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u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全球数字营销运营推广学习平台! Fri, 18 Aug 2023 07:05:3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21 https://static.opp2.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favicon-1.ico faceu – 青瓜传媒 //www.f-o-p.com 32 32 用户运营:从0到20万用户产品的AARRR模型 //www.f-o-p.com/76389.html //www.f-o-p.com/76389.html#respond Thu, 22 Mar 2018 07:24:56 +0000 //www.f-o-p.com/?p=76389 1 (29)

 

话不多说,全篇结构如下,基本按照AARRR模型展开,各阶段关键词小编也列了出来:

一、你的用户是谁(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迭代思维)?

二、怎么让用户进来?(拉新-DNU)

三、怎么让用户经常来?(促活-DAU)

四、怎么留住用户?(留存-留存率

五、怎么让用户掏钱?(转化-ARPU)


以下主要围绕我2015年-2017年运营的一款幼教类App(以下简称A产品)作为案例展开,每个点都引入运营过程中一个例子,通过数据和图表来推导阐述观点。A产品的友盟统计概况如下:

你的用户是谁?

用户运营第一步就是要弄明白你的用户是谁,你可能要骂我了,这个还用问吗,不是应该从写BP就搞清楚的?

还真不是,举例:A产品在运营一年后的2016年年中,公司高层还在就要不要持续找渠道买量做讨论,运营的当然坚持要买,毕竟相比市场一个激活用户成本大几十上百而言,花6-8块去弄一个CPA,又能稳定拉新,数据报表那是相当好看。

反方(产品和市场)则拿DAU说事,买量纵然获客成本降低了,但是产品的卖点和转化是在视频监控以及园务管理等封闭式生态闭环,即使来的是适龄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游客模式下对于产品体验只能浅尝辄止,很难留住更无法转化。

至于讨论结果,不是本例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这个案例表面上看是关于获客成本及获客方式的讨论,其实是对于“你的用户是谁”这个问题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即: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需要对目标用户进行迭代。


就图来分析,如果产品处在引入期,那么你的用户就是教育局领导、幼儿园园长老师以及在园孩子家长,在这个独立并自循环的用户生态外去渠道买量获取C端没有任何意义。例如掌通宝贝、微家园等竞品均是只有登录而无注册功能。

如果产品处在成长期,即你的用户除了引入期用户之外还要做适龄孩子家长及非合作园所机构,前提是你的产品迭代速度就得跟上,即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需要通过能充分满足需求的迭代产品提供给你变化的用户。

所以“你的用户是谁?”并不是一成不变,你可以“不忘初心”但是别忘了,你可能会“改变始终”。运营需要做的,就是捕捉到这个变化并以需求形式提交给产品。

例如北京的智慧树,也是从引入期到成长期再逐步过渡到成熟期,从开始的封闭生态到现在的在核心功能“家园互动”上通过“活动专区”、“天天抽奖”、“在线问诊”“育儿话题”等产品迭代功能扩大生态圈,成功将一款家园互动工具产品演变为3-6岁亲子育儿平台,并通过“宝宝保险”和“在线商城”成功盈利。

回到案例上,从15年2月项目启动,A产品处在引入期,所以用户明确,也通过种子用户得到了快速增长(下点有具体分析)而在12月17日推出开放注册功能后,其实是想从引入期过渡到成长期:

但是限于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从数据上来看,并没有成功。所以,上文关于是否买量的争议也是有答案了。

总结:

在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用户运营的对象会对应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决定用户运营的运营方式和成本,所以及时对运营对象做调研并反馈需求给产品是考验运营能力的第一步。同时,运营应该根据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来反推周期切换是否合理,所以,用户运营必须具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迭代思维。

怎么让用户进来?(拉新-DNU)

了解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迭代思维,那么就要考虑用户运营怎么拉新,小编觉得要注意四点:

  1. 善用抓手:最大化利用项目、团队或产品优势,建立资源壁垒,形成差异化竞争即是善用抓手;
  2. 用户细分:构建用户模型,建立用户画像
  3. 禀赋效应:利用用户的禀赋效应抓住用户痛点;
  4. 减低门槛:用户拉新一定要降低用户参与成本和教育成本。

下面就这几点配上A产品案例做分析,最后总结:

A产品在拉新上,一共有5个关键节点,分别是15年3月A,9月B和16年3月C和6月D以及9月E,这5个节点除了6月,其他都是开学季,这个是因为产品形态决定,那么老付就这5个节点运营分别说下:

A节点(15年3月):公司架构初步完成,建立运营部和市场部,这阶段实现从零到MNU千余人新增,主要是通过投资母公司的央企背景,进行教育局市场公关,并获取到种子幼儿园用户。运营这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运营政策、品牌宣传、搭建用户体系、账号发放、园方培训及客服答疑。

B节点(15年9月):这个对于运营是真正的里程碑,利用7,8月的暑假空隙,运营针对家长和老师群体分别提前策划了活动,老师为上传创意海报并张贴评选;家长为萌娃秀评选活动,依靠赞数等指标评选送iPad,并准备了海报等物料。在9月开学季后,所有合作园所全部入园宣传、实地发奖、和用户联动形成二次传播。在细节上有几点:

  • 针对家长和老师群体分别策划,即用户细分;
  • 老师们重新裁剪及搭配宣传海报,幼儿园老师多为90后女生,所以对于裁剪搭配类工作有着类似美颜和faceu的先天热爱,即降低门槛;
  • 粘贴到园区宣传栏或展示墙之上,即善用抓手;
  • 上传成果图至活动区评选,即禀赋效应。

C节点(16年3月):和B节点类似,只是产品生命周期处在引入期至成长期,所以用户基数变大,抓手更多,这时一个很好利用禀赋效应策划的《用画笔记录春天的颜色》活动非常火爆:

D节点(16年6月):这个节点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买量导致,短暂爆发后并没有提升活跃,即当时没有根据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来反推周期切换是否合理。

E节点(16年9月):同B和C

总结:

  1. 善用抓手:5个节点中A节点利用了母公司的背景寻找教育局做切入,收割了第一批也是最难获取的种子用户,其他节点都利用了幼儿园这个封闭场景进行传播最大化。
  2. 用户细分:在B节点中,利用空档期提前准备,高峰期针对教师群体的个性海报重新裁剪张贴和针对家长群体的萌娃比赛即是满足对用户细分后的不同需求。
  3. 禀赋效应:“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管是做社群还是自媒体,利用用户的禀赋心理,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参与感和自传播。
  4. 减低门槛:可以试试,同样的用户群参与度高低一定是晒美照>凹造型>最佳夫妻脸>主题人景照>纯文字的原因,这就是用户参与成本不一样。

怎么让用户经常来?(促活-DAU)

拉新完成,用户进来了,那么真正考验运营能力的促活就要展开,目前仍然很多大小互联网公司对于运营一项很重要的Kpi指标就是DAU和DNAU,小编觉得要注意三点:

  1. 构建用户成长体系
  2. 组建用户激励体系
  3. 利用好用户的沉没陈本

老规矩,上图说话,下图是A产品的DAU截图,


可以看到图中两个爆点,15年8月17日和16年3月-4月,那么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A节点:


看完这个,想必各位已经清楚了,这次的活跃度爆发主要是因为上线了活动、任务赚积分、积分兑礼品的功能,积分体系即构建用户成长体系,通过做任务、参加活动的行为来获得成长,同时构建用户激励体系即通过积分兑换礼品的形式来激励用户。

B节点:这个节点主要是A产品联合一家门户平台策划组织了“讲故事大赛”系列活动,通过线上报名、线下海选-初赛-决赛的形式,配合用户成长体系和激励体系,造成DAU第二个爆点,这个具体等小编探讨活动运营再展开。

总结:

搭建一个用户成长体系、用户激励体系的用户闭环体系,设计中充分利用好用户的沉没陈本(例如连续签到送大礼)对于用户促活提升DAU必不可少,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见下图:

怎么留住用户?(留存-留存率)

在第一点,小编引用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那么探讨留存,就必须先要了解另外一个相关的概念:用户生命周期,这里引用易观的一个模型图: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任何产品都是有对应的用户生命周期,不要试图让你的用户“永生”,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产品迭代,用运营手段尽可能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并同时做用户转化。

和产品生命周期一样,客户价值也是呈S形,从引入期开始,运营就开始介入,这个阶段主要看次日留存率和7日留存率,部分游戏产品还会看14日留存率;在成熟期,用户价值到达顶峰,这个阶段主要看月留存率和90天留存率;进入休眠期后,用户价值慢慢衰减直至消失,这个阶段运营主要做流失召回,即通过客户端push、sms、edm以及线下活动等手段重新召回流失用户。还是看看A产品的案例:

对于A产品,因为产品特殊性以及所处生命周期,留存率远远高于互联网平均水平,月留存率甚至可以达到74.95%,3月留存率也达到47.79%,可以说不具备代表性。不过在运营中通过查看留存率做分析,遇到过留存率异常情况,比如针对高峰期新生入学的一批新用户,留存率如果很低,那么很可能是用户忘记了初始密码,运营需要做的就是联系对应园所老师,配合进行账号查询及密码初始化服务,否则很可能会丢失这部分客户。

怎么让用户掏钱?(转化-ARPU)

谈到用户转化和ARPU,首先要弄懂用户需求是什么,给A产品画了一个模型,基本上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套用:

还是看案例,A产品的用户转化主要有3大块:

  1. 在线视频、校车、门禁;
  2. 积分换购;
  3. 定制相册。

虽然这款产品直到小编离开,ARPU值很低,但是还是可以分析一下:主打的在线视频、校车、门禁等转化模式,是切中了用户的本质需求,

即:自我的安全需求;定制相册,用户可以在线把App内的宝贝园内生活照片加上自己上传生活照在线排版,一建生成一本电子相册并可以印刷成册,宝宝树甚至为这项业务单独拆分了一个独立的App在运营,可见用户需求之大。

这个需求属于用户的附属性需求,即:情感需求,渴望和期待;

最后一项积分换购商品,则是利用了用户喜欢占便宜,感受和感受的感受,有句话不是说了吗,用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到便宜的感觉。

 

本文作者@老付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6389.html/feed 0
怎么写活动策划方案? 这些元素不能少! //www.f-o-p.com/73233.html //www.f-o-p.com/73233.html#respond Wed, 28 Feb 2018 06:38:25 +0000 //www.f-o-p.com/?p=73233 1 (171)

 

希望活动能成为爆款吗?那就要看你的活动策划得有没有意思了。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极其分散,你的品牌不出来刷个存在感,刷情怀,很有可能就被忘记了。

做活动是个不错的选择,刷了存在感,还能刷出收益。然而不是随便做个活动就能让人记住你,第一步先要用户参与进来。

一、活动环节设置门槛要低——不要让用户思路

活动参与门槛要有,但不宜设置太高的门槛,不能用户产生太多的思考,让他迫不及待想要参与其中,才是活动成为爆款的首要条件。

最近几个大热的活动如柏拉图的“性格标签”,据了解,整个活动的PV大约在3000万,性格标签生成数2000多万张,APP新增注册用户数20万!为什么这么火?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门槛较低,玩法简单又带点神秘感。用户关注公众号后,进入活动界面,输入姓名和生日,马上就能生成带有自己姓名和生日的性格标签。

 

20160716180852_18dfa091af6933e2e02c70f4dc040def_1

 

更不用提(据说)涨粉100万的大字了,用户直接关注公众号,发送用户想说的话,就会生成图片,玩法很直接,参与门槛低,也很容易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开来。

 

二、奖励优惠等外部刺激要给到位

 

做活动就是要吸引人关注和参与,无非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种方法。先说说外部刺激:奖品、优惠、价值给予等。

1、奖品奖励

作为最原始的吸引,奖品奖励是通过参与活动,把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东西赠与了用户,这是最基本的活动手段。比如品牌官微经常玩的微博转发抽奖。

2、打折、优惠、便宜

80cb39dbb6fd526653bb585aa318972bd50736ef

“如一号店与天猫超市最近的价格战”

打折,优惠,都是驱动用户去参与活动的运营手段,要让他觉得这次不参加就亏了,相信这个很容易理解,这个心理人人都曾有过。

3、价值给予

价值给予可能相对前面两个很直接的很功利的做法,可以说是让参与的用户获得了一部分价值。比如梅花网的作品征集活动,在梅花网发布作品集赞,免费赢取作品推广展示位,相当于免费获得曝光,帮你做广告。

图片1

 

三、活动传播点——玩法新颖、满足个性化、话题性强

 

现在什么年代,单纯用奖品去吸引用户已经行不通了,用户更关注的是这个活动好不好玩,是否有趣,其次就是关于这个活动有没有表达他所想表达的东西,或者说他能不能通过这个产品去表达自己的某些诉求。而话题性很强的活动,本身就足够引起用户的注意,然后引发他想参与,表明自己也是参与其中,不是一个消息落后的人。

1、 活动形式新颖,玩法有趣

还是拿近期我们看到的比较火爆的活动如柏拉图的性格标签举例子,每个人的性格标签所打的标签语言都很轻松,很好玩,并不是用一些很专业、很抽象的词汇去给用户打标签,而是采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络语言,如“外表坚强,内心玻璃”、“认真向前看”等幽默逗逼,轻松嬉皮的网络词汇,这样也让用户们在参与了这个活动之后,能有一个轻松化、娱乐化、网络化的心态,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在社交网络里分享。

640.webp (40)

 

玩法新,证明还没有哪个品牌这样做过,那么你在策划活动的时候,除了做调研,有谁做了哪些效果卓越的活动,还要找出突破口,什么样的形式还没有被玩起来?然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分析这些活动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这个品牌这么快速地打响知名度,这是每个策划都需要去思考,去总结的。随着这两年各种H5的泛滥,H5页面的打开率越来越低了,而柏拉图的性格标签和大字都是用图片形式,图片形式新颖,直观,吸引眼球,好友间互动性强,更能刺激用户的分享欲望。我相信这是他们的思考。

2、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无论是大字还是性格标签,不管是脸萌还是faceu,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大字”的大字图片,在朋友圈发出来,多有性格!说实在的,当我在朋友圈发了大字图片的时候,很有满足感,觉得自己好6(不要脸)。

1468825007

“图来自网络”

第一是觉得自己赶上了潮流,大家都在发,我也发了,还比一些人快。

第二是平时发的一些纯文字状态,鲜少有人关注,这次我的文字很大,你们看见了吗?!

