,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更多的是陪他一起成长。

资源倾斜: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需要给这些KOL资源倾斜,让其真正在自身平台形成影响力。

除了流量倾斜,甚至不断地去制造关于KOL的话题热点。就像李健刚去好声音的时候,好声音在第一期第二期给了更多的画面,同时也不停地制造李健的“学霸”属性和段子手话题。

只有当KOL在产品上形成影响力后,你才可以通过KOL运营去影响自己的用户。

KOL中期运营:合作深入-价值体现

排他约束

当KOL已经形成影响力后,我们需要建立排他约束,我们付出了资源,也付出了其他情感上的东西,这时我们需要从语言和书面上要求我们的KOL用户制定一个排他的标准,如果KOL心猿意马,肯定是不可取的,应该及时止损,终止合作。

有了排他约束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进行更好的深入合作,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

KOL激励和策略调整

KOL形成影响力后,我们一方面要给予KOL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同时也需要不停地去调整你和KOL合作的一些策略。

比如前期你给那个辣妈设定的苦情戏,后来发现KOL自身不喜欢,那就尝试调整为励志方向,去测试粉丝反应。

同时,你整个的激励也需要随着KOL的不同去设定不同的内容,比如初期的KOL给精神激励即可,中期有一定影响力的给一定的物质激励,当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你需要给到的是更多的利益,包含打造IP、粉丝运营等。这个时候你的策略也需要调整,从最早之前的给予,到最后面的利益捆绑。

就像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我可以采用买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成的方式。而你需要做的则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影响力的KOL给予不同的激励,让其更好的活跃起来。

KOL价值体现:

当我们的KOL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后,这时就是我们前期投入的回报时刻。

如果我们希望拉新,这时可以利用KOL发起好友邀请赛;

如果我们希望社区活跃,这个时候可以利用KOL进行话题带动;

如果我们希望用户付费,这个时候让KOL去进行背书宣传;

···

这里要注意整体的运营节奏,不要刚有了影响力就马上进行变现,这样很有可能会毁了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KOL,也会让你的用户渐渐流失。

当然,只有当KOL给你带来了价值,给了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才算运营成功了一小步,但很多时候这个回报都是后置的。

KOL运营后期:留存你的成果

在KOL运营后期,我们更注重KOL的留存,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KOL,要尽可能留住,产出更大的效益。

不过有一点需要看开,KOL始终会走的,我们做的,只是让这部分KOL留在自己产品上的时间更久,获取更多的回报。

通常我们有两个手段:利益捆绑、情感维系.

 

情感维系

我们在KOL引入之初就建立了KOL的档案,这份档案贯穿整个KOL运营工作,因此非常重要。

在KOL运营后期,需要借助之前建立的档案,了解当前KOL的情况,之后投其所好,送小礼物,在重要日子进行问候等。这里最重要的是,让KOL感觉你很用心。

情感维系中最重要的是真心去做,而不是为了KPI去做。人与人相互交流,是否真心、是否用心都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你对他的细节了解,会让他觉得你很用心。

利益捆绑

和KOL进行合作的时候,提前考虑KOL可能流失的情况,在合作方案中规避掉。如使用分成的方式而不是买断的方式,使用持续活跃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方式等。

当然最好可以让KOL参与到平台的运转中,让他留下更多的东西在平台上,如他的粉丝。让他依赖平台,离开平台这些影响力都会消失,这样会让KOL留的更久一点。

结尾

很多时候,KOL运营和我们现实中谈恋爱很相似,你要去了解她,逗她开心,给她好处,也会约法三章,在困难中一起成长。只是我们在KOL运营中,是一个人和多个人谈恋爱,当然,这更考验运营者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的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KOL运营会比常规的精细化运营要求更高,而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KOL运营,你需要比其他人更细致。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你能轻松地解决,有些没那么容易解决,但你可以记住一个准则:我们引入KOL最终目的是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我们一起服务KOL用户。

愿你在KOL运营的道路上,把自己,变成业内的KOL!

 

作者:树猫,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树猫说

]]>
写好公众号文章开头和结尾的18条建议! //www.f-o-p.com/106978.html Mon, 19 Nov 2018 03:56:58 +0000 //www.f-o-p.com/?p=106978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

“自己是做新媒体运营,写文章的时候总是想好了内容框架,但是却不知道开头和结尾要写什么。有时候,文章都写完了,开头还迟迟不会下手。”

在写文章的时候,这个现象其实很常见,就像很多人总是对于标题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写。但偏偏,开头和结尾又至关重要。

不是用户点击标题进入了你的文章,他就会乖乖认认真真看你的文章。没有文章开头去激起他的阅读欲望,让他将注意力放到文章上来,可能你的用户早跑了。而不会写结尾,又可能让你的文章前功尽弃,甚至烂尾。

so,如何去写好公众号文章开头和结尾呢?

这里小编给大家一些马上就可用的建议,如果你有印象,你会发现很多大V的文章开头和结尾也都是这么写的。

一、文章开头

浓缩精华:可以对文章核心点进行简要概括,让读者提前有预期。比如可以在开头写出文章内容框架,让读者阅读理解更轻松;也可以概括全文要讲的内容,为什么讲,看完能得到什么;

固定风格:可以专门基于自己公众号调性编辑一个独有的开头,固定风格版式,长期使用。而每次只是换换不同主题的关键词,比如“大家好,欢迎收听你的月亮我的心……”

描述痛点:可以抛出广大读者扎心的痛点,激发兴趣,然后一步步给出建议或者解决方法。这样的文章结构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SCQA结构;

制造悬念:可以一开始制造悬念、塑造反差、形成冲突等等,激发读者好奇心。这应该是我见过最多的开头形式了。

金句名言:可以用强大的金句或名言直接给整个文章定调,马上让读者点头叫好。不过,名言好找,金句难求啊。

来碗鸡汤:类似金句,发鸡汤也是很常见的一个文章开头方法。虽然读者对鸡汤越来越免疫,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好的鸡汤总更能让人共鸣,卷入情感。

讲个故事:还可以开头就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会讲故事的人从来不担心不会开头,它仍然是吸引读者阅读最有效方式之一,有时甚至没有之一。

开门见山:还可以有事说事,开门见山的表达观点。这个方法还是非常适合现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因为不罗嗦,也不绕,有啥直接说。

引入事件:也可以直接就通过描述一个新闻、自己见闻或最新事件等,将目光过渡到正文内容。这在文章开头的作用其实和讲故事很像。

讲个现象:也可以写一个普遍的现象,或者突然出现的现象,再或者很多人还没发现的现象,关联到正文上去。现象洞察得越透,用起来越是惊艳。

OK,写好公众号文章开头的10条建议,就说到这。

 

二、文章结尾

再说说文章结尾的一些写法:

总结全文:可以对全文进行简要概括总结,在文末帮助读者最终理清思路,突出可感知价值。

强调观点:可以再次强调全文核心观点,并升华主题,让用户牢牢get你的点。

鸡汤共鸣:可以直接甩鸡汤,就是要赤裸裸的打动读者。

金句名言:可以制造金句或引用名言,逼格立马提升,这也会刺激读者分享,引用到朋友圈

话题互动:也可以针对性抛出一个互动话题,引发讨论。未必需要一定和文章相关,重点是形成风格。

下期预告:也可以做个下期内容预告,绑住你的读者。持续关注吧,下期更精彩!

抛出问题:还可以在文末抛出和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是一个新的问题,会在下期或回复关键词给出答案。继续关注吧,这里有解答!

惯用口头禅:还可以编辑一段自己独有风格的结束语长期使用,可以是这个号的口头禅、可以是Slogan、也可以是特意准备的一段话……

Anyway,就算你确实是想不到好的结尾,也不要用一堆无关的废话,哪怕是用一个很有个性的 END 也比烂尾要强。

回到开头知乎上的那个问题,其实老贼觉得不是你想好了内容框架但不知道开头结尾写什么,恰恰是因为你并没有做好这个文章框架的系统构思。

如果想清楚了,你就很清楚文章的脉络是什么、你会如何层层推进!你就像一个建筑师,你的文章其实就是你要建的大楼,一旦你把建楼的每一步都想清楚了,构建了清晰的图纸,剩下的就是让它漂亮的建出来。

这个时候,你不应该是不知道写什么,而应该是纠结于如何写会更好。

所以,以上这些建议就派上用场了!

 

作者:老贼,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木木老贼

]]>
“第二杯半价”背后的品牌营销策略! //www.f-o-p.com/106546.html Thu, 15 Nov 2018 08:15:07 +0000 //www.f-o-p.com/?p=106546 品牌营销策略

 

为什么甜品的广告总是“第二件半价”?

麦当劳肯德基等甜品站都能够看到这样醒目的广告,诱人的甜筒加上突出的文案

你恨不得马上买一个。

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如果只买一个就没办法享受“第二杯半价”的优惠,倒不如劝身边的朋友,两人一起买2个,既享受了优惠,也让友情更进一步,一举两得。

也就是说你原本只想买 1 个,但为了不错过“第二件半价“的优惠,拉上朋友一起买了 2 个,可实际上”第二杯半价“的折扣只有 75%!

为什么自己的购物决策会受到商家营销策略的影响呢?为什么麦当劳没有直接写“ 75 折”,而非要绕弯子写“第二杯半价”呢?

