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为4年一次的世界杯为主题,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各大企业如何设计“世界杯游戏”,来配合这个世界主题的盛大赛事庆典,让游戏更好的激发用户增长和用户的复购率。
列举了7家做活动的公司为例子,虽然世界杯还没有结束,但是例子已经明晃晃的在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
百度世界杯“猜胜负瓜分6亿”、转转世界杯“每日猜对瓜分10万”、马蜂窝“猜胜负瓜分100万”大众点评“赢金币 抽豪礼”、每日优鲜世界杯“电视机”、美团世界杯“竞猜赢百万大礼”、优酷世界杯“本场瓜分140万”,这几家加在一起可以看出,光是以钱衡量的方式就是7个平台20多亿就撒出去了,实际来说他们真的给的就是钱么?这个钱用户得到了但是他们要付出哪些东西?
在本质的逻辑上,钱只是给用户的一个引流的词汇,人们参加游戏所做的“下载、押注、分享传播、刺激用户消费”、甚至是让用户在自己的产业链其他平台提现。
其实最实质的这些钱以前都是市场直接消耗换取用户,现在是钱直接给用户本身,换一层理解就是——拉新成本的ROI值/留存以及唤醒的ROI值/营收ROI值。
全文将涵盖7大平台所出的相关“世界杯竞猜游戏”,我们可以通过本文的内容,去了解足球竞猜游戏背后的逻辑和增长策略,以及推广与运营运营思路以及H5与小程序的设计思路,相信对非电商行业的同学同样也会有很大的启示,因为任何产品都是有一定的共性。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进入APP内点击参加活动进入微信端小程序,小程序端授权并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服务号端提醒结果,并给微信端现金。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用户,通过文章Push直接进入小程序,小程序端授权并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服务号端提醒结果,并给微信端现金。
策略关键点:
优点:是运营建立了服务号每天给参加这个游戏的人Push让他继续参加,做继续的活动运营,刺激了整个小程序的活跃。
缺点: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没有和业务联系,也没有向APP倒流、获得权益的理解期长、押注提醒和红包入场的Push没有做区分、获奖也是无感觉的。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进入APP内点击参加H5活动进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APP端提醒结果,获取积分兑换现金券。
策略关键点:
优点:是隐私关注度高和自己的业务结合度高,签到有浮窗。
缺点:想做的事情太多,任务系统隐藏较深,获得券难度系数太大,用户用的时候不知道如何用,分享没有明确的收益。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进入APP内点击参加活动H5页面,转发时H5到微信端跳转小程序端授权并参加游戏,等待结果(H5端的下注和小程序端抽卡片是同步的信息,在H5就等于是小程序下注),小程序转发的海报有人通过你的连接进入APP会有Push。
服务号用户,通过文章Push直接进入小程序,小程序端授权并参加游戏获得抽奖次数,并转播给好朋友获得更多的抽奖次数。
策略关键点:
优点:目的微信端的小程序有效激活并形成社交游戏,有程序与APP相互倒流机制很流畅,业务联系很紧密,H5和小程序后台一直。
缺点:机器16张卡片很难,距离目标远玩的意愿度就会不够。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小程序首发Push点击进入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无小程序提醒结果,兑换现金券和电视等。