再看性格标签,他们在性格标签的图片中间添加了参与者的姓名和出生日期,加上每个图片本身都有差异性,使用户生成的图片有一种专属感,分享欲望更强烈。

3、活动主题话题性、关联性强

 

做一个有话题性的活动,不同品牌需要以不同用户群体去确定主题。如果你的产品目标用户是一群广告文案,那么你需要创造一个让文案人都沸腾的活动主题,如“那些年我们遇到过的傻逼甲方”,你说激不激情?瞬间点燃了这群平时被傻逼甲方逼坏了的文案人。

 

如果你是搞体育用品的商家,那么来一个“里约奥运会上被吹黑哨的中国运动员”的活动主题帖,引起用户的关注度和民族情感,让你的用户对你产生深深的认同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活动主题的话题性够强,主要是对你的用户心理拿捏得准确,创造让他们可以宣泄情感的话题,引起关注和好奇,那么活动就要与用户产生高度的关联性。

 

活动要与用户有关联性,这其实在说废话。本身活动需要用户,那么创造一些跟用户有关联的话题。性格、头像、个人状态这些话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性格标签正好满足了用户对自身性格的好奇。

 

4、给用户一个分享的理由

 

有研究表明,71%的用户不愿分享内容,在活动中我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物质奖品来激励用户分享,而活动分享的人数很大程度就依赖于奖品的力度,属于外部刺激。

 

而前面所谈到的3点:让用户觉得有趣、满足个性化需求、话题性与关联性强等,恰恰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从用户的虚荣、自我表达、身份认同等角度在活动设计层面去驱动分享的内部刺激。为什么要强调给用户一个分享的理由,就是为了说明,奖品不是刺激用户分享传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需要揣摩用户的心理,研究用户才是必经之路。

 

当然了,这只是小编目前了解到的一部分重要元素,还有很多好玩有趣、独具特色的活动没有分析到。如果有好的活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本文作者@犀利姐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游戏

78

]]>
//www.f-o-p.com/73233.html/feed 0
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你的活动? //www.f-o-p.com/67729.html //www.f-o-p.com/67729.html#respond Thu, 04 Jan 2018 03:19:55 +0000 //www.f-o-p.com/?p=67729 17 (8)

在做活动运营或者做营销活动的时候,吸引新用户、促进老用户的活跃以及提高品牌的曝光度是其中比较普遍的目的。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做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问自己:用户为什么要参加你做的这个活动?

当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想知道:用户因为什么样的一种心理才会参加你这个活动?

我从4个角度总结了一套框架,主要从用户参与活动的流程的角度提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wx_fmt=jpeg.png

1 第一眼看到你的活动

一般来说,无论是线上的活动还是线下的活动,只有你的活动能在第一眼通过文案或者场面的方式吸引住用户,用户才会产生接下去的行为,从而参与到你的活动中来。

那么,用户在第一眼看到你的活动后,为什么会被你的活动吸引呢?

0?wx_fmt=jpeg.png

1)好奇

很多用户被你的活动吸引,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想做什么,很想知道。

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在文案中或者活动现场制造一定的神秘感,让用户有一种很想知道的冲动。主要可以通过文案、图片、具体的物体来引起用户的好奇。

栗子: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刷知乎?

很多时候人们刷知乎并不是为了找答案,而是想看看这个问题背后到底有哪些回答,你想知道问题答案的心理实质上就是一种好奇心理。

如何优雅地吃一碗面?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通过激发你的好奇心理来促成你的点击。

2)有趣

对于用户知道的一些东西,已经无法引起用户好奇的情况下,直接让用户产生觉得活动很有趣的心理也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

主要可以从这几方面让用户感觉很有趣:看上去有趣,玩起来有趣。

栗子:为什么脸萌和faceu一下子就火了?

这两款软件给你提供了很多小插件,让你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出自己想要的头像以及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

相比之下,美图秀秀只是提供了一种美化图片的工具,更多的人是把美图秀秀当作简易版的PS来用,所以美图秀秀的定位是简单,而faceu的定位是有趣。

faceu很好的通过调动用户使用产品后觉得有趣的心理来提高用户分享的频率以及使用的频率,从而带来巨大的用户量和非常好的用户粘性。

2 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参与

当用户已经被你的活动在第一眼吸引了之后,用户就会有一种想参与进来的冲动,但是人们总是害怕风险以及不愿意做出改变的。

所以这时候,大部分的人会选择观望,先看看别人怎么玩的,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自己也参与进来。

那么当用户在观察周围的人为什么参与的时候,会产生哪些心理呢?

0?wx_fmt=jpeg.png

1)从众

从众心理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用户心理。如果你让用户觉得有很多人都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来,那么用户就更加容易参与到活动中来。

因为用户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另类,而希望自己是和大家一样的,否则可能会被周围的人说“你怎么这个都不知道”,“你好out哦”。

从众的这个“众”到底有哪些“众”?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明星偶像、自己想成为的人、自己周围的朋友等。

栗子:为什么海底捞经常有这么多人排队,就算要等3个小时依旧有这么多人愿意去等?

因为大家看到有这么多人去海底捞消费,自己也想去尝试一下。当你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在说海底捞的服务多么好的时候,你连一次都没有去过,未免显得自己有点另类。

所以你就会有一种从众心理,希望自己和朋友一样,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追赶上了火锅潮流的人,而不希望自己和大家不一样,被大家孤立。

2)害怕失去

想让用户尽快参与到活动中来,就要让用户感受到这种机会的难得。

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来提高用户参与的难度,从而让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的用户珍惜这次机会。

另一方面,你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这次机会如果不赶紧参与就会错过,从而让用户产生害怕失去的心理。

害怕失去的东西主要包括:时间上的失去、空间上的失去、失去自己等。

栗子:为什么小米手机当初这么火爆?

因为它利用了饥饿营销,让你感觉小米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你不一定能够买的到。那么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不希望错过这个机会的心理,本质上就是一种害怕失去的心理。

因为你怕错过了这次抢购之后就不会再有机会了,你害怕失去这次机会,所以才会积极参与。

3)攀比

由于有很多用户同时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用户会希望看看别的参与人是什么情况,从而就会引起攀比心理。

攀比的对象主要是和你一起参与到活动中的人。

栗子:支付宝账单、微信红包账单每到过年的时候为什么都会在朋友圈刷屏?

因为人是一种喜欢攀比的生物,人们总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小时候会比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的牌子,长大了比自己用的手机用的电脑,有了事业比自己的经济地位开的车住的房子。

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下,自然少不了与别人进行比较。支付宝和微信红包的账单正是利用了人们喜欢攀比的心理,让你主动去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吸引更多的人和你进行攀比。

3 自己也想参与

当用户观察完别的参与人的情况,知道了活动具体是怎么样的之后,就会有一种自己也想参与的冲动,那么你通过什么样的用户心理来刺激用户,让他更加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呢?

0?wx_fmt=jpeg.png

1)占小便宜

这种心理也是应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用户参与到你的活动中来,利益一直是百试不厌的吸引办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所送的奖品要与你的产品本身相关,如果你是一家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送理财红包就比送电影票有用,因为这和你的产品相关,更能促进用户的进一步转化

主要包括:直接免费送、买了就送、买了后加钱就送。

栗子:为什么一项活动很普通,但是说有免费的东西送,你总想过去看看?

因为人们总是希望天上能够掉馅饼的,对于免费的东西,人们总是难以克制自己贪小便宜的心理。

饿了么在刚开始启动的时候,不断的送你红包抵用券,新用户第一单基本能够免费。支付宝在布局线下支付的时候,不断的给你补贴,让你基本上不花钱就能解决每天的两顿饭。

2)侥幸

人性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自古以来,赌博、钻法律的空子、彩票都是由这种心理催生起来的。

这样的心理根植于人性之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预算较小的情况下换来较大的参与量。

栗子:为什么利用微信产生的赌博群能够一下子吸引这么多人参与?为什么去澳门总想去赌场体验一番?为什么转发抽奖送iPhone8一下子能带来上百万的转发量?

人们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一夜暴富的,而且人性都是懒惰的,这两者一结合,就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老天爷总有一天会眷顾我的。

很多抽奖活动就是利用了这种侥幸的心理,给你一个大奖,但是只要你付出几乎为零的投入,就有机会获得。

3)贪婪

当用户比较轻易的获得了某种物质奖励或者是某种地位象征的标志的时候,会想获得更多。

在营销和运营中,通过阶段性的满足用户,给用户奖励,能够提高用户的粘性。对于用户的持续满足主要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心理上的满足。

栗子:为什么炒股能够吸引这么多的人?为什么有些人之前赚了很多,但是到最后反而会亏了很多?

人们对于物质总是有一种希望更多的追求,赚到了一点就希望自己能够赚到更多,永远不愿意收手。这么多的贪污腐败案件,这么多的倾家荡产,无非就是贪婪。

游戏中,会不断的给你设置任务,并且完成后会给你很多奖励,让你有一种想获得更多奖励的冲动,从而利用你的贪婪心理,提高你的用户粘性。

4)懒惰

当消费者已经有意愿参与到你的活动中之后,运营或者营销人员要做的就是让用户最简单的参与,最简单的实现他的期望。

所以在设计活动规则的时候,要满足人性中懒惰的本质,尽可能的简单以及利于理解。同时,这种心理能够从反向来利用从而促进人们改变懒惰的习惯。

栗子:为什么你给自己定了很详细的健身计划,天天喊着口号我要减肥,但最后反而还胖了?办了一张健身卡,一年到底去了几次?