原因在于,大脑的思维方式非常复杂,对于单一事件的解释和分析,往往需要调动不同区域的力量,从而激活不同系统的思考

那么,大脑到底有哪些系统呢?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 5 本让运营人从小白走向高阶运营人的书籍,以下内容为《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精髓。

本书介绍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的履历十分出色。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犹太人;大学毕业时拿到了号称“中东哈佛—希伯来大学”心理学和数学的双学位,是个学霸。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后来又跟他一位同事共同获得了 2002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更难得的是,丹尼尔头顶经济学家和作家两个头衔,他的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畅销书《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盛赞这本书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国富论》和《梦的解析》相媲美。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文·列维特更是称他为“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

2011 年,《思考快与慢》被全球知名媒体《纽约时报》评为当年的十大好书。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38 章,先后从大脑决策原理、启发法、认知局限、经济对决策影响以及记忆对自我的影响等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书中内容,辅以具体案例介绍《思考快与慢》的内容,以及对运营来说有哪些方面的参考价值。

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双系统

回到前面的例子 ,为什么麦当劳“第二件半价”的广告,在众多吃货眼里看起来像“五折促销”,但实际只有 7.5 折呢?

按照本书中的说法,这是大脑中不同的两个系统:系统 1 和系统 2 分别作用的结果

大脑系统 1 运行时多靠直觉,判断事物更多的是从表象入手,很容易受周边环境和自己情绪的影响,就是跟着感觉走,不太在乎答案和后果,怎么舒服怎么顺手怎么来。

这种人比较感性,可以称他们为“性情中人”。

系统1典型:淘宝里的“剁手族”

大脑的系统 2 运行时则多靠理性,通过思考、对比、总结,重视经验和数据分析

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盲从,注重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不会轻易相信感觉,更不会轻易相信其他人,只相信理性的结果,可以称他们是“深度思考者”。

系统2典型:股市中的价值投资

知道了这两种类型的差别,我们在做产品文案的时候,为了吸引不同类型的潜在用户,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比如前一段时间刷屏的新世相卖课事件,对比之前网易和三联刷屏,新世相在推广上显然更胜一筹。其中有 2 个突出的亮点:

1)A 把图片分享到朋友圈后,B 扫描了 A 的二维码购买,则 A 可获 40% 收益;如果 C 再扫 B 分享的二维码购买,A 还能再获得 10% 的收益,这种操作极大地激起了转发、分享的积极性。

2)价格机制与众不同。一般来说,线上买课成本可控,都是购买人数越多越便宜,但新世相反其道而行,人数越多,价格越贵。

了解新世相的用户都知道,之前两次“逃离北上广”和“丢书大作战”的刷屏,再加上创始人张伟亲自授课,这次的刷屏课吸引力十足。

综上两点,再加上“促销”、”销量王“、“名人背书”等,是大脑的系统 1 的最关心的,而对于课程质量倒不是很在乎。

但是要调动大脑的系统 2 下单购买的难度很高,用系统 2 做决策的人更加理性、克制,除非能够从心底打动他们,否则把这部分人很难转化成用户。

Nike有一个经典的广告。繁华路口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四个单词:

相比之下,Nike 的 LOGO 很小,静静地待在右下角。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

我们都曾梦想改变世界,但随着时间流逝,却成了被世界改变的那一群人。

繁华的十字路口,抬头看到这句写实的广告词,感觉微微有点扎心。时光渐行渐远,也拉开了自己和梦想的距离。

这时候目光滑到右下角 Nike 的 LOGO 上,见过无数次的广告词”Just do it”又浮现在脑海,对消逝时间的悔恨和自己的不争涌上心头,比广告牌上白底黑字的对比更加强烈。

不禁心想:昨天已逝,必须要抓住今天,是时候提醒自己醒悟过来,重新迈开脚步去做真正的自己了。

于是在内心便完成了一次自己唤醒,对 Nike 这个品牌的好感度又增加几分。类似的还有农夫山泉的广告:

同样没有点明水质多好多么天然,而是从侧面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搬运工”的角色,告诉用户我们的工厂不加工水,仅仅是包装而已。这样反倒更加突出了水的天然、纯净

爆款产品抓住了哪些心理学?(上)

1)卡贝效应

“卡贝效应”是美国电话电报(at & t)公司前总裁卡贝提出的,指的是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

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了吉利汽车收购奔驰公司 9.69% 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消息,这也是自主品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并购案,成为了民族汽车的典范。

可是吉利的道路并不平坦。创始人李书福是造摩托车起家的。刚进入汽车行业时放出豪言:

市场却鲜有人买账。

后来有了点起色,又被多品牌战略掣肘,价格重叠、内耗严重。收购了沃尔沃之后,作为合资品牌,在中国也出现了水土不服,导致成本下不去,销量上不来。

直到 2014 年初,集团宣称要“回归一个吉利”,削减品牌,把全球鹰、帝豪和英伦全都合并成吉利 Geely 一个品牌,专注打造品质,节省渠道和营销成本。

四年多以来,吉利拿下 G20 峰会官方用车、收购宝腾、发布新品牌“领克“,再到收购奔驰股份,“一个吉利”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不能贪多,要集中优势资源,保住 1-2 个项目,待项目成熟、客户满意、团队壮大再开疆扩土,避免早期精力过度分散

2)锚定效应

有一次登机后广播说飞机超载,如果有人愿意放弃本次航班,改成下一班,可以拿到 20000 元代金券。这显然只是玩笑,有的乘客也确实笑了。

但等到广播第二次报出真正的 200 元赔偿金后,没有一个乘客回应。空乘不得不先后几次把筹码提高到 500 元,才有乘客答应。

工作人员虽然把乘客逗乐了,但由于他们先报出了可以赔偿改签乘客 20000 元代金券,乘客的心理预期就已经定在这个水平了,等到正式赔偿金公布时,自然很少有人愿意接受。

最好的方法,是在确定赔偿金之后,先说一个较低的数字,然后逐步提高,由于乘客的心理价位定的比较低,因此愿意改航班的人也会多很多,这样才是双赢。

3)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我们在做决策时,不仅要看现阶段得到的收益,也要看之前投入了多少。

比如在购买相机时,由于一个机身可以匹配不同类型的镜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拍摄需求,但商家总是把机身单独标价,然后再给你推荐匹配的镜头。

可是单独买机身根本无法拍照,而入门级相机机身的价格通常要高于镜头,所以消费者总会想:反正都花大几千买机身了,也不差个镜头钱了。于是把机身和镜头一起买了回来。

此外,为了外出采风时方便,还要购买相机包、内存卡、清洁套装、三脚架、备用电池等一些列。

配件单个看起来不值钱,可加到一起也要 1000 块左右,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又利用“沉没成本”效应提高了商家利润,实在高明。

商家利用大脑中两个系统分工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从而成功实现了营销。

爆款产品抓住了哪些心理学?(下)

1)破窗效应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辆新车停在路边,一个星期后依然完好;但在他把一个窗户打破之后,几个小时之后整部车子都被人偷走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旦发生问题,一定要及时补救

去年年初有一名女乘客在丽江旅游时被打毁容,一时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丽江官网不但没有以公正客观态度,迅速调查此事,反而转发了一位抹黑受害者的微博,声称受害者“不值得同情”,愤怒的网友们瞬间“轰炸“了官微的留言区。

更加让人气愤的是,事后有网友发微博说“再也不会来丽江旅游”时,古城官微回复到“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活脱脱上演了“教科书”式的失败公关,颠覆了网友们对这个旅游城市一贯的看法。

与丽江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客户到极致的海底捞

去年8月份,北京几家海底捞分店爆出后厨有老鼠、用顾客就餐的漏勺清理下水道等照片,舆论一片哗然。

然而,仅仅是三个小时后海底捞官方就发布了态度诚恳的道歉信。

2小时后,发布了7条处理通报,包括“允许网友在官网查证事件处理结果”、“安抚相关员工继续工作就好,不用担心失业”等等。

网友纷纷在微博留言:海底捞的这次危机公关该给满分

面对危机,为什么丽江遭到网友口诛笔伐,而海底捞却能力挽狂澜呢

网友作为消费者,和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如果 A 去丽江无故被打,那么难保 B 去了之后不会发生类似事件。

官方没有考虑如何维护公正的旅游环境,而反过来数落受害人不是,伤害了网友的利益,自己名声受损也是自食其果。

而海底捞作为餐饮界的标杆企业,深知食品监管漏洞很难根除。而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曝光的今天,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变得很敏感。

海底捞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围绕“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这三个主题公示了处理通报,成功把这次危机化解掉。

2)光环效应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性格,那么也会喜欢他的声音和着装。对应的,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么无论他做什么事,都很难获取你的好感,这一点在产品上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拿苹果公司举例,很多人处于对乔布斯的敬意,对苹果电脑简洁轻薄的喜爱,开始敬重这家公司;进而喜欢并购买包括 iPhone 手机、iPad 等其他苹果产品。

再比如,如果你听到格力的董明珠负面评价居多,从心理上否定了这个人的话,那么你对格力公司的评价也不会高,在选购空调等家电的时候,也不会选择格力的产品。

因此,当把公司领袖跟品牌形象绑定在一起的话,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险极大,比如聚美的陈欧乐视贾跃亭

优秀的营销为什么反而会淡化产品?

相信很多小伙伴对下面的文案很熟悉:

这几个文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直接说产品品质高端、价格优惠,而都似乎有意要绕开产品,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到了其他方面。因为: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情调

苹果卖的不是电脑,而是逼格

8848 卖的不是手机,而成功人士的身份象征

那为什么这么做呢?

