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推广攻略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Wed, 23 Mar 2022 08:18: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APP推广攻略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近两年的运营,到底学到了些什么? //www.f-o-p.com/30633.html //www.f-o-p.com/30633.html#respond Tue, 13 Dec 2016 08:45:17 +0000 //www.f-o-p.com/?p=30633 1
运营是以特定产品为运营对象,以企业阶段性发展要求为导向,通过对运营资源的配置、实施、优化,持续提升产品的目标人群与产品的关联度。经验局限,以下看法必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希望业内大能多多包涵,也希望能够对运营新人有一定启发。
 
在运营工作开展前,需要整体上做一个运营规划,所以运营者需要有一个规划的大局观。结合自己的工作,无论是之前在某O2O平台的运营(本质上是用户运营+分城市运营支持),还是目前所做的某APP整体运营,都需要结合业务和产品进行相应的规划,包括方案、手段、预期结果等等。思考三个问题:what is goal;how to do it ;the result of roi。以某O2O平台拉新为例,假设月度目标为1W,依旧各个城市运营情况,分解城市任务,提供拉新渠道和运营支持,月末考核完成率,这是最通用的运营方案。以APP运营方案为例,需要考虑APP的各个方面,其核心为拉新和留存,通过整合公司资源利用不同的手段,低成本的获取较大收益。附2016年4月所做的APP整体运营方案框架做补充。
 

 
着重笔墨来分解下运营工作中两大难题,用户运营和产品运营
 
用户运营是运营工作中最简单、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难的一项,用户运营以用户为中心,制定运营目标,通过运营手段辅以“感情运营”把控实施过程与结果,达到设定的目标与任务。
 
以我目前负责的针对金融机构APP为例,拆解六块内容来具体阐述用户运营的工作,暂且将用户画像合并在产品运营的大框架下进行叙述,对应移动应用生命周期的AARRR模型。PS:不同产品在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用户运营工作内容有不同侧重点,实操过程中勿轻易套用。
 
1、 以拉新为目标(Acquisition);
 
一款产品发展周期分为种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针对不同阶段的产品,所采用的拉新手段也就不一样,在运营过程中,多结合产品核心卖点做测试,选取最优的拉新手段。每一个产品在其不同的产品阶段,采取哪种拉新手段并不是通用的,所以方法论并不具有适用性。拉新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用户的深度分析,了解产品针对的用户群体特性尤为重要,结合自己产品的卖点,把卖点展示在需求用户眼前,达成初步的拉新效果。整体上都可以把获取新用户的方式统一到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具体手段又可进一步拆分为活动、内容、媒体等。
 
以我司app产品为例,因为用户群体的特殊性(针对传统金融机构从业人士),在产品上线后,初期我考虑以公众号运营为核心,辅以微信群运营,积累初期用户。为此我写了一份公众号运营方案,整体逻辑是首先增加公众号粉丝数目,转而从粉丝获取app下载量。方案核心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定时更新与app功能相契合的软文内容;2、寻求紧密结合当下财经热点的优质文章定时推送;3、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并拓展外部渠道,做文章推广或互换;4、预期效果和投入产出比。在两个半月的尝试运营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数据显示也并不理想,首次以拉新为目的运营方式可以说是几乎失败的。事后,我对此次运营数据做了一次比较简单的分析,也跟一些用户做了沟通,总结运营道路选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墨守成规,未充分了解行业和用户特征,套用C端用户拉新手段;2、公众号针对我们特殊用户群体吸引力有限,需要一个爆炸点;3、资源有限,文章互换需要一定的门槛;4、文章内容创作难度比较大,需软文创作+金融知识+互联网营销三者结合;5、获取的公众号粉丝针对性不强,转化率低于预期值。
 