人性中懒惰的本质一直存在,现在就有很多利用这种心理的健身活动,承诺如果你在一年中去了多少次健身房,可以把年费全部退还给你。

但是实际上,因为很多人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同时缺乏一定的自律,结果往往是年费全交,体重照涨。

4 参与后愿意分享传播

到用户参与到了活动之后,很多人都喜欢把一些自己参与的事情分享到朋友圈,吃饭发朋友圈,参加了高端会议发朋友圈,与朋友出去玩发朋友圈,锻炼了发朋友圈等等等等。

除了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户在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希望在朋友心中营造某些形象。

0?wx_fmt=jpeg.png

1)成就感

当用户参与了活动之后,如果获得了比较好的结果,用户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因为这可以证明他比同时参与这个活动的其他人都要优秀。

这时候,你就容易分享给朋友,告诉他们你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炫耀的东西主要包括:物质上的成就感、精神上的成就感。

栗子:为什么王者荣耀很火?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给一些玩的比较好的人一种成就感,尤其是当周围的朋友都在玩,而你玩的比他们好的时候。

经常看到很多朋友在朋友圈发自己完成了5杀,自己获得了MVP,这种转发的心理就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并且希望被别人认可。

2)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包括了很多的情绪,比如正面的感恩、同情、正义、开心、爱国等,负面的愤怒、吐槽、挑战权威等。

如果你的活动能够让用户主动的去表达这种情绪,并且给用户适当的反馈,那么就更容易让用户参与进来,同时将好的内容传播出去。

栗子:为什么于欢辱母杀人案在朋友圈一下子火爆了起来?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个文章,并且也有很多人在发表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表达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对于这个事件,有些人希望表达自己正确的三观,有些人希望对法律提出质疑,有些人想对于欢表达同情。

3)塑造形象

用户表达自己的原因,是希望证明自己是一个具备什么样形象的人,当你的活动能够赋予用户这种个人形象和地位的时候,用户的分享就无疑是在帮你做免费主动的传播。

塑造的形象主要包括: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地位、有自己想法、懂爱情、懂友情、懂亲情。

栗子:

有社会地位:活动请来了大明星或者行业的大咖,用户就更容易拍照发朋友圈,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

有经济地位:去了一家很贵的餐厅,就会发朋友圈证明自己有情调有钱;

有自己想法:出现社会热点后,转发与社会舆论相反的文章证明自己不是随大流的观点;

懂爱情:情人节给女朋友买了999朵玫瑰,证明自己浪漫;

懂友情:朋友圈点赞一下子集齐很多赞证明自己朋友多,经常发与朋友聚会的照片;

懂亲情:给父母买保健品,发一些感恩话题的文章。

总而言之,如果在做活动的时候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去找到用户的心理,可以通过分解活动的流程,然后去思考用户在做每一个选择的时候会想什么来解决,这比简单的做发散要好很多。

以上。

 

本文作者@高大盛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67729.html/feed 0
用户运营:从零到二十万用户产品的AARRR模型 //www.f-o-p.com/66656.html //www.f-o-p.com/66656.html#respond Tue, 26 Dec 2017 06:15:15 +0000 //www.f-o-p.com/?p=66656 7 (11)

话不多说,全篇结构如下,基本按照AARRR模型展开,各阶段关键词老付也列了出来:

  • 一、你的用户是谁(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迭代思维)?
  • 二、怎么让用户进来?(拉新-DNU
  • 三、怎么让用户经常来?(促活-DAU
  • 四、怎么留住用户?(留存-留存率
  • 五、怎么让用户掏钱?(转化-ARPU

以下主要围绕老付2015年-2017年运营的一款幼教类App(以下简称A产品)作为案例展开,每个点都引入运营过程中一个例子,通过数据和图表来推导阐述观点。A产品的友盟统计概况如下:

你的用户是谁?

用户运营第一步就是要弄明白你的用户是谁,你可能要骂我了,这个还用问吗,不是应该从写BP就搞清楚的?】

还真不是,举例:A产品在运营一年后的2016年年中,公司高层还在就要不要持续找渠道买量做讨论,运营的当然坚持要买,毕竟相比市场一个激活用户成本大几十上百而言,花6-8块去弄一个CPA,又能稳定拉新,数据报表那是相当好看。

反方(产品和市场)则拿DAU说事,买量纵然获客成本降低了,但是产品的卖点和转化是在视频监控以及园务管理等封闭式生态闭环,即使来的是适龄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游客模式下对于产品体验只能浅尝辄止,很难留住更无法转化。

至于讨论结果,不是本例的重点,老付想说的是,这个案例表面上看是关于获客成本及获客方式的讨论,其实是对于“你的用户是谁”这个问题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即: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需要对目标用户进行迭代。

就图来分析,如果产品处在引入期,那么你的用户就是教育局领导、幼儿园园长老师以及在园孩子家长,在这个独立并自循环的用户生态外去渠道买量获取C端没有任何意义。例如掌通宝贝、微家园等竞品均是只有登录而无注册功能。

如果产品处在成长期,即你的用户除了引入期用户之外还要做适龄孩子家长及非合作园所机构,前提是你的产品迭代速度就得跟上,即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需要通过能充分满足需求的迭代产品提供给你变化的用户。

所以“你的用户是谁?”并不是一成不变,你可以“不忘初心”但是别忘了,你可能会“改变始终”。运营需要做的,就是捕捉到这个变化并以需求形式提交给产品。

例如北京的智慧树,也是从引入期到成长期再逐步过渡到成熟期,从开始的封闭生态到现在的在核心功能“家园互动”上通过“活动专区”、“天天抽奖”、“在线问诊”“育儿话题”等产品迭代功能扩大生态圈,成功将一款家园互动工具产品演变为3-6岁亲子育儿平台,并通过“宝宝保险”和“在线商城”成功盈利。

回到案例上,从15年2月项目启动,A产品处在引入期,所以用户明确,也通过种子用户得到了快速增长(下点有具体分析)而在12月17日推出开放注册功能后,其实是想从引入期过渡到成长期:

但是限于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从数据上来看,并没有成功。所以,上文关于是否买量的争议也是有答案了。

总结:

在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用户运营的对象会对应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决定用户运营的运营方式和成本,所以及时对运营对象做调研并反馈需求给产品是考验运营能力的第一步。同时,运营应该根据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来反推周期切换是否合理,所以,用户运营必须具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迭代思维。

怎么让用户进来?(拉新-DNU

了解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迭代思维,那么就要考虑用户运营怎么拉新,老付觉得要注意四点:

  1. 善用抓手:最大化利用项目、团队或产品优势,建立资源壁垒,形成差异化竞争即是善用抓手;
  2. 用户细分:构建用户模型,建立用户画像
  3. 禀赋效应:利用用户的禀赋效应抓住用户痛点;
  4. 减低门槛:用户拉新一定要降低用户参与成本和教育成本。

下面就这几点配上A产品案例做分析,最后总结:

A产品在拉新上,一共有5个关键节点,分别是15年3月A,9月B和16年3月C和6月D以及9月E,这5个节点除了6月,其他都是开学季,这个是因为产品形态决定,那么老付就这5个节点运营分别说下:

A节点(15年3月):公司架构初步完成,建立运营部和市场部,这阶段实现从零到MNU千余人新增,主要是通过投资母公司的央企背景,进行教育局市场公关,并获取到种子幼儿园用户。运营这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运营政策、品牌宣传、搭建用户体系、账号发放、园方培训及客服答疑。

B节点(15年9月):这个对于运营是真正的里程碑,利用7,8月的暑假空隙,运营针对家长和老师群体分别提前策划了活动,老师为上传创意海报并张贴评选;家长为萌娃秀评选活动,依靠赞数等指标评选送iPad,并准备了海报等物料。在9月开学季后,所有合作园所全部入园宣传、实地发奖、和用户联动形成二次传播。在细节上有几点:

  • 针对家长和老师群体分别策划,即用户细分;
  • 老师们重新裁剪及搭配宣传海报,幼儿园老师多为90后女生,所以对于裁剪搭配类工作有着类似美颜和faceu的先天热爱,即降低门槛;
  • 粘贴到园区宣传栏或展示墙之上,即善用抓手;
  • 上传成果图至活动区评选,即禀赋效应。

C节点(16年3月):和B节点类似,只是产品生命周期处在引入期至成长期,所以用户基数变大,抓手更多,这时一个很好利用禀赋效应策划的《用画笔记录春天的颜色》活动非常火爆:

D节点(16年6月):这个节点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买量导致,短暂爆发后并没有提升活跃,即当时没有根据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来反推周期切换是否合理。

E节点(16年9月):同B和C

总结:

  1. 善用抓手:5个节点中A节点利用了母公司的背景寻找教育局做切入,收割了第一批也是最难获取的种子用户,其他节点都利用了幼儿园这个封闭场景进行传播最大化。
  2. 用户细分:在B节点中,利用空档期提前准备,高峰期针对教师群体的个性海报重新裁剪张贴和针对家长群体的萌娃比赛即是满足对用户细分后的不同需求。
  3. 禀赋效应:“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管是做社群还是自媒体,利用用户的禀赋心理,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参与感和自传播。
  4. 减低门槛:可以试试,同样的用户群参与度高低一定是晒美照>凹造型>最佳夫妻脸>主题人景照>纯文字的原因,这就是用户参与成本不一样。

怎么让用户经常来?(促活-DAU

拉新完成,用户进来了,那么真正考验运营能力的促活就要展开,目前仍然很多大小互联网公司对于运营一项很重要的Kpi指标就是DAU和DNAU,老付觉得要注意三点:

  1. 构建用户成长体系
  2. 组建用户激励体系
  3. 利用好用户的沉没陈本

老规矩,上图说话,下图是A产品的DAU截图,

可以看到图中两个爆点,15817日和163-4月,那么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A节点:

看完这个,想必各位已经清楚了,这次的活跃度爆发主要是因为上线了活动、任务赚积分、积分兑礼品的功能,积分体系即构建用户成长体系,通过做任务、参加活动的行为来获得成长,同时构建用户激励体系即通过积分兑换礼品的形式来激励用户。

B节点:这个节点主要是A产品联合一家门户平台策划组织了“讲故事大赛”系列活动,通过线上报名、线下海选-初赛-决赛的形式,配合用户成长体系和激励体系,造成DAU第二个爆点,这个具体等老付探讨活动运营再展开。

总结:

搭建一个用户成长体系、用户激励体系的用户闭环体系,设计中充分利用好用户的沉没陈本(例如连续签到送大礼)对于用户促活提升DAU必不可少,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见下图:

怎么留住用户?(留存-留存率)

在第一点,老付引用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那么探讨留存,就必须先要了解另外一个相关的概念:用户生命周期,这里引用易观的一个模型图: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任何产品都是有对应的用户生命周期,不要试图让你的用户“永生”,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产品迭代,用运营手段尽可能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并同时做用户转化。

和产品生命周期一样,客户价值也是呈S形,从引入期开始,运营就开始介入,这个阶段主要看次日留存率和7日留存率,部分游戏产品还会看14日留存率;在成熟期,用户价值到达顶峰,这个阶段主要看月留存率和90天留存率;进入休眠期后,用户价值慢慢衰减直至消失,这个阶段运营主要做流失召回,即通过客户端push、sms、edm以及线下活动等手段重新召回流失用户。还是看看A产品的案例:

对于A产品,因为产品特殊性以及所处生命周期,留存率远远高于互联网平均水平,月留存率甚至可以达到74.95%,3月留存率也达到47.79%,可以说不具备代表性。不过在运营中通过查看留存率做分析,遇到过留存率异常情况,比如针对高峰期新生入学的一批新用户,留存率如果很低,那么很可能是用户忘记了初始密码,运营需要做的就是联系对应园所老师,配合进行账号查询及密码初始化服务,否则很可能会丢失这部分客户。

怎么让用户掏钱?(转化-ARPU

谈到用户转化和ARPU,首先要弄懂用户需求是什么,老付给A产品画了一个模型,基本上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套用:

还是看案例,A产品的用户转化主要有3大块:

  1. 在线视频、校车、门禁;
  2. 积分换购;
  3. 定制相册。

虽然这款产品直到老付离开,ARPU值很低,但是还是可以分析一下:主打的在线视频、校车、门禁等转化模式,是切中了用户的本质需求,

即:自我的安全需求;定制相册,用户可以在线把App内的宝贝园内生活照片加上自己上传生活照在线排版,一建生成一本电子相册并可以印刷成册,宝宝树甚至为这项业务单独拆分了一个独立的App在运营,可见用户需求之大。

这个需求属于用户的附属性需求,即:情感需求,渴望和期待;

最后一项积分换购商品,则是利用了用户喜欢占便宜,感受和感受的感受,有句话不是说了吗,用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到便宜的感觉。

以上就是老付关于这款从零到二十万用户A产品的AARRR模型分析,欢迎大家看后与我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欢迎评论交流。

 

本文作者@付如涛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平台    龙游世纪

78

]]>
//www.f-o-p.com/66656.html/feed 0
2017年互联网大事件盘点:共享经济、短视频、王者荣耀… //www.f-o-p.com/65912.html //www.f-o-p.com/65912.html#respond Wed, 20 Dec 2017 02:13:27 +0000 //www.f-o-p.com/?p=65912 8

2017年即将过去,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每一年都有很多人和事,值得我们去回忆,同样也有很多事件、案例值得我们去盘点。

从年初,百度宣布任命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为百度集团总裁和首席运营官;

到2月份顺丰上市王卫身价超1300亿,再到5月份AlphaGo2.0打败柯洁,傲视全人类,将全世界的目光进一步聚焦于人工智能

王者荣耀注册用户突破2亿,到下半年吃鸡游戏迅速蹿红。

紧接着趣店上市风波,现金贷迎来严格监管;到美团点评完成40亿美元融资,估值300亿美元,成为BAT之外崛起的第三股力量;

再到搜狗完成上市,18年没离开过五道口的王小川终于在纽交所实现了人生“敲钟梦”;