① 产品会不断更新换代,但公司品牌的定位绝不会轻易改变

如果公司在推出新品时单单介绍产品,而没有借机宣传公司的话,高昂的广告费将无法发挥出全部地价值。

② 不落俗套的广告能够甩开竞争对手

试想一下,对比苹果的“唯一的不同是处处都不同”和 OPPO 的“充电 5 分钟,通话 2 小时”,你更愿意选择谁?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能够让消费者与众不同突出个性,营销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③ 传递公司价值观

优秀的公司能够打造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而卓越的公司能够让消费者肃然起敬:苹果对应的是有逼格的产品;劳斯劳斯对应的是尊贵的地位;耐克对应的是对运动员的赞美。

再比如运营社的 Slogan :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

给用户传递的信息是:运营社为运营人搭建线上线下的垂直社群,我们可以在一起互通有无,抱团取暖。

好的品牌会让用户忘记产品,牢记附加值。

如何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做营销?

消费者每个月要受到价值10亿美元的广告冲击,看到、听到的广告多达 3 万个,要想通过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将变得越来越难。

因此,商家一定要在文案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吸引到消费者注意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在不同阶段的核心需求做了描述,形成一个“需求金字塔”,在不同时期,要有针对性地推广不同产品和文案,做到有的放矢。

1)生理需要

代表作:农夫山泉/百岁山/杜蕾斯

这是围绕人类基本的求生技能展开的,食物、水、温暖都是这个时期的必备要素。

撰写文案时,可以围绕“安全”、“卫生”,以及“美味”、“纯净”等展开。比如农夫山泉的广告:

前面说过,虽然整句广告都没有提到安全、纯净等形容词,当我们在脑海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细想一下就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这句文案既突出了水的特点,也给品牌塑造了良好形象。这就是好文案的典型。

反观百岁山视频广告的例子,视频主线取自著名的“心形线”故事:

故事唯美、感人,可是用户的内心 OS 是这样:笛卡尔的爱情很好,可是跟我喝水有什么关系?同时,百岁山价位定在中低端,3 块钱一瓶的水,如何喝出优越感?“水中贵族”的广告词也是名不副实。

对于 “性” 这类需求,广告界公认最好的文案,非杜蕾斯莫属了。

杜蕾斯文案的过人之处在于,无论是通过形、音,还是意,都能够表达出产品特色,而且杜蕾斯的文案特别会蹭热点。

比如苹果推出了 Air Pods 耳机,杜蕾斯出了海报,把自己主打的 Air 系列产品和 Air Pod 耳机相结合,这是“形合”。

滴滴收购 Uber 中国的时候,杜蕾斯出了海报,把两家公司的首字母结合,这是“音合”。

比如曾经流传很广的“1 个亿小目标”,杜蕾斯出了海报,把数字和功能结合,这是“意合”。

每一次热点,杜蕾斯都能够重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引发用户大量转发评论,尽可能多地为产品增加曝光,这就是文案的力量。

2)安全需求

代表作:太平洋保险

在这个层次,关键在于安全保障。可是地震、意外等未知事件总不可避免。

但为了避免“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安保行业和保险行业就诞生了。

最典型的是太平洋保险的文案:

这句文案用户传达的信息就是:购买保险每年缴纳的保费其实并不多,所有的保费由保险公司替你储存。

当意外一旦发生,一笔笔保费最终会汇成太平洋,形成一道安全屏障,让你有所依托。

虽然文案具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这也是合理可接受的。“一滴水”和“太平洋”形成鲜明对比,让用户能够踏实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3)情感需求

典型案例:网易云音乐

人在吃、住和安全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向第三层次–情感需求发展。这里的情感,主要是亲情和友情。

网易是一个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大厂,有着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有态度”之网易新闻,“好的生活没那么贵”之网易严选;以及“音乐的力量”之网易云音乐。

音乐是表达情绪的天然出口。很多人听歌都可能会想起自己的青春,想起许过的诺言和爱过的前任,随着歌曲旋律推进,思绪翻涌之际,评论下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于是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就成了最大的亮点。2017 年的春天,网易又联合杭州地铁推出了一波“走心”文案。

比如图片顶部这句:

看了之后,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大眼睛美女,一颦一笑,皆是爱意。

但这 19 个字,却把回忆瞬间定格到我们初识那天,操场上第一次见到她扎着马尾回头笑的样子,画面逐渐清晰,一帧一帧重现,但却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走出校园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地铁中人来人往,生活的脚步却从未为谁停歇。

当网易将一些“走心”文案发布到地铁后,引发了千千万万有故事用户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更是文案的力量

4)尊重需求

典型案例:懂你英语 MINI

这里的尊重包括自我尊重、他人的尊重以及成就感

学习作为一个反人性的过程,需要你克服惰性、集中精力去做。

可这些对于学生还好,对于上班族来说,多对抗一天惰性,就多消耗一天决心。

内心有多少次羡慕过别人能够和外国人交流无碍?多少次梦想独自出国旅行?多少次觉得字幕翻译词不达意,但听原声又听不懂?

懂你英语在尊重需求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满分。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手段、投入时间不同,比如有人想考雅思,有人只想学新概念 2。

但目前英语的教学没有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怎么办?

懂你英语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次打开懂你英语App后,新手引导会告诉用户,这里有一个英语水平测试,测试结束后,会给你量身定做英语学习方案,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教育“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英语学习难,还难在缺少反馈。

花了一上午时间看书,对自己学了多少单词,看了多少课,并没有概念。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海里游泳,明知道对面是岸,可是并不知道游了多远,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上岸。

懂你英语很懂你,它把学习时长、打卡时间、课文总数等数据全部量化,通过数据呈现出来,让用户的进步“看得见”,从而逐渐培养用户的自信心。

另外,在懂你英语上开通付费课程,并每天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后,个人主页的”懂你英语“徽标就会亮起,同时打卡时间、分数等都有一个总排行

如果用户的表现出色的话,就有机会登上榜单,从而产生一种优越感

大脑的系统1感性,对数据不敏感;大脑的系统 2 理性,习惯将成果量化。

懂你英语抓住了这一点,既有感性部分,又有量化部分,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用户。

5)自我实现

这个属于诸如上帝、孔子等少数圣人达到的境界,而且达到这个层次的人都已经忘掉了本我,无欲无求,对任何营销手段都基本免疫,所以暂且不做讨论。

全书总结

1)本书关键词

两套系统,心理效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观点提炼

① 要牢记大脑是通过两套系统交替运行的,设计产品要么理性要么感性,要有针对性。

② 每一个优秀文案的诞生,都离不开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③ 掌握用户的心理,能够让你的营销事半功倍。

④ 人在不同层次,他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营销不能一成不变,而要与时俱进。

3)金句摘抄

①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② 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③ 只要不断重复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

④ 押韵的格言比没有韵脚的格言显得更加深刻。

⑤ 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例子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单纯的文字或是统计数据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作者:运营研究社,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运营研究社(ID:U_quan)

]]>
5000字干货:从0到1深度解析KOL运营 //www.f-o-p.com/106218.html Wed, 14 Nov 2018 01:28:56 +0000 //www.f-o-p.com/?p=106218 KOL运营

 

最近和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KOL运营。很多人认为KOL运营就是找大咖背书,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今天我将详细和大家聊聊,什么叫KOL运营,enjoy~

一、什么是KOL

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

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大如锤子科技罗永浩、小米的雷军;小到贴吧的吧主、某读书群的领读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KOL。

而KOL最大的两个特点是:有粉丝基础,能影响粉丝行为!

那到底该怎么做KOL运营?

别急,在这之前,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做KOL运营?

二、KOL运营的好处

一切运营手段,都是以提升用户指标为目的,而KOL运营是其中比较高效的手段之一,如使用明星来吸粉,大咖分享来促活等等。

这里,我们按照付费和免费的模式,来介绍几种常见的KOL运营场景:

1. 花钱的

2. 不花钱的

相较于一些常规的运营策略,KOL运营做得好,往往会事半功倍。那么,KOL从引入到流失的整个生命过程,我们分别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运营逻辑呢?

我们以社区类产品为例,来进行深度的分析:

三、KOL的引入

1. 引入节奏把控

不同时期、不同用户基数的产品,需要结合自身的需求程度,去把控引入节奏。

前期引入的KOL过多,供过于求,内容缺乏足够的粉丝互动,KOL会失去创作的激励,引发流失。

前期KOL引入过少,供不应求,用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引发流失。

当然,并非所有金字塔头部的KOL都是好的,也并非金字塔底下的KOL不值得花时间,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2. KOL类型把控

气质相符!气质相符!气质相符!

粉丝量多的KOL不一定适合你,垂直领域的小KOL对你价值可能更大。

对微博来说,我的目的是娱乐,那么我的KOL必须有趣好玩。

对于得到来说,我本身是做知识付费,那么我的KOL必须有料。

对于KEEP来说,我的KOL是健身达人而不是那些美妆大师。

……

不管你是引入还是培养,一定要注意,KOL必须契合你的产品。想象一下,当抖音上全是关于考试培训的KOL,官方还大力扶持……画面太美了,我想象不下去。

3. 引入的方式

KOL引入又分为外部引入和内部挖掘

内部培养的KOL忠诚度高,流失少,而外部引入的KOL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产品进行磨合。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内部的挖掘,当内部无所需的KOL的时候我们再从外部引入。

下面,我们分别聊聊这两种方式如何去做:

(1)外部引入引入流程:明确引入KOL的目的——列出备选KOL人员名单——准备相应的合作方案——寻找联系方式——商谈合作引入。

明确目的:

我引入KOL的目的是什么?拉新、促活还是转付费?KOL引入之后希望他们做什么?