失败的经验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结合公司资源和品牌效力,开始尝试以活动为核心的拉新手段。姑且将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活动两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归类在互联网线上活动的范畴内,但是只要目的为app产品获取新用户,暂且归于活动拉新上。我们此次运营方式以线上活动为主,线下活动为辅,设定固定的场所聚集一批金融从业者,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邀请业内有分量的嘉宾做分享,进而宣传我们的产品,获取下载量。可以说,此次的方式对于产品的推广和使用,获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原因在于:1、用户针对性大大提高,且获得了高质量的用户;2、活动主题更切合行业从业者的需求;3、产品卖点更直接了当的展示在目标人群的视野中。此次运营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相当不错的数据呈现,首次结合app产品的活动开展,日拉新破百,DAU破500,需要解释的是由于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此数据在产品种子期可以说是相当不易,也借此产品和品牌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抛开我目前运营的产品来谈,其实整个以拉新为目地的方式很多种,我一直坚信的以老带新的方式仍然有很大作用力;渠道拉新也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贯彻执行的;自媒体宣传,广告铺设也是惯用的手段;包括目前最受争议的线下地推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更有换量,产品合作共赢等等。我要表达的一种观点是:拉新是目标,运营方式是手段,但前提是要结合你的产品特点和产品发展阶段寻找适合的最优途径。
 
 
 
2、 以活跃为动力(Activation)
 
活跃用户是用户运营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让用户能够在你产品上动起来,并且能够留在你 的产品上,持续使用,是需要用户运营思考的。个人觉得以活跃用户为主的话,重点观测一个数据即”停留时间“,用户在你产品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则标明你的活跃用户质量越高。以京东为例,开始运营集中在购物需求上,铺设大量商品,美化页面,增加品类,生成订单;而后评价体系上线,用户留存有了一定比例的提升,运营人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增加晒图好评,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而如今,我们也看到了京东开始紧跟潮流,做起了京东上的直播,虽无具体数据呈现,但可想也会进一步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
 
 
3、 以留存为考核(Retention);
 
品牌离不开产品载体和服务理念,同时需要持续的用户运营相结合。在活跃用户上已经涉及了一部分用户的留存,做留存的分析也是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在这块内容同意此篇回答的关于留存的分析,我就不多赘述了。
 
4、 用户召回方式(Refer);
 
在前面三者运营过程中,同时也伴随这用户流失,那么针对流失用户如何对其召回,目前普遍使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短信送达或电话回访,最普遍也是送达率比较高的一种途径;
2、邮箱送达,易被屏蔽且打开率有待考证;
3、app内push推送,几乎零成本的运营手段,但送达率和开启率无法做到精确召回;
4、品牌宣传,涉及面比较大,也可说是广告铺垫,也可以说是产品知名度提升,成本较高。
 
其实在用户召回运营过程中,个人感觉尤为重要的是产品价值,无论是产品功能点还是产品核心卖点,能够切实切中用户需求,打中用户痛点,不断提升产品体验是召回用户的核心所在,否则手段终究只是手段。
 
5、 以付费为目标(Revenue);
 
无论是拉新用户、提高用户活跃度还是保持用户留存率,最后的目地都是为了付费而服务。没有现金流的产品不是一个好产品,没有付费用户的产品无法得以长久生存,没有商业模型的产品无法在竞争中拼杀出一条道路。主流的变现模式有流量变现、内容变现、增值服务等,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变现模式。建议从一个小需求的小功能点切入,培养用户付费意愿和习惯,逐渐增加多需求多功能点的付费模式。
 
6、 用户奖惩措施;
 
滴滴设置一个运营岗位叫做司机运营,百度外卖设置骑士运营,美团设置商家运营,这些岗位本质上都属于用户运营范畴。无论是这种针对半B半C的用户设立的岗位,还是我们普遍的用户运营岗位,都涉及一个用户奖惩问题,可能前者体现的尤为突出一点。我们以滴滴某月专车司机奖励政策为案例,对用户奖惩做一下总结。
 
 
此方案的目地是为了刺激专车司机,我们姑且不讨论方案好坏,只是想从中抽取适用的普遍方法论。奖是为了激励,惩是为规则。制定奖励的方案要遵从,1、短期性,只为了短时间内做刺激方案;2、可控性,关注投入产出比,要将成本控制在可操作范围以内;3、目地性,奖励要打一张主牌,服务一个目标;4、可变性,设置奖励方案要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制定惩罚措施要遵从,1、公平性,要对所有使用产品的用户一视同仁;2、公正性,制定规则要有理有据;3、公开性,事前规则、事后处罚要透明公开化;4、强制性,规则制定出来后要做到强制执行,切忌纸上谈兵。
 