随后阿里双十一」交易额超过1682亿元,继续刷新电商成交新记录;再到腾讯市值破5000亿美元,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目睹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经历着它所带来的一切。

那在2017年,有以下事件或者产品、领域受到大家格外的关注。

01 共享经济

要问2017互联网最火的词语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共享经济」。

作为2017年最火爆的投资风口,从年初共享充电宝为共享经济创业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时间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KTV、共享娃娃机、共享睡眠舱共享汽车……

扎堆成群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竞相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

一方面,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各种共享项目作为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在资本的疯狂涌入,各种花式共享项目层出不穷。

在巨大的风口下,共享项目野蛮生长,其商业模式不断面临被质疑,其需求的虚伪性逐渐得到验证。

实际上多数共享项目借着“共享”的名义,只为在共享经济市场得到一份羹,但早已偏离了共享经济的本质。

因此,在这一年,有太多的共享经济项目,生的悄无声息,死的尸骨无存

站在风口上的共享项目,终归只能褪去它的外衣。当共享睡眠舱被查封,共享充电宝悄然关闭,在监管和市场双重作用下,大浪淘沙已经开启。

正如某位投资人说的,“一切泡沫终究被戳穿,不合理终归被合理所取代”

从上半年一窝蜂扎进共享市场,到短短数月已被加速“洗牌”出局,共享经济项目究竟是新风口,还是虚火一场。

「至少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02 共享单车

2016年被称为「共享单车」元年,由于共享单车迎合了人们对短途出行的需求,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创业公司成为资本的宠儿。

一时间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骑呗单车、小鹿单车、UniBike、Hellobike等等单车,纷纷加入共享单车大局。

朝花夕拾,白驹过隙。时隔一年,3Vbike、悟空单车、町町单车、小蓝单车纷纷倒闭。

现如今共享单车80%的市场份额被ofo、摩拜垄断,完全沦为巨头们的游戏。

在共享单车的玩家纷纷因为押金困境被淘汰出局后,两大巨头摩拜与ofo被质疑挪用押金, 其中ofo甚至被传出拖欠供应商货款。

而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从双方的投资人互相撮合,到摩拜和ofo创始团队拒绝合并,关于ofo和摩拜合并的消息此起彼伏。

在摩拜与ofo在相互缠斗中消耗时,看似大局已定的共享单车赛道却风云突变。

不久前与永安行合并的哈罗单车2天前宣布,获得3.5亿美元巨额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

共享单车「烧钱大战」仍在继续,是合并保命还是各自挣扎?一番新的博弈,即将上演。

03 短视频

如果说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那2017年俨然成为「短视频」的狂欢。

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网易、百度、新浪均在2017年将短视频列入其战略规划。

而根据QuestMobile秋季报告显示:

整个短视频领域的MAU已经突破3亿,同比增长超过4.1%。

用户消费短视频的月均使用时长为765分钟,月均使用次数为201.2次,增速超过310%;

在激烈的短视频市场竞争中,作为全民生活记录与分享平台快手在2017年表现的依旧强劲,目前注册用户已达7亿,日活超过1亿,依然走在短视频领域前列。

与此同时,抖音作为短视频领域的今年最大的一匹黑马

从年初邀请各大明星推广抖音短视频开始,到赞助了今夏最火的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再到不断挖掘新的网红入驻,抖音在短视频竞争中,“抖抖抖抖抖”根本停不下来。

在头条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抖音短视频三座大山夹击下,快手和头条在短视频领域必有一番撕杀。

目前市面上短视频类APP主要有两种,一类以快手、抖音、美拍faceu为代表的兼具工具社交的短视频App,人人都可创作、人人都可参与编辑、分享,UGC 属性重。

另一类以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梨视频、开眼视频等为代表的内容推荐、内容分发类的短视频App,强调内容的优质性以及专业性,PGC属性重。

从内容上看,短视频主要集中生活、搞笑、时尚、社会热点、街头采访,美妆、科技等垂直领域。

在这独立垂直领域中,像陈翔六点半、办公室小野、李子柒等IP迅速蹿红,其个人作品的播放量在全网累计已过亿。

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种称为MCN模式逐渐成为国内短视频内容创业的新风向。

作为2016年的第一网红Papi酱,在去年年初推出papitube视频内容平台,截止目前papitube已经拥有近30个账号,覆盖多个垂直领域。

MCN(Multi-channel Networks),模式源于国外成熟的网红经济运作,是一个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专业内容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2017年短视频的发展态势仍旧火热,在内容的泛滥和形式的单调的市场环境下,伴随短视频风口的持续,强者俞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凸显。

能否从中脱颖而出并获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短视频作者加强对作品内容质量的把控 。

另外从目前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看,很大一部分用户都来自95后、00后,他们不吐不快,渴望自我表达来建立形象,树立态度。

同时他们喜欢用短视频表达自我、记录生活,正在互联网创造最多的UGC、PGC内容。

04 王者荣耀&吃鸡

要说2017年上半年最火的游戏是哪一款?非王者荣耀莫属,作为一款社会现象级游戏,截止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

和单纯游戏相比,王者荣耀已远远超出游戏范畴,成为一种年轻人新的社交方式

“吃饭、睡觉、打农药”,足以反映出这款游戏的火爆程度。

爆红的同时,王者荣耀在社会上也掀起一场舆论风波。

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此前发文称“别让网游成为生活的全部”,一时《王者荣耀》被推上风口浪尖。

转眼进入下半年,一款名为绝地求生:大逃杀的游戏在Steam平台迅速蹿红,风靡整个游戏产业,一时间,游戏市场吃鸡成风。

随着《绝地求生》这款游戏的走红,“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俨然成为了今年最热门的流行语。

进入10月,吃鸡的热潮开始迅速蔓延至手机端,包括网易、小米、腾讯等厂商接连推出相关吃鸡手游,一场吃鸡大战正在中国本土上演。

《绝地求生》也成为继《王者荣耀》之后今年又一款现象级游戏。

据2016年游戏产业年报的数据显示,中国游戏产业已经达到1655亿元,用户规模达到了5.66亿。

游戏产业市场的庞大,用户的海量,已经是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05 中国有嘻哈

曾经背着吉他在女生宿舍楼下弹着“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渴望遇到人生的小确幸年轻一代。

如今说话都开始押着韵,见人就说:“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你说这是freestyle;

原本听了“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幻想着和民谣歌手去浪迹天涯的“董小姐”们,如今却爱上了你的男孩——TT;

作为今年夏天最火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的影响力远超综艺节目范畴。

截至目前,《中国有嘻哈》播放量已经突破27亿次,在微博上带来了2655.6万话题讨论量和69.9亿次的阅读量。

而明星制作人吴亦凡的一句“你有Freestyle吗更是成为今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曾经存在于地下的嘻哈音乐市场因为《中国有嘻哈》得到更多的关注,掀起了一场沉睡已久的嘻哈风潮。

嘻哈狂欢的背后实则是爱奇艺制作团队的精准眼光与全新的产品商业化运营模式。

爱奇艺CEO龚宇在2015年11月提出苹果树商业模型,是指实现同一内容IP下的多种商业模式:包括广告、会员、电影、动漫、游戏、电商等衍生生态链,而《中国有嘻哈》正是爱奇艺对其商业模型标志性案例。

2018,让我们期待更多优质的综艺节目吧。

06 新世相&“90后”

在制造热点话题、策划刷屏级事件营销上,以令人惊艳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作为公司Slogan的新世相,在一整年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刷屏活动后。

在2017年即将收尾时,以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在网络上掀起高潮。

发文短短两天阅读量已经超过300万。

文章讲述了90后新的年轻一代淡然、随缘、乐观的生活方式,其背后还带有一些90后们的自嘲。

除了出家外, 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 ”、“脱发了”、“秃头了”、“养生了”、“出家了”、“油腻了”…

2017年的“90后”显得十分热闹,频频在社交网络上刷屏,引发公众热议。

在这短短一年内,社交媒体被无数的“90后”占领,成了标榜自己生活方式的新词汇,同时也为自媒体们贡献了巨大的流量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标签,还有12天最老一批的90后已经28岁了,我们经历着,我们感受着。

07 北京北京

和南方冬天的湿冷相比,北京的冬天是那种干冷,自入十月之后,便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

和往年不一样,201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夺走了19条生命,因为这一场火,有一群人在外漂泊无家可归,因为无家可归而更加漂泊。

但北京还是那个北京,从清晨到夜晚,人们为生活忙碌着、奔波着、行色匆匆。

寒冷的早晨,天还没亮,早点摊主们早已开始忙碌了。上班的人们大步流星地穿梭在这个城市,挤上那拥挤不堪的地铁。

若不是为了梦想,谁还愿意待在北京呢?

08 携程亲子园&北京红黄蓝

“携程亲子园”、“北京红黄蓝”事件,虐童事件在今年接连上演,施暴者虐童行为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不仅摧残了孩子的身心,也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人们不禁感叹“这社会究竟怎么了?”

层出不穷的虐童事件,无数孩子身心被摧残,当事人却五花八门的责任推诿与转移,施虐者只是被开除、辞退。

正因为犯错的代价太小,所以各种虐童案屡禁不止,变本加厉。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淹没在喧哗的众声中。沉默的太多,做事的太少,顾及名声的太多,考虑儿童成长的太少。

如果责任方不受到追责,相关制度和监管漏洞缺乏有效弥补,那上海携程亲子园的揪心一幕,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残忍的虐童事件,恐怕只会在其他别的幼儿园、亲子园继续上演。

最终给孩子留下的,往往是一生的阴影。

不管“携程亲子园事件”亦是“北京红黄蓝事件”,都是当今社会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风向标。

因为这类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关注儿童成长 ,重视幼儿教育,迫在眉睫。

09 2017网络热词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流行语,2017出现了太多的网络热词:

“扎心了老铁”、“你有freestyle吗?”、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打call”、”皮皮虾,我们走”、“请开始你的表演”……

网络热词流行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现状和来自不同的利益诉求,更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

——————————————————————————————

2017发生了太多太多,下面这张图,至少记录了今年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那些人、那些事。

时间在流逝,万物在成长,最后借用国学大师钱穆的一句话结尾: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

2017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呢?

 

本文作者@德鲁大叔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65912.html/feed 0
产品如何找传播点?在朋友圈刷屏的内容都有这5个特征 //www.f-o-p.com/62034.html //www.f-o-p.com/62034.html#respond Wed, 15 Nov 2017 02:46:22 +0000 //www.f-o-p.com/?p=62034 11

有次在公司做产品设计,考虑到C端产品和B端产品有个很大的不同,C端产品除了产品的内驱动之外,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向外扩张的张力,而这个张力中,主动分享是重要一环,因此和同事一起脑暴想创意,几个钟头下来也没啥太好的方案。

下班路上,我突然想为什么不研究下用户分享的动机呢?这样以后做内容也有方法论,没头绪的脑暴idea效率多低啊。后面查了不少资料,甚至看完了《疯传》,但是不知是案例问题还是翻译问题,感觉并没有讲的很透,因此结合自己理解写就此文,希望以后在做内容的时候,不仅仅依靠低频的idea,而是让内容驱动用户分享变得有章法可循。

有天凌晨两点,一哥们很神经兮兮的跟我说:“花了三个小时,终于把图片加载问题解决了,爽!”,然后给我发了一张类似下面这样的截图:

接着兴奋的问我:“牛逼不?”。

我勒个去,谁特么看得懂啊,想要我夸你,好歹发个我能理解的东西把。就像一个练书法的,我字都不认识,你让我夸你笔法苍劲?

先不谈我能不能看懂代码的问题,这样的分享的情景时常发生,你某天终于画完了一幅画,你是不是想拿给朋友看看,让他夸夸你;某天在路上捡了十块钱,你是不是想跟闺蜜说,走了狗屎运了。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分享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我们在不断的表达情绪,寻找谈资,输出观点,交流想法。但是为什么到产品上,分享你的产品或内容就变得异常困难呢。

据统计,一个美国人每天要谈论60多个品牌,我相信这个数据到我们自己身上,并不会少。

吃饭的时候,要跟同事讨论去哪里吃,每天中午吃饭钱都是一个痛苦的选择过程,我们要完整的回顾一下周围的能选择的商家,大家七嘴八舌;工作沟通中,我们会谈到我们要合作的公司,要借鉴和学习的产品;闲聊的时候,我们会聊到什么游戏好玩,什么产品好用,什么商品价格便宜,哪里旅游不错。

可是到我们的产品,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希望我们产品能够被分享出去,追热点、搞笑逗趣、送钱送优惠。可是就像你上厕所,你憋得满脸通红,最终发现,他就是个屁。

为什么很多产品、内容的分享引爆了,而你的只能每天盯着飞机场般的用户增长曲线发呆?下面几点,希望能给你一些分享驱动思考的方向。

1. 能延伸我们的优点

我翻了好久的朋友圈和分解朋友的聊天内容,试图把用户分享的内容做个分类,我发现有一个类别的比例特别大。

概括起来就是:“感觉自己棒棒哒!