明确了目的之后,你才可以去列出想要的KOL。

比如你希望快速获取一批新用户,这时你更倾向于找粉丝量多的。而如果你需要的是转化,那么你需要的是粉丝忠诚度更高的。

列出备选人名单:

明确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列出备选人名单,此时你需要收集备选人的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信息,粉丝质量信息(PS:需要注意,如果KOL离开现有平台,粉丝是否还在),候选人偏好等信息。

合作方案的选定:

合作方案中,需要明确告诉KOL,需要他做什么,他可以获得什么。

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诉求,现在很多KOL,已经无法单纯用钱去打动。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当前的情况过的很好,而转移平台需要重新开始,收益却只是钱,为什么要折腾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和KOL合作,不仅仅只考虑钱的问题,还需要考虑KOL的其他诉求,如个人品牌、平台扶持等。

拉KOL要坚持:

当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开始去拉KOL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都会碰钉子。

可能你发过去方案石沉大海,微博私聊一直是未读状态。但我们不能放弃,微博微信找不到人,就去垂直社区找,去群内找等等。

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一次找不到换一个,一个方案不行换一个方案。当然如果时间要求较高的,而且预算充足,也可以直接通过专业的经纪人去找到你想要的KOL。

(2)内部挖掘内部挖掘,通常要寻找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内容产出较高的用户。

当前他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将他打造成什么样的KOL。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用户可能当前非常活跃,但是产出内容质量不高。

而另外一个用户内容产出较高,活跃度不高的,我们则更倾向于培养后者,活跃度你可以去提升,而内容质量你只能小幅度帮助提升。当然也要看用户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内部挖掘的时候需要找到其亮点,且这个亮点可以通过你的方式来进行包装放大。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引入了一批KOL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去维系这批KOL,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呢?

四、KOL维系

目前常见的KOL维系都是社群或者是单点联系。

针对KOL如果使用社群的方式进行沟通联系,最好是根据KOL的类型分类建立社群,便于同类型KOL间更顺畅地交流。

如果自身的KOL用户较多,最好在产品上可以给这部分用户一些特殊的通道:如游戏内通常有VIP专属板块,电商类的平台的大卖家后台等。

建立好信息的沟通渠道后,我们需要建立KOL档案。

五、KOL档案

KOL的运营工作一定要精细化,而精细化的运营需要你对KOL非常了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份KOL档案。

为什么要给KOL建档案?

就像你为了追一个女孩子,你会关心她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哪个明星,喜欢吃啥等等,之后投其所好,这样追到女孩子的成功性会更高。

KOL运营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不仅仅是利益关系,而是让KOL觉得你是真的在关心他、帮他实现他想要的内容。

同时,KOL档案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一份好的KOL档案集,除了能帮我们更高效的工作对接外,对于日常优化KOL引进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KOL的档案通常会包含以下内容:

1. 个人信息

姓名,电话,微信,联系地址个人档案等。

2. 业务信息

这类KOL属于什么类型的KOL,自身带大概多少粉丝,影响力如何,在哪一个方面比较有影响力。

比如说知乎上找用户A做KOL,那么可能就会增加用户A写过书,XX企业的创始人,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个人比较擅长的是运营的节奏,内容运营等方面。有了这些信息之后,针对性的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个内容运营的大咖分享专场,就可以找用户A去做这些事情。

3. KOL在平台的信息

KOL档案中需要记录该KOL在自身产品上的情况,用于后续的运营判断。

如用户A虽然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有影响力,但是在知乎上没人找他,那么后面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把用户A从我们KOL行列中剔除,不再给他享受特权。

KOL在其他渠道的信息:通常一些KOL不会只在一个平台进行合作,那么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KOL在其他平台的表现。

同样的例子:用户A在知乎不怎么回答问题,但是发现在悟空问答上回答问题很积极,那么我们后面就需要进行对比,来调整对用户A的运营策略,是增加物质激励,还是通过精神激励促进其产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也可以加进档案中,如KOL近期的一些动态,个人的性格等内容。主要是方便后续更精细化的运营。如用户A近期要生孩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个婴儿车给到用户A作为一个小礼物。

在档案中,用户需要进行分级、分阶段,当前的用户影响力或者是价值在什么水平,当前所处于的阶段,我们针对这类用户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赋能?

针对不同层级的KOL,调用的资源、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在档案中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都记录到位。

简单理解:KOL运营是先给到KOL想要的东西,之后让KOL产出我们想要的内容。而给到KOL什么,则需要你不断去了解KOL的需求,去接触沟通分析,这是一个长期且考验耐心的工作。

六、设立规则

建立好档案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设立并告知规则。

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影响到用户或是造成KOL流失。一般情况下这个规范在合作之初都会说明,但最好额外制定一个KOL和产品之间的互动规范说明。

举个例子:KOL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找到我们的运营人员,不得发布有损产品形象的言论。KOL和用户之间产生冲突,请及时与运营人员沟通,否则取消相关的特权和福利等内容。

另外有一个特别说明的点是,平台设立的惩罚性的内容,针对KOL千万不要设立特权机制,避免造成自身用户流失

在设立规则的时候抱着一个目的:我们引入KOL是为了更好的和产品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服务KOL。

七、KOL初期运营:赋能成长—形成影响力

初次引入的KOL,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我们前期都会进行包装、赋能。在推出亮相之前,预先设计正面的形象。

1. 包装

通常在内部挖掘一些KOL的时候,我们会去挖掘这小部分KOL的亮点,加以包装。

咕咚上,产后辣妈坚持锻炼,单纯这个点无法形成KOL的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包装几个点:如励志,苦情戏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动用户,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最初的猫扑,也存在较多这样经过包装的用户,如筷子兄弟、小月月等。

2. KOL赋能

作为运营方,你必须对你自身产品非常了解,而KOL对他自己领域的内容非常了解,这样你们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你需要给KOL说明他该如何在你的平台上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部分专业技巧上的辅导,以及平台上一些产品功能的实现,甚至于说开放部分数据,让KOL更好的进行产出。

如抖音引入部分KOL的时候,不仅仅是说:你拍个视频,我给你流量就完事了。视频具体怎么拍,服装怎么搭配,你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他们更喜欢什么视频等等,这些抖音的运营都会给到对应的KOL。

作为 KOL运营,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更多的是陪他一起成长。

3. 资源倾斜

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需要给这些KOL资源倾斜,让其真正在自身平台形成影响力。

除了流量倾斜,甚至不断地去制造关于KOL的话题热点。就像李健刚去好声音的时候,好声音在第一期第二期给了更多的画面,同时也不停地制造李健的“学霸”属性和段子手话题。

只有当KOL在产品上形成影响力后,你才可以通过KOL运营去影响自己的用户。

八、KOL中期运营:合作深入—价值体现

1. 排他约束

当KOL已经形成影响力后,我们需要建立排他约束,我们付出了资源,也付出了其他情感上的东西,这时我们需要从语言和书面上要求我们的KOL用户制定一个排他的标准,如果KOL心猿意马,肯定是不可取的,应该及时止损,终止合作。

有了排他约束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进行更好的深入合作,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

2. KOL激励和策略调整

KOL形成影响力后,我们一方面要给予KOL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同时也需要不停地去调整你和KOL合作的一些策略。

比如前期你给那个辣妈设定的苦情戏,后来发现KOL自身不喜欢,那就尝试调整为励志方向,去测试粉丝反应。

同时,你整个的激励也需要随着KOL的不同去设定不同的内容,比如初期的KOL给精神激励即可,中期有一定影响力的给一定的物质激励,当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你需要给到的是更多的利益,包含打造IP、粉丝运营等。这个时候你的策略也需要调整,从最早之前的给予,到最后面的利益捆绑。

就像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我可以采用买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成的方式。而你需要做的则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影响力的KOL给予不同的激励,让其更好的活跃起来。

3. KOL价值体现

当我们的KOL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后,这时就是我们前期投入的回报时刻。

如果我们希望拉新,这时可以利用KOL发起好友邀请赛;

如果我们希望社区活跃,这个时候可以利用KOL进行话题带动;

如果我们希望用户付费,这个时候让KOL去进行背书宣传;

……

这里要注意整体的运营节奏,不要刚有了影响力就马上进行变现,这样很有可能会毁了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KOL,也会让你的用户渐渐流失。

当然,只有当KOL给你带来了价值,给了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才算运营成功了一小步,但很多时候这个回报都是后置的。

九、KOL运营后期:留存你的成果

在KOL运营后期,我们更注重KOL的留存,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KOL,要尽可能留住,产出更大的效益。

不过有一点需要看开,KOL始终会走的,我们做的,只是让这部分KOL留在自己产品上的时间更久,获取更多的回报。

通常我们有两个手段:利益捆绑、情感维系。

1. 情感维系

我们在KOL引入之初就建立了KOL的档案,这份档案贯穿整个KOL运营工作,因此非常重要。

在KOL运营后期,需要借助之前建立的档案,了解当前KOL的情况,之后投其所好,送小礼物,在重要日子进行问候等。这里最重要的是,让KOL感觉你很用心。

情感维系中最重要的是真心去做,而不是为了KPI去做。人与人相互交流,是否真心、是否用心都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你对他的细节了解,会让他觉得你很用心。

2. 利益捆绑

和KOL进行合作的时候,提前考虑KOL可能流失的情况,在合作方案中规避掉。如使用分成的方式而不是买断的方式,使用持续活跃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方式等。

当然最好可以让KOL参与到平台的运转中,让他留下更多的东西在平台上,如他的粉丝。让他依赖平台,离开平台这些影响力都会消失,这样会让KOL留的更久一点。

结尾

很多时候,KOL运营和我们现实中谈恋爱很相似,你要去了解她,逗她开心,给她好处,也会约法三章,在困难中一起成长。只是我们在KOL运营中,是一个人和多个人谈恋爱,当然,这更考验运营者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的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KOL运营会比常规的精细化运营要求更高,而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KOL运营,你需要比其他人更细致。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你能轻松地解决,有些没那么容易解决,但你可以记住一个准则:我们引入KOL最终目的是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普通用户,而不是我们一起服务KOL用户。

愿你在KOL运营的道路上,把自己,变成业内的KOL!