产品运营
 
这块内容其实说起来本并不打算叙述,之前也跟业内一些同行讨论过,产品运营这个岗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细分类,严格意义上更不属于运营的分类,它其实更似一个综合管理岗位。
 
 
之所以在此处仍然提及,是因为产品运营这个概念下,有很多工作与运营是脱离不开的,与产品的结合度也是相当高,目前只谈关于三方面的理解。
 
1、需求收集
 
首先需求这块,其实一部分工作与用户运营工作差不多,用户运营处在与用户沟通的前沿阵地,大部分用户反馈集中在这里,与用户运营不同的是,产品运营针对需求要进行重新整理,进行优先级排序,并且从众多需求中选取真正对产品有意义的需求。撇开需求收集Kano模型、层次分析等理论模型不谈,集中说一下经常使用的几种需求收集方法。1、客户满意度调查,首先要做一个问题整理,可设计成调查问卷,采用线上问卷填写或电话回访都可,尽量收集用户反馈;2、一对一面谈,这种方式有一定成本,但往往能够抓取到个体用户的真正需求,从特殊向普遍扩散,这种方式经过我们实际操作后,确实收到了一些有价值的需求;3、会议或者核心用户群收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储备有一批核心用户,可以快速直接的切入用户的诉求;4、用户行为分析,根据产品的icon点击率来判定需求的着落点,进而整理需求。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类似与头脑风暴的内部讨论,市场调研等等,但以上四种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更为普遍。
 
2、用户画像
 
关于用户画像,是运营者必备的基础技能,也是产品在一段时间运营后必须呈现的结果,有利于根据现有用户体验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甚至调整公司战略方向。用户画像是建立在真实数据基础之上,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而抽象出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前段时间“Analysys易观”发表了一篇《2016中国旅游领域用户行为及偏好分析》的文章,用大量的数据和图型分析了不同用户的行为偏好,如有兴趣请自行百度。
 
 
由于用户群体的特殊性,介于半B半C之间且是高端用户,所以往常的一些用户画像的分析点不能完全适用于我们用户,这是做运营的一个共同认知,方法论是固定的通用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自己产品特点,围绕业务模型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框架之内。在做对于我们产品的用户行为画像时,我的基本逻辑是:首先宏观上分析app内现有用户的特征,然后拆分不同维度,比如地域,机构,职级,部门等;然后切入app功能点,按照用户点击率排序,每个功能看参与者的互动行为;最后切入业务,比如活动为app贡献的拉新数据,活动内容为app提供的活跃率等对应活动主题和方向,提供业务方向的支持。还是那句话,不同产品针对不同用户群开展不同的业务,要用不同的分析方式做分析,不能随意套用普遍适用的方法论。
 
数据分析只是一个工具,在运营工作中更多运用在拉新留存的关注点上和用户行为的分析上。以之前在某O2O平台经验为例,对于取送员首先要制定招募的标准。那么首关注的第一个数据就是招募完成率(等同于拉新指标),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各个城市的完成率梯队,针对不同城市设置不同的任务,在数据产生变化的时候,针对性的给与支持,进而完成招新任务;与之相对的要关注退出率,沟通分城市情况,收集退出原因,做出召回措施。第二,兼职人员(类似取送员)并不是正式的员工性质,平台化的运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活跃率,关注整体和每个城市的用户活跃率尤为重要,根据数据来制定激励政策。第三,关注订单量和支付真钱比,这个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对于公司来讲最看重的一个数据,在运力支持才能产生更为真实有效的订单,透过这个数据可检验业务发展模型和盈利模型;第四,用数据产生用户行为画像,将订单量和收入挂钩,将用户年龄、性别、能力与活跃度挂钩,将新增退出与城市考核挂钩,做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简而言之,要有一定的数据敏感性,根据数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运营方向。
 