策略关键点:
缺点:权益不够、权益和业务的联系密度不够,文案没有吸引力,UI色彩很古典2014年风格。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进入APP内点击参加活动游戏下注,等待结果。APP端等待结果无Push提示,并给H5页面现金,体现方式必须下载百度钱包才能提现。
策略关键点:
优点是:真的有钱;
缺点是:真的很传统,UI设计的真的很好看,玩法真的有些复杂,转化目测真的很低。
PS:如果你是百度出来的,可以加我微信打我吧,但我说的是实话,宏哥真的人傻钱多。如果要是我设计可能还不如百度,哈哈。
但是说正经的腾讯视频都做“看电影片分享可以获得优惠券”,链家都有“买房优惠券”等等,百度的小哥哥,快点转变认知吧,市场真的太残酷了,一天不看市场玩法的变化,都不知道被什么打败的。
人家用卷你用现金,人家提升的复购率和拉新率,你还在广撒钱给自己的子产品做渠道。好吧,正式接受百度的人打我,我认了。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进入APP内点击参加H5活动进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APP端提醒结果,获取积分兑换转盘次数。
策略关键点:
优点:做了游戏、跟住了热点。
缺点:权益兑换关卡难度系数大(可能公司预算也不多吧),获得权益和需求不相关,游戏无法黏住用户。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目测ROI评分:★★☆☆☆
闭环流程:
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签到漂浮按钮/闪屏进入APP内点击参加H5活动进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APP端提醒结果,获取积分兑换事物和优酷的会员权益。
策略关键点:
分享传播设计了H5链接1种和一个分享海报,没有对传播渠道场景有重点设计思路。
优点:阿里系合作内部互通、兄弟部门很团结;
缺点:竞猜逻辑上比较重。
体验评分:★★★★☆
传播评分:★★★★☆
流程评分:★★★☆☆
闭环流程:APP老用户,APP的首发Push/签到漂浮按钮/闪屏进入APP内点击参加H5活动进参加游戏下注,等待结果,APP端提醒结果,获取积分兑换事物和优酷的会员权益。
策略关键点:分享传播设计3个分享海报、用海报针对微信圈进行传播。
优点:粗暴的玩法,每局一定获得钱(免错卡),每个用户成本在15-35之间,吸引的高性价比敏感人群。
缺点:如果和小程序打通且有腾讯的资本在里面,获客速度更快。
奖励权益就是补贴方式是也是看得见的奖励,所有的权益看似是付出,其实只是达到(拉新、留存、复购)等指标目的ROI值而已。
本次是针对“世界杯主题”在运用策略上来做的分析,根据什么样的产品,在什么城市,解决什么样用户通电。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权益力度,能带来什么效果? 怎么衡量最合理、不断优化的过程。
作者:高振旭,授权青瓜传媒发布。
来源
]]>楼主毕业被分配到电商部门,从此开始了驻扎阿里西溪园区对面“黑暗”办公室的电商狗生活(地毯如此灰、房顶如此低,网吧间人口密度如此大。。。) 趟过电商的都知道网上卖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卖图片,货架式电商更甚。
不管是大厂还是小作坊,天猫品牌营销式还是淘宝促销叫卖式,80%的内容是靠图片来承接,每天必不可少在和素材物料fighting。楼主刚入职那会阿里的鲁班AI智能“射鸡师”还没有商用,作为GSKA商家三天一换素材的节奏,动辄几十个零碎资源位的需求,硬是把部门的美工变成了图片生成工具。
前言有点长,总之就是,作为运营你需要对自己的素材需求有预见性,这个预见是成型的而不是朦胧的感觉,你可能会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啊,当然不是!尚且不说你家美工专业度远不如天猫UED,看在你和美工为一个简单的需求来回折腾撕扯的时间成本的份上,长点心吧!