 

作者:树猫 & 孙小晨,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树猫说

]]>
卖货文案怎么写,才能让用户马上掏钱? //www.f-o-p.com/105812.html Mon, 12 Nov 2018 01:38:41 +0000 //www.f-o-p.com/?p=105812

 

为了能够让见过不少关于卖货文案的你们,能够动心,能够对我的文章产生一点点期待和兴奋感,还真是有点难度呀。

在打算写关于卖货文案这一系列文章的时候,我告诉大家一个完整的卖货文案一般包含4部分内容:

  1. 吸引用户的目光:如何起一个让用户2秒内达到颅内高潮的标题
  2. 激发用户的欲望:如何有一个能让用户产生好奇心和疑惑感,一定要知道事情后续发展的开头;
  3. 让用户产生信任:如何能够让用户信任你,觉得非你不可?
  4. 引导用户立即下单:如何让用户觉得花钱买这个物品,不肉疼,甚至还很享受?

前面的系列文章中,分别讲述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一方面能让你节省时间,不用返回阅读历史文章,就能回忆起重点信息,另一方面也便于你快速获得这篇文章的沉浸感。

01

激发欲望常用两种方式:痛点法和故事法。

(1)痛点法

在文章开头,结合用户在生活或者职场中最容易出现的痛点问题,来刺激他们尝试去找到解决痛点的方法。

如何将用户的痛点描述出来,我给大家推荐了《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方法——搭建SCQA模型:

  • S(Situation)背景——描述一个大多数人都能结束且无异议的背景,为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搭建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 C(Complication)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能够让读者提出疑问;
  • Q(Question)疑问——在前面“冲突”的指引下,读者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等疑问。比如:冲突是“发生了阻碍任务完成的事情”,读者的疑问是“在这样的冲突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 A(Answer)回答——基于冲突和读者在该冲突下提出的疑问,我们针对该疑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2)故事法

用户骨子里面喜欢贴近生活、充满细节的故事,通过在文章开头讲述一个好故事,能够快读地吸引读者阅读我们的文章,帮助他们进入到我们为他们构建的一个特定场景中,提升他们的沉浸感。

并且,想要快速构建一个故事,我给出了5步故事写作法:

  • 主人起点低,但有目标,想要改变;
  • 为了这个目标,主人公行动了;
  • 行动过程中,老艰难了;
  • 因为某个原因,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 因为这个转折点,主人公实现了最初的目标,还收获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

02

那如何让读者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信任呢,我这里提到了4种方法, 分别是:

(1)讲述事实

从生产细节和产品品质两个方面来讲述我们的产品在生产方面的信息,越细节越好。

你可以自己去往产品生产的第一现场,亲自去体验生产一款产品的全过程,也可以和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聊,通过聊天来深挖产品的信息。

(2)借力权威

借助于能够突然我们产品牛逼厉害的信息,来提升我们产品的逼格。

大公司推出新的产品,那么这个大公司就是新产品的权威代表。

小公司推出产品,想要借力权威,就要尽力去找我们产品从生产到推送给顾客这一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凸显我们逼格的东西,哪怕是我们的材质或者某一个人,我们都要去蹭。

常见的权威无非是:

  • 某个领域的专家;
  • 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
  • 民间有权威的机构或者组织。

(3)专家人设

构建一个最了解我们产品以及我们产品对应的用户群的专家人设,能够专业地为读者讲述我们产品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要推出这样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

如果你想要为你的产品构建这样一个专家人设的话,我给出的建议是通过设计这个产品的人的第一视角讲述自己设计这款产品的背景、原因和目的等等信息,可以让用户明白虽然这个产品不够大牌,但是设计师却非常尽心尽责,也切实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

(4)顾客证言

通过已经购买使用过该产品的顾客的证言,帮助打消其他用户内心的疑惑。

使用顾客证言的时候,要注意第一是要使用大白话,通俗易懂,不要文绉绉的;第二是要中立,不要过于夸赞产品的优点。

03

现在,欲望也激发了,也让读者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信任了。有了这两步,引导读者购买就变得顺理成章。

但是,我们这个时候,不能直接告诉他们:

  • 八折八折,统统八折,只限今明两天;
  • 买一送一,买到就是赚到。

这都是什么神仙文案啊,多low啊。你从读者的角度想想看,你接下来是要TA花钱啊,钱的事,那可是大事啊……

如果你没有给到TA一个合理的花钱的理由,那么TA有极大的可能去“稍等一下”,去冷静冷静;甚至可能一不注意,我们前面做的一切都功亏一篑了。

那么正确地引导读者下单购买的方式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告诉你4种方法,每一个方法我会结合案例向你解释,并且给到你可供你模仿使用的模板。

别急,我们一个一个看。

(1)价格锚点

这里主要是应用了一种对读者行为决策有很大影响的心理效应:锚点效应。

何为锚点效应?

锚点效应是指人在判断一样东西的价值时,会参考脑海中曾经有过的类似价值,这个脑海中的类似价值就像船上的锚一样,给我们作为参照。

举一个不合适的例子就是,你去相亲的时候,拉上一个比你丑的坐你旁边……

那么对应到我们卖货文案中,它就应该是:在讲述价格的时候,给读者展示一个和我们产品类似但是价格比较高的产品价格,然后引出来我们的产品价格,向读者传递出来我们产品价格的合理性。

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例子:植观氨基酸洗发水刚推出的时候,产品的价格相比较于普通洗发水而言,可能会高出2-3倍。那么如何让普通用户接受这样的价格呢?

植观洗发水在投放的文案中描述了这样一句话:

很多人,脸上抹着上千元的护肤品,头皮却用着几十块的工业制剂,让人心疼……

通过几千元的护肤品,引出来几十块的普通洗发水,进而向读者传递出我们的氨基酸洗发水,不同于几十块的洗发水,价格虽然偏高。但是你用了上千元的护肤品,用这个价格稍微高点的洗发水,也没什么不好吧。

再来列举一个例子:最近看了不少线上知识付费课程的推文,我发现很多推文的后面都会运用到价格锚点。

比如:

在线下,春楠的收纳整理服务需要 3000 元/天,而现在,只需要 99 元,轻松学会改变人生的12个整理术!

作为私教,Matilda单次课程价格在1680元+,这次我们为你争取到了699元的优惠价,首批购买学员,还可享早鸟价599元,3月16号恢复原价699元……

(2)价值塑造

通俗点讲,就是要让用户觉得我花表较少的钱,就拿到了很高价值的东西。

对于价格还不算高的产品,我的建议是直接使用这种方法。那可能有人要问,我家的产品没办法啊,价格就是比较高啊,这个怎么办?

对于价格比较高的产品,我的建议是均摊法。将高价格平均到每一天,每一分钟,这样就会让读者觉得“emmmmm,也不是很高,价格也还行”。给读者营造一种没怎么花钱还蛮省钱的感觉,这样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里为你举一个例子:

很多同学都说实用,毕竟整套课程下来,还不到一只口红的价格。

与其花费时间在网上找教程、做攻略,测试各种网红款护肤品,不如用一支护手霜的价格,听一听来自韩国明星皮肤管理老师,带给你的一整套皮肤管理方案。

这里将高价格转化为护手霜、口红的价格,你的第一感受是不是也觉得没那么贵?

(3)构建稀缺场景

告诉读者,我的这个产品不是量产的,而是一年一次,或者半年1次,错过了可是真的要等很长时间,而且也很难保证你在等待的过程中,能够遇上和我这个产品一样牛逼的产品。

这里为大家举一个例子,一看就懂。

2012年,“第九课堂”有一次推出了一门课,课程名称是《500强销售总监的独木内销售秘籍》。原以为会有很多人来报名参加,结果整个推广下来,发现整个转化率不到1%。

后来将推广标题调整成了《世界500强中国区销售总监限量招收20位门徒海选开始》后,在原有资源不变的背景下,报名率得到了极大的转化。

用户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东西越稀缺的时候,用户对他的感知、渴求就会越强烈;但如果这个东西就是完全开放的、谁想要付点钱就能拿到,那么对用户的感觉就一点都不强烈。

(4)正当消费理由

有很多时候,读者已经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你的卖货文章,并且非常非常的心动,但是TA的内心还是在犹豫,这种情况下,TA犹豫的原因无非是下面这样:

我要花钱了,我的存款也不是很多,哎呀,我好愧疚啊,但是我好想买啊,但是我好穷啊,不行不行,我真的想买……

面对这样的场景,你需要做的就是正面给到TA一个消费理由,减少用户的负罪感。

这个场景在卖保险中是比较常见的,之前网上有这样一个视频非常火爆,就是一个卖保险的大姐在教育一个刚进入保险行业,不好意思向其他人推销保险、劝导购买保险的新人,视频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当你急用钱时… 能拿出5千的是同事;能拿出2万的是朋友;能拿出3万的是亲戚;能拿出5-10万的是兄弟姐妹;能拿出20万的是父母;能拿出30万甚至50万的,只有保险公司%……拒绝保险就是, 拒绝平安,拒绝幸福!