最后,“长时间的运营工作,可以培养出一个强大的内心(责任、态度、细节、慎独、坚韧、坚持、逆商、价值观等),而这些特质对其他工作同样重要”,近两年的运营工作,与其说积累了更多运营方面的技巧,不如说学会了一种运营思考方式,在试错中从多维度思考方向,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写此篇运营工作的一点心得,与诸君共勉!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李杰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
//www.f-o-p.com/30633.html/feed 0
2015版App推广全攻略(完整版) //www.f-o-p.com/4959.html //www.f-o-p.com/4959.html#comments Thu, 02 Jul 2015 03:00:48 +0000 //www.f-o-p.com/?p=4959 2

1

线上渠道

1.基础上线

各大手机厂商市场、第三方应用商店、大平台、PC下载 站、手机WAP站、收录站、移动互联网应用推荐媒体等等基本可以覆盖Android版本发布渠道:推广的第一步是要上线,这是最基础的。无需砸钱,只需最 大范围的覆盖。笔者多年以来一直认同铺的越广产品推的越好这个死理。

渠道:百度、腾讯、360、阿里系、华为、小米、联想、酷派、OPPO、VIVO、金立、魅族、Google Play、其他互联网手机品牌、豌豆荚、机锋、安智、PP助手、刷机助手、手机管家等等

运营商渠道:MM社区、沃商店、天翼空间、华为智汇云、腾讯应用中心等;

PC端:百度应用、手机助手、软件管家等;

Wap站:泡椒、天网、乐讯、宜搜等;

Web下载站:天空、华军、非凡、绿软等;

iOS版本发布渠道:AppStore、爱思助手、91助手、PP助手、同步推、快用苹果助手、iTools、XY苹果助手、限时免费大全等等。

2、运营商渠道推广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用户基数较大,可以将产品预装到运营商商店,借力于第三方没有的能力,如果是好的产品,还可以得到其补助和扶植。市场部门要有专门的渠道专员负责与运营商沟通合作,出方案进行项目跟踪。

3、第三方商店

由于进入早,用户积累多,第三方商店成为了很多APP流量入口,全国有近百家第三方应用商店。渠道专员要准备大量素材,测试等与应用市场对接。各应用市场规则不一,如何与应用市场负责人沟通,积累经验与技巧至关重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投放一些广告位及推荐等。

4、手机厂商商店

大厂家都在自己品牌的手机里预装商店,如联想乐商店、HTC市场、华为智慧云、oppo商店、三星商店、魅族市场等。渠道部门需要较多运营专员来跟手机厂商商店接触。

5、积分墙推广

积分墙”是在一个应用内展示各种积分任务(下载安装推荐的优质应用、注册、填表等),以供用户完成任务获得积分的页面。用户在嵌入积分墙的应用内完成任务,该应用的开发者就能得到相应的收入。积分墙起量快,效果显而易见。

大部分是采用CPA形式,价格2-5元不等(行业潜规则一般都会扣量)。但以活跃用户等综合成本考量,成本偏高,用户留存率低。业内公司有点入、有米、安沃、力美等。积分墙适合大型有资金,需要尽快发展用户的团队。

6、刷榜推广

这种推广乃非正规手段,但是在国内非常的受欢迎,毕竟绝大部分苹果手机用户都会实用APPStore去下载APP。如果你的APP直接都在前几名的位置,当然可以快速获得用户的关注,同时获得较高的真实下载量。

不过,刷榜的价格是比较高的,且受苹果规则影响,浮动较大。由于这种推广成本比较高,所以一般会配合新闻炒作一起搞,这样容易快速的出名。

7、社交平台推广

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社交平台,潜在用户明确,能很快的推广产品。这类推广基本采用合作分成方式,合作方法多样。

8、广告平台

起量快,效果显而易见。成本较高,以目前主流平台为例,CPC价格在0.3-0.8元,CPA在1.5元-3元之间。不利于创业融资前的团队推广使用。

9、换量

换量主要有两种方式:

应用内互相推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流量,增加曝光度和下载量,量级不大,但曝光度不错,有内置推荐位的应用可以相互进行换量,但这需要以一定的用户量作为基础。

买量换量:如果自身无法给某一应用带量或者量很小,可以找网盟跑量,以换取应用商店优质的资源位或者折算成钱进行推广。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实用的方式,包括应用宝、小米等在内的商店都可以换量,通过某些代理,还能跟360等进行换量,可能会比直接在360做CPT有更好的效果。

10、AppStore搜索榜

现在多家公司已经可以做到保上榜了,一般这种噱头比较大, 如果产品不行最终还是会走下榜单。

 

线下渠道

1、手机厂商预装

出厂就存在,用户转化率高,最直接发展用户的一种方式。用户起量周期长,从提交测试包测试-过测试-试产-量产-销售到用户手中需要3-5个月时间。

推广成本:应用类产品预装量付费价格在3元左右不等,CPA方式价格在1.5-5元不等。游戏类产品,采取免费预装,后续分成模式,CPA价格在2-3元之间,通常为小包单机产品;

业内公司:华为,中兴,酷派,TCL,波导,OPPO,魅族,海信等;

操作难点:品牌众多,人员层级多,产品项目多,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进行针对性的推荐与维护关系。

2、水货刷机

起量快,基本上2-4天就可以看到刷机用户,数量大,基本上一天可以刷几万台。重刷现象严重,基本上一部手机从总批到渠道到店面会被刷3-5次,推广成本剧增,用户质量差,不好监控。基本上刷机单一软件CPA在1-2元,包机一部机器价格在5-10元之间。

业内公司:各大国包省包,地级市零售连锁渠道、酷乐无限,乐酷,XDA、刷机精灵、爱施德、天音通讯、斯凯、金玉满堂、鼎开互联等等。

3、行货店面

用户质量高,粘度高,用户付费转化率高,见用户速度快。店面多,店员培训复杂,需要完善的考核及奖励机制。基本上CPA价格在1.5-3元之间,预装价格在0.5-1元之间。业内公司:乐语,中复,天音,中邮,苏宁、国美、恒波、中域电讯等。

新媒体营销

1、内容策划

内容策划前需做好受众定位,分析得出核心用户特征,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内容更新上保持一天三条左右有趣的内容。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创意,还是创意,让你的产品讲故事,拟人化。

2、品牌基础推广

百科类推广: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建立SEO体系和百度指数;

问答类推广:在百度知道,搜搜问答,新浪爱问,百度经验等网站建立问答。

垂直社区: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社交网络,要有相应的内容存在。

3、论坛,贴吧推广

机锋、安卓、安智….在手机相关网站的底端都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内论坛。建议推广者以官方贴、用户贴两种方式发帖推广,同时可联系论坛管理员做一些活动推广。发完贴后,应当定期维护好自己的帖子,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搜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以便下个版本更新改进。

第一阵容:机锋论坛、安卓论坛、安智论坛等;

第二阵容:魔趣网、安卓论坛、魅族论等;

第三阵容:风暴论坛、木蚂蚁论坛、DOSPY论坛。

4、微博推广

内容:将产品拟人化,讲故事,定位微博特性,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微博上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

互动:关注业内相关微博账号,保持互动,提高品牌曝光率;

活动:必要时候可以策划活动,微博转发等。

5、微信推广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推广需要一定时间沉淀,这里可以参考几步曲:

内容定位:结合产品做内容聚合推荐,内容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并且符合微信号的定位;

种子用户积累:初期可以给定个KPI指标,500个粉丝一个门槛,种子用户可以通过同事好友,合作伙伴推荐,微博引流,官网引流等;

小号积累:开通微信小号,每天导入目标客户群;

小号导大号:通过小号的粉丝积累推荐微信公众号,将粉丝导入到微信公众号;

微信互推:当粉丝量达到一定预期后,可以加入一些微信互推群。

6、PR传播

PR 不是硬广告,学会给你的投资人、员工、用户讲一个感动人的故事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他妈的媒体,无论微博、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的专栏或各大社交 网站,我得去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来讲述一个好的品牌的故事,反之,这些平台也会是用户对品牌产生UGC的最好渠道。