1.左图右文或左文右图排版;
大家仔细留意一下发现主流电商平台的主界面焦点图几乎都是产品和文案左右排列的,大厂这样设计肯定是有数据制支撑的。左右摆放的布局是符合视觉动线的规律,人眼视觉浏览的路径是Z字型,一个从标题到配图再到副标题的加宽版的。
当然主会场另当别论,稍微留心一点就会发现天猫双11主会场是产品文案居中呈现,大方正式,彰显主会场的核心“地位”,分会场是左右布局,这样可以在用户心智上区隔会场的主次关系。这方面我觉得天猫一直做得挺好的,京东会场经常逛着逛着有一种迷失感有木有哈哈。
2.活动背景氛围带冲击力;
消费者喜欢活动带来的划算价格,以及在活动中购物而受益的快乐体验。除了氛围外,活动素材还要明确体现活动主题,尤其是大型、有较强用户心智的活动,比如618、黑五、超级品牌日等,活动主题这时是一个转化的G高,甚至比XX直降XX来的刺激(大型活动受众广泛,非XX产品的精准用户看到后者可能就没有点击欲望了,但看到前者会联想到正好我有一波积攒已久的欲望要释放,此时不GO是不是傻)。
3.单品背景适配产品定位;
这个可以根据自家产品和品牌的定位来看,标品和非标品的设计规范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手机,作为科技的标品,酷炫狂拽高逼格至上~对应的元素布局也应该比较清晰工整,字体采用比较宏厚正统的方正准圆简体以及蒙纳超纲黑等。
如果是服饰类的尤其是某宝网红店的必然是怎么个性怎么来,脑补某宝网红店的灯红酒绿奇幻跳跃的钻展素材和某东女装会场性冷静banner的风貌,哪个你更有点击欲望?反正楼主每次看到LIN上新的钻展素材都忍不住戳个坑。
4.避开该时期主流色调;
比如年货节全民红红火火,这个时候如果用同样氛围较热烈的暖黄色,再配上一些象征年货的元素既烘托了节日氛围,又别具一格在众火堆里跳跃出来。
这些视觉层面的内容比如字体、字号、背景、视觉元素、布局、风格定义,楼主是工科直女并不专业,就不在这bb了
1.主次分明,突出消费者最感兴趣的点;
比如手机行业自然就是新品、现货、爆售XX台(你这么屌,我肯定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咯)、仅限今日(这个对全行业通吃,对应的消费心理学就是避损原理,精明如我就算知道后面可能还会降,但万一不呢?),焦点图吸引的是逛的用户,触发点很重要。
2.文案一般不超过三行,less is more;
这里三行主要是针对焦点图、banner、开屏这些用户停留时间3~5秒资源位场景的,简单而有力,简洁就是少,有力就是突出,你们懂的。
3.利益点中带有可量化的内容,数字用突出颜色呈现;
大脑对数字的记忆比文字快,人类记忆思维这些不展开装X了,你自己多对比测试一下就好。
4.有行动键,配合文案,触发点击;
万花迷眼,我又这么懒,你引导一下可好?说正经的,数据分析A/B test表明,带行为键比不带的点击率高30%左右。
1.突出商品,商品的大小、质感要把控,要抓人眼球;
商品不宜过多,且最好有个别商品是核心,这个视觉重心居中且大小适宜,如果非要放2-3个商品可以做成纵深远近的效果。当然会场版头除外,会场主打好物钜惠聚集地,另当别论~
说了这么多,来看点形象的东西吧>>
点击焦点图的用户都具有购买手机的潜在需求但并不急迫,停留在“逛”的行为上。素材制作的策略第一步是靠背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注意力,商品的质感引发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文案中匹配需求,行动键制造紧迫感,最终形成触发。此外,背景、文案和商品要和谐搭配,突出重点。切忌利益点堆砌,背景喧宾夺主。
点评:以下两张素材都较好的做到了
背景:小米超品时期的素材,图2投放个性化的点击率低于手机行业正常水平,后续超品当日切比例焦点图资源位的素材换成图1,最终曝光点击率提升一倍,属手机行业较好水平。
点评:
两幅图在背景吸引和商品质感上都到位
点评:
画面有设计感,尤其图一镜面手机新颖特别,仿如一股清流区别于淘系的纸醉金迷;三行文案主次分明,核心利益点突出呈现抓取眼球(放量购、首发等词),精准匹配消费者对新品手机的需求;
优化建议:
图二加上行动键更能加强消费者的紧迫感
点评:
背景和商品都较有质感,符合手机科技属性定位,文案丰富很抓眼球。
优化建议:
写这些一方面是强迫自己多做总结分析,另一方面是有个出口,后续还会从活动运营的琐事中找一些可以深入的切口,或者从商家视角窥测平台玩法,不限,共同成长~
本文作者@周晓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各行各业都有其专业术语,就互联网行业而言,不管是已经在这个行业奋战多年的大神,还是刚刚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小白,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常见名词一定都要烂熟于心。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互联网行业的一部分名词——APP推广专有名词汇总,一起来温故知新吧!