听完这段话,你是不是很有冲动?因为她给了你一个正当的消费理由:买保险,就是为自己买幸福。

这样的话术,同样可以应用到我们这里来的。

我们可以告诉用户,我们的产品正在促销,不趁着促销便宜购买,非要等到促销结束后购买才是不合适的行为。如果我们的产品的售卖恰巧和一些节日有关联,我们可以告诉用户,你有权利在这一天为自己送上一份礼物,这是对自己的奖励,是自己该得的。

总而言之,借助于正当消费理由,我们要告诉读者你这样做是对自己好,对别人好,对自己对别人好的事情,为什么要感到愧疚呢,我们要享受这种行为带给我们和他人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的部分啊。

关于引导用户下单购买,要说了就这么多了,其实我们在激发读者欲望、让读者对我们产生信任这两个步骤,做到优秀后,读者下单购买我们产品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了。

这时候对于读者而言,TA就需要你给TA一个理由了。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读者的这种需求,既然读者有这样明显的需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04

对于卖货文案的4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已经讲述了其中的3个:激发读者欲望、让读者对产品产生信任、引导读者下单。

在做完了上面这么多后,还有遗憾。比如:卖货文案的标题怎么写?如何提升卖货文案的可读性等等,还没有讲述。

不过别担心,这些都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接下来,我依旧会按照制定的推文计划产出剩下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说的信息、我提出的建议当然并非仅此而已,如果你有好的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互相学习。

 

作者:佳爷,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佳爷

]]>
一周涨粉240万,揭秘抖音vlog生存法则 //www.f-o-p.com/105611.html Sat, 10 Nov 2018 01:18:07 +0000 //www.f-o-p.com/?p=105611

 

目前抖音的vlog虽然规模渐大,但优质内容仍然严重缺乏,无论单品类质量,还是多品类覆盖程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想布局抖音的vlog创作者来说,也许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

最近,抖音刮起了一阵“vlog”风。打开抖音,能频繁刷到关于旅行、美食、学习等各种主题的vlog。虽然此前也有抖音用户拍摄vlog记录生活,但真正让更多人注意到vlog这种内容表达方式的,是一位叫“itsRae”的抖音红人。

前不久,“itsRae”发布了两条关于结束纽约生活的vlog,两条视频收获的点赞量加起来已破450万。据卡思数据统计,“itsRae”凭借这波热度一周内涨粉247.8万,是当周粉丝增量最多的抖音红人,且卡思指数及排名连续6周稳步上升。

 ▲ 数据来源:卡思数据

为什么vlog能激起大家的创作、互动、传播热情?它会成为抖音下一个内容风口吗?

本文将基于抖音热门vlog视频,对这种内容形式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爆款逻辑,为相关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从而提升内容竞争力。

一、带你了解vlog

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是一种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的内容形式,主要功能是记录生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视频日记。

vlog最早流行于YouTube,被称为“vlog 之父”的Casey Neistat,曾连续600多天坚持更新vlog,在YouTube拥有超过1000万的订阅者。vlog传入国内后,在短视频浪潮的推动下,PGC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专注拍摄vlog的vlogger(vlog视频创作者),各领域的创作者也开始把vlog当作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vlog这种内容形式正在逐渐出圈走向大众化。

能够被大众接受,主要归结于vlog的三个优势。

  1. 首先,与传统的文字博客相比,经过拍摄、剪辑、配音、配字幕的vlog视频可以呈现更生动、立体的视听效果,承载更丰富的信息量。在内容呈现、情绪表达传递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2. 其次,与其他目的性、针对性较强的PGC节目相比,vlog更生活化、真实、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填补了短视频领域的审美空缺。
  3. 除了内容方面的优势外,vlog在拍摄制作方面也比一些PGC内容更简单、时间人力成本更低。甚至只需要手持简易设备,就可以实现边走边拍,独立完成一部作品。

二、抖音vlog分析

目前,抖音上关于vlog最火的两个话题“vlog日常”、“vlog”阅读量加起来接近22亿,参与人数接近6万。很显然,至少从这两个维度的数据来看,前两年还被贴上“小众”标签的vlog现在已经算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了,说明抖音用户对vlog的接受度非常高。

数量上已经不再小众,那内容质量方面呢?

笔者研究发现,目前抖音的vlog可以分为这几种:

1. 旅游类

旅游是抖音vlog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主题之一。例如:“itsRae”推出的“rae旅行日记”,去迪拜、冰岛、摩洛哥等不同的国家、城市,体验跳伞、浮潜、住房车、自驾游,经过剪辑,搭配解说独白,以及恰当的BGM,一期完整的vlog就算成形了。

与旅游类节目不同的是,旅行vlog的内容可以从旅行前贯穿到旅行结束后,而不是只关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旅行vlog更强调过程记录,而不是展开叙述,内容可以是坐飞机、吃饭、住宿等各种琐碎的小事。在对时间要求更高的抖音上,这些旅行vlog视频几乎2、3秒就会切换一个镜头,要在短时间内呈现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个人风格是重点,也是难点。

2. 美食类

美食类vlog在内容上都是围绕美食这个主题展开,但在细节方面略有差别。有人记录做饭,有人记录吃饭,也有人记录从做饭到吃饭的过程。

例如:“一个不太认真减肥的大学生”推出的一系列美食vlog,就是把做饭、吃饭的过程一起记录,倍速效果搭配小清新的配乐,俏皮又温馨,既展示了做法,满足了观众对实用性的需求,也满足了观众对视听效果的需求。

3. 学习类

由于抖音用户整体偏年轻化,考研、考公、考各种证书的用户不在少数。这类群体中存在不少人想寻求学习伴侣,互相打气鼓励,一起度过枯燥的学习期。因此学习类vlog也成为了vlog的主要内容主题之一。

视频内容很简单,通常展现的就是学习过程,看书和做题。有些人会选择励志语录当作背景独白,例如“你要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余生还长,不必慌张”。有些人会选择以文字的形式,把想传达的话放在视频四周展示给观众。

4. 恋爱记录类

爱情是年轻人群体中永不过时的话题,抖音聚集了大量年轻人,关于爱情的内容自然会受到这部分用户的喜爱和追捧,恋爱记录,俗称“撒狗粮”就是一种重要的爱情类内容表现方式。恋爱vlog的内容通常围绕恋爱双方的日常相处展开,有吃饭、逛街这样的琐碎小事,也有生日、周年纪念等比较重要的“大”事。

综上来看,虽然从数量规模上来看,抖音vlog内容正在快速崛起,但从内容质量来看,头部vlogger屈指可数,优质内容也大多由这些头部vlogger产出,大部分vlog内容仍处于金字塔底端,内容上也存在明显问题。

大多数vlogger只是简单记录,既缺乏个人风格这种软实力,也不具备拍摄剪辑方面的专业度这种硬实力。大部分内容是对所属领域PGC内容的承袭,例如:美食类vlog和美食类节目就没有明显区别,缺乏创意、内容重复,看多了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因此,从内容质量方面来看,抖音的vlog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巨大的市场需要更多优质vlog内容、vlogger的加入。

三、为什么人们爱看vlog?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经过精雕细琢的内容无法取悦观众,简单的生活记录却能够打动人?

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以被概括为以下2点:

1. 仪式感的重新找回

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专注、认真的生活态度,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敬畏,而这恰巧是很多人缺乏的。快节奏、高压的生活让人们变得急功近利,不敢慢下来,仪式感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录制vlog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在寻求一种仪式感。

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一种间接参与的仪式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观众通过观看,与创作者达到观点态度、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加继续面对枯燥无聊的生活的勇气。

2. 满足观众的寻求陪伴和社交需求

记录型的内容通常都有陪伴的功能,例如:直播、吃秀等,vlog也不例外。生活压力让很多年轻人时常会陷入焦虑、迷茫、孤独等情绪中,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交互性让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寻求陪伴,满足社交需求。

vlog中作者与观看者通常保持着较近的距离,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内容专注生活琐事也会让观众更有交流感。这时候,体验时间的流逝,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种陪伴和放松。

四、vlog在抖音应该注意什么?