有一天,一同事告诉我,小Qi在阳台上蹦蹦跳跳的做着些手势,感觉有点神经。小Qi,男生,一米七不到的身高,180多的体重,你能想象我看到他腰间肥肉摆动的时我复杂的心情。

不久之后我刷朋友圈,发现他发了一段小视频,就是阳台上做的那些动作视频,不过剪辑做的真不错,特效,背景音乐都挺棒的。再碰到他我跟他讲:牛逼啊,视频剪辑和特效玩的这么溜,BGM选的也不错啊。

他跟我讲说:“这个是抖音,很容易的。”我心想,他也是个有趣的人。

从今年3月份开始,抖音突然火了,目前已经在Appstroe的摄影与录像榜单中仅次于快手。此短视频功能,功不可没。

在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热播那一阵,天天P图的媚娘装,几乎刷遍了我整个朋友圈,各种美啊。

无独有偶,今年建军节八一当天,朋友圈、微博平时根本不怎么发信息的屌丝男各种军容照,让你觉得帅哥遍地。

还有faceu的这个短视频功能出来的时候,我记得我旁边的那个长相平庸的妹子,在视频里那是各种好看,可爱,萌,逗趣。

其实不止有趣和长相。我原来有个老同学,经常在朋友圈发他自己的写的古诗,有次甚至把自己写的古诗后面加上很小的“王勃”两个字,然后问我你知道这诗谁写的吗?我这种粗人自然没看过多少王勃的东西,那只能蒙了,我说:“王勃啊”。他立马说,这个其实我写的,然后一脸得意,我自然是一脸黑线,你特么逗我。

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朋友圈发“读书”的照片,写抒情句子的,故意幽默、搞怪的。归根到底一句话,你看看,我不仅有漂亮的脸蛋,还有有趣(才华)的灵魂。

我们愿意分享体现自己优秀的东西,无论是长相还是技能,这一点在社交和职场类的产品中特别常见,在刷屏的一些事件中,比如反手摸肚脐、a4腰、锁骨养鱼,都是从这点心理出发,感觉自己棒棒哒。

因此,在产品中设计,新增一些功能,能更大限度的放大用户的优点(特长),让用户觉得自己很棒,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上述媚娘装、军装的简单的延伸,比如端午:屈原装(汉服);中秋:兔子妆或宠物(萌)、嫦娥扮相(仙),也许可以做尝试。

再比如,读书软件如果提供一些句子的片段的展示分享模板,既符合用户想分享的动机,给产品App提供了露脸的机会。

或者做菜类软件,给予用户良好的工具或者拍照指引,让用户秀出他的厨艺,也是很一个不错的策略。

2. 我们经历的美好

很多电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男女主角捅破那层窗户纸刚开始恋爱,两人开心的约会时候,总会出现这样的台词:“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该有多好!”。时间从来是不会定格的,但是可以记录。然后,朋友圈里就出现了狗粮。

我们是愿意分享我们有趣和美好的经历。去哪里旅行,放几张自然唯美的风景;和老朋友聚会,分享一些重逢的喜悦和新的感受;去新的饭馆,觉得环境不错和味道不错,分享下美食的色香味俱全,去星巴克给咖啡拍个照,看到好的文章,搞笑的段落,也会分享给好友。

2015有一款刷屏App,足记,最辉煌的业绩是曾经一天之内新增36万用户。当年火起来最核心的功能是“一键海报”功能,也就是将你拍摄的照片一键P成知名电影海报风格的功能,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哈利波特》、《罗马假日》之类的海报画风,将摄影照处理的更文艺,让照片营造出电影大片的既视感,换个角度讲,加强你对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就像他的slogen“像电影一样记录生活。”

再看看下图,你的朋友圈应该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图,跑步、骑行、健身,也是同理,通过记录和加强我经历的美好。

激发和加强用户对经历的美好的分享,比如很多旅游景区,其实是很有激发用户发朋友圈晒图的动力的,但是这块很多景区没做好。再比如环境不错的饭店,也是一个不错的引导场景。

3. 能带动我们的情绪

我们听演讲多了你会发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好的演讲者能完全的调动用户情绪,观众跟随演讲者的内容,耳朵竖起,眼中发光,面部表情丰富,从而引来此起彼伏的掌声。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本质也是内容,而情绪的带动是内容分享的重要属性。我们来看看咪蒙刷屏的几篇文章的标题《好看的女孩子都自带烧钱属性》《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玻璃心》《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这些文章,无一例外,都是能带动用户情绪的。

OkDork 公司的NoahKagan先生,利用美国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 BuzzSumo,在过去 8 个月以内,从 1 亿篇文章中抽出最受欢迎的 1 万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带情绪的内容更让用户乐于分享,获得病毒式传播。

这些情绪变化类型,依次是:敬畏(25%)、大笑(17%)、娱乐消遣(15%)、高兴(14%)、共鸣(6%)、愤怒(6%)、惊奇(2%)、悲伤(1%),其他情绪类型占 15%。

带动情绪再细分,有下面三个类别可以延伸:

3.1 话题的争议性

前段时间,支付宝联合16家基金公司,联合推出了一组gif海报,主题是“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只是看标题,我相信你能受到一万点伤害。

知乎也好,微博也好,最火热的问题总有这么几种:

(1)女权问题:衍生出了中华田园女权(很讨厌给人打这样的标签);

(2)加班问题:那些加班或者没加班的公司,最后到底死了没?

婚姻中子女教育的问题:丧偶式婚姻;

(3)房价涨跌问题:火了任志强、郎咸平。

争议的话题,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内容的直白,他会直戳你的软肋,你无论深表认同或者激发你的反对的斗志,都会引起巨大的传播力。

3.2 情绪的共鸣

这几年有一个类别是小成本高票房的代表:青春片。从《老男孩》开始,到《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左耳》,《我的少女时代》上映的时候,有一个认同度很高的观点,大多数女生的少女时代,是一个没人没人表白没人爱,整天埋头做题的时代,没有那么多的美,只是一个平凡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生,少女时代中女主林真心的人物设定,就很符合这个特点,长相平凡,神经大条,每天眼珠都是跟着校内风云人物欧阳非凡转动,他的男神欧阳非凡几乎不正眼看他一眼。而这样的人物设定对女生非常有情绪的共鸣。

网上有一类帖子会时不时的被人分享出来:80后的共同回忆,这样的内容与青春片类似,从我们共有的经历中挖掘情感共鸣,制造认同感,促进分享。

3.3 对比情绪

九月初,我看到一篇新闻标题《17岁00后CEO:麾下300名员工,写病毒黑老师电脑,雷军表示压力很大》,起因是雷军发布了一条微博,自称:“作为老老老一辈企业家,我个人觉得压力山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未来一定属于00后,加油!”

网友热评:

Adventure0751:一句话就得罪好几个群体,首先情商就不高。

苍冥是尽头:80后阴影面积飞多大。。。

庞建喆:30岁老企业家,没有办法了解互联网…………

类似的标题屡见不鲜,《89年大学生毕业即创业,5年挂牌新三板,半年营收4000万,估值近3亿》《6个月融过5亿美金,阿里领投,他让用户2.4万就能买宝马,一年换一辆,凭什么?》,这些标题,营造别人都那么牛逼了,而你依然是个屌丝,引发读者内心与文章主角的隐性对比,带动你的情绪。

4. 利自/利他

有一天我在刷朋友圈,看到这一样的一条内容:

如果你老公从来不把你公布在朋友圈的原因只有三个:

一是嫌你丑

二是嫌你胖

三是在给别的女人机会。

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尝试分析这朋友的动机,结论好像很简单,就三个字:“秀恩爱”,但是又不能够完全解释的通,毕竟这样的内容会让人觉得有些许刻意,我们一般秀恩爱怎么秀?拍摄两个人一起开心的笑脸,体现一起的美好。就像下面这样:

那么深层的动机是什么呢,你们这些人不拍老婆,我拍,我比你们强多了,是“邀功”。

这个和朋友圈里面炫耀加班的意义类似,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标题文章:

  • 《那些不加班的公司,后来都死了》
  • 《公司哪有苦劳,只有功劳》
  • 《忠诚度是好员工基本上素养》

这些文章的动机很简单,给自己的BOSS表忠心。邀功也好,表忠心也好,从大的方向上看,都是一种利己行为,利己行为中有一个很大的类别,就是各种微商,这个不做延伸,很好理解。

而另外一个方向,利他(帮助他人),当我们看到对朋友有益信息时,也会促进分享,比如下面这个“重磅!武汉ETC2018年1月1日零时起收费取消”,在武汉人这个圈子很热。

再比如与驾考相关的,如果你有考驾照的朋友,你应该很乐意跟他分享新的驾考制度变化,再或者觉得有收获的文章,逗逼同事的傻缺集锦,我们都是希望与朋友分享,知识和快乐都是可以传递的。

5. 我们都爱八卦

有一天同事小陈跟你讲:“你知道吗?同事小张既然谈了三个男朋友,昨天四人还碰到一起了,差点打起来了”。

我相信你在这个时候,你一定追着小陈问:四个人怎么碰到一起,这个难度得有多少大啊?看不出来啊,平时多单纯个一个女生?四个人怎么谈上的,有一套啊?

在你基本了解事情的所有情况后,然后你愉快的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和你关系最好的小谢,然后全公司都是知道了。

如果同事小陈告诉你:“小张因为XX方案被老板表扬了”,这样的信息,你会想听你会想分享给小谢吗?八卦是最有生命力的,他是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头条发布的 2016 移动资讯行业细分报告,今日头条娱乐兴趣用户占全平台总量 68.29%,占比排名第一。也就是说,娱乐八卦是所有新闻类别中最受关注的,10个人中有7个人是娱乐八卦狗。

鹿晗恋爱了,全世界都知道了,微博舆情分析这条微博覆盖 1,067,371,309人次,微博发布1小时内的转发量就达到18万条,新浪微博一度宕机。

王宝强离婚案,在2016年8月14日至2016年8月25日,也就是王宝强发布离婚开始后的十天,媒体关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新闻报道约86171篇,网民关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言论约925.7万条,媒体主要是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闻晨报等媒体。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分类如下:

也就是说,除了王宝强的新闻外,其他各类新闻仅仅占所有新闻的3%。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有一天你拿到一张报纸,你翻看一页是说这个,第二页又是这个,第三个页还是这个,你不死心,翻到报纸的最后一页,然后你看到了一篇孤零零的市领导讲话内容,你是不是想死。

总结

能驱动我们分享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1. 能延伸我们优点;
  2. 我们经历的美好;
  3. 能带动我们的情绪;
  4. 利己/利他;
  5. 我们都爱八卦。

希望对你有用!

 

本文作者@果子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78

]]>
//www.f-o-p.com/62034.html/feed 0
10大短视频应用的4大关键数据! //www.f-o-p.com/53426.html //www.f-o-p.com/53426.html#respond Mon, 28 Aug 2017 09:16:30 +0000 //www.f-o-p.com/?p=53426 4 (47)

你知道每天使用时长最长的短视频应用是哪个吗?快手?错!

你知道妹子们平均每天打开短视频图片工具的次数接近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吗!?

你用着苹果,吃着香蕉,却不知道西瓜短视频!?

这两年短视频很火,连鞍山二狗子、驻马店翠花都知道快手、秒拍,你如何能说出点不同的见解,体现你的专业度??