一、互联网行业常用术语
CP(Content Provider):即开发商。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意思等同应用开发者, 在广告平台中,通常指推广APP的广告主。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微博、微信有话语权的人。这些人在一些行业可能是专业的,或者非常有经验的,所以他们的话通常都能够让他的粉丝信服。
UGC(User Generated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
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家创造内容,名人创造的内容。
UED(userexperience design):用户体验设计。UED的本意是用户体验设计,即呈现在用户眼前的页面。
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即社交网站(SNS网站)国内流行的SNS有知乎、校内、开心网等。
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数字新媒体产业。TMT是电信、媒体和科技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的第一个字头,整合在一起。
SPAM:搜索引擎营销中所说的SPAM是专门针对那些欺骗搜索引擎的信息。
CMS(Content ManagementSystem):内容管理系统。如果你想快速搭建一个像知乎一样的社区,你就可以去买一个域名、租个空间,然后找一套开源CMS程序。
二、APP行业常见名词解释
渠道:拥有用户,能够进行流量分发的公司,即可成为渠道。所有可以获取用户的平台都可以称为渠道。包括网站的渠道和无线的渠道。
APP:application 的简写,即应用。
SDK(Software DevelopmentKit):即软件开发工具包, SDK是渠道提供的、集成了用户登录、充值通道、社区功能、社交分享功能、数据后台统计功能的一个功能模块,这个功能模块CP必须要植入到自己的app里,接入SDK后CP和渠道都要对SDK包进行测试,测试通过才能上线。
IPA/APK:iOS的APP文件格式为ipa,因为iPhone手机分为越狱和非越狱,越狱的手机用户下载的APP文件就是ipa包。安卓系统的文件格式是APK,所以提及安卓游戏或者APP的包,指的就是APK包。
联运:CP和渠道联合运营产品,CP需要接入渠道方的SDK,才能上线运营,双方按照分成比例进行分成。因为接入了渠道的SDK,所以数据后台用的是渠道方的,结算时是渠道分钱给CP。
KA:Key-Account,关键客户,主要客户。
刷量:指渠道制造的假量。一般指用机器刷。
扣量:与CPA渠道刷量针锋相对,指的是CP对于CPA渠道的量进行扣除,以此来减少自己的广告费用。刷量和扣量都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三、与运营团队相关的专有名词
渠道开拓:负责监控所有渠道的效果,不断优化渠道的占比和构成。负责合作,渠道开拓等。
用户反馈: 负责和用户双向沟通,取得有效用户反馈,回答用户问题,比如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等。
数据分析:负责持续深度挖掘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用户行为,分析季节效应,分析数据异常等等。
四、与推广方式相关的专有名词
1、安卓渠道
(1)Google Play谷歌官方电子市场
因谷歌在国内受到限制,所以用户很少,但在国外GooglePlay是主流的渠道。有数据显示,全球GoogelPlay的下载量已经超过appstore。老外的渠道至今一直不温不火,不过貌似15年可能会爆发。
(2) 第三方电子市场
如: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搜狗手机助手,安智市场,应用汇,机锋市场,木蚂蚁,uc商店等。
用户质量高,数量大。市场多达200家以上,维护成本高。一般维护几十家足够了。
(3)手机厂商
小米商店,华为智汇云,OPPO ,联想乐商店,三星SamsungApps,酷派,VIVO,魅族,锤子,金立等等。
(4)运营商
联通沃商店、移动MM商场、电信天翼空间。
(5)搜索类。
百度,360,搜狗,神马。百度做得好能获得不少的量。
2、iOS渠道
(1)苹果官方App Store
对iOS来说,appstore下载量占比超过80%,越狱用户越来越少。