在初创公司,作为PR需要把公司每一个阶段的方向都了解透彻,然后学会向市场、投资人、用户传递一个有力的声音,这个声音并不是生硬的广而告之,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对你的故事所感兴趣,并带动大家如何把兴趣引到你的产品上来,最好形成行业的热议话题。

以下有几个策略:

● 用日常稿件保持稳定的曝光

我们会定期做一张传播规划表,每个月要根据公司和产品的变化来决定该向外界传递什么声音,恰当的表达和持续的内容产出会让公司的曝光度及行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 维护好已有的媒体资源,积极扩展新资源

对 于自己原来熟识的记者和媒体,我仍会保持续的沟通和交流,告诉他们,我们的团队在做怎么样的一件事。深信只有反复的沟通,才会把故事的闪光点打磨得抓住人 心。而作为PR也更能及时嗅到媒体关注的兴趣点,为下一次的报道梳理做好充分准备。在创业公司对PR的经费并不是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仔细去分析, 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和进度,需要利用的什么样的途径和资源去支撑公司的发声和观点。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都有计划的去拓展一些新的媒体资源,这样能 为之后做事件输出时能有合适的渠道的进行支撑。

● 选择的渠道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说什么故 事,用哪种方式呈现传播效果会最佳,这对于渠道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公司创始人的一些采访,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行业及财经相关的权重高的纸媒,有 利于大面积的带动传播;对于产品的发声,我们更倾向于科技类的新媒体,在行业内能引起更快速的关注力;而对于事件话题性的新闻,我们更青睐于选择大型门户 类网站。

对于自媒体这领域,实力参差不齐,选择有中立观点和实力派的自媒体发声,不失为好的选择。但是成本对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性价比最高的。而对于电视媒体,选择对和你潜在用户相吻合的节目,是一个能快速让产品呈爆发式增长的途径.

● 做好对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

这些可能包括人群的覆盖率、点击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每一次的数据,都会告诉你下一次的内容应该怎样做得更赞。而PR作为连接内外的桥梁,最好也要藏身于用户中间,在深度沟通中突出品牌的个性。

7、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绝对是个体力活和脑力活,这需要整个团队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此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配合一定的媒体资源,事件才得以在最快的速度推出去。

事 件营销的前提必须是团队成员需要每天接触大量新鲜的资讯,把这些信息整合,也需要养成随时记录下一些闪现的灵感创意并和成员们及时分享碰撞。对于能贴上产 品的创意点结合点,我们会马上进行头脑风暴,对事件的始终进行推理,若确定方案可行,那么马上做出与之匹配的传播计划,开始做项目预算并一边准备好渠道资 源。

8、数据分析

每周花一些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一条微博、微信、每一个渠道背后的数据,你一定会发现传播度高的内容背后的契合点和关联性。这样非常有利于自己官方微博、微信内容质量的提升,运营起来也更接地气。

9、“牛皮癣式营销”

线下推广不建议做浪费人力物力的发传单等等。了解当地情况,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建议在热点区域放置可移动的广告位,或者在地面上刷二维码,并且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下载APP送礼品等形式搞噱头营销,最好是被城管给赶走,这样效果会更好。

10、撕逼营销

撕逼前:

找 一家你的竞争对手,公司成立五人小组,从互联网、人脉圈里海量寻找和归纳总结对方公司和产品的弱点,找到一个最有可能爆发的点,制定一个作战方案出来,这 个方案一定要具有传播性、话题性、撕逼性方可,最后设置执行组,专职负责撕逼,事前可简单通知关系要好的媒体做放风,并准备好相应的产品推广方案。

撕逼中:

不管对方说什么,你不断重复五人小组数日研究出来的对方软肋即可,并时不时把目光引导自己产品上来。

撕逼后:

顺势推出之前就做好的推广方案,线上线下渠道媒体一起帮你口水,同时开始推量,事可能就成了。

]]>
//www.f-o-p.com/4959.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