专业人士,当然得用数据来说话!以下精选了十款市面上主流的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应用,统计了一些关键数据。一起从数据的角度客观简单了解短视频应用。孔子曰:有数据,好装逼也。

注:以下数据来源自questmobile,业余时间有限无法拉取多个数据平台数据作对比,故数据未必准确。选取日期为8.14-8.20。

选取的短视频应用为(分类是我自己分的,若有异议欢迎讨论):

  • 综合型(不仅短视频,还有直播;用户及内容多样化):快手、火山、美拍
  • 资讯型(各种类型的短视频资讯为主;有大量PGC):西瓜、秒拍;
  • 音乐型(从音乐类起家):抖音、muse;
  • 工具型(均包含修图功能,故该类型的数据不仅是短视频用户,还包括了拍照、修图片的用户,请注意):B612咔叽、faceu、小影。

一、平均日活

从图上简单谈几点:

快手优势十分明显,是第二名西瓜短视频的3倍;

前三名破千万日活的都是资讯型和综合型,从这可以理解为什么抖音现在疯狂拓展不同类型的视频,体现一个短视频要做大的话必须突破类型限制的瓶颈;

历史跟快手同样悠久的短视频应用美拍和秒拍已经被快手远远抛开,尤其是同类型的秒拍和西瓜,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值得深入研究。

二、新安装人数与新安装率

已经日活五千多万的快手,还能日新安装近100万,势头依然很猛。从整个增量情况而言,短视频的风口还没过去,市场依然在高速增长。

综合新安装率(在统计周期内,应用的新安装用户数占该应用的总活跃用户数的比例)来看,muse和火山、西瓜都在发力,想现学现用的话建议多关注这三个产品最近的产品和运营推广上的动作,跟踪数据走向,作出自己的猜测,比以后尘埃落定再看事后归因的文章能学到更多,时间有限本文内先不展开研究。

三、日均使用次数

两大工具型产品不出意外的占据了首两位,B612打开次数达到了惊人的21次(可参考同期内微信人均单日使用28.84次),不过两者打开次数高跟妹子们旺盛的自拍和修图需求有关,用于拍摄和编辑短视频的次数恐怕较少。

而同样是资讯型,西瓜打开次数远远高于秒拍,再次证实了西瓜视频的实力。增长势头迅猛的火山短视频打开次数远远不及快手,大量新用户还没养成较强黏性。抖音和muse打开次数少这情况也体现出类型局限的弊端。

四、日均使用时长

本来日均使用次数和时长应该放在一起写的,但日均使用时长可以发现太多之前没留意到的细节,所以单列出来。

大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 资讯类:西瓜的使用时长是秒拍的两倍,西瓜的内容到底有什么魔力?
  2. 工具类:明明打开次数差不多,为什么B612使用时长是faceu的两倍多?这两个高度相似的产品,其实在贴纸质量上差异还是蛮大的,为什么妹子们更喜欢B612的贴纸而不是faceu的?而且faceu还比B612多了社交功能,从这能否侧面反映faceu社交功能的失败?
  3. 综合类:快手、美拍、火山,在使用时长上恰好形成很好的梯度,到底是哪些主要差异,导致这么明显的三级梯度呢?
  4. 音乐类:muse使用时长是抖音的三倍多,他哪里做的更好?最近几个月大火的抖音日均使用时长仅接近七分钟,也就接近拍与编辑一段中等质量短视频所需时间,或刷二三十条短视频的时间,是否反映出抖音在内容玩法上开始逐渐疲软呢?

结语

由于时间有限,各块更详细的数据分析只能后面做了。但以上数据还是得到一些启发:

  1. 短视频应用想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优质内容,同时内容必须多元化;
  2. 资讯类:西瓜视频比较低调,光芒都被快手、火山、抖音这些盖住了,但综合各项指标来看,西瓜更值得大家深入分析,建议有心人可以抽时间认真研究一下西瓜,也可以深入对比分析为什么西瓜能完爆有微博导流的秒拍。
  3. 综合类:快手依然表现优异,他是如何连续几年保持这样的优秀表现的呢?火山重金砸下去后效果明显,但怎么真的留住用户,产出更多优质内容呢?美拍从美颜类拍摄到现在多类型话题,之后怎么在保持跟快手火山间的差异化同时能覆盖更多的用户呢?
  4. 工具类:B612逐渐占据上风,faceu应该怎么应战?之前出了什么问题?小影的颓势是否反映出目前较深度的短视频编辑需求还比较小众?
  5. 音乐类:抖音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盛世下的危机?muse能否在中国市场逆袭抖音?

欢迎各位继续深入思考,如果有兴趣针对上述一些小点写成文章的朋友欢迎投稿到本公众号,作者名、打赏等都会归你。亲自研究,密切跟紧市场动向,绝对比一两年后再看事后总结收获多,欢迎跟我一起关注,一起研究。

 

本文作者@Vicky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53426.html/feed 0
直播之后,下一个现象级风口是视频社交? //www.f-o-p.com/47151.html //www.f-o-p.com/47151.html#respond Mon, 03 Jul 2017 01:27:05 +0000 //www.f-o-p.com/?p=47151 1 (112)

一、有美女想和你视频

几天前,忽然收到一条短信:附近有个高颜值女生申请与你视频聊天。

作为一个社交产品人,早已熟悉各种套路,我却忽然提起了兴趣,因为这个短信的来源是陌陌,又有新动作了?

果然,打开陌陌,消息里多了一个“快聊”入口,点进去一看乐了,这不就是Tiki吗?一款随机匹配陌生人视频聊天的app。

60秒对话,送礼延时,加AR表情……这些设定如出一辙。先后抄过了snapchat、tinder、直播快手的陌陌,又果决地复制了Tiki。

从商业的角度这完全可以理解,天下产品一大抄,大家伙们对新选手的抄字诀早已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事情。且不论腾讯,即便是海外的facebook最近也终于撕掉了遮羞布,走上了明目张胆抄袭对手的道路。而作为年初就摆出“视频社交”大旗的陌陌,走上这一步只是时间问题。

更大的范围内,盯上视频社交这块肥肉的远远不止陌陌一家。老牌图片社交产品in在魔都举办三周年庆典,宣布用户已破1亿,同时推出了视频群聊功能趴呗,这家主打camera social的公司,开始all in年轻人视频了。

看起来,“视频社交”正在成为一个现象级风口?

二、视频社交火了?

2016年直播大热,当时很多人说,直播就是趋势,视频就是“下一代社交语言”

但是到了下半年,直播的泡沫渐渐崩坏,“下一代社交”大多不过是美女和土豪炫富的“在线夜总会”,而直播产品上惊人的流水数据很多是平台和网红公司的“合谋”。直播越来越像是一个平台的基础设施、必备功能,是图片、文字、语音、短视频之外的新选择,但未必是“未来的主流选

择”。

作为一个现象级风口,直播被资本催熟没多久就草草收场,那么视频社交呢?

围绕视频领域的社交,主要有四个流派:

1、短视频社区。主要载体是10秒左右的ugc短视频,自从快手取得亮眼的成功后,这个领域就开始成为巨头的沙场。陌陌、头条的火山抖音、muse、秒拍晃咖、微博故事……一个个都想着复制快手的成功。

2、随机匹配派。这个模式最早见于韩国产品azar,特点是随机匹配陌生人视频聊天。国内的Tiki则更加本土化,加入了60秒对话、送礼延长、美颜滤镜、ar表情等功能,这个产品5个月后(2016年11月)被国外上线的monkey像素级抄袭,连icon选的都是猴子,成了第一次copy to world。此后,faceu、朋友印象、陌陌都先后推出了随机匹配功能。

3、视频群聊派。直播鼻祖Meerkat失败后,下一个产品便是Houseparty,一时间风靡欧美。国内的跟进产品有face、现在视频、大眼、if、开趴、loops,以及前面提到的in趴呗。Houseparty模式更接近qq上的“讨论组”,可以随机拉好友开启群聊,in的视频群聊则更接近主题聊天室,有房间和管理,用户可以选择围观、上麦、语音、视频

4、沟通工具。简言之就是类似微信的理念,做熟人和视频沟通工具,代表如If、WeToo、大眼、Tiki等。

这四个流派其实是三个方向:内容社区,陌生社交,熟人工具。内容社区领域快手已经基本取胜,熟人工具要见端倪只怕还有待时日,那么今天的重点就是——陌生社交

三、视频社交的本质

为什么在此之前,视频一直不温不火呢?难道仅仅是因为4g网络建设和视频技术的落后?

要回答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视频社交的优劣势和本质。

1、优势:

a、视频社交是高度实时同步的,互动性之强,就像线下见面一样,你的社交信号立刻能得到响应和回馈,陌陌、探探上搭讪半天无人理睬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b、视频社交是更加沉浸的,就和真实聊天一样,体验更亲切自然。

c、视频社交可以带来更加丰富直观的感官刺激,特别是连线帅哥美女时。

d、因为一上来要露脸,会有一个“潜在的门槛”,去筛选出颜值较自信的用户,用视频来呈现“社交优势”也更直观。

2、劣势:

a、社交压力大。因为高度实时同步,其社交压力明显超过文字图片,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眼皮底下。对于极度敏感、特别好“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视频社交的压力可能与线下见面相当,更何况由于视频时会同时显示自己的画面,等于有一面镜子在那,时时刻刻提醒你关注自己,这个表情帅不帅美不美,有没有出糗?

这是一个持续高压场景,按照以往的惯例,很多人需要一个“安全缓冲期”,先发发东西、展现一下社交优势,再吸引对方。

b、无法碎片化。因为是高度同步的,你不太可能一边聊天一边干干其他事情,必须沉浸其中,更别提抠脚丫掏鼻孔之类。

c、容易太刺激。因为感官刺激更丰富,保不成你会忽然遇到什么老司机暴露狂之类,于是接下来的画面不可描述。

d、破冰很困难。很多人本来就是因为线下见陌生人太尴尬窘迫,才选择线上社交,结果现在忽然要和线下一样面对面了,各种尴尬癌、尬聊撩无能又浮出水面。

e、缺乏明确的护城河。当下的视频社交仍然主要作为“发现新关系”的破冰手段,那么关系链如何沉淀呢?这个壁垒如何建立,才能避免qq微信的黑洞效应?

究其本质,视频社交是一种体验更加丰富刺激、但门槛成本也相对较高的实时“同步社交”,这其实与常规的社交思路非常不同:

无论微信、陌陌,还是微博、贴吧等社区,其本质都是压力较低的“异步社交”,其特点有三:

1、社交方式多元化,你可以直接私聊,也可以去他的动态下评论,甚至就是点个赞,看你怕不怕羞了。

2、没有立即回复的紧迫压力。

3、使用场景碎片化,想社交就社交,不想可以随时中断,或者一边社交一边干点别的。

过去几年是“异步社交”狂飙突进的几年,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压力已经很大,很多人内心敏感、与人相处谨小慎微且能力欠佳,所以异步社交这种更轻更无压力的模式击中了他们的痛点,降低了社交成本,掩盖了社交能力的不足,也更符合人们碎片化的生活习惯。

这回不用面对面了,再也不怕出丑了,发每句话都可以字斟句酌了,不知道怎么回就不回了,可以一边聊天一遍挖鼻孔了……懒人太多,低压力太爽了。

这样来看,高压力的同步社交怎么会有机会呢?这就要说到另一个话题。

四、年轻人的分化

过去几年,投资圈一直有一种声音,要关注XX后,他们的特征就是未来人类的趋势。

他们高呼90后的时候,马佳佳、尹桑这些90后创业明星先后折戟。

他们高呼95后的时候,神奇百货又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

现在,他们又开始高呼00后了。

Snapchat、Instagram、yikyark……一批国外年轻人社交产品的爆火,又让他们特别关注年轻人社交,一个常用的说法是:微信老了,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社交产品。

结果,年轻人确实有自己的社交产品,qq……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讨厌以世代划分消费人群,去哄抬所谓xx后概念。作为一个带了十多年高中生、大学生辩论活动的“老妖怪”,我管理培训过的小盆友至少也有上千人了,却并没有感到如此明显的人以代分。

更多是人以群分。

在这里,我们要警惕几点:

1、沉默的螺旋

是不是看到马佳佳,就觉得90后都是老司机?是不是看到余佳文,就觉得小朋友都是说话不算话“闹着玩的”?是不是看到神奇百货,就以为下一代都是二次元?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那些新鲜猎奇、富于话题性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广泛的传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真正的大多数,往往沉默着,或者太平淡没有炒作空间,这样的分析判断会准确吗?这就好像我们上学时,班上也会有离经叛道、杀马特的,如果别人以此判断说80后就是这样,我们会认吗?

2、幸存者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平台上xx后用户表现出一些特征,就会以为xx后都是这样,这个判断准确吗?其实这些平台上留下的都是被“筛选”出来的用户。你去看假装情侣,可能感觉小朋友都是乱来的,可你去看icity,可能又发现xx后里面有很多和我们当年一样文艺病。

3、年轻幼稚不等于未来人类趋势

谁没有过青春叛逆期,谁没有过中二刻奇的一面,但是问题在于人会成熟、会向世界妥协,这就好像小朋友在用小天才手表,长大一点会用手机,小朋友一开始会用qq,等毕业了还是乖乖转成微信,qq上那些二逼的说说恨不得通通删光。

我们自己也有过幼稚冲动、初生牛犊的年华,可是后来不都渐渐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了吗?从这个角度说,以一时的幼稚断定这就是未来人类的趋势,这个判断准确吗?