(2)各种限时免费推荐应用
如搞趣网、限时免费大全,苹果园,金山电池医生,APP123,爱应用等。
(3)各种越狱渠道
如PP助手,快用苹果助手,iTools,爱思,XY,同步推,海马,苹果助手等各种苹果APP推荐应用。
(5)iMessage推送
即推送到iPhone用户的iMessage信息中,包含了跳转到App Store的产品链接,这种方式就是iMessage推送,是今年新兴起的付费推广方式。
(6)刷榜
iOS生态里独有的推广方式,因苹果AppStore会有免费榜,付费榜,畅销榜,所以各CP就会找专业刷榜公司做刷榜,通过大量僵尸App Store账户下载某款手游,获取较高的下载和付费,会冲到榜单较靠前的位置。目前刷榜被苹果打压的很厉害,已是个夕阳行业。
3、广告联盟
广告平台就是指移动广告平台,例如趣米,多盟,有米,万普,点入,力美、安沃、艾德思齐、易积分,米迪,磨盘,巨朋、快友,触控,勤诚等。
4、换量/交叉推广
在大部分APP和手游里,都会有类似应用推荐这种模块,这个模块的功能就是换量,甲产品给乙产品导入1000个量,乙想办法给甲也导入1000个量。
5、厂商预装/刷机
厂商预装对很多有实力的大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资金不充足的话不是首选渠道。
渠道优势:量大,平均成本不算高。
渠道劣势:跟进成本高,用户类型广,精准用户比例相比其他渠道偏低。
水货刷机:这种方式跟厂商预装类似,不过用户质量不如厂商,市场也比较混乱。
6、社交化推广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营销渠道推广APP也成为很不错的一个选择。近年来有不少成功案例通过微博微信炒热的,如快看漫画,appstore第一如何炼成的,你懂的。微信目前活跃度很高,可好好利用。
五、与数据相关的专有名词
(1) 点击率:通常指从展示到点击的转化率,比如banner广告的点击率一般为0.3%-1%;
(2) 下载率:通常指点击到下载的转化率;
(3) 安装率:下载到安装的转化率;
(4) 激活率:安装到激活的转化率;
(5) 注册率:激活到注册的转化率;
(6) 订单率:一般针对电商应用而言,指激活到订单的转化率;
(7) 充值率:一般针对彩票或游戏应用而言,指激活到充值的转化率;
(8) 留存率:首次激活到一段周期结束时的再次激活转化率,周期一般为次日、 周、月,用以考核用户使用应用的活跃度及粘性;
(9) 应用使用时长: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使用某应用的时间长度,用以考核用户 使用应用的粘性;
(10) 应用使用次数: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使用某应用的次数,用以考核用户使 用应用的活跃度及粘性;
六、广告渠道
SEM(Search EngineMarketing):搜索引擎营销。
SEO(SearchEngine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
ASO(App StoreOptimization):应用市场优化。ASO对应的是SEO,它是一种让你的App能够更容易在应用商店的搜索结果中被呈现的一种推广技术。它和SEO的做法实在太类似了,从App名称到介绍文案去覆盖热词,到尽量获得高分评论,不一而足。
EDM(Electronic DirectMarketing):电子邮件营销。
AdWords:Google的关键词竞价广告。
Banner:横幅广告
Button:图标广告
PR推广 :软文推广
Adertorial:软文广告的一种,即付费文章,故意设计成像一篇普通的文章。
BannerAd :(横幅广告)网页顶部、底部或者侧边的广告展示位置;
DSP展示广告(Demand-SidePlatform):即需求方平台。
POP(Point OfPurchase):意为“卖点广告”,又名“店头陈设”。如吊牌、海报、小贴纸、纸货架、展示架、纸堆头、大招牌、实物模型、旗帜等等,都属于的范围。
七、流量衡量指标
流量:即一定时间内网站访问量。
Traffic:访问量,来到一个网站的全部访问和/或访问者的数量。
UV(Unique Visitors):独立访客数。独立访客数和独立IP是两个概念。独立IP,要求访问者的IP地址各不相同;独立访客数则未必。同一台电脑,你注册了一个新用户,你哥哥注册了另一个新用户。此时,网站的后台会记录下1个独立IP,但同时会记录下2个UV。同一台电脑,你和你哥哥都没有注册,只是浏览。后台会记录下1个独立IP,及1个UV。当然,在同一天内,不管一个独立IP下的独立访客访问多少次,后台都只记录1次。