和其它PGC节目入驻抖音一样,vlog入驻抖音同样需要做内容上的调整和适配。

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2点:

1. 兼顾内容和时长

vlog在入驻抖音的过程中,最需要突破的就是协调“慢”内容和“短”时长之间的矛盾,但绝不是把十分钟的视频加速浓缩成抖音版。创作者需要重新建立抖音用户能接受的叙事节奏和逻辑,既要让观众感受到相比搞笑、美女等快节奏抖音视频,你的vlog传达出来的“慢”,也要控制好内容的时长。

2. 重视用户沉淀

所有的创作者会考虑商业化问题,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应该借助其他社交平台,完成对用户的沉淀。让用户沉淀下来是为之后的商业化变现铺路,这样才能让流量发挥真正的价值。

总之,目前抖音的vlog虽然规模渐大,但优质内容仍然严重缺乏,无论单品类质量,还是多品类覆盖程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想布局抖音的vlog创作者来说,也许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

 

作者:卡思数据,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卡思数据(ID:caasdata6)

]]>
腾讯的“下半场” //www.f-o-p.com/105236.html Tue, 06 Nov 2018 09:13:29 +0000 //www.f-o-p.com/?p=105236

 

马化腾一般不说话,他说话一般有大事。

2018年10月31日,马化腾发表了两千多字的公开信。神奇的是,这两千字竟然能够浓缩为一个词:“下半场”。

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最后三分钟往往让看客对前面两个半小时的大谜团恍然大悟。马化腾的“下半场”三个字,瞬间把腾讯之前让人猜不透的一个“大动作”给解释明白了。

这个大动作就是:31天前,腾讯宣布重大组织架构改革——成立六大事业群。

多介绍一句,这六大事业群有着让我这样的学渣望而生畏的英文名字:TEG、WXG、IEG、CDG、CSIG、PCG。

一个月前看到这六个“G”,我的大脑瞬间有点死机,可能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没发现什么奥秘。不过,今天把马化腾的公开信当成“说明书”这么一看,才发现其中暗藏了老大的玄机:

这六个“G”,就像球队的六个球员,如果你以为六个球员职责相同,上场一通乱踢,那就上当了……真相是,有一个球员怀里揣着一颗“核弹头”。只有他才是真正被腾讯派出来“刚”下半场的。

明白真相之后,瞬间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为了给大家拿到更详实的一手资料,在马化腾发表公开信的第二天,我来到了腾讯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专门找了一位神秘大咖聊了聊。(皮一下,等会儿再告诉你是谁。)

OK,卖了这么多关子,接下来就给你说说:腾讯看到的“下半场”是什么?作为利益攸关的吃瓜群众,我们要怎样看懂这场大戏?

Let’s ROCK

一、下半场究竟是什么?

还是打个比方吧:

很多人都把中国的互联网比作“一盘大棋”,但我更愿意把它比作“一片金矿”。对弈的棋盘上只能坐得下两个人,而金矿里却能涌入无数淘金者。

从空中俯瞰,金矿的故事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章节:

  • 第一个阶段是开局:所有人各显神通,用独门姿势尽快占领那些容易开采的浅矿。这一阶段讲究暴力和速度,比的是谁的铁锹更凶猛。
  • 第二个阶段是残局:容易占领的地方都占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一个个孤零零的难采深矿。这些深矿被淘金者围在中间,理论上谁都可以染指。但是请注意,这种矿很凶险——如果你没有高科技挖矿机,还是扛着铁锹蛮干,不仅挖不出金子来,还有可能命丧于此。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把金矿的故事和互联网的故事做个对应:

  • 互联网的开局,就是马化腾说的“消费互联网”。这一阶段正是刚刚过去的20年,无数“淘金者”进场圈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电商社交、新闻、各路 App。此乃上半场;
  • 互联网的残局,就是马化腾说的“产业互联网”,这一阶段是即将到来的20年,BAT这几个“淘金大咖”更有能力去探险,这就是普通人不太熟悉的工业、政务、医疗、农业等等领域,此乃下半场。

上半场的战场主要在“第三产业”,下半场的战场主要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半场的关键词是“流量”,下半场的关键词是“技术”;上半场讲究“快”,下半场讲究“稳”。上半场巨头拼尽全力,腾讯拿下社交,阿里拿下电商,百度拿下搜索,下半场他们得从各自的后院出发,争夺同一块领地。

这场史诗级的“淘金战”,用了20年时光终于杀到了残局,精彩的白刃战才刚刚开始。

二、下半场,腾讯有哪些对手?

马化腾是个谨慎的人。当他说出“下半场”的时候,我倾向于相信这是一种“有效追认”。

事实上,在产业互联网淘金的事情,巨头们早就闷声在做,腾讯甚至不是第一个。在说腾讯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的对手们。

A:阿里巴巴,它的标签是——先行者

2012年,阿里云装备整齐,开始“卖能力”。平心而论,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的一招险棋。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关这段故事,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阿里云这群疯子》)

凭“阿里云”这招棋,阿里赢得了大概三年独自领跑的时间。这至少换来了两个优势:技术积累和口碑。

H:华为,它的标签是——原住民

过去三十年,虽然华为不做互联网应用。但他们的做的每一件事,光通信网络、交换机、数据机房都是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而且,产业互联网的客户,很多都属于工业、金融、政府行业,他们原本就是华为的多年老友。裁判吹响下半场哨音的时候,华为突然发现自己坐享巨大的主场优势。

2017年才正式独立的华为云事业部,只用了一年就异军突起,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B:百度,它的标签是——打不死的小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黑百度似乎是政治正确。但冷静观察,最近百度的财报却是非常平稳。除了 DuerOS 和 自动驾驶系统,从2016年开始,百度也整合了百度云品牌,拉着首钢、上海电气等等企业搞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合作。

总体来看,相较于十年前的风光,今天的百度固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无论从云的体量来说,还是从产业互联网的战略来看,百度都超过第二梯队。

实话实说,这些对手摆在面前,哪个都不是善类。对于腾讯来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不过话说回来,马化腾放声高呼“下半场”,又坚决地改组了腾讯。对于未来的二十年,他心中一定是有剧本的。而且在这个剧本中,腾讯必然是主角。

说到这里,不妨揭晓答案:

六大事业群里,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这就是腾讯用来“刚”下半场的神秘球员。而腾讯云,就是藏在 CSIG 怀里的那颗“核弹头”。

终于,我要介绍一下这次我撩到的神秘嘉宾了,他就是腾讯云总裁:邱跃鹏。

邱跃鹏

讲真,改组之前的腾讯云,和改组之后的腾讯云,虽然都叫腾讯云,但却并不是同一个腾讯云。这就好像歌剧舞台上,洒在演员身上的灯光咔哒一声改变了色彩;好像你回到原本熟悉的房子里,陈设突然发生了变化。

有那么一瞬间,全世界的目光都安静地放在腾讯云身上,连我都替邱跃鹏感到鸭力。

不过,和他聊过之后我觉得:站在“下半场”的拳台上,腾讯云至少有四个招式。

三、腾讯云的四招

第一招:腾讯可以“握住十亿人”

和人打交道,是腾讯的杀手锏。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几乎是我们日常连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与此相对应,微信的月活已经达到了 10.6 亿。事实上,全中国最活跃的十大 App 排名,腾讯占了五个。

这些“上半场”的结局,这起码给腾讯留下两个遗产:

1)腾讯从过去 2C 的产品里抽象出了一种能力——“用户运营”的能力

在我的理解里,用户运营其实就像建造一个“迪士尼乐园”。

  • 首先,如果我是个游客,我可以在其中找到有趣的项目;
  • 其次,如果我是游乐园的主人,我可以在其中赚到钱;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买家和卖家都能从这个乐园里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对下一次见面充满期待。

讲道理,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为什么腾讯的 App 这么火,而同样是巨头的阿里和百度做出来的东西就有差距呢?这就涉及到“对人的理解”和“把对人的理解固化到智能系统里”这两种能力。

看样子,这种能力可以 Copy 到产业互联网里。

永辉超市是一个例子。邱跃鹏告诉我,永辉超市货架上的物品,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根据人的经验来调整的,而是根据腾讯和永辉一起研发的“选品预测系统”来布置的。

他说:

这个季节哪些东西受欢迎,哪类商品要摆到更显眼的位置,其实都是计算出来的。最初我们帮永辉一个单店布置了”选品预测系统“,销售量直接翻了一倍。

2)腾讯掌握了独特的资源——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入口

所谓“种草”这件事是很科学的。你花多少注意力在一件事上,就大概会花多少钱在它上面。

你可以做一个想象:自己被关进一个球里,球面上满是屏幕,有的大,有的小。你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会被最大那块屏幕吸引过去,你开始注视它聆听它并且认同它。

没错,整个球面就是你一天的二十四小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那块最大的屏幕可能就是微信,它可能占用你每天3-4个小时。

简单说来,腾讯靠自己积累了二十年的产品能力,获得了十亿人的注意力资源。这种资源是相当稀缺的。在过去“注意力”被更多地流向消费互联网,但是在未来,它完全可以流向产业互联网。

你不妨打开微信,首页下拉,看看里面自己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你来自己区分一下其中哪些属于上半场,哪些又属于下半场。如果你已经使用过很多零售、餐饮、O2O、周边特惠这类和实体经济结合的小程序,那么恭喜你,你正在被腾讯带到下半场。

第二招:腾讯手握两个特别的家底——安全和人工智能

一套完整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像一个金字塔,从下到上是:硬件架构、基础技术、应用程序。

一般的评价中,几大巨头分别长于某个方面:

  • 硬件架构,是华为的强项
  • 基础技术,是阿里的强项
  • 应用程序,是腾讯的强项

这大体没错。

不过邱跃鹏觉得,腾讯在基础技术上丝毫不弱。在他的描述中,还至少有两个非常突出的强项:

1)安全能力

说安全是腾讯的“技术家底”,很多人一时反应不过来。

在我看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安全能力,腾讯和 360 领跑,领先百度阿里半个身位。但是 360 在综合实力上,已经远不能望腾讯项背。

腾讯在安全能力上一骑绝尘,是有原因的:

  • 2006-2009年,作为全民标配的腾讯 QQ 完整经历了盗号、黑产最为猖獗的“黑暗时代”。说“与时俱进”也好,说“生活所迫”也罢,从那时开始,腾讯就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安全队伍。
  • 2010年,3Q 大战的时候,腾讯推出电脑管家,一些人觉得这是腾讯遏制对手的策略。但在我看来,即使没有 360,腾讯在这个时间点也完全有理由推出管家,因为腾讯社交的基因,天然决定了安全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而生命线最好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 2015年开始,腾讯陆续成立七大安全实验室,由中国神兽级别的黑客 TK、袁哥、吴石等等领衔,其中好几位实验室的掌门人都是马化腾亲自“话聊”之后才加盟的。而且, 连续几年,马化腾都在腾讯的“守护者计划”上强势站台。主帅擎旗出征,决心不可谓不大。

安全有什么用呢?