4、代沟——话语体系和关注事物的不同会带来片面误解

现在的小盆友很爱打嘴炮过瘾,特别女生,动不动就是要把谁睡了,动不动就是污就是猝不及防要开车,连表情包都是污污的。

可这真的说明,大多数人就更加放纵了?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们那一代的闷骚变成了这一代的明骚,我们那时候面对两性关系的“文艺”语法,变成了现在的“污嘴炮”语法。真正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巨大,说话习惯不同、代沟误会而已,就好像现代小朋友的“认爸爸、求包养、要出柜”,很多不过是说着玩的、自我解嘲的奇怪幽默感,而我们那一代比较严肃:你这样说我会当真的……

那么,如何理解年轻人和我们的不同呢?其实想想我们的青春期,就知道了。

1、年轻人时间更多,所以“杀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追求效率和结果,可能更加走心和兴趣导向。这就好像我们今天约一个人出来,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否则就是“无效社交”,而他们不会,有的是时间去浪费。

2、年轻人的社交冲动更强,“嘴巴上”更大胆。因为他们以往的圈子比较单一狭窄,所以好奇心十足,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去看看不同的人和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圈子已经定型,出现了社交倦怠,宁可宅着也不想太多社交。

3、部分年轻人(划重点,部分)的戒备心更弱。更放得开,简言之就是涉世未深、没吃过多少亏。而我们的戒备心更足,社交中的神经敏感更多。

4、年轻人更多元。伴随着社会不可避免的阶层分化,年轻人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表现出巨大的不同,这在未来会是一个越发明显的趋势。所以我们越来越难以做一个统一明确的画像:xx后是怎样的。

5、精致利己主义的小确幸,取代集体主义豪情壮志的理想精神,成为主流的思想趋势。这不光是他们,我们可能也差不多。

那么,年轻人怎么看视频社交呢?

五、一份视频统计

空口无凭,还得实践。

前面说过,笔者自己长期带校园团队,天天和小朋友们厮混在一起。那么,他们对视频社交都是怎么看的呢?我专门组织了小规模产品测试,做了个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说明一切。

 

分析以上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

1、总体:对视频社交的体验,小朋友整体反应一般,说明还需要一个特别打动的因子。但是体验“不好”的已经相对较少,这超出了我的预期。

2、瓶颈:视频社交中的尬聊现象依然很严重,找不到破冰的话题会是一个严重问题。

3、面子:很多小朋友依然会在意自己的面子形象,但对“出糗”的耐受度已经明显提升。比如在Tiki上,如果我被别人划掉三次,就会颜面无存立刻放弃,可小朋友却自我解嘲,专门开了个话题“你今天在Tiki上自取其辱了多少次”。

4、技术:手机流量制约依然很大。

5、粘性:目前的视频社交,还需要找到一个高频场景。

前面说过,未来的年轻人是分化和多元的。从这个角度说,也许不会所有人都一下子接受视频社交,但是那些颜值较好、胆子大、时间多、脸皮厚、会打破尴尬的人,应该是最初的优质种子。

问题在于,这些种子占比多大,如何精确地找到他们?

六、可能的机会

当Houseparty在美国市场续写meerkat的成功之时,陌陌、in、Tiki们的视频社交,是否可以在中国重现2016年直播领域的辉煌?

需要注意几个改变:

1、人们的“异步社交”需求已经高度满足

从微信、微博,到陌陌、快手,“低压力、无需立即回复”的异步社交一直是主流,这几乎是今天绝大多数新创产品的标配,人们对这个模式已经司空见惯。

相对的,优秀的“同步”社交产品反而是稀缺的,鲍鱼海参吃多了,也会突然好想吃辣,长期的稀缺会不会带来新的需求势能呢?

2、人们苦于社交垃圾久矣

异步社交常常是spam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假账号、机器人、色流不一而足,因为反正对面不需要露脸发声,不需要同步沟通,图片文字太容易作假了。你聊天的妹子很可能就是抠脚大叔,或者一段代码。

即便真是妹子,你搭讪了30个只有一个回复,结果还是酒托微商,那下一次肯定就不想用了。

3、娱乐正在兴起

最近几年互联网红利主要集中在工具和平台领域,解决的是“效率提升”的问题。现在,效率已经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某些领域有些效率过剩了,这使今天的城市人越来越不需要熟人关系的协作,孤独感全面抬升。

在这一背景下,消解无聊、缓解焦虑、杀时间的娱乐出现了爆发的态势。

对年轻人来说,看一个产品,往往短期内更看重好玩,而非实用。

不过如何好玩呢,娱乐的特点是潮流性、变化太快,从单机手游到陌生社交到直播,今年的重点是“游戏+社交”,代表有王者荣耀狼人杀、派派,其特点是广泛普适、碎片场景、快速赢利,在多人沟通中游戏对抗。

以上三点,人们对“异步”已经腻了,对“同步”的需求正在增强。直播的爆火就是一次启蒙,用户厌倦了美颜的照片和半天不回复的美女,而直播带来了和真实妹子同步互动的机会,又是一对多、大多数猥琐男躲在暗处压力很低。而王者荣耀、狼人杀的实时同步沟通体验,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陌生社交体验好坏的关键,就是看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互动反馈数量和质量。

是翻了无数牌子一个没聊到,还是至少和一个妹子真正聊满5分钟?对于时间稀缺的上班族来说,碎片化的异步社交能更好地适应。但是对时间大把的学生党来说,他们敢于尝试更有压力却也更加刺激的实时同步社交。

这么说,视频社交就是下一个直播?

七、新的生活方式是护城河

问题又来了:就算人们喜欢上了视频社交,可是会不会就像陌陌、探探一样,只是当作“发现新关系”的工具?而一旦新关系稳固深化,又会转移到qq、微信上。

这似乎是所有陌生社交的疑难,其结果很可能是一阵风、没有粘性和留存

思考这个问题,主要看两点:

1、用视频沟通,可不可以成为熟人的日常沟通方式呢?如果可以,就算加了微信、qq号也没事,因为后两者的视频聊天体验太差,想要视频了还是会回来。

2、通过视频社交获得的关系,可以不转到熟人平台呢?比如陌陌上产生的一些“不可描述”的关系,就不方便转移。

一般的陌生社交产品之所以会关系转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常用沟通方式(im、图文)和微信一模一样,从方便的角度说,当然集中会更好。

但是视频聊天是完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Tiki为例,笔者发现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低年龄、女性用户很多;二是用Tiki建立了朋友关系后,虽然会有文字聊天功能,但是视频聊天的比重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看法是:

1、女性用户更享受“美颜版”的视频聊天工具,这是微信百分百真实的视频聊天赶不上的。

2、视频聊天平台上,女性用户优势更大。无论匹配到什么类型的女性用户,男性用户一般会主动搭讪,而女性则可以选择聊或者划掉,这就和探探中的局面很像,女性更有优势、更主动。

3、一旦双方一上来已经使用了“最亲近、最刺激”的沟通方式,再使用文字图片这样轻压力的聊天,其实已经意义不大。要知道,文字语音更多是在双方不能面对面的早期,作为一个消除尴尬、试探性的缓冲。

那么,如果视频聊天成为图文语音聊天之后、一种主流的日常沟通方式呢?

照相时代是谁美图好谁得天下,视频时代是不是谁更美颜谁得天下呢?

当然,视频聊天成为主流,在我们繁忙的80后心中几乎不可想象,但是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95、00后呢?从Tiki上也可以看出,使用者基本是这个人群。

对于80后来说,使用免费、盗版几乎是我们青春期最正常的体验,所以今天很多内容要付费,真是有一点违和感。但是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版权意识、付费习惯就明显要好很多。

那么,他们是否也更容易接受视频聊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呢?

只有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才是最好的护城河。

八、亲手测试的启示

视频社交究竟该怎么玩出花呢?

恰巧,我带的是全国大(中)学生辩论组织,于是便灵机一动,选了一个视频社交产品,组织了一场百人报名(考试周)的视频辩论联赛,于是出现了以下画面:

接着报名群里的画风变成了这样。

这次测试一些地方超出了预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带来的启示是明显的:

1、不是所有的年轻人一上来都可以接受视频社交

就如上面所说的:颜值较好、胆子大、时间多、脸皮厚、会打破尴尬的人,应该是最初的优质种子。

所以最重要的是,把他们筛选出来,而不是一股脑儿所有人一起推,一来效果不明显,二来不适合的人一定带来很多恶评,三来很容易互相骚扰、比如萌妹子和抠脚大叔。这就好像映客一开始比17成功,就是因为刚上来并不是推全民直播,而是清一色的网红脸,东北姑娘居多、颜值高且能侃放得开。

2、必须要有个清晰的场景,否则一定尬聊

要么,超熟人之间美颜版的facetime。要么,半数人之间的话题破冰、主题活动。通过明确的场景先完成“最初的教育”,让用户习惯了视频,再逐步向其他场景扩张。

3、今天高校的wifi建设,还没我们想的那么好

基于此我认为,视频社交产品只要不是做纯熟人沟通工具,那么一上来就千万不要全面铺开、做全民社交,而应该聚焦在最容易work的区块,先把逻辑跑通,完成市场的“初体验”。

九、战略和战术

有段时间里,斗鱼上有很多主播喜欢直播用Tiki撩妹,美其名曰“测试魅力和沟通能力”。

谁知,即便一些帅气的男主播,也免不了当着大家面被“秒划”、“丑拒”。但是他们依然坚持撩下去。这就给用户一个非常好的最初教育,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Tiki悄悄完成了冷启动。从斗鱼直播可以看出,匹配2小时上百异性没有重复,应该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用户量。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第一个桥头堡怎么取得,这里不成熟地支几招:

1、对随机匹配派来说,要有第三方攻略的传播

陌陌最早的流行,得益于迈克隋的“记住,陌陌是个神器”。微信一开始,一直是网文《互联网十大神器》的头牌。而知乎火起来的过程中,一篇《我睡过的那些知乎女神》功不可没。

所以,如何在视频社交中破冰,这需要一个攻略导航,产品自己不可能做,需要第三方的病毒传播。《我如何在Tiki的一分钟里撩妹“开车”》,也许有一天这样的“启蒙”会开始传播。

2、对视频群聊来说,“多人游戏对抗秀场”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做一个视频群聊版的奇葩说、SNH48,让观众投票决定谁胜如何?这样一来多个主播的竞争碰撞、可以产生不错的内容、建立ip矩阵,二来观众投票参与、很容易产生粉丝效应和社群归属。说不定就可以先打造出几个爆款来。三来投票也可以花钱嘛。

在16年的《直播直播》一文中,笔者提出综艺节目的直播化是一个方向,很可惜一年来一直没有很好的产品出来,其实我说的就是多人对抗+观众投票。

3、要有一定的流量基础

为什么陌陌、快手在直播领域可以后发制人,而纯直播产品发展有限,主要还是因为前者长期积累的流量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陌陌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夜生活“人群,打到“随机视频”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把夜店里的随机搭讪搬到了手机上,只不过从最初的体验看,要特别警惕“羊毛党”和猥琐暴露男。

同样亿级用户的In上90-95%是年轻貌美大学生及刚毕业白领,围绕美妆、摄影、二次元、手绘等沉淀了大量社区内容,做高颜值主题视频群聊会有优势,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可围观、可上麦、可语音、可视频的设计固然可以适应不同性格的用户,可以给很多人“心理过渡”,但运营引导一定要有力,否则会不会变成多数人都不愿露脸?

Tiki则通过之前的biu积累了大量低龄小朋友,特别是中学生居多,非常适合搞懂年轻人,做各种创新“实验”,包袱轻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他们在陌生匹配领域的探索很激进,一些做法已经成了对手模仿的范式,在我看来问题可能在于如何形成持续的粘性和留存。

4、全力“去尴尬”

近期,Tiki推出了party功能,可以理解为固定主题的随机匹配,参加party还要预先答题,看来是想通过给定主题来破冰,通过用户答题来筛选匹配,谁是卧底、才艺表演、王者荣耀……给定了场景和主题,目标只有一个——去尴尬。

中国人的视频聊天必须全力以赴去尴尬。

比如,更厉害的美颜、弹幕、贴纸。

比如,不要在视频对话中对自己显示自己的头像,降低用户关注自己形象的频率。

比如,一上来可以双方都默认面具,再在聊天中通过一定的合作逐步摘除。

比如,in的主题视频群聊模式,Tiki的主题一对一配对,这些玩法都很有想象空间,应该可以进一步迭代出更有意思的东西。

十、迭代的探险

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比拼其实是持续迭代的能力。

毕竟,视频社交在中国还不成熟,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探索和试错。这就需要懂年轻人,就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发现问题,立即迭代调整。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其实比的是一个公司聚焦年轻人心理持续迭代的能力。

“新的娱乐形态,新的生活(沟通)方式”,是视频社交要去赌的赛道,看谁能赌对未来5年人们的变化。

需求已经具备,人群渐渐明晰,趋势正在到来,现在就看谁先解完这道题,给出一个最符合人们心理的范式。

可玩的招儿太多了,说到这我都跃跃欲试了。

 

本文作者@张俊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广告投放

78

]]>
//www.f-o-p.com/47151.html/feed 0
短视频“抖音”:它会不会火一把,就死了? //www.f-o-p.com/42937.html //www.f-o-p.com/42937.html#respond Wed, 17 May 2017 01:59:37 +0000 //www.f-o-p.com/?p=42937 1

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说势头正猛的抖音是怎么靠运营起来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产品冷启动的?然后我也在文末给出一点思考就是抖音会不会像很多现象级产品一样,火一把就死呢?今天就给出我的答案!