PV(Page Views):页面访问量。每一个用户,每打开一个页面,就是一个PV。一个网站,从首页到注册成功一共有5张页面,分别是:首页、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填写基础资料、填写高级资料、注册成功。每一个用户成功从首页点击注册并完成注册流程,后台就会统计,网站因此获得了5个PV。
IP(internet protocol):指独立IP数,一天内相同IP地址只被计算一次;
IP\UV\PV,构成了一个网站的独立访问数量。
RV(Repeat Visitors):重复访客。如:昨天小明来看了看我的订阅号,今天他又来了。小明就是一个RV。重复访客彰显站点对用户的粘着程度,但建议不要把RV们看成整体,要作为个体对待。
TP(Time On Page):页面停留时间。
TrafficSources:流量来源渠道。如:百度每天为你贡献了100个UV;用户直接输入网站为你贡献了10000个UV;微信每天为你带来1000个UV;……来源渠道很重要的哟。提醒:当我们谈流量的时候,其实我们谈的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指标。
PR值:全称为Pagerank(网页级别),是用于评测一个网页“重要性”的一种方法。
八、广告效果指标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
MAU(Month active user):月活跃用户量。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收益率,即净利润除以投资额。
ARPU(Average Revenue PerUser):即每用户平均收入,衡量公司业务收入的指标。
Click(点击量/点击次数):用户点击广告的次数。
ClickRate(点击率/点进率):即Click through-Rate;即网络广告被点击的次数与访问次数的比例,即clicks/impressions。如果这个页面被访问了100次,而页面上的广告也被点击了20次,那么CTR为20%。
跳出率(Bounce Rate):跳出率是指浏览了一个页面就离开的用户占一组页面或一个页面访问次数的百分比。
人均访问页面:PV总和除以IP=人均访问页面。人均访问页面>=10个,才算优质用户。
Reach:送达,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在报告期内访问网站的独立用户,以某类用户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2)对于一个给定的广告所传递到的总的独立用户数量。
CR(Conversion Rate):是指访问某一网站访客中,转化的访客占全部访客的比例。
二跳率:网站页面展开后,用户在页面上产生的首次点击被称为“二跳”,二跳的次数即为”二跳量”,二跳量与浏览量的比值称为页面的二跳率。
重复购买率:指消费者在网站中的重复购买次数;
Repeatvisitor:重复访问者,在一定时期内不止一次访问一个网站的独立用户。
Returnvisits:重复访问数量,用户在一定时期内回到网站的平均次数。
九、收费模式
CPS(Cost PerSales):CPS是一种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计算广告费用的计价模式,这种广告更多的适用于购物,导购,网址导航类网站,需要精准的流量才能带来转化;
CPA(Cost Per Action):每行动成本,这里的A可以是点击,可以是下载,可以是激活,可以是注册,可以是搜索,一般指的是每一个下载激活进行付费。
CPT(Cost Per Time):即时长广告,也称硬广,一般是从24时到明日24时计算的付费广告推广形式。很多网站都是按照“一个月“这样的固定模式来收费的,这种广告形式很粗糙,没办法保证客户的利益,但确是一种省心的模式,有稳定的流量;
CPC(Cost Per Click):点击一次进行付费。如关键词广告一般采用这种定价模式,典型的有百度联盟的百度竞价广告以及淘宝的直通车广告;
CPM(Cost Per Mille):千人成本,按照展示收费,只要展示了广告主的展示内容,广告主就为此付费,这种广告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却能给有一定流量的网站,博客带来稳定的收入;
CPD(Cost Per Download):按照每下载成本收费,
CTR(Click-Trough-Rate):点击通过率,即Click / PV ;指网络广告的点击到达率,即该广告的点击量除以广告的展示量-Click/ShowContent;