虽然有点绝对,但我觉得:安全在产业互联网里,比消费互联网更重要。

  • 2015年7月,因为被大黑客查理米勒找到被远程攻击的漏洞,克莱斯勒全球召回140万辆汽车
  • 2018年8月,台积电的生产线被病毒攻击,停产三天,损失1.71亿美元。

这事关血肉之躯和真金白银。

有一个事实很有趣。在过去的架构中,腾讯七大安全实验室,只有一个属于腾讯云。现在,索性“七星归位”,全部交给腾讯云所在的 CSIG。这意味着,七大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很可能随着腾讯战略明晰,而更加侧重产业互联网。例如:科恩实验室,他们在持续研究特斯拉、宝马等等汽车的安全漏洞,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帮助汽车产业。

这也意味着,实验室所有的安全能力,都可以更顺利地通过腾讯云来武装它的用户。

腾讯七大安全实验室

2)人工智能能力

你可能在零星的新闻里看到过:腾讯云曾经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福建省公安厅寻找失踪的人口,帮几百个家庭获得团聚。这算是腾讯人工智能能力的一个体现。

不过,我觉得腾讯最强的人工智能能力,其实是一种人工智能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他们并没有对外界充足地表达。

有一个这样的定律,数据量每增加一倍,对于系统的能力要求就提升十倍。最初,QQ 用户从百万到千万,从千万到亿,相配套的大数据系统和安全系统都进行了好几次重写升级。

所以在腾讯内部,其实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业务上线之前,所有的架构都要为它将来用户过亿做准备。这么大的用户量,完全靠人来运维,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上自动化算法和人工智能。所以,腾讯内部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要求从一开始设计就有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

这导致一个结果,腾讯对外输出的技术,天然都附加了人工智能的思路。这就是为什么马化腾说,腾讯的人工智能战略是“AI in All”。

邱跃鹏给我举了两个例子:

腾讯和某公安部门合作的人流量分析平台,就可以通过人们脱敏后的位置信息,实时算出某地的“热力图”,依据这个图就可以提前预测哪里会发生人流聚集,提前安排警力进行疏散和引导。

腾讯的觅影团队,和很多顶级医院合作,让医生通过大量的 CT 片教会人工智能识别早期的食管癌和乳腺癌。

腾讯觅影用 AI 分析早期食管癌

食管癌如果能在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将大于90%。

招式三:金融是腾讯云在传统行业的一个突破口

按理说,一个大公司所有的战略都应该是按部就班的,腾讯更是如此。但从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的火爆,却总让我有一种腾讯被命运偏袒了的感觉。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采用的是“履带式前进”的策略,淘宝蚂蚁金服、阿里云、菜鸟物流、分别是一辆战车,但是微信支付从支付宝手里抢下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直接导致蚂蚁金服失速,打乱了阿里的节奏。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接触普通人的移动端入口只有两个:手机淘宝和支付宝。

淘宝的功能性太强,阿里不敢轻举妄动添加社交属性,只好平地造出“来往”。三天烧掉一千万,马云站台,也没能挡住来往失败;阿里转而把社交功能集合在支付宝里,“圈子”涉黄,支付宝含泪告别社交这场“春梦”,退守本行。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支付又开始掏出小锯,摩擦着支付宝和用户连接的细线。可以说是非常绝情了。

有了支付战场,加上另一边的微众银行,微信就可以开始用大数据能力构建自己的金融风控技术。

说到这里,腾讯最骚的操作来了。

在金融方面,腾讯表现得极为克制。直到今天腾讯改组之后,金融业务仍然只是企业发展事业群 CDG 的子模块,并没有和微信事业群 WXG 的微信支付汇合进而拆分独立。用马化腾的话说就是:没有必要为了拆分而拆分。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这样一个情景:腾讯卡住支付宝和用户接触的边界,然后安静地没有做出任何反攻的动作。

  • 一方面,蚂蚁金服奋力挣扎,转而做了很多创新的金融业务,招来监管部门的注意;
  • 一方面,腾讯严守底线,像小绵羊一样乖,反而被传统金融企业视为友军;
  • 一方面,腾讯却用自己C端的大数据,磨练出一套不输于蚂蚁金服的风控能力。

腾讯云已经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有了深入的合作,是唯一和四大行中的两家都有标杆落地的云厂商。

铺垫了这么多,你才能真正理解邱跃鹏这句话的深意。金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成为了腾讯云在传统行业的突破口。

“银行是个保守的行业,对安全和 AI 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他们在评测之后选择腾讯云,也是对我们技术的认可。说明我们真的帮他们解决了问题。”

邱跃鹏说。

当然,腾讯用来做突破口的行业还有互联网企业的线下业务、零售、医疗等等,篇幅有限,以上只举一例。

这是腾讯和中国银行的合作签约

招式四:买买买

综合这几年的表现,我给腾讯投资想了个 Slogan:花一块赚不回十块,算我输。

这足以说明腾讯的投资眼光和技巧之纯熟。

说到投资,就不得不把阿里和腾讯再做一次比较:

阿里一般以收购为主,而腾讯是参股为主。如果说阿里巴巴的投资是娶妻纳妾,腾讯的投资就是处处留情。这两种投资方法各有利弊,不过从前两年的战绩来看,腾讯应该是略胜一筹。(当然这并不代表未来)

我曾经在《壮年腾讯》里写,互联网行业里,好的标的越来越少,自摩拜以后,鲜有“金童玉女”。其实,投资“上半场”的脚步放缓,但腾讯已经悄悄地投资了很多“下半场”的企业。

腾讯投资下半场的领域很多,不过我觉得其中两个很有趣:

1)智慧零售

从福建走出来的最有情怀的超市“永辉”,湖南最大的商场“步步高”、海澜之家、家乐福,每一个都是产业互联网的当红炸子鸡,他们的资本里都有腾讯的身影。腾讯的C端能力在零售上最有用武之地,只是运气不好,这里恰恰也是阿里的必争之地。

2)智慧医疗

腾讯对医疗执着很久了。除了丁香园、好大夫这些“上半场”企业,还投资了东华医疗等等这类和各大医院有紧密合作的供应商,还参股了像早期肿瘤筛查的硅谷明星企业 Grail 这样的海外企业。另外刚才说到的腾讯觅影团队,也正在寻求和各大三甲医院合作,通过人工智能做癌症的早期筛查。

另外,腾讯云本身也在投资一些企业。例如:灵雀云、安塞科技,投资这些企业的目的是加强腾讯云自身的能力。

当然,对于腾讯的下半场来说,买买买本身不是目的。我觉得,投资只是腾讯参与下半场的一种独特姿势——最终,腾讯想要营造出一个优秀企业的“圈子”,他们对腾讯的技术也许更熟悉,也可能更愿意选用。

  • 例如:腾讯可能会把觅影团队的人工智能能力,通过投资的合作伙伴快速推入医疗行业,让人们可以在最近几年就享受到低成本癌症筛查的红利。
  • 例如:腾讯的 LBS 能力,可能被每日优鲜用于店面选址上;腾讯的公众号、小程序体系,可能被永辉超市用于会员的运营管理。

而且,这一切的技术出口都在腾讯云。这是一种简单利落的姿态。

四、腾讯云的胜算

我和邱跃鹏聊天的时间不长,很难对他做出更多的评价。但至少,他散发出了作为腾讯云这颗“核弹头”的坚定和乐观。

正如他所说:

“我感觉这是一场长跑,我们要为未来20年,甚至再下一个20年做好计划。”

告别邱跃鹏,我又回头审视这片偌大的“下半场”。

巨大的罗马角斗场,BATH 都在场上,纵为巨头,但每个人手里的武器都不足以以一敌三。所以,对于每一个巨头来说,最大的变量都在对手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巨头都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自身,拼尽全力把自己的内部磨损降低,让自己的出枪速度大于对手,哪怕0.01秒。

至此,我才看懂腾讯改革组织架构背后的深意。

之前散落在其他部门的技术大牛,这次统一整合到了 CSIG。之前曾帮助腾讯建功立业的赛马模式,在产业互联网的竞争中会被谨慎使用。

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是像美国大选那样的赢者通吃;而产业互联网的下半场,却可能像超级马拉松的一样,在每一个节点进行末位淘汰。

正如我说的那样,腾讯是一家谨慎的公司。而谨慎意味着更少地犯错误,“少犯错”恰恰是一个长跑者的精神内核。

就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所写的那样:

勇敢地面对眼前的难题,全力以赴,逐一解决。将意识集中于迈出去的每一步,同时,还要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地去眺望风景。

我毕竟是个长跑者。

作者:史中,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