 

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从传入至今,从来就不缺优秀的产品,也不缺优秀的互联网人才,所以才造就了今天中国互联网繁荣盛世的局面。而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也从来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解决用户刚需的优秀的产品起来了,但是也有昙花一现,只是个匆匆过客而已。

 

在这些产品中,前有李开复老师投资豌豆荚、百度魔图、啪啪,后有其他公司的脸萌,faceu小咖秀足记、疯狂猜图、魔漫相机分答等app。他们并不是没红过,而是火的快,跌得也越快,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开发周期不超过两个月,就匆匆推出,借助明星效应、狂轰乱炸的广告大批量虏获年轻人的心。但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图个新鲜感,并不是解决这些人的痛点,所以这个产品可有可无,我们也称之为痒点。这些迅速火爆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一个产品功能作为切入点,简言之很大一部分就是奔着实现一个创新功能的工具去的以一个市面上的几乎从来没有的新功能或者从没有被满足的新功能来撬动整个市场。比如足记以首次推出的电影式大片的图片制作工具爆红,小咖秀以首次实现表情配音的功能方式,然而,这些新功能最大的问题是仅仅是一个功能,成功吸引用户注意力后再也激不起用户的荷尔蒙,再也带不来有任何的新鲜感和值得炫耀的地方,这就是“当你脱光了站在我面前,我都不会硬一下”的状态吧。而真正有长久生命力的产品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满足用户一个未能得以解决的需求。

 

而我们看到其实像抖音的这些短视频其实跟快手秒拍美拍等APP其实算是同一种类型,不同之处就在于抖音只不过会把用户拍上去的短视频经过处理,加入了一些所谓的年轻人喜欢的抽搐特效,把视频颠倒一下、反复鬼畜一下、闪一下、慢镜头等等,造就了另类短视频的诞生。而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哪家产品有这些特效,跟抖音最为相似的就数小咖秀了。小咖秀就是一种对嘴型的恶搞模仿短视频,其实也是专注于个一个功能创新点,在刚推出时,也是受到了很多个性化十足的用户喜欢,而这个喜欢的前提就是靠着明星效应和有一个好干爹(微博)带起来的。在火了一阵子之后,就迅速陨落。就在抖音推出这些“抖”特效之后,小咖秀也是迅速跟进,来个像素级模仿推出“晃咖”,但是好像也不能挽回太多的颓势。

 

 

抖音视频它是一个娱乐型的工具产品,我们都知道工具产品的用户粘性是不强的。因为它是以功能为出发点的产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激发用户一波又一波的分享和高潮。但是这种现象级产品就是以一个产品功能点作为吸引用户的突破口,所以不能做到持续地为用户提供创新功能供他们寻找刺激。

 

比如足记,足记爆红的原因在于足记新推出了大片模式,宽荧幕,字幕,无论什么照片通过大片模都能呈现出电影大片的质感,逼格一下子甩出朋友圈其他照片几条街,完全满足了用户“炫逼格”的心理,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我创作和个性化表达的需求。所以那段时间大家在朋友圈、微博的配图几乎全是足记大片模式,电影的配色加上电影式的台词。再好的东西也会被吃腻,当朋友圈几乎全是这种配图时,用户便会产生审美疲劳,尝鲜过后发现还是和别人不一样才是逼格所在。

 

其实,你说抖音是第一个做“抖”的短视频吗?也不见得,因为在它前面已经有美国短视频社交软件musical.ly,而且musical.ly才是这个领域的鼻祖,抖音也算是像素级抄袭吧!两者UI设计98%相似,都是15秒短视频社交软件,同样定位年轻人。musical.ly是由两位中国离职创业者朱骏、阳陆育联合创立的,当时软件打的旗号是“音乐版Instagram”,也有人称之为“美国版小咖秀(小咖秀上架晚于musical.ly)”,2014年7月,中美同时上架。所以抖音在2016年才推出,其实也算是模仿的,但是好就好在能够将抖音本地化。其实怎么说呢?中国一直都喜欢拿欧美已经成功的产品来中国再次翻新,我们称之为“拿来主义”。

 

这种拿来主义是一直都存在的,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美国版的xxx”。虽然说中国互联网史上已经有很多模仿外国产品而取得成功的,比如美团,甚至是我们现在都在用的微信,在外国都能找到原型的。但无可否为的是这些产品并不是单纯的抄袭,直接模仿推出,而是已经经过改良甚至是创新出一种新功能才被国内接受的,比如美团在真正切入用户生活后才比Groupon走的更远,微信也是创造性的开设了摇一摇功能后才迅速超越WhatsApp。所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模式是靠copy就能完全成功的,国外团队进入中国之所以失败除了众多周知的中国国情和决策成本外,产品不能或者不愿中国化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这也是抖音应该重视起来的问题。也是未来能不能够走得更远的问题。

 

很多现象级产品火一把就死,用户粘性和缺乏需求一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前期爆红之后,涌入大批的流量,同时也是资本所重视的,但是越往后你会发现,缺少商业模式,在钱用完之后,就不会再有投资人跟进的了。短视频的商业模式不是没有,而是投入比产出更大,在短时间谈商业模式,其实还是为时过早,不管是斗鱼还是其他一些短视频平台,其实都是一直都在处于烧钱模式,补贴用户的博主。因为短视频的最根本的的来源还得是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用户。在这两天,头条旗下的火山小视频才刚把快手头号红人喊麦王-李天佑挖过来了,而挖过来的价格是两千万。所以与其说是平台的竞争,倒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

 

同样的,抖音作为短视频的后来者,不能因为自己在创新了一个新功能就能一路火下去,这个只是暂时的而已。因为越往后就越是人才的竞争。好在,抖音是头条内部孵化的项目,所以在资源和流量上不怕没有的,但是回顾历史,很多产品同样有个好干爸好干妈,还不是一样火了一把就死。

 

抖音现在的火是暂时的,而且是非常短暂的,我也相信,接下来的抖音运营团队肯定会大手笔砸钱,进行更加大范围广告式轰炸,但如果没有解决内在的问题,同样会避免不了火一把就死的命运。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艺林小宇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2937.html/feed 0
微博上市这三年:发生了什么?微博改变了什么? //www.f-o-p.com/40532.html //www.f-o-p.com/40532.html#respond Wed, 19 Apr 2017 06:04:28 +0000 //www.f-o-p.com/?p=40532  

3

微博于2014年4月17日正式美国上市,之后的一年里,彼时四大门户的微博大战也基本宣告结束,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相继停止运营,而网易更是直接关闭了微博功能,四国军棋最终剩下了新浪微博一家。

尽管如此,因为微信的崛起,微博的上市并未被所有人看好。但令人意外的是,三年之后微博却逆势崛起,其市值也超越社交媒体的鼻祖Twitter。那么以这三年为一个节点周期,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这三年,究竟移动互联网发生了什么?而微博又改变了什么?

社交需求升级,微博紧贴需求变化

此前曾各路自媒体都一致认为,微信会彻底取代微博。但三年后再来观察发现,微博非但没有被取代,其社交媒体的马太效应反而更加明显。

这三年整个移动互联网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在社交领域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技术条件的升级让意见领袖与粉丝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方式,例如短视频直播、知识问答、知识付费等等,催生出了各种机会,也造成了知乎live、分答得到快手映客、陌陌、faceu等各路产品的崛起,当然最大的收割者还是微博。

微博拥有最多的意见领袖以及其粉丝关系,因此理论上和内容相关的产品功能微博都能做。而微博牢牢抓住了每一次的风口,长文、视频和直播等发布工具,打赏、付费问答、付费阅读等功能都在合适的时间点上线,建立起了更深度的社交关系,护城河就此建立。

这也让微博在社交媒体方面没有了任何对手,而在此基础之上又可以展开更多的业务。

此外,目前也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而微博本身就是信息流产品,并且其掌握着用户海量的浏览数据,关系链数据,因此其入局内容分发,上线兴趣信息流,则是顺理成章之事,而这一业务也将给微博带来更多估值的想象空间。

视频与直播,已成社交主流

三年前依然是图文内容的天下,而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热衷于用视频以及直播来展示自己,而粉丝也更愿意使用视频来观看,国内国外皆是如此。

Facebook 在2016年日均播放已经达到了1亿小时,其副总表示未来五年内Facebook将会成为一家纯视频公司,而Snap上市当天就飙升至330亿美元,所有一切均是投资人对于短视频社交未来的看好。

而国内则更是如此,陌陌和微博都成为短视频的最大受益者,而微博的受益最大,根据CNNIC的数据,得益于名人明星、网红及媒体内容生态的建立与不断强化,以及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上的深入布局,用户使用率持续回升达37.1%,去年这一数据为33.5%。

反观Facebook和Snap的成功,都说明了一件事,短视频和直播要想成功必须依赖于开放社交平台,才能够为拥有优质内容的头部大V沉淀出高质量粉丝,继而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一点放到国内来看也唯独微博具有这个能力。

此外,又由于直播属于独占资源,尤其是媒体和版权机构的直播,会在固定时间内对用户的注意力形成垄断。这就使微博获得了独家内容优势。比如今年与央视春晚、315晚会的合作,在直播上都进行创新,315晚会更是开创了社交平台与电视互动直播的信访室。通过这种合作,微博的直播内容与其他平台形成明确差异化,也是用户使用率回升的关键之一。

大V格局改写,垂直类中小V全面崛起

三年前与三年后,大V格局也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早期的微博非常依赖明星大V,在平台发展初期这很有利于快速提升用户规模。但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仅靠头部明星大V的内容生产能力,显然无法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因此,对垂直领域中小V的扶持也就水到渠成。

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现在微博上开放运营的垂直领域已经有50多个。以中小V为主力的垂直领域,使微博上形成了无数个以兴趣为节点的社交关系网。这也大大降低了微博对明星大V的依赖,形成了更加稳定的社交生态

此外,中小V的崛起也和微博的下沉战略互相推动。根据《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二、三线城市用户已占据微博整体用户的半壁江山,四线及以下用户占比达30%。这些来自低线城市的用户,一方面有能够成为微博可以培养的潜在中小V,另一方又是中小V重要的内容消费者和付费用户

直播和短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小V的成长。相对于深度长文,短视频和直播使内容生产的门槛更低,也给更多类型的用户提供了进行内容生产的机会。2016年微博视频的日均播放量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713%,UGC短视频的活跃不可忽视,而其中不乏“蓝瘦香菇”、“拉面哥”等关注度颇高的内容。虽然在内容质量和持续性上无法与PGC机构相比,但对丰富微博的内容生态和关系链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品逻辑被平台生态逻辑取代

三年前,产品为王、单点突破的口号成为了互联网信条,但是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则很少看到只解决用户某个需求的产品,能够一飞冲天活到今天,反而平台的生态效应呈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网络效应。

即使是那些依靠单点突破成功的产品,在今天也不得不将微博的平台生态视为正统。

一言蔽之,无论各个平台彼此之间如何不同,但一切的关系都是围绕IP与粉丝的关系,而微博这样的平台则可以围绕这一关系,通过算法、问答、付费、视频、直播等一切交互形式,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护城河,最终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继而使得更多的IP与粉丝在其中停留,形成马太效应。

平台效应的成功直接表现在了微博的财务状况上,微博的营收自2016年起全面爆发,2016全年总营收同比增长45%,达43.83亿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大幅增长180%,第四季度的利润率达到了35%,而随着平台效应的继续放大,其未来的利润率也势必将进一步得以提升。

结语:

俗语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反映事物兴衰更替无常,但在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年时间就足以天翻地覆。

而微博上市至今正好有三年,其能够在短短的三年间实现逆势崛起,最终反映的也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变化之迅速。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广告投放

本文作者@承哲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网站地图

78

]]>
//www.f-o-p.com/4053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