十、APP运营模型
介绍AARRR模型
1.获取用户(Acquisition)
运营一款移动应用的第一步,毫无疑问是获取用户,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推广。
这个阶段,最初大家最关心的数据是下载量。不过,下载了应用不等于一定会安装,安装了应用也不等于一定使用了该应用。所以很快激活量成为了这个层次中大家最关心的数据,甚至是有些推广人员唯一关注的数据。通常激活量(即新增用户数量)的定义是新增的启动了该应用的独立设备的个数。
2.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推广渠道的质量。差的推广渠道带来的是大量的一次性用户,也就是那种启动一次,但是再也不会使用的那种用户,如积分墙,刷量的渠道。好的推广渠道往往精准作用在目标用户,精准推广,永远是运营人员很需要记住的点。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产品本身是否能在最初使用的几十秒钟内抓住用户。应用如果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经常crash,卡顿,那你懂的。
此外,还有些应用会通过体验良好的新手教程来吸引新用户,这在游戏行业尤其突出。
DAU(日活跃用户)和MAU(月活跃用户)两个数据基本上说明了应用当前的用户群规模,这是两个运营人员必看的指标。其实还要看另两个指标:每次启动平均使用时长和每个用户每日平均启动次数。这两个数据可以结合一起看。
版本、页面转换路径和自定义事件也是很好的分析维度。对产品经理来说,分析它们有助于不断改进应用。
3.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有些伙伴会发现应用被下载后,没有用户粘性,次日留存,7日留存很低,用户留不住。
通常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所以狗熊掰玉米(拿一个、丢一个)的情况是应用运营的大忌。但是很多应用确实并不清楚用户是在什么时间流失的,于是一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新用户,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有大量用户流失。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通过日留存率、周留存率、月留存率等指标监控应用的用户流失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在用户流失之前,激励这些用户继续使用应用。
留存率跟应用的类型也有很大关系。通常来说,工具类应用的首月留存率可能普遍比游戏类的首月流存率要高。
有些应用不是需要每日启动的,那样的话可以看周留存率、月留存率等指标,会更有意义。留存率也是检验渠道的用户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同一个应用的某个渠道的首日留存率比其它渠道低很多,那么这个渠道的质量是比较差的。
4.获取收入(Revenue)
获取收入其实是应用运营最核心的一块。极少有人开发一款应用只是纯粹出于兴趣,绝大多数开发者最关心的就是收入。即使是免费应用,慢慢的也需要考虑其盈利的模式。
收入有很多种来源,主要的有三种:付费应用、应用内付费、以及广告。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收入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用户。所以,前面所提的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对获取收入来说,是必需的基础。用户基数大了,收入才有可能上量。
关于收入,最常用的观察是 ARPU(平均每用户每月收入)值。
5.自传播(Refer)
以前的运营模型到第四个层次就结束了,但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运营增加了一个方面,就是基于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这已经成为获取用户的一个新途径。这个方式的成本很低,而且效果有可能非常好;唯一的前提是产品自身要足够好,有很好的口碑。
通过上述这个AARRR模型,我们看到获取用户只是第一步,后面如何留住他们,增加粘性也很重要。
]]>